统编版语文五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986669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4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语文五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统编版语文五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统编版语文五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统编版语文五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统编版语文五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统编版语文五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统编版语文五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统编版语文五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统编版语文五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统编版语文五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统编版语文五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统编版语文五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统编版语文五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统编版语文五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统编版语文五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版语文五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docx

《统编版语文五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语文五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统编版语文五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docx

统编版语文五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背景,找出诗眼,奠定诗歌情感基调。

2.根据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疏通诗意,结合想象心理尝试用不同的词语概括诗人的心情变化。

3.借助心情图,用上想象的策略完成剧本,丰富人物的情感。

  

【教学过程】

壹 对比导入,了解背景

1.出示表格。

《从军行》的士气高涨与盛唐时期的繁荣密不可分。

通过视频了解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原因,讲解诗的背景资料。

2.引出课题。

贰理解诗题,走近诗人

1.解诗题,连诗句。

(1)讲解“河”的意思,结合地图和注释说说诗题的意思。

(2)找出诗中与标题表达相同意思的诗句,结合注释进行释义。

2.聚焦诗眼“喜”。

联系诗人简介和诗歌特点,设置悬念,引导学

生读古诗找诗眼。

3.关注语文要素,明确指令。

4.分享诗人“喜”的心情,感受人物心理(出示学生的批注和语音讲解)

首联关注神态,感悟“喜极而泣”

神态——“涕泪满衣裳”。

(1)学生分享。

(2)点评:

讲解首联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衣裳”和“涕泪”。

(3)结合注释,了解首联的大意。

   

(4)了解背景后,明确诗人的泪是喜悦的泪、激动的泪、感慨的泪……

(5)想象诗人的心情,丰富人物内心。

盼啊盼,白的头发终于等到了,这一天高兴啊,必须喝酒庆祝,也不知道老家怎么样了?

(6)根据心情,积累成语。

(出示:

喜极而泣、热泪盈眶、喜出望外)请把这些成语积累在你的语文书上。

(7)带着情感读诗句,进行总结。

颔联抓住动作,感悟“欣喜若狂”

看(看见)——愁何在

卷(动作)——喜欲狂

(1)学生分享动作描写——“漫卷”和“却看”,教师相机总结,并讲解“漫”的字义。

(2)关注“愁何在”和“喜欲狂”,引导学生去想象心理活动。

为何而愁?

(战争四起,民不聊生)

诗人又是因何而喜?

(我终于可以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了!

老百姓终于不用颠沛流离,可以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战争终于结束了,国家统一了!

)一想到这儿,诗人就更开心了。

颈联表达愿望,感悟“喜不自胜”

(动作)放歌、纵酒、还乡

(1)学生抓住“放歌、纵酒”,感受诗人的有趣。

(2)教师相机引导:

(出示PPT)

(3)读诗感悟喜悦。

尾联捕捉地点,感悟“归心似箭”

(1)直接引出尾联。

在这份喜悦中,作者的思绪仿佛从巴峡东下,穿过巫峡,到了襄阳,直奔洛阳。

(2)出示地图。

从地图上我们发现这四地的距离很远,千里迢迢的路线,在当时作者需要花上两至三个月才能到达家乡,可在作者笔下,却为我们呈现了一幅迅疾飞驰的画面,虽然相隔千里,但仿佛转眼就能到达,从而感受到诗人回家的迫切心情。

(3)再读古诗。

归心似箭是杜甫的心声,更是唐朝千千万万苦难子民的共同心声。

让我们与欣喜若狂的诗人一同放歌,与千千万万欣喜若狂的人民一起放歌吧!

按下暂停键读全诗。

(4)总结:

配乐范读古诗,并出示诗意,引导学生配乐再读古诗。

 

叁 借助心情线,想象画面,完成剧本

1.总结方法。

今天我们在圈划人物描写,批注感受中体会诗人的心情;借助想象人物心理的过程,丰富了诗人的情感。

2.梳理心情线,出示要求。

根据同学们刚才的学习绘制了心情图,请你借助这幅心情图,用上我们圈出的词语,想象作者当时还会有怎样的动作、神态、语言。

快速明确学习活动二的要求,把你的想法记录在语文课作本上,请你按下暂停键。

3.交流剧本。

4.讲解“剧本”的定义,并补全。

不知不觉,我们完成了剧本中的剧情。

(圈出剧本,补充介绍)剧本是一种文学形式,主要通过任务对话来推动情节,刻画人物。

剧本主要由台词和舞台指示(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布景等)

请你仔细观察,除了刚才所编写的对话外,一个完整的剧本还需要什么呢?

(时间、地点、人物)

(5)总结:

课后我们可以和爸爸妈妈通过表演剧本的形式,将诗人“喜欲狂”的心情更好地呈现出来。

肆再品古诗,回顾总结

1.再读古诗。

相信完成剧本后,你对诗人内心有了更深的了解,带着诗人的心情,再读一读整首诗。

2.引入评价。

出示他人对这首诗的评价,引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的概念,点明诗人的爱国情怀。

3.布置作业。

魏老师评语

杜甫的这首诗缘事而发,成为诗词中少有的即事名篇。

何事?

诗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做出了回答。

本诗中,诗圣杜甫一改以往“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沉郁风格,展现了“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豪迈之气,他终于让自己放纵一回。

这首诗被世人称为杜甫诗词中的“第一快诗”。

本诗的教学基调与其写作风格契合度很高,一气如注,神理如生;绝无妆点,愈朴愈真。

1.单元整组教学下的目标定位。

作为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是达成单元核心目标的载体。

小学生学习诗词的共性目标无非就是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单元的核心目标是“通过课文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内心”。

本诗作为精读课文入选统编五下教材,老教材安排在六下的最后古诗词背诵板块,这种升级和前置,是本诗在教材中地位提高和作用提升的体现。

包老师通过对教材内容全面梳理和深究,精确定位教学目标,把诗中“神态、动作、心理”描写作为重要的语文要素,落实到每个教学环节之中。

首联关注神态,感悟“喜极而泣”;颔联抓住动作,感悟“欣喜若狂”;颈联表达愿望,感悟“喜不自胜”;尾联捕捉地点,感悟“归心似箭”。

通过两个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加以批注、想象、剧本等辅助方式精准地找到了教与学的平衡点,也找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平衡点。

 

2.诗眼贯穿下的情感体验。

本诗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读完此诗让人喜上眉梢、喜上心头。

但这种感觉更多来自直觉,学生自主理解这首诗还是有一定难度。

老师用背景知识“安史之乱”做铺垫,追溯此“喜”从“悲”而来,是大悲已久后的“惊喜”。

借助阶梯式的心情图,感受作者从“喜极而泣”到“欣喜若狂”,再到“喜不自胜”,最后达到“归心似箭”曲折情感。

“归心似箭”表达的是诗人杜甫的心声,折射的是唐朝千千万万苦难子民的共同愿望。

3.整体感知下的炼字技巧。

这是一首标准版七言律诗,具有律诗的音韵节奏、起承转合,读起来琅琅上口、一气呵成。

借学习助手之力,引进学生资源,通过“涕泪、漫卷、放歌、纵酒”等夸张性词语体验诗人的狂喜之感。

诗中还有几个典型的古今异义词“妻子、衣裳”等,老师不避讲解,靠前指导。

让学生参与云端课堂,分享自主学习的体会,教师细致入微的指导补充,把学和教的着力点放在作者炼字的精准上。

经常性的品字析句,可以提高孩子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遣词造句的能力。

                       

   杜甫的诗入选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有5首,仅次于李白的9首。

教师要勇于打破诗词教学的模式套路,创新诗歌教学的形式,让诗词教学达到杜甫所愿的“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的美妙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