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整理初高中语文衔接语法知识学案一师用.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991468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3.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心整理初高中语文衔接语法知识学案一师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精心整理初高中语文衔接语法知识学案一师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精心整理初高中语文衔接语法知识学案一师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精心整理初高中语文衔接语法知识学案一师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精心整理初高中语文衔接语法知识学案一师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精心整理初高中语文衔接语法知识学案一师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精心整理初高中语文衔接语法知识学案一师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精心整理初高中语文衔接语法知识学案一师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精心整理初高中语文衔接语法知识学案一师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精心整理初高中语文衔接语法知识学案一师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精心整理初高中语文衔接语法知识学案一师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精心整理初高中语文衔接语法知识学案一师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精心整理初高中语文衔接语法知识学案一师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精心整理初高中语文衔接语法知识学案一师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精心整理初高中语文衔接语法知识学案一师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精心整理初高中语文衔接语法知识学案一师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精心整理初高中语文衔接语法知识学案一师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精心整理初高中语文衔接语法知识学案一师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精心整理初高中语文衔接语法知识学案一师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精心整理初高中语文衔接语法知识学案一师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心整理初高中语文衔接语法知识学案一师用.docx

《精心整理初高中语文衔接语法知识学案一师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心整理初高中语文衔接语法知识学案一师用.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心整理初高中语文衔接语法知识学案一师用.docx

精心整理初高中语文衔接语法知识学案一师用

初高中语文衔接教学学案一:

知识篇

奠定语文学习的基石——现汉语法

概述

语法就是讲用词造句的法则与原则。

它包括两个部分:

一部分是词法,讲词的分类以及词的语法特点和用法;另一部分是句法,讲词与词的组合,句子的构成以及句子的成分和类型。

课堂精讲

●知识点击

一、词类

词类指的是词在语法方面的分类。

现代汉语的词可以分为2类:

实词:

意义较实在,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加上一定的语气语调,一般可独立成句。

包括:

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代词和量词;虚词:

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除了叹词和个别副词,一般不能独立成句,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和叹词。

名称

概念

语法特点

举例

名词

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实词

不能用肯定或否定的方式提问,一般不用副词修饰。

如:

不能说“狗不狗”、“很工人”

一般的名词能用数量词修饰

如:

五斤米、一节课等

1、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用名词”,如中国、亚洲、云南、上海、临沂、边疆、太平洋等。

2、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概念、道德、友谊、才能。

3、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下、左、、东、西、南、北、前面、后边。

能和介词结合

如:

在中国、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

除了“人、家、天”等少量单音节的名词可以重叠表示“每”的意思外,一般不能重叠

表示人称的名词,可以在后面加“们”表示多数。

如:

同学们、家长们等

常用作主语和宾语

如:

妹妹喜欢猫。

4、表示时间(又叫时间名词)

如:

早晨、明天、夏季、过去、未来等

动词

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1.能用肯定、否定重叠的方式提问

如:

来不来、能不能、会不会、走不走等

2.一般都能带“着”“了”“过”,表示时态

如:

来了、接着等

3.大部分可以重叠,表示动作短暂或尝试状态

如:

谈谈、尝试尝试等

4.在句子中常作谓语

如:

“我爱中国。

1、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如来、去、说。

2、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

3、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如能、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应该说明。

4、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起,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跑过去。

5、“是”“有”也是动词,跟一般动词的用法一样,“是”也称为判断动词。

形容词

表示事物的形状、样式、性质等

1.在句子中做定语、状语、补语

如:

伟大的祖国走向未来。

你快走!

老师讲的很清楚。

2.一般能用肯定、否定的方式提问

如:

好不好?

甜不甜?

漂亮不漂亮?

3.多数能用程度副词来修饰

如:

非常生动、特别漂亮等

一部分可以重叠,表示程度的加强

如:

大大方方、干干净净、白白胖胖等

1.表示事物的形状

如:

高、圆、直、肥、矮等

2.表示事物的性质、品质

如:

甜、诚实、仁慈等

3、表示事物的状态、颜色

如:

明媚、宽大、绯红、颓唐等

数词

表示事物数目的词

1.确数词

如:

一、十、百、千、万等

2. 序数词

如:

第一、初一、头一(名)等

 3. 倍数词

如:

三倍、五倍、七倍等

 4.分数词

如:

二分之一、五分之三、万分之一等

1.概数词

如:

四百多、千把(人)、十来(米)、三千左右、三五(个)、七八(条)等

量词

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

1.名量词一般要与数词或指示代词组合后才能限定名词,并组成“数+量+名”结构或“指示代词+量+名”结构,用在名词前做定语,用在动词后作宾语。

如:

两门功课、三口机井、这点困难、这块弹片等

2.动量词一般要与数词组合后才能补充、说明动词,组成“动+数+量”结构,用在动词后做补语。

如:

读三遍、跑过两趟、炒一锅、切了一刀等

汉语的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

1、名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又可以分为单位量词和度量量词。

单位量词表示事物的单位,如个、张、只、支;度量量词表示事物的度量,如米、千克、伏特、欧姆、立方米。

2、动量词表示动作的数量,用在动词前后表示动作的单位,如次、下、回、趟、场。

3.复合量词

如:

人次、架次、吨公里、秒立方米

3.除复合量词外,一般可以重叠。

重叠之后,或表示“每一”、“许多”(或“很多”)、“逐一”的意。

例如:

(1)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

(“家家”即“每一家”)

(2)屋外传来阵阵喇叭声。

(“阵阵”即“许多”)

(3)衣服上血迹斑斑。

(“斑斑”即“很多”)

(4)这一习俗代代相传。

(“代代”即“逐代”)

4.量词的描述性,还能够把抽象概念具象化

如:

一线希望、一孔之见、一肚子坏主意  

代词

代替人和事物的名称,或起区别指示作用,或用来提问。

1.代词一般不受别的词类的修饰。

代词同它所代替的或指示的实词或短语的用法相当,它所代替的词能充当什么句子成分,它也能充当什么句子成分。

1、人称代词:

代替人或事物的名称。

如:

我、你、您、他、我们、你们、咱们、自己、人家、大伙。

(自己能和其他代词连用,起强调作用。

如:

我自己、你们自己。

2、疑问代词:

用来提出问题。

如谁、什么、哪(问人或事物),哪儿、那里(问处所),几、多(问数量),多、多么(问程度),怎么、怎样、怎么样、(问性质状态),什么、怎样、什么样(问方式行动)。

2.人称代词中,“他们”可专指男性,也可兼指男性与女性,“她们”专指女性。

3.指示代词“那”“那儿”用于远指,“这”“这儿”用于近指。

3、指示代词:

用来区别人或事物。

如这、那(指人或事物),这儿、那里(指处所),这会儿、那会儿(指时间),这么、这样、这么样、那么、那样、那么样(指性质、状态、方式、行动、程度),这些、那么些(指数量),每、各(指所有的或全体中任何一个),某、另、别(确有所指,未说明哪一个)。

副词

表示动作或性壮的程度、范围、时间、频率、情态、肯定、否定、语气等,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做状语

①作状语、修饰谓语或整个句子,一般不能作定语;②大多数不能用来单独回答问题;③有一定的关联作用,成对的副词能相呼应,有的还与介词或连词相呼应;④不能修饰名词。

用来修饰或限制动词或容词,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程度、语气、等的词。

如:

已经、正在、经常、再三、都、只、很、更、越、不、竟然、居然等。

例句;他已经去上海了。

表时间

我经常把书放在茶几上。

表频率

学生们都非常愉快。

表范围

听到这个消息后,我十分高兴。

表程度

老师不放心,一路上提醒大家注意。

表否定语气

介词

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

①不能独立成句,也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它只能组成介宾短语后再作句子成分;

从、在、(时间处所或方向、)、把、对、为(对象或目的)、以、按照(方式)比、跟、同(比较)、被、叫、让(被动)等。

短语前,同这些词和短语一起表示时间、处所、方向、对象等的词。

②不能重叠;③介词之后不能直接加时态助词“着、了、过”和趋向动词“来、上、下”等。

例句:

孩子在五月份长得最快。

表时间

从济南到青岛坐动车大约需两个半小时。

表处所

我在向外看时,他已往回走了。

表方向他先把橘子在地上。

表对象他以学校的名誉看望了老教师。

表方式他比老王有经验。

表比较他没注意,不知被谁推了一下。

表被动

连词

用来连接词、短语、句子乃至段落的词

①在句子中只有连接作用;②不起修饰、限制作用;③连接句子时一般成对地使用,不能随意更换(即关联词的配对)。

如:

和、与、而且、但是、因为、如果、只要等。

例句:

我和父亲都是东北西走。

连接词

美丽大方而又聪明活泼的张媛参加了演讲。

接接短语

谁如果鉴赏苏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连接句子,表假设

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连接句子,表递进

助词

附加在词、短语、句子上表示一定的结构关系、附加意义或语气的词

①不作句子成分;②最没有实在意义;

一类是结构助词,如的、地、得、所、似的;例句:

她的脚抬得很高,很轻松地跨上台阶。

(结构助词)

一类是动态助词,如着、了、过;

例句:

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着我的女工,从不见她生气过。

(动态助词)

一类是语气助词,如啊、吗、呢、吧、呀、哇。

例句:

你现在吃饭吗,还没做好呢。

(语气助词)

叹词

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的词

1同别的词发生组合关系;

②有的单独一个叹词就可以成为一个句子。

如喂、哟、嗨、哼、哦、哎呀。

叹词总是独立成句。

例句:

唉!

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表感叹)

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六一家的。

(表呼唤)

嗯,就按你说的方法的吧。

(表应答)

拟声词

模拟声音的词

①可单独成句;②有时可作句子成分

例句:

后来,我就跳两级台阶,蹦,蹦!

那根很老的毛竹扁担收了颤动,便“嘎叽”地惨叫了一声。

★其中几个难点的一点具体分析:

①区分名词和动词

除表示方位的名词外,名词这边一般可以直接用数量词修饰;而动词一般不能直接用数量词修饰。

例如:

可以说“三辆车”、“一封信”,但不能说“一圈跑

”、“两下看”。

名词一般不能用副词修饰,而动词能用副词修饰。

例如:

不能说“不桌子”“不书”,但能说“不笑”、“不听”、“不喜欢”、“不讨论”。

名词一般不能重叠,但有些动词可以重叠使用。

例如:

看看、听听、想一想、讨论讨论。

名词后面一般不能加动态助词,但动词后面一般可以加动态助词“着、了、过”。

例如:

看着、听着、拿了、吃过。

②区分动词与形容词

用“很”区分动词和形容词。

除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可以用“很”来修饰以外,一般动词均不可用“很”来修饰。

例如:

不能说“很跑”、“很思考”、却可以说“很美丽”、“很纯洁”、“很精神”。

用重叠形式来区分动词和形容词。

双音节动词的重叠形式一般为ABAB。

例如:

漂漂亮亮、轻轻松松、干干净净。

用能否带宾语来区分动词和形容词。

动词后面一般可以带宾语(不及物动词例外)。

③区分介词和动词

动词在句中常作谓语,能单独回答问题,介词则不能。

例如:

“他在教室吗?

”“在”。

这里“在”可以用来单独回答问题,因此是动词。

“他在哪儿学习?

”“在教室。

”这里“在”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因此是介词。

动词可以重叠,介词不能。

例如:

可以说“想想、看看、听听”,不能说“向向、在在”。

★练习:

把下面一段话分解成词,并指出词性。

我提着这灵巧的小桔灯,慢慢地在黑暗潮湿的山路上走着。

这朦胧的桔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

我提着这灵巧的小桔灯,慢慢地在黑暗潮湿的山路上走着。

这朦胧

代动助代形助形名副助介形形助名名动助代形

的桔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助形助名副动副助形连代形名助形形形助名

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

动助代代副动名动形名

二、短语

短语又叫词组,是由词和词组合而成的语言单位。

这种组合关系是给词组分类的依据。

短语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并列短语: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形容词且其意义相对、相反、相近组成。

如:

调查研究、报纸杂志、万紫千红、理屈词穷、三长两短。

(二)偏正短语:

由修饰成分定语或状语和中心语构成,前面的对后面的起修饰、限制作用。

中心语通常是由名词、动词或形容词充当,如:

(我)的老师、(一个)顾客、[激动地]说、[小心地]翻阅、[突然]发现、(清晰)的字迹。

(三)动宾短语:

由动词和宾语构成,宾语是动词的支配对象。

如,吃晚饭,盖房子,歌唱祖国,关心集体,顾全大局。

(四)动补短语:

由动词和它后边的补充说明作用的词组成,起补充说明

的可能是程度、地点、数量词等如:

说<清楚>,做<不完>,看<一次>,洗

<干净>,冻得<麻木>。

(五)主谓短语:

由主语和起陈述作用的谓语组成,两个词是陈述和被陈述的关系,谓语通常说明主语的性质、性状,如:

心情舒畅,阳光灿烂,天气好,举止大方,火山爆发,异军突起。

(六)介宾短语:

由介词和其宾语构成。

如:

从北京,为了人民的事业,按照上级领导的部署,在新的岗位上。

(七)兼语短语:

由动宾短语套主谓短语组成,这种短语第一动词一般需是表示命令、请求的使令动词,它所带的宾语是代词;这个代词,即做前面使令动词的宾语,又做后面谓语的主语,同时兼有两个成分,因而叫兼语,即“使动+宾(主)+谓”。

如:

请他(兼语)来,派你去,引狼入室。

★练习:

指出下列短语的类型

天翻地覆大肆渲染讳疾忌医精神矍铄人声鼎沸潜滋暗长

义愤填膺声色俱厉笔耕不辍三顾茅庐迟疑不决麻木不仁

前功尽弃沁人心脾抑扬顿挫怒不可遏慷慨激昂无私奉献

挑拨离间爱国青年奔向未来棒极了和睦家庭幼年时期

茫然四顾蛛丝马迹销声匿迹管理制度防范措施天资笨拙

天翻地覆大肆渲染讳疾忌医精神矍铄人声鼎沸潜滋暗长

并列偏正并列主谓主谓并列

义愤填膺声色俱厉笔耕不辍三顾茅庐迟疑不决麻木不仁

主谓主谓主谓动宾并列并列

前功尽弃沁人心脾抑扬顿挫怒不可遏慷慨激昂无私奉献

主谓动宾并列动补并列偏正

挑拨离间爱国青年奔向未来棒极了和睦家庭幼年时期

并列偏正动补动补偏正偏正

茫然四顾蛛丝马迹销声匿迹管理制度防范措施天资笨拙

偏正并列并列偏正偏正主谓

三、句子

(一)句子知识要点

1.什么是句子

句子是由词或词组构成的,是具有一定语调并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运用单位。

根据用途和语气,句子可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根据结构可分为单句和复句。

这里向大家介绍的是单句,以及划分单句的成分。

(一)简单单句的类型(根据谓语的性质分)(画横线的表示谓语)

1.名词性主谓语句:

今天星期六(名),四月五日清明

2.动词性主谓语:

火车开动了,(那个)小孩哭了(动)

3.形容词主谓语句:

赵州桥非常雄伟(形),小英雄王小二勇敢而机智(形)

4.主谓谓语句:

他性格温和(主谓短语做谓语)

5.连动句:

由一个主语发出的动作,且有先后顺序关系的连动短语构成

他搜集着一片片的干苔藓烧水喝

(那勇敢)的母亲,[在极端危急的情况下],抓住了狼耳朵,骑到狼背上。

李老师生病住院了。

划横线的均为连动词。

6.兼语句:

由兼语短语构成。

①大家[一致]选小萍做代表

做第一谓语的使令动词通常有:

使、叫、让、派、命令、吩咐、禁止、有、请求、教、号召等

②我有个弟弟[今年]考大学

③这[不由得]使我们想起(松树)的(崇高)风格

④护士叫他去请代夫

7.存现句:

表示人、事物存在或消失、产生的句子。

这类句子主语常是表示时间、处所的名词,谓语表示动作产生状态的持续。

如:

①河边有(三头)羊;②门口站着(两个)卫兵;③海上升起(一轮)明月;④到处是(欢乐)的人群。

(二)单句句子成分的划分

单句基本成分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其中主语、谓语、宾语是一个句子的主干成分,而定语、状语、补语是句子的修饰成分。

完整的句子结构是:

  (定)主//[状]谓<补>+(定)宾

例如:

(我们)学生||[一定][要]学<好>(专业)课程

如:

文科班的班长向老师说清楚班里发生的事情。

1.主语:

是谓语的陈述对象,表明“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它通常由名词、代词、数量短语、并列短语、“的”字结构,担任,有时动宾短语、主谓短语、偏正短语、动词、形容词也作主语,用“”表示。

这些都是精美的艺术珍品。

粮食丰收了。

每个人的创作道路都很不相同。

她们几个一阵风似的跑过来。

计算机软件的设计,由他负责。

写小说真不容易!

人多了更不方便。

施事主语:

主语表示动作的发出者。

我们到泰山看日出。

前面的车子转弯了。

受事主语:

主语表示动作所支配或所关涉的对象。

钱花的不少了。

这样的好机会,你可别错过了。

2.谓语:

是陈述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经常作谓语的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主谓短语,用“”表示。

满天乌云顿时消散了。

树叶黄了。

小王今年十六岁。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明天星期日。

3.宾语:

在句中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支配的对象,回答“是什么”或“为什么”一类的问题,用“”表示。

什么叫信息?

门口围着一群看热闹的。

马克思认为知识是进行斗争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服务的手段。

4.定语:

用在名词性中心语前面,对名词性中心语起修饰、限制作用,用“()”表示。

定语是名语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名词表示人或事物性质、状态、数量、所属等。

例如:

那沉甸甸的稻谷,象一垄垄金黄的珍珠。

三杯美酒敬亲人。

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

中国的历史有自己的特点。

5.状语:

用在动词、形容词谓语的前面或整个句子的前面,对谓语起到状态、方式、时间、所处程度、原因等方面的修饰、限制作用,用“[]”表示。

例如:

他已经走了。

咱们北京见。

歌声把王老师带入深沉的回忆。

科学终于以伟大的不可抑制的力量战胜了神权。

状语一般是放在主语后谓语中心前的。

但是也有许多状语可以放在主语前。

例如:

 ①[在同学们的帮助下],他进步很快。

 ②[在地质会议上],人们[以极大的敬意]看着李四光。

 ③[关于改进操作方法的问题],我们[已经]讨论过了。

 ④[夜晚],市区万家灯火,人人满面生辉。

6.补语:

用在动词、形容词这些作谓语词的后面,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结果、程度、趋向、时间、处所、数量等,通常有数量短语、介宾结构,动词、形容词或其组成的短语充当。

广大人民干得热火朝天。

他写的字比原来不是好一点,而是好得多。

他生于1918年。

他坐在桌子旁。

颜色是那么浓,浓得好像要流下来似的。

如何划分句子成分

第一步可先从中分出主语部分与谓语部分;

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第二步再找出主语部分的中心词——主语与谓语部分的中心词——谓语;

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第三步分析有沒有宾语及定语、状语、补语等各种成分。

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示例及练习部分

划分句子成分练习

1、鲁班是我国古代春秋时期一位著名的建筑工匠。

答案:

(鲁班)主语(是)谓语(我国古代春秋时期一位著名的建筑)定语(工匠)宾语。

主干:

鲁班是工匠。

2、那个时候的社会生产力还十分落后。

答案:

(那个时候的)(社会)定语(生产力)主语(还)(十分)状语(落后)谓语。

主干:

生产力落后。

3、鲁班接受了一项大的建筑工程任务。

答案:

(鲁班)主语(接受)谓语(了)状语(一项大的建筑工程)定语(任务)宾语。

主干:

鲁班接受任务。

4、鲁班从中得到启发。

答案:

(鲁班)主语(从中)状语(得到)谓语(启发)宾语。

主干:

鲁班得到启发。

5、蔡伦出生在一个贫苦的铁匠家里。

答案:

(蔡伦)主语(出生)谓语(在一个贫苦的铁匠家里)补语.

主干:

蔡伦出生.

★练习:

1、他非常诚恳的征求大家的意见。

2、秋天比春天更富有欣欣向荣的景象。

3、张思德同志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4、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

5、在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过着朴素的生活。

6、峰峦刚刚从黑夜中显露出一片灰蒙蒙的轮廓。

特殊的主谓句成分的划分

1、主谓谓语句:

这个电影//我看过。

2、复杂宾语句链:

我//看见小王在大街上边走边读书。

3、兼语句链:

大家//选他当班长。

(使令叫让派)

4、双宾语句:

李老师//教我们语文。

5、连动句:

他们听了这个消息[很]高兴。

6、把字句:

老师[亲切地][把书]放〈到他的手中〉。

7、被字句:

她[已][被北京大学]录取了。

8、存现句: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园子(方位名词)

(三)、复句: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紧密联系、结构相应独立的单句即分句组成的句子称复句。

根据分句之间不同的逻辑事理关系,可以把复句分为并列、承接、选择、递进、转折、因果、假设条件等类型。

它们分句之间常见的关联词语如下:

(一)并列:

既A又B。

不是A,而是B。

也A,也B。

又A;又B。

一方面A,一方面B。

(二)承接关系:

……A,于是B;……A,然后B,接着,以便。

(三)选择关系:

或者(也许;或)A,或者B。

不是A,就是B。

宁可A,也不B。

与其A,不如B。

(四)递进关系:

不但(不光、不只、不仅、不仅仅)A,而且(而、还、又、更)B。

尚且A,何况B。

别说A,就连(就是)B。

(五)转折关系:

虽然(虽说)A,但是(可是、只是、不过、却)B,尽管A,但是B。

也可后一分句单用“可是、却、然而”等。

(六)因果:

因为A,所以B。

既然A,那么(就)B。

之所以A,是因为B。

(七)假设:

如果(倘若)A,就(那么)B。

再A,也B。

即使(纵然)A,也B。

要是A,就B。

(八)条件关系:

只要A,就B。

只有A,才B。

除非A,才B。

无论(不管)A,都B。

说说A,也B。

答案:

①单句:

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

②并列复句。

③单句:

[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

④条件复句。

⑤递进复句。

⑥因果复句。

⑦单句:

家里‖[就]是我跟我爹两个啦。

⑧假设复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