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分级诊疗指南设计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0008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9.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腰椎间盘突出症分级诊疗指南设计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腰椎间盘突出症分级诊疗指南设计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腰椎间盘突出症分级诊疗指南设计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腰椎间盘突出症分级诊疗指南设计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腰椎间盘突出症分级诊疗指南设计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腰椎间盘突出症分级诊疗指南设计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腰椎间盘突出症分级诊疗指南设计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腰椎间盘突出症分级诊疗指南设计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腰椎间盘突出症分级诊疗指南设计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腰椎间盘突出症分级诊疗指南设计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腰椎间盘突出症分级诊疗指南设计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腰椎间盘突出症分级诊疗指南设计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腰椎间盘突出症分级诊疗指南设计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腰椎间盘突出症分级诊疗指南设计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分级诊疗指南设计版.docx

《腰椎间盘突出症分级诊疗指南设计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腰椎间盘突出症分级诊疗指南设计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腰椎间盘突出症分级诊疗指南设计版.docx

腰椎间盘突出症分级诊疗指南设计版

省腰椎间盘突出症分级诊疗指南

(2015年版)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脊柱外科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引起下腰痛和腰腿痛的常见原因。

其发病机制是腰椎间盘髓核突出或退变同时纤维环变性破裂髓核脱出压迫和刺激神经根和马尾神经所引起的一种综合征。

多数本病患者经正规保守治疗症状可以得到缓解,约有10%~20%的患者最终需要手术治疗。

一、流行病学特点

腰椎间盘突出症多见于20~40岁青壮年,约占患者人数的80%,男性多于女性,这与劳动强度大及外伤有关。

90%以上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在L4~L5和L5~S1椎间隙。

青少年也可偶发腰椎间盘突出症,多因明显外伤使软骨板破裂所致。

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多合并骨质疏松或退变性不稳导致椎间盘脱出、多节段腰椎管狭窄及腰椎畸形,病情较为复杂。

二、临床表现

因腰椎间盘突出部位、程度、病理变化、椎管管径以及个体敏感性等不同,其临床表现有一定差异。

(1)症状:

1.腰痛伴一侧或两侧下肢放射性疼痛;

2.下肢麻木无力;

3.大小便功能障碍(巨大突出或中央型突出);

4.腰椎活动受限,姿势异常。

(2)体征:

1.立位检查:

腰椎畸形,生理前凸变小、消失,甚至变为后凸,不同程度侧凸;腰部压痛点,可引发下肢放射痛或麻木感;腰椎活动受限。

2.仰卧位检查:

直腿抬高加强试验阳性;下肢受累神经根支配区皮肤感觉、肌力及反射异常。

3.俯卧位检查:

腰部压痛点;股神经牵拉试验。

(三)辅助检查:

1.腰椎正侧位X线片:

可提供一些间接征象,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大致定位及初步诊断。

同时为鉴别诊断腰椎其他疾病提供依据。

2.CT、MRI检查:

可清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态和神经根、硬膜囊受压移位情况,是明确腰椎间盘突出诊断最重要的方法。

三、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率较高,但真正需要住院治疗者甚少,一般早期仅卧床休息加服药物均可缓解或治愈。

对需进行特殊治疗的一定要明确诊断,影像学检查有突出者并非称之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只有出现与影像学相一致的典型临床症状和体征时才称腰椎间盘突出症。

一般需要绝对卧床休息1个月方可缓解和治愈。

对非手术治疗无效且反复发作加重者可采用手术治疗。

腰椎后路手术治疗可能对腰椎稳定有影响,因此术后腰背肌锻炼是术后康复治疗措施之一,是非融合性稳定脊柱的最好方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突出物可萎缩而减轻压迫,因此选择手术治疗时需慎重,因为术后并发症和再手术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和治疗难度。

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更需慎重,因易导致术后下肢瘫痪的严重并发症。

(一)非手术疗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大多数患者可以经非手术治疗缓解或治愈。

其治疗原理并非将退变突出的椎间盘组织恢复原位,而是改变椎间盘组织与受压神经根的相对位置或部分回纳,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消除神经根的炎症,从而缓解症状。

随着时间的推移髓核可萎缩。

非手术治疗指证:

1.年轻、初次发作或病程较短者;

2.症状较轻,休息后症状可自行缓解者;

3.影像学检查无明显椎管狭窄及腰椎不稳者;

4.患者身体条件不允许手术治疗者。

非手术治疗方法包括:

卧床休息、腰围固定、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物治疗、甘露醇消肿治疗、腰椎牵引、理疗、针灸、按摩、运动治疗、医疗体操等。

(二)手术治疗

手术指证:

1.病史超过3个月,经正规保守治疗无效或保守治疗有效但经常复发且相应根性疼痛较重影响生活和工作的;

2.首次发作,但疼痛剧烈,尤以下肢症状明显,患者难以行动和入眠,处于强迫体位者;

3.特殊类型椎间盘突出症:

诸如脱垂游离型、极外侧裂型;

4.合并马尾神经严重受压同时伴有相应临床表现,大小便功能障碍者;

5.出现单根神经根麻痹,出现足下垂伴有肌肉萎缩、肌力下降者;

6合并腰椎管狭窄者;

7.合并腰椎滑脱或腰椎不稳者;

8.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状明显,保守治疗无效者;

9.高位及巨大椎间盘突出。

手术方法 :

1.单纯髓核摘除术:

适用于单纯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通过开窗法切除黄韧带,经椎板间隙显露和切除突出的椎间盘。

该术式特点是软组织分离少,骨质切除局限,对脊柱的稳定性影响小。

准确定位和精细操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2.半椎板切除术:

适用于椎间盘突出合并明显退行性改变,需广泛探查减压者。

此术式视野清晰,易显露突出椎间盘,可直接切除髓核,神经根减压充分,近期疗效肯定,但生物力学研究及长期临床随访观察有发生腰椎不稳的可能,术后腰背肌锻炼是稳定的一种好方法。

3.全椎板切除术:

适用于同一间隙双侧突出,或中央型突出粘连较紧密伴钙化不易从一侧摘除,或合并明显退行性椎管狭窄需要双侧探查及减压者。

此术式由于显露充分,可充分减压,故近期疗效肯定。

但有报道认为,易致腰椎不稳,或形成不规则新生骨,与硬膜囊或神经根粘连,造成继发型椎管狭窄的可能。

4.椎间融合术:

适用于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或因手术减压需要腰椎稳定性受到影响者(如椎间小关节聚)。

目前临床上多采用各种融合器合并植骨融合。

椎间融合术可恢复椎间隙高度,扩大椎间孔,解除神经压迫症状,增加受累节段的稳定性。

但仍有导致未吻合椎间隙承载力加大继发相邻椎间不稳的可能。

5.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术:

选择行微创手术的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必须表现出典型的下肢神经根受压的症状和体征,并须满足以下条件:

a.持续或反复发作根性疼痛;

b.根性疼痛重于腰痛,如腰痛症状大于腿痛的中度以下膨出的患者可先做低温等离子髓核成形术;

c.经严格保守治疗无效;

d.没有药物滥用及心理疾病史;

e.直腿抬高加强试验阳性,弯腰困难;

f.为了精确确定突出或脱垂的髓核的位置和性质,以及椎间孔骨质增生的情况,手术前要进行详细的影像学检查,特别是CT和MRI是精确确定髓核大小、位置和性质的重要手段。

腰椎术后常规使用抗感染、镇痛、消肿等药物,若椎管减压,术后常规使用甘露醇消肿治疗。

四、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服务目标、流程与双向转诊标准

(一)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1.服务目标:

包括3个方面

a.首次接诊及复诊,对病情进行评估及初步诊断,建立病情档案;对符合非手术治疗指证的患者给予保守治疗。

b.对不能明确诊断和诊断明确且有手术指证或治疗方法不确定的患者视病情的复杂及严重程度,酌情向二级医院或三级医院转诊;需要急诊手术者,就近急诊转诊。

c.接诊上级医院转诊患者,按照上级医院转诊医嘱对手术后病情稳定的患者进行康复治疗。

2.服务流程:

a.首次接诊及复诊:

详细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摄腰椎正侧位X线片,必要时可在就近医联体二级以上医院做腰椎CT或MRI检查。

对病情进行评估并做出初步诊断,建立病情档案。

b.治疗:

对诊断明确且有非手术治疗指证的患者建议卧床休息,必须下床时应佩戴腰围保护,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物治疗、甘露醇消肿治疗、皮质激素硬膜外注射治疗等,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可选用双氯芬酸钠、塞来昔布、芬必得等。

根据病情选择腰椎牵引、理疗、针灸、推拿按摩、运动治疗、医疗体操等综合措施康复治疗。

3.转诊:

上转二级医院标准:

a.诊断不明确或手术指证明确;

b.符合以上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指证1、2、3、4、5、6、7条者;

c.经保守治疗症状不缓解或加重者。

上转三级医院标准:

a.病情复杂,诊断不明确或手术指证不明确;

b.合并其他系统重要脏器疾病;

c.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状明显,保守治疗无效者;

d.合并多节段腰椎管狭窄及腰椎畸形或不稳需要广泛减压和多节段融合固定及畸形矫正的腰椎间盘突出症;

e.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融合固定失败,需要翻修手术者;

f.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后出现感染、脑脊液漏、神经损伤加重等严重并发症;

g.高位及巨大椎间盘突出。

h.经保守治疗症状不缓解或加重者。

急诊转诊标准:

a.合并马尾神经受压表现,大小便功能障碍者;

b.出现足下垂等神经传导功能严重障碍者;

c.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后出现下肢神经传导功能严重障碍者;

d.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后脑脊液漏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症状者。

(二)县级公立医院:

1.服务目标:

包括3个方面

a.接诊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诊患者和三级医院转诊患者,对病情进行评估,进一步明确诊断,对有手术指证者施行手术治疗。

b.转诊疑难复杂重症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到三级医院。

c.转诊手术后病情稳定需要继续康复治疗的患者到基层医院。

2.服务流程:

a.接诊转诊患者:

详细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结合X线片、CT、MRI等影像学表现做出诊断。

根据椎间盘突出的病理变化,结合治疗方法可作以下分型:

膨隆型:

纤维环部分破裂,而表层尚完整,此时髓核因压力而向椎管局限性隆起,但表面光滑。

这一类型采用保守治疗可缓解或治愈。

突出型:

纤维环完全破裂,髓核突向椎管,仅有后纵韧带或一层纤维膜覆盖,表面高低不平或呈菜花状,常需手术治疗。

脱垂游离型:

破裂突出的椎间盘组织或碎块脱入椎管或完全游离。

此型不单可引起神经根症状,还容易导致马尾神经症状,非手术治疗往往无效。

Schmorl结节:

髓核经上下终板软骨的裂隙进入椎体松质骨,一般仅有腰痛,无神经根症状,多不需要手术治疗。

b.治疗:

依据患者病情,采取保守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

确定手术的患者(见手术指证:

1、2、3、4、5、6、7)完善术前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血生化检查、肝肾功能、传染病检查、血型、凝血时间、心电图、胸透等),根据不同病情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在与患者及其家属充分沟通并知情同意后施行手术。

对合并马尾神经受压表现,大小便功能障碍者和出现足下垂等神经传导功能严重障碍者应急诊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方法同基层医院。

手术后治疗:

抗凝:

D-二聚体增高、长期卧床及高龄患者(>65岁)可用低分子肝素钠(未下床之前需常规抗凝)或物理预防;

镇痛:

曲马多,杜冷丁,塞来昔布,帕瑞昔布,地佐辛。

预防感染(围手术期):

一代头孢(头孢唑啉、头孢硫脒),二代头孢(头孢西丁,头孢夫辛);

消肿脱水:

甘露醇+地塞米松。

⑤康复治疗:

酌情选择理疗、运动治疗等。

3.转诊:

上转三级医院标准:

a.病情复杂,诊断不明确或手术指证不明确;

b.合并其他系统重要脏器疾病;

c.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状明显,保守治疗无效者;

d.合并多节段腰椎管狭窄及腰椎畸形或不稳需要广泛减压和多节段融合固定及畸形矫正的腰椎间盘突出症;

e.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融合固定失败,需要翻修手术者;

f.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后出现感染、脑脊液漏、神经损伤加重等严重并发症;

g.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

下转基层医院标准:

a.符合非手术治疗指证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b.手术后病情稳定需要继续康复治疗的患者。

(三)城市二级医院:

参照县级公立医院

(四)城市三级医院:

1.服务目标:

包括3个方面

a.接诊基层医院和二级医院转诊的病情复杂、疑难、重症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明确诊断和治疗方案,给予处理;

b.指导基层医院和二级医院合理正确双向转诊;

c.转诊手术后病情稳定需要继续康复治疗的患者到基层医院或二级医院。

2.服务流程:

a.接诊转诊患者:

详细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结合X线片、CT、MRI等影像学表现做出诊断;根据不同病情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有手术指证者按照NNIS手术风险分级标准对手术风险进行评估。

b.治疗:

确定手术的患者(见上转三级医院参考标准c.d.e.f.g等)完善术前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血生化检查、肝肾功能、传染病检查,血型、凝血时间、心电图、胸透等),根据不同病情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在与患者及其家属充分沟通并知情同意后施行手术。

对合并马尾神经受压表现,大小便功能障碍者和出现足下垂等神经传导功能严重障碍者应急诊手术治疗。

术后处理:

抗凝:

低分子肝素钠(未下床之前需常规抗凝)或物理预防;

镇痛:

曲马多,杜冷丁,塞来昔布,帕瑞昔布,地佐辛。

预防感染(围手术期):

一代头孢(头孢唑啉、头孢硫脒),二代头孢(头孢西丁、头孢夫辛);合并感染者需依据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菌药物。

消肿脱水:

甘露醇+地塞米松;⑤康复治疗:

酌情选择理疗、运动治疗等。

3转诊:

下转基层医院标准:

a.病情稳定符合非手术治疗指证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b.手术后病情稳定需要继续康复治疗的患者。

下转二级医院标准:

a.无手术指证,但病情不稳定者;

b.年老体弱、全身合并疾病多、不能耐受手术者;

c.有手术指证但不愿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

下转患者时,上级医院应将患者诊断、治疗、预后评估、辅助检查及后续治疗、康复指导方案提供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五、药物、固定材料

抗凝:

低分子肝素钠,口服药物如阿司匹林、利伐沙班;

镇痛:

曲马多、杜冷丁、塞来昔布、帕瑞昔布、地佐辛;

预防感染(围手术期):

一代头孢(头孢唑啉、头孢硫脒),二代头孢(头孢西丁,头孢夫辛),合并感染者需依据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菌药物;

消肿脱水:

甘露醇+地塞米松;

外固定:

腰围、胸腰段支具;

固定:

经椎弓根固定钉棒、人工椎间盘、椎间融合器。

六、急诊处理

按照“急慢分治”的原则,对于急诊患者,按照急诊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七、编写组成员(按姓氏笔划为序)

卜海富马武秀孔荣王学东朱晨迪进

周建生倪朝民徐祝军

备注:

本指南中涉及腰椎间盘突出症分级康复诊疗流程和技术规方面的容参考“附件:

腰椎间盘突出症分级康复诊疗指南”部分。

 

附件:

腰椎间盘突出症分级康复诊疗指南

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方式可分为康复诊疗和手术治疗。

康复诊疗主要指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非手术治疗,也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的辅助治疗。

一、腰椎间盘突出症分级康复诊疗流程

(一)临床病情严重程度评估

1.轻度:

腰痛轻微,或伴随下肢疼痛、麻木等症状,短时间休息症状可缓解,对日常生活活动和工作有轻度影响。

2.中度:

腰痛明显,或伴随较重下肢疼痛、麻木等症状,甚至不能坐、立和行走,活动后明显加重,短时间休息症状不能缓解,明显影响日常生活活动和工作。

3重度:

腰痛剧烈,或伴随严重下肢疼痛、麻木等症状,甚至出现马尾神经压迫症状,表现为大、小便障碍,会阴和肛周感觉异常,更为严重者出现下肢瘫痪症状。

单纯休息症状不能缓解甚至加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活动,不能工作。

(二)腰椎间盘突出症双向康复转诊标准

依据就诊习惯,大部分患者通常首诊医院骨科,小部分患者首诊康复医学科,对于首诊相应医院康复医学科的患者,可酌情依据上述临床病情严重程度选择首诊医院级别。

1.轻度患者可卧床休息或就近首选基层医院、县级或城市二级医院行非手术治疗,经治疗后症状不能缓解或加重,可转至上级医院继续非手术治疗。

2.中度患者可就近首选县级或城市二级医院行系统非手术治疗,经治疗后症状不能缓解或加重,可转至城市三级医院继续非手术治疗。

对于有绝对手术治疗适应证患者,可根据病情和医院条件,就近选择县级或城市二级医院、三级医院手术治疗。

3.重度患者可就近首选县级或城市二级医院、三级医院就诊,经非手术治疗后症状不能缓解或加重,症状、体征与影像学检查一致有明确手术治疗适应证,可根据病情和医院条件,就近选择县级或城市二级医院、三级医院手术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分级康复诊疗简要流程图

 

 

二、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诊疗技术规

(一)康复评定

1.评定时间

a.初次评定:

在患者康复诊疗当日进行。

b.定期评定:

酌情每1~2周评定1次。

2.评定容

a.疼痛评定:

可采用目测类比法(VAS)、简化McGi11疼痛问卷和压力测痛法等评定方法。

b.运动功能评定:

可对姿势、脊柱侧弯、骨盆对称性,腰椎和下肢关节活动围,腹肌、背肌及下肢肌力、肌力、步态、体能等项目进行评定。

c.感觉功能评定:

如下肢深、浅感觉等。

d.膀胱直肠功能评定:

可对膀胱储尿、排尿功能,肛周浅感觉、肛门深压觉,肛门括约肌肌力等项目进行评定。

e.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评定:

如Barthel指数量表、SF-36量表等。

f.职业评定。

g.心理学评定。

(二)康复治疗根据评定结果,开展以下康复治疗项目,每项治疗方法酌情每天执行1~2次。

1.康复宣教:

包括休息制动、腰围护具正确使用等。

2.药物治疗:

包括消炎镇痛类、脱水消肿类、营养神经类、改善血液循环类等药物应用。

3.运动治疗:

包括关节活动技术、关节松动技术、牵伸技术、肌力训练等。

4.物理因子治疗:

包括电疗、磁疗、光疗、超声波治疗等。

5.牵引治疗。

6.中医传统治疗:

包括针灸、推拿、拔罐、药物熏蒸等。

7.作业治疗。

8.心理治疗。

备注:

按照卫生部《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基本标准(试行)》(卫医政发〔2011〕31号)和《康复医院基本标准(2012年版)》(卫医政发〔2012〕17号)文件要求,上述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诊疗技术规中列出的康复评定和康复治疗项目均为二级及以上医院应开展的诊疗项目。

基层医院可根据医院条件,酌情开展上述诊疗项目中的运动治疗、作业治疗、物理因子治疗和中医传统治疗等。

鉴于我省各级各类医院发展很不均衡,即使同级同类医院康复诊疗技术和水平亦参差不齐,为畅通转诊渠道,建议在双向转诊时着重考虑转诊医院实际情况,可通过加强医联体建设、区域三级康复网络建设等多种合作、协作形式发挥上级医院帮扶指导作用,有效落实康复诊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