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题8马说训练.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004002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3.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题8马说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题8马说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题8马说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题8马说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题8马说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题8马说训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题8马说训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题8马说训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题8马说训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题8马说训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题8马说训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题8马说训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题8马说训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题8马说训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题8马说训练.docx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题8马说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题8马说训练.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题8马说训练.docx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题8马说训练

8 马 说

课内精读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

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

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1.《马说》一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代_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_家,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其散文尤为著名,有“____________________”的美誉。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一食或尽粟一石(      )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3)骈死于槽枥之间(      )

(4)才美不外见(      )

(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6)策之不以其道(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骈死于槽枥之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真无马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食或尽粟一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能识别人才的人。

B.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C.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表达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5.从文中看,造成千里马被埋没和被摧残的原因有哪些?

(可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二段流露出作者对“千里马”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从形象塑造、写作手法、阐明道理三个方面任选其一,对文章进行评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阅读

一、阅读甲、乙两文,完成题目。

[甲]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乙]九方皋相马(节选)

秦穆公谓伯乐曰:

“子之年长矣,子姓①有可使求马者乎?

”伯乐对曰:

“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

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弭辙。

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

臣有所与共担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

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

三月而反,报曰:

“已得之矣,在沙丘。

”穆公曰:

“何马也?

”对曰:

“牝②而黄。

”使人往取之,牡③而骊④。

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

“败矣,子所荐求马者!

马色、牝牡尚弗能知,又安知天下之马也?

”伯乐喟然太息曰:

“一至于此乎!

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

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

若皋之相马,乃有贵乎马者也。

”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注]①子姓:

指子孙。

②牝(pìn):

雌性。

③牡:

雄性。

④骊(lí):

黑色。

1.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饱,力不足

B.安求其能千里也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C.才美不外见请见之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其真无马邪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穆公见之,使行求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通过对千里马不遇伯乐的议论,表达了作者对贤才难遇明主的愤懑之情,寄寓着作者对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希望。

B.乙文通过记叙伯乐举荐九方皋为秦穆公寻找天下最好的马的故事,告诉我们看待事物要独具慧眼,看其实质。

C.甲文中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但其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真不知马”。

D.乙文中秦穆公起初不高兴,原因是他看到九方皋找到的马,想当然地认为这不是天下最好的马。

4.有人认为,只要是千里马,才能就会施展出来;也有人认为,千里马须遇伯乐,才能有机会施展出来。

你的看法呢?

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甲、乙两文,完成题目。

[甲]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乙]卞和泣玉

楚人和氏得玉璞①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

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

“石也。

”王以为和诳,而刖②其左足。

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

“石也。

”王又以为和诳,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

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

“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③哭之悲也?

”和曰:

“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之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④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注]①璞:

含玉的石头,未经雕琢的玉。

②刖(yuè):

古代砍掉双脚或脚趾的酷刑。

③奚:

何,为什么。

④理:

加工雕琢玉石。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策之不以其道(      )

(2)才美不外见(      )

(3)王以为和诳(      )

(4)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      )

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之所以悲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马说》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马说》中“不知马”的食马者面对千里马却说“天下无马”,《卞和泣玉》中的卞和在失去双足之后,终遇文王,藏在璞中的无价之宝和氏璧被发现,两文表达了怎样共同的愿望?

如果你是千里马或者卞和你会怎样去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一、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鸟 说

戴名世

余读书之室,其旁有桂一株焉,桂之上,日①有声②然者。

即而视之,则二鸟巢于其枝干之间,去地不五六尺,人手能及之。

巢大如盏③,精密完固,细草盘结而成。

鸟雌一雄一,小不能盈掬④,色明洁,娟皎可爱,不知其何鸟也。

雏且出矣,雌者覆翼之,雄者往取食,每得食,辄息于屋上,不即下。

主人戏以手撼其巢,则下瞰而鸣,小撼之小鸣,大撼之即大鸣,手下,鸣乃已。

他日,余从外来,见巢坠于地,觅二鸟及⑤,无有。

问之,则某氏僮奴取以去。

嗟乎!

以此鸟之羽毛洁而音好也,奚⑥不深山之适⑦而茂林之栖,乃托身非所,见辱于人奴以死。

彼其以世路为甚宽也哉⑧!

(选自《戴名世集》)

[注]①日:

有一天。

②(guān):

拟声词,二鸟相和之声。

③盏:

杯。

④掬:

捧。

⑤(kòu):

初生的小鸟儿。

⑥奚:

为什么。

⑦适:

到。

⑧彼其以世路为甚宽也哉:

人生的道路并不很宽啊。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去地不五六尺(      )    

(2)手下,鸣乃已(      )

2.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人手能及之 马之千里者

B.雏且出矣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则二鸟巢于其枝干之间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D.不知其何鸟也 其真不知马也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得食,辄息于屋上,不即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通过二鸟“托身非所”致死的不幸遭遇,意在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17·金华](改编)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李公蔚市贡马

沈宣词尝为丽水令,自言家大梁①时,厩常列骏马数十,而意常不足。

咸通六年,客有马求售,洁白而毛鬣类朱,甚异之,酬以五十万,客许而直未及给,遽为将校王公遂所买。

他日谒公遂问向时马。

公遂曰:

“竟未尝乘。

”因引出,至则奋眄②,殆不可跨,公遂怒捶之,又仆,度终不可禁。

翌日,令诸子乘之,亦如是;诸仆乘,亦如是。

因求前所直售宣词。

宣词得之,复如是。

会魏帅李公蔚市贡马③,前后至者皆不可。

公阅马,一阅遂售之。

后入飞龙④,上最爱宠,为当时名马。

(选自《唐语林》)

[注]①大梁:

今河南开封,古时称大梁。

②奋眄:

举头斜视,不驯服的样子。

③贡马:

向皇帝进贡的马。

④飞龙:

指皇家。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而意常不足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B.客许而直未及给 及郡下,诣太守

C.亦如是 如是再啮

D.会魏帅李公蔚市贡马 百里奚举于市

6.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停顿处用“/”划开。

(限断两处)

他日谒公遂问向时马

7.下面句子的横线处省略了主语,根据文意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翌日,________令诸子乘之,亦如是。

A.沈宣词    B.客      C.王公遂    D.李公蔚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客许而直未及给,遽为将校王公遂所买。

(提示:

直,价值、价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售”有以下两个义项:

①卖出去;②买。

“公阅马,一阅遂售之”中的“售”字,选用哪个义项才符合文意?

选出正确义项,并用自己的话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韩愈的《马说》深刻阐述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联系《马说》,结合文本,简述王公遂不能让所买之马成为“名马”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与答案详析

课内精读

1.韩昌黎文集校注 韩愈 退之 唐 文学思想 教育 文起八代之衰

2.

(1)有时 

(2)同“饲”,喂 (3)(和普通的马)一同死 (4)同“现”,显现,表现

(5)一样、等同 (6)用马鞭驱赶

3.

(1)(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

(2)(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3)(千里马)吃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饲料。

(4)它鸣叫,(饲养马的人)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4.[解析]D 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发现人才的人。

5.①伯乐不常有;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为“千里马”被埋没而鸣不平。

(或:

对“千里马”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表示同情和惋惜。

7.形象塑造:

千里马——遭遇悲惨,怀才不遇;食马者——专横残暴,无知狂妄。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以马喻人;正反对比论证,论证环环相扣。

阐明道理: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

比较阅读

1.B

2.

(1)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

(2)秦穆公召见了九方皋,派(他)去寻找天下最好的马。

3.[解析]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语段的理解能力。

答题时先审题干,找出要求和范围,再结合内容进行比较辨别,从而得出答案。

D项,“想当然地认为这不是天下最好的马”这一说法不够合理,因为秦穆公认为九方皋连马的毛色、公母都不知道,他怎么能识别天下最好的马呢?

4.[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难度较大。

这类题目答题时,观点一定要明确,最好能围绕原文的观点,理解作者的感情,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细细品味词句所包含、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略。

[参考译文]

[乙]秦穆公对伯乐说:

“您的年纪大了,子孙中有没有能派去访求良马的人呢?

”伯乐答道:

“良马可以通过它的形体、外貌、筋节、骨骼来判断识别。

至于天下无双的宝马则不然,它的神气迷离恍惚,似有似无,这样的马一旦飞快奔驰,四蹄似乎离开地面不沾尘土,车马过处也不留痕迹。

我的子孙都是下等人才,只能教他们识别良马,没法教他们如何识别天下最好的马。

我有一位一同挑担劈柴的朋友,名叫九方皋,他相马的本领不在我之下。

请让我为您引见他。

秦穆公召见了九方皋,派(他)去寻找天下最好的马。

三个月后,(九方皋)回来报告:

“已经找到了天下最好的马,就在沙丘。

”秦穆公问:

“什么样的马呢?

”(九方皋)答道:

“是一匹黄色的母马。

”(秦穆公)派人去取马,却是一匹黑色的公马。

穆公很不高兴,召见伯乐并对他说:

“真糟糕啊,你所推荐的那个相马人!

连马的毛色、公母尚且分辨不清,又怎么能鉴别天下最好的马呢?

”伯乐长叹一声道:

“(九方皋相马的本领)竟然达到这种境界了!

这正是他比我高明何止千万倍的地方啊。

九方皋所观察的,是马的天赋之灵性,他观察到马的精髓,也就忘记了表象;注意的是马的内在品性,也就忽略了外在皮毛;看到应当看的,不看不必看的;观察应当观察的,忽略不应当观察的。

像九方皋这样相马,还有着比宝马更可贵的地方。

”马送来了,果然是一匹天下无双的宝马。

5.

(1)用马鞭驱赶 

(2)同“现”,显现

(3)欺骗 (4)被判定

6.

(1)想要它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我并非因为失去双脚而感到悲伤,而是痛心世人将宝玉看作石头,把忠诚的人当成骗子,这才是我感到悲伤的原因啊!

7.[解析]此题考查修辞及其作用。

首先判断出运用的修辞手法,然后点明这种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再结合文段和中心写出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答案]突出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愚妄无知,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的强烈谴责。

8.共同愿望:

希望人才能够被发现,被重用。

示例:

不气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寻找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

(意对即可)

[参考译文]

[乙]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从楚山中得到一块含有美玉的石头,就把它献给了楚厉王。

厉王命令玉匠鉴别,玉匠(一看)就说:

“这只是一块石头。

”厉王认为卞和是有意欺骗(他),于是就下令砍去了他的左脚。

等到厉王去逝,武王即位,卞和又把那块含有玉的石头献给了武王,武王又让玉匠鉴别,(玉匠)又说:

“这只是一块石头。

”武王也认为卞和是有意欺骗(他),于是下令砍去了他的右脚。

武王去逝,文王即位,卞和竟然捧着那块含有玉的石头,在楚山脚下一连痛哭了三天三夜,眼泪流尽,血也哭了出来。

文王听说了这件事后,就派人前去调查原因,(那人问卞和)说:

“天下被砍去脚的人很多,为什么只有你哭得如此悲伤呢?

”卞和回答说:

“我并非因为失去双脚而感到悲伤,而是痛心世人将宝玉看作石头,把忠诚的人当成骗子,这才是我感到悲伤的原因啊!

文王(听到回报)便叫玉匠去雕琢那块含有玉的石头,果然得到一块价值连城的美玉,于是给这块美玉命名为“和氏之璧”。

课外阅读

1.

(1)距离(离开) 

(2)停止

2.C

3.每当得到食物,(它)就在房屋上停息,并不马上下来。

4.注意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之路,注意回避风险,尽量远离祸患。

[参考译文]

我读书的房屋,旁边有一棵桂树,有一天,桂树上传来鸟叫声。

靠近一看,是两只鸟在枝干之间做了巢,(巢)离地不到五六尺,人的手可以碰到它。

巢像杯子一样大,精密完整而牢固,用细草缠结而成。

鸟是一雌一雄,小的那只不满一捧,毛色明亮洁净,美好洁白可爱,不知道是什么鸟。

雏鸟将要出壳了,雌鸟用翅膀盖着它,雄鸟去捕食,每当得到食物,(它)就在房屋上停息,并不马上下来。

房屋的主人戏弄它,用手摇它的巢,(它)就向下看着鸣叫,轻摇(它)轻叫,重摇(它)就大叫,手拿下来,鸣叫就停止。

(后来)有一天,我从外面回来,见鸟巢掉在地上,找两只鸟和雏鸟,没有找到。

(向他人)问它们的去向,得知是被屋主的童仆抓走了。

唉!

凭借这鸟的羽毛洁白而且鸣声好听,为什么不到深山里去寻找茂林栖息呢?

将身体托付到不合适的地方,才会被奴仆折辱而死。

人生的道路并不很宽啊!

5.[解析]C A项,足够/值得;B项,来得及/到;C项,这样;D项,买/集市。

6.他日/谒公遂/问向时马

7.C

8.门客答应(把马卖给沈宣词),但(沈宣词)还没来得及给钱,马就被将校王公遂买走了。

9.此处的“售”是“买”的意思,从“李公蔚市贡马”“后入飞龙”等可知,李公蔚是买马的,从“一阅遂售之”可见李公蔚买马的果断、坚决。

10.韩愈的《马说》告诫世人,要发掘良马的潜能,首先要深谙马的习性,懂得如何驾驭,但王公遂买马后一直“未尝乘”,在骑马失败后,还“怒捶之”,最后转手卖了,可见他不懂策马之道,更没有能力发掘良马的潜能,使其成为名马。

[参考译文]

沈宣词曾经是丽水县县令,他常说家在大梁的时候,家中马厩里曾经有骏马几十匹,然而中意的却很少。

咸通六年,门客有马要出售,(此马)通体雪白,但是颈上的鬣鬃却有点近似红色,(沈宣词)认为(它)十分奇特,答应给门客五十万钱做酬劳,门客答应(把马卖给他),但(沈宣词)还没来得及给钱,马就被将校王公遂买走了。

过了几天,(沈宣词)去拜见王公遂,问起当时那匹马。

王公遂说:

“(我)竟然还没有骑过呢。

”于是(将马)牵出,到马跟前(马)就举头斜视,表现出不驯服的样子,始终跨不上马,王公遂生气地去捶马,又(让马)去驾车,王公遂觉得这样也不能控制它。

第二天,(王公遂)叫几个孩子去骑这匹马,还是像昨天一样;让家仆去骑,也是一样。

于是请求按之前的价钱卖给沈宣词。

宣词得到马以后,情况也和王公遂一样。

恰好魏帅李公蔚在街市买贡马,前后来的马都不合心意。

李公蔚看马,第一眼看见就把它买了下来,后来(这匹马)进了皇家,是皇上最喜爱的马,成了当时的名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