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文化论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00549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docx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民俗文化论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docx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

篇一: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当代

大学生的思想教育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当代

大学生的思想教育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创造的灿烂文化,它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内容,具有强烈的历史性、民族性和继承性,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生活、制约着我们当今的教育。

然而,在对待我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其传承上,当今人们却有着基本的文化判断力和理性的缺失。

本篇论文的主要目的就是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并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之基本精神的界定问题乃是治中国文化史者所不能回避的基本论题,也是一个历来歧见纷呈的论题。

张岱年先生认为,所谓文化的基本精神乃是相对文化的具体表现如文物、制度、习惯等的“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也即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

?

?

是文化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基本观点”在张先生看来,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形态上的基本特点,而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与天人协调四点,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所在。

李宗桂先生则指出:

“所谓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特定价值系统、思维方式、社会心理以及审美情趣等方面内在特质的基本风貌。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因而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内容也是极为丰富的,我们应该选取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积极影响和重要作用的基本精神内容。

1.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周易》中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论语》中所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些思想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反映了中华民族朝气蓬勃、努力向上的顽强生命力,这也成为中华民族的普遍心理认同,成为中华文明得以绵延千载、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

因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和民族进

取心的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重要内容。

2.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注重对社会成员人格精神的塑造,要求人们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对待人和事。

《周易》中有言“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指人们要用大地般宽广的胸襟包容世间的一切事物;《中庸》中所说“万物并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论语》中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老子》中所言“夫唯不争,故丢下莫能与之争”,这些思想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所要求的以一种宽阔的胸怀去接纳他人和外物的厚德载物、兼容并包的精神境界。

3.“修齐治平”的爱国精神。

《礼记》中说: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强调个人道德修养与治国、平天下的一致性,修身、齐家是基础,治国、平天下才是最终目的。

《礼记》中又说“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忠经》中有谓“苟利社稷,则不顾其身”;贾谊推崇“国而忘家,公而忘私”;林则徐追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所崇尚的把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放在首位,以治国、平天下为人生最终目标的爱国精神。

4.贵德重义的道德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推崇道德人格的价值,把道德人格看得比人的生命更为重要,极力追求道德人格的独立和尊严。

孔子说: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见利而思义”、“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孟子更是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的主张。

《尚书》中把人的品德概括为“九德”,即“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这些思想说明贵德重义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主流价值取向,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所要求的德义优先于功利的道德精神。

5.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从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对人格尊严的注重,发展到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点。

孔子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明确而坚定地主张人的人格独立和人格尊严是不可侵犯和予夺的;孟子提出“圣人与我同类者”、“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思想,则进一步发展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以儒家思想为主干

的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价值主题,始终围绕着如何把人的自我价值、社会价值的实现与理想人格的追求结合起来,充盈着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重要内容。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要想做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使我们的思想教育工作不流于形式,真正地收到实效,就很有必要从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正本清源,为大学生寻找到思想的故乡和家园。

1.个人修养方面:

律己修身

孔子是最早提出修养理论的人,他用“修德”、“克己”、“正身”、“修己”等精辟地概括了他关于个人修养的主张。

人为什么要修身?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不积累善的行为,就不能形成好的名声;没有积累坏的行为,就不会导致声败名裂。

古代思想家有两个修身要旨:

一是修身要践行。

“道德者,行也,而非言也。

”所谓道德,是要靠行动,而不能光说不做。

二是修身要达到“慎独”的地步。

“慎独”就是无人监督时仍能保持操守,体现了修身的高度自觉性。

今天的大学生们,正处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如果缺乏“慎独”的精神,就容易沉湎于灯红酒绿,在物欲中随波逐流,或抵挡不住各种诱惑而腐化堕落等等。

事实证明,律己修身能最大限度地把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人的内心信念,并将这种内心信念转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

在改造外部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使人性向善,使道德理性作为人的心灵支柱,从而在任何环境中都能使人保持做人的气节和人格尊严。

大学生们如果缺乏对道德理性的追求,就容易失去精神支柱和生活的动力,走向平庸和沉沦。

因此,大学生们要加强修身律己,以建立心灵中的坚不可摧的道德防线。

2.家庭人际关系方面:

仁爱孝悌

孔子对“仁”作了理论阐发,将仁视为最高道德,开创了儒家的仁学。

早在《尚书・尧典》中就已经记载了如何处理以家族为本位的父、母、兄、弟、子的关系,强调在这五种关系中人的行为。

“仁”的核心是“爱人”,即重视人,尊重人,同情人,关怀人。

在家族生活中“仁爱”是“孝悌”的根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形成了一种浓厚的家族亲情。

在“仁爱孝悌”的基础上,推衍到“老吾老以及

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最终形成“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理想情怀,形成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促进人们之间的友好相处,也更增进了社会生活的凝聚力。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是一个大家庭,班级是一个大家庭,每个寝室也是一个大家庭。

“仁爱孝悌”有益于大学生们在激烈的竞争中优势互补,互通有无,平等互利,诚心诚意,团结互助,进行学习、生活、工作、思想等多方面的交流和协作,以利于大学生们身心的健康成长。

至于在对待朋友方面,儒家文化提倡“诚信好礼”。

诚,是真实无妄,不自欺欺人,不弄虚作假。

周敦颐说:

“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

”孟子说: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荀子说: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至诚则无他事矣。

”人言为信,也就是人的话应当是可信的,“信”与“诚”相通,就是要诚实,不能搞欺骗,才叫做“信”。

“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者,天下之结也”。

信的基础要求言行相符,反映出个人的基本道德素养。

“礼”,就是行为要遵守礼仪、礼法和规范。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

”“礼”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所必需的规范。

懂得各种礼仪,人们才能更好地进行沟通、共处、改善和调整人际关系。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美德之一。

大学生是“天之骄子”,不仅要知书,还要达礼。

3.集体组织方面:

尚群为公

以群体、集体、整体为本位是中国传统文化一贯的价值观。

管仲提出“废私立公”、“社稷先于亲戚”、孔子提出“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庄子说“天地至公”,荀子说“凡立公所以充私也”,贾谊说“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私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王安石说“公私无异财”,王守仁说“廓然大公”,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醒目地挂在孙中山先生办公室里的那块“天下为公”匾额等等,都体现了传统文化“尚群为公”的整体主义精神。

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大学生更应该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主旋律,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和民族利益的关系,以增强我们民族的凝聚力。

4.个人事业方面:

自强不息

篇二: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论文

朱胜杰113011B12022022052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本土上创造的文化,从远古时期走到今天,已足足有五千年的历史。

其独特的民族性、传承性、历史性,时至今日依旧深深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在方面,量子力学、相对论、马克思主义等等虽然不是我国传统文化教育下的产物,但篆刻于汗青的累累教育果实仍昭示着我国的传统文化教育所具有的蓬勃生命力。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教育的价值,在我看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重视人的价值;重视道德教化;重视个人修身养性;重视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

文化是一个民族通过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长期历史积淀所形成的价值观念,通过对一个民族的文化的考察,可以深层次的挖掘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

尤其是儒家思想作为影响中华民族最大的主流思想,它在教育中的现实意义显得尤为突出。

若将其中向上的力量融合在当代的教育中,必将推动当代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

一、重视人的价值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人伦文化,以人为本,以人为出发点。

《论语先进》有云“季路问事鬼神。

子曰: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

事人都做不好,何谈事鬼呢?

这体现出古人在鬼神与人的孰贵孰贱中的一种态度。

而这也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最大的不同。

西方文化是一种基督文化,其人道主义归根结底是建立在神本文化之上。

“人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宗教是其一切创造性关切的深度方面。

”(引自《现代基督教思想》)作为宗教动物的人,人的文化自然也是宗教的文化。

即使是与万物相比,人依然是最可贵的。

《尚书泰誓》曰: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又如《孝经圣治》记:

“天地之性,人为贵。

”中国古代在主流儒家文化的影响下,以人为本可谓体现在方方面面。

孟子曰: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种“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正是我国人伦文化在政治层面的最好体现。

将这种人伦文化融入当代教育中,便是以每个学生为本位,关心每个学生的根本利益与发展,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并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

二、重视道德教化

儒家伦理思想能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中国古代几千年,与其重视道德教化有着分不开的关联。

每个人作为群体关系的一份子,以“天人和谐”视为目标,以“和”协调万事,并强调“道在伦常日用之中”。

如我们深入人心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杀身而成仁,舍生而取义”等等,当道德口号树立并上升为道德标准,在情感与舆论的结合下,道德教化便实现了。

三、重视个人修养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一种进取,“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一种宽容。

自古以来,“君子”作为一种参照物而提出,被赋予了许多内涵甚至附加了些许“苛刻”的条件。

孔子认为“(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曾子语“君子任重而道远”;孟子亦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甚至于儒家所推崇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以及对孝道的宣扬,无不体现儒家从外在能力到内在个人修养的重视。

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养性是实现个人理想的基石。

在更加关注个人价值的今天,人格魅力显得尤为重要。

良好的个人修养是完善人格、树立正确个人价值观的必行之路,若将“吾将养吾之浩然正气”与当代教育理念相结合,若将个人内心的培养与外在技能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实现“内圣外王”必将不远矣。

然而,观之今日的教育,完全是应试教育,它一味追求分数而忽略了学生的能力拓展,忽略了学生生而不同的个性,更不要体什么全方位发展了。

这种教育模式着实应该摒弃。

四、重视帮主学生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

正所谓“学而优则仕”,儒家思想几千年来流淌着积极“入世”的血液,儒家子弟将入仕并为国家做贡献作为一种人生理想与政治抱负,追求终生。

而从此之后,在这种主流思想的影响下,古人们坚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坚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坚信“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

强大的理想追求与精神气质,不但升华了个人品质,还起到了导向作用与凝聚作用,深化了文化认同感,提高了民族向心力与凝聚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人利益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不能否定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为我国发展带来的显著好处,但取其精华后,更应去其糟粕。

过于重视个人得失便形成了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念。

现在的学生努力学习,已不像古人那样有着“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高尚理想,多数人不外乎是为了考个好学校,找个好工作,以减轻经济负担。

不得不说,这些很现实的“终极目标”实在难以与古时候的远大抱负相比较。

此时此刻,要改变这种信仰缺失的现状,教育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通过在当代教育中,有重点的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虽不一定是政治抱负,只要是为大家,为国家,为人类,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

如此说来,我国先阶段的教育虽不断的完善但仍有缺失,深刻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以弥补这些缺失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若能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有批判的继承与发扬,不仅仅在教育事业上,我相信,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上的方方面面,都会得到显著的发展与提高。

篇三: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遗传因素,深深融入到中国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着积极或消极的双重作用。

系统考察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活的积极作用更具有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文在现实考察和理论思考的基础上,从文化哲学视角对传统文化的生活价值问题进行了尝试性研究和探讨。

关键字:

传统文化;现代社会;价值

一、现代生活与传统文化的内在关系

关于现代生活与传统文化的内在关系,借用美国文化社会学家希尔斯的话很能说明问题。

他说:

“即使我们承认,每一代人都要修改前辈传递下来的信仰和行为范例,我们还必然会发现,大量的信仰过去被拥护,现在仍然被拥护,许多行为范例过去被奉行,现在仍然被奉行,而且,这些信仰和模式与近期出现的范型相互并存。

(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错位

现代生活是不同于传统生活的生存模式。

适应传统生活而产生的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

这是由于传统文化本身以及时代都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

从其本身来说,传统文化都有两重性,既有积极进步的一面,又有落后、腐朽的一面;从其发展的不同时代因素来说,由于现代反差,传统文化既有适应现代生活的一面,又有不适应甚至阻滞现代生活的一面。

由此导致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发生了错位。

(二)现代生活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中国传统文化虽历经挫折、甚至像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革”那样的摧残而薪火不灭。

这里面有着深刻的原因。

从传统文化的本质属性上看,传统文化有其时

代性,依赖于一定的历史条件,但除去其含有的时代性因素,还包含着普遍意义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可以为现代社会所继承。

例如人与人之间的互爱互助、重视家庭、诚实信用、正义勇敢和爱国等等文化特质仍是现代人的生活信念。

其次,对一个民族来讲,传统文化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现代生活的文化基点和历史条件。

任何一个民族的现代生活都不能建立在虚无基础之上,而必须建立在一个被批判过的传统之上。

马克思深刻地指出: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三)现代生活对传统文化的发展

现代生活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并不是原封不动、一成不变地传给下一代的,而是有选择、有创造、有意识的文化发展过程。

有选择,是指现代人在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细致的分析之后,选择其有现代价值的精华部分继承下来,抛弃其不适应现代生活的糟粕。

有创造,是指通过对传统文化精华部分的重新阐释,赋予其新的内涵和形式,使其更适应现代生活。

有意识,是指现代人作为文化创造和选择的主体,要有主体意识、自主意识、文化意识和反思意识等等,积极能动地、独立自主地接受和吸收传统文化并使之为自己所有。

这样,经过现代人继承的传统就有了某种不同于它从前的特点,具有了新的表现形式和规定性,成为以现代生活方式呈现着的文化传统,成为融入了现代生活并流传下去的传统文化。

(四)现代生活对传统文化的丰富

现代生活也在创造着新的传统文化。

现代人的生活决不是简单复制已有的传统,相反,它是指向未来的一种创造。

在现代生活中,根据变化了情况,创造出我们传统中所没有的、崭新的东西,它们中具有遗传活性的就会流传下去成为新

的传统,从而丰富了传统内容。

由此可见,传统文化与现化生活毕竟是不同的概念,因而存在着历史反差。

现代生活是传统生活的延续,内在地包含有传统文化的某些因子。

这些因子经过转化而成为以现代生活方式展现的传统文化,成为现代人的一部分,并且通过现代人的生活实践而不断丰富着内涵。

总之,现代生活是传统文化的现代方式的呈现、历史继承、现实创造与丰富发展,传统文化是现代生活的历史条件、文化基点与现实影响因素。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

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传统文化对人们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简略说来,它作为社会整合的精神遗产、经济增长的潜在动力、道德建构的再生资源和生活观念的导向因素,对现代的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道德文化生活和贯穿三者之中的生活观念有着极大的价值。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整合价值

对一个国家或民族来说,社会成员之间的结合和凝聚是其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前提,借以凝聚的力量,既有经济利益的聚合力,又有种族血缘的亲和力,还有政治政权的控制力,但最根本的还是传统文化所产生的文化整合力。

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整合力量对现代生活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巨大的思想统摄性,传统文化可以超越地域、阶级、党派、种族、时间的界限,以文化为纽带,以思想为桥梁,产生巨大的而又无形的文化整合力量。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文化中国”、“大一统”、“兼容天下”、“爱国主义”等观念,构成了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主要内容。

正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形成和发展,增强了中国人的共识,形成了民族文化认同感,传统文化成为人们共同意识和自觉奉行的原则,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规范,由此出发产生出思维、行为的趋同性、和谐性和一致性。

(二)传统文化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在动力

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现代经济之树成长的土壤,蕴含着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在因素与动力。

古有“洪范五福先言富,大学十章半理财”之说,甚至有人把传统作为调节社会资源的第三种手段。

起来,这些潜在的动力因素包括:

(l)由“忠”引申出来的爱国精神,社会成员愿意为国家牺牲个人的利益,有利于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实施宏观的经济政策;有助于理顺中央与地方关系,体现全局性、利益统一性,减少外在经济现象,促进国民经济整体发展。

(2)以“孝”为核心的家庭关系,家庭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起着凝聚和传承作用,家庭注重对子女的教育、保持高储蓄率,家庭成员勤劳、互爱互助。

这些为经济增长准备了必要的资金、人才和劳动力等要素。

(3)在忠孝的基础上,集体主义成为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从而有利于形成具有目标同一性的团队意识和企业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一种精神上的推动力,而且提供某种“制动力”,使中国经济不致脱离常轨,保证社会各方面协调运转。

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育不健全,市场游戏规则没有完全建立,导致经济生活中的种种负面现象,如某些企业唯利是图,某些个人为谋利不择手段,影响市场经济正常运行。

而中

国传统文化对这些行为有种“纠偏矫正”功能,它的一些经济道德资源让参与经济活动的土体有了主观的自主的软约束,警戒人们不致失去控制,从而保证市场经济健康、稳定、有序地运行。

(三)中国传统文化是塑造公民现代人格的精神资源

总之,我们要建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配套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要建设与现代经济生活、物质生活相适应的现代精神生活,就要汲取统道德文化的资源,补充现代人的精神养料。

(四)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活观念的引导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两千多年的考验,己深深融入中国人的生活之中。

现代中国人要走向现代生活,心须具备现代健康文明的生活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至少有三点对树立健康文明的现代生活观念有借鉴价值:

一是积极的入世精神;二是务实的实用理性精神;三是乐感文化精神,所谓“入世精神”,就是关心社会现实的人生态度。

积极的入世精神,是以儒道法三家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同特点,它有利于树立积极的生活观念。

所谓实用理性精神,是一种普遍现实的生活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从产生开始就是一种以伦理思想为核心的实用理性文化。

传统文化主干的儒学就是适应中国社会现实需要的、使用兼具、内外无二、本末一贯的“实学”。

后儒们秉承着这一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