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官科常见疾病诊疗规范.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006764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51.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官科常见疾病诊疗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五官科常见疾病诊疗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五官科常见疾病诊疗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五官科常见疾病诊疗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五官科常见疾病诊疗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五官科常见疾病诊疗规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五官科常见疾病诊疗规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五官科常见疾病诊疗规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五官科常见疾病诊疗规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五官科常见疾病诊疗规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五官科常见疾病诊疗规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五官科常见疾病诊疗规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五官科常见疾病诊疗规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五官科常见疾病诊疗规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五官科常见疾病诊疗规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五官科常见疾病诊疗规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五官科常见疾病诊疗规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五官科常见疾病诊疗规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五官科常见疾病诊疗规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五官科常见疾病诊疗规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官科常见疾病诊疗规范.docx

《五官科常见疾病诊疗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官科常见疾病诊疗规范.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官科常见疾病诊疗规范.docx

五官科常见疾病诊疗规范

第一章、中耳炎---------------------------------------02

第二章、鼻窦炎---------------------------------------06

第三章、扁桃体炎------------------------------------10

第四章、气管异物------------------------------------16

第五章、龋齿----------------------------------------18

第六章、牙周炎--------------------------------------27

 

第一章中耳炎

中耳炎(secretoryotitismedia)是以鼓室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中耳积液可为浆液性漏出液或渗出液,亦可为粘液。

本病命名尚不统一,有称为渗出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浆液-粘液性中耳炎、非化脓性中耳炎。

中耳积涂粘稠呈胶状者,称胶耳(glueear)。

症状体征

以耳内闷胀感或堵塞感,听力减退及耳鸣为最常见症状,常发生于感冒后,或不知不觉中发生,有时头位变动可觉听力改善,有自听增强,部分病人有轻度耳痛,儿童常表现为听话迟钝或注意力不集中。

症状

1、听力减退:

听力下降,自听增强,头位前倾或偏向健侧时,因积液离开蜗传,听力可暂时改善(变位性听力改善),积液粘稠时,听力可不因头位变动而改变,小儿常对声音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而由家长领来就医,如一耳患病,另耳听力正常,可长期不被觉察,而于体检时始被发现。

2、耳痛:

急性者可有隐隐耳痛,常为患者的第一症状,可为持续性,亦可为抽痛,慢性者耳痛不明显,本病甚为有关耳内闭塞或闷胀感,按压耳屏后可暂时减轻。

3、耳鸣:

多为低调间歇性,如“劈啪”声,嗡嗡声及流水声等,当头部运动或打呵欠,擤鼻时,耳内可出现气过水声。

4、患者周围皮肤有发“木”感,心理上有烦闷感。

治疗方法

清除中耳积液,改善中耳通气引流及病因治疗为本病的治疗原则。

清除中耳积液,改善中耳通气引流

1、鼓膜穿刺抽液:

成人用局麻。

以针尖斜面较短的7号针头,在无菌操作下从鼓膜前下方刺入鼓室,抽吸积液。

必要时可重复穿刺,亦可于抽液后注入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2、鼓膜切开术:

液体较粘稠,鼓膜穿刺不能吸尽;小儿不合作,局麻下无法作鼓膜穿刺时,应作鼓膜切开术。

手术可于局麻(小儿须全麻)下进行。

用鼓膜切开术。

用鼓膜切开刀在鼓膜前下象限作放射状或弧形切口,注意勿伤及鼓室内壁粘膜,鼓膜切开后应将鼓室内液体全部吸尽。

3、鼓室置管术:

病情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胶耳;头部放疗后,估计咽鼓管功能短期内难以恢复正常者,发起人应作鼓室置管术,以改善通气引流,促使咽鼓管恢复功能。

通气管留置时间一般为6-8周,最长可达半年至1年。

咽鼓管功能恢复后取出通气管,部分病人可自行将通气管排出于外耳道内。

4、保持鼻腔及咽鼓管通畅:

可用1%麻黄碱液或与二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交替滴(喷)鼻,每日3-4次。

5、咽鼓管吹张:

可采用捏鼻鼓气法、波氏球法或导管法。

尚可经导管向咽鼓管咽口吹入泼尼松龙,隔日1次,每次每侧1ml,共3-6次。

积极治疗鼻咽或鼻腔疾病

如腺样体切除术,鼻中隔矫正术,下鼻甲手术,鼻息肉摘除术等。

扁桃体特别肥大,且与分泌性中耳炎复发有关者,应作扁桃体摘除术。

抗生素或其他合成抗菌药

急性期可用如头孢拉定0.5g,4次/d;氧氟沙星0.1-0.2g,3-4次/d.小儿可用氨苄西林50-150mg/kg.d,给以:

或羟氨苄西林口服,0.15g,3次/d,第3代头孢菌素头孢美特酯0.25g-0.5g/次,2次/d,小儿10mg/kg,2次/d.对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等致病菌抗菌作用较强,可用于对其他抗菌药物不敏感者。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地塞米松或泼尼松等口服,作短期治疗。

预防护理

预防

加强身体锻炼,防止感冒,进行卫生教育,提高家长及教师对本病的认识,对10岁以下儿童定期行筛选性声导抗检测,积极治疗鼻,咽部疾病。

1、凡发生耳内堵塞感应及时寻找原因,及时排除,对疾病的恢复大有益处。

2、鼻和鼻咽部的炎症波及咽鼓管阻塞时,则应及早使用1%麻黄素溶液滴鼻,使鼻腔粘膜收缩,咽鼓管通畅,新鲜空气进入中耳,使耳的渗出即时吸收。

护理

1、如有鼓膜穿孔者,禁止搏鼻及耳内滴药;以预防中耳感染。

2、经医生指导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3、有鼓室内积液或积血者,应去医院进行治疗。

病理病因

病理

咽鼓管功能障碍时,外界控制不能进入中耳,中耳内原有的气体逐渐被粘膜吸收,腔内形成相对负压,引起中耳粘膜静脉扩张,淤血,血管壁通透性增强,鼓室内出现漏出液,如负压不能得到解除,中耳粘膜可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上皮增厚,上皮细胞化生,鼓室前部低矮的假复层柱状上皮变为增厚的纤毛上皮,鼓室后部的单层扁平上皮变为假复层柱状上皮,杯状细胞增多;分泌亢进,上皮下病理性腺体组织形成,固有层血管周围出现以淋巴细胞及浆细胞为主的圆形细胞浸润,疾病恢复期,腺体逐渐退化,分泌物减少,粘膜渐恢复正常。

病因

咽鼓管功能障碍(30%)

咽鼓管功能障碍一般认为此为本病的基本病因。

咽鼓管软骨弹性较差,当鼓室处于负压状态时,咽鼓管软骨段的管壁容易发生塌陷,此为小儿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高的解剖生理学基础之一,腭裂病人由于肌肉无中线附着点,失去收缩功能,故易患本病。

感染(30%)

过去曾认为分泌性中耳炎是无菌性炎症,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中耳积液中细菌培养阳性者约为1/2-1/3,其中主要致病菌为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链球菌,细菌学和组织学检查结果以及临床征象表明,分泌性中耳炎可能是中耳的一种轻型或低毒性的细菌感染,细菌产物内毒素在发病机制中,特别是病变迁延慢性的过程中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免疫反应(30%)

小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这可能也是小儿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较高的原因之一,中耳积液中有炎性介质前列腺素等的存在,积液中也曾检出过细菌的特异性抗体和免疫复合物,以及补体系统,溶酶体酶的出现等,提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可能属一种由抗感染免疫介导的病理过程,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对中耳粘膜的损害(III型变态反应)可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致病原因之一。

鉴别诊断

分泌性中耳炎要和急性中耳炎鉴别;用鼓室图证实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临床应监测分泌性中耳炎的侧别,持续时间,是否存在合并的症状和严重程度。

检查方法

常见检查项目

鼓膜、中耳、导管吹张法、表试验、听力检查

检查方法

1、鼓膜:

松驰部或全鼓膜内陷,表现为光锥缩短,变形或消失,锤骨柄向后,上移位,捶骨短突明显外突,前后皱襞夹角变小,鼓室积液时鼓膜失去正常光泽,呈单黄,橙红油亮或琥珀色,光锥变形或移位,慢性者可呈灰兰或乳白色,鼓膜紧张部有扩张的微血管,短突显比垩色,捶骨柄呈浮雕状,若液体为浆液性,且未充满鼓室,可透过鼓膜见到液平面,此液面状如弧形发丝,称为发状线,凹面向上,头位变动时,其与地面平行的关系不变,透过鼓膜有时尚可见到气泡,咽鼓管吹张后气泡可增多,鼓气耳镜检查鼓膜活动受限。

2、拔瓶塞声:

分别紧压耳屏后速放,双耳分别试验,患者自觉患耳有类似拔瓶塞时的声响。

3、听力检查:

音叉试验及纯音乐听阀测试结果显示传导性聋,听力损失政府不一,重者可达40dBHL左右,因积液量常有变化,故听阈可有一定波动,听力损失一般以低频为主,但由于中耳船生结构及两春的阻抗变化,高频气导及骨导听力亦能客观下降,积液排出后听力即改善,声导肯图对诊断有重要价值,平坦型(B型)为分泌性中耳炎的典型曲线;高负力型(C3型)示鼓咽管功能不良,部分有鼓室积液,听力障碍显著者,应行听性脑干反应和耳声发射检查,以确定是否对内耳产生影响。

4、CT扫描可见中耳系统气腔有不同程度密度增高。

5、分泌性中耳炎可发展为粘连性中耳炎或并发鼓室硬化症。

并发症

分泌性中耳炎可发展为粘连性中耳炎或并发鼓室硬化症。

饮食保健

根据不同的症状,有不同情况的饮食要求,针对具体的病症制定不同的饮食标准。

第二章鼻窦炎

鼻窦粘膜的炎症,在各种鼻窦炎中,上颌窦炎最多见,依次为筛窦、额窦和蝶窦的炎症,鼻窦炎可以单发,亦可以多发。

最常见的致病原因为鼻腔感染后继发鼻窦化脓性炎症,此外,变态反应、机械性阻塞及气压改变等均易诱发鼻窦炎,牙的感染可引起齿源性上颌窦炎。

症状体征

1.鼻窦炎常继发于上感或急性鼻炎,这时原有症状加重,出现畏寒,发热,食欲不振,便秘,周身不适等,小儿可发生呕吐,腹泻,咳嗽等症状。

2.多可出现—侧持续性,偶可发生双侧持续性鼻塞。

3.患者脓鼻涕增多且不易擤尽,如向后流入咽部及下呼吸道时,刺激咽,喉粘膜,引起发库,咳嗽和咳痰,甚至恶心。

4.前额部疼,晨起轻,午后重,还可能有面颊部胀痛或上列磨牙疼痛,多是上颌窦炎。

5.晨起感前额部疼,渐浙加重,午后减轻,至晚间全部消失,这可能是额窦炎。

6.头痛较轻,局限于内眦或鼻根部,也可能放射至头顶部,多虫筛窦炎引起。

7.眼球深处疼痛,可放射到头顶部,还出观早晨轻,午后重的枕部头痛,达可能是蝶窦炎。

8.慢性鼻窦炎除鼻塞,流涕,头痛等症状外,还有如下特点:

(1)头痛较轻,一般多属闷痛,钝痛。

(2)嗅觉减退或消失。

(3)休息,滴鼻药,蒸汽吸入或鼻腔通气引流后头痛可减轻。

(4)咳嗽,低头,弯腰,用力时头痛加重。

(5)吸烟,饮酒,情绪激动时可加重头痛。

(6)有时可引起精神不振,易困倦,头昏,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等。

治疗方法

预防:

1、平时注意鼻腔卫生,养成早晚洗鼻的良好卫生习惯。

2、注意擤涕方法。

鼻塞多涕者,宜按塞一侧鼻孔,稍稍用力外擤。

之后交替而擤。

鼻涕过浓时以盐水洗鼻,避免伤及鼻粘膜。

3、游泳时姿势要正确,尽量做到头部露出水面。

4、有牙病者,要彻底治疗。

5、急性发作时,多加休息。

卧室应明亮,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但要避免直接吹风及阳光直射。

6、遵医嘱及时用药。

7、慢性鼻窦炎者,治疗要有信心与恒心,注意加强锻炼以增强体质。

8、严禁烟、酒、辛辣食品。

9、保持性情开朗,精神上避免刺激,同时注意不要过劳。

10、平时可常做鼻部按摩。

11、每日早晨可用冷水洗脸,可以有效增强鼻腔粘膜的抗病能力;

药物治疗:

  

1.急性化脓性鼻窦炎:

  

(1)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

足量,以控制感染,防止其转为慢性。

  

(2)1%麻黄素生理盐水:

滴鼻,每次1―2滴,每日2次。

  

(3)镇静止痛药:

用于头痛剧烈者。

  

2.慢性化脓性鼻窦炎:

  

局部治疗为主,可选用血管收缩剂滴鼻,常用1%麻黄素生理盐水、滴鼻净等。

可在滴鼻液中加入地塞米松、倍他米松等。

应注意滴鼻净不宜长期使用,以免发生药物性鼻炎。

饮食保健

1、新鲜水果和蔬菜,以摄取维生素C和生物类黄酮;

2、贝类和坚果,以摄取锌;

3、全谷类和豆类,以摄取维生素B;

4、葵花子、种子油,以摄取维生素E;

5、具减充血作用的草药和调味品,例如接骨木花、麝香草和大蒜、洋葱。

病理病因

1.全身抵抗力降低,如过度疲劳,受凉受湿,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以及生活环境不良所致。

2.变态反应体质,全身性疾病如贫血,内分泌功能不足(如甲状腺,脑垂体和性腺等功能减退),急性传染病如流感,麻疹,猩红热,白喉等均可诱致本病发生。

3.鼻腔的一些疾病,如鼻中隔偏曲,中鼻甲肥大,鼻息肉,变态反应性鼻炎,鼻腔异物或鼻腔肿瘤,也可引起鼻窦炎。

4.邻近病灶,如扁桃体炎或腺样体肥大,上颌第二双尖牙及第一,第二磨牙根部的感染,拔牙时损伤上颌窦壁或龋齿残根坠入上颌窦内等也可导致鼻窦炎。

5.其它,如鼻窦外伤骨折;游泳时跳水姿势不当(如取立式跳水),或潜水与游泳后擤鼻不当,污水进入鼻窦内;鼻腔内填塞物置留时间过久;高空飞行迅速下降,窦腔与外界形成相对的负压,将鼻腔分泌物吸入鼻窦等也能造成发病。

关于西医鼻窦炎的病理病因:

鼻窦是头骨和面骨中围绕鼻腔周围的一些含气的空腔,包括上颔窦,额窦,筛窦和蝶窦,鼻窦炎是指化脓性球菌感染鼻窦粘膜引起的化脓性炎症,有急性和慢性之分。

急性鼻窦炎是鼻腔粘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可一个鼻窦单独发病,也可几个鼻窦同时发炎,如果急性鼻窦炎治疗不当,或反复发作,可致慢性鼻窦炎。

本病绝大多数由伤风感冒引起,全身抵抗力低下,其它鼻腔疾病常有鼻涕阻塞,游泳,跳水方法不当,以及气压的迅速改变(如飞行,潜水等)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

由牙根感染扩散引起的上颌窦炎叫牙原性上颌窦炎,也是鼻窦炎的一种。

关于中医鼻窦炎的病理病因:

鼻乃清窍,为肺之门户,其呼吸之畅通,嗅觉之灵敏全赖清阳充养,鼻窦炎属中医“鼻渊”,“脑漏”范畴,鼻窦炎多由气虚不固,外邪侵袭,邪入化热,灼腐生脓,滞留空窍,弥散清空,清浊不分,窍隙闭塞,引致鼻塞流涕,头痛头胀,智力昏蒙,身疲肢倦,常易外感,外感后鼻窦炎又加重,如此互为因果,反复发作,在此病理机制中,痰浊脓液既是病理产物,又是新的病因,故清除痰浊脓液,杜绝痰浊之源是治愈本病的关键,故升清降浊则是最有效最根本的治疗法则.

鉴别诊断

(1)与慢性鼻炎鉴别:

慢性鼻炎流鼻涕不呈绿脓性,亦无臭味,故观察鼻涕的性质是鉴别关键;拍摄X光片检查鉴别可准确无误,慢性鼻炎病变局限于鼻腔,而慢性鼻窦炎则鼻窦内可见有炎性病变。

(2)与神经性头痛鉴别:

有些患神经性头痛的病人可长年头痛,反复发作,往往误认为有鼻窦炎,但这种病人基本没有鼻部症状,故从表现及拍X光片即可加以鉴别。

检查方法

CT检查已经成为诊断鼻窦炎的重要手段,也是鼻窦炎手术前必须做的系列检查之一,CT扫描分为冠状扫描和水平位扫描,鼻窦炎经常和鼻息肉并存,CT可以显示鼻息肉鼻窦炎的范围,清晰显示各鼻窦及其比邻区域的细微结构,为医生诊断和治疗鼻窦炎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通过CT,还有助于鼻窦炎与其它疾病如鼻窦癌等进行区别。

并发症

鼻腔和鼻窦位于颅脑下面,居于咽喉与口腔上方,坐落于两眼眶之间,它们之间相互为邻,关系密切,鼻腔和鼻窦病变常向附近组织蔓延,因而会引起各种各样的并发症,若延及颅脑,严重的可造成死亡,对咽喉与眼眶的渗透,也会引起各种病变,尤其对儿童来说,并发症将会影响身体和智力的发育,鼻炎,鼻窦炎引起并发症有多种途径:

①直接感染:

鼻腔与口腔,咽喉以及下呼吸道与消化道直接相通,鼻炎,鼻窦炎分泌物向下引流,直接刺激这些组织,引起各种病变。

②破坏骨壁感染:

鼻窦炎症如果破坏鼻窦骨壁,炎症常由此延至其他组织,因为鼻窦位置不同,故引起并发症亦相异,如额窦炎易引起眶内或颅内并发症;筛窦炎破坏顶壁,侵入前颅凹,穿透侧壁,发生眶内并发症,蝶窦炎破坏颅底可引起颅脑内不同并发症,也可引起球后视神经炎,上颌窦炎可引起眶内感染及牙槽瘦管等并发症。

③经血行感染:

鼻腔和鼻窦具有丰富的血管网,并且与眶内,颅内有复杂的联系,所以鼻炎与鼻窦炎的细菌和毒素,先破坏血管内膜形成血栓,栓子随血行传至其他器官,引起并发症。

④经淋巴管感染:

鼻腔或鼻窦的淋巴管直接把炎性物质传布到其他器官或组织发病。

⑤经解剖通道:

鼻窦骨壁有多处正常通道如筛骨上壁有许多小孔,称筛孔,主要是嗅神经纤维通向颅内的孔道,炎症可以从筛孔中传入颅内发病,此外鼻腔与鼻窦的许多血管也直接与眶内,颅内相通,炎症可沿血管通道引起并发症,⑥鼻窦外伤:

引起骨折,穿孔伤或手术损伤等因骨壁断裂,组织破坏,使感染易于侵入而发病。

第三章扁桃体炎

扁桃体炎为腭扁桃体的非特异性炎症,是咽部扁桃体发生急性或慢性炎症的一种病症。

常见于青少年。

本病多发于春秋季节,为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

致病菌主要为溶血性链球菌。

可分为急性扁桃体炎、慢性扁桃体炎。

现代医学认为扁桃体是人体咽部的两个最大的淋巴组织,一般4~5岁后逐渐增大,到12岁以后开始逐渐萎缩。

正常情况下扁桃体能抵抗进入鼻和咽腔里的细菌,对人体起到保护作用,但是、小儿由于身体抵抗力低,加上受凉感冒,就会使扁桃体抵抗细菌的能力减弱,从而导致口腔、咽部、鼻腔以及外界的细菌侵入扁桃体、发生炎症。

严重者扁桃体红肿化脓,形成化脓性扁桃体炎、久治不愈可转成慢性扁桃体炎,容易引起肾炎、心脏病。

风湿等全身性疾病和鸡胸、漏斗胸。

中医学因其形状似乳头或蚕蛾,故称其为“乳蛾”,主要由于风热邪毒从口鼻而入侵犯肺胃两经,邪毒熏蒸于咽喉遂成本病。

或肺胃素有积热,或热毒较甚,灼热肺胃之阴,津液不足,虚火上炎而成:

常反复发作。

临床表现在急性期出现发热头痛,畏寒,幼儿可因高热而引起惊厥,咽痛明显,唾液增多等,严重者可出现张嘴困难。

检查时,可见扁桃体红肿,表面有淡黄色或白色的脓点,下颌淋巴结常见肿大。

在慢性期表现为咽部和扁桃体潮红,可见黄色分泌物,咽喉疼痛不明显,偶尔有低热及食欲不佳等。

疾病分度临床上将扁桃体的外形大小分为Ⅰ~Ⅲ度Ⅰ度扁桃体肿大超出舌腭弓,但不超过咽腭弓Ⅱ度扁桃体肿大超过咽腭弓,但未达到咽后壁中线Ⅲ度扁桃体肿大达到咽后壁中线或超过咽后壁中线

症状体征

扁桃体炎的症状:

急性:

恶寒及高热,扁桃体充血,有假膜;慢性:

时有咽干、异物感、发痒等,常有急性发作史。

扁桃体炎的分类与临床表现

扁桃体炎可以分为急性扁桃体炎、慢性扁桃体炎,急性扁桃体炎又可分为急性卡他性扁桃体炎和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

扁桃体炎的典型症状也分为:

1、急性卡他性扁桃体炎:

病变较轻,炎症仅限于表面粘膜,隐窝内及扁桃体实质无明显炎症改变。

可有咽痛,低热,疲劳,食欲欠佳等,局部表现咽痛,见扁桃体及舌腭弓、咽腭弓充血、水肿,扁桃体不明显肿大,表面无明显渗出物。

2、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

炎症从扁桃体隐窝开始,很快进入扁桃体实质,因此扁桃体明显肿大,隐窝内充满脱落上皮、脓细胞、细菌等渗出物,严重时化脓。

发病很急,全身症状重,发热,畏寒,食欲不振,体温可升至38℃~40℃,局部表现咽痛明显,甚至饮食、语言困难,咽痛可向耳部放射,有时感到转头不便,下颌角淋巴结肿大。

幼儿高热可引起呕吐,抽搐,昏睡。

3、慢性扁桃体炎:

局部多无明显自觉症状,时有咽干、异物感、发痒等,常有急性发作史。

儿童扁桃体过度肥大可影响呼吸和吞咽。

若腺样体也大时,则致鼻堵、打鼾。

因小窝内细菌及毒素吸收,可致头痛、乏力及低热等。

了解这些扁桃体炎的典型表现,对于患者及时意识到自身疾病,及时治疗很有帮助。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急性扁桃体炎有传染性,应适当隔离。

因本病多为链球菌感染,身应用抗菌素及磺胺类药物,疗效较好。

抗生素首选青霉素,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林可霉素等。

高热头痛及全身酸痛者可选用阿司匹林等解热镇痛剂。

经2—3日治疗后如病情无好转,则应考虑是否病毒或其他细菌感染,改用抗病毒药、敏感抗生京或磺胺类药物,可酌情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

此外,应注意休息、通大便、多饮水、冷流食,并给适量退热止痛药、漱口药水等,多数患者可在1周左右恢复。

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

全可用朵贝尔氏液含漱,4小时1次。

两侧下颌角部位热敷或超短波透热理疗有消炎作用。

手术治疗

慢性扁桃体炎尚无肯定有效的保守疗法,但中药、扁桃体局部用药、冷冻、理疗等皆有人试用。

也可进行扁桃体切除术。

过去,为防止扁桃体病灶引起严重并发病,扁桃体切除术甚为普遍。

近年由于认识到扁桃体具有免疫功能,对切除扁桃体是否有益发生争议。

故手术已较前有所减少。

对手术适应症、手术效果及切除扁桃体是否会影响机体免疫功能等也存在不同见解。

据近年研究,扁桃体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可以产生合成各种免疫球蛋白的B淋巴细胞。

因此有人认为切除扁桃体可以影响局部免疫功能,但对全身免疫功能无影响。

以下情况可以行扁桃体切除术:

①反复急性发作或有扁桃体周围脓肿史者;

②可能是引起其他部位病变的原发病灶;

③影响正常呼吸或吞咽功能。

为防止对免疫功能有不良影响,一般在6岁以前不行扁桃休切除术。

影响吞咽及呼吸者,可以切除一侧扁桃体,以解除功能障碍。

有出血倾向,继发病活动期手术可能造成继发病恶化以及病人健康条件不允许时,则不应手术。

扁桃体切除主要有两种方式,即剥离法和挤切法。

剥离法对周围组织损伤小,可以适用于各种情况,故为多数医生采用。

挤切法的最大优点是快,手术可在1~2分钟完成,但对粘连多、有过扁桃体周围脓肿史及可能有血管异常者不宜采用。

扁桃体手术本身也可出现并发症,如术后出血、感染、局部损伤等。

少数病例术后可出现咽干、咽部淋巴组织代偿性增生等。

手术效果与适应症的选择是否恰当,手术操作的好坏及病人的生理、心理状态有关。

就疾病本身而言,反复急性发作,扁桃体肥大而致影响正常生理功能,扁桃体周围脓肿和扁桃体良性肿瘤等,疗效肯定。

对合并有肾炎、风湿病、低烧等全身性疾病者,其疗效则各家说法不一。

扁桃体切除仅是将一个可能的致病原因去除,对其他部位的器质性病变并无作用,也不能影响其他的致病因素。

饮食保健

扁桃体炎食疗

药膳作为扁桃体炎的辅助疗法,可进一步促进疾病康复,橘香散、凉拌黄瓜、葱蛋、橄榄粥等药膳方,极其适合扁桃体炎患者食用。

预防护理

一、针对体弱多病的宝宝。

专家建议加强锻炼,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在感冒流行的季节或是看出宝宝出现脸色发红、轻微咳嗽等,可用板蓝根冲剂当茶饮,能起到预防作用。

二、对于本身就有慢性扁桃体肥大的宝宝,除了以上措施外还要额外加强保护措施。

早晚用淡盐水漱口,能感到微咸为宜。

在很多儿童医院,也有专门针对慢性扁桃体炎的漱口液,对预防慢性扁桃体炎的反复发作特别好。

三、爱护口腔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家长要督促孩子每天早晚刷牙、饭后清水漱口,避免食物残渣存在口腔中。

按时就餐,多喝水,多吃青菜、水果,不可偏食肉类,尤其不可过多食用炸鸡、炸鱼,因为这些食物属于热性食物,孩子吃了易上火,从而发生扁桃体炎。

四、要注意环境,目前正值夏季,孩子很容易感冒导致扁桃体发炎。

因此,空调房间与室外温差不可太大,温度不可调得太低,将要外出时,先开门在门口适应半分钟,随后再出去。

还要保持居室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空气要保持新鲜流通,有些宝宝大汗后嫌热,喜欢冷水冲头,这时千万要管住孩子,因为皮肤受凉,毛孔突然闭合,导致体温调节失衡,迅速发病。

病理病因

扁桃体炎病因及病理

病原体通过飞沫、直接接触等途径传入,平时隐藏在扁桃体小窝内,当人体因劳累、受凉或其他原因而致抵抗力减弱时,病原体迅速繁殖而引起发病。

炎症自小窝开始,再遍及整个扁桃体。

急性炎症时,扁桃体实质内充血,有多形核白细胞浸润,在粘膜表面,可见黄白色斑点。

扁桃体明显肿胀,并可形成多数小脓肿。

小窝内由纤维素、脱落上皮和脓细胞等组成的脓性渗出物向小窝口排出,故在扁桃体小窝口可见脓点。

慢性炎症的病理改变明显,淋巴细胞、网状细胞增生活跃,扁桃体肥大。

小窝粘膜上皮增厚、表面角化过度或形成小溃疡。

角化物、炎性渗出物、脱落上皮细胞、白细胞、细菌等混合形成干酪样物的栓子,塞于小窝口。

长期炎症可致扁桃体内小血管闭塞,淋巴组织变性,逐渐为结缔组织代替,此后扁桃体日益缩小,最后导致扁桃体纤维化。

小窝口因瘢痕而狭窄,其内容物难以排除,常成为病灶。

口咽部易遭受病菌的侵袭而发炎,这些细菌可能是外界侵入的,亦可能隐藏于扁桃体隐窝内。

正常情况下,由于扁桃体表面上皮完整和粘液腺不断分泌,可将细菌随同脱落的上皮细胞从隐窝口排出,因此保持着机体的健康。

当机体因寒冷,潮湿,过度劳累,烟酒过度等原因造成抵抗力下降,细菌繁殖加强,扁桃体上皮防御机能减弱,腺体分泌机能降低时,扁桃体就会遭受细菌感染而发炎。

临床上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扁桃体炎的致病原以溶血性链球菌为主,其他如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流感杆菌以及病毒等也可引起。

扁桃体炎中医病因学

扁桃体炎相当于中医学“乳蛾”的范畴,急性扁桃体炎相当于“风热乳蛾”,慢性扁桃体炎相当于“虚火乳蛾”。

风热乳蛾多因气候骤变,寒热失调,肺卫不固,致风热邪毒乘虚从口鼻而从侵喉核,或因过食烟酒等,脾胃蕴热,或因外感风热失治,邪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