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植树问题精简复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00970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植树问题精简复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五年级植树问题精简复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植树问题精简复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五年级植树问题精简复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植树问题精简复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年级植树问题精简复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a:

47:

{i:

0;s:

3053:

"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小数与单位换算教学设计设计者:

@#@马凤娟@#@单元@#@第四单元@#@课题@#@小数与单位换算

(1)@#@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进行单名数互化的方法@#@2理解单名数互化的理由@#@3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重点@#@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进行单名数互化的方法@#@难点@#@复名数化单名数用小数表示的方法@#@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定标@#@二、探索新知@#@

(一)创设情境@#@1、学校要举行体操比赛,需要将同学们根据身高排成一队,你能帮他们排排队吗?

@#@@#@出示48页情景图,学生说说比较中有什么问题?

@#@@#@你准备怎么解决呢?

@#@@#@教师:

@#@在实际生活和计算中,有时需要把不同计量单位的数据进行改写,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小数与单位换算”(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

(1)出示例1,引导自学@#@自学课本48页例1,@#@把上面的数据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思考下面的问题:

@#@@#@①80cm=()m中,哪个是高级单位的名数?

@#@哪个是低级单位的名数?

@#@@#@②②问题是要把()的名数改写成()的名数。

@#@@#@③③80cm=()m。

@#@@#@(四)小组合作交流。

@#@@#@1学生先独立练习,然后总结自己的改写方法@#@2策划自己的表达方案,小组讨论@#@3全班交流@#@4)优化方法:

@#@你喜欢哪种方法?

@#@为什么?

@#@@#@归纳总结:

@#@由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时,低级单位除以进率,小数点向左移动相应的位数@#@情境引入@#@提出质疑@#@(单位不统一,难比较)@#@学生自学后,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小组讨论交流@#@方法一:

@#@80cm=80/100m=0.8m@#@方法二:

@#@1m=100cm@#@80cm=80/100=0.8m@#@方法三:

@#@80/100,可以直接利用小数点的移动的规律@#@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有利于学生有目标的进行学习@#@三、@#@巩固练习@#@1、巩固练习:

@#@@#@2、24dm=(2.4)m@#@3、1450g=(1.45)kg@#@4、6km350m=(6.358)km@#@8t40kg=(8.04)t@#@用你喜欢的方法尝试填空:

@#@@#@24dm=()m@#@1450g=()kg@#@5)思考后讨论:

@#@@#@1m45cm=()m@#@(6)6km350m=()km8t40kg=()t@#@5、@#@板书@#@设计@#@小数与单位换算@#@方法一:

@#@80cm=80/100m=0.8m@#@方法二:

@#@1m=100cm@#@80cm=80/100=0.8m@#@方法三:

@#@80/100,可以直接利用小数点的移动的规律@#@低级单位的名数÷@#@进率=高级单位的名数@#@课堂小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小结:

@#@由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时,低级单位除以进率,小数点向左移动相应的位数@#@@#@@#@";i:

1;s:

3177:

"@#@24+16+27=49+17+32=15+26+44=@#@33+29+25=28+16+15=17+32+14=@#@23+27+38=11+36+17=24+30+41=@#@77-33-25=96-39-45=100-91-8=@#@94-26-18=45-12-17=87-37-28=@#@60-13-25=50-21-15=91-39-45=@#@54-34-8=73-25-27=95-17-34=@#@45+23-16=81-42+23=78-54+39=@#@67+16-35=19+26-11=75-57+33=@#@40-12+17=100-27+55=45+55-25=@#@56+36+8=78-46+19=37+63-34=@#@99-48+18=45+26-11=66-27+31=@#@27+27-19=33+44-59=67+23-34=@#@45+27-16=75-28+31=100-69+25=@#@57+5+23=75-55+57=75-19-53=@#@62-28-17=75-19-38=54-18-26=@#@52-17-26=42-25-18=42-28-15=@#@@#@70-16-25=61-19-24=26-17-5=@#@66-17-25=56-18-33=63-14-36=@#@75-37-33=44-17-25=85-18-36=@#@92-44-37=82-45-26=78-29-37=@#@53-25-36=64-38-15=71-38-25=@#@56-27-28=53-15-37=65-18-37=@#@73-15-47=28-19-6=26-8-12=@#@75-16-3=76-18-2=85-29-13=@#@66-18-34=78-29-17=96-18-51=@#@51-27-21=96-18-28=62-13-25=@#@45-16-14=96-48-17=80-18-16=@#@23+18+3=30-14+8=58+15+2=@#@71+13+7=38+25+17=37+45+9=@#@57+14+18=60-23-18=40-13-15=@#@80-15-14=56-18-19=99-18-17=@#@85-18-46=65-18-27=83-45-17=@#@78-19-16=94-15-38=83-14-16=@#@9+10+11=52+15+8=13+8+14=@#@55+27-55=26+53-55=85-57+15=@#@73-5-56=75-5-55=3+55+27=@#@53+7+25=75-19-55=78-19-38=@#@55-9+56=56-15+9=53-5+55=@#@9+55-16=56-18-26=66-18-19=@#@74-4+46=77-6+46=43+45-49=@#@44+47-9=45+45-44=43+40-44=@#@73-5+45=47+45-44=73-9+26=@#@75-44+45=79-46+45=73-9+43=@#@68-45+26=51-44+14=63-46+9=@#@79-45+4=77-68+34=4+49-44=@#@77-46+45=44+6-45=46-9+45=@#@45+49-46=46+47-44=77-45+17=@#@73-45+46=74-46+47=74+17-45=@#@76-47+44=73-45+44=76-44+47=@#@75-29+43=76-44-17=75-26+44=@#@75-39-23=76-48+23=75+3-45=@#@37+34+23=19+28+33=76-23-37=@#@77-33+38=33+19-37=77-9+17=@#@33+33-38=53-37+33=73-28-36=@#@73-34-38=34+38+17=38+23+30=@#@30+38+33=50-33-16=60-37-23=@#@38+23+17=77-38-16=51-23-14=@#@80-43-15=91-45-14=54-9-24=@#@30-16-15=60-45-17=72-16-43=@#@13@#@";i:

2;s:

4357:

"表格应用题专项练习@#@姓名:

@#@@#@1.二年级有四个班参加社团活动的人数统计如下表。

@#@(单位:

@#@人)@#@象棋@#@乒乓球@#@跳绳@#@合计@#@一班@#@14@#@15@#@13@#@二班@#@12@#@19@#@40@#@三班@#@16@#@12@#@41@#@四班@#@15@#@21@#@43@#@

(1)哪个班参加社团活动的人数最少?

@#@@#@@#@@#@@#@

(2)二班参加兵乓求的有多少人?

@#@三班参加象棋的有多少人?

@#@四班有多少人参加跳绳?

@#@@#@@#@@#@@#@2.套圈游戏@#@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总分@#@心心@#@23分@#@39分@#@93分@#@文文@#@25分@#@29分@#@90分@#@明明@#@25分@#@37分@#@

(1)心心第三次得了多少分?

@#@@#@@#@@#@

(2)文文第二次得了多少分?

@#@@#@@#@@#@(3)明明得了第二名,他的总分可能是多少?

@#@他第三次可能得了多少分?

@#@@#@@#@@#@@#@3.下面是二年级四个班种花草的情况。

@#@@#@一班@#@二班@#@三班@#@四班@#@26盆@#@36盆@#@29盆@#@

(1)一班、二班和三班一共种了多少盆?

@#@@#@@#@@#@

(2)四班种的盆数比二班和三班的总数少37盆,四班种了多少盆?

@#@@#@@#@@#@@#@4.妈妈带了100元去市场买东西,买鱼花去29元,买鸡花去47元,妈妈还剩多少元?

@#@@#@@#@@#@5.收集矿泉水瓶。

@#@@#@小明@#@小文@#@小丽@#@小君@#@25个@#@17个@#@38个@#@?

@#@@#@

(1)小明、小文和小丽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瓶子?

@#@@#@@#@@#@

(2)小君收集的比小文和小丽的总数少14个,小君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6.打靶游戏。

@#@@#@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总分@#@分数@#@29@#@35@#@?

@#@@#@84@#@

(1)第三组得了多少分?

@#@@#@@#@@#@

(2)第四组的得分比第一组和第二组的总分少12分,第四组得了多少分?

@#@@#@@#@@#@@#@7.小明买了2斤苹果和1斤梨共花20元,小红买了同样的1斤苹果和1斤梨共花12元。

@#@1斤苹果多少元?

@#@1斤梨多少元?

@#@@#@@#@@#@@#@8.拔萝卜。

@#@@#@小白兔@#@小灰兔@#@小黑兔@#@小花兔@#@37个@#@24个@#@34个@#@?

@#@@#@

(1)小白兔、小灰兔和小黑兔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

@#@@#@@#@@#@

(2)小花兔拔的萝卜比小白兔和小灰兔的总数少11个,小花兔拔了多少个萝卜?

@#@@#@@#@@#@";i:

3;s:

5716:

"@#@2018新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期末测试题

(二)@#@学校班级姓名成绩@#@一、填空。

@#@(34分)@#@1、一个数由3个十、5个十分之一、4个0.001组成,这个数写作(),读作(),保留两位小数数是(),精确到个位是()。

@#@@#@2、分母是12的最简真分数有(),它们的和是()。

@#@@#@3、两个质数的和是15,它们的积是()。

@#@@#@4、()÷@#@40=40:

@#@()==()%=0.625@#@5、是真分数,是假分数,则a=()。

@#@wWw.Xkb1.cOm@#@6、把一根3m长的绳子平均剪成5段,每段占全长的(),每段长()m。

@#@@#@7、540dm²@#@=()m²@#@=()cm³@#@4吨70千克=()吨@#@8、比较大小:

@#@8.10○8.9○66.7%@#@9、在一个边长4cm的正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面积是(),占正方形面积的()%。

@#@XkB1.com@#@10、同学们用40粒种子做发芽试验,结果只有3粒没发芽,发芽率是()%。

@#@@#@11、一袋大米,吃了20%,还剩16千克,这袋大米原有()千克。

@#@@#@12、从家到学校,姐姐用8分钟,弟弟用10分钟,姐弟俩的时间比是(),速度比是(),姐姐比弟弟快()%。

@#@@#@13、比6千克多是()千克;@#@比6千克多千克是()千克。

@#@@#@14、同样高的杆子,离路灯越近,它的影子就越()。

@#@@#@15、一个长方形操场的周长是160m,它的长与宽的比是3:

@#@2,这个操场占地()m²@#@。

@#@@#@16、明年上半年有()天。

@#@@#@17、一张长21厘米、宽14厘米的长方形纸,最多可以剪成()个半径3.5厘米的圆。

@#@http:

@#@//www.xkb1.com@#@18、甲数的等于乙数的75%(甲乙两数均不为零),则甲数与乙数的比是()。

@#@@#@19、李强将8000元存入银行,定期两年,年利率是2.5%,到期后可得利息()元。

@#@@#@二、判断题。

@#@(5分)@#@1、圆的半径扩大5倍,则周长扩大5倍,面积扩大10倍。

@#@()@#@2、甲比乙多25%,乙就比甲少25%。

@#@()@#@3、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4、一件衣服,先涨价10%,再降价10%,现价跟原价一样。

@#@()@#@5、真分数的倒数都大于1,假分数的倒数都小于1。

@#@()@#@三、选择题。

@#@(5分)新|课|标|第|一|网@#@1、用同一根绳子围成下列图形,()的面积最大。

@#@@#@A、圆B、正方形C、等边三角形@#@2、水结成冰,体积约增加;@#@那么冰化成水,体积约减少()。

@#@@#@A、B、C、@#@3、要使有意义,a不能等于()。

@#@@#@A、0B、3C、6@#@4、能与5:

@#@12组成比例的是()。

@#@@#@A、12:

@#@5B、:

@#@C、0.5:

@#@1.2http:

@#@//www.xkb1.com@#@5、等边三角形也是()三角形。

@#@@#@A、锐角B、直角C、钝角@#@四、计算题.(22分)@#@1、直接写出得数。

@#@(4分)@#@0.6-0.56=0.75×@#@0.6=0.042÷@#@0.6=40×@#@37.5%=@#@-=×@#@2.4=2.6×@#@99+2.6=+-+=@#@2、简算。

@#@(6分)@#@1.25×@#@2.5×@#@3.2(-)÷@#@@#@3、解方程。

@#@(6分)@#@x+3x+6=2255-45%x=37http:

@#@//www.xkb1.com@#@4、列式计算。

@#@(6分)@#@

(1)6除1.5的商,加上3,再乘3,积是多少?

@#@@#@

(2)一个数的比它的80%少8,这个数是多少?

@#@(用方程解)@#@五、作图题(3分)@#@画出下图分别从正面、左面、上面看到的形状。

@#@XKb1.Com@#@六、应用题。

@#@(31分)@#@1、只列式不计算(4分)@#@

(1)学生夏令营组织行军训练,原计划3小时走完11.25千米,实际2.5小时走完原定路程。

@#@实际比原计划平均每小时多走多少千米?

@#@@#@新课标第一网@#@

(2)丰收农具厂制造一批镰刀,原计划每天制造360把,18天完成,实际多制造72把,照这样计算,多少天就能完成生产任务?

@#@@#@2、画线段图分析并列式,不计算。

@#@(2分)@#@果园里有桃树300棵,梨树比桃树少,梨树有多少棵?

@#@@#@3、列式并解答(25分)wWw.Xkb1.cOm@#@

(1)一项工程实际造价740万元,比计划节约了60万元,节约了百分之几?

@#@@#@

(2)甲乙两站之间的铁路长660千米,一列客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一列货车从乙站开往甲站,经过4小时两车相遇。

@#@客车每小时行9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用方程解)@#@XkB1.com@#@(3)工人们修一条路,第一周修了全长的,第二周修了全长的40%,还剩2400米没修,这条路全长多少米?

@#@@#@X|k|B|1.c|O|m@#@(4)小青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55页,第二天看了全书的,第二天看的页数恰好比第一天多20%,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

@#@@#@(5)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型铁皮水桶,高24厘米,底面直径是20厘米,做这个水桶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厘米?

@#@(得数保留整百平方厘米)@#@";i:

4;s:

5653: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

@#@运算律)@#@学校:

@#@班级:

@#@姓名:

@#@评分:

@#@@#@一、填空。

@#@(32分)@#@1、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结果不变,这叫做()。

@#@用字母表示为()。

@#@@#@2、三个数相加,先把()相加,再和()相加;@#@@#@或者先把()相加,再和()相加,它们的结果不@#@变,这叫做()。

@#@用字母表示为()。

@#@@#@3、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结果不变,这叫做()。

@#@用字母表示为()。

@#@@#@4、三个数相乘,先把()相乘,再和()相乘;@#@或者@#@先把()相乘,再和()相乘,它们的结果不变,@#@这叫做()。

@#@用字母表示为()。

@#@@#@5、填一填,并在横线上填上运用的运算定律。

@#@@#@29+37+171=37+(+)@#@42×@#@5×@#@8=42×@#@(×@#@)@#@47+=28+@#@427+39+73=(427+)+@#@35×@#@21×@#@2=21×@#@×@#@@#@6、计算64×@#@26后,可以交换两个数的位置验算,是用了()律。

@#@@#@7、一道减法算式的差是16,如果被减数不变,减数增加4,则差是()。

@#@@#@二、 @#@判断(对的打“√”,错的打“×@#@”)(5分)@#@1、103×@#@28=(100+3)×@#@28这里运用了乘法的分配律。

@#@( @#@ @#@)@#@2、125×@#@47×@#@8=125×@#@8×@#@47这里只运用了乘法结合律。

@#@( @#@)@#@3、156+203=156+200+3( @#@ @#@)@#@4、134-75+25=134-(75+25)( @#@ @#@)@#@5、25×@#@(4+40)=25×@#@4×@#@25×@#@40( @#@ @#@ @#@)@#@三、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中)(5分)@#@1、125+67+75=67+(125+75)应用了( @#@ @#@ @#@ @#@)。

@#@@#@A、加法交换律 @#@ @#@B、加法结合律 @#@ @#@C、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2、56+56×@#@4与( @#@ @#@ @#@ @#@ @#@)相等。

@#@@#@A、56×@#@(4+1) @#@B、56×@#@4+1 @#@ @#@C、4×@#@(56+1)@#@3、347-98用简便方法计算是( @#@ @#@ @#@ @#@ @#@)。

@#@@#@A、347-100-2 @#@ @#@B、347-(100+2) @#@C、347-100+2@#@4、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是( @#@ @#@ @#@ @#@)。

@#@@#@A、ab=ba @#@ @#@B、(ab)c=a(bc) @#@ @#@ @#@C、(a+b)c=ac+bc@#@5、25×@#@(8+4)=( @#@ @#@)@#@ A、25×@#@8×@#@25×@#@4 @#@ @#@B、25×@#@8+25×@#@4 @#@C、25×@#@4×@#@8 @#@ @#@D、25×@#@8+4@#@四、计算(34分)@#@1、直接写出得数。

@#@(4分)@#@ @#@250×@#@4= @#@70×@#@13= @#@22×@#@10= @#@ @#@ @#@125×@#@8= @#@ @#@ @#@@#@0÷@#@280= @#@ @#@27×@#@3= @#@ @#@67+23= @#@ @#@456-199=@#@2、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18分)@#@85×@#@82+82×@#@15 @#@ @#@ @#@421-175-25@#@125×@#@(80+8) @#@125×@#@19×@#@8@#@46×@#@10253×@#@99 @#@ @#@ @#@@#@3、递等式计算。

@#@(12分)@#@12×@#@(152-83)÷@#@897-7×@#@12+88@#@@#@200÷@#@[(172-72)÷@#@25][234-(12+9)]×@#@8@#@五、解决问题(24分)@#@1、学校买来65盒彩色粉笔和125盒白粉笔,每盒40枝,一共有多少枝粉笔?

@#@(用两种方法解答)(4分)@#@2、甲、乙两个工程队合修一段路,甲队每天修86米,乙队每天修95米,15天正好修完。

@#@甲队比乙队一共少修多少米?

@#@(4分)@#@3、一根电缆长98米,第一次用去38米,第二次用去45米,还剩多少米?

@#@(4分)@#@ @#@@#@ @#@@#@4、小华在新华书店买了3本《十万个为什么》和2本练习本,共用去35元,每本练习本4元,那么每本《十万个为什么》多少元?

@#@(4分)@#@ @#@@#@ @#@@#@ @#@@#@5、花圃里有牡丹花96棵,月季花比牡丹花的3倍少8棵,月季花比牡丹花多多少棵?

@#@(4分)@#@6、天天商场1—4季度分别售出冰箱269台、67台、331台和233台。

@#@天天商场全年共售出冰箱多少台?

@#@(4分)@#@  @#@";i:

5;s:

4765:

"@#@五上第六单元《组合图形的面积》知识点总结@#@1、组合图形的意义@#@由几个简单的图形,通过不同的方式组合而成的图形。

@#@@#@2、求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

(1)“分割求和”法:

@#@根据图形和所给条件的关系,将图形进行合理分割,形成基本图形。

@#@基本图形的面积和就是组合图形的面积。

@#@@#@例:

@#@@#@求法:

@#@S=S长方形+S梯形@#@

(2)“添补求差”法:

@#@将图形所缺部分进行添补,组成几个基本图形。

@#@几个基本图形的面积减去添补图形的面积就是组合图形的面积。

@#@@#@例:

@#@@#@求法:

@#@S=S长方形-S梯形@#@3、分割规则:

@#@分得越少,计算越简单。

@#@@#@4、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计与计算的方法@#@

(1)数格子的方法:

@#@数格子时,不满一格的可采用凑整法将几个合拼成一格@#@或不满一格算半格。

@#@@#@

(2)把不规则图形看成一个近似的基本图形,测量后计算出面积。

@#@@#@5、常见基本图形的面积@#@

(1)长方形:

@#@周长=(长+宽)×@#@2 @#@ @#@ @#@ @#@ @#@ @#@ @#@ @#@ @#@ @#@ @#@ @#@ @#@字母公式:

@#@C=(a+b)×@#@2@#@面积=长×@#@宽字母公式:

@#@S=ab@#@

(2)正方形:

@#@周长=边长×@#@4 @#@ @#@ @#@ @#@ @#@ @#@ @#@ @#@ @#@ @#@ @#@ @#@ @#@ @#@ @#@ @#@字母公式:

@#@C=4a@#@面积=边长×@#@边长字母公式:

@#@S=a2@#@(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字母公式:

@#@S=ah@#@底=面积÷@#@高;@#@ @#@高=面积÷@#@底@#@(4)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字母公式:

@#@S=ah÷@#@2@#@底=面积×@#@2÷@#@高;@#@高=面积×@#@2÷@#@底 @#@@#@(5)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字母公式:

@#@S=(a+b)×@#@h÷@#@2@#@上底=面积×@#@2÷@#@高-下底;@#@下底=面积×@#@2÷@#@高-上底;@#@高=面积×@#@2÷@#@(上底+下底)@#@6、常用的单位间的进率@#@

(1)长度单位:

@#@千米(km) @#@米(m)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1千米=1000米 @#@ @#@ @#@1米=10分米 @#@ @#@ @#@1分米=10厘米 @#@ @#@ @#@1厘米=10毫米@#@

(2)面积单位:

@#@平方千米(km2)公顷平方米(m2)平方分米(dm2)平方厘米(cm2)@#@1平方千米=100公顷=1000000平方米 @#@ @#@ @#@ @#@ @#@1公顷=10000平方米@#@ @#@ @#@ @#@ @#@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0000平方厘米 @#@ @#@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3)质量单位:

@#@吨(t)千克(kg)克(g)@#@1吨=1000千克 @#@ @#@ @#@1千克=1000克@#@【注】单位换算的方法:

@#@大化小,乘进率;@#@小化大,除以进率。

@#@@#@五上《数学好玩》知识点总结@#@1、设计秋游方案@#@既要考虑费用,花费的钱尽量少;@#@又要考虑合理利用,尽量没有空位或剩余。

@#@@#@2、点阵图中的规律@#@通过观察前后图形中点的变化规律,推理出后续图形中点的数量。

@#@@#@3、鸡兔同笼@#@

(1)列表法:

@#@逐一列表法、跳跃列表法、折中列表法。

@#@@#@

(2)假设法。

@#@(3)列方程。

@#@@#@五上第七单元《可能性》知识点总结@#@1、判断游戏是否公平:

@#@要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否相等。

@#@ @#@@#@2、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客观事件中,“不可能”出现的现象用数据表述是“可能性是0”,“一定能”出现的现象用数据表述是“可能性是1”,@#@1@#@当可能性是相等的时候,用数据表述是“可能性是”。

@#@@#@2@#@即时练习@#@1、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

@#@@#@24m@#@10m@#@8m@#@@#@@#@2、求阴影部分面积:

@#@@#@@#@@#@@#@";i:

6;s:

8830: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找因数》教学设计@#@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平山蕉田小学@#@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7~38页《找因数》。

@#@@#@学情分析:

@#@ @#@@#@ @#@ @#@ @#@ @#@ @#@在四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了解一些因数和积的概念。

@#@学习本单元的前三个课时后,学生已基本建立因数、倍数、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这些为学生能顺利学习和掌握本课时的学习内容作好前期准备。

@#@@#@ @#@教学目标 @#@: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写出指定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动手操作,观察讨论来进行分析、比较、归纳。

@#@正确找出一个自然数的因数。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能准确找出某一个自然数的全部因数@#@教学难点:

@#@在找某个自然数的因数时如何有序思考,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教具:

@#@投影、课件 @#@@#@学具:

@#@方格纸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旧知,创设情景导入 @#@。

@#@ @#@@#@(如下练习题小纸条每人/小张,师投影出示集体评讲,学生同桌互改)@#@1、在45÷@#@5=9中,()是()的因数,()是()的倍数。

@#@@#@2、在12×@#@4=48中,()是()的因数,()是()的倍数。

@#@@#@3、在2789045629910215111912402757120中找出符合条件的数。

@#@@#@2的倍数:

@#@@#@3的倍数:

@#@@#@5的倍数:

@#@@#@同时是2、3、5的倍数:

@#@@#@2、引入(揭示课题):

@#@48的因数是不是只有4和12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找一个数的全部因数。

@#@同学们喜欢做拼图游戏吗?

@#@如果老师给你们12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要你们把它们拼成一个长方形,你们能想出几种几种拼法呢?

@#@(四人合作交流)@#@师:

@#@把你们想到的拼法画在课前分发的方格纸上,看谁画的长方形种类多。

@#@@#@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 @#@1、用12个小正方形自由拼(画)长方形 @#@ @#@@#@(课件展示课本37页方格图,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问题的学生。

@#@) @#@@#@2、用乘法算式表示所拼长方形的面积@#@师:

@#@刚才老师在观察同学们操作时,发现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拼法,那下面老师有个任务要交给你们了:

@#@把你们画出的长方形的长与宽在方格纸上标出来,并且用一道乘法算式表示出你们所画长方形的面积。

@#@开始行动吧!

@#@@#@3、请学生说出自己所写的乘法算式,让其他学生猜猜他是怎么拼的?

@#@(排几行?

@#@一行排几个正方形?

@#@)总结一下能拼出几种长方形?

@#@ @#@@#@依学生汇报板书:

@#@@#@1×@#@12=12 @#@2×@#@6=12 @#@12×@#@1=12 @#@ @#@6×@#@2=12 @#@ @#@3×@#@4=12 @#@4×@#@3=12 @#@ @#@@#@学生观察算式,找出因数一样的算式,并指明算式一样时选择其中一种说出来(因为所拼的长方形经过旋转后会一样)。

@#@引导学生说出能用3种方法表示,这三种方法是:

@#@@#@1×@#@12=12 @#@ @#@ @#@ @#@2×@#@6=12 @#@ @#@ @#@ @#@3×@#@4=12。

@#@ @#@@#@4、引导学生合作交流中总结出:

@#@找一个数的因数可以用拼长方形的方法。

@#@@#@师:

@#@12个小正方形可以拼出三种乘法算式的长方形,1×@#@12=12 @#@ @#@2×@#@6=12 @#@@#@3×@#@4=12 @#@,在咱们拼出的这些长方形中,它们的长与宽都是12的因数,那么,拼长方形与找因数有什么关系呢?

@#@ @#@(让学生说一说) @#@@#@师:

@#@是啊,咱们可以通过拼长方形找出一个数的因数。

@#@@#@三、集体合作寻找找因数的方法@#@1、引导学生说出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找到12的因数。

@#@@#@师:

@#@经过拼长方形的过程,你能找出12的因数有哪些么?

@#@你能找出12的因数是不是有什么诀窍呢?

@#@(预设学生可能说出用乘法或用除法;@#@若学生只说出用乘法时,师则引出:

@#@既然咱们可以用乘法找出一个数的因数,那么用除法行不行呢?

@#@咱们不妨来试一试。

@#@)@#@2、引导学生写出12的所有因数。

@#@@#@师:

@#@其实要找出12的一个因数并不难,难就难在你有没能力吧12的所有因数全部找出来,能不能?

@#@下面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可以合作,也可以独立完成,想一想,怎么不遗漏、不重复的找出12的所有因数呢?

@#@在练习本上把你找出的12的因数写一写,如果能把你们怎么找到的方法写下来就更好了。

@#@@#@师收集几份比较有代表性的展示,让学生观察他们的写法,从而让学生自主发现:

@#@@#@

(1)这位同学是通过什么方法去找的呢?

@#@(乘法或者除法)@#@

(2)他的因数找全了么?

@#@有遗漏或者重复的么?

@#@(按乘法或者除法找因数的时候,要一对一对的找)@#@(3)这位同学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么?

@#@(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写的)@#@四、课堂小结。

@#@(课件出示)@#@师:

@#@通过拼长方形的方法,我们知道了寻找因数的方法。

@#@那么找一个数的因数怎样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呢?

@#@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再自由发言。

@#@) @#@@#@根据学生发言小结:

@#@ @#@找一个数的因数,要用“有序思考”的方法,即用乘法依次一对一对地找,除法也是依次一对一对的找。

@#@这样有顺序的给一个数找因数,好处就是不重复也不遗漏。

@#@ @#@ @#@@#@师:

@#@请同学们按顺序说出12的因数。

@#@(学生汇报) @#@(板书:

@#@12的所有因数有:

@#@1、2、3、4、6、12。

@#@)@#@五、巩固与应用。

@#@ @#@@#@1、找出24的全部因数。

@#@(课件出示)@#@学生独立思考找出24的所有因数;@#@教师巡视指导,关注学生是否注意“有序思考”。

@#@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指明按从小到大,一个一个有序地说,以免遗漏。

@#@@#@ @#@2、找出16的全部因数。

@#@(课件出示)@#@学生独立思考找出24的所有因数;@#@教师巡视指导,关注学生是否注意“有序思考”。

@#@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指明按从小到大,一个一个有序地说,以免遗漏。

@#@@#@3、学生独立在书中完成第37页的练一练的第1、2、3题。

@#@ @#@(投影展示1、2、3题,让学生说一说,集体评价。

@#@)@#@3、把48块月饼装在盒子里,每个盒子装同样多,有几种装法?

@#@每种装法各需要几个盒子?

@#@如果有47块月饼呢?

@#@@#@六、课堂总结@#@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此时此刻有何想法?

@#@@#@师:

@#@同学们说得很好,这节课我们学会了找因数的方法,并能利用找因数的方法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很多数学奥秘,就看我们能不能发现,并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

@#@请同学们在课余时间多去看一看,想一想,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告诉老师和同学们好吗?

@#@@#@七、随堂抽测。

@#@(小纸条每人/小张)@#@1、24=1×@#@24=()×@#@()=()×@#@()=()×@#@()@#@24的全部因数是:

@#@@#@18=()×@#@()=()×@#@()=()×@#@()@#@18的全部因数是:

@#@@#@()既是24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

@#@@#@2、

(1)一个数既是8的因数又是8的倍数,这个数是@#@

(2)15的最大因数是,最小倍数是。

@#@@#@(3)只有两个因数的偶数是。

@#@@#@八、布置作业:

@#@(对应的练习册—金牌学案)@#@九、板书设计@#@找因数@#@1×@#@12=1212÷@#@1=12@#@2×@#@6=1212÷@#@2=6@#@3×@#@4=1212÷@#@3=4@#@方法:

@#@用乘法依次一对一对的找用除法依次一对一对的找@#@12的因数有:

@#@1,2,3,4,6,12有序@#@";i:

7;s:

9627:

"北师大四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一、小数的认识意义和加减法@#@1、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十分位,计数单位是或0.1;@#@第二位是百分位,计数单位是或0.01;@#@第三位是千分位,计数单位是或0.001……@#@2、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进率是10。

@#@@#@3、小数的数位是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最高位是十分位,整数部分最低位是个位,个位与十分位之间的进率是10。

@#@@#@5、0.1与0.10的区别联系:

@#@区别:

@#@0.1表示1个0.1,0.10表示10个0.01,意义不同。

@#@联系:

@#@0.1=0.10两个数大小相等。

@#@@#@6、小单位转化为大单位时,先将这个小单位的数写成分数的形式,再写成小数的形式。

@#@例如1分米=米=0.1米,1厘米=米=0.01米,1克=千克=0.001千克。

@#@也可以用@#@口诀:

@#@“大化小,用乘好。

@#@小化大,除不差”。

@#@如1.2m2=(120)dm2,113克=(0.113)千克。

@#@@#@7、小数的基本性质:

@#@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 @#@@#@小数加减计算法则:

@#@小数点对齐;@#@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计算。

@#@ @#@小数的加减法要注意:

@#@小数点要对齐,也就是将数位要对齐,得数的末尾有“0”,一定要把“0”去掉。

@#@@#@8、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只有加减运算,从左往右;@#@有括号的,先里后外。

@#@ @#@@#@9、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和性质同样适用于小数加减法。

@#@如:

@#@@#@加法交换律:

@#@a+b=b+a乘法交换律:

@#@a×@#@b=b×@#@a@#@加法结合律:

@#@a+b+c=a+(b+c)乘法结合律:

@#@a×@#@b×@#@c=a×@#@(b×@#@c)@#@乘法分配律:

@#@(a+b)×@#@c=a×@#@c+b×@#@ca×@#@c+b×@#@c=(a+b)×@#@c@#@减法的性质:

@#@a-b-c=a-(b+c)除法的性质:

@#@a÷@#@b÷@#@c=a÷@#@(b×@#@c)@#@二、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1、把三角形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 @#@@#@① @#@按角分,分为:

@#@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 @#@@#@② @#@按边分,分为:

@#@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任意三角形。

@#@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3、三角形的性质: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易变形。

@#@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容易变形。

@#@@#@4、每个三角形都至少有两个锐角;@#@每个三角形都最多有1个直角;@#@每个三角形都最多有1个钝角。

@#@@#@5、任意一个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

@#@ @#@任意四边形内角和等于360°@#@。

@#@@#@6、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7、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是四边形,四边形中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

@#@ @#@@#@三、小数乘法@#@1、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①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这个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这个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这个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0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这个数就缩小到原来的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这个数就缩小到原来的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这个数就缩小到原来的 @#@......@#@② @#@小数点右移,位数不够时,要添“0”补位,小数点移动完后,整数最高位前边的“0”要去掉;@#@小数点左移,位数不够时,也用“0”补足,点上小数点,若整数部分没有数,用“0”表示,若小数末尾有0,根据小数的性质,应把末尾的“0”去掉。

@#@ @#@@#@③ @#@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在小数乘法中,两个乘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3、乘数与积的大小关系:

@#@ @#@当一个乘数大于“1”时,积就大于另一个乘数;@#@ @#@当一个乘数小于“1”时,积就小于另一个乘数;@#@ @#@当一个乘数等于“1”时,积就等于另一个乘数。

@#@@#@4、小数乘法的法则 @#@@#@① @#@ @#@计算小数乘法,先按照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乘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末位起向左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小数末尾有“0”,必须删掉。

@#@ @#@@#@10、②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只有加减或乘除运算,从左往右;@#@既有加减又有乘除运算,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的,先里后外。

@#@ @#@ @#@@#@③ @#@ @#@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仍然适用。

@#@@#@四、观察物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立体图形,最多看到它的三个面,最好看到1个面。

@#@@#@五、认识方程@#@1、用字母或者含有字母的式子都可以表示数量,也可以表示数量关系。

@#@ @#@@#@2、用字母表示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

@#@ @#@ @#@ @#@ @#@ @#@@#@ @#@① @#@长方形周长公式:

@#@C=(a+b)×@#@2。

@#@ @#@长方形面积公式:

@#@S=ab。

@#@ @#@ @#@ @#@@#@ @#@② @#@ @#@正方形周长公式:

@#@C=4a。

@#@ @#@ @#@ @#@ @#@ @#@正方形面积公式:

@#@S=。

@#@ @#@@#@4、在含有字母的式子中,字母和字母之间、字母和数字之间的乘号可以用“•”表示或省略不写,数字一般都写在字母前面。

@#@数字1与字母相乘时,1省略不写,字母按顺序写。

@#@如:

@#@a×@#@b=ab、5×@#@a=5a、1×@#@a=a、a×@#@a=@#@5、区别a的平方和2乘a的区别:

@#@ @#@=a×@#@a,2a=a+a=2×@#@a。

@#@@#@6、方程的意义与等式性质 @#@@#@① @#@方程的含义: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 @#@@#@② @#@方程与等式的联系区别:

@#@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 @#@@#@③ @#@等式性质一:

@#@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 @#@④ @#@等式性质二:

@#@等式两边都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 @#@@#@⑤ @#@解方程的书写格式:

@#@解方程前要先写一个“解”字和冒号;@#@一步一脱式,每算一步,等号都要上、下对齐;@#@表示未知数的字母一般都要放在等号的左侧。

@#@ @#@@#@⑥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作方程的解。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作解方程。

@#@ @#@@#@⑦看图列方程的关键是看懂图意,从中找出等量关系,然后再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在列方程时,把未知数尽量放在等式左边。

@#@ @#@@#@⑧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解应用题),首先要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然后根据题目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出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也就是方程)再解出来,最后检验,写出答语。

@#@ @#@@#@7.易错点:

@#@解方程(要求记忆):

@#@@#@被减数-减数=差 @#@ @#@ @#@ @#@ @#@减数=被减数-差 @#@ @#@ @#@ @#@ @#@被减数=差+减数@#@ @#@加数+加数=和 @#@ @#@ @#@ @#@ @#@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除数÷@#@除数=商 @#@ @#@ @#@ @#@ @#@ @#@除数=被除数÷@#@商 @#@ @#@ @#@ @#@ @#@被除数=商×@#@除数@#@乘数×@#@乘数=积乘数=积÷@#@另一个乘数 @#@@#@六、数据的表示和分析@#@1、条形统计图优点:

@#@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

@#@ @#@@#@2、 @#@折线统计图优点:

@#@既可以反映数量的多少,又能清楚地看出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 @#@@#@3、 @#@折线统计图中,变化趋势指:

@#@上升或者下降。

@#@@#@4、平均数:

@#@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和平均实力的代表。

@#@最小数<@#@平均数<@#@最大数@#@5、求平均数的方法:

@#@①移多补少;@#@②先和后分(先加后除)平均数=总数÷@#@份数@#@6、一组数中有异常数据的,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再算平均分比较合理。

@#@@#@七、数学好玩@#@1、密铺:

@#@图形之间没有空隙,也不重叠,是密铺。

@#@@#@不是所有平面图形都能密铺的,可以密铺的图形有:

@#@三角形、四边形和正六边形。

@#@因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四边形内角和是360°@#@,正六边形每个内角都是120°@#@。

@#@@#@2、优化:

@#@统筹、合理安排,节省时间。

@#@能同时做的事情尽量同时做。

@#@@#@烙饼问题:

@#@优化的原则是每次烙尽量多数量的饼,别让锅空着。

@#@@#@";i:

8;s:

2461:

"新北师大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除法竖式练习题@#@792÷@#@8=525÷@#@5=696÷@#@4=546÷@#@4=968÷@#@8=@#@348÷@#@3=594÷@#@3=832÷@#@8=288÷@#@2=984÷@#@8=@#@684÷@#@4=728÷@#@7=846÷@#@6=483÷@#@3=584÷@#@5=@#@774÷@#@6=612÷@#@6=488÷@#@4=875÷@#@7=636÷@#@6=@#@875÷@#@5=276÷@#@2=477÷@#@3=672÷@#@2=576÷@#@4=@#@567÷@#@5=366÷@#@3=763÷@#@7=909÷@#@9=490÷@#@4=@#@392÷@#@3=498÷@#@3=552÷@#@5=868÷@#@7=954÷@#@6=@#@355÷@#@3=256÷@#@2=756÷@#@7=452÷@#@2=351÷@#@3=@#@744÷@#@8=545÷@#@5=944÷@#@4=447÷@#@3=142÷@#@2=@#@234÷@#@9=627÷@#@3=392÷@#@4=735÷@#@7=792÷@#@6=@#@590÷@#@5=635÷@#@5=232÷@#@4=332÷@#@2=432÷@#@9=@#@594÷@#@9=392÷@#@8=588÷@#@7=588÷@#@4=685÷@#@5=@#@428÷@#@4=535÷@#@5=824÷@#@4=624÷@#@3=495÷@#@3=@#@240÷@#@8=936÷@#@9=820÷@#@4=924÷@#@7=468÷@#@9=@#@834÷@#@6=280÷@#@8=399÷@#@3=954÷@#@6=918÷@#@9=@#@294÷@#@6=388÷@#@4=648÷@#@6=297÷@#@9=282÷@#@6=@#@384÷@#@6=395÷@#@5=396÷@#@4=428÷@#@4=849÷@#@3=@#@798÷@#@6=792÷@#@4=954÷@#@9=944÷@#@8=945÷@#@7=@#@930÷@#@5=936÷@#@4=932÷@#@2=192÷@#@3=932÷@#@4=@#@840÷@#@2=864÷@#@9=816÷@#@8=776÷@#@8=596÷@#@4=@#@825÷@#@3=981÷@#@9=624÷@#@6=847÷@#@7=840÷@#@6=@#@927÷@#@9=784÷@#@7=675÷@#@5=780÷@#@5=789÷@#@3=@#@815÷@#@5=706÷@#@2=768÷@#@4=754÷@#@2=736÷@#@8=@#@504÷@#@7=642÷@#@6=540÷@#@5=465÷@#@5=436÷@#@4=@#@";i:

9;s:

4086:

"@#@7     @#@鸡兔同笼@#@基础作业不夯实基础,难建成高楼。

@#@@#@1.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9个头,从下面数有28只脚,按顺序列表试一试。

@#@@#@2.笼子里共有鸡、兔100只,鸡和兔的脚共248只,笼中的鸡、兔各有多少只?

@#@@#@3.笼子里有鸡与兔共8只,一共有26只脚,求鸡与兔各有多少只?

@#@@#@

(1)可以这样想:

@#@先假设笼子里全部都是鸡,那么一共有(  )只脚,比应有脚的只数少(  )只,这是因为把兔当成鸡后,每只少算了(  )只脚,由“一共少的脚的只数÷@#@每只兔少算的脚的只数”可以算出(  )的数量是(  )只。

@#@@#@

(2)也可以这样想:

@#@先假设笼子里全部是兔子,那么一共有(  )只脚,比应有的脚的只数多(  )只,这是因为把鸡当成兔子后,每只多算了(  )只脚,由“一共多的脚的只数÷@#@每只鸡多算的脚的只数”可以算出(  )的数量是(  )只。

@#@@#@(3)还可以这样想:

@#@设有x只鸡,则兔有(8-x)只,根据共有26只脚可以列出(     )=26的方程。

@#@@#@综合提升重点难点,一网打尽。

@#@@#@4.全班54人共租了11条船,每条船都坐满了,大船每条坐6人,小船每条坐4人,大小船各租了多少条?

@#@@#@5.王老师为学校买的篮球和足球共8个,共用了312元,则篮球和足球各买了多少个?

@#@@#@6.六年级有20名同学去参加数学竞赛,平均得分为83分,其中男生平均分是85分,女生的平均分是80分,参加竞赛的女同学有多少名?

@#@@#@7.植树节到了,六年级16名优秀少先队员去参加植树劳动,男生每人植树2棵,女生2人共植树1棵,这样一共植了14棵树,参加植树的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拓展探究举一反三,应用创新,方能一显身手!

@#@@#@8.在一次数学抢答比赛中,规定答对一题得10分,答错一题要扣除4分,@#@

(1)小明共抢答了10道题,最后得分72分,他答对了几道题?

@#@@#@

(2)李红抢答了12道题,最后得分22分,她答错了几道题?

@#@@#@数和数字一样吗?

@#@@#@我们学数学,整天与数和数字打交道,那么数和数字是一回事吗?

@#@你注意到它们之间的区别了吗?

@#@你知道吗,小兰和小华还为这事吵起来了呢。

@#@事情是这样的,数学兴趣小组的张老师,给大家出了一个讨论题:

@#@数和数字的含义是不是相同的?

@#@小兰不加思索地说:

@#@“当然相同”。

@#@张老师说:

@#@“你能举个例子说明吗?

@#@”@#@小兰很快地说:

@#@“1,2,3……可以说它是数字,也可以说它是数。

@#@”@#@小华不服气地问:

@#@“那么69是一个数,也是一个数字吗?

@#@”@#@小兰说:

@#@“69是一个数也是一个数字。

@#@”@#@小华说:

@#@“你说的不对,69是一个数,是由6和9这两个数字组成的,数和数字的含义是不一样的。

@#@”@#@小兰和小华互不服气。

@#@这时有的同学同意小兰的意见,也有的赞成小华的说法。

@#@大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意见一直统一不起来。

@#@@#@张老师看着大家的认真劲,笑了,她说:

@#@“数可以表示物体的多少或排列顺序;@#@数字是写数用的符号,也叫数码。

@#@我们用1,2,3,4,5,6,7,8,9,0这十个数字按一定数位顺序排列来表示数。

@#@用它们可以写出任意一个数。

@#@”@#@听了张老师的话,小兰点了点头。

@#@@#@7 数学广角@#@鸡兔同笼@#@1.兔:

@#@1 2 3 4 5 6 7 8@#@脚:

@#@20 22 24 26 28 30 32 34@#@2.鸡76只,兔24只。

@#@@#@3.

(1)16 10 2 兔 5@#@

(2)32 6 2 鸡 3@#@(3)2x+4×@#@(8-x)@#@4.大船:

@#@5条 小船:

@#@6条@#@5.篮球:

@#@5个 足球:

@#@3个 6.8名 @#@7.男生4人,女生12人@#@8.

(1)8道 

(2)7道@#@";i:

10;s:

5969: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期末试卷@#@姓名—————————等级——————@#@一、我能填。

@#@@#@1、4.5×@#@0.9的积是(),保留一位小数是()。

@#@@#@2、11÷@#@6的商用循环小数表示是(),精确到十分位是()。

@#@@#@3、36000平方米=()公顷5.402千克=()千克()克@#@2千米7米=()千米()小时=2小时45分@#@4、在○里填上“>”、“<”或“=”@#@0.78÷@#@0.99○0.787.8×@#@1.3○7.89.027×@#@100○9.027÷@#@0.01@#@5、扎一束鲜花需要0.4米丝带,一段长3米的丝带可以扎()束鲜花。

@#@@#@6、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36米,已知长是宽的3倍,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

@#@@#@7、小林的平均步长是0.7米,他从家到学校往返一趟走了820步,他家离学校()米。

@#@@#@8、把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得到一个新数,与原数相差44.55,原数是()。

@#@@#@9、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是6厘米,8厘米和10厘米,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斜边上的高是()厘米。

@#@@#@10、盒子里有3个红球,4个白球,5个黑球,任意摸出1个球,摸出()球的可能性是1/3,摸出()球的可能性是1/4。

@#@@#@二、我来判断(对的在括号内打“√”,错的打“×@#@”)。

@#@@#@1、9.996保留两位小数是10。

@#@……………………………………………………()@#@2、0.25×@#@0.4÷@#@0.25×@#@0.4的结果是1。

@#@………………………………………………()@#@3、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10倍,商也缩小10倍。

@#@……………………………………()@#@4、a÷@#@0.1=a×@#@10………………………………………………………()@#@5、甲数是a,比乙数的4倍少b,求乙数的式子是4a-b。

@#@…………………………()@#@三、我会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大于0.1而小于0.2的两位数有()个。

@#@@#@A、9B、0C、无数D、99@#@2、一个两位小数精确到十分位是5.0,这个数最小是()。

@#@@#@A、4.99B、5.1C、4.94D、4.95@#@3、昙花的寿命最少保持能4小时,小麦开花的时间是昙花寿命的0.02倍,约()左右。

@#@@#@A、0.8分钟B、5分钟C、0.08分钟D、4分钟@#@4、a÷@#@b=c……7,若a与b同时缩小10倍,则余数是()。

@#@@#@A、70B、7C、0.7D、0.07@#@5、对6.4×@#@101-6.4进行简算,将会运用()。

@#@@#@A、乘法交换律B、乘法分配律C、乘法结合律D、加法结合律@#@6、一个三角形的底和高都为原来2倍,它的面积为原来的()倍。

@#@@#@A、2B、4C、8D、6@#@四、计算,我能行。

@#@@#@1、口算:

@#@@#@0.4×@#@0.02=3.5+7.6=1.23÷@#@3=2.4×@#@2.5=16÷@#@1.6=@#@0.9÷@#@0.01=7÷@#@0.25=99×@#@0.25=1.2×@#@0.4+0.4×@#@1.3=4×@#@(1.5+0.25)=@#@2、列竖式计算。

@#@@#@6.25×@#@12.622.4÷@#@0.06442.5÷@#@16@#@(保留两位小数)@#@3、递等式计算:

@#@(能用简便方法计算的要用简便方法计算)@#@0.11×@#@1.8+8.2×@#@0.110.8×@#@(3.2-2.99÷@#@2.3)3.5-3.5×@#@0.98@#@ @#@@#@ @#@@#@ @#@@#@ @#@@#@12.5×@#@2.5×@#@3.2(8.1-5.4)÷@#@3.6+85.7@#@ @#@@#@ @#@@#@ @#@@#@ @#@@#@4、解方程:

@#@@#@2ⅹ÷@#@2.3=4.565ⅹ-2+1.8=3.67(ⅹ-1.2)=2.1(检验)@#@ @#@@#@4、列式计算:

@#@@#@1、1. @#@ @#@ @#@ @#@ @#@6乘0.5的积除10,得多少?

@#@2、一个数的2倍减去2.6与4的积,@#@差是10,求这个数。

@#@@#@@#@五、我来解决实际问题。

@#@@#@1、甲乙两地相距740米,两列火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经过5小时相遇,甲车每小时72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 @#@@#@ @#@@#@ @#@@#@2、小朋友带10元钱去买文具,每支铅笔1.2元,每本练习本0.7元,每张彩纸0.2元,小朋友买了5支铅笔,剩下的钱买彩纸,还可以买几张彩纸?

@#@@#@3、下面是五年级两个班参加植树活动的一些信息:

@#@@#@项目班级@#@五

(1)班@#@五

(2)班@#@参加植人数(人)@#@38@#@34@#@平均每人植树棵数(棵)@#@4@#@5@#@

(1)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

@#@

(2)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

@#@@#@4、果园里有桃树和梨树共480棵,梨树的棵数是桃树的3倍,果园里有桃树、梨树各多少棵?

@#@(用方程解)@#@ @#@@#@ @#@@#@ @#@@#@ @#@@#@@#@5、美食蛋糕房特制一种生日蛋糕,每个需要0.32千克的面粉。

@#@王师傅买了4千克面粉做蛋糕,他最多可以做几个生日蛋糕?

@#@@#@6、有一块梯形的麦田,上底是150米,下底是250米,高是84米,共收小麦14.7吨。

@#@这块麦田有多少公顷,平均每公顷收小麦多少吨?

@#@@#@六、聪明题。

@#@@#@期终考试,小明的语文成绩和数学成绩加起来是197分,数学成绩和英语成绩加起来是199分,语文成绩和英语成绩加起来是196分。

@#@小明的各科成绩分别是多少分?

@#@@#@";i:

11;s:

11672: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1、亿以内数的认识:

@#@@#@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整数部分@#@数级@#@…@#@亿级@#@万级@#@个级@#@数位@#@…@#@千亿位@#@百亿位@#@十亿位@#@亿位@#@千万位@#@百万位@#@十万位@#@万位@#@千位@#@百位@#@十位@#@个位@#@计数@#@单位@#@…@#@千亿@#@百亿@#@十亿@#@亿@#@千万@#@百万@#@十万@#@万@#@千@#@百@#@十@#@个@#@2、一(个)、十、百、千、万........亿都是计数单位。

@#@@#@3、在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这些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4、位数:

@#@一个数含有几个数位,就是几位数,如652100是个六位数。

@#@@#@5、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边起,每四个数位是一级。

@#@@#@6、亿以上数的读法:

@#@@#@①先分级,从高位开始读起。

@#@先读亿级,再读万级,最后读个级。

@#@@#@②亿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

@#@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

@#@@#@③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0”。

@#@@#@7、亿以上数的写法:

@#@@#@①从最高位写起,先写亿级,再写万级,最后写个级。

@#@@#@②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8、比较数的大小:

@#@@#@①位数不同的两个数,位数多的数比较大。

@#@@#@②位数相同的两个数,从最高位开始比较。

@#@@#@9、求近似数:

@#@@#@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要看千位上的数;@#@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要看千万位上的数。

@#@@#@这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叫“四舍五入法”,是“舍”还是“入”,要看省略的尾数最高位上的数是小于5还是等于或大于5。

@#@小于5就舍去尾数,等于或大于5就向前一位进1,再舍去尾数。

@#@@#@10、表示物体个数:

@#@1,2,3,4,5,6,7,8,9,10,…….都是自然数。

@#@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来表示,0也是自然数。

@#@所有的自然数都是整数。

@#@@#@11、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12、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13、ON╱CE:

@#@开关及清除屏键,清除显示屏上的内容。

@#@@#@AC:

@#@清除键,清除所有内容。

@#@@#@第二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1、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2、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

@#@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3、从大单位变到小单位,乘以进率。

@#@如6公顷=()平方米。

@#@@#@从小单位变到大单位,除以进率。

@#@如600公顷=()平方千米。

@#@@#@4、国土面积(中国、省、市、区等)、海洋面积等特别大的面积适合用平方千米。

@#@如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面积约1100()。

@#@@#@广场、校园等稍大土地面积适合用公顷。

@#@如天安门广场的占地面积大约是44();@#@@#@操场、教室等较小的面积适合用平方米。

@#@如一个教室的面积约60();@#@@#@5、长方形面积=长×@#@宽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第三单元【角的度量】@#@1、直线:

@#@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没有端点。

@#@@#@射线:

@#@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只有一个端点。

@#@@#@线段:

@#@不能延伸,有两个端点,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2、直线、射线与线段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①直线和射线都可以无限延伸,因此无法量出长短。

@#@@#@②线段可以量出长度。

@#@@#@③线段有两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射线只有一个端点。

@#@@#@名称@#@形状@#@端点@#@延伸@#@线段@#@直的@#@2@#@不能@#@射线@#@直的@#@1@#@一端@#@直线@#@直的@#@0@#@两端@#@3、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4、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

@#@@#@将圆平均分成36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是l度,记做1°@#@。

@#@@#@5、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长短没关系。

@#@角的大小与叉开的大小有关系,叉开得越大,角越大。

@#@@#@6、度量角的工具叫量角器。

@#@@#@7、量角的步骤:

@#@@#@①把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

@#@@#@②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8、角可以看作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成的图形。

@#@@#@9、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半周,形成的角叫做平角。

@#@1平角=180°@#@@#@10、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一周,形成的角叫做周角。

@#@1周角=360°@#@@#@1周角=2平角=4直角1直角=90°@#@@#@11、小于90度的角叫做锐角,大于90度而小于180度的角叫做钝角。

@#@@#@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12、画角的步骤:

@#@@#@

(1)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

(2)在量角器上找到要画的角的度数(如65°@#@)的地方,并点一个点。

@#@@#@(3)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13、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个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14、用三角板可以画的角:

@#@180°@#@165°@#@150°@#@135°@#@120°@#@105°@#@90°@#@75°@#@60°@#@45°@#@30°@#@15°@#@@#@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积的末位和两位数的个位对齐;@#@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积的末位和两位数的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2、积的变化规律: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或除以)几。

@#@@#@3、每件商品的价钱,叫做单价;@#@买了多少,叫做数量;@#@一共用的价钱,叫做总价。

@#@@#@单价×@#@数量=总价@#@单价=总价÷@#@数量@#@数量=总价÷@#@单价@#@4、一共行了多长的路,叫做路程;@#@每小时(或每分钟等)行的路程,叫做速度;@#@行了几小时(或几分钟等),叫做时间。

@#@@#@速度×@#@时间=路程@#@速度=路程÷@#@时间@#@时间=路程÷@#@速度@#@5、速度单位通常有:

@#@千米/时、米/分、米/秒等。

@#@@#@@#@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1、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记作:

@#@a∥b读作:

@#@a平行于b@#@2、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记作:

@#@a⊥b读作:

@#@a垂直于b@#@3、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4、与两条平行线互相垂直的线段长度都相等。

@#@或者说:

@#@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经过直线上一点(或外一点)作垂线,可以画一条。

@#@@#@5、同一平面内,与同一条直线平行(或垂直)的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6、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向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垂足所在的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

@#@@#@@#@7、一个长方形,用两手捏住长方形的两个对角,向相反方向拉,可以拉成不同形状的平行四边形,但是周长不变。

@#@@#@8、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容易变形。

@#@例如:

@#@伸缩门、升降机@#@9、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有无数条高。

@#@@#@10、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特点:

@#@两腰相等,两底角相等。

@#@@#@1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

@#@特点:

@#@有一条腰就是梯形的高。

@#@@#@12、从梯形上底任取一个点,向下底引一条垂线,这个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梯形的高。

@#@@#@13、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

@#@@#@14、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15、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180°@#@,四边形四个内角的和是360°@#@。

@#@@#@16、四边形小结: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

@#@@#@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

@#@@#@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叫长方形。

@#@@#@四个角都是直角,并且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叫正方形。

@#@@#@第六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1、去0法:

@#@被除数和除数的末尾同时去掉相同个数的0,商不变。

@#@@#@2、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数,如果它比除数小,再试除前三位数。

@#@@#@‚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写商。

@#@@#@ƒ求出每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3、商的变化规律:

@#@@#@被除数和商的变化相同。

@#@@#@‚除数和商的变化相反。

@#@@#@ƒ商不变的性质: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4、除数×@#@商+余数=被除数(被除数-余数)÷@#@商=除数@#@第七单元【条形统计图】@#@1、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能直观的看出各种数量的大小,便于比较。

@#@@#@2、在绘制条形统计图时,条形图一格表示几,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优化】@#@1、沏茶问题:

@#@@#@合理安排时间的过程:

@#@

(1)明确完成一项工作要做哪些事情;@#@

(2)明确每项事情各需要多少时间;@#@(3)合理安排工作的顺序,明确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哪些事情可以同时做。

@#@@#@2、烙饼问题:

@#@烙饼的最优方案是每一次尽可能的让锅里按要求放最多的饼,这样既没有浪费资源,又节省时间。

@#@@#@3、对策论问题:

@#@解决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策略,要学会寻找最优方案。

@#@可以用列举法选择最优方案。

@#@@#@第5页@#@";i:

12;s:

17159:

"新课程改革下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模式探析@#@内容摘要:

@#@对现行的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重新定位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的任务和功能,梳理、分析和总结出新课程理念下的几种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模式。

@#@@#@关键词:

@#@新课改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模式@#@一、对复习课教学现状的分析@#@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数学复习课该如何体现“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理念,适应新的要求?

@#@怎样上好复习课?

@#@我们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被调查的对象是我市部分数学骨干教师和学生,调查的方法以听课、问卷与访谈为主。

@#@根据我们的调查分析,现在的复习课教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单纯地疏通知识点,忽视方法能力的培养。

@#@复习是一个学生自主疏理知识,转化能力的过程,它必须理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将“点”连成“片”,内化成学生的东西。

@#@然而我们在教学中往往过分强调疏通知识点和知识的记忆技巧的训练掌握,而忽视梳理知识的方法和能力的培养。

@#@@#@2、教学模式单一,上成了练习课。

@#@“复习”课需要练习但不应是为练习而练习。

@#@我们在教学中总是练习层层递进,密度不断加大,角度依次变换,难度随之增加。

@#@如有的教师将整节课的教学分成两个环节,先选择一些平时教学中学生容易出错的习题作为例题,教师分析讲解,指出需要注意的地方,然后安排独立作业,有的采用练习-讲评-再练习-再讲评的教学方式,更有甚者,先安排半节课的独立作业,再组织半节课的讨论交流或批改讲评或干脆安排独立练习,这样下来教师把主要精力用在查阅参考书和整理收集习题讲解难题很辛苦,学生则被重复枯燥的机械训练弄的疲惫不堪,事倍功半。

@#@时间久了,学生对数学就失去了兴趣。

@#@@#@3、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不够。

@#@上“复习”课时,老师往往表现得主观意识很强,过度发挥了主导作用。

@#@如查漏补缺是复习课教学的重要功能,但往往是教师在查,教师在补,查和补的内容仅仅限于知识和技能,很少照顾到学生会怎么想,会怎么说,会怎么做,学生想怎么学习,更不用说让学生自查自纠自补,就是有的教师有意识也只给了少之又少的时间,学生还没来得及深思就被老师拉回原地。

@#@课堂上不是沿着学生的思路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是把学生引入自己的思路中,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在教学中缺少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教材的交流,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

@#@@#@4、忽视发散思维,知识迁移不够。

@#@教师往往重知识系统本身,教师以为学生听懂了,概念理清了会说了,就万事大捷,很少引导学生思考与系统有关的知识,即很少举一反三,综合运用,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实现知识的迁移。

@#@@#@5、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课堂上,教师重在传授知识和技能,以记忆为复习阶段的主要学习形式,以大量的机械训练作为知识巩固的主要手段和形式,这样,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经验和实践活动,脱离了学生的自主思考,脱离了学生的主动建构,学生的能力、品质、行为习惯的培养就难以达到要求。

@#@@#@6、忽视“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基本理念。

@#@这一理念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之一,它要求使不同的学生通过学习得到不同的发展。

@#@但在复习课教学中常常看到的是所有的学生经历着同样的学习过程,同样的习题训练,统一的复习规划,不是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而是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又再次拉回到同一起跑线进行学习,导致优等生止步不前,中等生原地踏步,困难生则迎难而退的效果。

@#@@#@造成以上问题状况的原因主要是教师对复习课教学的任务认识上的偏差和教学方式不当。

@#@那么,小学数学复习课的任务和功能是什么,不同的理念下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笔者认为:

@#@小学数学复习课的任务应该是对某一阶段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并通过查漏补缺,温故知新,完善认知结构,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同时让学生在知识整理与复习中体验梳理成功的喜悦,最终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新课程下复习课教学方式的分析@#@在课改实践中,基础教育的决策者、教育科研人员、中小学教师们依据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复习课教学的功能,对复习课教学都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讨,提出了不少真知卓见。

@#@笔者综合众家之长和自己平时探索的一些经验,觉得有以下几种教学方式可供借鉴:

@#@@#@朱国荣老师在他的小学数学复习课实验教学研究中提出:

@#@整理和练习是复习课教学的两个主要环节,根据教学内容、整理和练习的顺序、主次的不同,提出三种不同的“理练结合式”的复习课型。

@#@一是“先理后练型”,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先放手让学生整理知识,由学生个体或学习小组回忆、再现所要复习的内容,通过讨论交流,捕捉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并利用文字、图表等表现形式,将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沟通,形成网络。

@#@在知识通过整理得以系统化、结构化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

@#@二是“边理边练型”。

@#@它是指知识的整理与练习交替进行。

@#@即体现知识的梳理过程,又使基础知识和能力得到训练,复习过程扎实紧凑,但需要注意理和练的过程中,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还应该注意知识梳理汇总分与合的关系,及时沟通知识版块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是“以练带理型”。

@#@是指通过练习带动复习整理,在练习与整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总结、提炼思考方法、解题规律等。

@#@这种课型要特别注意避免上成练习课,要把解题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整理作为教学主线贯通始终。

@#@这种教学模式突出理和练的有机结合,课堂容量大,教学针对性强,注重培养学生的梳理知识的方法和能力,能够最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学习能力。

@#@@#@柏义伟老师在《把重新组合知道的权利还给学生》一文中指出没有问题产生条件下的学习只能是“接受式学习”,因此数学教学首先应使学生产生问题,复习课教学同样不能例外。

@#@教师必须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他总结出复习课的教学步骤是:

@#@创设情景,引出课题-—小组合作,看书整理—汇报交流,评价反思—总结梳理,构建网络—类化练习,拓展创新。

@#@这种教学模式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梳理、自主评价、自主构建知识网络,大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能学”。

@#@@#@过峰艳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自助餐”式复习课。

@#@她认为传统复习课总是由老师提供复习材料,学生围绕固定材料进行讨论和整理,往往老师认为讲得面面俱到,而学生还是漏洞百出。

@#@为此,她提出可以首先让学生课前自备菜单。

@#@即课前,布置给学生具体的复习要求:

@#@一是在复习回忆的基础上对知识要点进行归纳整理;@#@二是记录与此相关的问题和提问。

@#@这样既使学生学习有了明确的目标导向,体现了不同个体的学习需求,又为教师收集信息提供了机会。

@#@它是上好“自助餐”式复习课的前提。

@#@其次,消化菜肴。

@#@即课中,根据学生提供的道道菜肴(再学习的信息)进行逐步消化。

@#@主要通过交流完成以下两个任务:

@#@一是归纳知识要点,老师根据汇报补充整理成板书.以便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

@#@二是组际间的质疑解疑,各小组提出组内尚未解决的问题或组内已经解决但易被忽视却很有价值的问题。

@#@通过质疑、讨论、争论,激起学生智策的碰撞、情感的共鸣,从而使知识的本质更加清晰,记忆更加深刻。

@#@再次,细品佳肴。

@#@即课尾,让一些学有余力或学有兴趣的学生展示自己课后研究的发现。

@#@他们的讲解更易被其他学生接受,他们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也更容易带动和感染其他学生。

@#@这种教学可以最大程度的激活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愿望,符合课程标准中“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

@#@”同节课上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也总结出了两种教学模式:

@#@一是“实践活动”式。

@#@主要通过开展一些综合实践活动、游戏活动,促进学生进行梳理知识和应用知识,教师则通过学生在活动中的所使用的数学方法来判定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的情况。

@#@此课型操作重点是让学生说出自己在活动中利用了哪些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贯通知识之间的联系。

@#@比如:

@#@学完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后,就组织学生对本班教室墙壁粉刷涂料做预算方案,学生们通过自主咨询、了解市场行情,自主测量、自主设计、自主计算,不仅熟练掌握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而且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积极情感。

@#@二是“解决问题”式。

@#@主要特点是围绕一个主题、以问题解决为中心,贯穿全课。

@#@它的模式是:

@#@创设问题情境——探索解决问题方法——反思整理所用知识——综合实践应用。

@#@这类模式的最大优点是教学素材现实又生动,问题性强,学生学习的劲头高,较好地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极大的体现了数学的价值,符合数学课程标准中“学有用的数学、学有价值的数学”的理念。

@#@@#@总之,笔者认为无论采用哪种复习课的教学模式,都要认真把握复习课的功能,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注重三维目标的达成,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复习的全过程。

@#@在复习课中力求做到:

@#@知识让学生疏理、规律让学生寻找、网络让学生建构,对错让学生判断、成功让学生体验!

@#@@#@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模式@#@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认为: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探索、研究。

@#@因为这样理解更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练习课的内容相对来说都是学生刚学过的,且都是围绕某一知识点和基本技能开展的练习,因此在练习课中我们应尽量给学生以机会和时间,引导他们自己观察思考、尝试实践,巩固所学知识,体验练习快乐,品尝成功喜悦,激发学习内驱力。

@#@所以在练习课上要改变一题一练的做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练习课中体验学习的快乐与成功,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国标本苏教版教材中练习编排的特点@#@练习课的内容安排层次清楚。

@#@练习课是在新授课的学习之后安排的,教材在编排时注意从基础出发,通过三个层次的练习,在巩固中发展学生的能力。

@#@首先从模仿新课上的基础题的练习出发,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掌握,然后通过一系列的比较分析题,一些变式练习题,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辨析能力,最后通过向生活中延伸的拓展性练习,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水平,使学生在练习课上得到发展。

@#@@#@练习课的内容形式多样化。

@#@练习中始终把学生看作是数学学习的主人,通过设计丰富的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练习,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

@#@教材中题目形式多样,丰富生动,易于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

@#@通过操作式、图例式、对话式等习题的设计,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动手实践。

@#@@#@练习课的内容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练习内容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倡导的学习方式,注意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再与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

@#@在练习的题目设计了一些拓展性的题目,就是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自主探索解决新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设计了一些富有生活气息的题目,让学生走向生活,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二、模式图例@#@明确目标,激发参与@#@启发回顾,巩固基础@#@多样化练习@#@引导自主探索@#@对话@#@@#@比较分析,强化认识@#@对话交流@#@@#@应用实践,拓展延伸@#@独立练习@#@当堂反馈,小结反思@#@@#@三、实施要点@#@1、明确目标,激发参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练习课开始,要营造适宜的课堂气氛,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

@#@通过创设自然亲切的对话情境、联系实际的生活情境、自主参与的活动情境、价值引领的问题情境、获取成功的体验情境等练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自然引入课题,明确练习课的具体目标和相关要求。

@#@@#@2、启发回顾,巩固基础@#@练习首先要面向基础,让所学的新的基础知识得到巩固,形成最基本的能力。

@#@要通过上述有意义练习情境的启发下,教师应引领学生对基础练习题中的新知识、新方法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同伴交流等途径进行回顾,通过师生对话,说清基础知识内容的重点和注意点,为下面展开的具体练习搭好支架。

@#@在此基础上开展基本能力形成性练习。

@#@练习时,教师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对新知的自我内化,达到让每一个学生基础巩固、技能强化,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感受。

@#@@#@3、比较分析,强化认识。

@#@@#@练习中要加强学生的对新知的辨析和质疑能力。

@#@组织练习时,教师要发挥组织者、指导者、引导者的作用,通过对一些比较题目的分析,让学生在比较中明确新知的本质,增强辨析能力;@#@通过对一些题目的自主探索,让学生用已有的方法,抽象概括出所思所想,抽象概括出自己的发现;@#@通过师生的交流对话,提升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在这一过程中要努力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自主探索、充分交流,达到发展学生的能力。

@#@@#@三、应用实践,拓展延伸@#@练习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教师根据教材的编排和学生的情况,把所学的知识置于更广阔的背景关系中,设计一些符合学生心理特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洋溢着现代生活气息的拓展题和相关的实践活动,让他们跳起来摘“果子”,在摘“果子”的过程中领悟方法,以“动”促“思”。

@#@这样既可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应用意识,又能拓展学生思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提升思维层次,使所学知识得到延伸和升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

@#@@#@四、当堂反馈,小结反思@#@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在课堂结束阶段,可以设计适当的检测性练习题让学生独立练习,及时反馈矫正,引导学生自觉参与课堂评价,进而对本节课的表现、练习情况等进行自我总结与反思,体验快乐与成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培养良好的反思习惯。

@#@@#@总之,练习课教学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和情感交流,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自主练习过程中实现“人的发展,人人的发展”,达到变“苦练”为“乐练”的境界,真正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数学,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i:

13;s:

5485:

"@#@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数学试卷@#@一、填空:

@#@@#@1、a÷@#@b=c,那么a=(    ),b=(     )。

@#@@#@2、用字母表示下面的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

@#@()。

@#@@#@乘法分配律:

@#@()。

@#@乘法交换律:

@#@()。

@#@@#@加法结合律:

@#@()。

@#@乘法结合律:

@#@()。

@#@@#@3、32×@#@a=a×@#@32这是应用了()律。

@#@@#@4、78×@#@101=78×@#@100+78这是应用了()律。

@#@@#@5、长方形的计算公式是c=2(a+b),根据乘法分配律还可以写成c=()@#@6、红红买4本数,每本m元,付了50元,应找回()元.@#@7、根据运算律,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45×@#@□=36×@#@□(60×@#@25)×@#@□=60×@#@(□×@#@8)@#@25×@#@(4+8)=□×@#@□+□×@#@□(a+b)×@#@15=a×@#@□+□×@#@□@#@m×@#@168-m×@#@18=□×@#@(□-□)24×@#@(□×@#@a)=(□×@#@18)×@#@□@#@8、在○里填上“﹥”、“﹤”或“=”。

@#@@#@70×@#@3+5○70×@#@(3+5)720÷@#@36÷@#@2○720÷@#@(36÷@#@2)@#@(65+13)×@#@4○65×@#@4+13×@#@432×@#@(50-3)○32×@#@50+32×@#@3@#@二、选择。

@#@@#@1、56×@#@25×@#@4=56×@#@(25×@#@4)这是根据().@#@A、乘法分配律B、乘法交换律C、乘法结合律@#@2、147×@#@49-47×@#@49等于()@#@A、4900B、(147+47)×@#@49C、(147-49)×@#@47@#@3、下列变换正确的是().@#@A、502-198=500-200-4B、502-198=500-200+4C、502-198=500-200+2@#@4、68×@#@99等于().@#@A、68×@#@100-1B、68×@#@100-68C、70×@#@100@#@三、判断@#@1、(32+4)×@#@25=32+4×@#@25()@#@2、180÷@#@5÷@#@4=180÷@#@(5×@#@4)()@#@3、125×@#@4×@#@25×@#@8=(125×@#@8)+(25×@#@4)()@#@4、52+83+48=83+(52+48)这一步计算只应用了加法交换律.()@#@5、101×@#@98=(100+1)×@#@98()@#@6、当a=2时,a²@#@和2a大小相等。

@#@()@#@四、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80+8)×@#@12577×@#@101-7712×@#@102@#@135×@#@6+65×@#@6125×@#@32×@#@25360÷@#@8÷@#@5@#@87×@#@99+87      25×@#@48   270÷@#@45@#@25×@#@17×@#@464×@#@125132×@#@99+13235×@#@101—35@#@67×@#@47+47×@#@33900÷@#@15÷@#@6(400-4)×@#@25202×@#@54@#@756-(156+58)32×@#@25×@#@125351+69+49+31@#@36×@#@9972×@#@101-7269´@#@32+67´@#@69+69@#@138+97+3+4289+126+11125×@#@27×@#@8@#@98×@#@25×@#@4135×@#@6+6×@#@65(125+9)×@#@8@#@五、列式计算我最棒@#@1、125与12的和的8倍是多少?

@#@@#@2、比99的75倍还多75的数是多少?

@#@@#@3、1800除以9的商再除以20的结果是多少?

@#@@#@六、解决问题。

@#@@#@1、粮店运来面粉和大米各40袋,面粉每袋重25千克,大米每袋重50千克。

@#@运来的面粉和大米一共多少千克?

@#@@#@2、去超市买8辆儿童玩具车和8张儿童床,每辆儿童玩具车220元,每张儿童床480元。

@#@带5000元钱够吗?

@#@@#@3、一块长方形菜地,长105米,宽45米。

@#@需要给这块菜地围上一圈围栏,围栏有多长?

@#@@#@@#@4、一个游泳池长50米,李明每次能游3个来回。

@#@李明每次能游多少米?

@#@@#@5、工厂新到一批零件订单。

@#@王师傅每天加工165个,他徒弟每天加工135个,师徒俩共用15天完工。

@#@@#@

(1)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

@#@

(2)王师傅比他徒弟多加工多少个?

@#@@#@6、甲乙两个工程队合修一条公路,甲队平均每天能修92米,乙队平均每天能修108米。

@#@按这样的速度计算,6月份他们共修路多少千米?

@#@@#@7、实验小学四、五、六年级学生人数情况如下表:

@#@@#@年级@#@四@#@五@#@六@#@班级数@#@3@#@3@#@2@#@每班人数@#@45@#@48@#@48@#@

(1)五年级和六年级一共多少人?

@#@@#@

(2)四年级比五年级少多少人?

@#@@#@8、光明服装店一天共卖出80件服装,上午卖出了50件,每件160元。

@#@照这样计算,上午比下午多卖多少元?

@#@(用不同方法解答)@#@9、学校艺术节上,老师参展的绘画作品有68件,学生参展作品数是老师的19倍。

@#@本次艺术节上师生参展的作品共有多少件?

@#@@#@10、饲养场有136头牛和136只羊,1头牛每星期平均吃65千克草,1只羊每星期平均吃35千克草,每星期要准备多少千克草?

@#@@#@";i:

14;s:

7237:

"@#@2017年秋季学期二年级

(2)班数学@#@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二年级

(2)班有学生52名,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的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优等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中等生课堂上几乎是“默默无闻”;@#@后进生学习方法不得当,对每个基础知识掌握的速度总是慢许多。

@#@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更多关注后进生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及教学重点、难点@#@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

(一),表内乘法

(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以及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教学重点:

@#@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

@#@@#@教学难点:

@#@100以内的加、减笔算,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

@#@@#@三、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简单物体以及几何体时看到的图形;@#@能解决简单的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6、初步了解在具体的生活环境中,借助钟面认识时间单位“分”,知道1时=60分;@#@会用时间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了解在具体的生活环境中,借助钟面认识时间单位“分”,知道1时=60分;@#@会用时间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5、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6、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7、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7、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方法及措施@#@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

@#@不光凭经验,也不能搬课本,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

@#@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

@#@在学习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4、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5、要注意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某些数学内容的理解。

@#@@#@6、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善于利用例题和习题,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7、要精心设计教案,注重自制教具的应用,使学生学得愉快又扎实。

@#@@#@8、要渗透法治及德育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五、教 @#@学 @#@进 @#@度 @#@表@#@周次@#@起止日期@#@教 @#@ @#@学 @#@ @#@内 @#@ @#@容@#@课时@#@备注@#@1@#@8月28日—9月1日@#@报名注册、分班@#@2@#@9月4日—9月8日@#@安全教育@#@一、长度单位@#@4@#@ @#@@#@3@#@9月11日—9月15日@#@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两位数加两位数)@#@4@#@4@#@9月18日—9月22日@#@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两位数减两位数)@#@4@#@ @#@@#@5@#@9月25日—9月29日@#@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6@#@10月2日—10月6日@#@国庆、中秋@#@放假@#@7@#@10月9日—10月13日@#@1、2单元检测@#@三、角的初步认识@#@4@#@8@#@10月16日—10月20日@#@期中考试@#@4@#@9@#@10月23日—10月27日@#@四、表内乘法1.乘法的初步认识)@#@2.2-6的乘法口诀@#@4@#@ @#@@#@10@#@10月30日—11月3日@#@四、表内乘法1.5的乘法口诀2.2、3、4的乘法口诀@#@4@#@11@#@11月6日—11月10日@#@四、表内乘法(6的乘法口诀)@#@4@#@12@#@11月13日—11月17日@#@整理与复习检测@#@4@#@ @#@@#@13@#@11月20日—11月24日@#@五、观察物体

(一)@#@4@#@ @#@@#@14@#@11月27日—12月1日@#@六、表内乘法

(二)7的乘法口诀@#@3@#@15@#@12月4日—12月8日@#@六、表内乘法

(二)8的乘法口诀@#@4@#@16@#@12月11日—12月15日@#@六、表内乘法

(二)9的乘法口诀@#@整理与复习检测@#@8@#@ @#@@#@17@#@12月18日—12月22日@#@量一量,比一比@#@七、认识时间@#@4@#@ @#@@#@18@#@12月25日—12月29日@#@八、数学广角——搭配

(一)单元检测@#@4@#@ @#@@#@19@#@1月1日—1月5日@#@期末总复习@#@4@#@元旦@#@20@#@1月8日—1月12日@#@期末检测@#@4@#@ @#@@#@周庆发@#@2017年9月4日@#@7@#@";i:

15;s:

29213: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第1课时统一长度单位课本P2,例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法与学法@#@教法:

@#@讲授法、师生合作探究法、游戏法。

@#@@#@学法:

@#@自主探究法、发现法。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谈话:

@#@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

@#@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

@#@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

@#@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

@#@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

@#@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

@#@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

@#@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

@#@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

@#@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设计意图]:

@#@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四、课堂总结@#@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你想说什么?

@#@@#@五、随堂练习@#@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与后记: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第2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课本P3,例2、例3,练习一1、2、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

@#@(限整厘米)@#@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难点:

@#@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教法与学法@#@教法:

@#@讲授法、师生合作探究法、游戏法。

@#@@#@学法:

@#@自主探究法、发现法。

@#@@#@教学准备:

@#@@#@尺子、图钉、纸条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1、上一节课我们都知道要统一长度单位,也用了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进行了测量。

@#@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

@#@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

@#@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设计意图]:

@#@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二、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一)、认识厘米@#@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

@#@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

@#@“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3、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

@#@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

@#@@#@4、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5、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巩固1厘米的表象。

@#@@#@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

@#@@#@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

@#@@#@6、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

@#@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

@#@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

@#@@#@

(二)、用厘米量@#@1、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

@#@@#@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

@#@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

@#@@#@2、学生测量纸条。

@#@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3、交流反馈。

@#@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

@#@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

@#@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设计意图]:

@#@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四、课堂总结@#@五、随堂练习@#@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与后记: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第3课时认识长度单位米教材第4页。

@#@(例4、例5)@#@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过程与方法@#@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

@#@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难点: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法与学法@#@教法:

@#@讲授法、师生合作探究法、游戏法。

@#@@#@学法:

@#@自主探究法、发现法。

@#@@#@教学准备:

@#@@#@米尺、软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

@#@@#@生1: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

@#@@#@生2:

@#@厘米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课。

@#@@#@教学例4。

@#@一名用学生格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

@#@发现了什么?

@#@引出米尺。

@#@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

@#@量完后,提问:

@#@“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

@#@”(米尺)“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

@#@”(米尺)@#@教师说明:

@#@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

@#@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

@#@认识米用米量@#@1.认识米尺。

@#@@#@刚才我们用的这把尺子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板书:

@#@1米)@#@米是比厘米大的单位,1厘米只有这么一点,1米却有这么长,请同学们用手来比划一下。

@#@@#@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用我们手上的直尺就行了,可是量比较长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就麻烦了,这时我们可用“米”作单位。

@#@米可以用“m”表示。

@#@@#@把用两手臂伸直用米尺比一比,用米尺量一量自己的身高,感受1米的长度。

@#@@#@2.观察刻度。

@#@@#@教学例5:

@#@在米尺上看看1米里面有多少个1厘米。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数一数,0~10表示从0到10是10厘米,接着是20、30、40、……100。

@#@@#@1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

@#@(10个10 @#@ @#@厘米。

@#@)@#@1厘米1厘米地数,1米里面有几个l厘米?

@#@(100个)@#@让学生数并作答。

@#@(板书:

@#@1米=100厘米)@#@3.量出长绳。

@#@拿出准备好的长绳,量出1米。

@#@(注意:

@#@量时刻度O对准绳子的左端。

@#@)@#@学生分小组合作量,交流反馈,接着量2米、3米……@#@4.估量。

@#@把绳子放下,把手张开比划1米的长度,看谁估的准。

@#@@#@教师指出:

@#@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可能随身携带尺子,当我们要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时,我们可以用身体的尺子去估一估。

@#@@#@三、巩固练习。

@#@@#@1.量一量,填一填。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3题)@#@(教师出示一支铅笔。

@#@)这支铅笔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

@#@大约几支长1米?

@#@@#@一根筷子大约长多少厘米?

@#@大约几根长1米?

@#@@#@同桌合作进行测量和估算。

@#@(由于铅笔和筷子的规格不同,在学生测量时建议学生取整厘米数。

@#@)@#@2.估一估。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4题)@#@(出示实物:

@#@跳绳,小猫玩具,长椅。

@#@)先估量,再在合适答案后的口里打“√”,说说理由。

@#@@#@3.操作性练习。

@#@@#@(l)认识卷尺和皮尺。

@#@@#@我们可以用卷尺和皮尺来量身高。

@#@@#@教师出示卷尺和皮尺。

@#@学生认识卷尺和皮尺。

@#@@#@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5题。

@#@@#@同桌合作量一量。

@#@用卷尺量黑板的长和身高。

@#@@#@四、课堂小结@#@小结:

@#@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把我们的两只手张开,大约是1米。

@#@生活中有很多长度是1米的物品,下课后带着发现的眼睛去找找它们吧!

@#@@#@五、布置作业:

@#@数学同步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认识米 @#@ @#@用米量@#@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米可以用“m”表示。

@#@@#@1米=100厘米@#@教学反思与后记: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第4课时观察、感知线段教材第5页—第6页。

@#@(例6、例7)@#@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

@#@直的和可度量的。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

@#@@#@难点:

@#@@#@教法与学法@#@教法:

@#@讲授法、师生合作探究法、游戏法。

@#@@#@学法:

@#@自主探究法、发现法。

@#@@#@教学准备:

@#@@#@直尺、各种直、弯的实物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一幅图,有很多路有直的有弯的,问:

@#@走哪条路比较近?

@#@为什么?

@#@师:

@#@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6(认识线段)。

@#@@#@(l)出示两根毛线,这两根线是直的吗?

@#@(不是。

@#@)@#@你知道哪根长,哪根短?

@#@(一下子看不出长短。

@#@)谁能想个办法比比它们的长度?

@#@@#@指名两个学生比较线的长短。

@#@(学生拉直毛线。

@#@)@#@追问:

@#@为什么要拉直以后一头对齐再比呢?

@#@@#@教师演示:

@#@把其中一根毛线拉直贴到黑板上,另一根对齐左端点。

@#@@#@现在,你知道哪根长,哪根短了吗?

@#@@#@

(2)教师指出:

@#@贴在黑板上的这段直的线就是线段。

@#@(板书课题。

@#@)@#@(3)认识线段是直的。

@#@@#@老师手上的这根毛线,我把它放松,它是线段吗?

@#@(不是,弯弯的不是线段。

@#@拉直,现在呢?

@#@(是线段。

@#@)@#@教师把线段斜拉,竖拉,不同方向拉,问:

@#@是线段吗?

@#@怎么判断?

@#@@#@小结:

@#@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4)找线段。

@#@@#@请你找一找,我们身边有没有线段?

@#@@#@摸一摸书本的边,说一说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

@#@(可进行爱护书本的教育:

@#@如果把书搞坏了,边变成弯弯曲曲的或是角翘起来了,就不是线段了,因此同学们一定要爱护书本。

@#@)@#@还有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成线段?

@#@黑板边、直尺边、书本边、铅笔边、桌子边等都可以看成线段。

@#@(强调物体的边是线段。

@#@)@#@(5)量线段。

@#@@#@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打开教材第5页,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

@#@(把尺的刻度0对准线段的一个端点,另一个端点对准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2.教学例7(画线段)。

@#@@#@

(1)学画线段。

@#@同学们已经学会量线段了,那么你会画线段吗?

@#@你能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吗?

@#@(学生在作业纸上画。

@#@)@#@谁来说说看,你是怎么画的呢?

@#@(学生演示。

@#@)@#@教师演示:

@#@从刻度O开始,画到刻度3的地方。

@#@@#@设疑:

@#@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画出长3厘米的线段吗?

@#@怎么画?

@#@@#@引导学生操作:

@#@从刻度2开始,画到刻度5的地方,也可以从刻度5开始,画到刻度8的地方。

@#@@#@

(2)做一做。

@#@教材第6页也有一条线段,现在请你画一条和它同样长的线段,说说怎样才能和它同样长?

@#@(先量一量这条线段的长度,再画一条二样长的线段。

@#@)@#@学生练习画,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点评学生所画的线段,强调:

@#@①画线段时,要用一只手按住尺子,使它不要移动。

@#@②画出的线段一定要直。

@#@③要在线段的两端标上端点。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的第1题。

@#@@#@同学们真聪明,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看看你们有没有火眼金睛。

@#@@#@指名说说哪些是线段。

@#@(强调线段的特征,说出原因。

@#@)@#@2.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的第2题。

@#@@#@连接每两个点画线段,一共画出了几条线段,说说画出的是什么图形。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交流。

@#@@#@3.巩固应用。

@#@@#@(l)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的第2题。

@#@@#@教师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按要求完成:

@#@在距离红旗3厘米处画一朵花。

@#@5厘米处画一棵树,10厘米处画一个气球。

@#@@#@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6题。

@#@出示图形,先估计,再用尺量。

@#@@#@量长方形,你发现了什么?

@#@(对边相等。

@#@)@#@量正方形,你发现了什么?

@#@(四条边相等。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7题。

@#@看看哪条线段长,再量一量。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

@#@(认识了线段,知道线段是直的,还一起找线段、画线段、量线段。

@#@)测量长度还有很多的工具,下课后请同学们自学教科书第6页“你知道吗?

@#@”,了解测量长度的工具。

@#@@#@板书设计:

@#@@#@认识线段@#@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教学反思与后记: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第5课时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教材第7页。

@#@(例8和相关习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想象、猜测、推想、对比等,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过程与方法@#@通过类比、观察,学会如何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

@#@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难点: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法与学法@#@教法:

@#@讲授法、师生合作探究法、游戏法。

@#@@#@学法:

@#@自主探索、质疑反思。

@#@@#@教学准备:

@#@@#@实物、尺子@#@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前面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长度和1米的长度吗?

@#@@#@(学生用手比划。

@#@)@#@教师口头出题,学生比划:

@#@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

@#@@#@小结:

@#@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课@#@1.教学例8。

@#@@#@教师谈话:

@#@同学们看操场上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吗?

@#@(让学生猜测。

@#@)@#@降低难度:

@#@这样猜测范围太广了,老师给同学们提个问题:

@#@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l3米?

@#@和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说想法。

@#@@#@指名回答,说想法。

@#@@#@引导:

@#@方法一:

@#@排除法。

@#@@#@l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那么13厘米就只有这么长,旗杆不可能这么短,所以是13米。

@#@@#@方法二:

@#@推算法。

@#@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大约是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所以旗杆应该是13米高。

@#@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

@#@@#@方法三:

@#@类比法。

@#@和身边的13厘米高的物品进行比较,旗杆是不是和这个物品一样高,比如,我们手上的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小结:

@#@原来要确定答案有这么多种方法,我们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多想,最终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三、巩固练习。

@#@@#@1.小明来到百鸟馆,看见了这样一只小鸟,教材7页图。

@#@@#@这只小鸟的脚印的长度是1厘米还是1米呢?

@#@(学生交流。

@#@)@#@指名汇报,说说理由。

@#@@#@让学生自己说说思考的方法,我们的身高大约是1米,小鸟的脚印不可能和我们的身高一样大,所以,小鸟的脚印应该是1厘米。

@#@@#@2.做一做。

@#@@#@(l)出示教材第7页“做一做”题目。

@#@@#@让学生讨论:

@#@课桌的宽是60厘米还是60米?

@#@@#@引导:

@#@60米是多大?

@#@我们的教室长大约是6米,课桌的宽会比教室还大吗?

@#@(不会。

@#@)所以用厘米比较合适。

@#@@#@让学生自己推算:

@#@操场的长是28米。

@#@@#@

(2)选择合适的单位。

@#@@#@我们的教室长6( @#@ @#@) @#@ @#@黑板长2( @#@ @#@ @#@ @#@)@#@小明身高124( @#@ @#@ @#@ @#@) @#@ @#@课桌高90( @#@ @#@)@#@四、课堂小结:

@#@@#@这一单元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初步认识了线段,学会确定长度单位。

@#@@#@五、布置作业:

@#@教材9页,10页8—11题。

@#@@#@板书设计:

@#@@#@确定长度单位@#@旗杆的高度是13米。

@#@@#@教学反思与后记:

@#@@#@第一单元复习题@#@目的:

@#@认识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掌握用尺子正确的测量物体,考查学生长度单位正确使用的情况,运用米和厘米的关系,比较两个长度的大小,巩固米和厘米的关系以及1米的长度表象,培养估测意识。

@#@@#@填空。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 @#@ @#@)和( @#@ @#@),@#@1米=( @#@ @#@)厘米。

@#@@#@答案:

@#@米 厘米 100@#@解析:

@#@通过观察米尺,让学生明确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化抽象为具体,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

@#@@#@2、铅笔长( @#@ @#@)厘米,图钉长( @#@ @#@ @#@ @#@)厘米@#@答案:

@#@4 @#@ @#@2@#@解析:

@#@图1是基础题,左端对准0刻度,只要看右端对准数字几就是几厘米;@#@图2是左端不是对准0刻度的情形,此时物体长度计算方法是用右端对准的数字减左端对准的数字。

@#@3、在( )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钢笔长15( @#@ @#@) @#@ @#@ @#@ @#@@#@长颈鹿高4( @#@ @#@) @#@ @#@ @#@ @#@@#@小华身高120( @#@ @#@)@#@答案:

@#@厘米 米 厘米@#@解析:

@#@学生综合运用实际经验、估测方法、长度表象加以判断。

@#@钢笔是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长颈鹿比较高大,应用米作单位,身高1米多,应是120厘米。

@#@@#@4.在里填上“>@#@”“<@#@”或“=”。

@#@@#@5m5cm @#@99厘米1米 @#@2米200厘米@#@42cm24cm @#@ @#@70厘米7米 @#@ @#@@#@1米30厘米135厘米  @#@答案:

@#@>@#@ @#@ @#@<@#@ @#@ @#@= @#@ @#@>@#@ @#@ @#@<@#@ @#@ @#@<@#@@#@解析:

@#@比较大小分两种情况:

@#@第二横排第一题是单位相同的两个量,直接根据数据的大小进行比较;@#@其余五题长度单位不统一,比较时要先统一长度单位,再比较两个量的大小。

@#@5、估一估,( @#@ @#@)本数学书的长大约是1米。

@#@@#@答案:

@#@4@#@解析:

@#@此题为综合题,学生解答较难,教师要指导学生先量出数学书的长,应是26厘米,将其估成25厘米,再进行推算,25+25+25+25=100(厘米),100厘米=1米。

@#@@#@第一单元复习题@#@目的:

@#@@#@巩固1厘米的长度表象,了解一拃的实际长度,认识线段是“直的”这一特点,运用米和厘米的关系,进行简单的加法计算,复习使用刻度尺测量线段长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复习学生画线段的技能,同时巩固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在解决问题中建立空间观念,同时复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选择。

@#@  @#@1.( @#@ @#@ @#@ @#@)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A.数学书 @#@ @#@ @#@B.图钉 @#@ @#@C.小刀@#@答案:

@#@B解析:

@#@可以借助实物,通过比画、比较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

@#@  @#@2.一拃长大约是( @#@ @#@ @#@ @#@)。

@#@  @#@A.1米 @#@B.1厘米 @#@ @#@C.12厘米。

@#@@#@答案:

@#@C解析:

@#@学生先要明确“一拃”指什么,再通过测量自己一拃的长,确定正确答案是12厘米,既巩固测量的方法,又为今后估测提供便捷的标准。

@#@@#@3.下面图中( @#@ @#@ @#@ @#@)是线段。

@#@@#@答案:

@#@A@#@解析:

@#@图A是直的,所以是线段;@#@图B是弯曲的,图C部分是弯曲的,所以它们都不是线段。

@#@通过线段与曲线的对比,帮助学生认识线段是“直的”特点。

@#@  @#@4.60厘米+40厘米=( @#@ @#@)米A.1 @#@B.10 @#@ @#@ @#@ @#@C.100 @#@ @#@@#@答案:

@#@A  @#@解析:

@#@单位相同,可直接相加,注意结果的单位不同,最后要把厘米化成米。

@#@  @#@二、解答。

@#@@#@1.量一量。

@#@@#@@#@答案:

@#@略@#@解析:

@#@学生要明确四边形有四条边,要量出四条线段的长度。

@#@测量时注意尺子0刻度线要对准线段的左端,尺子要和线段重合。

@#@  @#@2.画一画。

@#@@#@

(1)画一条比6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

@#@@#@

(2)画一条比6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答案:

@#@

(1)6+2=8(厘米),画8厘米的线段;@#@

(2)6-2=4(厘米),画4厘米的线段。

@#@@#@解析:

@#@学生先根据题意,列式计算出要画的线段长度。

@#@画线段时,先从尺子的0刻度画起,画到指定的线段长度的刻度为止。

@#@@#@3.小明家、小红家分别住在学校的两侧(如下图),小明家距离学校40米,小红家距离学校50米。

@#@@#@

(1)小明家到小红家有多少米?

@#@  @#@@#@

(2)每天上学,谁走的路多,多走多少米?

@#@  @#@答案:

@#@

(1)40+50=90(米) 

(2)50>@#@40,50-40=10(米),答:

@#@小红走的路多,多10米。

@#@@#@解析:

@#@此题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可以结合图示或先让3个学生进行演示等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第一问是求两家与学校距离的和,第二问是求两家与学校距离的差。

@#@@#@4.妈妈买了1米布,给小兰做裙子用去30厘米,还剩多少厘米布?

@#@  @#@答案:

@#@1米=100厘米,100-30=70(厘米),答:

@#@还剩70厘米。

@#@@#@解析:

@#@注意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要看清单位,如单位不统一时,要先统一单位,再计算。

@#@解答思路即用买来的布减去做裙子用去的就等于剩下的布。

@#@@#@5.把两根长都是8厘米的铁条焊接为一根长的铁条,焊接头(如图)是3厘米,焊接后的铁条长多少厘米?

@#@ @#@ @#@ @#@ @#@@#@答案:

@#@方法一:

@#@8-3=5(厘米),5+8=13(厘米)。

@#@@#@方法二:

@#@8+8=16(厘米),16-3=13(厘米)。

@#@@#@答:

@#@焊接后的铁条长13厘米。

@#@@#@解析:

@#@先让学生借助直观图在讨论中理解题意,然后解答,注意体现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方法一:

@#@先求出上面一根去掉焊接部分后的长度,再加上下面一根铁条的长度,@#@方法二:

@#@先求出两根铁条的总长度,再减";i:

16;s:

17223:

"《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P30——31页的例2、例3。

@#@@#@教材分析:

@#@@#@平移和旋转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图形与变换”部分的重要学习内容,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认知发展的实际,重点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作用。

@#@教材从丰富的生活例子入手,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在感知的基础上体会、发现平移和旋转的运动规律。

@#@和传统教材相比,平移和旋转显然属于新增加的内容,因此,有必要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一些更深入的分析和思考,以提高教学效益,全面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和教材实例,初步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并能直观地区别平移和旋转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联系生活经验,让学生体会平移与旋转的特点,培养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找出日常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初步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能区别平移和旋转现象。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好动、好奇,空间观念较差,形象而直观的教学能够为儿童多种感官接受。

@#@多媒体的优势在于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能够模拟仿真的特点,帮组学生化抽象为形象。

@#@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充分采用多媒体这一能融形、光、色为一体的教学手段,通过生动、形象、动态地演示思维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教学内容,降低教学难度,扩阔学生的知识层面,科学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难点:

@#@发现平移或旋转后图形与原图形的关系。

@#@@#@教法与学法:

@#@谈话法、观察法、分析法。

@#@让学生通过具体事例的观察和分析平移与旋转现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主题图、平移和旋转动画)、教材第121页的小汽车、陀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1、谈话: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游乐场中认识轴对称图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游乐场,去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

@#@@#@2、课件出示游乐场的情景图。

@#@(开火车、旋转飞机、缆车和滑梯等。

@#@)@#@3、观察要求: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看看画面上都有哪些物体在运动,它们是如何运动的?

@#@@#@4、提问:

@#@这些项目大家都玩过吗?

@#@谁能来玩一玩?

@#@(引导学生用手势、身体来模仿这些玩具的玩法;@#@学生不能用手势等来表演时,教师可以用自己的身体语言来表示。

@#@)@#@【设计意图】以学生喜欢去的游乐园为突破口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从生活中来的数学才会是“活”的数学,有意义的数学,本节课创设了学生去游乐园玩的生活情境唤起了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让课堂真正成了生活化的课堂,特别是让学生用手势等来模仿表演物体的运动,让数学课堂真正的由枯燥变得活泼起来。

@#@@#@二、合作交流,构建概念@#@1、这些玩具的运动方法相同吗?

@#@那么你们四人小组想办法给它们分分类,看看可以分成哪几类?

@#@@#@2、操作要求:

@#@

(1)小组合作讨论

(2)怎么分类?

@#@为什么这样分类?

@#@@#@3、学生小组讨论、代表汇报分类的结果与分类的理由。

@#@(学生汇报的结果可能分成两类。

@#@一类是缆车、滑滑梯;@#@另一类是旋转飞机、飓风车。

@#@)@#@4、师归纳:

@#@像缆车、小火车、滑滑梯等沿着笔直的路线运动,在数学中这种现象叫做平移;@#@像大风车、摩天轮、转椅等它们运动的路线是成一个圆,这种现象叫做旋转。

@#@@#@5、揭题并板书:

@#@平移和旋转。

@#@@#@【设计意图】分类是一种基本的教学思路。

@#@在这里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按运动方式的不同,对游乐园的各种游戏进行划分。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感知了平移和旋转,在头脑中自然形成了这两种运动方式的表象。

@#@@#@三、走进生活,深化概念。

@#@@#@1、生活中的平移。

@#@@#@

(1)谈话:

@#@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平移现象,(教师走到窗户旁)你瞧,老师把窗户打开,这个推开窗户的运动是什么现象?

@#@(平移)@#@对了,这是平移,那么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吗?

@#@举例说说。

@#@@#@

(2)学生举例(学生回答可能有升国旗、开抽屉、商场的电梯、工厂的电动大门等)@#@(3)师生一起体验平移现象:

@#@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平移2步,向右平移2步。

@#@真棒!

@#@请坐。

@#@我们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可多了,你能用你桌面上的物体做做平移运动吗?

@#@(学生边说边做。

@#@)@#@(4)课件出示例2的房子图。

@#@@#@谈话:

@#@这里有几座小房子,哪几座小房子能通过平移相互重合?

@#@让我们一起来移移看!

@#@(课件中小房子整体移动。

@#@)@#@再问:

@#@小房子是朝哪个方向移动的?

@#@(向上平移)移动了多远?

@#@(让学生用语言描述,向上或向左等)@#@谈话:

@#@说得真棒,瞧!

@#@(课件出示移动)小房子平移重合在一起。

@#@@#@(5)完成教材第30页“做一做”。

@#@@#@谈话:

@#@如果要把平移的现象表现在纸上,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同学们,快来移移看!

@#@拿出课前剪下的教材第121页的学具——小汽车,小组合作,沿着直线排一排,摆一排小汽车。

@#@@#@2、生活中的旋转。

@#@@#@

(1)课件出示例3的三副图:

@#@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平移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

@#@在游乐园里,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

@#@(旋转)@#@

(2)说说生活中的旋转现象: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学生可能会说钟面的指针、风车、电风扇、旋转木马、洗衣机脱水、厨房的换气扇、拧水龙头等等)@#@(3)师生一起来体验旋转现象:

@#@起立,一起来左转1圈,右转1圈。

@#@旋转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

@#@(学生活动,互动点评。

@#@)@#@(4)完成教材第31页“做一做”。

@#@@#@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教材第121页的学具照样子做陀螺。

@#@小组合作,共同制作,将制作好的陀螺试着玩一玩。

@#@(一开始玩起立不太顺利,教师可先和一个学生示范。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中充分为学生创造了“做中学”的机会,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找一找、说一说身边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引导学生用手势、动作、学具表示平移和旋转,充分调动学生手、脑、眼、耳、口等多种感观直接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相互协作、相互竞争中体验成功、获得进步,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发展了学生的平面空间变换观念。

@#@@#@四、运用新知,解决问题@#@1、完成教材“练习七”第4题。

@#@(课件出示小鱼图)@#@谈话:

@#@哪些鱼通过平移与红色的小鱼重合,把它们涂上你喜欢的颜色。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学生交流汇报:

@#@哪些图形通过平移可以重合?

@#@是怎样进行平移的?

@#@(学生一边表述一边在投影仪上操作)哪些通过平移后是不能重合的?

@#@为什么?

@#@@#@2、完成教材“练习七”第5题。

@#@(课件出示图形)@#@谈话:

@#@春天来了,草地上热闹起来了,小动物们在草地上聚会呢,草地上有哪些小动物?

@#@哪些图形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

@#@连一连。

@#@@#@学生小组合作,互相交流,再连一连。

@#@思考:

@#@哪些图形通过平移可以互相重合?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小白兔、蜗牛可以通过平移重合,蝴蝶、乌龟它们在不同的方向,平移后,不能重合。

@#@)@#@小结:

@#@一些图形通过向不同方向的平移可以使图形互相重合。

@#@@#@【设计意图】在“做中学”,让学生亲手去移一移,再一次落实感知平移的过程。

@#@通过判断物体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和动手画一画,巩固理解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发展学生的平面空间变换观念。

@#@@#@五、总结评价,体验成功@#@1、谈谈这节课自己有什么收获?

@#@@#@2、欣赏几何图案,感受旋转和平移现象美的魅力。

@#@(课件展示中老师进行讲解)@#@3、“小小设计师”创作活动。

@#@@#@你们想创作出这样美丽的图画吗?

@#@课后大家可以运用平移和旋转下课后,走出教室,去找找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动画和图片,深深地吸引了每一个孩子,激发了学生爱数学、发现美的情感。

@#@这样安排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美的自觉意识,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

@#@开放性问题,给了学生一个想象和发展的空间,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去创造美、感受美。

@#@@#@板书设计@#@平移和旋转@#@平移:

@#@物体或图形在直线方向移动,而本身没有发生方向上的变化。

@#@@#@平移现象:

@#@升降国旗、开关抽屉、推拉窗户、电梯……@#@旋转:

@#@物体围绕着某一点(一个中心)移动。

@#@@#@旋转现象:

@#@钟面的指针、风车、电风扇、摩天轮……@#@2014新课标人教版二年级下《平移和旋转》教案@#@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实例,初步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并能正确判断平移和旋转。

@#@@#@2、利用原有的工具,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3、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区别平移和旋转现象。

@#@@#@教法:

@#@@#@观察法与分析法。

@#@让学生通过具体事例的观察和分析平移与旋转现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1、教师谈话: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游乐场中认识轴对称图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游乐场,去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

@#@@#@播放游乐场动画视频。

@#@(视频中包括:

@#@开火车、旋转飞机、缆车和滑梯等游乐项目。

@#@)@#@提出观察要求: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看看画面上都有哪些物体在运动,它们是如何运动的?

@#@(课件出示游乐场的情景图:

@#@开火车、旋转飞机、缆车和滑梯等)@#@提问:

@#@这些项目大家都玩过吗?

@#@谁能来玩一玩?

@#@(引导学生用手势、身体来模仿这些玩具的玩法。

@#@)@#@学生不能用手势等来表演时,教师可以用自己的身体语言来表示。

@#@@#@2、这些玩具的运动方法相同吗?

@#@你们能根据它们运动方式的不同试着将它们分类吗?

@#@(学生汇报的结果可能分成两类。

@#@一类是缆车、滑滑梯;@#@另一类是旋转飞机、飓风车。

@#@)@#@学生汇报分类的结果,并说一说分类的理由。

@#@@#@3、谈话:

@#@你们不但观察得认真,而且还会分类。

@#@像缆车、滑滑梯这样的运动叫平移。

@#@像旋转飞机、飓风车这样的运动叫旋转。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两种运动。

@#@@#@二、互动探究@#@1、生活中的平移。

@#@@#@谈话: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

@#@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

@#@像缆车是向前平移,滑滑梯是向斜方向平移,你瞧,这里有一个观光电梯,它是什么运动?

@#@(平移)@#@ @#@师:

@#@说得真棒,瞧,我们学校的观光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平移。

@#@只要是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移动,就是平移。

@#@@#@谈话:

@#@我们的生活中有很 @#@多这样的平移现象,(教师走到窗户旁)你瞧,老师把窗户打开,这个推开窗户的运动是什么现象?

@#@(平移)@#@对了,这是平移,那么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吗?

@#@举例说说。

@#@@#@让学生先说给同组的同学听,再指名回答。

@#@@#@师:

@#@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

@#@(想)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平移2步,向右平移2步。

@#@真棒!

@#@请坐。

@#@我们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可多了,你能用你桌面上的物体做做平移运动吗?

@#@(学生边说边做。

@#@)@#@2、移移看。

@#@@#@

(1)课件出示例2的房子图。

@#@@#@谈话:

@#@这里有几座小房子,哪几座小房子能通过平移相互重合?

@#@让我们一起来移移看!

@#@(课件中小房子整体移动。

@#@)再问,小房子是朝哪个方向移动的?

@#@(向上平移)移动了多远?

@#@(让学生用语言描述,向上或向左等)@#@谈话:

@#@说得真棒,瞧!

@#@(课件出示移动)小房子平移重合在一起。

@#@@#@

(2)画一画。

@#@@#@谈话:

@#@如果要把平移的现象表现在纸上,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同学们,快来移移看!

@#@剪下教材第121页的学具,小组合作,沿着直线排一排,画一排小汽车。

@#@@#@3、生活中的旋转。

@#@@#@

(1)谈话:

@#@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平移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

@#@在游乐园里,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

@#@(旋转)@#@师: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

@#@)@#@小结:

@#@像钟面的指针、风车、螺旋桨,它们都绕着一个点(一个中心)移动,这样转动的现象,都是旋转现象。

@#@板书揭示课题:

@#@旋转@#@

(2)师:

@#@同学们的思维真开阔,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旋转的现象吧!

@#@起立,一起来左转1圈,右转1圈。

@#@旋转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

@#@(学生活动,互动点评。

@#@)@#@三、巩固拓展@#@1、完成教材第31页“做一做”。

@#@@#@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教材第121页的学具照样子做陀螺。

@#@@#@小组合作,共同制作,将制作好的陀螺试着玩一玩。

@#@(一开始玩不太顺利,教师可先和一个学生示范。

@#@)@#@2、完成教材“练习七”第4题。

@#@@#@课件出示小鱼图。

@#@@#@谈话:

@#@哪些鱼通过平移与红色的小鱼重合,把它们涂上你喜欢的颜色。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学生交流汇报:

@#@哪些图形通过平移可以重合?

@#@是怎样进行平移的?

@#@(学生一边表述一边在投影仪上操作)哪些通过平移后是不能重合的?

@#@为什么?

@#@@#@3、完成教材“练习七”第5题。

@#@@#@谈话:

@#@春天来了,草地上热闹起来了,小动物们在草地上聚会呢,(课件出示图形)草地上有哪些小动物?

@#@哪些图形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

@#@连一连。

@#@@#@学生小组合作,互相交流,再连一连。

@#@思考:

@#@哪些图形通过平移可以互相重合?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小白兔、蜗牛可以通过平移重合,蝴蝶、乌龟它们在不同的方向,平移后,不能重合。

@#@)@#@师:

@#@一些图形通过不同方向的平移可以使图形互相重合。

@#@@#@四、课堂小结@#@谈话: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吗?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 @#@ @#@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平移和旋转现象,像开关水龙头、转动的方向盘、风车这样(围绕一个中心)转动的现象,都是旋转现象。

@#@而像滑滑梯、推拉窗户这样(沿着直线)运动的现象都是平移现象。

@#@下课后,走出教室,去找找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

@#@@#@板书设计@#@平移和旋转@#@平移:

@#@物体或图形在直线方向移动,而本身没有发生方向上的变化。

@#@@#@平移现象:

@#@观光梯、缆车、推拉窗户……@#@旋转:

@#@物体围绕着某一点(一个中心)移动。

@#@@#@旋转现象:

@#@钟面的指针、摩天轮、螺旋桨……@#@";i:

17;s:

23906: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除法口算练习

(一)姓名@#@@#@22÷@#@3= @#@ @#@ @#@ @#@ @#@ @#@ @#@ @#@14÷@#@3= @#@ @#@ @#@ @#@ @#@ @#@ @#@ @#@7÷@#@2= @#@ @#@ @#@ @#@ @#@ @#@ @#@9÷@#@2=19÷@#@3=@#@20÷@#@3= @#@ @#@ @#@ @#@ @#@ @#@20÷@#@3=29÷@#@5= @#@ @#@ @#@ @#@37÷@#@5= @#@ @#@ @#@ @#@36÷@#@5=@#@14÷@#@4=18÷@#@4= @#@ @#@ @#@ @#@ @#@ @#@ @#@ @#@12÷@#@5= @#@ @#@ @#@ @#@ @#@ @#@16÷@#@5=9÷@#@5=@#@10÷@#@3= @#@ @#@ @#@ @#@ @#@ @#@ @#@12÷@#@5= @#@ @#@ @#@ @#@ @#@ @#@ @#@14÷@#@3= @#@ @#@ @#@ @#@ @#@ @#@16÷@#@3=3÷@#@2= @#@@#@20÷@#@6= @#@ @#@ @#@ @#@ @#@ @#@24÷@#@7= @#@ @#@ @#@ @#@ @#@ @#@ @#@28÷@#@6= @#@ @#@ @#@ @#@ @#@ @#@32÷@#@6=15÷@#@6= @#@@#@32÷@#@9= @#@ @#@ @#@ @#@ @#@ @#@ @#@ @#@4÷@#@3= @#@ @#@ @#@ @#@ @#@ @#@ @#@ @#@6÷@#@4= @#@ @#@ @#@ @#@ @#@ @#@ @#@8÷@#@3=14÷@#@3=@#@22÷@#@3= @#@ @#@ @#@ @#@ @#@ @#@22÷@#@3=22÷@#@5= @#@ @#@ @#@ @#@32÷@#@5= @#@ @#@ @#@ @#@32÷@#@5=@#@4÷@#@3=8÷@#@3= @#@ @#@ @#@ @#@ @#@ @#@ @#@ @#@12÷@#@5= @#@ @#@ @#@ @#@ @#@ @#@16÷@#@3=9÷@#@2=@#@10÷@#@6= @#@ @#@ @#@ @#@ @#@ @#@ @#@12÷@#@7= @#@ @#@ @#@ @#@ @#@ @#@ @#@14÷@#@8= @#@ @#@ @#@ @#@ @#@ @#@16÷@#@8=13÷@#@3=@#@21÷@#@4=22÷@#@4= @#@ @#@ @#@ @#@ @#@ @#@ @#@25÷@#@4= @#@ @#@ @#@ @#@ @#@ @#@34÷@#@4=17÷@#@5= @#@@#@16÷@#@3= @#@ @#@ @#@ @#@ @#@ @#@ @#@27÷@#@2= @#@ @#@ @#@ @#@ @#@ @#@ @#@36÷@#@5= @#@ @#@ @#@ @#@ @#@ @#@45÷@#@7=36÷@#@7=@#@17÷@#@5= @#@ @#@ @#@ @#@ @#@ @#@ @#@ @#@10÷@#@7= @#@ @#@ @#@ @#@ @#@ @#@ @#@12÷@#@7=12÷@#@7=18÷@#@7=@#@22÷@#@7= @#@ @#@ @#@ @#@ @#@ @#@ @#@34÷@#@7= @#@ @#@ @#@ @#@ @#@ @#@ @#@ @#@6÷@#@4= @#@ @#@ @#@ @#@ @#@ @#@ @#@8÷@#@5=54÷@#@7=@#@15÷@#@6= @#@ @#@ @#@ @#@ @#@18÷@#@4= @#@ @#@ @#@ @#@ @#@ @#@21÷@#@8= @#@ @#@ @#@ @#@ @#@ @#@24÷@#@9=12÷@#@8= @#@@#@56÷@#@9= @#@ @#@ @#@ @#@ @#@ @#@ @#@12÷@#@5= @#@ @#@ @#@ @#@ @#@ @#@ @#@18÷@#@5= @#@ @#@ @#@ @#@ @#@ @#@24÷@#@5=49÷@#@5= @#@ @#@@#@ @#@26÷@#@6= @#@ @#@ @#@ @#@ @#@ @#@ @#@ @#@12÷@#@5= @#@ @#@ @#@ @#@ @#@ @#@ @#@17÷@#@5= @#@ @#@ @#@ @#@ @#@ @#@26÷@#@5=35÷@#@6= @#@@#@35÷@#@6= @#@ @#@ @#@ @#@ @#@ @#@ @#@42÷@#@5= @#@ @#@ @#@ @#@ @#@ @#@ @#@49÷@#@5= @#@ @#@ @#@ @#@ @#@ @#@56÷@#@5=10÷@#@7= @#@@#@9÷@#@5= @#@ @#@ @#@ @#@ @#@ @#@ @#@ @#@18÷@#@5= @#@ @#@ @#@ @#@ @#@ @#@ @#@27÷@#@5= @#@ @#@ @#@ @#@ @#@ @#@36÷@#@5=14÷@#@5=@#@30÷@#@7= @#@ @#@ @#@ @#@ @#@ @#@ @#@36÷@#@7= @#@ @#@ @#@ @#@ @#@ @#@ @#@42÷@#@5= @#@ @#@ @#@ @#@ @#@ @#@48÷@#@7=20÷@#@7=@#@7÷@#@5= @#@ @#@ @#@ @#@ @#@ @#@ @#@ @#@14÷@#@5= @#@ @#@ @#@ @#@ @#@ @#@ @#@21÷@#@5= @#@ @#@ @#@ @#@ @#@ @#@28÷@#@5=28÷@#@5=@#@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除法口算练习

(二)姓名@#@40÷@#@6= @#@ @#@ @#@ @#@ @#@ @#@ @#@48÷@#@9= @#@ @#@ @#@ @#@ @#@ @#@ @#@56÷@#@6= @#@ @#@ @#@ @#@ @#@ @#@64÷@#@9=5÷@#@2= @#@@#@45÷@#@8= @#@ @#@ @#@ @#@ @#@ @#@ @#@ @#@ @#@54÷@#@8= @#@ @#@ @#@ @#@ @#@ @#@ @#@ @#@ @#@63÷@#@8= @#@ @#@ @#@ @#@ @#@ @#@ @#@ @#@32÷@#@9= @#@ @#@15÷@#@4=@#@8÷@#@3= @#@ @#@ @#@ @#@ @#@ @#@ @#@ @#@ @#@ @#@16÷@#@3= @#@ @#@ @#@ @#@ @#@ @#@ @#@ @#@ @#@24÷@#@5= @#@ @#@ @#@ @#@ @#@ @#@ @#@ @#@32÷@#@5= @#@ @#@9÷@#@5=@#@7÷@#@2= @#@ @#@ @#@ @#@ @#@ @#@ @#@ @#@ @#@ @#@14÷@#@5= @#@ @#@ @#@ @#@ @#@ @#@ @#@ @#@ @#@21÷@#@6= @#@ @#@ @#@ @#@ @#@ @#@ @#@ @#@28÷@#@5= @#@ @#@27÷@#@5= @#@@#@54÷@#@7= @#@ @#@ @#@ @#@ @#@ @#@ @#@ @#@ @#@63÷@#@8= @#@ @#@ @#@ @#@ @#@ @#@ @#@ @#@ @#@72÷@#@7= @#@ @#@ @#@ @#@ @#@ @#@ @#@ @#@31÷@#@7= @#@ @#@30÷@#@8=@#@25÷@#@6= @#@ @#@ @#@ @#@ @#@ @#@ @#@ @#@ @#@30÷@#@7= @#@ @#@ @#@ @#@ @#@ @#@ @#@ @#@ @#@35÷@#@7= @#@ @#@ @#@ @#@ @#@ @#@ @#@ @#@40÷@#@7= @#@ @#@42÷@#@8= @#@@#@4÷@#@3= @#@ @#@ @#@ @#@ @#@ @#@ @#@ @#@ @#@ @#@8÷@#@3= @#@ @#@ @#@ @#@ @#@ @#@ @#@ @#@ @#@ @#@12÷@#@4= @#@ @#@ @#@ @#@ @#@ @#@ @#@ @#@16÷@#@3= @#@ @#@13÷@#@2=@#@45÷@#@7= @#@ @#@ @#@ @#@ @#@ @#@ @#@ @#@ @#@54÷@#@8= @#@ @#@ @#@ @#@ @#@ @#@ @#@ @#@ @#@63÷@#@8= @#@ @#@ @#@ @#@ @#@ @#@ @#@ @#@22÷@#@5= @#@ @#@9÷@#@2=@#@8÷@#@5= @#@ @#@ @#@ @#@ @#@ @#@ @#@ @#@ @#@ @#@16÷@#@5= @#@ @#@ @#@ @#@ @#@ @#@ @#@ @#@ @#@24÷@#@5= @#@ @#@ @#@ @#@ @#@ @#@ @#@ @#@32÷@#@5= @#@ @#@40÷@#@7=@#@18÷@#@5= @#@ @#@ @#@ @#@ @#@ @#@ @#@ @#@ @#@27÷@#@5= @#@ @#@ @#@ @#@ @#@ @#@ @#@ @#@ @#@36÷@#@8= @#@ @#@ @#@ @#@ @#@ @#@ @#@ @#@45÷@#@6= @#@ @#@56÷@#@7= @#@@#@12÷@#@5= @#@ @#@ @#@ @#@ @#@12÷@#@7= @#@ @#@ @#@ @#@ @#@5÷@#@2= @#@ @#@ @#@ @#@ @#@ @#@54÷@#@8= @#@ @#@ @#@ @#@ @#@ @#@48÷@#@9=@#@7÷@#@5= @#@ @#@ @#@ @#@ @#@ @#@36÷@#@5= @#@ @#@ @#@ @#@ @#@ @#@6÷@#@5= @#@ @#@ @#@ @#@ @#@ @#@21÷@#@5= @#@ @#@ @#@ @#@ @#@ @#@42÷@#@8=@#@21÷@#@5= @#@ @#@ @#@ @#@ @#@ @#@42÷@#@5= @#@ @#@ @#@ @#@ @#@54÷@#@7= @#@ @#@ @#@ @#@ @#@ @#@16÷@#@5= @#@ @#@ @#@ @#@ @#@ @#@42÷@#@9=@#@8÷@#@7= @#@ @#@ @#@ @#@ @#@ @#@20÷@#@7= @#@ @#@ @#@ @#@ @#@ @#@12÷@#@7= @#@ @#@ @#@ @#@36÷@#@7= @#@ @#@ @#@ @#@ @#@ @#@16÷@#@7= @#@@#@48÷@#@7= @#@ @#@ @#@ @#@ @#@ @#@12÷@#@7= @#@ @#@ @#@ @#@ @#@ @#@14÷@#@6= @#@ @#@ @#@ @#@ @#@ @#@48÷@#@7= @#@ @#@ @#@ @#@ @#@ @#@10÷@#@7=@#@45÷@#@7= @#@ @#@ @#@ @#@ @#@ @#@4÷@#@3= @#@ @#@ @#@ @#@ @#@ @#@42÷@#@5= @#@ @#@ @#@ @#@ @#@ @#@8÷@#@3= @#@ @#@ @#@ @#@ @#@ @#@42÷@#@5=@#@45÷@#@7= @#@ @#@ @#@ @#@ @#@ @#@63÷@#@8= @#@ @#@ @#@ @#@ @#@ @#@30÷@#@8= @#@ @#@ @#@ @#@ @#@ @#@36÷@#@8= @#@ @#@ @#@ @#@ @#@ @#@12÷@#@5=@#@54÷@#@8= @#@ @#@ @#@ @#@ @#@ @#@45÷@#@6= @#@ @#@ @#@ @#@ @#@ @#@49÷@#@8= @#@ @#@ @#@ @#@ @#@ @#@8÷@#@3= @#@ @#@ @#@ @#@ @#@ @#@3÷@#@2=@#@42÷@#@7= @#@ @#@ @#@ @#@ @#@ @#@6÷@#@5= @#@ @#@ @#@ @#@ @#@ @#@18÷@#@5= @#@ @#@ @#@ @#@ @#@ @#@36÷@#@5= @#@ @#@ @#@ @#@ @#@ @#@54÷@#@7= @#@ @#@@#@40÷@#@7= @#@ @#@ @#@ @#@ @#@ @#@24÷@#@5= @#@ @#@ @#@ @#@ @#@ @#@14÷@#@5= @#@ @#@ @#@ @#@ @#@ @#@14÷@#@6= @#@ @#@ @#@ @#@ @#@ @#@30÷@#@7=@#@@#@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除法口算练习(三)姓名@#@@#@36÷@#@7= @#@ @#@ @#@ @#@8÷@#@7= @#@ @#@ @#@ @#@6÷@#@5= @#@ @#@ @#@ @#@54÷@#@7= @#@ @#@ @#@ @#@12÷@#@7=@#@9÷@#@7= @#@ @#@ @#@6÷@#@5= @#@ @#@ @#@ @#@12÷@#@8= @#@ @#@ @#@ @#@8÷@#@3= @#@ @#@ @#@ @#@64÷@#@9=@#@40÷@#@9=12÷@#@8=7÷@#@5=54÷@#@7= @#@ @#@ @#@ @#@48÷@#@5= @#@@#@21÷@#@6= @#@ @#@ @#@ @#@33÷@#@5=6÷@#@4=63÷@#@8= @#@ @#@ @#@ @#@16÷@#@7= @#@ @#@@#@36÷@#@7= @#@ @#@ @#@ @#@15÷@#@7= @#@ @#@ @#@ @#@24÷@#@7=9÷@#@7= @#@ @#@ @#@8÷@#@7= @#@ @#@ @#@ @#@@#@56÷@#@9= @#@ @#@ @#@ @#@24÷@#@7= @#@ @#@ @#@ @#@12÷@#@7= @#@ @#@ @#@ @#@54÷@#@7=32÷@#@9= @#@ @#@ @#@ @#@@#@9÷@#@2= @#@ @#@ @#@ @#@36÷@#@7= @#@ @#@ @#@ @#@5÷@#@2= @#@ @#@ @#@ @#@48÷@#@7= @#@ @#@ @#@ @#@12÷@#@5=@#@22÷@#@4= @#@ @#@21÷@#@5= @#@ @#@ @#@ @#@63÷@#@8= @#@ @#@ @#@ @#@42÷@#@9= @#@ @#@ @#@ @#@31÷@#@5=@#@24÷@#@3=40÷@#@7=43÷@#@6=50÷@#@9=54÷@#@8=@#@52÷@#@7=36÷@#@7=18÷@#@4=26÷@#@5=27÷@#@5=@#@17÷@#@2=25÷@#@6=30÷@#@4=28÷@#@6=65÷@#@7=@#@36÷@#@5=29÷@#@9=19÷@#@2=35÷@#@8=24÷@#@9=@#@30÷@#@9=65÷@#@9=15÷@#@6=13÷@#@3=43÷@#@5=@#@68÷@#@8=18÷@#@4=39÷@#@6=28÷@#@5=30÷@#@7=@#@15÷@#@4=20÷@#@6=65÷@#@9=60÷@#@7=37÷@#@8=@#@43÷@#@7=62÷@#@7=52÷@#@6=36÷@#@5=43÷@#@8@#@27÷@#@4=52÷@#@9=19÷@#@4=35÷@#@9=40÷@#@7=@#@52÷@#@6=25÷@#@7=30÷@#@4=27÷@#@5=19÷@#@8=@#@30÷@#@4=28÷@#@6=50÷@#@6=23÷@#@4=49÷@#@8=@#@20÷@#@3=21÷@#@4=25÷@#@4=28÷@#@5=80÷@#@9=@#@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除法口算练习(四)姓名@#@@#@@#@73÷@#@9=@#@80÷@#@9=@#@46÷@#@5=@#@48÷@#@7=@#@33÷@#@8=@#@33÷@#@4=@#@50÷@#@9=@#@61÷@#@7=@#@79÷@#@8=@#@31÷@#@8=@#@32÷@#@9=@#@41÷@#@5=@#@42÷@#@5=@#@70÷@#@9=@#@35÷@#@8=@#@41÷@#@8=@#@21÷@#@4=@#@32÷@#@7=@#@32÷@#@9=@#@40÷@#@7=@#@22÷@#@4=@#@23÷@#@6=@#@82÷@#@9=@#@57÷@#@8=@#@57÷@#@9=@#@43÷@#@5=@#@56÷@#@9=@#@63÷@#@8=@#@71÷@#@9=@#@67÷@#@8=@#@75÷@#@9=@#@32÷@#@7=@#@34÷@#@8=@#@43÷@#@9=@#@42÷@#@8=@#@35÷@#@8=@#@35÷@#@9=@#@35÷@#@6=@#@40÷@#@9=@#@66÷@#@9=@#@31÷@#@6=@#@25÷@#@3=@#@19÷@#@7=@#@23÷@#@4=@#@19÷@#@2=@#@44÷@#@7=@#@79÷@#@8=@#@58÷@#@6=@#@29÷@#@3=@#@40÷@#@6=@#@60÷@#@7=@#@76÷@#@9=@#@35÷@#@4=@#@67÷@#@8=@#@38÷@#@5=@#@46÷@#@7=@#@58÷@#@6=@#@69÷@#@8=@#@70÷@#@8=@#@75÷@#@9=@#@82÷@#@9=@#@85÷@#@9=@#@76÷@#@8=@#@77÷@#@8=@#@66÷@#@7=@#@65÷@#@8=@#@55÷@#@6=@#@53÷@#@6=@#@44÷@#@6=@#@35÷@#@4=@#@26÷@#@5=@#@26÷@#@8=@#@31÷@#@7=@#@80÷@#@9=@#@70÷@#@9=@#@53÷@#@8=@#@47÷@#@6=@#@38÷@#@7=@#@25÷@#@4=@#@28÷@#@5=@#@33÷@#@6=@#@79÷@#@8=@#@62÷@#@9=@#@34÷@#@5=@#@22÷@#@7=@#@48÷@#@7=@#@44÷@#@6=@#@79÷@#@8=@#@38÷@#@6=@#@29÷@#@5=@#@73÷@#@8=@#@26÷@#@4=@#@38÷@#@9=@#@66÷@#@9=@#@67÷@#@8=@#@48÷@#@5=@#@37÷@#@6=@#@29÷@#@6=@#@35÷@#@8=@#@25÷@#@6=@#@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除法口算练习(五)姓名@#@@#@69÷@#@7=@#@58÷@#@6=@#@47÷@#@6=@#@52÷@#@7=@#@63÷@#@8=@#@15÷@#@4=@#@19÷@#@3=@#@20÷@#@6=@#@19÷@#@8=@#@20÷@#@6=@#@23÷@#@3=@#@39÷@#@8=@#@40÷@#@6=@#@30÷@#@8=@#@27÷@#@5=@#@38÷@#@4=@#@50÷@#@7=@#@60÷@#@8=@#@70÷@#@9=@#@40÷@#@7=@#@25÷@#@7=@#@29÷@#@6=@#@44÷@#@7=@#@52÷@#@8=@#@80÷@#@9=@#@30÷@#@9=@#@52÷@#@6=@#@71÷@#@8=@#@33÷@#@7=@#@42÷@#@8=@#@32÷@#@7=@#@50÷@#@6=@#@23÷@#@8=@#@75÷@#@8=@#@43÷@#@8=@#@55÷@#@6=@#@55÷@#@9=@#@50÷@#@7=@#@88÷@#@9=@#@65÷@#@8=@#@45÷@#@8=@#@60÷@#@7=@#@26÷@#@5=@#@39÷@#@6=@#@52÷@#@9=@#@31÷@#@7=@#@33÷@#@8=@#@37÷@#@8=@#@27÷@#@6=@#@38÷@#@7=@#@33÷@#@4=@#@23÷@#@3=@#@53÷@#@8=@#@39÷@#@7=@#@43÷@#@8=@#@36÷@#@8=@#@41÷@#@7=@#@25÷@#@7=@#@15÷@#@8=@#@17÷@#@3=@#@26÷@#@7=@#@37÷@#@9=@#@35÷@#@6=@#@47÷@#@8=@#@73÷@#@9=@#@46÷@#@5=@#@37÷@#@6=@#@63÷@#@8=@#@62÷@#@8=@#@39÷@#@7=@#@46÷@#@8=@#@54÷@#@7=@#@83÷@#@9=@#@55÷@#@6=@#@71÷@#@8=@#@65÷@#@9=@#@52÷@#@6=@#@33÷@#@6=@#@53÷@#@7=@#@49÷@#@8=@#@58÷@#@9=@#@37÷@#@8=@#@26÷@#@3=@#@43÷@#@8=@#@53÷@#@8=@#@30÷@#@7=@#@20÷@#@7=@#@42÷@#@8=@#@19÷@#@8=@#@18÷@#@7=@#@24÷@#@9=@#@25÷@#@6=@#@27÷@#@6=@#@26÷@#@5=@#@23÷@#@8=@#@23÷@#@7=@#@22÷@#@8=@#@21÷@#@4=@#@34÷@#@5=@#@51÷@#@8=@#@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除法口算练习(六)姓名@#@33÷@#@4=    20÷@#@8=    78÷@#@9=   29÷@#@7=23÷@#@6=@#@85÷@#@9=    41÷@#@8=    36÷@#@5=59÷@#@9=    25÷@#@8=@#@36÷@#@7=    50÷@#@6=67÷@#@8=   40÷@#@9=    39÷@#@6=@#@80÷@#@9=44÷@#@6=    36÷@#@8=   61÷@#@9=    53÷@#@7=@#@42÷@#@5=    32÷@#@9=26÷@#@5=    40÷@#@7=    19÷@#@6=@#@70÷@#@9=51÷@#@8=    43÷@#@6=    42÷@#@8=    64÷@#@7=@#@30÷@#@4=    22÷@#@3=    62÷@#@9=    25÷@#@8=13÷@#@3=@#@14÷@#@9=    9÷@#@4=     16÷@#@5=9÷@#@7=    17÷@#@8=@#@20÷@#@6=    18÷@#@4=23÷@#@9=   10÷@#@8=    13÷@#@5=@#@19÷@#@7=14÷@#@4=    42÷@#@9=    56÷@#@6=    68÷@#@8=@#@28÷@#@5=    44÷@#@8=    59÷@#@7=    88÷@#@9=50÷@#@8=@#@22÷@#@5=    29÷@#@6=   65÷@#@8=22÷@#@3=    53÷@#@9=@#@35÷@#@8=    51÷@#@6=30÷@#@4=    23÷@#@7=    69÷@#@9=@#@29÷@#@8=77÷@#@9=    42÷@#@8=    34÷@#@5=    17÷@#@6=@#@34÷@#@7=    49÷@#@9=    17÷@#@4=    58÷@#@8=34÷@#@9=@#@41÷@#@6=    52÷@#@8=    30÷@#@7=47÷@#@5=    31÷@#@9=@#@26÷@#@7=    38÷@#@6=37÷@#@7=    65÷@#@9=15÷@#@2=@#@11÷@#@3=    9÷@#@8=    34÷@#@4=28÷@#@3=37÷@#@5= @#@4÷@#@3=     7÷@#@6=    16÷@#@9=    17÷@#@5=6÷@#@4=@#@11÷@#@7=    47÷@#@9=  33÷@#@8= 11÷@#@2=    7÷@#@5=@#@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除法口算练习(七)姓名@#@12÷@#@9=   5÷@#@3=15÷@#@6=    17÷@#@3=    28÷@#@9=@#@8÷@#@6=31÷@#@8=   39÷@#@5    17÷@#@2=    35÷@#@9=@#@22÷@#@6=   32÷@#@7=   29÷@#@4=   19÷@#@3=73÷@#@9=@#@14÷@#@8=   23÷@#@5=   22÷@#@4=27÷@#@6=    57÷@#@9=@#@21÷@#@8=   48÷@#@7=33÷@#@5=    70÷@#@8=    52÷@#@9=@#@35÷@#@4=46÷@#@6=   64÷@#@7=    44÷@#@9=    78÷@#@8=@#@43÷@#@5=   83÷@#@9=   37÷@#@8=    53÷@#@6=33÷@#@6=@#@26÷@#@5=   61÷@#@8=   39÷@#@7=67÷@#@7=    34÷@#@4=@#@51÷@#@7=   46÷@#@8=75÷@#@9=    61÷@#@7=    27÷@#@8=@#@31÷@#@5=76÷@#@8=   26÷@#@4=66÷@#@7=6÷@#@5=@#@15÷@#@2=   11÷@#@3=   9÷@#@8=    34÷@#@4=4÷@#@3=@#@7÷@#@6=    16÷@#@9=   17÷@#@5=6÷@#@4=    11÷@#@7=@#@37÷@#@5=   28÷@#@3=51÷@#@6=53÷@#@7=54÷@#@8=@#@55÷@#@9=56÷@#@9=57÷@#@8=58÷@#@9=58÷@#@7=@#@59÷@#@9=60÷@#@9=61÷@#@7=62÷@#@5=64÷@#@9=@#@65÷@#@7=17÷@#@6=24÷@#@5=23÷@#@6=45÷@#@8=@#@47÷@#@8=46÷@#@7=45÷@#@7=33÷@#@6=10÷@#@3=@#@22÷@#@7=38÷@#@8=44÷@#@7=31÷@#@6=42÷@#@9=@#@23÷@#@8=55÷@#@6=17÷@#@5=62÷@#@9=69÷@#@8=@#@29÷@#@7=51÷@#@7=38÷@#@9=25÷@#@4=46÷@#@9=@#@41÷@#@6=    52÷@#@8=    30÷@#@7=47÷@#@5=    31÷@#@9=@#@26÷@#@7=    38÷@#@6=37÷@#@7=    65÷@#@9=15÷@#@2=@#@";i:

18;s:

10171: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复习总结@#@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1、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

@#@@#@2、用统计图表来表示数据的情况。

@#@@#@3、根据统计图表可以做出一些判断。

@#@@#@4、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图表。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

(一)@#@一、平均分@#@1、平均分的含义:

@#@把一些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平均分的方法:

@#@@#@

(1)把一些物品按指定的份数进行平均分时,可以一个一个的分,也可以几个几个的分,直到分完为止。

@#@@#@

(2)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分时可以想:

@#@这个数可以分成几个这样的一份。

@#@@#@二、除法@#@1、除法算式的含义:

@#@只要是平均分的过程,就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总数÷@#@份数=每份数。

@#@@#@把一些东西按每份是多少分成一份,求能平均分成几份;@#@用除法计算,总数÷@#@每份数=份数。

@#@@#@2、除法算式的读法:

@#@通常按照从左往右顺序读,“÷@#@”读作除以,“=”读作等于,其他读法不变。

@#@新课标第一网@#@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在除法算式中,除号前面的数叫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所得的数叫商。

@#@被除数÷@#@除数=商。

@#@@#@三、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1、求商的方法:

@#@@#@

(1)用平均分的方法求商。

@#@@#@

(2)用乘法算式求商。

@#@@#@(3)用乘法口诀求商。

@#@@#@2、用乘法口诀求商时,想除数和几相乘等于被除数。

@#@用乘法口诀求商,想:

@#@除数×@#@商=被除数。

@#@@#@四、解决问题@#@1、解决有关平均分问题的方法:

@#@@#@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因数×@#@因数=积积÷@#@另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在有余数除法中: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商×@#@除数+余数=被除数@#@2、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

(1)所求问题要求求出总数,用乘法计算;@#@@#@

(2)所求问题要求求出份数或每份数,用除法计算。

@#@@#@3、在需要提出问题并解决时,可以提:

@#@①加法的问题:

@#@求总数,“谁和谁一共是多少?

@#@”。

@#@②减法的问题:

@#@进行比较。

@#@“谁比谁多多少?

@#@;@#@“谁比谁少多少?

@#@”。

@#@@#@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

(一)@#@1、轴对称图形:

@#@沿一条直线对折,两边完全重合。

@#@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对称轴。

@#@@#@平移:

@#@当物体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运动时,是直线运动。

@#@自身方向不发生改变。

@#@如:

@#@推拉窗、拉抽屉等。

@#@@#@2、只有形状、大小、方向完全相同的图形通过平移才能互相重合。

@#@@#@3、旋转:

@#@物体绕着某一点或轴进行圆周运动的现象就是旋转。

@#@如:

@#@大风车的运动、旋转木马的运动、教室门的运动等。

@#@@#@第四单元表内除法

(二)@#@一、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求商方法:

@#@想“除数×@#@()=被除数”,再根据乘法口诀计算得商。

@#@@#@二、解决问题@#@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和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都用除法计算。

@#@@#@第五单元混合计算@#@一、混合计算@#@1、同级运算:

@#@(连加,连减,连乘,连除,加减混合,乘除混合)@#@按照从左向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同级运算的类型:

@#@++,--,+-,-+,@#@×@#@×@#@,÷@#@÷@#@,×@#@÷@#@,÷@#@×@#@。

@#@@#@2、不同级运算:

@#@(乘加,乘减,除加,除减)@#@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内的。

@#@@#@不同级运算的类型:

@#@×@#@+,×@#@-,+×@#@,-×@#@,@#@÷@#@+,÷@#@-,+÷@#@,-÷@#@。

@#@@#@带小括号运算的类型:

@#@×@#@(+),×@#@(-),@#@(+)÷@#@,(-)÷@#@。

@#@@#@3、从总数中连续减去两部分(连减算式),也可以写成从总数中减去两部分的和,同时需要用小括号把两部分的和括起来,计算时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如:

@#@54-8-22=54-(8+22)@#@4、把分步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时:

@#@@#@先看分步算式的第二步算式,再看其中第一个数和第二个数哪个数是前一步算式的结果,就用前一步算式替换掉那个数,其他的照写。

@#@当需要替换的是第二个数,必要时还需要加上小括号。

@#@@#@二、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新课标第一网@#@1、想好先解决什么问题,再解决什么问题。

@#@@#@2、可以画图帮助分析。

@#@@#@3、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列综合算式。

@#@@#@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一、有余数的除法@#@1、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在平均分一些物体时,有时会有剩余。

@#@@#@2、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最大的余数是除数减1,最小的余数是1。

@#@@#@3、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

(1)先写被除数,被除数写在除号里。

@#@再写除号“厂”然后写除数,除数写在除号的左侧。

@#@@#@

(2)试商,商写在被除数上面,并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

@#@@#@(3)把商与除数的乘积写在被除数的下面,相同数位要对齐。

@#@@#@(4)用被除数减去商与除数的乘积,如果没有剩余,就表示能除尽。

@#@@#@4、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可以分四步进行:

@#@一商,二乘,三减,四比。

@#@@#@

(1)商:

@#@即试商,想除数和几相乘最接近被除数且小于被除数,那么商就是几,写在被除数的个位的上面。

@#@@#@

(2)乘:

@#@把除数和商相乘,将得数写在被除数下面。

@#@@#@(3)减:

@#@用被除数减去商与除数的乘积,所得的差写在横线的下面。

@#@@#@(4)比:

@#@将余数与除数比一比,余数必须必除数小。

@#@@#@二、解决问题@#@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简单的有余数的除法的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余数。

@#@有时用加1法,有时用去尾法。

@#@@#@第七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1、“一、十、百、千、万”是我们学过的五个计数单位,分别在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上表示。

@#@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

@#@@#@万位@#@千位@#@百位@#@十位@#@个位@#@2、数位顺序表里:

@#@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

@#@@#@3、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

@#@万以内数的读法:

@#@读数时,要从高位读起,万位上是几就读几万,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中间有一个“0”或者连续两个“0”就只读一个“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4、万以内数的写法:

@#@写数时,也要从高位写起,几个千就在千位上写几,几个百就在百位上写几,几个十就在十位上写几,几个一就在个位上写几,哪一位上一个数字也没有就写“0”占位。

@#@@#@5、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①位数多的大于位数少的数;@#@②位数相同时,就比较最高位上的数字,数字大的这个数就大;@#@③如果最高位上的数字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上的数,依次类推。

@#@@#@6、最大的一位数:

@#@9,最小的一位数:

@#@1@#@最大的两位数:

@#@99,最小的两位数:

@#@10两位数最高位是十位。

@#@@#@最大的三位数:

@#@999,最小的三位数:

@#@100三位数最高位是百位。

@#@@#@最大的四位数:

@#@9999,最小的四位数:

@#@1000四位数最高位是千位。

@#@@#@最大的五位数:

@#@99999,最小的五位数:

@#@10000.五位数最高位是万位。

@#@@#@他们的最低位都是个位。

@#@@#@7、近似数:

@#@与准确数很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大约”“可能”“大概”出现就是近似数。

@#@@#@8、整百、整千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

(1)把整百、整千数看成几个百,几个千,然后相加减。

@#@@#@

(2)先把0前面的数相加减,再在得数末尾添上与整百、整千数相同个数的0。

@#@@#@9、估算:

@#@把数看做它的近似数(最接近的整十数、整百数、整千数)再计算。

@#@@#@第八单元克和千克@#@1、克和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

@#@@#@2、计量较轻的物品的质量时,通常用“克”作单位,用字母“g”表示。

@#@@#@计量较重的物品的质量时,通常用“千克”作单位,用字母“kg”表示。

@#@@#@3、一个两分的硬币约是1克。

@#@两袋500克的盐约是1千克。

@#@@#@4、1千克=1000克1千克=1公斤1公斤=2斤@#@1斤=500克1斤=10两1两=50克@#@5、估计物品有多重,要结合物品的大小、质地等因素。

@#@@#@6、计算或者比较大小时,如果单位不同,就需要把单位统一。

@#@一般统一成单位“克”。

@#@@#@7、在解决问题时,如果单位不统一,要先统一单位再立式计算,一般是把"千克"换成"克".@#@第九单元数学广角@#@推理时,先根据最简单的条件确定肯定的情况,再用排除法确定其他情况。

@#@@#@5@#@";i:

19;s:

24275: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数学教案@#@九年级下册@#@2012—2013学年度@#@教师@#@星火中学九年级

(1)

(2)班@#@剑阁县九年级数学集备组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教学时间@#@课题@#@26.1 二次函数

(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 识@#@和@#@能 力@#@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过 程@#@和@#@方 法@#@注重学生参与,联系实际,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情 感@#@态 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五个一”@#@课堂教学程序设计@#@设计意图@#@一、试一试@#@1.设矩形花圃的垂直于墙的一边AB的长为xm,先取x的一些值,算出矩形的另一边BC的长,进而得出矩形的面积ym2.试将计算结果填写在下表的空格中,@#@AB长x(m)@#@1@#@2@#@3@#@4@#@5@#@6@#@7@#@8@#@9@#@BC长(m)@#@12@#@面积y(m2)@#@48@#@2.x的值是否可以任意取?

@#@有限定范围吗?

@#@@#@3.我们发现,当AB的长(x)确定后,矩形的面积(y)也随之确定,y是x的函数,试写出这个函数的关系式,@#@对于1.,可让学生根据表中给出的AB的长,填出相应的BC的长和面积,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中数据的变化情况,提出问题:

@#@

(1)从所填表格中,你能发现什么?

@#@

(2)对前面提出的问题的解答能作出什么猜想?

@#@让学生思考、交流、发表意见,达成共识:

@#@当AB的长为5cm,BC的长为10m时,围成的矩形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为50m2。

@#@@#@对于2,可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表意见。

@#@形成共识,x的值不可以任意取,有限定范围,其范围是0<x<10。

@#@@#@对于3,教师可提出问题,

(1)当AB=xm时,BC长等于多少m?

@#@

(2)面积y等于多少?

@#@并指出y=x(20-2x)(0<x<10)就是所求的函数关系式.@#@二、提出问题@#@某商店将每件进价为8元的某种商品按每件10元出售,一天可销出约100件.该店想通过降低售价、增加销售量的办法来提高利润,经过市场调查,发现这种商品单价每降低0.1元,其销售量可增加10件。

@#@将这种商品的售价降低多少时,能使销售利润最大?

@#@@#@在这个问题中,可提出如下问题供学生思考并回答:

@#@@#@1.商品的利润与售价、进价以及销售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利润=(售价-进价)×@#@销售量]@#@2.如果不降低售价,该商品每件利润是多少元?

@#@一天总的利润是多少元?

@#@@#@[10-8=2(元),(10-8)×@#@100=200(元)]@#@3.若每件商品降价x元,则每件商品的利润是多少元?

@#@一天可销售约多少件商品?

@#@@#@[(10-8-x);@#@(100+100x)]@#@4.x的值是否可以任意取?

@#@如果不能任意取,请求出它的范围,@#@[x的值不能任意取,其范围是0≤x≤2]@#@5.若设该商品每天的利润为y元,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

@#@@#@[y=(10-8-x)(100+100x)(0≤x≤2)]@#@将函数关系式y=x(20-2x)(0<x<10=化为:

@#@@#@y=-2x2+20x(0<x<10)……………………………

(1)@#@将函数关系式y=(10-8-x)(100+100x)(0≤x≤2)化为:

@#@@#@y=-100x2+100x+20D(0≤x≤2)……………………

(2)@#@三、观察;@#@概括@#@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函数关系式

(1)和

(2),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

(1)函数关系式

(1)和

(2)的自变量各有几个?

@#@@#@(各有1个)@#@

(2)多项式-2x2+20和-100x2+100x+200分别是几次多项式?

@#@@#@(分别是二次多项式)@#@(3)函数关系式

(1)和

(2)有什么共同特点?

@#@@#@(都是用自变量的二次多项式来表示的)@#@(4)本章导图中的问题以及P1页的问题2有什么共同特点?

@#@@#@让学生讨论、交流,发表意见,归结为:

@#@自变量x为何值时,函数y取得最大值。

@#@@#@2.二次函数定义:

@#@形如y=ax2+bx+c(a、b、、c是常数,a≠0)的函数叫做x的二次函数,a叫做二次函数的系数,b叫做一次项的系数,c叫作常数项.@#@四、课堂练习@#@P3练习第1,2题。

@#@@#@五、小结@#@1.请叙述二次函数的定义.@#@2,许多实际问题可以转化为二次函数来解决,请你联系生活实际,编一道二次函数应用题,并写出函数关系式。

@#@@#@作业@#@设计@#@必做@#@教科书P14:

@#@1、2@#@选做@#@教科书P14:

@#@7@#@教学@#@反思@#@教学时间@#@课题@#@26.1 二次函数

(2)@#@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 识@#@和@#@能 力@#@使学生会用描点法画出y=ax2的图象,理解抛物线的有关概念。

@#@@#@过 程@#@和@#@方 法@#@使学生经历、探索二次函数y=ax2图象性质的过程@#@情 感@#@态 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归纳的良好思维习惯@#@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抛物线的有关概念,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以及探索二次函数性质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五个一”@#@课堂教学程序设计@#@设计意图@#@一、提出问题@#@1,同学们可以回想一下,一次函数的性质是如何研究的?

@#@@#@(先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然后观察、分析、归纳得到一次函数的性质)@#@2.我们能否类比研究一次函数性质方法来研究二次函数的性质呢?

@#@如果可以,应先研究什么?

@#@@#@(可以用研究一次函数性质的方法来研究二次函数的性质,应先研究二次函数的图象)@#@3.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

@#@二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

@#@@#@二、范例@#@例1、画二次函数y=x2的图象。

@#@@#@解:

@#@

(1)列表:

@#@在x的取值范围内列出函数对应值表:

@#@@#@x@#@…@#@-3@#@-2@#@-1@#@0@#@1@#@2@#@3@#@…@#@y@#@…@#@9@#@4@#@1@#@0@#@1@#@4@#@9@#@…@#@

(2)在直角坐标系中描点:

@#@用表里各组对应值作为点的坐标,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点@#@(3)连线:

@#@用光滑的曲线顺次连结各点,得到函数y=x2的图象,如图所示。

@#@@#@提问:

@#@观察这个函数的图象,它有什么特点?

@#@@#@让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归结为:

@#@它有一条对称轴,且对称轴和图象有一点交点。

@#@@#@抛物线概念:

@#@像这样的曲线通常叫做抛物线。

@#@@#@顶点概念:

@#@抛物线与它的对称轴的交点叫做抛物线的顶点.@#@三、做一做@#@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x2与y=-x2的图象,观察并比较两个图象,你发现有什么共同点?

@#@又有什么区别?

@#@@#@2.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2x2与y=-2x2的图象,观察并比较这两个函数的图象,你能发现什么?

@#@@#@3.将所画的四个函数的图象作比较,你又能发现什么?

@#@@#@在学生画函数图象的同时,教师要指导中下水平的学生,讲评时,要引导学生讨论选几个点比较合适以及如何选点。

@#@两个函数图象的共同点以及它们的区别,可分组讨论。

@#@交流,让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达成共识,两个函数的图象都是抛物线,都关于y轴对称,顶点坐标都是(0,0),区别在于函数y=x2的图象开口向上,函数y=-x2的图象开口向下。

@#@@#@四、归纳、概括@#@函数y=x2、y=-x2、y=2x2、y=-2x2是函数y=ax2的特例,由函数y=x2、y=-x2、y=2x2、y=-2x2的图象的共同特点,可猜想:

@#@@#@函数y=ax2的图象是一条________,它关于______对称,它的顶点坐标是______。

@#@@#@如果要更细致地研究函数y=ax2图象的特点和性质,应如何分类?

@#@为什么?

@#@@#@让学生观察y=x2、y=2x2的图象,填空;@#@@#@当a>@#@0时,抛物线y=ax2开口______,在对称轴的左边,曲线自左向右______;@#@在对称轴的右边,曲线自左向右______,______是抛物线上位置最低的点。

@#@@#@图象的这些特点反映了函数的什么性质?

@#@@#@先让学生观察下图,回答以下问题;@#@@#@

(1)XA、XB大小关系如何?

@#@是否都小于0?

@#@@#@

(2)yA、yB大小关系如何?

@#@@#@(3)XC、XD大小关系如何?

@#@是否都大于0?

@#@@#@(4)yC、yD大小关系如何?

@#@@#@(XA<@#@XB,且XA<@#@0,XB<@#@0;@#@yA>@#@yB;@#@XC<@#@XD,且XC>@#@0,XD>@#@0,yC<@#@yD)@#@其次,让学生填空。

@#@@#@当X<@#@0时,函数值y随着x的增大而______,当X>@#@O时,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______;@#@当X=______时,函数值y=ax2(a>@#@0)取得最小值,最小值y=______@#@以上结论就是当a>@#@0时,函数y=ax2的性质。

@#@@#@思考以下问题:

@#@@#@观察函数y=-x2、y=-2x2的图象,试作出类似的概括,当a<@#@O时,抛物线y=ax2有些什么特点?

@#@它反映了当a<@#@O时,函数y=ax2具有哪些性质?

@#@@#@让学生讨论、交流,达成共识,当a<@#@O时,抛物线y=ax2开口向上,在对称轴的左边,曲线自左向右上升;@#@在对称轴的右边,曲线自左向右下降,顶点抛物线上位置最高的点。

@#@图象的这些特点,反映了当a<@#@O时,函数y=ax2的性质;@#@当x<@#@0时,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增大;@#@与x>@#@O时,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x=0时,函数值y=ax2取得最大值,最大值是y=0。

@#@@#@作业@#@设计@#@必做@#@教科书P14:

@#@3、4@#@选做@#@教科书P14:

@#@8@#@教学@#@反思@#@教学时间@#@课题@#@26.1二次函数(3)@#@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 识@#@和@#@能 力@#@使学生能利用描点法正确作出函数y=ax2+b的图象。

@#@@#@过 程@#@和@#@方 法@#@让学生经历二次函数y=ax2+bx+c性质探究的过程,理解二次函数y=ax2+b的性质及它与函数y=ax2的关系。

@#@@#@情 感@#@态 度@#@价值观@#@师生互动,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y=ax2+b的图象,理解二次函数y=ax2+b的性质,理解函数y=ax2+b与函数y=ax2的相互关系@#@教学难点@#@正确理解二次函数y=ax2+b的性质,理解抛物线y=ax2+b与抛物线y=ax2的关系@#@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五个一”@#@课堂教学程序设计@#@设计意图@#@一、提出问题@#@1.二次函数y=2x2的图象是____,它的开口向_____,顶点坐标是_____;@#@对称轴是______,在对称轴的左侧,y随x的增大而______,在对称轴的右侧,y随x的增大而______,函数y=ax2与x=______时,取最______值,其最______值是______。

@#@@#@2.二次函数y=2x2+1的图象与二次函数y=2x2的图象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是否相同?

@#@@#@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问题1:

@#@对于前面提出的第2个问题,你将采取什么方法加以研究?

@#@@#@(画出函数y=2x2和函数y=2x2的图象,并加以比较)@#@问题2,你能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2x2与y=2x2+1的图象吗?

@#@@#@教学要点@#@1.先让学生回顾二次函数画图的三个步骤,按照画图步骤画出函数y=2x2的图象。

@#@@#@2.教师说明为什么两个函数自变量x可以取同一数值,为什么不必单独列出函数y=2x2+1的对应值表,并让学生画出函数y=2x2+1的图象.@#@3.教师写出解题过程,同学生所画图象进行比较。

@#@@#@解:

@#@

(1)列表:

@#@@#@x@#@…@#@-3@#@-2@#@-1@#@0@#@1@#@2@#@3@#@…@#@y=x2@#@…@#@18@#@8@#@2@#@0@#@2@#@8@#@18@#@…@#@y=x2+1@#@…@#@19@#@9@#@3@#@l@#@3@#@9@#@19@#@…@#@

(2)描点:

@#@用表里各组对应值作为点的坐标,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点。

@#@@#@(3)连线:

@#@用光滑曲线顺次连接各点,得到函数y=2x2和y=2x2+1的图象。

@#@@#@(图象略)@#@问题3:

@#@当自变量x取同一数值时,这两个函数的函数值之间有什么关系?

@#@反映在图象上,相应的两个点之间的位置又有什么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当x依次取-3,-2,-1,0,1,2,3时,两个函数的函数值@#@之间有什么关系,由此让学生归纳得到,当自变量x取同一数值时,函数y=2x2+1的函数值都比函数y=2x2的函数值大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函数y=2x2+1和y=2x2的图象,先研究点(-1,2)和点(-1,3)、点(0,0)和点(0,1)、点(1,2)和点(1,3)位置关系,让学生归纳得到:

@#@反映在图象上,函数y=2x2+1的图象上的点都是由函数y=2x2的图象上的相应点向上移动了一个单位。

@#@@#@问题4:

@#@函数y=2x2+1和y=2x2的图象有什么联系?

@#@@#@由问题3的探索,可以得到结论:

@#@函数y=2x2+1的图象可以看成是将函数y=2x2的图象向上平移一个单位得到的。

@#@@#@问题5:

@#@现在你能回答前面提出的第2个问题了吗?

@#@@#@让学生观察两个函数图象,说出函数y=2x2+1与y=2x2的图象开口方向、对称轴相同,但顶点坐标不同,函数y=2x2的图象的顶点坐标是(0,0),而函数y=2x2+1的图象的顶点坐标是(0,1)。

@#@@#@问题6:

@#@你能由函数y=2x2的性质,得到函数y=2x2+1的一些性质吗?

@#@@#@完成填空:

@#@@#@当x______时,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x______时,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x______时,函数取得最______值,最______值y=______.@#@以上就是函数y=2x2+1的性质。

@#@@#@三、做一做@#@问题7:

@#@先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2x2-2与函数y=2x2的图象,再作比较,说说它们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教学要点@#@1.在学生画函数图象的同时,教师巡视指导;@#@@#@2.让学生发表意见,归纳为:

@#@函数y=2x2-2与函数y=2x2的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相同,但顶点坐标不同。

@#@函数y=2x2-2的图象可以看成是将函数y=2x2的图象向下平移两个单位得到的。

@#@@#@问题8:

@#@你能说出函数y=2x2-2的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以及这个函数的性质吗?

@#@@#@教学要点@#@1.让学生口答,函数y=2x2-2的图象的开口向上,对称轴为y轴,顶点坐标是(0,-2);@#@@#@2.分组讨论这个函数的性质,各组选派一名代表发言,达成共识:

@#@当x<0时,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x>0时,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x=0时,函数取得@#@最小值,最小值y=-2。

@#@@#@问题9: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

@#@函数y=-x2+2图象与函数y=-x2的图象有什么关系?

@#@@#@要求学生能够画出函数y=-x2与函数y=-x2+2的草图,由草图观察得出结论:

@#@函数y=-1/3x2+2的图象与函数y=-x2的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相同,但顶点坐标不同,函数y=-x2+2的图象可以看成将函数y=-x2的图象向上平移两个单位得到的。

@#@@#@问题10:

@#@你能说出函数y=-x2+2的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吗?

@#@@#@[函数y=-x2+2的图象的开口向下,对称轴为y轴,顶点坐标是(0,2)]@#@问题11:

@#@这个函数图象有哪些性质?

@#@@#@让学生观察函数y=-x2+2的图象得出性质:

@#@当x<0时,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x>0时,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x=0时,函数取得最大值,最大值y=2。

@#@@#@四、练习:

@#@ P7练习。

@#@@#@五、小结@#@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函数y=ax2+k的图象与函数y=ax2的图象具有什么关系?

@#@@#@2.你能说出函数y=ax2+k具有哪些性质?

@#@@#@作业@#@设计@#@必做@#@教科书P14:

@#@5

(1)@#@选做@#@练习册P109-114@#@教@#@学@#@反@#@思@#@教学时间@#@课题@#@26.1  二次函数(4)@#@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 识@#@和@#@能 力@#@1.使学生能利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y=a(x—h)2的图象。

@#@@#@过 程@#@和@#@方 法@#@让学生经历二次函数y=a(x-h)2性质探究的过程,理解函数y=a(x-h)2的性质,理解二次函数y=a(x-h)2的图象与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的关系。

@#@@#@情 感@#@态 度@#@价值观@#@教学重点@#@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y=a(x-h)2的图象,理解二次函数y=a(x-h)2的性质,理解二次函数y=a(x-h)2的图象与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的关系@#@教学难点@#@理解二次函数y=a(x-h)2的性质,理解二次函数y=a(x-h)2的图象与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的相互关系@#@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五个一”@#@课堂教学程序设计@#@设计意图@#@一、提出问题@#@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内,画出二次函数y=-x2,y=-x2-1的图象,并回答:

@#@@#@

(1)两条抛物线的位置关系。

@#@@#@

(2)分别说出它们的对称轴、开口方向和顶点坐标。

@#@@#@(3)说出它们所具有的公共性质。

@#@@#@2.二次函数y=2(x-1)2的图象与二次函数y=2x2的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以及顶点坐标相同吗?

@#@这两个函数的图象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问题1:

@#@你将用什么方法来研究上面提出的问题?

@#@@#@(画出二次函数y=2(x-1)2和二次函数y=2x2的图象,并加以观察)@#@问题2:

@#@你能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二次函数y=2x2与y=2(x-1)2的图象吗?

@#@@#@教学要点@#@1.让学生完成列表。

@#@@#@2.让学生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图来:

@#@3.教师巡视、指导。

@#@@#@问题3:

@#@现在你能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吗?

@#@@#@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y=2x2@#@y=2(x-1)2@#@教学要点@#@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画出的两个函数图象.@#@根据所画出的图象,完成以下填空:

@#@@#@2.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合作,各组选派代表发表意见,达成共识:

@#@函数y=2(x-1)2与y=2x2的图象、开口方向相同、对称轴和顶点坐标不同;@#@函数y=2(x一1)2的图象可以看作是函数y=2x2的图象向右平移1个单位得到的,它的对称轴是直线x=1,顶点坐标是(1,0)。

@#@@#@问题4:

@#@你可以由函数y=2x2的性质,得到函数y=2(x-1)2的性质吗?

@#@@#@教学要点@#@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二次函数y=2x2的性质,并观察二次函数y=2(x-1)2的图象;@#@@#@2.让学生完成以下填空:

@#@@#@当x______时,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x______时,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x=______时,函数取得最______值y=______。

@#@@#@三、做一做@#@问题5:

@#@你能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2(x+1)2与函数y=2x2的图象,并比较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吗?

@#@@#@教学要点@#@1.在学生画函数图象的同时,教师巡视、指导;@#@@#@2.请两位同学上台板演,教师讲评;@#@@#@3.让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归结为:

@#@函数y=2(x+1)2与函数y=2x2的图象开口方向相同,但顶点坐标和对称轴不同;@#@函数y=2(x+1)2的图象可以看作是将函数y=2x2的图象向左平移1个单位得到的。

@#@它的对称轴是直线x=-1,顶点坐标是(-1,0)。

@#@@#@问题6;@#@你能由函数y=2x2的性质,得到函数y=2(x+1)2的性质吗?

@#@@#@教学要点@#@让学生讨论、交流,举手发言,达成共识:

@#@当x<-1时,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x>-1时,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x=一1时,函数取得最小值,最小值y=0。

@#@@#@问题7:

@#@函数y=-(x+2)2图象与函数y=-x2的图象有何关系?

@#@@#@问题8:

@#@你能说出函数y=-(x+2)2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吗?

@#@@#@问题9:

@#@你能得到函数y=(x+2)2的性质吗?

@#@@#@教学要点@#@让学生讨论、交流,发表意见,归结为:

@#@当x<-2时,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x>-2时,函数值y随工的增大而减小;@#@当x=-2时,函数取得最大值,最大值y=0。

@#@@#@四、课堂练习:

@#@ P8练习。

@#@@#@五、小结:

@#@@#@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函数y=a(x-h)2的图象与函数y=ax2的图象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你能说出函数y=a(x-h)2图象的性质吗?

@#@@#@3.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作业@#@设计@#@必做@#@教科书P14:

@#@5

(2)@#@选做@#@练习册P115-116@#@教学@#@反思@#@教学时间@#@课题@#@26.1  二次函数(5)@#@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 识@#@和@#@能 力@#@1.使学生理解函数y=a(x-h)2+k的图象与函数y=ax2的图象之间的关系。

@#@@#@2.会确定函数y=a(x-h)2+k的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过 程@#@和@#@方 法@#@让学生经历函数y=a(x-h)2+k性质的探索过程,理解函数y=a(x-h)2+k的性质。

@#@@#@情 感@#@态 度@#@价值观@#@教学重点@#@确定函数y=a(x-h)2+k的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理解函数y=a(x-h)2+k的图象与函数y=ax2的图象之间的关系,理解函数y=a(x-h)2+k的性质@#@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函数y=a(x-h)2+k的图象与函数y=ax2的图象之间的关系以及函数y=a(x-h)2+k的性质@#@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五个一”@#@课堂教学程序设计@#@设计意图@#@一、提出问题@#@1.函数y=2x2+1的图象与函数y=2x2的图象有什么关系?

@#@@#@(函数y=2x2+1的图象可以看成是将函数y=2x2的图象向上平移一个单位得到的)@#@2.函数y=2(x-1)2的图象与函数y=2x2的.图象有什么关系?

@#@@#@(函数y=2(x-1)2的图象可以看成是将函数y=2x2的图象向右平移1个单位得到的,见P10图26.2.3)@#@3.函数y=2(x-1)2+1图象与函数y=2(x-1)2图象有什么关系?

@#@函数y=2(x-1)2+1有哪些性质?

@#@@#@二、试一试@#@你能填写下表吗?

@#@@#@y=2x2  向右平移@#@的图象  1个单位@#@y=2(x-1)2@#@向上平移@#@1个单位@#@y=2(x-1)2+1的图象@#@开口方向@#@向上@#@对称轴@#@y轴@#@顶点@#@(0,0)@#@问题2:

@#@从上表中,你能分别找到函数y=2(x-1)2+1与函数y=2(x-1)2、y=2x2图象的关系吗?

@#@@#@问题3:

@#@你能发现函数y=2(x-1)2+1有哪些性质?

@#@@#@对于问题2和问题3,教师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让各组代表发言,达成共识;@#@@#@函数y=2(x-1)2+1的图象可以看成是将函数y=2(x-1)2的图象向上平称1个单位得到的,也可以看成是将函数y=2x2的图象向右平移1个单位再向上平移1个单位得到的。

@#@@#@当x<1时,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x>1时,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x=1时";i:

20;s:

7463:

"@#@六年级数学第一单元负数测试题@#@一、认真看,细心填(22分)@#@1、()和()表示的量具有相反的意义。

@#@@#@2、在数轴上,所有的()数都在0的左边,所有的()数都在0的右边,即所有的正数都比所有的负数()@#@3、0既不是()也不是()@#@4、+8.7读作(),-读作()。

@#@@#@5、月球表面白天的平均温度是零上126℃,记作()℃,夜间的平均温度为零下150℃,记作()℃@#@6、排球比赛中,赢了5个球记作+5,那么输了3个球应记作()。

@#@@#@7、如果-2表示比70小2的数,那么0表示的数是(),—9表示的数是(),+6表示的数是()@#@8、如果下降5米,记作-5米,那么上升4米记作()米;@#@如果+2千克表示增加2千克,那么-3千克表示()。

@#@@#@9、海平面的海拔高度记作0m,海拔高度为+450米,表示(),海拔高度为-102米,表示()。

@#@@#@10、如果把平均成绩记为0分,+9分表示比平均成绩(),-18分表示(),比平均成绩少2分,记作()。

@#@@#@11、在数轴上,从表示0的点出发,向右移动3个单位长度到A点,A点表示的数是();@#@从表示0的点出发向左移动6个单位长度到B点,B点表示的数是()。

@#@@#@二、我是小法官(10分)@#@1.一个数不是正数就是负数。

@#@()@#@2.0大于所有正数,小于所有负数。

@#@()@#@3.温度计上为0℃表示没有温度。

@#@()@#@4.在8.2、-4、0、6、-27中,负数有3个。

@#@()@#@5.小明妈妈的存折上,“支出或存入”一栏中,显示“2800”表示存入2800元,显示“-2500”表示支出2500元。

@#@()@#@6.-8>@#@+4()@#@7.所有正数都大于负数。

@#@()@#@8.0可以看成正数,也可以看成是负数。

@#@()@#@9.4=—4()@#@10.一条直线就是一条数轴()@#@三、对号入座(8分)@#@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一个数不是正数就是负数B、0是正数C、0不是自然数@#@D、自然数中除0外都是正数@#@2.向东行-50m的意义是()@#@A、向东行进50mB、向西行进50mC、向北行进50m@#@3.某天中午12时气温为3℃,下午6时的气温比12时低7℃,则下午6时的气温是()@#@A、-3℃B、-4℃C、+4℃@#@4、低于正常水位0.16米记为-0.16,高于正常水位0.02米记作()。

@#@@#@A、+0.02B、-0.02C、+0.18D、-0.14@#@5、以明明家为起点,向东走为正,向西走为负。

@#@如果明明从家走了+30米,又走了-30米,这时明明离家的距离是()米。

@#@@#@A、30B、-30C、60D、0@#@6、数轴上,-在-的()边。

@#@@#@A、左B、右C、北D、无法确定@#@7、规定10吨记为0吨,11吨记为+1吨,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8吨记为-8吨B、15吨记为+5吨@#@C、6吨记为-4吨D、+3吨表示重量为13吨@#@8、一种饼干包装袋上标着:

@#@净重(150±@#@5克),表示这种饼干标准的质量是150克,实际每袋最少不少于()克。

@#@@#@A、155B、150C、145D、160@#@四、比较大小(9分)@#@0.5○-7-3○-10○-○05○-5@#@○0○0.1-3○○2@#@五、把数轴上表示的数写在括号里(4分)@#@六、在数轴上表示下列各数。

@#@(6分)@#@1.5--35-5@#@七、找规律,按要求回答。

@#@(13分)@#@1、下面是六

(1)班6名女同学的身高。

@#@以她们的平均身高为标准,把平均身高记为0cm,超过的身高记为正,不足的身高记为负,用正负数表示她们的身高。

@#@(7分)@#@八、按规律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6分)@#@1、-12-34()()2、()()@#@3、-11-7-31()()@#@九、解决问题(28分)@#@1、某仓库原有货物50箱,其中四天记录的数字如下(运进为正,运出为负)。

@#@哪一天运出的箱数最多?

@#@这四天共运进仓库多少箱?

@#@最后仓库内共有多少箱货物?

@#@(6分)@#@天数@#@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箱数/箱@#@+48@#@—40@#@+50@#@—30@#@2、体检中,测得6位同学的体重分别是32千克、33千克、37千克、36千克、34千克、38千克。

@#@@#@

(1)他们的平均体重是多少?

@#@(4分)@#@

(2)将平均体重记为0千克,超过记为正数,不足记为负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4分)@#@3、六

(1)班举行1分钟仰卧起坐测试,把做20次作为标准,超过的次数用正数表示,不足的用负数表示,请用正负数表示各学生的成绩(7分)@#@姓名@#@孙德浩@#@栾雪峰@#@李克@#@张诚@#@李涛@#@陶然@#@赵可@#@次数@#@23@#@28@#@15@#@21@#@20@#@13@#@19@#@成绩@#@4、某商场经理对今年上半年每月的利润作了记录:

@#@1、2、4、5月份分别盈利13万元、12万元、12.5万元、10万元;@#@3、6月分别分亏损0.7万元和0.8万元。

@#@试用正、负数表示各月的利润,并算出该商场今年上半年的总利润。

@#@(7分)@#@参考答案@#@一、认真看,细心填(22分)@#@1、正数负数2、负数正数大3、正数负数@#@4、正八点七负五分之二5、+126-150@#@6、-37、7061768、+4减少3千克@#@9、高于海平面450米低于海平面102米@#@10、高于平均成绩9分低于平均成绩18分-2分@#@11、3-6@#@二、我是小法官(10分)@#@1-5×@#@×@#@×@#@×@#@√6-10×@#@√×@#@×@#@×@#@@#@三、对号入座(8分)@#@1-5DBBAD6-8AAC@#@四、比较大小(9分)@#@>@#@>@#@<@#@<@#@>@#@@#@>@#@<@#@<@#@<@#@@#@五、把数轴上表示的数写在括号里(4分)@#@-4-3-12@#@六、在数轴上表示下列各数。

@#@(6分)略@#@八、找规律,按要求回答。

@#@(13分)@#@1、平均身高154+6-2-10-4+8+3@#@2、-561/321/6459@#@八、解决问题(28分)@#@1、第一天:

@#@50+48=98(箱)@#@第二天:

@#@98-40=58(箱)@#@第三天:

@#@58+50=108(箱)@#@第四天:

@#@108-30=78(箱)@#@共运进:

@#@48+50=98(箱)@#@答:

@#@第二天运出的箱数最多,这四天共运进仓库98箱,@#@最后仓库内共有78箱货物。

@#@@#@2、

(1)(32+33+37+36+34+38)÷@#@6=35(千克)@#@答:

@#@他们的平均体重是35千克。

@#@@#@

(2)-3<@#@-2<@#@-1<@#@+1<@#@+2<@#@+3@#@3、+3+8-5+10-7-1@#@4、1月至6月的利润表示分别为:

@#@+13+12-0.7+12.5+10-0.8@#@13+12+12.5+10-0.7-0.8=46(万元)@#@答:

@#@该商场今年上半年的总利润为46万元。

@#@@#@5@#@";i:

21;s:

8366: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七一七二刘正峰@#@一、学情分析:

@#@@#@这批学生整体基础较差,小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上学期的努力,任务还很艰巨。

@#@在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上,对优生来说,能够透彻理解知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也较为清楚,但对待大多数学困生来说,简单的基础知识还不能有效掌握,成绩较差.学生的逻辑推理、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要得到加强,还要提升整体成绩,适时补充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抽出一定的时间给强化几何训练,提升学生素质;@#@在学习态度上,绝大部分学生上课能全神贯注,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少数学生学习上有困难,对学习处于一种放弃的心态,课堂作业,大部分学生能认真完成,少数学生需要教师督促,这一少数学生也成为老师的重点牵挂对象,家庭作业,学生完成的质量要打折扣,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还不理想,预习的习惯,进行总结的习惯,自习课专心致至学习的习惯,主动纠正错误的习惯,还需要加强,需要教师的督促才能做好.陶行知说: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面向全体学生,整体提高水平,全面培养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是本期教学中重点予以关注的。

@#@@#@ @#@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 @#@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六章,第一章:

@#@正式的加减第二章,相交线和平行线;@#@第三章:

@#@生活中的数据;@#@第四章,概率。

@#@第五章:

@#@三角形;@#@ @#@ @#@教材每章开始时,都设置了章前图与引言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

@#@在教学中,适当安排如“观察与猜想、试验与探究、阅读与思考、信息技术应用”等以及栏目,让我们给学生适当的思考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自主学习。

@#@在教材各块内容间,又穿插安排了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等的数学活动,不但扩大了学生知识面,而且增强了学生对数学文化价值的体验与数学的应用意识。

@#@习题设计分为;@#@复习巩固、综合运用、拓广探索三类,体现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

@#@@#@整个教材体现了如下特点:

@#@@#@1.现代性——更新知识载体,渗透现代数学思想方法,引入信息技术。

@#@@#@2.实践性——联系社会实际,贴近生活实际。

@#@@#@3.探究性——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机会,获取知识技能。

@#@@#@4.发展性——面向全体学生,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要。

@#@@#@5.趣味性——文字通俗,形式活泼,图文并茂,趣味直观。

@#@@#@三、常规落实@#@ @#@ @#@本学期要做好教学常规的切实落实。

@#@备课要精,既备教材又要备学生,密切生活实际和学生实际,整合教学资源,运用好多媒体教学,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有利因素,为教学服务。

@#@做到向每一节课要质量。

@#@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认真批改作业,并做好个别学生的辅导工作,对疑难问题及时有效地解决。

@#@落实好教学十字方针,备课精,上课实,堂堂清,日月清。

@#@@#@四、教研工作@#@ @#@ @#@认真学习业务理论,并做好一周一次的业务笔记,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丰富自己的业务知识;@#@积极参加一切课题研究活动,敢想敢干,敢于创新,不怕失败。

@#@在学习策略上及时指导学生,培养思维,方法技巧,提升能力。

@#@及时对教学活动作出反思,每周写出一至两个教学反思,真正体会自己的优缺点,做到有的放矢,进一步提高自己。

@#@每周及时上传四个教案和四个课时作业。

@#@认真做到备学生。

@#@每周整理出一个精品教案,及时上传。

@#@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积极利用和制作课件,提高自己电化教学能力。

@#@@#@五、学困生转化@#@ @#@ @#@积极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

@#@对学习过程中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帮助,帮助他们找到应对措施,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对学困生刘松和孙倩进行转化,针对其弱点不专心,几何不入门等进行及时点拨,引导,训练,使其成绩有明显提高,更上升一个等级。

@#@@#@六、提高学科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

@#@@#@1、认真做到教学相长。

@#@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及时反馈学习信息,搞好学习评价,教会学生学习,做学生的引导者。

@#@@#@2、随时培养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适时介绍数学家,数学史,数学趣题,给出数学相应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创造和谐教学氛围。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

@#@引导学生写小论文,写复习提纲,使知识来源于学生的构造。

@#@@#@4、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发散创新思维,提高效率,做到事半功倍。

@#@@#@5、更新教育理念。

@#@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过时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关爱学生,平等对待学生。

@#@@#@6、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育惯键就是培养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7、开展课外兴趣小组。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对奥数题的研究,课外调查,操作实践,以优带差,共同提高。

@#@@#@8、实行分层教学。

@#@布置作业设置A、B、C三等分层布置,因人而异,课堂上照顾好好、中、差在三类学生。

@#@@#@9、搞好个别辅导。

@#@搞好优生提升能力,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及时对学困生辅导,跟上学习步伐。

@#@@#@10、开展课题学习。

@#@把学生带入研究的学习中,学会探究,合作,自主学习,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11、运用信息技术。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加师生互动、形象化表示数学内容、有效处理复杂的数学运算等。

@#@@#@七、注意事项@#@1、要由“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方式和能力”@#@2、要由“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组织引导”@#@3、教法要灵活,不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活动;@#@@#@4、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活动创设问题的情境;@#@@#@5、给学生留出相应思考余地,自己作出判断,教师先不要急着作出相关的提示或暗示;@#@@#@6、应设法让学生参与到“观察、探索、归纳、猜测、分析、论证、应用”的数学活动中来并适当搭造“合作、交流”的平台;@#@@#@7、重点应落在掌握有关基础知识和技能上;@#@@#@8、要深入钻研,创造性的设计教学过程。

@#@@#@五、课时安排表(教学进度)@#@ @#@@#@";i:

22;s:

22628:

"第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一、万以内加法@#@第1课时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笔算@#@教学内容:

@#@例题1、2,练习八1、2、3@#@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能用竖式计算和在1000以内进位和不进位的三位数加法。

@#@@#@2、使学生比较透彻地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3、让学生感知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培养学生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应用加法法则准确地计算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进位和不进位的加法题。

@#@@#@教学难点:

@#@@#@理解笔算加法的算理。

@#@@#@教学步骤:

@#@@#@一、复习铺垫@#@1、口算下面各题。

@#@@#@71+45=24+43=35+47=@#@52+20=32+59=53+28=@#@2、笔算@#@430+260=570+380=@#@提问:

@#@笔算时要注意什么?

@#@@#@3、引入新课@#@谈话:

@#@通过练习,我们知道不管口算还是笔算,在计算时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可以相加,满十要进一,这节课我们将要根据这个规律开始学习三位数和两、三位数相加的不进位、进位加法。

@#@(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出示教材第36页的图片以及“中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的统计表。

@#@让学生说一说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不进位加法。

@#@(教学例1)@#@

(1)提问:

@#@我们湿地的鸟类动物有多少种?

@#@爬行类动物有多少种?

@#@要求他们一共有多少种应该怎么列算式?

@#@@#@

(2)板书:

@#@271+122@#@(3)探索算法。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探究计算方法,可能有口算和竖式笔算两种,口算有点难度,引导学生用竖式计算。

@#@让学生想一想:

@#@竖式应该怎么写?

@#@@#@学生尝试写竖式,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板书:

@#@@#@271@#@+122@#@()@#@提问:

@#@从哪位开始加起?

@#@个位上写几?

@#@十位上写几?

@#@百位上写几?

@#@不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时需要注意哪些地方?

@#@@#@3、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

@#@(教学例2)@#@

(1)提问:

@#@根据表中的信息,求湿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多少种怎么列算式?

@#@@#@

(2)板书:

@#@271+31@#@(3)提问:

@#@这是一道三位数加两位数的算式,怎么计算呢?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板书:

@#@@#@271@#@+31@#@()@#@师:

@#@个位上写几?

@#@(1+1=2,写2)@#@师:

@#@十位上相加是多少?

@#@(7+3=10)十位上怎样写?

@#@(十位上相加是10,在十位上写0,同时满十向百位进1。

@#@)@#@师:

@#@百位上是多少?

@#@(2+1=3)为什么要加上1?

@#@@#@(4)想一想:

@#@271+903,怎样计算?

@#@@#@师:

@#@与例2的算式相比,这是一道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算式,请同学们根据我们掌握的加法法则尝试笔算。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板书:

@#@@#@271@#@+903@#@()74@#@提问:

@#@个位和十位上的数比较好写,大家都做得很对!

@#@可是百位上的数怎么写呢?

@#@2+9=11,相加满十怎么办?

@#@@#@生:

@#@向百位的上一位(千位)进一,百位上写1,千位上写1.@#@3、小组讨论:

@#@计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注意什么?

@#@@#@

(1)数位对齐。

@#@@#@

(2)从个位加起。

@#@@#@(3)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37页“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做题,指名板演。

@#@然后校对订正,注意在竖式计算时容易出错的地方。

@#@@#@2、完成“练习八”第1题。

@#@@#@在竖式中相应的位置写下结果,然后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八”第3题。

@#@@#@先计算出每两片树叶上的和,然后与得数相等的花朵相连,学生独立做题,连一连。

@#@@#@四、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合作的非常好,你们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学生。

@#@下面同桌说一说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笔算加法时我们需要注意什么?

@#@@#@五、作业设计@#@1、123+361=456+533=@#@2、367+626=426+382=516+703=@#@教学反思:

@#@@#@第2课时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教学内容:

@#@例题3,练习八4、5、6@#@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

@#@@#@2、经历自主探索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过程,掌握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思想,帮助学生形成认真细心地进行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三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教学难点:

@#@@#@掌握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76+84@#@指名说一说它的计算方法。

@#@在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二、探究新知@#@教学例3.@#@1、列算式。

@#@@#@提问:

@#@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

@#@怎么列算式?

@#@@#@板书:

@#@445+298=@#@比较:

@#@445+298与复习题76+84有什么不同?

@#@@#@小结:

@#@前者是三位数加三位数的加法,后者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

@#@@#@谈话:

@#@前面一节课我们已经学过了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进位和不进位加法,这节课也同样学习的是三位数加三位数,那么,两者之间又有什么不同呢?

@#@事实上,今天所学得内容是在前者的基础上教学连续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你觉得它的竖式计算方法会是怎样?

@#@@#@(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

@#@)@#@2、口算。

@#@@#@提问:

@#@在用竖式进行计算之前,请同学们尝试口算一下结果应该是多少?

@#@@#@同位讨论并全班交流。

@#@@#@汇报过程:

@#@298接近300,可以看作300来口算。

@#@先计算445+300=745,再计算745-2=743。

@#@@#@3、笔算。

@#@@#@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板书:

@#@@#@445@#@+298@#@()@#@提问:

@#@@#@

(1)个位上相加是几?

@#@(5+8=13)个位上怎么写?

@#@(写3,向前一位进1,为了不遗漏进上的1,在十位上写一个小一点的“1”)@#@

(2)十位上相加是几?

@#@(4+9+1=14)为什么要加上1?

@#@十位上的数相加后也满十,该怎么办?

@#@(继续向百位进1,在百位上也写一个小一点的1)十位上应该写几?

@#@(4)@#@(3)百位上写几?

@#@(2+4+1=7)@#@板书:

@#@@#@445@#@+21918@#@743@#@4、思考:

@#@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需要注意什么?

@#@和不进位、进位加法有什么联系?

@#@@#@5、验算。

@#@@#@师:

@#@你怎么知道自己是否算对了?

@#@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进行验证呢?

@#@(先让学生探究交流)@#@生:

@#@用验算的方法。

@#@@#@师:

@#@可以通过验算来检验得数是否正确。

@#@不同的题目有不同的验算方法。

@#@那么,加法该如何来验算呢?

@#@@#@生:

@#@可以交换加数的位置。

@#@@#@老师在黑板上演示验算的过程,提示学生注意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298@#@+41415@#@743@#@提问:

@#@你们这次计算的得数是多少?

@#@与刚才计算的得数相同吗?

@#@这说明什么?

@#@如果两次计算的得数不相同,又说明什么?

@#@应该怎么办?

@#@@#@三、巩固练习@#@1、完成“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后,选最后一题讲解计算过程。

@#@@#@2、完成“练习八”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八”第2题。

@#@@#@先估计结果再列式计算。

@#@@#@4、完成“练习八”第9题。

@#@@#@教师先给予学生知道,然后让他们独立完成后,再全班交流并订正。

@#@@#@四、课堂总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内容?

@#@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

@#@@#@五、作业设计@#@1、练习八第3-8题.@#@2、笔算并验算@#@348+564457+293881+139@#@教学反思:

@#@@#@第3课时练习课@#@教学内容:

@#@练习八7、8、9、10@#@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

@#@@#@2、培养学生形成认真细心地进行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三位数进位的加法题。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进行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

@#@@#@教学步骤:

@#@@#@一、复习@#@1、口算。

@#@@#@43+25=530+290=35+49=450+280=45+30=@#@6+84=540+360=380+430=74+9=46+24=@#@470+160=400+120=70+480=49-28=74-47=950-540=350-260=67-46=53-36=560-380=460-170=42-25=57-28=820-430=810-690=@#@810-460=650-230=80-12=480-150=@#@二、练习过程@#@1、笔算376+284@#@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指名说一说它的计算方法。

@#@在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如果要验算,你认为用什么方法?

@#@@#@2、完成P407@#@先算一算,再用铅笔和直尺连一连。

@#@@#@3、完成P408@#@先独立完成第1小题,然后照第1小题完成后两小题。

@#@@#@4、完成P409@#@小组讨论可以怎么走,哪条路近,汇报。

@#@@#@5、引导学生思考完成P4010@#@三、作业设计@#@1、加法运算。

@#@@#@

(1)467+354

(2)563+761(3)158+280@#@(4)365+918(5)348+736(6)486+734@#@(7)294+48(8)57+467(9)383+274@#@2、笔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

(1)527+173

(2)806-428(3)459+164@#@二、万以内减法@#@第4课时三位数减两、三位数的笔算@#@教学内容:

@#@三位数减两、三位数

(一)(例题1、2,练习九1、2、3)@#@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减两、三位数(退位和不退位)的笔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笔算三位数减两、三位数,并掌握笔算减法的算理。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计算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积极思考及与同学合作交流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能正确笔算三位数减两、三位数。

@#@@#@教学难点:

@#@@#@理解三位数减两、三位数(退位和不退位)的算理。

@#@@#@教学步骤:

@#@@#@一、导入@#@大家喜欢看什么动画片?

@#@@#@现在国产的动画片越来越多,大家都非常愿意看,我这里有张统计表,大家来看看。

@#@@#@二、探究新知@#@出示P41统计表@#@观察统计表,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你能提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1、我也来提个问题,看大家能不能解决,出示例题1:

@#@2011年比2009年多生产多少部动画片?

@#@@#@怎么列算式?

@#@竖式会列吗?

@#@从哪一位算起?

@#@请你自己算一算。

@#@@#@435@#@-322@#@113@#@2、这个问题大家很容易解决了,再出个问题,看大家还能不能解决,出示例题2:

@#@2005年比2011年少生产多少部动画片?

@#@@#@引导学生读题列出算式435-86@#@435@#@-86@#@349@#@这个算式能不能像刚才那样直接减?

@#@个位不够减怎么办?

@#@@#@注意:

@#@借位要在对应的十位数上打退位点做记号,表示借一当十和个位上的5相加再来减6得9,现在十位上因为借了一个十,还剩下2又不够减,怎么办?

@#@再像刚才一样,找更高位百位在4上打上退位点,借一当十,并和十位上的2相加再来减8得4,此时百位上剩3,3减0还是3。

@#@@#@3、以上两题做完了,你有什么话想说?

@#@@#@小组讨论:

@#@笔算万以内减法要注意什么?

@#@@#@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4、及时练:

@#@完成P41做一做@#@请学生上黑板板演,集体订正。

@#@@#@三、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计算减法,特别是退位减法一定不要忘记打上退位点,退1当十来用。

@#@@#@四、作业设计@#@1、完成练习九第1题@#@指名板演,集体订正@#@2、完成练习九第2题@#@引导学生读题列算式解答@#@3、完成练习九第3题@#@先说说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再针对每一空说说如何求。

@#@@#@4、计算@#@451-235540-107600-409@#@767-235600-382842-758@#@830-678407-168900-241@#@教学反思:

@#@@#@第5课时三位数减两、三位数的笔算@#@教学内容:

@#@三位数减两、三位数

(二)(例题3,练习九4、5、6)@#@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计算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熟悉连续退位减的计算法则,并会验算。

@#@@#@3、培养学生计算认真仔细的态度。

@#@@#@教学重点:

@#@@#@能正确笔算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

@#@@#@教学难点:

@#@@#@掌握连续退位减的计算法则。

@#@@#@教学步骤:

@#@@#@一、导入@#@算一算:

@#@@#@768-527327-152@#@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今天继续学习三位数减三位数。

@#@@#@二、探究新知@#@1、出示问题:

@#@@#@2004年计划生产158部国产电视动画片,2005年计划生产403部国产电视动画片。

@#@2005年比2004年计划多生产多少部动画片?

@#@@#@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目问题谁比谁多,列算式:

@#@403-158@#@让学生在本子上写好竖式,数位对齐。

@#@@#@2、探究计算法则:

@#@@#@这道题能直接减吗?

@#@@#@个位不够减,十位上是0,该怎么退1呢?

@#@小组讨论并汇报@#@板书:

@#@@#@小结方法:

@#@个位3减8不够减,从十位上退1,十位上是0就要从百位上退1作10,再从退下的10中退1到个位作10,这时十位上是9。

@#@这时先算个位13-8=5,再算十位9-5=4,最后算百位3-1=2。

@#@@#@多请几个学生来说说我们是怎样计算403-158的?

@#@最后让学生自己对着黑板用自己的话说说计算过程。

@#@@#@3、探究验算方法:

@#@@#@减法怎样进行验算?

@#@@#@

(1)加法验算:

@#@可以用减数加差看等不等于被减数的方法@#@

(2)减法验算:

@#@可以用被减数减差看等不等于减数的方法@#@请你选择一种方法进行验算,教师巡视并指名不同方法的学生上黑板板演验算过程。

@#@@#@@#@4、巩固练习@#@完成P42做一做@#@指名上黑板板演@#@三、小结@#@说说怎样计算像这样的连续退位减?

@#@@#@要注意哪些问题?

@#@@#@四、作业设计@#@1、完成P444@#@先算一算,再连一连@#@2、完成P445@#@引导学生在练习本上先用竖式计算再填写@#@3、完成P446@#@做在作业本上@#@教学反思:

@#@@#@第6课时练习课@#@教学内容:

@#@练习课(练习九7、8、9、10、11)@#@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

@#@@#@2、能较熟练计算连续退位减法。

@#@@#@3、培养学生形成认真细心地进行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能较熟练地进行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

@#@@#@教学步骤:

@#@@#@一、复习@#@笔算下列各题。

@#@@#@690+30=287+73=320-280=473-178=@#@说说两道加法题有什么区别?

@#@两道减法题有什么区别?

@#@@#@说说每道题的计算过程。

@#@@#@二、练习过程@#@1、验算上面的第2小题和第4小题@#@指名板演,集体订正@#@2、完成P457@#@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说说计算过程@#@3、完成P409@#@先在练习本上算一算,再在书上用铅笔连一连。

@#@@#@4、完成P4010@#@看谁完成每张卡片上两个数的和与差又对又快,请学生上台板演。

@#@@#@5、完成P4011@#@学生先独立思考,用铅笔填一填,然后小组交流思考过程,集体订正。

@#@@#@三、作业设计@#@1、算一算。

@#@@#@

(1)507+24

(2)762+159(3)267-280(4)805-469@#@2、笔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

(1)548+173

(2)206-128@#@第7课时解决问题@#@教学内容:

@#@解决问题(例题4,练习九12、13、14)@#@教学目标:

@#@ @#@1、能结合具体情境运用三位数的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会使用竖式计算三个数的连加。

@#@@#@3、培养学生运用估算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正确运用竖式笔算三位数的连加。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能结合实际情境选择计算策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

@#@@#@一、导入@#@“十一”黄金周各大商场进行促销活动,小红一家三口到商场去买东西,选好了商品拿到销售单据来到收银台。

@#@@#@出示销售清单:

@#@@#@二、探究新知@#@1、三位数连加精算@#@出示问题:

@#@@#@

(1)收银员应收多少钱?

@#@@#@

(2)小红的爸爸应准备多少钱?

@#@@#@解决第一个问题,你需要哪些信息?

@#@如果你是收银员你认为该怎么算才恰当?

@#@@#@列出算式:

@#@558+225+166=@#@你准备怎样计算三个数的连加?

@#@@#@其实也可以使用竖式将这三个数同时加起来。

@#@写出竖式让学生自己算一算,试一试。

@#@@#@558@#@225@#@+166@#@949@#@大家以后计算连加题也可以使用长竖式进行计算。

@#@@#@2、三位数连加估算@#@解决第二个问题需要和第一个问题一样使用精算吗?

@#@为什么?

@#@@#@只需要知道准备的钱够不够就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了,所以使用估算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

@#@@#@同位互相说说如何估算,指名说理由。

@#@@#@板书:

@#@560+230+170@#@=560+400@#@=960(元)@#@3、总结方法:

@#@刚才我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两个问题采取的是不同的计算方法,什么情况下使用精算,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估算呢?

@#@@#@三、巩固练习@#@完成P4612@#@理解题意后,想一想这里是用精算还是估算,交流想法后让学生算一算。

@#@@#@四、作业设计@#@1、完成P4613@#@先让学生猜想两人摆出的三位数,和与差分别接近多少,再让学生实际操作,通过多组数据,验证自己的猜想。

@#@让学生体会如何根据数据特点进行估算。

@#@@#@2、完成P4614@#@开放题,学生的方案合理就行。

@#@@#@教学反思:

@#@@#@第8课时整理和复习

(一)@#@教学内容:

@#@整理和复习

(一)(P471、2,练习十1、2、3、5)@#@教学目标:

@#@ @#@1、复习三位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计算过程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3、能熟练的运用计算法则正确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

@#@@#@教学重点:

@#@@#@能熟练的运用计算法则正确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计算过程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教学步骤:

@#@@#@一、导入@#@第四单元学习完了,我们今天对这个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二、复习过程@#@1、完成P471@#@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指名板演,然后回答第一个问题,同位互说第二个问题,最后结合具体的题目指名汇报,说计算的过程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2、完成P472@#@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指名板演,然后回答第一个问题,同位互说第二个问题,最后结合具体的题目指名汇报,说计算的过程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3、从以上加法和减法题中各选一题进行验算,并说说验算的方法。

@#@@#@4、完成P481左边4小题@#@学生上黑板计算,集体订正。

@#@@#@5、完成P482@#@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列算式解答@#@6、完成P483@#@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指名说错误的原因,集体订正@#@三、作业设计@#@1、完成P481右边4小题@#@2、完成P485第一行@#@四、板书设计@#@整理和复习

(一)@#@1、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2、笔算加法时,哪一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3、计算减法时,哪一位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加10再减。

@#@@#@第9课时整理和复习

(二)@#@教学内容:

@#@整理和复习

(二)(P473,练习十4、5、6、7)@#@教学目标:

@#@ @#@1、能熟练运用计算法则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并会估算。

@#@@#@2、能运用三位数的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会选择适当的计算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能运用三位数的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会选择适当的计算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

@#@@#@一、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对这个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二、复习过程@#@1、完成P473

(1)@#@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指名板演,请学生说计算的过程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2、完成P473

(2)@#@让学生明白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选择估算的方式,并将过程写在每小题下方。

@#@@#@3、完成P473(3)@#@两个问题选择的计算策略是不一样的,问题1可以使用估算,问题2使用精算。

@#@@#@4、完成P496@#@第1问采取估算的方法,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流方法,汇报结果。

@#@@#@第2问先让学生自己将要买的商品打上勾,再列算式计算。

@#@@#@5、完成P497@#@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自己把问题写出来,列算式解答。

@#@指名汇报结果。

@#@@#@6、引导学生完成P49思考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用铅笔填空,请学生说说这样填的理由。

@#@@#@三、作业设计@#@1、完成P484@#@2、完成P485第二行@#@3、学生课下整理全单元知识导图@#@教学反思:

@#@@#@";i:

23;s:

9590:

"《认识东、南、西、北》@#@特色教学设计王岳飞@#@案例名称@#@认识东、南、西、北@#@科目@#@数学@#@教学对象@#@小学三年级学生@#@课时@#@1@#@设计者@#@王岳飞@#@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课内容是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第一课时的内容,需一课时完成。

@#@在一二年级的数学中,同学们已经学习过上、下、前、后、左、右的知识,而且在一年级的语文教材中,也学习过分辨东南西北的相关知识。

@#@本课内容是对前面关于位置与方向问题的扩展与加深。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三年级学生对位置与方向的认识有了一定的基础,因为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们已经学习过上、下、前、后、左、右的知识,也初步学习过分辨东南西北的知识,加之日常生活中也潜移默化地接触了相关的位置与方向的知识,对学习本课内容有较大帮助。

@#@@#@而且这些三年级学生生动活泼、富有求知欲望,能够在课堂上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因此,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几个环节,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

@#@@#@三、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1、通过情境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2、让学生知道地图上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知道地图通常是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则来绘制的;@#@@#@3、能够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来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与方向。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参与活动,能用东、南、西、北描述物体的位置与方向;@#@@#@2、利用太阳、影子等帮助学生辨认方向,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现实生活的场景中引入新课,使学生体会在生活中需要用到的方位知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观察主题图的同时,向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使学生在自主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喜悦,体验知识的积累过程,实现自主发展。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

@#@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方向。

@#@@#@难点:

@#@能正确描述出物体所在的方向。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本着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这节课的教学主要采用教师展示PPT课件、学生参与体验、教师指导点拨、学生合作探究、师生共同学习等策略,为了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在策略实施过程中,关键是要创造条件和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六、教学环境与资源准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支持教师的教,我精心制作了PowerPoint课件,将网络精选的图片插入PPT中,增强直观性和趣味性;@#@为了支持学生的学,我特别设计几个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从而获得新知。

@#@@#@七、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复习旧知@#@师:

@#@同学们,新学期开始了,我们重新安排了座位。

@#@现在请你说一说你的前后左右分别是谁。

@#@@#@生1:

@#@……@#@师:

@#@×@#@×@#@×@#@同学说得很对,太棒了。

@#@再请一名说说。

@#@@#@生2:

@#@……@#@师:

@#@×@#@×@#@×@#@同学也说得很对,棒极了!

@#@@#@2、儿歌铺垫@#@引导学生背诵有关东、南、西、北方向的儿歌。

@#@@#@学生:

@#@早晨起来,面向太阳。

@#@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师:

@#@读了这首儿歌,你们会分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吗?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

@#@认识东、南、西、北方向)@#@复习旧知识,给予肯定评价和鼓励,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

@#@@#@愉快体验探索新知@#@1、小小导游(课件出示P2主题图)@#@师:

@#@我们现在来到了北京天安门广场,你们看见了哪些建筑物?

@#@愿意当小导游为大家介绍一下吗?

@#@@#@先同桌之间相互解说,再指定一名胆大的学生上台讲演。

@#@@#@师:

@#@说得非常好!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另外,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为了缅怀无数无私奉献、勇于献身的革命先烈,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创造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让学生扮演导游,为大家解说,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提高积极性。

@#@@#@介绍天安门和人民英雄纪念碑,可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2、小组合作、探索新知@#@出示P3例1彩图@#@师:

@#@图上画的是小明和他的学校,你能告诉老师他在干什么吗?

@#@(学生回答:

@#@他在指认方向)@#@

(1)分组活动:

@#@以3人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根据儿歌在学校操场上辨认东、南、西、北。

@#@@#@

(2)观察记录:

@#@你怎样记住我们学校的东、南、西、北方向?

@#@各个方向各有什么显著的景物?

@#@小组内交流,让后把看到的主要景物记录下来,并标明方向。

@#@提醒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注物体。

@#@@#@(3)汇报交流:

@#@回到教室,各小组将记录纸贴在黑板上,汇报交流各种不同的方法,上方定为什么方向?

@#@为什么这样定?

@#@@#@(4)教师讲解:

@#@学生讨论不同方法后,教室做出肯定和积极的评价。

@#@然后向学生讲解地图上的方向通常是: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教师板书: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5)知识运用:

@#@引导学生按地图的记录方式,重新整理自己的记录,完成校园示意图。

@#@再结合示意图用“东、南、西、北”来说说各种事物所在的方向。

@#@@#@让学生根据儿歌来分辨方向,有利于学生将课本知识应用于实际活动,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学生分组合作、交流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任务的意识与能力。

@#@@#@学生比较出色地完成任务后,教师做出积极、肯定的评价,可以鼓舞学生,增强他们继续学习的自信心和激情。

@#@@#@分层练习巩固新知@#@1、将教材第3页例1补充完整。

@#@@#@

(1)课件出示。

@#@@#@

(2)提问:

@#@小明是面向什么方向站立的?

@#@你是怎么知道的?

@#@(指定一名学生回答)@#@(3)同桌交流,说一说操场四周的建筑物分别在什么方向,并把结果填写在教材上。

@#@@#@2、用东、西、南、北这些词来说一说你座位周围的同学所在的方向。

@#@@#@3、你说我做。

@#@五人一组,一人指挥,四人做动作。

@#@(一人站中间指挥,其余四人听指挥站四个方向。

@#@)@#@4、合作完成P3“做一做”。

@#@四人背对背,分别面向四个不同方向站立,其他同学观察。

@#@@#@(教师强调:

@#@东西相对,南北相对。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所学的新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作业设计@#@1、“练习一”第1题。

@#@@#@2、合作完成“练习一”第2题。

@#@@#@3、回家跟家长说说:

@#@大地上的“东南西北”方向与地图或书面上的“东南西北”方位,有什么不同?

@#@@#@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新知,锻炼实践能力。

@#@@#@质疑总结@#@课件出示以下几个问题:

@#@@#@

(1)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

(2)你有什么感想?

@#@@#@(3)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4)你还有什么疑惑?

@#@@#@(5)你感觉自己今天表现如何?

@#@你感觉你组内其他同学表现如何?

@#@@#@(6)教师表扬全班学生。

@#@@#@学生自我总结、交流,深化知识;@#@自评、互评,让每个人发现自己的不足;@#@教师表扬,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

@#@@#@板书设计@#@北@#@南@#@西@#@东@#@认识东、南、西、北@#@早晨太阳在东方@#@面东、背西、左手北、右手南@#@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东西相对,南北相对@#@教学反思@#@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根据这一数学教学理念,在本次课程教学中,我前后组织学生进行了几次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保持高度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的活动过程中,始终以愉悦的心情,亲身经历和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

@#@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激发了他们的参与意识;@#@让学生们在体验成功的同时,也掌握和体会到了数学学习方法。

@#@在自主探究活动中,学生实现了自主体验,获得了自主发展。

@#@@#@";i:

24;s:

3357:

"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练习题@#@一、填空题@#@1.边长是()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米。

@#@@#@2.物体的()或封闭图形的(),就是它们的面积。

@#@@#@3.用12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4.一个长方形,长是40米,宽是25米,它的面积是(),周长是()。

@#@@#@5.便尝试10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平方分米。

@#@@#@6.一块长方形果园的长是600米,宽是400,它的面积是()平方米。

@#@@#@7.右图是由若干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组成的图形,它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一座大楼占地约是2500()。

@#@2、数学课本封面的大小约是4()。

@#@@#@3、一把勺子长约16()。

@#@4、冰箱一个面的面积约是140()。

@#@@#@5、一根跳绳长2()。

@#@6、一条毛巾的面积约是6()。

@#@@#@三、判断题。

@#@@#@1、面积就是物体的大小。

@#@()2.周长不相等的两个长方形,它们的面积也不相等。

@#@()@#@3.边长是3分米的正方形,它的周长是12分米。

@#@()@#@4、长+宽×@#@2=长方形的周长。

@#@()@#@5、面积比周长大。

@#@()@#@6.分别用6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拼成两个不同的长方形,它们的面积相等,周长也相等。

@#@()@#@四、选择题。

@#@@#@1、长方形的长和宽都扩大2倍,面积就扩大()倍。

@#@①2②4③8@#@2、边长为3厘米的正方形中有()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

@#@①3②6③9@#@3、一栋楼高约是35()。

@#@①米②平方米③平方分米@#@4、用16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它们的面积()。

@#@@#@①同样大②正方形大③长方形大@#@5、一本故事书的封面面积约是300()。

@#@①平方米②平方分米③平方厘米@#@五、填表。

@#@@#@长方形@#@长@#@宽@#@周长@#@面积@#@9厘米@#@4厘米@#@12米@#@72平方米@#@正方形@#@边长5厘米@#@100分米@#@六、操作题@#@1、涂一涂。

@#@(每个正方形的边长为1厘米)@#@

(1)涂出面积是8平方厘米的图形。

@#@

(2)涂出面积是16平方厘米的图形。

@#@@#@七、解决问题。

@#@@#@1、一个正方形草坪,边长是21米,在它的四周围上护栏。

@#@@#@

(1)护栏长是多少米?

@#@@#@

(2)这块草坪的面积是多少?

@#@@#@2、一个长方形的游泳池长60米,宽30米,池底铺面积为9平方分米的方砖,需要多少块?

@#@@#@3、有两个一样大小的长方形,长都是24厘米,宽都是12厘米。

@#@@#@

(1)拼成一个正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

@#@@#@

(2)拼成一个长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

@#@@#@4、有一个正方形苗圃,一边靠墙,其他三面围上篱笆,篱笆长18米,苗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5、拿一张边长是10厘米的正方形纸板,剪下一个长10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

@#@剩下的部分是什么图形?

@#@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i:

25;s:

6324:

"圆柱与圆锥单元测试卷@#@一、认真读题,谨慎填写。

@#@(每空1分,共18分)@#@1、圆柱有()条高,圆锥有()条高。

@#@@#@2、一个圆柱底面直径是2分米,把它的侧面展开正好是一个正方形,这个圆柱的高是()分米。

@#@@#@3、8050毫升=()升()毫升;@#@5.4平方分米=()平方厘米@#@2.8立方米=()立方分米;@#@5平方米40平方分米=()平方米@#@4、把一段圆柱形木料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削去部分是圆锥体积的()倍。

@#@@#@5、做一节底面直径为10分米,长40分米的烟筒,至少需要(  )平方分米铁片。

@#@@#@6、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相差16立方米,这个圆柱的体积是()立方米,圆锥的体积是()立方米.@#@7、一圆柱形罐头盒,高是1分米,底面周长6.28分米,罐头盒的侧面商标纸的面积最大是()平方分米,这个罐头盒至少要用()平方分米的铁皮。

@#@@#@8、一根长4米,横截面半径为2分米的圆柱形木料截成同样长的5段,表面积比原来增加()平方分米。

@#@@#@9、把一个圆柱的底面16等分后可以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如图),这个近似长方形的周长是33.12,@#@那么,这个圆柱的半径是()厘米,底面积是()@#@平方厘米;@#@如果圆柱高为10厘米,这个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厘米@#@二、巧思妙断,判断对错。

@#@(对的打“√”,错的打“×@#@”。

@#@每题1分,共10分)@#@1、把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的不一定是一个长方形。

@#@()@#@2、将圆柱沿着底面直径平分切成两半,得到的半圆柱的表面积是圆柱表面积的@#@。

@#@()@#@3、圆锥的底面半径扩大3倍,它的体积就扩大6倍。

@#@()@#@4、两个圆柱体,底面积大的圆柱体体积大。

@#@(  )@#@5、一个圆柱体木料削去12立方分米后,正好是一个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

@#@@#@原来这个圆柱体的体积是18立方分米。

@#@()@#@6、“做圆柱形通风管需要多少铁皮”是求这个圆柱的侧面积。

@#@()7、一个容器的体积就是它的容积。

@#@()@#@8、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都可用底面积×@#@高来表示。

@#@()@#@9、长方形绕着一条边转动所产生的图形是圆柱。

@#@()@#@10、一段圆柱体的钢材,切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切去部分是圆锥体积的2倍。

@#@()@#@三、反复比较,精心选择。

@#@(每题3分,共30分)。

@#@@#@1、下面()图形是圆柱的展开图。

@#@(单位:

@#@cm)@#@2、求圆柱形木桶内盛多少升水,就是求水桶的()。

@#@@#@A.侧面积B.表面积C.体积D.容积@#@3、小军做了一个圆柱体容器和几个圆锥体容器,尺寸如下图所示(单位:

@#@㎝),将圆柱体内的水倒入()圆锥体内,正好倒满。

@#@@#@4、下图中,以直线为轴旋转,可以得出圆柱体的是(),得出圆锥体的是()。

@#@@#@5、求做一个圆柱形通风管要用多少铁皮,是求圆柱的()@#@A、侧面积B、底面积C、表面积@#@6、一个圆柱的底面大小不变,高增加40%后体积是()@#@A、40%B、120%C、150%@#@7、圆柱的高和底面上任意一条半径所组成的角是()@#@A、锐角B、直角C、钝角@#@8、把一个圆柱切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这个长方体和原来圆柱相比,()@#@A、体积、表面积都不变B、体积不变,表面积变大C、体积不变表面积变小@#@9、从某个角度观察一个立方体模型,看到了一个圆,这个立体图形一定不是()@#@A、圆柱体B、长方体C、圆锥体@#@10、把一个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若干个扇形,然后切开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下面哪句话是正确的?

@#@()@#@A.表面积和体积都没变B.表面积和体积都发生了变化@#@C.表面积变了,体积没变D.表面积没变,体积变了@#@四、观察图形,细心计算。

@#@(12分)@#@1、根据条件求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

@#@(单位:

@#@厘米)(8分)@#@5分米@#@12.56分米@#@2分米@#@9.42分米@#@4分米@#@3分米@#@2、根据条件求圆锥的体积。

@#@(单位:

@#@厘米)(4分)@#@五、动手实践,操作应用。

@#@(6分)@#@请你制作一个无盖圆柱形水桶,有以下几种型号的铁皮可供搭配选择。

@#@@#@

(1)你选择的材料是()号和()号。

@#@@#@5分米@#@12.56分米@#@2分米@#@9.42分米@#@4分米@#@3分米@#@

(2)你选择的材料做成的水桶最多能装水多少千克?

@#@(1升水重1千克)@#@六、运用知识,灵活解题。

@#@(共24分)@#@1、一个圆柱形水池,水池内壁和底面都要镶上瓷砖,水池底面直径6米,池深1.2米。

@#@镶瓷砖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4分)@#@@#@2、张师傅要把一根圆柱形木料(如右图)削成一个圆锥,削成的圆锥的体积最大是多少立方分米?

@#@(4分)@#@3、某种饮料罐的形状为圆柱形,底面直径是7cm,高是12cm。

@#@将24罐这样的饮@#@料放入一个长方形纸箱内(如下图)。

@#@@#@

(1)这个纸箱的长、宽、高至少各是多少厘米?

@#@(4分)@#@

(2)这个纸箱的容积至少是多少?

@#@(4分)@#@@#@4、如图,一个胶水瓶,它的瓶身呈圆柱形(不包括瓶颈),容积为32.4立方厘@#@米。

@#@当瓶子正放时,瓶内胶水液面高为8厘米;@#@瓶子倒放时,空余部分高为2厘米。

@#@请你算一算,瓶内胶水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8分)@#@5@#@";i:

26;s:

10521:

"《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和小数的互化”(P77例1、例2及“做一做”,P78-79“练习十九”)@#@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能熟练、正确地进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2、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悟转化的数学方法。

@#@@#@3、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方法。

@#@@#@2、熟练地进行分数和小数之间的互化。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1、(出示课件)小明和爸爸进行登山比赛,看谁先登上山顶,结果小明用了小时,爸爸用了0.28小时,想一想,他们俩谁赢了?

@#@@#@2.分别用小数和分数表示下面每个图中的涂色部分。

@#@@#@@#@(0.3)=(0.25)=或=@#@(0.4)=或=@#@3、谈话导入,揭示课题(板书:

@#@分数和小数的互化),认定目标。

@#@@#@4、复习旧知:

@#@(课件出示)@#@

(1)比较分数的大小。

@#@@#@○○○,@#@

(2)比较小数的大小。

@#@@#@2.78○3.019.62○9.560.485○0.495.087○5.086@#@(3)想一想,小数的意义是什么?

@#@@#@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①0.3里面有()个()分之一,表示()分之();@#@写作()。

@#@@#@②0.47里面有()个()分之一,表示()分之();@#@写作()。

@#@@#@③0.059里面有()个()分之一,表示()分之();@#@写作()。

@#@@#@【教学意图】出示“登山比赛”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兴趣,体会分数也是一种可以表示大小的数,并且可以和小数互化,他们只是形式不同,本质一样。

@#@同时体会本课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通过复习旧知,为本节课新知识的学习做铺垫。

@#@@#@二、探索交流,学习新知@#@1、(课件出示)例1:

@#@把一条3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10段,每段长多少米?

@#@平均分成5段呢?

@#@@#@

(1)引导列式,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分别用小数表示计算结果和用分数表示计算结果。

@#@(学生汇报,课件展示)@#@①3÷@#@10=0.3(米)3÷@#@5=0.6(米)@#@②3÷@#@10=(米)3÷@#@5=(米)@#@③所以:

@#@0.3=,0.6=@#@

(2)观察两组式子,你发现了什么?

@#@(同桌交流)两种不同形式的结果是相等的,说明小数和分数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3)怎样能较快地把小数化成分数?

@#@(学生抢答,课件展示)。

@#@@#@小数表示的就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所以可以直接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再化简。

@#@@#@【板书】(小数的意义)@#@小数分数(能约分的要约分)@#@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0.3=,0.6==@#@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0.15==@#@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0.125==@#@……@#@(4)教师小结(出示课件):

@#@小数化分数的方法。

@#@@#@小数化分数,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的后面写几个0做分母,把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作分子;@#@化成分数后,能约分的要约分。

@#@@#@(5)小数化成分数,需要注意什么呢?

@#@(生抢答)@#@①要看清楚小数是几位小数,再确定分数的分母是10、100、1000……,@#@②化成分数后,能约分的要约分(要约成最简分数)。

@#@@#@(6)请大家在练习本上,尝试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

@#@ @#@@#@ @#@ @#@ @#@ @#@ @#@ @#@ @#@ @#@0.07= @#@ @#@ @#@ @#@ @#@ @#@ @#@0.24= @#@= @#@ @#@ @#@ @#@ @#@0.123=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

@#@请三名学生到黑板板演,并讲解自己把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集体讲评。

@#@@#@(7)我会填(学生抢答,课件展示):

@#@@#@=()÷@#@()=()@#@=()÷@#@()=()@#@▲我发现:

@#@因为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所以十分之几也可以直接表示成一位小数。

@#@@#@▲我发现:

@#@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

@#@@#@【教学意图】使学生掌握小数化成分数的一般方法,并能熟练运用这一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学生观察发现的能力。

@#@@#@2、(课件出示)例2:

@#@把,,,,,化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两位小数)。

@#@@#@

(1)小组合作探究,自主尝试解决。

@#@@#@启发诱导学生判断,哪几个分数可以直接写成小数;@#@哪几个分数可以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再写成小数;@#@哪几个分数只能用一般方法。

@#@@#@①,可以直接写成小数;@#@(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化小数,可以直接去掉分母,看分母中1后面有几个零,就在分子中从最后一位起向左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0.7,=0.39@#@②,化成小数(学生讨论并试着解决,再请代表汇报交流。

@#@)@#@  可能出现两种方法:

@#@@#@  方法一:

@#@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上25,转化为分母为100的分数,再改写成小数。

@#@==0.75,==0.225@#@  方法二:

@#@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用分子除以分母得出小数。

@#@@#@=3÷@#@4=0.75,=9÷@#@40=0.225@#@③将,化成小数。

@#@@#@学生自己尝试解决,发现问题?

@#@(分母9,14不能转化成10,100,1000……作分母。

@#@用分子除以分母时,出现了除不尽。

@#@)@#@  小结:

@#@像这样的分数化成小数时,只能用分子除以分母这种方法,一般情况下,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时,要根据需要按“四舍五人”法保留几位小数。

@#@=2÷@#@9≈0.22,=5÷@#@14≈0.36@#@

(2)交流汇报,集体讲评(课件展示)。

@#@@#@=0.7=3÷@#@4=0.75=2÷@#@9≈0.22@#@=0.39=9÷@#@40=0.225=5÷@#@14≈0.36@#@(3)怎样能较快地把分数化成小数?

@#@(课件展示,教师板书)@#@【板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小数@#@分子÷@#@分母@#@(除不尽时,用“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值):

@#@=2÷@#@9≈0.22@#@特殊情况: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0.7,=0.39@#@分母是10、100、1000…的因数时。

@#@==0.75@#@3、质疑反馈,总结归纳。

@#@@#@三、尝试应用,巩固提高@#@1、(课件出示)把0.7、、0.25、、、这6个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

@#@@#@

(1)提问:

@#@这6个数中,有分数,有小数,要比较这些数的大小,该怎么办?

@#@@#@①学生想到的方法可能有两种:

@#@一是把分数化成小数,二是把小数化成分数。

@#@@#@②哪种方法比较简便?

@#@为什么?

@#@(化成小数比较简便)@#@

(2)学生尝试完成,教师个别指导。

@#@@#@(3)集体讲评(课件展示,指导书写格式)。

@#@@#@=0.9=0.43==0.28=13÷@#@47≈0.277@#@因为:

@#@0.25<0.277<0.28<0.43<0.7<0.9@#@所以:

@#@0.25<<<<0.7<@#@【教学意图】用引导探究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会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2、(课件出示)我会填。

@#@@#@

(1)把0.25化分数时,因为0.25是()小数,所以就在1后面写()个0作(),把0.25去掉小数点作(  ),结果是( ),约分后是()。

@#@@#@

(2)把2化小数时,整数部分不变,直接去掉分母,看分母1后面有几个0,就在分子中从()起,向( )数出()位,点(  ),结果()。

@#@@#@(3)把化小数时,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直接列式()÷@#@()计算,因为除不尽,按需要保留两位小数,结果是()@#@3、(课件出示)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

@#@@#@0.76.130.080.651.075@#@4、(课件出示)把下列分数化成小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保留两位小数)。

@#@@#@@#@5、(出示课件)把小数和相等的分数用线连起来。

@#@@#@0.60.030.453.250.18@#@@#@【教学意图】通过题型变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补救辅导,巩固新知。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1、畅谈收获。

@#@@#@2、师生共同小结。

@#@@#@【教学意图】锻炼学生总结归纳能力,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比较系统的梳理,并能顺势发现各自的知识掌握程度,形成对比,激发其力求进步的自觉动力。

@#@@#@五、课外拓展,布置作业@#@1、思考:

@#@分数化成小数时,有些分数的分子除以分母能够除尽,而有些分数的分子除以分母总是除不尽。

@#@想一想,你知道什么样的最简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吗?

@#@试着发现这个规律?

@#@@#@2、作业:

@#@数学课本P78-78练习十九第2、5、8题。

@#@@#@【板书设计】@#@6.分数和小数的互化@#@(小数的意义)@#@小数分数@#@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0.3=,0.6==@#@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0.15==@#@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0.125==@#@……@#@(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小数@#@分子÷@#@分母@#@(除不尽时,用“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值):

@#@=2÷@#@9≈0.22@#@特殊情况: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0.7,=0.39@#@分母是10、100、1000…的因数时。

@#@==0.75@#@9@#@";i:

27;s:

8725:

"第七单元条形统计图@#@教学目标:

@#@@#@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

(2)让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

@#@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课时划分:

@#@3课时@#@第一课时课题:

@#@认识“以一当一”的条形统计图@#@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4—95页的例1。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

(2)让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⑶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1格表示一个单位@#@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1、出示例1@#@这是北京市2012年8月的天气情况。

@#@请你首先认识一下天气符号,他们表示什么天气?

@#@@#@这个月的每种天气各有多少天?

@#@你能把它清楚的表示出?

@#@@#@学生尝试用自己熟悉的方法表示出来?

@#@@#@反馈:

@#@①我用统计表@#@②我用象形统计图@#@师:

@#@他们把数据都表示清楚了吗?

@#@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2师:

@#@还可以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

@#@@#@@#@师:

@#@从这个条形统计图中,你看懂了什么?

@#@@#@生:

@#@边上有数据:

@#@0、1、2、3、4、5、6、7、8、9、@#@师:

@#@最下面一个数字是1吗?

@#@@#@生:

@#@下面是各种天气情况:

@#@晴、阴、多云、阵雨、雷阵雨@#@师;@#@在这个图中,最下面一个格子碰着的横线对着几?

@#@在这个图中,1个格子表示1个单位。

@#@@#@师:

@#@从这个条形统计图中,你还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

@#@晴天和多云最多@#@生:

@#@雷阵雨最少@#@生:

@#@阴天比多云少3天@#@生:

@#@阴天比阵雨多1天@#@3师:

@#@和统计表相比,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优点?

@#@@#@能更清楚直观的表示数据的大小@#@二、巩固新知@#@1、完成95页的做一做@#@统计一下本班同学出生的月份@#@出生月份@#@把上面的数据在下面用条形图表示出@#@学生完成相应的统计表和统计图,并完成相应的题目@#@参加统计的同学一共有()人。

@#@@#@‚有出生人数相同的月份吗?

@#@是哪几个月?

@#@@#@ƒ()月出生的人数最多,()月出生的人数最少。

@#@@#@2、完成练习十九的第1题和第2题@#@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

@#@《作业本》第62页@#@第二课时课题:

@#@认识“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6—97页的例2。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

(2)让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⑶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1格表示2个单位@#@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2@#@1、下面是四

(1)班同学最喜欢的一种早餐(不包括主食)统计表@#@最喜欢的早餐@#@牛奶@#@豆浆@#@粥@#@人数@#@6@#@12@#@24@#@请你在以下两个条形统计图中表示出来(图1)@#@@#@牛奶豆浆粥(早餐)@#@@#@图2@#@2、展示学生的作业,@#@3、根据统计图,完成相应的练习。

@#@@#@⑴两个图的每格分别代表几人?

@#@@#@⑵最喜欢()的人数最多@#@⑶你认为用哪个图表示这里的数据比较合适?

@#@为什么?

@#@@#@⑷如果最喜欢牛奶的是5人,在右图中怎样表示?

@#@@#@学生逐一回答以上问题,不会时,其他学生补充。

@#@@#@第⑷点@#@师:

@#@在右图中,一个格子表示2人,2个格子表示4人,3个格子表示6人,5人该如何表示呢?

@#@@#@生:

@#@一个格子表示2人,那么半个格子表示1人,5人可以用2个半格子。

@#@@#@二、巩固练习@#@第97页做一做@#@1、出示天气日历表@#@这是北京市2012年9月的天气情况@#@根据例1的数据和上面的记录单填写下表@#@月份@#@天气@#@晴@#@阴@#@多云@#@雨@#@8月@#@9月@#@2把上面的数据在下面分别用条形图表示出来@#@⑴北京市2012年8月天气统计图@#@⑵北京市2012年9天气统计图@#@学生完成相应的统计图@#@教师展示学生作品,学生进行评价@#@学生完成相应的练习题@#@⑴9月和8月比较,天气有什么变化?

@#@@#@⑵9月北京已正式进入秋季,你认为北京9月的天气有什么特点?

@#@@#@三、练习@#@1、练习十九第3题,学生练习后校对。

@#@@#@2、练习十九第4题,本题中的条形统计图和刚学的统计图有什么不一样?

@#@@#@生:

@#@横向条形统计图@#@第三课时课题:

@#@认识“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8—99页的例3。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

(2)让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⑶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1格表示5个单位@#@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3@#@1、出示题目@#@这是几个同学在一个路口统计了20分钟后,得到的几种机动车通过的辆数统计表。

@#@@#@机动车@#@轿车@#@面包车@#@客车@#@货车@#@辆数@#@50@#@30@#@25@#@10@#@师:

@#@你能把上面的结果用“以1代表2”的条形图表示出来吗?

@#@@#@学生独立画图,教师展会学生作品。

@#@@#@师:

@#@你对刚才画的统计图有什么感受?

@#@ @#@生:

@#@每个格子表示2辆车,要画很多个格子,太麻烦!

@#@@#@师:

@#@那你觉得该怎样画?

@#@@#@生:

@#@每个格子表示5辆车@#@师:

@#@那你就按照这种方法画一画。

@#@@#@学生独立画图后,教师展示学生作品。

@#@@#@学生完成相应的题目@#@⑴每格代表()辆车。

@#@@#@

(2)什么情况下用1格代表5辆车比较好合适?

@#@@#@(3)如果统计结果是下面这样,每格代表几合适?

@#@@#@机动车@#@轿车@#@面包车@#@客车@#@货车@#@辆数@#@60@#@30@#@40@#@10@#@学生独立思考后馈:

@#@每格表示10辆,因为它们都是整十数@#@二、第99页,做一做@#@1、出示题目:

@#@佳美电器商店电视机一周销售情况统计表@#@星期@#@一@#@二@#@三@#@四@#@五@#@六@#@日@#@销售量/台@#@15@#@10@#@20@#@25@#@30@#@50@#@45@#@学生根据统计表,完成相应的统计图@#@

(1)这一周哪天销售量最多?

@#@哪天最少?

@#@@#@

(2)你还能发现什么?

@#@你能提出什么建议?

@#@@#@三、巩固练习@#@1、练习十九第5题@#@A、学生根据统计表画出统计图@#@B、完成相应的练习@#@

(1)每格代表()年@#@

(2)()的寿命最长,()的寿命最短@#@(3)你对什么信息最感兴趣?

@#@@#@(4)你能在下面用条形图把上面的数据表示出来吗?

@#@@#@2、练习十九第6题@#@A、学生根据统计表画出统计图@#@B、完成相应的练习@#@

(1)每格代表()枚。

@#@其他同学表示的是什么奖牌的数量?

@#@@#@每格代表几枚?

@#@为什么?

@#@@#@

(2)()的()牌枚数最多。

@#@@#@";i:

28;s:

3332:

"植树问题棵数@#@一、理解概念:

@#@总长、间隔、间隔数、间距、棵树间距@#@总长:

@#@一条路的总长度或一个封闭图形的周长@#@间隔:

@#@相邻两棵树(或其他事物)之间的一段@#@间隔数:

@#@就是段数,间隔的数量间隔总长间隔数@#@间距:

@#@相邻两棵树(或其他事物)之间的距离,也就是一个间隔的距离@#@二、知识点@#@1、计算公式:

@#@(在路的一侧、一边或一旁的条件下利用这些公式)@#@总长=间距×@#@间隔数@#@间距=总长÷@#@间隔数@#@间隔数=总长÷@#@间距@#@2、四种情况@#@①两端都栽(示意图:

@#@)@#@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棵数-1@#@②一端栽一端不栽(示意图:

@#@)@#@棵数=间隔数@#@③两端都不栽(示意图:

@#@)@#@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棵数+1@#@④封闭路线(图形)(示意图:

@#@)类似于一端栽一端不栽@#@棵数=间隔数@#@3、植树问题的其他情况@#@①锯木头@#@次数=段数-1段数=次数+1所需时间=锯一次时间×@#@次数@#@②敲钟@#@间隔数=敲的下数-1敲一下时间=所花时间÷@#@间隔数所花时间=敲一下时间×@#@间隔数@#@③楼层(台阶)@#@层数=楼数-1总台阶数=层数×@#@每层台阶数@#@三、解答方法@#@1、读题细心,要标记重要词语,如“一旁”“两旁”“一侧”“两侧”等来判断是否求路的一边还是两边。

@#@分清是哪一种植树情况,从“两端都栽”“一端栽一端不栽”“两端都不栽”“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四周”“从起点到终点”“从头到尾”等词语来判断。

@#@@#@2、分析清楚题目已知的条件,题目已知的数,是“总长、间隔、间隔数、间距、棵树”里的哪些量,要求的是哪个量,从要求的那个量的计算公式直接入手,找出或通过计算求出计算公式需要的条件,再利用公式直接计算。

@#@@#@3、例题分析。

@#@@#@例题:

@#@城中小学在一条大路两边从头到尾栽树56棵,每隔6米栽一棵。

@#@这条大路长多少米?

@#@@#@分析:

@#@题目关键词语“两边”“从头到尾”(我加黑体并用不同字体表示)说明这是两旁都栽的情况,而且是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

@#@56棵,是“棵数”(两旁栽的总数),每隔6米,这是“间距”,“这条路长多少米”,很明显是求“总长”。

@#@@#@要求“总长”,我们知道要用“总长=间距×@#@间隔数”这个公式,这里间距题目已知,间隔数没告诉我们,那么就要先求间隔数,因为这道题是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利用“间隔数=棵数-1”来求,由知识点我们知道,这些量都是在一旁的情况下直接利用公式,那么先求一边的棵数,用56÷@#@2=28(棵),那么间隔数就是28-1=27(个),接着直接可求总长:

@#@6×@#@27=162(米)。

@#@一步一步分析,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结合题目正确利用计算公式。

@#@@#@";i:

29;s:

15421:

"第四单元可能性@#@单元目标:

@#@@#@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有关实例使学生初步体验到生活中许多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许多则是不确定的。

@#@@#@2.通过实际活动,使学生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通过试验、游戏等活动,使学生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正确的描述,并能与同学一起交流自己的想法。

@#@@#@4.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重、难点:

@#@@#@重点:

@#@@#@1.能对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正确的判断;@#@@#@2.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3.学会比较多种事件结果可能性大小的方法。

@#@@#@难点:

@#@@#@1.能对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正确的判断;@#@@#@2.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3.能根据可能性的大小逆向思考比较事物数量的大小。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统计知识,对现实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并有一定的简单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从年龄特点来看,五年级学生具有好动、好奇、好表现的性格特征,抓住学生这一特点,教师可以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便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生在四年级下册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小数,会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运算,并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三位数计算的方法,具备了学习本单元新知识的基础。

@#@@#@单元知识结构:

@#@@#@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例1@#@可能性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感@#@受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例2@#@根据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进行推测例3@#@单元课时划分:

@#@@#@可能性..........................................3课时@#@掷一掷..........................................1课时@#@第一课时可能性(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教学内容:

@#@@#@教材第44、45页的例1和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对一些事件的可能性做出正确判断。

@#@@#@教学方法:

@#@@#@教法:

@#@游戏教学法。

@#@@#@学法: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

@#@@#@教师:

@#@课件、抽签卡纸、盒子、铅笔。

@#@@#@学生:

@#@练习本@#@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1.我们要举行联欢会了,同学们要用抽签的方式来确定自己表演什么节目,你能确定你自己表演什么节目吗?

@#@(不能)@#@2.同学们说的这些都是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在数学里是有些不确定性的事件。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板书课题)@#@投影出示教材第44页主题图。

@#@@#@二、探索新知@#@1.出示教材第44页例1。

@#@@#@师:

@#@观察情境,从中你都知道了哪些信息?

@#@@#@生1:

@#@我知道了三张卡片分别写着唱歌、跳舞和朗诵。

@#@@#@生2:

@#@我知道了让3名同学来抽卡片。

@#@@#@生3:

@#@我知道了问题是求每位同学分别抽到什么节目。

@#@@#@2.师:

@#@如果小明抽到了跳舞,那么小丽和小雪抽到的是什么?

@#@@#@生1:

@#@小丽可能抽到朗诵,也可能抽到唱歌。

@#@@#@生2:

@#@小丽可能抽到唱歌,也可能抽到朗诵。

@#@@#@3.汇总:

@#@小丽和小雪抽到唱歌和朗诵都有可能。

@#@@#@4.师:

@#@如果小丽抽到朗诵,小雪会抽到什么?

@#@@#@学生:

@#@最后只有一张了,因此小雪一定抽到了唱歌。

@#@@#@5.教师总结并板书:

@#@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些事件的结果是可以预知的,这时就用“一定”或“不可能”来描述。

@#@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些事件的结果是不可以预知的,这时就用“可能”来描述。

@#@@#@三、知识应用@#@课本第45页的做一做(用黑白棋子来代替)@#@盒子中装有白、黑两种颜色的棋子,从中任意摸一个。

@#@下面的说法对吗?

@#@在对的后面画“√”,错的画“✕”。

@#@@#@

(1)可能是白棋。

@#@(  )  

(2)一定是白棋。

@#@(  )  (3)可能是黑棋。

@#@(  )(4)一定是黑棋。

@#@(  ) (5)不可能是白棋。

@#@(  ) (6)一定不是白棋。

@#@(  )@#@四、课堂小结@#@师:

@#@这节课你们学了什么知识?

@#@有什么收获?

@#@@#@引导归纳:

@#@@#@1.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几种情况:

@#@可能、不可能、一定。

@#@@#@2.能结合实际情况对一些事件进行判断。

@#@其中“不可能”和“一定”是能够在完全确定的情况下做出的判断,而“可能”是在不能确定的情况下做出的判断,它通常包含经常、偶尔两种情况。

@#@@#@板书设计:

@#@@#@可能性@#@可能(不能确定)@#@可能性不可能@#@一定完全确定@#@作业设计:

@#@@#@课本第47页的第2、3题和练习册中对应的练习。

@#@@#@第二课时可能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教学内容:

@#@@#@教材第45页的例2和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进一步学习比较多种结果事件可能性的大小方法:

@#@先得出结果总数,再看哪种结果在总数占的比例多。

@#@@#@3.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难点:

@#@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教法:

@#@游戏教学法。

@#@@#@学法: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

@#@@#@教师:

@#@课件、棋子。

@#@@#@学生:

@#@练习本@#@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1.课件出示例2主题图@#@教师演示:

@#@出示纸盒,把4个红棋子和1个蓝棋子放入盒中并摇匀。

@#@@#@2.教师小结:

@#@摸到每种棋子的可能性是不一样的。

@#@那么可能摸到黄棋子吗?

@#@白棋子吗?

@#@@#@二、探索新知@#@出示教材第45页例2。

@#@新课标第一网@#@1.问题情境:

@#@从盒子里摸出一个棋子,记录它的颜色,然后放回去摇匀再摸,重复20次。

@#@@#@2.分组合作:

@#@边操作边完成实验报告的记录。

@#@(我用黑白棋子代替)@#@第( )小组@#@记 录@#@次 数@#@白棋子@#@黑棋子@#@3.小组汇报。

@#@@#@4.全班交流:

@#@根据各组的实验报告,你发现了什么?

@#@@#@如果再摸一次,摸到哪种颜色棋子的可能性大?

@#@为什么?

@#@@#@5.拓展。

@#@@#@如果盒子中有3个白棋子和3个黑棋子,任意摸一个,摸到哪种颜色棋子的可能性大?

@#@为什么?

@#@@#@6.通过操作,你发现可能性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7.师引导学生小结:

@#@与在总数中占数量的多少有关,在总数中占的数量越多,摸到的可能性就越大,占的数量越少,摸到的可能性也就越小。

@#@(板书)@#@8.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例子:

@#@如抽奖、买彩票等。

@#@并由此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教育。

@#@@#@三、知识应用@#@1.课本第45页的第二个“做一做”。

@#@@#@先让学生自主思考,小组交流,再汇报。

@#@并说出为什么这么想。

@#@@#@引导学生总结:

@#@在总数中占的颜色多的可能性大,占的颜色少的可能性小。

@#@可以进一步渗透“公平”的思想与画法。

@#@@#@2.选一选(课件)课本第48页的第7题。

@#@@#@小明闭着眼摸出绿色的球,在哪个箱子里更容易摸到?

@#@为什么?

@#@@#@生答,因为第二个盒子里绿色球占总数的数量多,可能性就大。

@#@@#@3.想一想(课本第48页的第8题)@#@抽签游戏,最可能抽到什么节目?

@#@学生说原因。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们学了什么知识?

@#@有什么收获?

@#@@#@引导归纳:

@#@@#@1.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2.在总数中占的数量越多,摸到的可能性越大,占的数量越少,摸到的可能性也就越小。

@#@@#@3.摸到的可能性大的说明在总数中占的数量多,摸到的可能性小的说明在总数中占的数量少。

@#@@#@板书设计:

@#@@#@可能性@#@大数量多@#@可能性@#@小数量少@#@作业设计:

@#@@#@练习册中相对应的练习。

@#@@#@第三课时可能性(随机现象可能性的大小进行推测)@#@教学内容:

@#@@#@教材第46页的例3和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进一步学习比较多种结果事件可能性的大小方法:

@#@先得出结果总数,再看哪种结果在总数占的比例多。

@#@@#@3.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难点:

@#@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教法:

@#@游戏教学法。

@#@@#@学法: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

@#@@#@教师:

@#@课件、棋子。

@#@@#@学生:

@#@练习本@#@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课件出示@#@摸出一个球,摸出哪种颜色球的可能性大?

@#@为什么?

@#@@#@小精灵:

@#@同学们还记得这个问题吗?

@#@@#@生答:

@#@摸出红球的可能性大,因为口袋中红球的数量比蓝球多。

@#@@#@二、探索新知@#@出示教材第46页例3。

@#@@#@1.问题情境:

@#@小盒中装有红、黄两种颜色的球,每个小组的盒子里装的球都是一样的。

@#@从中摸出一个球后再放回去摇匀,重复20次并记录下球的颜色。

@#@@#@2.分组合作,记录结果。

@#@@#@下面是八个小组的统计情况。

@#@@#@ 次数 小组@#@颜色     @#@1@#@2@#@3@#@4@#@5@#@6@#@7@#@8@#@合计@#@红球@#@15@#@16@#@12@#@18@#@15@#@16@#@14@#@17@#@123@#@黄球@#@5@#@4@#@8@#@2@#@5@#@4@#@6@#@3@#@37@#@3.教师提问:

@#@盒子里红球多,还是黄球多?

@#@@#@学生:

@#@因为摸出红球的次数比黄球多,所以盒子里的红球多。

@#@@#@三、知识应用@#@1.课件出示课本第46页做一做的第1题。

@#@@#@猜一猜,摸出哪种颜色棋子的可能性最大?

@#@摸出哪种颜色棋子的可能性最小?

@#@@#@生答:

@#@@#@摸出一个棋子,可能是什么颜色?

@#@@#@摸出一个棋子,可能是红色、蓝色或黄色。

@#@@#@盒子里红色棋子最多,所以摸出红色棋子的可能性最大。

@#@@#@盒子里黄色棋子最少,所以摸出黄色棋子的可能性最小。

@#@@#@2.课本第49页的第10题。

@#@@#@占的数量多可能性就大。

@#@@#@3.掷一掷(课本第46页的第2题)@#@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们学了什么知识?

@#@有什么收获?

@#@@#@引导归纳:

@#@@#@1.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2.在总数中占的数量越多,摸到的可能性越大,占的数量越少,摸到的可能性也就越小。

@#@@#@3.摸到的可能性大的说明在总数中占的数量多,摸到的可能性小的说明在总数中占的数量少。

@#@@#@作业设计:

@#@@#@课本第49页练习十一的第11题和练习册中对应的练习。

@#@@#@板书设计:

@#@@#@可能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摸到的可能性大的说明在总数中占的数量多,摸到的可能性小的说明在总数中占的数量少。

@#@@#@第四课时掷一掷@#@教学内容:

@#@@#@教材第50、51页的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使学生通过“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巩固“组合”的有关知识,探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3.结合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探索两个骰子点数之和在5、6、7、8、9居多的原理。

@#@@#@教学方法:

@#@@#@教法:

@#@创设情境、游戏教学法。

@#@@#@学法:

@#@小组合作、实践操作法。

@#@@#@教学准备:

@#@@#@教师:

@#@课件、骰子。

@#@@#@学生:

@#@练习本@#@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掷一个骰子,可能掷出哪些数?

@#@@#@掷出每个数的可能性相等吗?

@#@(1、2、3、4、5、6)@#@二、探索新知@#@准备两个小正方体,再在每个小正方体的六个面上分别写1,2,3,4,5,6。

@#@请两名同学掷一掷,谁掷出的点数大,谁就获胜。

@#@@#@出示活动一@#@1.提问:

@#@每个正方体的六个面上分别写1,2,3,4,5,6,同时掷两个小正方体,想一想,它们的和可能有哪些?

@#@@#@2.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这两个小正方体中最小的数字都是1,最大的数字都是6,所以掷出的两个数的和最小是1+1=2,最大是6+6=12。

@#@@#@3.解决问题:

@#@掷出的两个数的和在2和12之间(包括2和12),所以一共有11种可能。

@#@@#@出示活动二@#@1.提问:

@#@师生来掷20次,如果和是5,6,7,8,9算老师赢,否则算学生赢。

@#@谁赢的可能性大?

@#@@#@2.学生分析问题:

@#@因为老师选了5个数,我们选了6个数,所以我们赢的可能性大。

@#@@#@3.进行比赛。

@#@@#@通过比赛,发现老师赢的次数比较多。

@#@@#@4.提出质疑:

@#@为什么老师赢的次数多呢?

@#@@#@虽然和有11种可能,但是每种和出现的次数是不一样的,所以不可以用看和的个数的多少来直接比较输赢的可能性的大小。

@#@@#@出示活动三和四@#@1.提出问题,进行统计。

@#@@#@两人一组,轮流掷,和是几,就在几的上面涂一涂。

@#@涂满其中一列,游戏结束。

@#@@#@2.学生小组操作。

@#@@#@3.小组交流:

@#@哪些和出现的可能性大?

@#@哪些和出现的可能性小?

@#@@#@4.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和是5,6,7,8,9的可能性大。

@#@@#@师:

@#@为什么和是5,6,7,8,9的可能性大?

@#@而和是2,3,4,10,11,12的可能性小呢?

@#@@#@师:

@#@和一共有36个,其中和是5、6、7、8、9的共有24个,因此和是5、6、7、8、9的可能性大;@#@和是2、3、4、10、11、12的占其中的12个,因此可能性小。

@#@@#@三、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引导学生说一说事件发生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板书设计:

@#@@#@掷一掷@#@A组:

@#@2、3、4、10、11、12B组:

@#@5、6、7、8、9@#@(可能性小)(可能性大)@#@作业设计:

@#@@#@练习册第38页对应的练习@#@";i:

30;s:

16388:

"二年级数学习题集@#@《数据收集整理》@#@一、下面的统计表记录的是二年级

(1)班同学的课余生活情况:

@#@@#@1.二

(1)班同学在课余时间喜欢(  )的人最多。

@#@@#@2.二

(1)班同学在课余时间喜欢打游戏机的人数比喜欢读课外书的多(  )人。

@#@@#@3.你在课余时间喜欢()。

@#@@#@4.看了上面的统计表,你有什么发现?

@#@想给同学们提那些建议?

@#@@#@二、调查全班学生最喜欢的一种玩具。

@#@@#@1.最喜欢(  )的人数最多,最喜欢(  )的人数最少。

@#@@#@2.我喜欢(  )玩具,喜欢这种玩具的有(  )人。

@#@@#@3.请你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4.玩具厂要生产玩具,请你根据调查结果,建议玩具厂多生产哪种玩具,为什么?

@#@@#@表内除法

(一)@#@一、下面哪些分法是平均分?

@#@在括号里画√。

@#@@#@

(一)()@#@

(二)()@#@(三)()@#@(四)()@#@考查目的:

@#@使学生从直观上认识平均分的特点:

@#@每份分得同样多。

@#@@#@解析:

@#@这道题目对于学生来讲应该是最基础的题目,从图上可以很明确看出第一种是把8分成了3,3,2;@#@第三种是把14分成了3,3,3,3,2;@#@第四种是把19分成了5,9,5。

@#@只有第二种是把8分成了4和4,每份分得同样多,是平均分。

@#@@#@答案:

@#@

(一)×@#@

(二)√(三)×@#@(四)×@#@@#@二、圈一圈,分一分。

@#@@#@

(一)分桃子@#@1.把16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个。

@#@@#@2.把16个桃子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个。

@#@@#@3.把16个桃子平均分给8只小猴,每只小猴分()个。

@#@@#@

(二)分苹果@#@1.把()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个。

@#@@#@2.把()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个。

@#@@#@3.把()个苹果,平均分成6份,每份()个。

@#@@#@4.把()个苹果,平均分成9份,每份()个。

@#@@#@5.把()个苹果,平均分成18份,每份()个。

@#@@#@三、看图填一填。

@#@@#@

(一)@#@1.一共有()根胡萝卜,每()根一份,平均分成了()份。

@#@@#@2.一共有()根胡萝卜,平均分成()份,每份有()根。

@#@@#@

(二)@#@1.把10个面包平均分成()份,每份有()个面包。

@#@@#@2.把10个面包每()个一份,分成了()份。

@#@@#@(三)先分一分,再填一填。

@#@@#@1.有()个西瓜,每()个一份,分成了()份。

@#@@#@2.有()个西瓜,平均分成了()份,每份是()个。

@#@@#@  @#@ @#@ @#@四、圈一圈,填一填。

@#@@#@

(一)@#@一共有()个,每()个一份,一共可以分成()份。

@#@@#@

(二)@#@一共有()个,每()个一份,一共可以分成()份。

@#@@#@五、把8个篮球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

@#@下面哪种分法对?

@#@对的在括号里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六、先用小棒摆一摆,再填一填。

@#@@#@

(一)如果摆成独立的,可以摆()个。

@#@@#@

(二)如果摆成独立的,可以摆()个。

@#@@#@(三)如果摆成独立的,可以摆()个。

@#@@#@七、能力提升@#@

(一)星期天,家里来了一些客人,小明准备了14根筷子,刚好够用。

@#@吃饭时一共有()人。

@#@@#@

(二)把下面的饮料分给小朋友,每人分3瓶,够5个人分吗?

@#@@#@图形的运动@#@  1.下面的图形和数字哪些是轴对称的?

@#@是的在括号里画“√”。

@#@@#@答案:

@#@@#@  2.下面的交通标志图案,哪些是轴对称的?

@#@是的在括号里画“√”。

@#@@#@答案:

@#@@#@ 3.下面的图形各是从哪张纸上剪下来的?

@#@连一连。

@#@@#@答案:

@#@@#@  @#@4.先想一想,再折一折,下面的图形那些是轴对称图形?

@#@你能找到几条对称轴?

@#@@#@  @#@  5.用一张正方形纸,怎样只剪一刀,得到一个十字形?

@#@照下图的样子做一做,做好后说说制作的过程。

@#@@#@(方法一)@#@(方法二)@#@表内除法

(二)@#@一、把下面的口诀填完整。

@#@@#@三( @#@ @#@)二十一 @#@ @#@ @#@ @#@ @#@ @#@五八( @#@ @#@) @#@ @#@ @#@ @#@ @#@ @#@ @#@ @#@二( @#@ @#@)十八@#@四( @#@ @#@)二十八 @#@ @#@ @#@ @#@ @#@ @#@( @#@ @#@)七四十九 @#@ @#@ @#@ @#@ @#@ @#@( @#@ @#@)( @#@ @#@)六十四@#@二、看图列式。

@#@@#@( @#@ @#@)×@#@( @#@ @#@)=( @#@ @#@) @#@ @#@口诀:

@#@ @#@ @#@ @#@ @#@ @#@ @#@ @#@ @#@ @#@ @#@@#@42÷@#@ @#@ @#@6=( @#@ @#@) @#@ @#@想口诀:

@#@ @#@ @#@ @#@ @#@ @#@ @#@ @#@ @#@ @#@ @#@ @#@ @#@ @#@ @#@@#@42÷@#@ @#@ @#@7=( @#@ @#@) @#@ @#@想口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8÷@#@6 @#@ @#@49÷@#@7 @#@ @#@8×@#@7 @#@ @#@36÷@#@6 @#@ @#@35÷@#@7@#@( @#@ @#@ @#@ @#@)<@#@( @#@ @#@ @#@ @#@)<@#@( @#@ @#@ @#@ @#@)<@#@( @#@ @#@ @#@ @#@)<@#@( @#@ @#@ @#@ @#@)@#@四、有24个桃子,请你分一分。

@#@@#@

(1)如果平均分给8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几个桃子?

@#@@#@ @#@ @#@ @#@ @#@ @#@ @#@

(2)你还想平均分给几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几个桃子?

@#@(请解答)@#@五、在( @#@ @#@)里填“+”“-”“×@#@”“÷@#@”。

@#@@#@10()3=7 @#@ @#@42()7=6 @#@ @#@25()5=30 @#@ @#@7()8=56@#@32()4=8 @#@ @#@19()9=28 @#@ @#@12()8=4 @#@ @#@5()6=30 @#@ @#@@#@混合运算@#@1.填一填。

@#@@#@  

(1)61-28+26这个算式,先算( @#@ @#@)法,再算( @#@ @#@)法,结果是( @#@ @#@)。

@#@@#@

(2)18÷@#@6×@#@5这个算式,先算( @#@ @#@)法,再算( @#@ @#@)法,结果是( @#@ @#@)。

@#@@#@2.脱式计算。

@#@@#@48÷@#@6÷@#@4 @#@ @#@ @#@ @#@ @#@ @#@ @#@ @#@35+27-34 @#@ @#@ @#@ @#@ @#@ @#@ @#@ @#@12÷@#@2×@#@3 @#@ @#@ @#@ @#@ @#@ @#@ @#@ @#@8×@#@3÷@#@6@#@3.下面的计算对吗?

@#@如果不对,把它改正过来。

@#@@#@ 48-8+10       @#@ @#@ @#@ @#@32÷@#@4×@#@2@#@=48-18 @#@ @#@ @#@ @#@ @#@ @#@ @#@ @#@ @#@ @#@ @#@ @#@=32÷@#@8@#@=30 @#@ @#@ @#@ @#@ @#@ @#@ @#@ @#@ @#@ @#@ @#@ @#@ @#@ @#@=4@#@4.把下面每组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

@#@@#@  

(1)6×@#@6=36 @#@ @#@ @#@ @#@ @#@ @#@ @#@ @#@ @#@ @#@ @#@ @#@ @#@ @#@ @#@ @#@ @#@ @#@ @#@ @#@ @#@ @#@

(2)63-33=30 @#@ @#@ @#@ @#@ @#@ @#@ @#@ @#@@#@    36÷@#@9=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0+12=42@#@ @#@ @#@______________ @#@ @#@ @#@ @#@ @#@ @#@ @#@ @#@ @#@ @#@ @#@ @#@ @#@ @#@ @#@ @#@ @#@ @#@ @#@ @#@______________@#@  (3)15÷@#@3=5 @#@ @#@ @#@ @#@ @#@ @#@ @#@ @#@ @#@ @#@ @#@ @#@ @#@ @#@ @#@ @#@ @#@ @#@ @#@ @#@ @#@ @#@(4)23+6=29@#@     5×@#@5=2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9-11=18@#@   ______________ @#@ @#@ @#@ @#@ @#@ @#@ @#@ @#@ @#@ @#@ @#@ @#@ @#@ @#@ @#@ @#@ @#@ @#@ @#@ @#@______________@#@5.公共汽车上原有36人,到中山路站时有4人下车,有13人上车。

@#@@#@有余数的除法@#@  1.圈一圈,填一填。

@#@@#@  

(1)15个◆,2个2个地圈。

@#@@#@◆◆◆◆◆◆◆◆@#@◆◆◆◆◆◆◆@#@  圈了( @#@ @#@)组,剩下( @#@ @#@)个。

@#@@#@  

(2)22个☆,5个5个地圈。

@#@@#@☆☆☆☆☆☆☆☆☆☆☆@#@☆☆☆☆☆☆☆☆☆☆☆@#@  圈了( @#@ @#@)组,剩下( @#@ @#@)个。

@#@@#@  @#@  2.分一分,填一填。

@#@@#@  

(1)13个,每人分3个,可以分给( @#@ @#@ @#@ @#@)人,还剩( @#@ @#@ @#@ @#@)个。

@#@@#@  

(2)13个,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到( @#@ @#@ @#@ @#@)个,还剩( @#@ @#@ @#@ @#@)个。

@#@@#@ @#@  3.有17枝铅笔,选一种装法圈一圈,填一填。

@#@@#@   @#@第一种装法:

@#@6枝装一盒    第二种装法:

@#@5枝装一盒@#@我选的是( @#@ @#@)种装法。

@#@按照这种装法,这些铅笔可以装( @#@ @#@)盒,还剩( @#@ @#@)枝。

@#@@#@  @#@4.填一填。

@#@@#@

(1)用一些小棒摆,如图:

@#@  @#@ @#@·@#@·@#@·@#@·@#@·@#@·@#@@#@如果有剩余,剩下的可能是( @#@ @#@ @#@ @#@)根。

@#@@#@

(2)用一些小棒摆,如图:

@#@  @#@ @#@·@#@·@#@·@#@·@#@·@#@·@#@@#@  如果有剩余,剩下的可能是( @#@ @#@ @#@ @#@)根。

@#@@#@(3)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应比除数( @#@ @#@ @#@ @#@)。

@#@@#@  5.想一想,填一填。

@#@@#@  

(1)算式26÷@#@8=3……2中,除数是( @#@ @#@ @#@ @#@),商是( @#@ @#@ @#@ @#@),余数是( @#@ @#@ @#@ @#@)。

@#@ @#@ @#@@#@  

(2)除数最小填( @#@ @#@)。

@#@@#@  (3)余数最大填( @#@ @#@ @#@ @#@)。

@#@@#@ @#@  6.有11个雪梨平均分给一些小朋友,@#@  我想分给( @#@ @#@ @#@ @#@)个小朋友,每人分得( @#@ @#@)个,还剩( @#@ @#@)个。

@#@@#@  @#@万以内数的认识@#@一、填一填。

@#@@#@

(1)( @#@ @#@)个一是十,10里面有( @#@ @#@)个一。

@#@@#@

(2)( @#@ @#@)个十是一百,一百里面有( @#@ @#@)个十。

@#@@#@(3)( @#@ @#@)个一百是一千,1000里面有( @#@ @#@)个一百,1000里面有( @#@ @#@)个十,1000里面有( @#@ @#@)个一。

@#@@#@二、数一数。

@#@@#@

(1)从三百九十八起,一个一个地数到四百一十。

@#@@#@

(2)从五百七十八起,一十一十地数到六百三十八。

@#@@#@(3)从一百四十起,一百一百地数到九百四十。

@#@@#@三、找一找。

@#@@#@

(1)995 @#@ @#@996 @#@ @#@997 @#@ @#@@#@

(2)990 @#@ @#@980 @#@ @#@970@#@(3)500 @#@ @#@600 @#@ @#@800 @#@ @#@@#@(4)390 @#@ @#@395 @#@ @#@415@#@四、连一连。

@#@@#@五、说一说。

@#@@#@还可以怎么数?

@#@说一说。

@#@@#@克和千克@#@1.填空。

@#@@#@

(1)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 @#@ @#@ @#@ @#@)作单位。

@#@如:

@#@一块橡皮约重30( @#@ @#@ @#@ @#@)。

@#@@#@

(2)一枚2分硬币约重1( @#@ @#@),( @#@ @#@ @#@ @#@)枚2分硬币重10克。

@#@@#@(3)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 @#@ @#@ @#@ @#@)作单位。

@#@如:

@#@一个哈密瓜约重4( @#@ @#@ @#@ @#@)。

@#@@#@(4)一袋食盐重500克,两袋食盐重( @#@ @#@ @#@ @#@)千克,因为1000克=( @#@ @#@ @#@ @#@)千克。

@#@@#@  @#@2.在○里填上“>”“<”或“=”。

@#@@#@ @#@3.下面的物品有多重?

@#@填一填。

@#@@#@  @#@4.估计一下它们有多重,再用线连一连。

@#@@#@  @#@5.比较大小。

@#@@#@1000克○1千克 @#@ @#@ @#@ @#@ @#@ @#@ @#@ @#@25千克○250克 @#@ @#@ @#@ @#@ @#@ @#@ @#@ @#@2千克○2000克@#@5千克○4800克 @#@ @#@ @#@ @#@ @#@ @#@ @#@ @#@3900克○4千克 @#@ @#@ @#@ @#@ @#@ @#@ @#@ @#@6000克○6千克@#@6.马小虎同学学习了“克和千克”后,写了一则日记:

@#@@#@大家好!

@#@我叫马小虎,我今年8岁了,长得胖胖的,体重已经达到50克。

@#@我每天早上能吃掉两个重约60千克的鸡蛋,喝掉125克的酸奶,然后背着重达3克的书包上学去。

@#@@#@请你判断,他应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准确吗?

@#@@#@数学广角──推理@#@1.游戏──猜图形。

@#@@#@信封里有一个圆,一个三角形,一个长方形。

@#@露出一部分,你能猜猜它们是谁吗?

@#@@#@红色的是( @#@ @#@ @#@ @#@),绿色的是( @#@ @#@ @#@ @#@),黄色的是( @#@ @#@ @#@ @#@)。

@#@@#@2.连一连。

@#@@#@答案:

@#@@#@3.小兰、小亮、小林三人踢毽子,分别踢了12下、8下、9下,他们各踢了多少下?

@#@@#@4.有三位小朋友(小雨、小东、小亮)每人拿着一个水果,分别是香蕉、苹果和桔子。

@#@小雨拿的不是苹果,小亮拿的是桔子。

@#@他们拿的各是什么水果?

@#@@#@5.二

(1)班举行“中国梦·@#@我的梦”朗诵比赛。

@#@王晨、李响、程琳取得了前三名。

@#@ @#@ @#@ @#@ @#@@#@王晨说:

@#@“我不是第一名。

@#@”@#@李响说:

@#@“我不是第二名,又没有程琳成绩好。

@#@”@#@他们各得了第几名?

@#@@#@6.李老师、张老师和杨老师比身高。

@#@@#@李老师说:

@#@“我比杨老师高。

@#@”@#@杨老师说:

@#@“我比张老师矮。

@#@”@#@张老师说:

@#@“李老师比我矮。

@#@”@#@他们当中,谁最高?

@#@谁最矮?

@#@@#@ @#@@#@数学习题集@#@2014—2015下学期@#@二年组@#@20@#@";i:

31;s:

20932:

"@#@新人教版小学毕业考试数学试题(三套)@#@(考试时间:

@#@90分钟)@#@题次@#@一、知识技能(60)@#@二、综合应用(40)@#@评价标准@#@优秀@#@良好@#@合格@#@待评@#@优秀@#@良好@#@合格@#@待评@#@60-53@#@52-45@#@44-38@#@37及以下@#@40-32@#@31-30@#@29-22@#@21及以下@#@做对题数@#@一、知识技能@#@

(一)填空(共24分,每题2分)@#@1.我国目前沙化土地面积已经达到一百七十三万九千七百平方千米,这个数写作()平方千米,约占国土面积的18.12%。

@#@@#@2.在一幅比例尺为1︰60000的地图上,育才小学到少年宫的路程是3厘米,实际路程应该是()千米。

@#@@#@3.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比是1:

@#@2:

@#@1,如果将三角形按边分类,这个三角形是()三角形。

@#@@#@4-5.填合适的单位名称。

@#@@#@课桌的面积大约是30()一辆小货车的载重量是2()@#@小轿车的油箱容积约37()杭州湾跨海大桥全长36()@#@6.一个圆锥体底面周长是94.2厘米,高是25厘米,它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7.甲、乙两数的比值是,若甲数和乙数同时乘0.469,则甲乙两数的最简整数比是():

@#@()。

@#@@#@8.甲数是乙数的,乙数比甲数多()%,甲数比乙数少()%。

@#@@#@9.若a:

@#@b=2:

@#@3,b:

@#@c=1:

@#@2,且a+b+c=66,则a=()。

@#@@#@10.右图一个小立方体的体积占大立方体的()%。

@#@@#@11.把24分米长的铁丝折成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平方分米,如果把这根铁丝折成一个最大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c@#@c@#@a@#@a@#@2a@#@2a@#@12.如下图,两个图形的周长相等,则a:

@#@c=():

@#@()@#@c@#@c@#@c@#@

(二)判断(共5分,每题1分)@#@1.质数只有两个约数。

@#@()@#@2.几个真分数连乘的积,与这几个真分数连除的商相比,积小于商。

@#@()@#@3.两种相关联的量不成正比例,就成反比例。

@#@()@#@4.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等腰三角形。

@#@()@#@5.医生要记录一位发烧病人体温变化情况,选择折线统计图表示最合适。

@#@()@#@(三)选择(共6分,每题1分)@#@1.下面各数中,最小的是()。

@#@@#@①②③0.777④77.8%@#@2.一万天大约相当于()。

@#@@#@①7年②17年③27年④37年@#@0@#@50@#@100@#@200(米)@#@150@#@0@#@500@#@1000@#@2000(千米)@#@1500@#@3.一幅图的比例尺是1:

@#@5000000,下面图()是这幅图的线段比例尺。

@#@@#@①          ②@#@0@#@50@#@100@#@200(千米)@#@150@#@③@#@4.59.9954精确到百分位是()。

@#@@#@①59.995  ②50 ③60.0 ④ 60.00@#@5.根据a×@#@b=c×@#@d下面不能组成比例的是()。

@#@@#@①a∶c和d∶b②d∶a和b∶c③b∶d和a∶c④a∶d和c∶b@#@6.从甲盐库取出的盐运到乙盐库,这时两个盐库所存的盐的质量相等,原来甲盐库和乙盐库的存盐质量的比是()。

@#@@#@①5:

@#@3②4:

@#@5③6:

@#@5④5:

@#@4@#@(四)计算@#@1.直接写出得数:

@#@(共5分,每题0.5分)@#@9÷@#@=12×@#@=+=÷@#@=(1.125-)÷@#@0.75=@#@3.6÷@#@0.06=×@#@=-=×@#@=0.13++0.87=@#@2.解下列方程或比例:

@#@(共4分,每题2分)@#@4x-7×@#@1.3=9.91∶0.4=1.35∶X@#@@#@3.怎样简便怎样算:

@#@(共8分,每题2分。

@#@第3题没有简算扣1分。

@#@)@#@3-×@#@+0.9-(0.15+0.35÷@#@)@#@7.25-3+3.75-6(2-×@#@)÷@#@(+)@#@ @#@⑵一个数的比3.5的1.6倍少2.6,这个数是多少?

@#@(列方程解)@#@⑴6与的积减2后,再除以,商是多少?

@#@@#@4.列式计算:

@#@(共4分,每题2分,算式与得数各计1分。

@#@)@#@(五)根据已有线段的长度,按要求画图,并标出相关数据。

@#@(共4分,每题2分。

@#@)@#@2cm@#@3cm@#@画一个3cm2的三角形画一个5cm2的梯形@#@二、综合应用(共40分,每题4分,算式与结果各2分。

@#@)@#@1.一根圆管(如图),外圆半径6分米,内圆半径5分米,管长20分米,求这根圆管的体积。

@#@  @#@2.某布料加工厂5天缝制衬衣1600件。

@#@照这样计算,缝制2400件衬衣需要多少天?

@#@@#@3.一辆汽车行驶的路与耗油量如下:

@#@@#@行驶路程(千米)@#@12@#@36@#@48@#@60@#@耗油量(升)@#@2@#@6@#@8@#@10@#@

(1)汽车行驶路程与耗油量是()关系。

@#@@#@单位:

@#@升@#@10@#@9@#@8@#@7@#@6@#@5@#@4@#@3@#@2@#@1@#@0@#@

(2)绘制折线统计图。

@#@@#@51015202530354045505560657075(千米)@#@4.下面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夺得的金牌统计表,请补充完整。

@#@@#@项目@#@水上项目@#@球类@#@射击@#@体操@#@田径@#@力量型@#@总计@#@金牌数@#@8@#@占百分比@#@25%@#@25%@#@13%@#@3%@#@6%@#@28%@#@100%@#@5.水泥厂仓库里有水泥500吨,甲车队一次可以运走总数的12%,乙车队一次可运走总数的20%。

@#@如果让两个车队一起来运,一次共可运走多少吨水泥?

@#@@#@6.赵明有一份资料要复印25份。

@#@根据左边的价格表,算一算赵明选哪种印法更省钱?

@#@@#@项目@#@价格@#@复印@#@每页0.40元@#@速印@#@每页0.20元,30份起印,每次另加制版费2.00元@#@7.丁丁读一本书,已经读了,再读54页就读完了全书的80%。

@#@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

@#@@#@8.某超市两次降低电磁炉的售价,第一次比原价降低了20%,降价后每台电磁炉卖380元,第二次又比第一次降价后的价格降低了10%,现在每台电磁炉的价格比原价便宜了多少元?

@#@@#@9.A车和B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开出,经过5小时相遇。

@#@然后,它们又各自按原速原方向继续行驶3小时,这时A车离乙地还有135千米,B车离甲地还有165千米。

@#@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数学小知识@#@“勾股定理”是指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例如:

@#@两条直角边的长分别为3、4,则32+42=52,即斜边的长为5。

@#@@#@10.@#@已知图中两条直角边的长度,求出图中以斜边为直径所作圆的面积。

@#@@#@8分米@#@6分米@#@@#@小学数学毕业测试题@#@一、口算:

@#@(时间:

@#@3分钟,4:

@#@1)@#@

(1)27+18=

(2)60-14=(3)21.7+3=(4)15-0.4=@#@(5)1.2×@#@0.3=(6)24.8÷@#@4=(7)1/9+1/3(8)@#@(9)(10)(11)(12)@#@(13)(14)(15)15×@#@(16)12÷@#@@#@二、填空。

@#@(3:

@#@1)@#@

(1)三十六万七千四百写作(),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是()万。

@#@@#@

(2)120平方分米=()平方米。

@#@0.4吨=()千克。

@#@@#@(3)把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是();@#@比值是()。

@#@@#@(4)比α的3倍多1.8的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是()。

@#@当α=5.6时,@#@这个式子的值是()。

@#@@#@(5)工作时间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总量成()比例。

@#@@#@(6)方程1.5χ-0.4=0.8的解是(χ=)@#@(7)在5、5.5和55.5%这三个数中,最小的数是(),最大的数是()。

@#@@#@(8)里面有()个;@#@0.6里面有()个0.1。

@#@@#@(9)六年级同学春季植树91棵,其中有9棵没活。

@#@成活率是()。

@#@@#@三、计算下面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

@#@(1:

@#@1)@#@

(1)1498+1068÷@#@89

(2)4.2÷@#@1.5-0.36(3)0.54×@#@1.75+8.25×@#@0.54@#@四、解答下列各题(1:

@#@1)@#@

(1)蔬菜商店运来黄瓜和西红柿共350千克,其中黄瓜的重量占全部的。

@#@运来黄瓜多少千克?

@#@@#@

(2)在城乡小学生“手拉手活动”中,建国小学共捐出图书1620本,其中故事书和连环画@#@数量的比是5:

@#@4。

@#@两种书各是多少本?

@#@@#@(3)一个修路队修一条长720米的公路,已经修了25天,平均每天修24米,剩下的如果每@#@天修30米,还需要用多少天?

@#@@#@(技能题):

@#@做对6题以上(含6题)良好。

@#@@#@一、填空:

@#@(3:

@#@1)@#@

(1)从一张长25厘米的长方形纸片的一端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的纸片的周长是@#@()厘米。

@#@@#@

(2)一个长方体的高减少2厘米后,表面积减少了48平方厘米,成为一个正方体。

@#@正方体@#@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3)C@#@如图直角ΔABC的两条直角边BC与AB的比是1:

@#@2,@#@如果分别以BC边、AB边为轴旋转一周,那么所形成的@#@BA圆锥体积比是()。

@#@@#@二、选择题:

@#@把下面正确答案的编号填在括号内。

@#@(2:

@#@1)@#@

(1)在下列年份中,()是闰年。

@#@@#@A.1900年B.1994年C.2000年@#@

(2)用一张边长是2分米的正方形纸,剪一个面积尽可能大的圆。

@#@这个圆的面积是()@#@平方分米。

@#@@#@A.12.56B.3.14C.6.28@#@三、计算下面各题。

@#@(1:

@#@1)@#@

(1)

(2)@#@四、按要求填空。

@#@(1:

@#@1)@#@化工厂用钢板焊一个圆柱体形状的储料罐。

@#@设计人员在比例尺是1:

@#@100的设计图上画出了储料罐的侧面展开图和两个底面。

@#@(右图)@#@

(1)测量后填空:

@#@设计图上储料罐的底面直径是()厘米,高是()厘米。

@#@@#@

(2)计算后填空:

@#@这个储料罐的实际容积是()立方米(不要求写出计算过程,计算时钢板的厚度忽略不计)@#@五、回答下列各题(1:

@#@1)比例尺1:

@#@100@#@

(1)春风小学六年级学生为学校图书馆整理图书的情况,有部分数据已记载到统计表上,请你把统计表填写完整(不要求列式),并回答问题。

@#@@#@春风小学六年级学生为图书馆整理图书情况统计表@#@数项@#@量目@#@班级@#@人数@#@整理图@#@书本数@#@平均每人整@#@理图书本数@#@合计@#@一班@#@42@#@588@#@二班@#@40@#@@#@11.55@#@三班@#@570@#@15@#@()班平均每人整理图书的本数低于全年级平均每人整理图书的本数。

@#@@#@

(2)永光农机厂计划8天生产384台(3)李芸母亲的月工资是1200元。

@#@按个@#@小型收割机,由于改进了生产技术,人所得税的规定,每月工资收入扣除@#@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16台。

@#@实800元后的余额部分,按5%的比例缴@#@际多少天可以完成任务?

@#@纳个人所得税。

@#@李芸的母亲每月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能力题:

@#@3、5为主选题。

@#@达到以下标准为优秀。

@#@@#@

(1)全部做对两个主选题。

@#@

(2)全部做对三个次选题。

@#@(3)全部做对一个主选题和两个次选题。

@#@@#@1.用+、—、×@#@、÷@#@四种运算符号把下面算式连接起来。

@#@(允许加小括号)@#@①1□2□3□4□5=10@#@②1□2□3□4□5=10@#@③1□2□3□4□5=10@#@2.同时能整除999、888、777、666、555、444、333、222、111这九个数的自然数是()。

@#@@#@小李离家出发@#@0510152025时间(分)@#@书店@#@小王离家出发@#@2@#@1@#@与小李家的距离(千米)@#@3.下面是小王和小李外出情况的一张折线统计图。

@#@他们分别住在一条大街的两头,相距2千米,在他们两家之间,中途恰好是一所书店。

@#@现在请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小王和小李他们是()先出发的,他们先到(),在书店停留了()@#@分钟,又走了()分钟到了()家。

@#@小王的速度一直保持在每小时()@#@千米,小李的速度一开始是每小时()千米,回家时的速度是每小时()千米。

@#@@#@4.寒假里,李明、曹强、王建每人都做了两件好事。

@#@但谁也不肯讲自己做了什么。

@#@小记者了解到:

@#@@#@

(1)李明他们三人共做了六件好事,帮军属大扫除、修课桌椅、参加居委会值班、检到手表交民警、帮同学补课、扫路上积雪。

@#@@#@

(2)曹强赶到军属家时,发现已经打扫得干干净净。

@#@@#@(3)李明开学后才了解到班里有一个同学坚持每天帮助同学补课,另一个帮军属大扫除。

@#@@#@(3)民警到居委会向值班同学打听,是否认识检到手表交公的同学。

@#@@#@(4)老师表扬了检到手表交民警的同学,他谦虚地表示要向修桌椅的同学学习。

@#@@#@(5)曹强和王建从居委会了解到,检到手表的学生是他们的同学。

@#@@#@(6)修桌椅的同学因为忙,没能参加帮助同学补课。

@#@@#@请回答:

@#@李明做的好事是();@#@曹强做的好事是();@#@王建做的好事是()。

@#@@#@5.某种商品,原定价为20元,甲、乙、丙、丁四个商店以不同的销售方促销。

@#@@#@甲店:

@#@降价9%出售。

@#@乙店:

@#@打九折出售。

@#@丙店:

@#@“买十送一”。

@#@@#@丁店:

@#@买够百元打“八折”。

@#@@#@

(1)如果只买一个,到()商店比较便宜,每个单价是()元。

@#@@#@

(2)如果买的多,最好到()商店,因为买()个以上,每个单价是()元。

@#@@#@小学数学毕业测试题 @#@一、填空题。

@#@20%@#@1、5.07至少要添上()个0.01,才能得到整数。

@#@@#@2、一个九位数,它的十位、千位、十万位上都是8,其余各位上的数字都是零,这个数写作(),读作()。

@#@@#@3、A=2×@#@2×@#@3,B=2×@#@C×@#@5,已知A、B两数的最大公约数是6,那么C是(),A、B的最小公倍数是()。

@#@@#@4、0.375==()÷@#@24=()%=1.5:

@#@()@#@5、甲乙两数的平均数是24,甲数与乙数的比是5:

@#@3,甲数是(),乙数是()。

@#@@#@6、学校买了a只足球,共用去了168元。

@#@每只篮球比足球贵c元,每只篮球()元。

@#@@#@7、甲数的等于乙数的,已知乙数是4.2,甲数是(  )。

@#@@#@8、我们淤溪镇的人口以“万”作单位约是4万人,估计实际人口最多是(),最少是()。

@#@@#@9、小丽妈妈把5000元钱存到银行,定期三年,年利率是2.25%(税率忽略)。

@#@到期时她应得利息是()元。

@#@@#@10、小明去商店购物,如果将身边的钱全部买练习本可买12本,如果全部买钢笔可买3支。

@#@现在小明先买8本练习本后,还可买钢笔()支。

@#@@#@11、小明将两根长14厘米的铁丝都按4:

@#@3的长度弯折(折角相同),然后摆成一首尾相连的平行四边形。

@#@已知这个四边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它的较长边上的高是()厘米。

@#@@#@12、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

@#@这个圆柱的体积可能是()立方厘米,也可能是()立方厘米。

@#@(本题中的Л取近似值3)@#@二、判断题。

@#@7%@#@1、从今年到北京承办奥运会的那一年之间(包括那一年),一共有两个闰年。

@#@()@#@2、在一个小数的末尾添上3个零,这个小数的大小不变。

@#@()@#@3、大于0.5而小于0.7的分数只有1个。

@#@()@#@4、x是一个偶数,3x一定是一个奇数。

@#@()@#@5、把一根长2米的木料锯成同样长的4段,每段占这根木料总长的,每段长0.5米,每锯一段用的时间是全部时间的。

@#@()@#@6、地球上曾经生活着40亿种生物,现在只剩下5000万种左右,这表明其中的97.5%。

@#@()@#@7、用8个1立方厘米的小方块拼成一个正方体。

@#@如果拿去一个小方块,它的表面积不变。

@#@()@#@三、选择题。

@#@6%@#@1、下面各组数,一定不能在为互质数的一组是()。

@#@@#@A.质数与合数B.奇数与偶数C,质数与质数D.偶数与偶数@#@2、下列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有()@#@A.B.C.D.@#@3、如果a是自然数(0除外),下列算式最大的是()@#@A.a+  B.a÷@#@C.a×@#@ D.÷@#@a@#@4、一种儿童自行车原价154元,现在降价,现在售价()元。

@#@@#@A.154×@#@(1-)  B.154×@#@  C.154÷@#@(1-) @#@5、用一块橡皮泥捏不同的圆柱体,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高(  )。

@#@@#@A.成正比例B.成反比例C.不成比例@#@6、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是锐角,这个三角形是()@#@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不能确定是什么三角形@#@四、计算题。

@#@@#@1.求未知数X。

@#@6%@#@5x-0.8×@#@10=3.19:

@#@=x:

@#@0.8@#@2.能简算的用简便方法计算。

@#@12%@#@÷@#@(-0.2)×@#@(7.2+)-÷@#@@#@[2.5-(+0.15)÷@#@0.6]×@#@(+)×@#@8+@#@3.列综合算式计算。

@#@8%@#@

(1)12减去30的,所得的差乘以0.01,积是多少?

@#@@#@

(2)一个数的2倍比54的少3,求这个数。

@#@@#@A@#@A@#@比例尺1:

@#@1000@#@人行横道@#@.@#@五、操作题。

@#@5%@#@

(1)画出小明从A点安全过马路的最短路线。

@#@@#@

(2)在对面马路边有一棵柏树,已知柏树与A点的连线正好与马路边成60º@#@夹角。

@#@请用一个小“×@#@”号标出柏树的大概位置。

@#@@#@(3)求出马路的实际宽度。

@#@@#@@#@六、应用题。

@#@36%@#@1.张明家原每月用水18.2吨,使用节水龙头后,原来一年用的水现在可以多用两个月。

@#@现在每个月用水多少吨?

@#@@#@2.有一桶油,第一次用去20%,第二次用去千克,还剩1.6千克。

@#@这桶油重多少千克?

@#@@#@3.做一批零件,甲独做要用10小时,乙在相同的时间内只能做这批零件的。

@#@请求出两人合作完成这批任务的时间?

@#@@#@4.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马庄车站开往泰州百货大楼,甲车用了20分钟到达,乙车用了30分钟到达。

@#@照这样行驶,如果让两车分别从相距220千米的AB两地同时相对开出,相遇时两车各行了多少千米?

@#@@#@5.甲、乙两个圆柱形水桶,甲桶的半径是10厘米,乙桶的半径是8厘米,高都是24厘米。

@#@如果把乙桶装满水倒入甲桶,那么甲桶中水深多少厘米?

@#@@#@6.星期天,小明的妈妈上街去玩,看到一家商店门口贴着一张广告牌“本店的所有衣服一律打8折出售”。

@#@小明的妈妈看中了其中的一件衣服,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店主答应再优惠5%,结果小明的妈妈花了150元钱买成了这件衣服。

@#@同学们,你能算出这件衣服的原价是多少元?

@#@@#@七、附加题。

@#@@#@如图:

@#@5个小三角形的顶点处有6个圆圈,如果在这些圆圈中分别填上6个质数,它们的和是20,而且每个小三角形三个顶点上的数之和相等,问这6个质数的积是多少?

@#@@#@ @#@";i:

32;s:

3941: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小学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测试卷@#@学校: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填空20分@#@1、2.04千米=()米3.6时=()分5吨300千克=()吨0.4立方米=( )立方分米@#@2、根据3×@#@4=2×@#@6这个等式,能写成(  )个比例式。

@#@@#@3、出粉率一定,面粉的重量与小麦的重量成(  )比例关系。

@#@@#@4、这是()比例尺,它表示图上()的距离,相当于实际距离()千米。

@#@@#@5、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互为倒数,其中一个内项0.3,另一个内项是(  )。

@#@@#@6、如果=y(x不为0),那么x和y成()比例。

@#@@#@7、一个长5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按1:

@#@3的比例尺放大之后,长应画(  )厘米,宽应画(   )厘米。

@#@@#@8、一个零件长2.4厘米,在设计图上画12厘米,设计图的比例尺是()。

@#@@#@9、把数值比例尺1:

@#@5000000改写成线段比例尺是()。

@#@@#@10、配置一种盐水,用5克盐需加水200克,现有水800克,需盐()克。

@#@@#@二、选择题10分@#@1、下面()组中的两个比不能组成比例。

@#@@#@①2:

@#@3和6:

@#@9②0.01:

@#@6.2和0.5:

@#@310③:

@#@和0.8:

@#@0.6@#@2、下面的量中,()组不能成比例@#@①小明的年龄和他的体重。

@#@②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③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

@#@@#@3、手表厂的技术人员设计新型的手表时,想把手表的零件放大到原来的50倍,则画图时选用的比例尺是(  )。

@#@@#@①1:

@#@50②50:

@#@1③1:

@#@500000@#@4、在4:

@#@9=20:

@#@45中,比例的外项是()。

@#@@#@①4和9;@#@②9和20③20比45@#@5、星光运动场的长是108米,宽是64米,画在练习本上,比例尺比较合适的是(   )@#@①②③④@#@三、判断10分@#@1、图上距离总比实际距离小.(  )2、被除数一定,商和除数成反比例。

@#@( )@#@3、由两个比组成的式子叫做比例。

@#@()4、因为5a=6b所以=。

@#@()。

@#@@#@5、为了计算简便,比例尺通常写成前项是1的比。

@#@()@#@四、解比例(12分)@#@X:

@#@24=3:

@#@88.1:

@#@x=1.8:

@#@36:

@#@=6:

@#@x:

@#@@#@2、计算下面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

@#@(18分)@#@25×@#@32×@#@1.25×@#@+÷@#@÷@#@(1-)@#@+-+1.8×@#@(5.7-3.44÷@#@0.8)0.3×@#@2÷@#@0.3×@#@2@#@五、动手操作:

@#@5分@#@1)、画出三角形向下平移3格后的图形。

@#@(2分)

(2)、画出三角形按2:

@#@1放大后的图形。

@#@3分@#@@#@六、解决问题28分@#@1、修路队每天修路3.2米,15天可以修完,实际每天修4米,几天可以修完?

@#@(5分)@#@2、甲乙两地在比例尺是1:

@#@20000000的地图上长4厘米,乙丙两地相距500千米,画在这幅地图上,应画多长?

@#@(5分)@#@@#@3、用边长是900cm2的方砖铺地需要2000快,如果改用边长是40厘米的方砖铺地,需要多少块?

@#@(5分)@#@@#@4、一个机器零件的长度是0.5厘米,在比例尺1:

@#@40的图纸上,它的长度是多少?

@#@(5分)@#@5、在实验小学新校区的规划图上,长方形的长是28厘米,宽是22厘米,如果规划图的比例尺是。

@#@这个操场实际占地是多少平方米?

@#@在操场的四周建造围栏,围栏长多少米?

@#@(8分)@#@@#@";i:

33;s:

4134:

"叉干小学2015年5月期中检测@#@四年级数学试卷@#@一、细心思考,正确填写(每空1分,共20分)@#@1、8个0.01是(),0.32里面有()个0.01。

@#@@#@2、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小数就()到原数的。

@#@@#@3、由7个一,5个十分之一,和9个百分之一组成的数写作(),读作()。

@#@@#@4、商=()÷@#@()除数=()÷@#@()@#@5、不改变73的大小,把73改写成两位小数是(),把0.4300化简是()。

@#@@#@6、在○里填上“>”、“<”或“=”。

@#@m@#@2.05○2.507.9○8.20.6○0.60@#@7、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

@#@@#@8、根据36×@#@14=504,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

@#@@#@504÷@#@14=()504÷@#@36=()@#@9、0.85的计数单位是(),有()个这样的单位。

@#@@#@10.求几个()加数的()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二、仔细推敲,准确判断。

@#@(10分)@#@1、25×@#@8×@#@75×@#@8=(25+75)×@#@8()@#@2、小数的后面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3、26×@#@32+74×@#@32的简便运算法是(26+74)×@#@32()@#@4、0.81和0.810的大小相等,计数单位相同。

@#@()@#@5、3.56精确到十分位是4()@#@三、认真辨析,合理选择。

@#@(10分)wWw.Xkb1.cOm@#@1、100减去6与8的积,所得的差除以13,商是多少?

@#@正确的算式是()。

@#@@#@A、(100-6×@#@8)÷@#@13B、100-6×@#@8÷@#@13C、(100-6)×@#@8÷@#@13@#@2、0.984保留到十分位是()@#@A、0.9B、1.0C、1@#@3、3.456中的“6”在()位上。

@#@@#@A、百分B、千分C、百@#@4、下面的算式中,()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A、42×@#@(18+12)=42×@#@30B、a×@#@b+a×@#@c=a×@#@(b+c)@#@C、4×@#@a×@#@5=a×@#@(4×@#@5)@#@5、不改变数的大小,把9.1改写成三位小数是()。

@#@@#@A、0.091B、9.001C、9.100@#@四、注意审题,耐心计算。

@#@(30分)@#@1、口算(6分)@#@503+497=62+38×@#@0=52+25-52+25=@#@0.6÷@#@100=1.36×@#@10=72÷@#@9×@#@48÷@#@8=@#@2、计算下面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

@#@(24分)@#@528-53-4720×@#@552000÷@#@125÷@#@8@#@@#@17×@#@23-23×@#@7115+132+118+8525×@#@7×@#@4@#@五、看图想想,画画。

@#@(6分)@#@分别画出从前面、上面、左面看到的图形,请在方格纸上画一画@#@从前面看从上面看从左面看@#@六、走近生活,解决问题。

@#@(24分)@#@1、一本书一共234页,我昨天看了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还剩多少页没看?

@#@(4分)@#@2、水果店一天卖出100筐水果,上午卖出42箱,每筐50千克,照这样计算,水果店下午比上午多卖出多少千克?

@#@(4分)@#@3、下面是王大伯在市场销售家禽的情况统计表@#@名称@#@鸡@#@鸭@#@鹅@#@单价/元@#@13@#@11@#@15@#@数量/千克@#@205@#@186@#@312@#@

(1)鸡、鸭、鹅各卖了多少元?

@#@(3分)@#@

(2)王大伯一共收入多少元?

@#@(3分)@#@wWw.Xkb1.cOm@#@4、村民选举共计投出有效票325张,其中,赞成276票,反对24票,弃权多少票?

@#@(4分)@#@5、文博园推出“一日游”活动,现在有32人要去游玩,想一想怎样租船最省钱?

@#@(6分)@#@租船须知:

@#@@#@小船:

@#@24元(限乘4人)@#@大船:

@#@30元(限乘6人)@#@@#@";i:

34;s:

4109:

"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姓名:

@#@得分:

@#@@#@一、填空题。

@#@@#@1、交换两个()的位置,()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2、一套校服,上衣59元,裤子41元,购买2套,一共需要()元。

@#@@#@3、a×@#@6+6×@#@15=()×@#@(+)。

@#@@#@4、乘法分配律可用字母表示为()。

@#@@#@5、计算(23×@#@125)×@#@8时,为了计算简便,可以先算(),这样计算是根据()。

@#@@#@6、用简便方法计算376+592+24,要先算(),这是根据()律。

@#@@#@7、根据运算定律,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

(1)a+(30+8)=(□+□)+8

(2)45×@#@□=32×@#@□@#@8、把“>、<、=”填在合适的○里@#@(65+13)×@#@4○65×@#@4+13×@#@4720÷@#@36÷@#@2○720÷@#@(36÷@#@2)@#@二、判断题。

@#@@#@1、134-75+25=134-(75+25)()@#@2、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是结合律。

@#@()@#@3、180÷@#@5÷@#@4=180÷@#@(5×@#@4)()@#@4、125×@#@4×@#@25×@#@8=(125×@#@8)+(4×@#@25)()@#@5、52+83+48=83+(52+48)这一步计算只运用了加法交换律。

@#@()@#@三、选择题。

@#@@#@1、56+72+28=56+(72+28)运用了()@#@A、加法交换律B、加法结合律C、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2、下面算式中()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A.42×@#@(18+12)=424×@#@30B.a×@#@b+a×@#@C=a×@#@(b+C)@#@C.4×@#@a×@#@5=a×@#@(4×@#@5)@#@3、101×@#@125=()@#@A、100×@#@125+1B、125×@#@100+125C、125×@#@100×@#@1@#@4、49×@#@25×@#@4=49×@#@(25×@#@4)这是根据()。

@#@@#@A.乘法交换律B.乘法分配律C.乘法结合律@#@5、986-297的简便算法是()。

@#@@#@A.986-300-3B.986-300+3C.986-200-97@#@四、计算题。

@#@@#@1、口算。

@#@@#@480—101=598+99=210÷@#@35=198÷@#@9=@#@210×@#@6=125×@#@37×@#@8=@#@2、竖式计算。

@#@@#@450×@#@32=604×@#@19=26×@#@300=670÷@#@31=@#@365÷@#@29=207÷@#@30=@#@2、简便计算。

@#@@#@125×@#@48989-186-14355+260+140+245@#@98×@#@1014600÷@#@25÷@#@4136×@#@101-136@#@@#@五、解决问题。

@#@@#@1、同学们去军区演出,四年级去113人,五年级去272人,六年级去87人。

@#@三个年级一共去多少人?

@#@@#@2、某小学四年级学生组织参观科技馆,男生有204人,女生有196人。

@#@如果每40人坐一辆汽车,一共需要多少辆汽车?

@#@要求出一共需要多少辆汽车,关键要先求出?

@#@列式计算:

@#@@#@3、李伯伯家养了142只鸡,养鸭的只数是鸡的一半。

@#@李伯伯家一共有鸡鸭多少只?

@#@@#@@#@4、学校要做4800面彩旗,把这个任务交给25个班,每个班有4个小组,平均每个小组要做多少面彩旗?

@#@@#@5、爸爸带明明去滑雪,乘缆车上山用了10分钟,缆车每分钟行200米。

@#@滑雪下山用了30分钟,每分钟行70米。

@#@滑雪比乘缆车多行多少米?

@#@@#@6、某工厂原计划一年生产农具4800部,实际用10个月就完成了任务,实际平均每月比原计划每月多生产多少部农具?

@#@@#@7、学校食堂运来大米和面粉各80袋,大米每袋75千克,面粉每袋25千克,大米和面粉共多少千克?

@#@(请用两种方法解答)@#@";i:

35;s:

8429:

"《10的认识》说课稿@#@我说课的内容是: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10的认识》。

@#@@#@一、说教材@#@1.教材内容分析:

@#@@#@《10的认识》这一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8、9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课本先显示一幅主题图供学生数数抽象出数10,再认识10、1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最后学习写数和10的组成。

@#@由于我们采用的计数法是十进制计数法,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因此10的组成十分重要,它是今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进一步认识100以内、万以内以及多位数的基础。

@#@@#@在10的认识这一课中,我选用了教材上的主题图,让学生自己动手找出其中的数学信息,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情不自禁地试着去数一数共有几个人,几只鸽子。

@#@并让他们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可以用数字10来表示的事物。

@#@这就很好地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课堂中,我给了10根小木棍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10的组成,这既锻炼了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学生分析:

@#@@#@由于本课的教学与前面8、9的认识基本相同,学生学起来困难不会很大。

@#@但是10的组成这一知识点对于以后的教学非常重要,在教学10的组成时,通过自己动手,分组读等方式让学生通过自身体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同时,根据一年级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年龄特点,采取丰富的教学手段,活跃学习气氛,使学生乐于学习,让知识的学习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进行。

@#@@#@3.教学目标:

@#@@#@⑴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⑵学会10的数数、认数、读数、写数、比较大小和组成,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⑶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的情感。

@#@@#@4.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会独立认、写10,并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

@#@@#@5.教学难点:

@#@熟练掌握数的组成和分解@#@6.教具、学具准备:

@#@主题图、卡片、10支铅笔、学具10根小棒。

@#@@#@二、说教法@#@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

@#@他们的思维往住还要借助于形象直观的实物图象或实践操作的体验活动作为认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教学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运用直观教学法,操作发现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准确把握概念内涵。

@#@本节课我利用启发式教学方式,采用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

@#@把整个学习过程放给学生,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10,建立数感。

@#@无论是课题的引入还是教学内容的展开,都力求创设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体现知识形成过程,体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让学生全员参与,共同探究,使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去,使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个结果,更重要的是参与了结果的生成过程,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学法渗透@#@注意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推理、交流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在教学中,让学生数一数、摆一摆、比一比、分一分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课的教学活动,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四、说教学程序@#@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

(一)创设抢答游戏,直接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

@#@我在导入时我设计了这几个问题,通过抢答来激发他们的兴趣:

@#@@#@1、有一个数,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还表示起点,它是谁?

@#@@#@2、7的相邻数是谁?

@#@@#@3、8再添上1是几?

@#@@#@4、9再添上1是几?

@#@真棒,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数字“10”。

@#@(板书课题:

@#@10的认识)@#@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1、数一数、说一说@#@出示课本主题图,小朋友们认真观察,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并指名学生说一说。

@#@然后让小朋友说说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哪些可以用数字10来表示的事物?

@#@同学们举了很多例子,象这样:

@#@人的手指、脚趾,10个苹果等等,都可以用10来表示。

@#@从主题图中抽象出数字10,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通过举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

@#@这也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来源于生活理念。

@#@@#@2、10以内的数序@#@在这一环节中,我就把教学直尺图这一枯燥的内容改为小朋友非常喜爱的“数字娃娃找家”。

@#@这里出示直尺图“0——8”各数字,到了回家时,其它数字娃娃都回到了家,只有数字娃“9、10”不会回家。

@#@然后,我就请小朋友帮这些数字娃找到自己的家,数字娃娃都找到家以后,我就让小朋友说10以内数的顺序,如:

@#@9相邻的前面一个数是谁?

@#@这一教学形式新颖,富有趣味性,深受学生的喜爱,同时也有助于学习目标的落实。

@#@为了巩固学生10以内数的顺序,我还让学生数数从0——10再倒着从10——0。

@#@@#@3、比较10和9的大小。

@#@@#@我出示点子图的,让学生点子图中有几个小圆点。

@#@着重强调9添上1就是10,让学生比较10与9的大小时,我要求学生说出为什么要填大于号、为什么要填小于号?

@#@这样一来不但可以训练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概括能力和有序思维。

@#@@#@4、10的书写@#@在教学10的书写时,我先让学生说说10是由哪两个数组成的,而且左边的1和右边的0与我们以前学过的“1”和“0”写法一样,然后教师范写数字“10”,最后让学生练写。

@#@这样设计是遵循了儿童的认识规律,因为写数是一年级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之一,教师的示范十分重要。

@#@尤其是10是由1和0两个数字符号组成的,跟前面写的0——9有不同之处。

@#@@#@5、10的组成@#@这一环节我准备了一些铅笔,请一个小朋友随便抽几支,老师能猜出他抽了几支?

@#@谁想来试试。

@#@老师厉害吧?

@#@想不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猜出来呢?

@#@其实老师手里一共有10支铅笔,老师是根据10的分成想出来的,如果你们学了10的分成一定也能猜出来的,想不想学10的分成?

@#@积极性调动起来后布置任务请小朋友拿出10根小棒,分成两堆,看10可以分成几和几?

@#@让他们边摆边记。

@#@再根据学生汇报板书10的组成。

@#@提问:

@#@当你看到10分成1和9时你还能想到什么?

@#@(10分成9和1)这样安排,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平台,同时还给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潜能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提升了本节课学习的思维性,达到了知识的内化。

@#@为了巩固学生们对10的组成的学习,我分别设计了男生女生对读和对口令游戏。

@#@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体。

@#@并出示凑十歌,来加深学生对10的组成的记忆。

@#@@#@(三)巩固练习,强化新知@#@练习是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所以我出示卡片上的两道题目。

@#@@#@1、火车开了。

@#@让学生用开火车的方式回答10的组成。

@#@@#@2、看看那两朵花上的数字合起来等于10。

@#@@#@(四)课堂总结@#@通过老师的提问:

@#@今天你认识了哪位数字朋友呢?

@#@你学会了哪些新知识?

@#@师生共同总结学习收获,既能引导学生理顺知识,又体现了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延伸。

@#@@#@";i:

36;s:

795:

"西堡小学导学案学科:

@#@数学年级:

@#@一年级姓名:

@#@等级:

@#@2015年月日@#@第五单元课题:

@#@《8和9的组成》第2课时@#@【学习目标】@#@在拼摆的过程中去理解掌握8和9的组成,看到一组组成,会想到另一组组成。

@#@@#@【学习重难点】@#@理解掌握8和9的组成。

@#@@#@【自学过程】@#@一、8的组成。

@#@@#@请你拿出8根小棒,想一想把这些小棒分成两组,有几种分法,请你边摆边说一说8的组成。

@#@@#@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记住8的组成吗?

@#@@#@二、9的组成@#@请你拿出9个圆点,分为两组,边摆边说一说9的组成,利用你的方法记住9的组成。

@#@@#@考考你!

@#@@#@请把8和9的组成说给家长听。

@#@@#@";i:

37;s:

9397:

"芒别小学@#@2018年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一、学生目前情况@#@

(一)、学生基本情况@#@1、本期我担任1年级1班的数学教学工作。

@#@(一1班共有学生43人,傣族学生人,汉族人,阿昌族人。

@#@)@#@2、学生知识基础: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绝大多数孩子在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掌握较好并具备了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计算能力等学习能力,这些都为这学期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学生上学期成绩:

@#@@#@

(二)学科内容,知识点@#@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认识平面图形,20以内的退位减法,分类与整理,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口算),找规律,总复习。

@#@@#@这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

@#@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

@#@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这册教材把认数的范围扩大到100,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学会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弄清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会用这些数来表达和交流,形成初步的数感。

@#@@#@100以内的加、减法,分为口算和笔算两部分。

@#@这册教材出现的是口算部分,即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

@#@这些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又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基础,因此,应该让学生很好地掌握。

@#@同时,教材结合计算教学,安排了应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学习解决现实生活中相关的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样,除了认数和计算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平面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认识人民币、分类与整理以及找规律等。

@#@有了这些内容的学习,不仅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丰富多彩,形成了比较合理的数学知识结构,而且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情况分析@#@

(一)学生学情分析@#@从学生的思想状况上看,大多数学生学习态度端正,有较明确的学习目的,活泼、好学,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但是有些学生学习习惯还有待提高。

@#@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常常在下面做小动作,且由于学习方法、智力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学习上存在一定的障碍,成绩较差,如等人。

@#@很多学生还存在不认真审题、做作业马虎大意的坏习惯。

@#@@#@因此,本学期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

(二)学生成绩分析@#@(三)教师教学分析@#@(四)教材知识结构、模块整体分析@#@基本结构及内在联系。

@#@@#@本册教材包括:

@#@认识图形、20以内的退位减法、分类与整理、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找规律,数学实践活动。

@#@@#@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本册教材把认数的范围扩大到100,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学会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弄清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加减法。

@#@结合计算教学,安排了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确定目标@#@

(一)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目标@#@1、养成良好的观察、书写、思考、倾听、提问等学习习惯。

@#@和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审题,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

@#@联系生活实际和低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喜闻乐见的游戏、童话、故事、卡通等形式,创设活动情境。

@#@@#@3、鼓励和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注意教学的开放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数学课堂实践活动中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

@#@@#@

(二)培优辅困对象和具体分数目标@#@培优辅困对象:

@#@@#@具体分数目标:

@#@@#@(三)镇人平对比差目标@#@(四)学科教学进度计划@#@周次@#@教学内容@#@课时@#@备注@#@2@#@准备课、认识图形

(二)@#@4@#@3@#@20以内的退位减法@#@4@#@4@#@20以内的退位减法@#@4@#@5@#@分类与整理、100以内数的认识@#@4@#@6@#@数100以内的数和数的组成、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3@#@7@#@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解决问题@#@3@#@清明节@#@8@#@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3@#@9@#@摆一摆,想一想@#@4@#@10@#@整理和复习@#@4@#@11@#@认识人民币@#@4@#@劳动节@#@12@#@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 4@#@13@#@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例1、2@#@3@#@14@#@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例3、例4、例5@#@4@#@15@#@整理和复习@#@4@#@端午节@#@16@#@找规律@#@4@#@17@#@总复习1@#@3@#@18@#@总复习2@#@3@#@19@#@期末复习@#@20@#@期末复习@#@四、提质措施@#@

(一)学生学习习惯培养@#@1、培养学生专心倾听的习惯:

@#@为了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首先要求学生听课时,思想不要开小差或做小动作,注意力要集中;@#@其次,要求认真倾听其他同学回答问题,仔细研究他们回答得是否正确,有没有需要补充的;@#@再次,要仔细观察老师的演示和板书,并按要求认真地操作学具,作好练习;@#@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上课专心听讲,我认为教师讲课时一定要精神饱满,而且语言要生动有趣,条理要分明,方法要灵活多样,力求使课堂教学引人入胜,使每个同学都乐意听。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习惯:

@#@为了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提供思考材料的同时,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一般来说,教师提出问题后,智力水平高的同学能很快举手回答,但为了照顾到中、下程度的学生,应多留一些时间让大家思考,待已有相当多的同学举手后,再根据情况,让不同层次的同学回答。

@#@有时让那些没有举手的同学回答,让他们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有什么困难,以促进他们开动脑筋想问题。

@#@或在老师的指导下,让一些性格内向、不愿在大庭广众之下提出问题的学生,也有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的机会;@#@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还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其实提出问题有时比解答问题更重要,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即使学生提出一些离奇的问题也不要紧,教师也要引导、鼓励,并和学生一起分析、讨论。

@#@也可将一些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存入“问题银行”待以后解决,这不仅发展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与意识也得到了培养,而且还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3、培养学生认真阅读课本的习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教给学生看图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再由教师领着学生一起读,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算式以及叙述文字的能力;@#@以后随着识字量的增加,适当增加看书的成分。

@#@阅读方法:

@#@要边看边做记号,把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记下来,这样持之以恒,反复练习,就能逐步养成独立阅读课本的习惯。

@#@@#@4、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

@#@做数学作业一般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规范,阿拉伯数字和符号的书写也要规范,竖式计算时要用尺子画等号线。

@#@对于作业的书写情况,教师要经常讲评,要以典型示范,以表扬为主@#@

(二)学生学科知识学习@#@(三)教师教学行为@#@(四)教师自身发展@#@1.正确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2.观察学生动态,作好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记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注意因材施教,精心对数学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教学与辅导,认真作好培优帮差,利用课余、休息时间给差生讲解,使他们尽快跟上队伍,并且注意发展优生的能力,对优生适当讲解一些聪明题,让优生“吃得饱”,差生“吃得好”。

@#@@#@4. 一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坚持做好常规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5@#@";i:

38;s:

10728:

"找规律@#@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找规律》的第一课时,属于数与代数的知识领域。

@#@@#@《找规律》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我将本节课的内容安排为85页和89页练习二十的第一题。

@#@@#@本节课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正方形、长方形等平面图形、正方体长方体等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找规律知识的第一节课,也是线状排列图形的最简单规律,教材编排由六一联欢晚会活动场地的布置引出生活中的规律的问题,并引导学生从只有一种规律到物体中蕴含多种规律过渡,让学生在直观、生动的学习环境中认识到事物的颜色、形状、数量、方向、位置等都可能构成规律,体会规律带给我们的美的享受。

@#@@#@这部分知识是今后进一步学习更加复杂的图形线状排列规律、面上、体上呈现的规律及数字之间的规律的基础;@#@探究规律也是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出发点,因此,这节课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下面,我对学情进行简单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对于规律已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在生活中、学习中多多少少会接触到一些规律性现象,只是没有把它作为专项知识进行学习和研究。

@#@因此,在课堂中,只要教师稍加规范和引导,就可以使学生的思路变得清晰。

@#@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因此,教师要创设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寓教于乐。

@#@@#@基于上述的分析,根据2011版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和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知识技能:

@#@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并描述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明下一个物体,能联系实际感知生活中的一些常见规律。

@#@@#@2.数学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合理推理能力。

@#@@#@3.解决问题:

@#@在合作中能合理、清晰的阐述自己的思考过程。

@#@@#@4.情感态度: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认识并描述一些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难点是:

@#@能利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创造一些有规律的图形。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效地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将采用情境导入法、直观演示法、动手操作法、引导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巧妙地引导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实际活动,如:

@#@摆一摆,涂一涂,找一找等活动,从扶到放,让学生在观察、尝试、探索、练习、实践中悟出找规律和创造规律的方法。

@#@@#@下面,我主要来说说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以下四个层次:

@#@@#@1、创设情境,诱发兴趣、@#@2、自主探究,学习新知、@#@3、分层训练,巩固新知、@#@4、质疑反思、总结评价、@#@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课一开始,先让学生看老师做动作(前前后后左左右右、前前后后左左右右、前前后后左左右右),问学生:

@#@你们能猜到下面我将会怎么做吗?

@#@会做的同学一起来吧。

@#@渐渐地越来越多学生参与进来了。

@#@@#@再提问:

@#@你们怎么能猜到老师下面要做什么呢?

@#@@#@学生独立思考,有些学生可能会说:

@#@老师每次都重复这几个动作,有些学生可能会说,老师的动作有规律。

@#@@#@教师及时表扬学生并奖励小红花,同时,对学生谈话:

@#@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规律呢?

@#@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找找,由此揭示本节课的课题“找规律”。

@#@@#@通过创设活动情境来导入新课,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提高教学效率提供了保证。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这个部分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是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环节。

@#@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1、找一找@#@教师用多媒体呈现小朋友庆祝六一联欢晚会时教室的布置的场景。

@#@@#@问学生:

@#@教师布置的漂亮吗?

@#@这些彩旗、小花、灯笼是乱摆放的吗?

@#@学生肯定会异口同声的说不是,它们是有规律排列的。

@#@那么,我们就来找找它们有什么规律。

@#@@#@接着,用多媒体依次呈现这些图形,先让学生观察彩旗,提出问题:

@#@这些彩旗的什么相同,什么不同?

@#@@#@根据学生反馈得出:

@#@形状相同,颜色不同;@#@@#@那是怎样排列的呢?

@#@让学生反复说说,在说的过程中明白“这些彩旗的大小和形状是一样的,但是颜色不同,它按一面红一面黄的顺序排列的”,这里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来叙述,也就是说不断的一面红一面黄的顺序重复排列。

@#@象这样按一定的顺序重复出现的排列就叫有规律的排列。

@#@@#@再进一步提问:

@#@如果想再接下去摆,应该摆什么颜色的旗子?

@#@@#@多请几名学生说一说,因此,红旗的后面应该是黄旗。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肯定表扬,并用竖线将每个重复单元隔开,让学生更加清晰的认识到这个规律。

@#@@#@下面,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小花、灯笼及小朋友排队的规律,并在书上圈出重复的图案。

@#@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请几名学生进行汇报并说明思考过程,注意引导学生表达:

@#@小花、灯笼的形状分别相同,规律由颜色构成,而小朋友则是按姓别交替排列,并及时表扬表达准确、规范的同学。

@#@@#@本环节的设计遵循有扶有放,先扶后放的教学原则,既使学生习得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

@#@@#@2、涂一涂@#@教师用小黑板出示做一做,先让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并将自己创造的规律与同桌进行交流,然后给书上的空白涂色。

@#@与此同时,男生和女生各派一名同学到黑板上涂色,比一比谁能又快有准确的完成,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汇报时男女生分别说明思考过程,并说出自己的重复单元是什么,全班进行反馈,并给予掌声。

@#@@#@3、摆一摆@#@首先,教师在黑板上用课前准备好的教具摆好课本89页练习二十的第一题,让学生观察,小组讨论他们有什么规律?

@#@并拿走不符合规律的图形或文字,摆上正确的。

@#@请学生用学具在自己桌上摆一摆。

@#@教师巡视并指导。

@#@@#@然后,请小组派代表汇报结果,学生可能会说:

@#@这些物体形状有规律;@#@也有学生可能会说他们颜色也存在规律。

@#@@#@最后,根据学生反馈,师生一起总结出:

@#@这些物体的形状是按一个心形两个笑脸的规律排列的;@#@同时,他们的颜色是按一个红色两个橘色排列的。

@#@由此,我们发现,有些图形的排列规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描述。

@#@需要强调的是心形和笑脸分别涂有固定的颜色,因而所呈现的规律也是一致的。

@#@@#@接下来着重说说哪一个物体摆错了:

@#@第三个重复单元里的第二个图形摆错了,应该是一个笑脸。

@#@@#@下面的文字图形用同样方法让学生交流汇报结果,引导学生发现:

@#@这些图形是三个文字重复的排列。

@#@摆错的文字是:

@#@第三个重复单元里的第一个字,应该改为爱字。

@#@@#@三、分层练习,内化新知@#@本着练习的设计要有针对性、层次性、典型性、趣味性的原则,我从教材练习题中选取了几个有代表性的题目,有条理、有层次地按照“巩固应用——深化理解——拓展提高”的恰当坡度进行练习,使新知识得到及时巩固,也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1.巩固应用练习:

@#@通过这个阶段的练习,希望学生对规律有进一步的感知,并能依据自己对规律的理解将规律延续下去使之不变。

@#@在练习方式的安排上以学生独立完成为主。

@#@@#@2.深化理解和拓展提高练习:

@#@在这一阶段,将以小组为单位,分发一些学具,让学生摆一摆,希望通过此类练习,学生们不仅加深对“规律”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分层次、有针对性的练习,不仅使新知识得到了及时的巩固;@#@而且学生在这样的思维引导下完成相应的练习,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四、小结质疑,沟通联系@#@引导学生反思与评价:

@#@这节课,你觉得自已学会了什么?

@#@还有什么地方不太理解?

@#@然后让学生发表意见,自己梳理一下今天所学习的知识。

@#@多找几个学生说一说,给他们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

@#@并让学生说一说在课堂中的体会与感受。

@#@@#@然后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找规律,象不同颜色的花、灯笼等交替排列,非常具体,这能给我们以美感,其中的规律看得见摸得着;@#@象前面教师按一定的节奏击掌,还有音乐的节拍等较为抽象,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能感觉得到,这同样给我们以美的感觉。

@#@数学中隐含着许多规律等待我们去探索发现,自然界更是蕴含着许多规律等待我们去发掘利用,今天,我国已经发射了神舟九号,派出了蛟龙号来探索自然界中的规律,探索数学中的规律,学好数学能为探索自然界的规律提供保障,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最后,说下我的板书设计,这节课我主要以学生的作品展示为板书,这样就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达成了一个视觉框架,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以上是我对《找规律》的教学设想,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依据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阿尔隐含的简单规律,延续规律使之不变、创造规律的有序层次安排的,并根据教材特点和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性,突出了以小组活动为教学主线,以学生为课堂主体,以情绪为学习动力的特色。

@#@不足之处,请老师们批评指正。

@#@@#@@#@4@#@";i:

39;s:

4608:

"@#@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检测卷(A)@#@姓名得分@#@一、直接写出得数。

@#@(每题1分,共12分)@#@300+5000=7400-400=7000+3000=@#@1000-600=5600-600=400+4000=@#@770-700=9000+1=1000-1=@#@二、填空(每空1分,共38分)@#@1、读出下面算盘上表示的数,再写出来。

@#@@#@千@#@百@#@十@#@个@#@千@#@百@#@十@#@个@#@@#@读作:

@#@()读作:

@#@()@#@写作:

@#@()写作:

@#@()@#@2、在数位顺序表中,从右边起,第()位是十位,第五位是()位。

@#@@#@3、10个百是(),10个()是一万,50个百是()。

@#@@#@4、7049是()位数,最高位是()位,4表示()。

@#@@#@5、一个四位数,它的千位上是8,十位上6,其余各位上是0,这个数写作(),读作()。

@#@@#@6、一个数由3个千和3个1组成,这个数写作(),读作(),4080是由4个()和8个()组成的。

@#@@#@7、请写出四个千位上是9的四位数()、()、()、(),它们中最大的是(),最小的是()。

@#@@#@8、在里填上“>@#@”或“<@#@”。

@#@@#@60446040694096909990@#@70016999869089641084180@#@9、找规律填数。

@#@@#@

(1)3600、3650、3700、()、()。

@#@@#@

(2)4400、4300、4200、()、()。

@#@@#@(3)6050、6060、6070、()、()。

@#@@#@10、用2个0和2个8组成最大的四位数是(),组成最小的四位数是()。

@#@@#@三、判断(每1分,共5分)@#@1、最高位是万位的数是一个五位数,一个数四位数的最高位是千位。

@#@()@#@2、用6、0、3、4组成的最小的四位数是3460。

@#@()@#@3、最大的四位数比最小的五位数大。

@#@()@#@4、比最大的三位数大1的数是10000。

@#@()@#@5、由5个百和8个千组成的数是5800。

@#@()@#@四、选择(每题2分,共10分)@#@1、在读6060这个数时,要读出()个零。

@#@@#@A、0B、1C、2@#@2、下面的数中,最接近8000的数是()@#@A、7980B、8100C、7908@#@3、比3300大得多的数是()@#@A、3399B、3000C、6300@#@4、一十一十地数,3490后面的一个数是()@#@A、3500B、3590C、3509@#@5、6在百位上的数是()@#@A、6835B、4466C、7638@#@五、连线(共8分)@#@六千零五5060“5”表示5个1@#@五千零六十6050“5”表示5个十@#@六千五百6005“5”表示5个百@#@六千零五十6500“5”表示5个千@#@六、解决问题(共27分)@#@1、估一估,在正确的答案下面画“√”。

@#@(6分)@#@

(1)明明所在的学校有1020名学生,红红所在的学校和明明所在的学校的人数差不多,红红所在的学校的人数可能是多少名?

@#@@#@2200名@#@648名@#@995名@#@220只@#@80只@#@420只@#@

(2)小明家养了200只鸡,比小华家养鸡的只数多得多,小华家养鸡可能有多少只?

@#@@#@2、爷爷每天进行晨跑锻炼,每次跑3000米,这天早晨爷爷已经跑了2000米,还要跑多少米?

@#@(5分)@#@3、修一条公路,已经修好了400米,还剩下3000米没有修,这条路长多少米?

@#@(5分)@#@@#@4、根据下表回答问题。

@#@(6分)@#@景点@#@西湖@#@九寨沟@#@庐山@#@丽江@#@游客数/人@#@7035@#@7825@#@6925@#@9080@#@

(1)哪个景点人数最多?

@#@哪个景点人数最少?

@#@@#@

(2)哪两个景点人数差不多?

@#@@#@(3)这四个景点人数各大约几千人?

@#@@#@5、国庆节到了,同学们做花装饰教室。

@#@小红做了140朵,小敏做的花比小红做的多一些,小明做的比小红少一些,小莉做的比小红多得多。

@#@(5分)@#@

(1)()做的花最多,()做的花最少。

@#@@#@

(2)小莉可能做了多少朵?

@#@在正确答案后面的括号里画“√”。

@#@@#@420朵()120朵()280朵()@#@4@#@";i:

40;s:

4875:

"@#@新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检测卷(A)@#@姓名得分@#@一、填空(每空1分,共29分)@#@1、数学读本封面的大小叫做数学课本封面的(),围成课本封面的四条边的总长叫做数学课本封面的()。

@#@@#@2、计算或测量面积时要用()单位。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

@#@@#@3、黑板面与课桌面比,()的面积小一些。

@#@@#@4、连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5、分别写出接近1平方厘米和1平方分米的物体:

@#@()、()。

@#@@#@6、8平方分米=()平方厘米@#@2300平方分米=()平方米@#@20平方米=()平方厘米@#@4000米=()千米。

@#@@#@7、用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图形,它的周长是(),面积是()。

@#@@#@8、一张边长80厘米的方桌,面积是()平方厘米,合()平方分米。

@#@@#@9、用两个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面积是()。

@#@@#@10、一块长方形菜地长是8米,宽是5米,面积是()平方米,合()平方分米。

@#@@#@1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块校牌的面积大约是45()。

@#@@#@一张邮票面的面积大约是6()。

@#@@#@一个信封面的面积大约是2()。

@#@@#@一块正方形手帕的边长是2(),面积是4()。

@#@@#@一只鲸的体重大约是72()。

@#@@#@南京长江大桥长6772()。

@#@@#@二、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里(每题2分,共16分)@#@1、下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A、边长4cm的正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B、两个图形的周长相等,它们的面积也一定相等。

@#@@#@C、用同一根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它们的周长相等。

@#@@#@2、用一根长20米的铁丝围成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

@#@@#@A、25米B、20平方米C、25平方米@#@3、如下图,长方形被分成了甲、乙两部分,这两部分的()。

@#@@#@甲@#@乙@#@A、周长和面积都不相等@#@B、周长相等,面积不相等@#@C、面积相等,周长不相等@#@4、边长4分米的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相比()。

@#@@#@A、一样大B、周长大C、面积大D、无法比较@#@5、用一根长20厘米的线,围一个长方形,正确的说法是()。

@#@@#@A、长5厘米,宽4厘米@#@B、可能长8厘米,宽2厘米@#@C、面积一定是16平方厘米@#@6、1米和1平方米()。

@#@@#@A、一样大B、1平方米大C、1米大D、不能比较@#@7、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大一些。

@#@@#@A、长方形B、正方形C、不一定@#@8、有三块铁皮,面积分别是90平方分米、99平方分米和900平方厘米,()的铁皮的面积接近1平方米。

@#@@#@A、90平方分米B、99平方分米C、900平方厘米@#@三、算出每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填在下表里(共12分)@#@边长@#@周长@#@面积@#@长方形@#@长24米,宽18米@#@长方形@#@长19分米,宽12分米@#@正方形@#@35厘米@#@四、作图题(每个图2分,共6分)@#@下面每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

@#@@#@

(1)请你在这张方格纸上画出一个面积是28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再画一个面积为36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

(2)估计图中心形的面积大约是()平方厘米。

@#@@#@五、计算下面各图的周长和面积(共8分)@#@18cm@#@1cm@#@1cm@#@1、2、@#@@#@六、解决问题(共29分)@#@1、一块长方形的菜地,长36米,比宽长12米,这块菜地有多大?

@#@(5分)@#@2、一块正方形的菜地,边长是20米。

@#@给这块菜地四周围上篱笆,篱笆有多长?

@#@这块菜地有多大面积?

@#@(5分)@#@3、小玲用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量课桌的面积,沿着长的那边一排摆了10张,沿着宽的那边一排摆了5张,这张课桌面积是多少?

@#@(5分)@#@4、一块正方形菜地边长20米,它的一半种了黄瓜,其余种西红柿。

@#@西红柿占地多少平方米?

@#@(5分)@#@@#@花圃@#@5、如图,小区前面有一块60边长的正方形空坪,现要在空坪的中间做一个长32米、宽28米的长方形花圃,其余的植上草皮。

@#@(9分)@#@

(1)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

(2)草皮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5@#@";i:

41;s:

8299:

"@#@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观察物体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通过辨认从前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进一步深化对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初步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从同一个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得到的视图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认识“从同一个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得到的视图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教具 课件、学具。

@#@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导入新课@#@同学们观察过物体吗?

@#@一般我们是怎样观察物体的?

@#@可以从哪些角度观察物体呢?

@#@(观察物体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会得到不同的观察结果;@#@观察的角度可以是前面、上面、右面……)@#@这节课我们学习“观察物体”。

@#@板书:

@#@观察物体@#@二、自主学习质疑释疑@#@学习例1。

@#@@#@1.观察投票箱。

@#@@#@

(1)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

@#@(投票箱)我们一起来观察这个投票箱,你能指出投票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吗?

@#@(学生指一指)@#@

(2)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这个投票箱,你看到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

@#@(先让学生想一想是什么形状,再让学生观察。

@#@)@#@(3)汇报交流。

@#@教师课件展示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状@#@三、合作探究突出重点@#@学习例2。

@#@@#@1.出示视图1:

@#@这张图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摆成的?

@#@看了这张图,你能把它摆出来吗?

@#@(学生分组操作)@#@分别从它的前面、侧面、上面观察,你分别看到的是怎样的形状?

@#@分别把它们画在方格纸上。

@#@相同吗?

@#@@#@交流:

@#@……你发现了什么?

@#@(同样的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得到不同的形状)@#@四、课堂达标基础过关@#@完成练一练。

@#@@#@

(1)拿出你的文具盒,分别从前面、右面和上面看一看,和你的同桌说一说看到的形状分别是什么样的?

@#@(指名1-2名同学说一说)@#@

(2)练一练第2题。

@#@@#@五、拓展训练突破难点@#@完成试一试。

@#@@#@

(1)学生独立完成。

@#@@#@

(2)观察前面和右面看到的形状,你有什么发现吗?

@#@(前面和右面一样,同样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也可以得到相同形状)@#@ @#@观察物体

(2) @#@教学目标通过认真组织拼摆,观察和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使学生发展空间观念和借助想像和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体会在同一位置看到相同的视图的不同摆法,从不同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可能看到的视图,以提升学生对实物及视图进行转化的能力。

@#@@#@教学重点 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的不同视图,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 课件、学具。

@#@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出示例3视图。

@#@@#@提问:

@#@这幅图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摆出来的?

@#@你能摆出来吗?

@#@@#@二、学习新课。

@#@@#@1.出示学习提示:

@#@@#@

(1)从前面观察你摆出来的物体,能看到几个小正方体?

@#@@#@

(2)从上面观察你摆出来的物体,能看到几个小正方体?

@#@@#@(3)从右面观察你摆出来的物体,能看到几个小正方体?

@#@@#@2.连一连。

@#@@#@

(1)学生在课本的34页上完成。

@#@@#@

(2)完成练一练第1题。

@#@@#@3.摆一摆,画一画,比一比。

@#@@#@

(1)学生按例3第2幅视图摆一摆,然后在课本上画一画。

@#@@#@

(2)比一比:

@#@上面两个物体,从哪些面看到的图形完全相同?

@#@从哪一面看到的图形不同?

@#@你有什么发现?

@#@@#@(3)完成练一练第2题。

@#@@#@三、巩固练习。

@#@@#@1.摆一摆,画一画。

@#@(练习六第5题)@#@注意:

@#@学生可以横着摆,也可竖着摆。

@#@@#@2.摆一摆,比一比。

@#@(练习六第6题)@#@学生摆完后提问:

@#@从哪些面看到的图形是相同的?

@#@@#@3.按要求摆一摆。

@#@(练习六第7题)@#@学生同桌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作业:

@#@补充习题。

@#@@#@ @#@课题 教材第37-39练习六部分内容。

@#@ 课时 3@#@ 练习课@#@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教学生尝试着画视图,进一步巩固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使学生借助想像和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视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视图,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视图,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 通过学习,使学生发展空间观念和借助想像和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练习。

@#@(38页第12题)@#@2.谈话:

@#@@#@我们已经学会了“观察物体”,说说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二、练习指导。

@#@@#@1.练习六第9题。

@#@@#@

(1)小组合作,取出3个小正方体,按要求摆一摆。

@#@@#@

(2)汇报交流。

@#@说一说有几种不同的摆法。

@#@@#@(3)小结:

@#@从同一个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得到的视图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2.练习六第11题。

@#@@#@

(1)小组合作,取出4个小正方体,按要求摆一摆。

@#@@#@

(2)汇报交流。

@#@说一说有几种不同的摆法。

@#@@#@(3)小结:

@#@同一角度上的多个小正方体不在同一平面上,得到的视图可能是相同的。

@#@@#@3.练习六第13题。

@#@@#@

(1)学生独立完成。

@#@@#@

(2)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4.练习六第14题。

@#@@#@

(1)小组合作,摆一摆。

@#@@#@

(2)学生独立画一画,教师巡视指导。

@#@@#@5.练习六第15题。

@#@@#@

(1)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

@#@@#@

(2)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教师注意指导:

@#@从前面能看到几个正方体?

@#@是什么形状?

@#@从右面能看到几个正方体?

@#@是什么形状?

@#@@#@6.练习六第16题。

@#@@#@

(1)学生独立审题,小组合作,摆一摆。

@#@@#@

(2)讨论:

@#@你有不同的摆法吗?

@#@@#@7.练习六第17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三、拓展练习。

@#@@#@第39页“动手做”。

@#@@#@四、全课小结。

@#@@#@通过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 @#@ 第三单元测试题(观察物体) 课时 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 有无课件 @#@      @#@一、数一数@#@ @#@ @#@(  )个   (  )个   (  )个  (  )个@#@二、选一选 @#@ @#@ A     B      C    D     E     F@#@1、@#@  从正面看是(   ),从上面看是(    ),从侧面看是(   )。

@#@@#@2、@#@从正面看是(   ),从上面看是(    ),从侧面看是(   )。

@#@@#@三、画一画。

@#@从不同方向看下面的物体,看到的分别是什么?

@#@在下面画一画。

@#@@#@1、    @#@   正面        上面       侧面@#@2、@#@正面       上面        侧面@#@3、@#@ @#@    正面          上面        侧面@#@四、辨一辨@#@桌上放了一大一小两只盘子,如果从饭桌的上方往下看,看到的形状是哪幅图?

@#@@#@    

(1)       

(2)      (3)@#@                              @#@ @#@";i:

42;s:

527:

"@#@C@#@B@#@A@#@将三角形绕点A顺时针旋转90゜,再向右平移5格。

@#@@#@将三角形绕点A顺时针旋转90゜,再向右平移3格。

@#@@#@1.将三角形绕A点逆时针旋转90゜.@#@2.将长方形绕B点顺时针旋转90゜.@#@3.将四边形先绕C点顺时针旋转90゜,再向右平移5格。

@#@@#@1把①号图形绕A点顺时针旋转90゜;@#@2.把②号图形绕B点逆时针旋转90゜;@#@@#@3.把③号图形绕C点顺时针旋转90゜;@#@4.把④号图形绕D点顺时针旋转90゜.@#@";i:

43;s:

30425:

"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学习资料@#@ @#@@#@健康教育安全教育@#@1、交通法规我遵守@#@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交通安全问题对我们的重要性。

@#@@#@2、我们要从小树立交通安全意识,掌握必要的交通安全知识,确保交通安全。

@#@@#@3、培养学生从自己做起,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做一个优秀的交通小天使。

@#@@#@教学重点:

@#@掌握必要的交通安全知识,确保交通安全。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从自己做起,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做一个优秀的交通小天使。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引入活动@#@1、放故事录音:

@#@“丁丁今年刚满七岁可爸爸还是不放心他一个人上街说他不会走路。

@#@”丁丁很不高兴撅着嘴说:

@#@“谁说的我不但会走路而且会跑呢!

@#@不信我跑给你看。

@#@”爸爸笑着摇着头:

@#@“我不是说你没学会走路是说你还没学会在马路上走路。

@#@”丁丁奇怪的问道:

@#@”在马路上走路还用学吗?

@#@”爸爸点点头说:

@#@“是的不但要学而且应该记住一些规定。

@#@”@#@2爸爸让记住的这些规定是交通规则我们应该怎样记住交通规则呢?

@#@这就是今天学习的新内容(板书:

@#@交通法规我遵守).@#@二、看说比学掌握规范@#@1、认识交通信号灯。

@#@(出示交通信号课件)同学们你们知道红灯、绿灯、黄灯各表示什意思吗?

@#@(学生说出后引导条理语言:

@#@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2、认识各种交通标线@#@3、了解走路规范.(课件出示三图)@#@图一:

@#@小朋友背着书包走在马路人行道上。

@#@@#@图二:

@#@小朋友走在人行横道上准备过十字路口。

@#@@#@图三:

@#@小朋友放学回家走在过街天桥上。

@#@@#@同学们你们看图中的小朋友们走在了什么地方?

@#@他们是怎样走的?

@#@(学生边看图边比较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人行道“、“人行横道”、“过街天桥”)@#@教唱儿歌认识过街天桥。

@#@(过街天桥空中跨横空马路作用大。

@#@行人靠右快速过千万不要贪玩耍。

@#@)@#@4、小朋友怎样走路才能最安全?

@#@联系身边发生的事与小朋友讨论。

@#@@#@①把小朋友身边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增强安全意识。

@#@@#@②小组讨论后得出:

@#@走规定路线看交通指挥灯不看书不乱跑不爬栏不玩耍。

@#@@#@5、礼貌候车,学拦“出租车”。

@#@@#@①听故事:

@#@《徐特立爷爷排队候车的故事》@#@②学生听后,说说应该怎样候车?

@#@@#@③情景表演:

@#@学拦“出租车”。

@#@(引导学生懂得:

@#@站在人行道,对车挥挥手,话语要礼貌,双方都喜欢)@#@三、回顾所学,交流体会@#@同学们,今天的安全课中,你学会了什么?

@#@说给大家听,好不好?

@#@@#@四、明辨是非,认识升华@#@1、课件出示图,辨别图中的小朋友做得对不对,说说为什么?

@#@@#@a放学路上,小明与小伙伴们边走边踢球。

@#@@#@b红灯亮了,小红从人行横道通过。

@#@@#@c几个小朋友走在马路中央去上学。

@#@@#@五、夸夸同学,发红花@#@a夸夸咱们班自觉遵守交通规范的好同学。

@#@@#@b给这些同学发交通红花,并评出“安全小天使”。

@#@@#@六、活动总结@#@通过这次安全课,同学们认识了交通信号灯,还懂得了行路的规定。

@#@为了我们的安全,让我们从自己做起,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做一个优秀的交通小天使,好吗?

@#@@#@2、提防可疑的陌生人@#@认识目标:

@#@@#@1.知道社会上有伤害儿童的坏人。

@#@@#@2.知道坏人欺骗儿童惯用的一些手段。

@#@@#@3.知道一些提防坏人、不上当受骗的方法。

@#@@#@情感目标:

@#@@#@憎恶坏人,有警惕性和自我保护意识。

@#@@#@行为目标:

@#@@#@不轻信陌生人的话;@#@不吃陌生人的东西;@#@不跟陌生人走;@#@独自在家时,不给陌生人开门。

@#@@#@教学重点:

@#@@#@1.知道坏人欺骗儿童惯用的一些手段。

@#@@#@2.知道一些提防坏人、不上当受骗的方法。

@#@@#@教学难点:

@#@憎恶坏人,有警惕性和自我保护意识。

@#@@#@教育过程:

@#@@#@一、讲故事,导入新课@#@1.讲故事《狼和七只小山羊》(参见扩展资料)@#@当讲到“没过多久,“咚咚咚”,有人敲门。

@#@“小山羊乖乖,我是妈妈,我回来了,带来好多好吃的东西。

@#@”时,师问:

@#@“你们猜七只小山羊是怎么做的呢?

@#@现在你们就是这七只小山羊,以最快的速度讨论一下,你们会怎样做?

@#@(把学生分成七人一组,模拟七只小山羊)@#@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师:

@#@同学们都说得很好,用各种方法识破了大灰狼的诡计,没有上当受骗。

@#@可是,你们知道吗?

@#@并不是所有的小朋友都向你们这样警惕,他们很容易就被骗了。

@#@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一件事情,请看!

@#@@#@出示图片《被骗的三个学生》@#@师问:

@#@你们猜猜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学生回答@#@出示图片2和扩展资料2、3、4,展现被骗的可怕结果。

@#@(参见扩展资料)@#@师追问:

@#@我们怎么帮助这三个孩子,才能使他们不上当受骗呢?

@#@@#@板书:

@#@不上当受骗@#@学生回答:

@#@(1、问问家人叫什么名字?

@#@2、撒跟就跑。

@#@3、不吃陌生人的东西。

@#@4、不轻信别人的话。

@#@5、找警察叔叔帮忙。

@#@6、大声的喊叫等。

@#@)@#@师小结:

@#@仔细听、认真看,动脑筋想,识破坏人的诡计,不上当受骗。

@#@@#@过渡语: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坏人,怎样才能防止上坏人的当呢?

@#@@#@二、学习课文,初步明理@#@1读课文中的真实再现。

@#@@#@2.教师提问:

@#@@#@

(1)宁宁和李明遇到了什么人?

@#@@#@

(2)这个陌生人对他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3.学生回答。

@#@@#@4.教师小结:

@#@@#@5.教师提问:

@#@@#@

(1)宁宁和李明遇到的陌生人是坏人吗?

@#@@#@

(2)如果是你会怎么做?

@#@@#@学生讨论并回答@#@6.教师小结:

@#@在日常生活中,与陌生人交往时一定要提高警惕。

@#@@#@3、不要私自去游泳@#@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游泳安全应注意的问题,学会在游泳运动中自我保护、自我救护的基本方法,@#@2、了解溺水抢救的基本常识。

@#@@#@教学重点:

@#@游泳安全注意事项,游泳运动中的自我保护常识。

@#@@#@教学难点:

@#@溺水自救、救人基本常识。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出新课@#@师:

@#@同学们,天气热时人们比较喜欢的一项运动就是游泳。

@#@游泳是一项全身运动,经常游泳的人身体特别棒。

@#@但是,游泳又是一项危险运动。

@#@俗话说“欺山莫欺水,欺水变水鬼”,游泳运动并不适合所有的人。

@#@即使是健康人游泳也必须十分小心,麻痹大意容易溺水而变“水鬼”。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有关游泳安全和溺水抢救方面的基本常识。

@#@@#@二、游泳安全与溺水抢救@#@

(一)游泳安全@#@我们先来讨论与游泳安全有关的几个问题:

@#@@#@[学生议论,举手回答,老师归纳]:

@#@@#@1,什么人不适合游泳?

@#@@#@凡患有心脏病、高血压、肺结核、肝炎、肾炎、癫痫、中耳炎、鼻窦炎、腹泻、感冒、传染性皮肤病、有开放性伤口的人,不宜下水游泳;@#@儿童、一点水性都不懂的人,不要单独去游泳。

@#@@#@2,游泳应注意哪些问题?

@#@@#@A,游泳要结伴而行,最好与懂水性的人一起游泳,不要单独游泳。

@#@(单独游泳没意思,不安全)水性不善者预先准备救生圈。

@#@@#@B,要慎重选择游泳场所,在游泳场游泳安全点。

@#@不要在不知深浅、水下地形复杂的河或池塘游泳,不要在非跳水区跳水;@#@不要在有钉螺的池塘游泳(易传染血吸虫病)。

@#@@#@C,入水前先做准备运动,预防游泳时抽筋。

@#@@#@D,控制游泳时间和运动量,防止体力不支而出危险。

@#@@#@E,游泳后,应用自来水冲洗全身。

@#@@#@

(二)游泳时突然发生抽筋而溺水,怎么办?

@#@(板书)@#@[学生讨论,代表发言,老师归纳、解析、动作示范]:

@#@@#@突然发生抽筋------保持镇静,千万不要慌张(因慌张无措失去平衡身体就下沉)-----附近有人,大声呼救-----若附近无人,视具体情况自救------若大腿抽筋,仰卧姿势侧手划水,保持平衡-----若小腿抽筋,也作仰卧姿势用抽筋一边手划水,用不抽筋一边的手握住抽筋一边的脚大拇指,胸部慢慢伸直即可-----若脚趾抽筋,用拇指和食指捏住人中沟下部半分钟即可------肌肉缓解后慢慢游向岸边。

@#@@#@(三)怎样抢救溺水者?

@#@@#@[学生分组讨论10分钟,组长发言,老师归纳]:

@#@@#@发现有人溺水-----大声呼喊救命,迅速赶到岸边-----若附近有救生圈、竹竿、木板,赶快抛给溺水者-----如溺水者离岸较远,如自己又不懂水性(不作无谓牺牲),继续呼唤他人------如自己熟悉水性,自信有能力救人,则马上下水救人(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游向溺水者身后,一只手托住溺水者腋下,使其头露出水面------用蹬腿仰泳姿势往岸边游-----上岸后若溺水者无心跳、呼吸,先把其腹中的水压出来------嘴对嘴人工呼吸------必要时打120求救。

@#@@#@三、本课小结:

@#@@#@师:

@#@同学们,游泳是一种很好的运动,但一定要十分注意安全,游泳前一定要做足安全措施。

@#@同学们中有不少是游泳运动的爱好者,为了你的安全,我劝你们不要单独去游泳,游泳中万一遇到问题,今天所学的知识也许就会派上用场。

@#@@#@4、预防家庭中的意外伤害@#@教育目标:

@#@@#@1.知道一些家庭中的意外伤害事故的简单处理方法。

@#@@#@2.让学生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教学重点:

@#@意外伤害中的处理方法。

@#@@#@教学难点:

@#@分析、整理处理方法。

@#@@#@教育过程:

@#@@#@1.揭示课题。

@#@老师讲述小故事引入课题(同家人一起出去玩,突然与家人走失,你该如何应对这种突发情况。

@#@)学生自由发言@#@2.引出。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会碰到各种难题和意外伤害事故。

@#@每个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说一说具体的事例。

@#@]@#@师适当地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纳在黑板上。

@#@@#@做危险性的游戏滑倒刀子割破手被动物咬伤@#@3.出示思考题。

@#@@#@

(1)如果让你碰到这些情况,你有什么好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大家群策群力,想办法来克服。

@#@@#@

(2)教师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

@#@告诉学生应具备良好的品质@#@4.师总结。

@#@一个人一定要学会保护自己的身心健康,碰到突发事件时,要坚持真理、诚实、勇敢、谦虚、自尊、俭朴、清廉、坚毅、乐观等品质。

@#@@#@5、安全使用家电与燃气@#@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辨析、调查等活动,获得安全使用家电的基础常识。

@#@@#@2、掌握一些常用家电的正确操作方法。

@#@@#@3、养成正确使用家电的良好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1、通过交流、辨析、调查等活动,获得安全使用家电的基础常识。

@#@@#@掌握一些常用家电的正确操作方法@#@教学难点:

@#@培养正确使用家电和燃气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认一认书上呈现的各种家用电器,说一说:

@#@自己家里有哪些家用电器?

@#@各有什么作用?

@#@@#@二、小组交流:

@#@@#@1、家用电器使用应注意哪些安全事项?

@#@@#@2、把自己知道的使用电器的安全注意事项写在书本“我还知道”栏里,再说给大家听听。

@#@@#@3、教师归纳:

@#@@#@使用家电前要看懂说明书;@#@有些家电使用时人不能离开;@#@使用后要注意关闭电源。

@#@@#@三、辨析:

@#@@#@1、仔细看看书上的几种操作方法,评一评,这样做对吗?

@#@为什么?

@#@@#@2、集体朗读“提示”内容,明确正确的操作事项。

@#@@#@3、评一评,自己安全使用家电和燃气吗?

@#@平时哪些做法是正确的?

@#@哪些做法需要改正?

@#@@#@四、课外延伸:

@#@@#@回家与父母一起做个小调查,调查家里用电用气的做法。

@#@预防触电,预防火灾,养成安全用电,安全用燃气的自觉行为。

@#@@#@一人的心脏  @#@一、教学目标:

@#@  @#@1、 @#@ @#@ @#@ @#@ @#@ @#@ @#@ @#@ @#@ @#@ @#@ @#@了解心脏在人体的位置,重要性。

@#@  @#@2、 @#@ @#@ @#@ @#@ @#@ @#@ @#@ @#@ @#@ @#@ @#@ @#@了解肝脏的功能,以及保护的措施。

@#@  @#@二、教学重点:

@#@心脏、肝脏在人体中的重要性。

@#@  @#@三、教学难点:

@#@如何保护心脏和肝脏  @#@四、教学用具:

@#@挂图(人体全身结构)  @#@五、电化教具:

@#@有关的网站  @#@六、教学过程:

@#@  @#@1、 @#@ @#@ @#@ @#@ @#@ @#@ @#@ @#@ @#@ @#@ @#@ @#@ @#@导语、切入:

@#@  @#@人体中有哪些重要的器官?

@#@(内脏)  @#@2、 @#@ @#@ @#@ @#@ @#@ @#@ @#@ @#@ @#@ @#@ @#@ @#@ @#@看挂图:

@#@让学生上来指出心脏、肝脏分别在人体的什么部位。

@#@  @#@3、 @#@ @#@ @#@ @#@ @#@ @#@ @#@ @#@ @#@ @#@ @#@ @#@ @#@让学生读全文  @#@提问:

@#@心脏有哪几部分组成?

@#@它有什么功能?

@#@肝脏有哪些功能?

@#@如何保护肝脏?

@#@  @#@4、 @#@ @#@ @#@ @#@ @#@ @#@ @#@ @#@ @#@ @#@ @#@ @#@ @#@学生自由演示心脏工作示意图。

@#@  @#@5、 @#@ @#@ @#@ @#@ @#@ @#@ @#@ @#@ @#@ @#@ @#@ @#@ @#@模拟医生:

@#@同座的互相测定心脏起跳的次数。

@#@  @#@6、 @#@ @#@ @#@ @#@ @#@ @#@ @#@ @#@ @#@ @#@ @#@ @#@ @#@全班交流,得出心脏大概跳动的频率(每分钟)  @#@  @#@ 二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一、教学目标:

@#@  @#@1、 @#@ @#@ @#@ @#@ @#@ @#@ @#@ @#@ @#@ @#@ @#@ @#@ @#@养成学生良好的生活好习惯  @#@2、 @#@ @#@ @#@ @#@ @#@ @#@ @#@ @#@ @#@ @#@ @#@ @#@ @#@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  @#@二、教学过程:

@#@  @#@1、 @#@ @#@ @#@ @#@ @#@ @#@ @#@ @#@ @#@ @#@ @#@ @#@ @#@独立生活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活上:

@#@  @#@1) @#@ @#@ @#@养成自己的事自己做,不依赖别人;@#@  @#@2) @#@ @#@ @#@按时睡觉,按时起床;@#@  @#@3) @#@ @#@ @#@自己收拾房间,整理好学生的生活用品;@#@  @#@4) @#@ @#@ @#@保持居住的地方整齐清洁。

@#@  @#@学习上:

@#@  @#@1) @#@能进行独立思考,提高自己的能力;@#@  @#@2) @#@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  @#@劳动上:

@#@  @#@1) @#@学会做家务,如扫地、擦桌子。

@#@  @#@2) @#@自己的衣服自己洗。

@#@  @#@2、 @#@ @#@ @#@ @#@ @#@ @#@ @#@ @#@ @#@ @#@ @#@ @#@ @#@你在独立生活能力上表现如何?

@#@  @#@3、 @#@ @#@ @#@ @#@ @#@ @#@ @#@ @#@ @#@ @#@ @#@ @#@ @#@布置作业:

@#@学会独立为父母做一顿饭。

@#@让父母写一份在家的自理能力情况。

@#@  @#@  @#@ 三心理健康(锻炼坚强的意志)  @#@一、教学目标:

@#@  1、 @#@ @#@ @#@ @#@ @#@ @#@ @#@ @#@ @#@ @#@ @#@ @#@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2、 @#@ @#@ @#@ @#@ @#@ @#@ @#@ @#@ @#@ @#@ @#@ @#@ @#@养成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  @#@二、教学重点:

@#@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

@#@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四、教学用具:

@#@挂图、名人传记  @#@五、电化教具:

@#@校园网  @#@六、教学过程:

@#@  @#@1、 @#@ @#@ @#@ @#@ @#@ @#@ @#@ @#@ @#@ @#@ @#@ @#@ @#@讲解什么是心理健康  @#@2、 @#@ @#@ @#@ @#@ @#@ @#@ @#@ @#@ @#@ @#@ @#@ @#@ @#@体温:

@#@什么是意志,意志是如何形成的?

@#@  @#@3、 @#@ @#@ @#@ @#@ @#@ @#@ @#@ @#@ @#@ @#@ @#@ @#@ @#@老师讲几个伟人自觉锻炼自己意志的故事。

@#@(列宁、陈毅等)  @#@4、 @#@ @#@ @#@ @#@ @#@ @#@ @#@ @#@ @#@ @#@ @#@ @#@ @#@同学互相讲述。

@#@  @#@5、 @#@ @#@ @#@ @#@ @#@ @#@ @#@ @#@ @#@ @#@ @#@ @#@ @#@怎样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

@#@(不怕苦、不怕累)  @#@6、 @#@ @#@ @#@ @#@ @#@ @#@ @#@ @#@ @#@ @#@ @#@ @#@ @#@老师小结  @#@7、 @#@ @#@ @#@ @#@ @#@ @#@ @#@ @#@ @#@ @#@ @#@ @#@ @#@布置作业:

@#@上网查找名人战胜困难的故事。

@#@  @#@  @#@   @#@ 四饮食与营养  一、教学目标:

@#@  @#@1、 @#@ @#@ @#@ @#@ @#@ @#@ @#@ @#@ @#@ @#@ @#@ @#@ @#@营养的构成。

@#@  @#@2、 @#@ @#@ @#@ @#@ @#@ @#@ @#@ @#@ @#@ @#@ @#@ @#@ @#@了解营养与健康的关系。

@#@  @#@二、教学重点:

@#@营养的组成部分。

@#@  @#@三、教学难点:

@#@要学生懂得营养与生长发育之间的关系。

@#@  @#@四、教学用具:

@#@水果、米、盐  @#@五、电化教具:

@#@有关的视频  @#@六、教学过程:

@#@  @#@1、 @#@ @#@ @#@ @#@ @#@ @#@ @#@ @#@ @#@ @#@ @#@ @#@ @#@讲解营养有哪几部分组成。

@#@@#@营养包括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纤维素等  @#@2、 @#@ @#@ @#@ @#@ @#@ @#@ @#@ @#@ @#@ @#@ @#@ @#@ @#@人类经常使用的有哪些食物?

@#@它们的什么营养成分含量多?

@#@@#@大米、小麦、牛奶、肉、各种各样的蔬菜。

@#@  @#@3、 @#@ @#@ @#@ @#@ @#@ @#@ @#@ @#@ @#@ @#@ @#@ @#@ @#@人体每天要社如多少克各类各样的营养,才能满足正常的生长发育的需要。

@#@  @#@4、 @#@ @#@ @#@ @#@ @#@ @#@ @#@ @#@ @#@ @#@ @#@ @#@ @#@让学生读课文。

@#@  @#@5、 @#@ @#@ @#@ @#@ @#@ @#@ @#@ @#@ @#@ @#@ @#@ @#@ @#@老师拿出实物,让学生说出各种食物包含的主要营养成分。

@#@  @#@6、 @#@ @#@ @#@ @#@ @#@ @#@ @#@ @#@ @#@ @#@ @#@ @#@ @#@小结:

@#@同学们正处于生长发育期,一定不能偏食。

@#@  @#@7、 @#@ @#@ @#@ @#@ @#@ @#@ @#@ @#@ @#@ @#@ @#@ @#@ @#@布置作业:

@#@查找一杯牛奶所包含的营养。

@#@  @#@  @#@ 五环境与健康  @#@一、教学目标:

@#@  @#@1、 @#@ @#@ @#@ @#@ @#@ @#@ @#@ @#@ @#@ @#@ @#@ @#@ @#@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  @#@2、 @#@ @#@ @#@ @#@ @#@ @#@ @#@ @#@ @#@ @#@ @#@ @#@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  @#@二、教学重点:

@#@环境与人类的关系。

@#@  @#@三、教学难点: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  @#@四、教学用具:

@#@挂图  @#@五、电化教具:

@#@有关的视频  @#@六、教学过程:

@#@  @#@1、 @#@ @#@ @#@ @#@ @#@ @#@ @#@ @#@ @#@ @#@ @#@ @#@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看森林被砍伐洪水泛滥的情景。

@#@  @#@2、 @#@ @#@ @#@ @#@ @#@ @#@ @#@ @#@ @#@ @#@ @#@ @#@ @#@讲解:

@#@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  @#@1) @#@保护环境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主要应做到维护公共卫生。

@#@  @#@2) @#@公共卫生包括:

@#@  @#@b) @#@ @#@ @#@街道卫生  c) @#@ @#@ @#@公共场所卫生  @#@d) @#@ @#@ @#@爱护公共卫生设施。

@#@  @#@3、 @#@ @#@ @#@ @#@ @#@ @#@ @#@ @#@ @#@ @#@ @#@ @#@ @#@我们应如何“清洁校园,清洁南山”。

@#@让学生互相座谈。

@#@  @#@4、 @#@ @#@ @#@ @#@ @#@ @#@ @#@ @#@ @#@ @#@ @#@ @#@ @#@说说如何保护环境。

@#@  @#@5、 @#@ @#@ @#@ @#@ @#@ @#@ @#@ @#@ @#@ @#@ @#@ @#@ @#@小结。

@#@  @#@6、 @#@ @#@ @#@ @#@ @#@ @#@ @#@ @#@ @#@ @#@ @#@ @#@ @#@作业:

@#@清扫小区或校园内的一处卫生死角。

@#@   @#@ @#@六运动与休息 一、教学目标:

@#@  1、 @#@ @#@ @#@ @#@ @#@ @#@ @#@ @#@ @#@ @#@ @#@ @#@ @#@了解生命在于运动的重要性。

@#@  @#@2、 @#@ @#@ @#@ @#@ @#@ @#@ @#@ @#@ @#@ @#@ @#@ @#@ @#@理解运动与静的关系。

@#@  @#@二、教学重点:

@#@运动与健康之间关系。

@#@  @#@三、教学难点:

@#@运动与意义。

@#@  @#@四、教学过程:

@#@  @#@1、 @#@ @#@ @#@ @#@ @#@ @#@ @#@ @#@ @#@ @#@ @#@ @#@ @#@看录象,导入新课:

@#@看体育比赛的录象,了解运动员体育锻炼的好处。

@#@  @#@2、 @#@ @#@ @#@ @#@ @#@ @#@ @#@ @#@ @#@ @#@ @#@ @#@ @#@讲解运动的益处。

@#@  @#@1) @#@运动能促使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

@#@  @#@2) @#@运动使心肺功能健全。

@#@  @#@3) @#@运动使人反应敏捷。

@#@  @#@4) @#@运动能锻炼坚强的意志品质。

@#@  @#@5) @#@运动能培养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  @#@3、 @#@ @#@ @#@ @#@ @#@ @#@ @#@ @#@ @#@ @#@ @#@ @#@ @#@自主学习:

@#@  @#@1) @#@你喜欢哪项体育运动?

@#@(让学生上台讲述)  @#@2) @#@说说自己参加运动后的体会。

@#@  @#@4、 @#@ @#@ @#@ @#@ @#@ @#@ @#@ @#@ @#@ @#@ @#@ @#@ @#@总结  @#@5、 @#@ @#@ @#@ @#@ @#@ @#@ @#@ @#@ @#@ @#@ @#@ @#@ @#@布置作业:

@#@写一篇运动后的感想。

@#@   @#@ @#@七安全与急救  @#@一、教学目标:

@#@  1、 @#@ @#@ @#@ @#@ @#@ @#@ @#@ @#@ @#@ @#@ @#@ @#@ @#@遇到紧急情况时的办法、对策。

@#@  @#@2、 @#@ @#@ @#@ @#@ @#@ @#@ @#@ @#@ @#@ @#@ @#@ @#@ @#@时时注意自身的安全。

@#@ 二、教学过程:

@#@  1、 @#@ @#@ @#@ @#@ @#@ @#@ @#@ @#@ @#@ @#@ @#@ @#@ @#@放视频,导入新课。

@#@  @#@1) @#@看了这些灾难性的场面以后,你有何启发和感想。

@#@  @#@2) @#@学生自主发言,讨论。

@#@  @#@2、 @#@ @#@ @#@ @#@ @#@ @#@ @#@ @#@ @#@ @#@ @#@ @#@ @#@讲授新课:

@#@遇到紧急情况时怎么做?

@#@  @#@1) @#@要包出冷静,不要慌张。

@#@  @#@2) @#@要大声呼救。

@#@  @#@3) @#@要设法报警。

@#@  @#@4) @#@要随机应变。

@#@  @#@3、 @#@ @#@ @#@ @#@ @#@ @#@ @#@ @#@ @#@ @#@ @#@ @#@ @#@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感想。

@#@  @#@1) @#@我们遇到过哪些紧急情况是如何面对的?

@#@  @#@2) @#@当别人遇到紧急情况时,你该怎么办?

@#@  @#@4、 @#@ @#@ @#@ @#@ @#@ @#@ @#@ @#@ @#@ @#@ @#@ @#@ @#@小结。

@#@  @#@5、 @#@ @#@ @#@ @#@ @#@ @#@ @#@ @#@ @#@ @#@ @#@ @#@ @#@布置作业:

@#@学会一些常见紧急情况的应对措施,如人工呼吸,包扎等。

@#@  @#@  @#@ 八窒息、煤气中毒的预防  一、教学目标:

@#@  @#@1、 @#@ @#@ @#@ @#@ @#@ @#@ @#@ @#@ @#@ @#@ @#@ @#@ @#@了解游水窒息后的抢救措施。

@#@  @#@2、 @#@ @#@ @#@ @#@ @#@ @#@ @#@ @#@ @#@ @#@ @#@ @#@ @#@了解煤气中毒的预防。

@#@  @#@二、教学重点:

@#@窒息、煤气中毒的预防  @#@三、教学难点:

@#@窒息、煤气中毒的抢救措施。

@#@  @#@四、电化教具:

@#@有关的网站  @#@五、教学过程:

@#@  @#@1、 @#@ @#@ @#@ @#@ @#@ @#@ @#@ @#@ @#@ @#@ @#@ @#@ @#@导入新课:

@#@看视频或查找有关网站,知道发生灾难时的有关措施。

@#@  @#@2、 @#@ @#@ @#@ @#@ @#@ @#@ @#@ @#@ @#@ @#@ @#@ @#@ @#@讲授新课。

@#@  @#@1) @#@教师范读课文。

@#@  @#@2)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划重点。

@#@  @#@3) @#@窒息时应如何应对?

@#@  @#@4) @#@煤气中毒时应如何应对?

@#@  @#@3、 @#@ @#@ @#@ @#@ @#@ @#@ @#@ @#@ @#@ @#@ @#@ @#@ @#@讨论:

@#@  @#@1) @#@发现有人溺水时怎么办?

@#@  @#@2) @#@发现有人煤气中毒时怎么办?

@#@  @#@3) @#@模拟灾难时的抢救措施:

@#@两人互为一组,学会人工呼吸,包扎。

@#@  @#@4、 @#@ @#@ @#@ @#@ @#@ @#@ @#@ @#@ @#@ @#@ @#@ @#@ @#@小结。

@#@  @#@5、 @#@ @#@ @#@ @#@ @#@ @#@ @#@ @#@ @#@ @#@ @#@ @#@ @#@布置作业:

@#@学会简易的灾难来时的应对措施。

@#@  @#@  @#@ 九疾病的预防 @#@一、教学目标:

@#@  @#@1、 @#@ @#@ @#@ @#@ @#@ @#@ @#@ @#@ @#@ @#@ @#@ @#@ @#@了解细菌、病菌和病毒的区别。

@#@  @#@2、 @#@ @#@ @#@ @#@ @#@ @#@ @#@ @#@ @#@ @#@ @#@ @#@ @#@知道怎样预防甲型肝炎。

@#@  @#@二、教学重点:

@#@疾病是如何形成的。

@#@  @#@三、教学难点:

@#@各种疾病的预防。

@#@  @#@四、教学用具:

@#@显微镜、挂图  @#@五、电化教具:

@#@有关医学方面的网站  @#@六、教学过程:

@#@  @#@1、 @#@ @#@ @#@ @#@ @#@ @#@ @#@ @#@ @#@ @#@ @#@ @#@ @#@导入新课:

@#@打开有关医学方面的网站,让学生了解细菌、病菌、病毒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  @#@2、 @#@ @#@ @#@ @#@ @#@ @#@ @#@ @#@ @#@ @#@ @#@ @#@ @#@讲授新课:

@#@  @#@1) @#@教师范读课文。

@#@  @#@2)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划。

@#@  @#@3) @#@学生联系实际谈认识。

@#@  @#@4) @#@教师小结。

@#@  @#@3、 @#@ @#@ @#@ @#@ @#@ @#@ @#@ @#@ @#@ @#@ @#@ @#@ @#@实践操作:

@#@  @#@1) @#@通过显微镜观察这几种的联系和区别。

@#@  @#@2) @#@在生活中,如何避免和预防甲肝病毒。

@#@、  @#@4、 @#@ @#@ @#@ @#@ @#@ @#@ @#@ @#@ @#@ @#@ @#@ @#@ @#@教师小结。

@#@  @#@5、 @#@ @#@ @#@ @#@ @#@ @#@ @#@ @#@ @#@ @#@ @#@ @#@ @#@布置作业:

@#@上网查找甲肝的几种传播方式。

@#@  @#@";i:

44;s:

15483:

"江苏灌云高级中学高一作文训练系列@#@江苏灌云高级中学高一作文训练系列@#@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一@#@作文训练系列(三)@#@“月是故乡明”话题导写@#@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我们或为家乡的青山绿水而陶醉,或为故乡的人文地理而骄傲,无数仁人志士为这一片热土奉献着青春与热血,浇灌着希望和美好。

@#@而当我们背起行囊去远行时,无论我们浪迹天涯,还是客居他乡,故乡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儿时的喜怒哀乐,亲人的音容笑貌,总是挥之不去……@#@  请从下列四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1、有许多事物能唤起我们对故园的怀想:

@#@老树、老街、老房子,庭院门前的池塘,房屋后面的菜畦,那一塘荷花,那童年的风筝……想想夕阳的余晖和袅袅的炊烟,想想母亲呼儿唤女的声音……请把自己置身于某个情境之中,以“静听回声”为题,写一篇作文。

@#@@#@2、一个人只有离开故乡后,才能真正地懂得故乡。

@#@你有没有想象过,在十八岁的时候,你会背起行囊走向远方?

@#@在远方,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在等待着你呢?

@#@请以“在远方”为题,写一篇文章。

@#@@#@3、有的人一生漂泊,有的人终生不离开故土,有的人少小离家老大回。

@#@人生的轨迹可能会不同,但是每个人的心灵都会远游,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

@#@请以“在路上”为题,写一篇文章@#@4请以“故乡情怀”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误区提醒】@#@  “情怀”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这是一道典型的“虚题”。

@#@虚题就是具有抽象意义或蕴含着深邃的主观思想或道理的话题或命题。

@#@如1998年全国高考作文题“战胜脆弱”,2001年的“诚信”,都是这种类型。

@#@对于这类话题,一定要化虚为实,以实表虚,通过具体的情节、情景、场面或物性特征的具体描写,形象逼真地表现思想,抒发情感。

@#@写作时可能会走进这样两个误区:

@#@@#@  一、偏离写作重心。

@#@这个话题审题不难,不难并不代表谁都能审准确。

@#@写作时可能有两个偏离:

@#@一是偏离故乡谈情怀。

@#@家乡的丰富物产不说,辉煌历史不叙;@#@青山绿水之美不写,风土人情之淳不提;@#@其他与故乡不搭边的什么少女情怀,浪漫情怀流泻于笔端,再美的情怀也是白写了;@#@二是偏离情怀大谈故乡。

@#@许多学生不懂得移情于故乡的人和事,不懂得把故乡的人、事、物人格化、情感化。

@#@在他的笔下,故乡的山没有灵性,水缺少活力,人不见个性,物毫无特色,其真情不见流露,实感没有抒发。

@#@写作重心严重偏离。

@#@@#@  二,空泛抒情,矫揉造作。

@#@实题虚写的关键在于形象与思想天衣无缝的融合。

@#@没有形象作支架,思想情感则无所依附,写作时,如果不注意与具体的人、事、物联系起来,空泛抒情,再真的情再深的理也会给人以无病呻吟矫揉造作之感。

@#@所以,写作时,应抓住现实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情理,通过创设情境,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借助故乡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等具体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

@#@@#@ @#@@#@作文评讲教案@#@时间@#@题目@#@“青春”系列作文评讲@#@本次作文评讲概况@#@ @#@@#@优点@#@ @#@@#@不足@#@ @#@@#@提出表扬的同学@#@ @#@@#@【范例】@#@永恒的家园@#@文/沈超@#@  走在异国的街头,看着白皮肤黄头发蓝眼睛的人在狂欢,感受着闹市的喧嚣,强忍住霓虹灯的刺眼……@#@  一种莫名的热浪流遍全身,我告诉自己,我想家了!

@#@是的,想家了,那个所有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的中国人共同的家。

@#@@#@  珠穆朗玛展现着她的刚强,长城显露着她的智慧,黄河滚动着她的炽烈,日月潭蕴藏着她的柔情;@#@有“一览众山小”的泰山,有“奔流到海不复还”的长江,还有“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我们的家,她好美!

@#@@#@  记得她从远古走来,珠光宝气,光彩照人,美得脱俗,美得令人诧异。

@#@她用光辉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装饰自己,用古老的文明装点自己。

@#@于是在众人的赞叹和仰慕中,她醉了。

@#@@#@  她醉了,梦里花香,鸢飞蝶舞。

@#@@#@  接着,英吉利用闪着寒光的刺刀任意地割裂着她,法兰西用锃亮的皮鞋放肆地践踏着她。

@#@她撕心裂肺地叫着,叫着……鲜血在滴,心在痛,她失去了往日的动人,只剩下无尽的凄凉和满目的疮痍。

@#@她开始消沉了。

@#@@#@  可是,她不能消沉!

@#@@#@  心里,有无数个声音向着她:

@#@“你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你要勇敢!

@#@”@#@  “站起来吧,用你的坚强和刚毅!

@#@”@#@  “站起来吧,用你的聪慧和敏捷!

@#@”@#@  “站起来吧,用你的灵魂和精神!

@#@”@#@  ……@#@  站起来!

@#@她站起来了,真的站起来了!

@#@@#@  打败了自己,战胜了敌人,她站立着,微笑着,便是永恒!

@#@@#@  伤口在慢慢地愈合,脆弱在渐渐地褪去,光彩依旧动人,笑容依旧灿烂,只是,少了一丝任性和稚气,多了一份成熟和理智。

@#@在鲜花和掌声里,她不会再醉了。

@#@@#@  一路走过艰难和屈辱,走过辛酸和泪水,现在的她,更加冷静,更加坚定!

@#@@#@  成功的赢得了二零零八年奥运会的主办权,积极努力终于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圆了等待了四十年之久的足球梦……现在的她,每一步都走得踏踏实实。

@#@@#@  心底的声音在不断的响起:

@#@“中国,我们爱你!

@#@”@#@  是的,我们爱你。

@#@爱你的美丽动人,爱你的智慧灵气,爱你的勇敢坚强,爱你这一路坎坷,爱你这一段成长……你是我们永远的港湾,永恒的家园!

@#@@#@[简评]@#@  这是一篇别出心裁的优秀之作,作者满怀热情,把祖国的苦难史与发展史巧妙地揉合在一起,让我们在优美的叙述中感受到磅礴的气势、深沉的感情,给人以心灵的慰藉。

@#@@#@  第一,内容切题。

@#@作者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下抒写对祖国——永恒的故乡,永远的家园的一片深情,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爱祖国的美丽动人,爱祖国勇敢坚强,甚至爱祖国的坎坷、祖国的苦难,把对祖国无比热爱的情怀抒写得淋漓尽致。

@#@全文自始至终围绕“故乡情怀”展开,十分切合题意。

@#@@#@  其二,感情深挚,气势磅礴。

@#@作者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或为祖国的美丽而骄傲,或为祖国的苦难而痛心,或为祖国的发展而自豪,复杂而浓烈的情感在文章中一波一波地荡漾开来,激荡着读者的心胸,洗涤着读者的心灵。

@#@@#@  第三,文采飞扬。

@#@长短句交错使用,诗词名句信手拈来,排比对偶比喻引用等修辞地恰当运用,无不让文章闪耀着情感的火花,思想的光芒。

@#@@#@月是故乡明@#@听人说,故乡的月儿最明亮。

@#@  @#@  深夜里,漫步于异国静寂的街上,风悄语,树悄语。

@#@  @#@  人们早已睡了。

@#@无论他们姓甚名谁,生于何时何地,经历过多少风浪惊涛,都已静静入睡。

@#@  @#@  他们的故乡在何方?

@#@此处?

@#@彼处?

@#@  @#@  月光是银色的。

@#@静静地、懒懒地铺散在身上、脸上。

@#@沐浴在那么超然的皎洁下,胸中便充满了一种空虚。

@#@有瞬刻,甚至忘了身在何处,只是如此强烈地感觉到一刹那间心上绽开了一朵平静之花,然而又有一缕茫然之情。

@#@  @#@  或许这支笔太笨拙了,勾勒不出那种感受。

@#@当你抬头望向那主宰黑夜的女神,那个闪亮的光体,与它正面相接的那一刻,你难道从来没有感到一丝“若有所感”?

@#@也许,是乡愁罢。

@#@  @#@  抬头见那一弯孤独悬挂于空中的银盘,会不会便想念起那遥远的故乡?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千年前写下的诗句,如今仍是琅琅上口,早已耳熟能详。

@#@  @#@  月是故乡明?

@#@人,沉沉睡了。

@#@他们的故乡在何方?

@#@  @#@  他们是否也会觉得,海洋的那一边,月儿会更加明亮?

@#@  @#@  对大地一视同仁的月亮,千千万万年来一成不变地对红尘中的悲欢离合无动于衷。

@#@月儿,告诉我,为什么,你在故乡更明亮?

@#@  @#@  “影自娟娟魄自寒”这句话,好像在一本书上读过。

@#@月亮寒冷。

@#@月亮孤傲。

@#@因此,月儿无语。

@#@  @#@  我的一生,不过是十几年,平均地分配在两地之间。

@#@两种文化,两种教育,两种语言,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

@#@原有的记忆,失落点点滴滴,展望未来,却是一片迷茫。

@#@  @#@  原来的故乡,是一片片的残碎记忆拼凑起来的。

@#@这里一斑,那里一点,残缺不全的记忆,只能拼凑出一个残缺不全的故乡。

@#@何况,斗转星移,如今的故乡已似围着一帘薄雾,朦朦胧胧的,不再是我所认识的,孩提时代的故乡了。

@#@  @#@  这里,被称为“异国”,却有我适应的环境,有我熟悉的面孔,有我太多太多的记忆。

@#@  @#@  故乡的定义是什么?

@#@岂不就是使你怀念,使你缅怀的一片土地吗?

@#@  @#@  从小,爱国的情感就被一点一滴地灌输进我的潜意识中。

@#@一如我是中国人一样,不可辩驳。

@#@那里才是故乡!

@#@忠于她!

@#@一定要忠于她!

@#@尽管她的面目已经无可辨认,尽管那里仅仅剩下陌生的人,她仍然是故乡。

@#@  @#@  所以,今天,我才会困惑。

@#@何处是故乡?

@#@  @#@  我没有逃避,更不是崇洋。

@#@我只是想知道,那里并没有我所眷恋的往事与点点滴滴;@#@而我却无法把同样的词语加诸于这片我熟悉的土地,因为潜意识不停地反抗,反抗……  @#@  迷失的我,何时遗失了故乡?

@#@月是故乡明。

@#@或许,有一天,我会寻回我的故乡。

@#@来日方长。

@#@  @#@月 @#@是 @#@故 @#@乡 @#@明 @#@@#@是谁,在白露横江的异乡秋夜里,不知桂花的清香,不理美酒的醇厚,硬是那样偏执地吟出一句别有滋味的诗句来一一"@#@月是故乡明。

@#@"@#@简简单单,清清浅浅,却一语道破了天@#@机,解释了我们情感与认知之间那奇妙的天秤。

@#@@#@因为深情,所以偏执。

@#@@#@这就是为什么加利福尼亚更透明的阳光,莱茵河畔更圆满的月亮,剑桥小郡更浪漫的流水都远远及刁;@#@上家园日暮时点起的那一束桔黄的灯光。

@#@@#@只因这是我们所熟悉而深爱的地方。

@#@南方小城温暖湿润的空气,菁菁校园里若有若无的花香,来来往往的人,似曾相识的脸,母亲洗过的洁净的衣裳,老师批过的严整的笔记。

@#@……这一切都让我们享之坦然并且心存感激,任是将来走远了,在异国他乡也能满心骄傲地怀想--@#@  那山不巍峨也可以是绵绵的,水不秀丽也可以是悠悠的啊;@#@校园说不上多幺与众不同然而因为自己每一日的轻轻走过而认定了她的美丽;@#@衣服即使并不崭新明艳可因为有了母亲的抚摸而感觉得到它独特的温柔与芬芳。

@#@@#@  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这样一份深深的,浓浓的,扯不断的情感牵系,因着这种牵系,便含着笑,含着泪,纵容了自己的那份偏执的认知。

@#@@#@  老舍去过巴黎,住过伦敦,可痴痴念叨着的,还是北京。

@#@说人家的城市 @#@笨拙,自家的城市庄重;@#@说人家的城市喧闹,自家的城市有人情味……读者看着看着便要笑了,"@#@好个明显的地域情结嘛!

@#@"@#@然而谁不知道,老人这一份固执的喜爱,不留情面的批评,全只因了那感情的天秤,早已沉沉地倾向了他从小生长的京城。

@#@因而,老旧的城墙是美的,养鸟种花的人们是美的,连那黄包车师傅的喝声,也是那样好听的乡音呵。

@#@@#@  萧乾的好友远居美国,几十年了,却不喜欢美式的生活,仍将院子装点·@#@ @#@得如在故土,更像孩子一样渴望要一颗家乡的枣核…… @#@。

@#@@#@  因为深爱,所以偏执。

@#@ @#@@#@  许多的美好,并非我们看不到,并非我们不愿赞美,只因它激荡不起心中的最深处的涟漪。

@#@正如那异国的月亮,怎么看,硬是生分而不遂人意,更不能见出·@#@李白杜甫的诗情画意来;@#@而许多的不完满与平凡,也并非我们看不到,只因那是自己生命中刁;@#@能割舍的牵系,所以便固执而不悔地爱了它。

@#@就如同母亲对并不美丽的女儿,国民对并不富强的祖国。

@#@@#@  "@#@月是故乡明"@#@诗人的声音穿过千年的白霜与夜晚,道出了我们最不容辩驳的理由。

@#@于是,我们会心一笑。

@#@ @#@·@#@@#@  因为深爱,所以偏执。

@#@@#@【点评】这是一篇饱含浓浓乡情的散文,小作者不一定有过离乡背井的经历,但是从文学作品中体验的乡愁却深深地触动了自己细腻的内心。

@#@正如今年现代文阅读题中,柯灵的散文《乡土情结》中所提到的,因为故土之情早已溶入了血脉,便有了对故土的一份难以割舍的眷念,一种偏执的爱,这种感情即所谓的“乡土情结”、“童年的烙印”。

@#@乡土情结也许会影响到游子对异乡风物和生活方式的不认同,甚至会因为偏执的故园之恋而包容了故土的落后,忽略了他乡美好的一面。

@#@这尽管是一种偏执狭隘的情感,但也正因为狭隘偏执,而让读者看到了一颗真诚挚热的心灵,一份厚重深沉的乡愁。

@#@而谁能说这种情感就不美丽不感人?

@#@文章以老杜诗句“月是故乡明”作为标题,不仅紧扣“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一话题,而且表达得更有韵味;@#@首段紧扣题目,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情境化,形象地确立了文章的中心话题;@#@然后紧紧围绕这份偏执真挚的故园之情组织选材,特别是老舍和箫乾好友这两个事例更使人在会心一笑中体会到这种故园之恋的偏执与深切“因为深爱,所以偏执”在文中三次反复出现,不仅突出强调了这份故园之情的“深”与执着,架设出文章的基本结构,而且使情感抒发得更加细腻深婉,富有回环之美。

@#@本文的内容丰富、语言典雅、情感浓烈,实在是一篇耐读的优美散文。

@#@@#@";i:

45;s:

18145:

"江苏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资料桩基子分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资料@#@(ZJ:

@#@桩基部分)@#@档号@#@档案代号@#@案卷题名@#@编制单位@#@编制日期@#@密级保管期限@#@共卷第卷@#@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资料使用说明@#@为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及其相应的规范,促进施工企业做好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使工程技术资料管理工作做到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

@#@我站依据《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及其相应的规范编制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资料》。

@#@全套共8个分册.本册是桩基部分,另7分册分别是土建部分、玻璃幕墙部分、钢结构部分、给排水及采暖卫生部分、建筑电气部分、通风空调及电梯部分。

@#@现将使用中应注意的事项说明如下:

@#@@#@一、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资料的收集@#@㈠分项工程检验批@#@1、各分项工程检验批在班组自检合格的基础上,由企业专职质检员根据国家规范中相@#@应条款在下道工序施工前进行验收,填写验收记录并经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项目专业技术人员)确认。

@#@@#@2、分项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应按下列要求填写。

@#@@#@①分项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中“主控项目”的质量情况,应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项目实际达到的质量状况,填写质保书编号和试验报告编号,避免填写“符合规范要求”、“符合质量要求”等空洞无物的笼统结论。

@#@@#@②“一般项目”的质量情况,如有具体数据的就写数据。

@#@无数据的,填写实际情况。

@#@当分项工程检验批检查时发现不合格者必须进行处理。

@#@否则,不得进行下一道工诹的施工。

@#@@#@③施工单位检验评定结果栏目由项目质量检查员填写。

@#@监理(建设)单位验收结论栏由监理工程师在核查资料、现场实测旁站后填写。

@#@末实行监理的工程由建设单位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在核查资料、现场实测旁站后填写。

@#@@#@④如果分项工程检验批的主控项目的检测数据如混凝土强度不能及时按验收批提供时,可先根据该检验批的检验结果以及施工现场的质量情况,先进行验收,但其强度应大于验收批规定的最低强度的要求。

@#@@#@⑤分项工程及检验批项数,本资料中表格不够可复印,无此项及多余的部分应抽掉。

@#@@#@3、分项工程质量应由总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组织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和技术、质量负责人等进行验收;@#@地基与基础、主体结构分部工程的勘察、设计单位工程项目负责人和施工单位质量部门负责人也应参加相关分部工程验收。

@#@@#@4、如有特殊分项工程,由施工企业按有关技术标准自制表格进行记录,并将验收资料移交总包单位归入工程质量验收资料中。

@#@@#@㈡隐蔽工程验收与试验记录@#@1、隐蔽工程完工后,按相应《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规定的内容进行检查验收,签证要齐全。

@#@@#@2、各项试验与测试记录,必须按相应的《施工质量验收》及有关标准进行㈢记录的数据真实无误,注明测试依据,签证要齐全。

@#@@#@㈢工程质量的验收@#@工程质量验收应核查下列文件:

@#@@#@1、原材料的质量合格证、检查报告和要求的复验报告;@#@@#@2、半成品如预制桩、钢桩、钢筋笼等产品合格证书;@#@@#@3、施工记录及隐蔽工程验收文件;@#@@#@4、检测试验及见证取样文件;@#@@#@5、其它必须提供的文件或记录。

@#@@#@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资料的收集整理应与工程施工同步进行。

@#@@#@三、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资料的填写、装订和整理@#@在使用本资料时,其中表格可根据工程量进行增加、减少和删除。

@#@目录中的内容按实@#@际资料编序号、打页码、资料中每一页纸占1页码。

@#@@#@1、填写。

@#@本资料每个单位工程至少一式叁份,建设、施工单位和城建档案馆各一份。

@#@需增加时由施工单位确定,填写时一律用蓝、黑墨水,字迹要工整。

@#@不得用圆珠笔抄写。

@#@@#@2、整理。

@#@各种材料合格证和试验(检测)报告一张为一页,新增加的分项或分项工程评定表不够用及需复印时,统一用A4纸复印并打孔。

@#@@#@3、编码。

@#@施工企业按上述要求收集整理好资料后,空白及多余的分部、项全部删除,然后统一用数字号码机按顺序编排页码。

@#@“提示”不编写页码。

@#@案卷封面、卷内目录不编写页码。

@#@@#@页码编写的位置:

@#@单面书写的文件在右下角;@#@双面书写的文件,下面在右下角,背面在左下角。

@#@折叠的图纸一律在右下角。

@#@@#@4、装订。

@#@资料收集齐全并经审核符合要求后,按上述要求及目录顺序排列、编码、装订成册。

@#@@#@序号@#@编号@#@名称@#@页码@#@备注@#@ZJ1@#@桩基工程施工、技术管理资料@#@ZJ1.1@#@桩基工程概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ZJ1.2@#@工程测量、定位放线记录@#@ZJ1.3@#@图纸会审、设计变更、洽商记录@#@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ZJ1.4@#@桩基工程开工报告@#@ZJ1.5@#@桩基工程竣工报告@#@技术交底资料@#@ZJ1.6@#@桩位测量记录@#@桩基质量事故处理记录@#@ZJ1.7@#@桩基工程质量控制资料核查表@#@ZJ2@#@桩基工程质量控制资料@#@ZJ2.1@#@预制(钢桩)进场验收记录@#@ZJ2.2@#@预制桩(钢桩、商品混凝土及桩头)合格证汇总表@#@ZJ2.3@#@预制桩接桩隐蔽工程验收记录@#@ZJ2.4@#@钢桩接桩隐蔽工程验收记录@#@ZJ2.5@#@预制桩、钢桩施工(锤击)验收记录@#@ZJ2.6@#@人工挖孔灌注桩施工验收记录@#@ZJ2.7@#@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施工验收记录@#@ZJ2.8@#@锤击沉管灌注桩施工验收记录@#@ZJ2.9@#@钢筋笼制作安放施工验收记录@#@ZJ2.10@#@灌注桩水下混凝土施工记录@#@ZJ2.11@#@钢材合格证、复试报告汇总表@#@钢材合格证、复试报告@#@ZJ2.12@#@钢材焊接试验报告汇总表@#@钢材焊接试验报告@#@ZJ2.13@#@焊条(剂)合格证汇总表@#@焊条(剂)合格证@#@序号@#@编号@#@名称@#@页码@#@备注@#@ZJ2.14@#@水泥出厂合格证、复试报告汇总表@#@水泥出厂合格证、试验报告@#@ZJ2.15@#@砂、石、外加剂、掺和料出厂合格证、复试报告汇总表@#@混凝土粗细骨料试验报告外加剂及掺和料合格证、复试报告@#@混凝土配合比通知单@#@ZJ2.16@#@混凝土配合比检查记录@#@ZJ2.17@#@混凝土试块试压报告汇总表@#@混凝土试验报告@#@ZJ2.18@#@混凝土强度等级评定表@#@混凝土强度非破损及其它测试认证报告@#@硫磺胶泥产品合格证书或抽样送检报告@#@钢桩焊缝探伤检查报告@#@ZJ2.19@#@试桩记录@#@承载力及桩身质量检验报告@#@ZJ3@#@桩基子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资料@#@ZJ3.0@#@桩基子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TJ统表@#@静力压桩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ZJ3.1@#@静力压桩分项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TJ统表@#@先张法预应力管桩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ZJ3.2@#@先张法预应力管桩分项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TJ统表@#@混凝土预制桩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ZJ3.3@#@混凝土预制桩分项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TJ统表@#@钢桩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ZJ3.4@#@钢桩分项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TJ统表@#@混凝土灌注桩钢筋笼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ZJ3.5@#@混凝土灌注桩钢筋笼分项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TJ统表@#@混凝土灌注桩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ZJ3.6@#@混凝土灌注桩分项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桩基工程概况ZJ1.1@#@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工程名称@#@工程地址@#@监理单位@#@资质等级@#@总监理工程师@#@联系电话@#@设计单位@#@资质等级@#@项目负责人@#@联系电话@#@桩基施工单位@#@资质等级@#@项目经理人@#@联系电话@#@单位地址@#@质量检查员@#@开工日期@#@竣工日期@#@桩基类型@#@桩数@#@桩径@#@桩长@#@桩基标价@#@验收日期@#@工程测量、定位放线记录ZJ1.2@#@测量日期:

@#@2003年5月21日@#@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工程名称@#@图纸依据@#@引进水准点位置@#@水准高程@#@工程位置草图@#@说明:

@#@@#@ @#@@#@检查意见:

@#@@#@@#@施工单位@#@放线人:

@#@@#@ @#@@#@技术负责人:

@#@@#@ @#@@#@项目经理:

@#@@#@ @#@@#@年月日@#@建设(监理)单位@#@ @#@@#@总监理工程师:

@#@@#@ @#@@#@年月日@#@设计单位@#@ @#@@#@项目负责人:

@#@@#@ @#@@#@年月日@#@图纸会审、设计变更、洽商记录ZJ1.3@#@工程名称@#@会审时间@#@会审内容:

@#@@#@施工单位@#@项目经理:

@#@@#@ @#@@#@专职质检员:

@#@@#@ @#@@#@技术负责人:

@#@@#@ @#@@#@建设(监理)单位@#@ @#@@#@总监理工程师:

@#@@#@ @#@@#@设计单位@#@ @#@@#@项目负责人:

@#@@#@桩基工程开工报告ZJ1.4@#@建设单位@#@工程名称@#@工程地点@#@建筑面积@#@m2@#@结构层次@#@中标价格@#@万元@#@承包方式@#@定额工期@#@计划开工日期@#@2011-2-18@#@计划竣工日期@#@合同编号@#@桩基类型@#@桩数@#@设计单位@#@说明@#@@#@ @#@@#@施工单位:

@#@@#@项目经理:

@#@@#@(公章)@#@年月日@#@审核意见:

@#@@#@ @#@@#@总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

@#@@#@(公章)@#@年月日@#@桩基工程竣工报告ZJ1.5@#@建设单位:

@#@@#@工程名称@#@工程地点@#@建筑面积@#@m2@#@结构层次@#@中标价格@#@万元@#@承包方式@#@实际工期@#@天@#@开工日期@#@竣工日期@#@合同编号@#@桩基类型@#@桩数@#@设计单位@#@说明@#@上项工程已施工完毕,定于进行竣工验收,现呈上有关资料,请于审核,@#@特此报告。

@#@@#@ @#@@#@施工单位:

@#@@#@ @#@@#@项目经理:

@#@@#@(公章)@#@年月日@#@审核意见:

@#@@#@ @#@@#@总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

@#@@#@(公章)@#@年月日@#@桩位测量记录ZJ1.6@#@测量日期:

@#@2012年11月20日@#@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工程名称@#@@#@引进水准点位置@#@水准高度@#@@#@单位工程±@#@0.00@#@工程桩位图另附@#@@#@检查意见@#@施工单位@#@测量人;@#@@#@质检员:

@#@@#@技术负责人:

@#@@#@项目经理:

@#@@#@(公章)@#@年月日@#@单位@#@监理(建设)@#@ @#@@#@总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

@#@@#@年月日@#@提示@#@1桩基工程的桩位验收,除设计有规定外,应按下列要求进行:

@#@@#@1.1当桩顶设计标高与施工场地标高相同时,或桩基施工结束后,有可能对桩位进行检查时,桩基工程的验收应在施工结束后进行。

@#@@#@1.2当桩顶设计标高低于施工场地标高,送桩后无法对桩位进行检查时,对打入桩可在每根桩桩顶沉至场地标高时,进行中间验收,待全部桩施工结束,承台或底板开挖到设计标高后,再做最终验收。

@#@对灌注桩可对护筒位置做中间验收。

@#@@#@2对(压)入桩(预制混凝土方桩、先张法预应力管桩、钢桩)的桩位偏差,必须符合表1的规定。

@#@斜桩倾斜度的偏差不得大于倾斜角正切值的15%(倾斜角系桩的纵向中心线与铅垂线间夹角)。

@#@@#@表1预制桩(钢桩)的允许偏差(mm)@#@项@#@项目@#@允许偏差@#@1@#@盖有基础梁的桩:

@#@@#@⑴垂直基础梁的中心线@#@⑵沿基础梁的中心线@#@100+0.01H@#@150+0.01H@#@2@#@桩数为1~3根桩基中的桩@#@100@#@3@#@桩数为4~16根桩基中的桩@#@1/2桩径或边长@#@4@#@桩数大于16根桩基中的桩@#@⑴最外边的桩@#@⑵中间桩@#@1/3桩径或边长@#@1/2桩径或边长@#@注:

@#@H为施工现场地面标高与桩顶设计标高的距离。

@#@@#@3灌注桩的桩位偏差必须符合表2的规定,桩顶标高至少要比设计标高高出0.5m,桩底清孔质量按不同的成桩工艺有不同的要求,应按规范的各节要求执行。

@#@每浇注50m3必须有1组试件,小于50m3的桩,每根桩必须有1组试件。

@#@@#@表2灌注桩的平面位置和垂直度的允许偏差@#@序号@#@成孔方法@#@桩径允许偏差@#@(mm)@#@垂直度@#@允许偏差(%)@#@桩位允许偏差(mm)@#@1~3根、单排桩基垂直于中心线方向和群桩基础的边桩@#@条形桩基沿中心线方向和群桩基础的中间桩@#@1@#@泥浆护壁@#@钻孔桩@#@D≤1000mm@#@±@#@50@#@<1@#@D/6,且不大于100@#@D/4,且不大于150@#@D>1000mm@#@±@#@50@#@100+0.01H@#@150+0.01H@#@2@#@套管成孔@#@灌注桩@#@D≤500mm@#@-20@#@<1@#@70@#@150@#@D>500mm@#@100@#@150@#@3@#@干成孔灌注桩@#@-20@#@<1@#@70@#@150@#@4@#@人工挖孔桩@#@混凝土护壁@#@+50@#@<0.5@#@50@#@150@#@钢套管护壁@#@+50@#@<1@#@100@#@200@#@注:

@#@1桩径允许偏差的负值是指个别断面。

@#@@#@2采用复打、反插法施工的桩,其桩径允许偏差不受上表限制。

@#@@#@3H为施工现场地面标高与桩顶设计标高的距离,D为设计桩径。

@#@@#@桩基工程质量控制资料核查表ZJ1.7@#@工程名称:

@#@南通新区高中东区艺术楼桩基工程@#@序号@#@资料名称@#@份数@#@检查意见@#@核查人@#@1@#@图纸会审、设计变更洽商记录@#@2@#@工程测量、定位放线记录@#@1@#@齐全@#@3@#@原材料出厂合格证明@#@1@#@齐全@#@4@#@材料试验报告及见证检测报告@#@1@#@齐全@#@5@#@隐蔽工程验收记录@#@1@#@齐全@#@6@#@施工记录@#@1@#@齐全@#@7@#@预制桩、预拌混凝土合格证@#@1@#@齐全@#@8@#@混凝土强度报告及评定资料@#@1@#@齐全@#@9@#@混凝土强度其它测试认证报告@#@1@#@齐全@#@10@#@桩试打记录@#@1@#@齐全@#@11@#@桩荷载试验报告@#@1@#@齐全@#@12@#@桩身质量检测报告@#@1@#@齐全@#@13@#@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1@#@齐全@#@14@#@工程质量事故及事故调查处理资料@#@15@#@新材料、新工艺施工记录@#@自查意见:

@#@@#@ @#@@#@施工企业项目经理:

@#@@#@年月日@#@核查意见:

@#@@#@ @#@@#@总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

@#@@#@年月日@#@预制桩(钢桩)进场验收记录ZJ2.1@#@工程名称:

@#@桩数:

@#@进场日期:

@#@@#@桩型@#@规格尺寸@#@检查内容@#@外观:

@#@@#@桩径:

@#@@#@管壁厚度:

@#@@#@桩尖中心线:

@#@@#@顶面平整度:

@#@@#@桩体弯曲:

@#@@#@验收意见@#@施工单位@#@ @#@@#@技术负责人:

@#@@#@质检员:

@#@@#@年月日@#@建设(监理)单位@#@ @#@@#@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

@#@@#@年月日@#@预制桩(钢桩、商品混凝土及桩头)合格证汇总表ZJ2.2@#@工程名称:

@#@@#@序号@#@产品规格型号@#@生产厂家@#@进场日期@#@合格证编号@#@验收日期@#@备注@#@技术负责人:

@#@质检员:

@#@@#@注:

@#@桩合格证附后。

@#@@#@预制桩接桩隐蔽验收记录ZJ2.3@#@工程名称:

@#@@#@项目经理@#@专业工长@#@施工标准名称及代号@#@施工图名称及编号@#@隐蔽工程部位@#@质量要求@#@施工单位自检记录@#@监理(建设)单位验收记录@#@桩号:

@#@@#@上下节端部错口不大于2mm;@#@焊缝咬边深度不大于0.5mm;@#@焊缝加强层高度、厚度偏差均不大于2mm;@#@焊缝外观质量:

@#@无气孔、无焊瘤、无裂缝;@#@电焊结束后停歇时间大于1min;@#@上下节平面偏差小于10mm;@#@节点弯曲矢高小于1/1000桩度。

@#@@#@自检结论@#@ @#@@#@施工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

@#@@#@专职质检员:

@#@年月日@#@验收结论@#@ @#@@#@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

@#@@#@年月日@#@检查要求:

@#@@#@1、查接桩材料。

@#@钢板、螺板、螺栓、焊条、硫磺胶泥的出厂合格证及试验报告;@#@@#@2、查施工质量。

@#@焊接、法兰接桩主要查焊缝质量,硫磺胶泥接桩主要查试块。

@#@@#@钢桩接桩施工验收记录ZJ2.4@#@工程名称:

@#@@#@序号@#@施工日期@#@桩型@#@焊缝情况@#@加强层情况@#@焊缝@#@咬边深度@#@冷却时间@#@上下节桩错口@#@焊缝@#@探伤@#@情况@#@备注@#@长度@#@宽度@#@高@#@度@#@长度@#@宽@#@度@#@高度@#@外径>@#@700@#@外径<@#@700@#@日型钢桩@#@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

@#@质检员:

@#@@#@预制桩、钢桩施工(锤击)验收记录ZJ2.5@#@工程名称:

@#@@#@承载力标准值:

@#@设计桩长:

@#@接头处理:

@#@锤重量:

@#@落距:

@#@@#@序@#@号@#@施@#@工@#@日@#@期@#@桩@#@位@#@编@#@号@#@桩二沉每米米锺击数@#@(每层土)@#@桩底标高@#@桩顶标高@#@最后三阵@#@(每阵十击)@#@贯入度@#@最后30cm@#@锤击数@#@备@#@注@#@1@#@2@#@3@#@4@#@5@#@6@#@3@#@2@#@1@#@1@#@2@#@3@#@注:

@#@桩下沉每米锤击数指桩穿过淤泥后记录锤击数@#@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

@#@质检员:

@#@@#@人工挖孔灌注桩施工验收记录ZJ2.6@#@工程名称:

@#@@#@序@#@号@#@施@#@工@#@日@#@期@#@桩@#@位@#@编@#@号@#@桩@#@身@#@直@#@径@#@孔@#@底@#@标@#@高@#@孔@#@口@#@标@#@高@#@扩@#@大@#@头@#@尺@#@寸@#@每层土土质情况@#@验@#@收@#@日@#@期@#@备@#@注@#@1@#@2@#@3@#@4@#@5@#@6@#@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

@#@质检员:

@#@@#@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施工验收记录ZJ2.7@#@工程名称:

@#@@#@序@#@号@#@施工日期@#@桩位编号@#@护壁泥浆性能@#@泥浆护壁@#@成孔深度@#@成孔速度@#@成孔垂直度@#@孔底500mm@#@内泥浆性能@#@备@#@注@#@埋深@#@中心与桩中心偏差@#@筒径@#@";i:

46;s:

1779:

"@#@1.一个圆形花圃周围长40米,沿周围每隔4米插一面红旗,每两面红旗的中间插一面黄旗,花圃周围各插了多少面红旗和黄旗?

@#@@#@2.某大学从校门口的门柱到教学楼墙根有一条长800米的甬路,每边隔5米栽一棵梧桐树,需要梧桐树多少棵?

@#@@#@3.在一条长250米的路两旁栽树,起点和终点都栽,一共栽了102棵,每两棵相邻的树之间的距离都相等,你知道是多少米吗?

@#@@#@4.在一块长100米,宽80米的长方形地的周围种树,每隔若干米种一棵,共种了20棵,求每两棵之间的距离。

@#@@#@5.四年级的全体学生参加广播操比赛,排成4路纵队入场,队伍长230米,每队中前后两人相距2米。

@#@四年级共有多少名学生?

@#@@#@6.某一淡水湖的周长1350米,在湖边每隔9米种柳树一株,在两株柳树中间种植2株夹枝桃,可栽柳树多少株?

@#@可栽夹枝桃多少株?

@#@两株夹枝桃之间相距多少米?

@#@@#@7.一个木工把一根长24米的木条锯成了3米长的小段,每锯断一次要用5分钟,共需多少分钟?

@#@@#@8.光华路小学三年级学生有125人参加运动会入场式,他们每5人一行,前后每行间隔为2米,主席台长42米,他们以每分钟45米的速度通过主席台,需要多少分钟?

@#@@#@9.东方旅店共15层,每层楼梯有20个阶梯.如果某人每上一阶梯需要0.5秒,问他上到顶层需要多少时间?

@#@@#@10.将长12厘米的纸条连接起来(重叠处为5毫米)。

@#@

(1)5张纸条接起来,长多少厘米?

@#@ @#@

(2)要使全长为1.04米,需要多少张纸条?

@#@@#@11.19.同学们栽树,每6棵树之间的距离是10米,照这样计算,种15棵树的距离是多少?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