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经典赏析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01104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4.3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经典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论语经典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论语经典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论语经典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论语经典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论语经典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论语经典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论语经典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论语经典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论语经典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论语经典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论语经典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论语经典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论语经典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论语经典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论语经典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论语经典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论语经典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论语经典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论语经典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语经典赏析文档格式.docx

《论语经典赏析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经典赏析文档格式.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语经典赏析文档格式.docx

虽然家庭贫困,但孔子仍然勤奋好学。

幼年的孔子常将祭祀用的礼器(俎豆)摆设起来,练习行礼演礼,作为一种游戏。

孔子长成后,身高九尺有六寸,因此乡人称其为“长人”。

季氏曾飨士,孔子也前去,但为季氏家臣阳虎所绌,于是孔子返回。

政治生涯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经常思考治理国家的诸多问题,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

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

鲁昭公二十五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

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

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称为“陪臣执国政”,因此孔子虽有过两次从政机会,却都放弃了,直到鲁定公9年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51岁了。

鲁定公十三年,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周游列国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

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

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

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

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

鲁哀公二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

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

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

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

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入东周向老子请教。

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

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贤士。

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

这“七十二贤士”中,又数颜回,是孔子最爱的弟子。

驾鹤西去

孔子晚年专注于教育和古籍整理。

哀公十二年冬,孔鲤先孔子而死。

哀公十四年,颜回先他而去。

孔子有所感慨:

“昔从我於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公元前480年,孔子另一得意门生子路死于卫国内乱,而且还被剁成肉酱。

经过一这系列打击后,孔子知道自己时日不多。

公元前479年的一天,子贡来见孔子。

孔子柱杖倚于门前遥遥相望,叹息道:

“太山(即泰山)坏乎!

梁柱摧乎!

哲人萎乎!

”说完,流下眼泪。

接着他又对子贡说:

“夏人殡于东阶,周人殡于西阶,殷人殡于两柱间。

我昨晚梦到奠于两柱之间。

我是殷人。

七天后,孔子逝世,终年七十三岁,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

众弟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为孔子守坟6年。

上篇:

为人、处事篇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述而》

译文:

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赏析:

即使像孔子那样的圣人,圃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客观条件,也不能无所不通,完美无缺;

也必须虚心向环境学习,以强的人为师,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已不断进步。

2.爱之,能勿劳乎?

忠焉,能勿诲乎?

宪问》

爱他,能不让他勤劳吗?

忠于他,能不劝告教诲他吗?

要是真爱一个人,比如爱自己的孩子,不能溺爱,太宠爱了就害了他,也就是平常人们说的娇生惯养,温室里的花经不得风雨?

为了让你所爱的人真正成才,要使他“劳”,这个劳并不一定是让他去从事生产劳动,而要让他知道、尝受生活的辛苦艰难,接受苦难教育,培养他意志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衰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 

《论语·

季氏》

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

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实的人交朋友、与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有益处;

与走邪门歪道的人交朋友、与谗媚奉迎的人交朋友、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有害处。

作为择友的标准以及识别好朋友坏朋友时可以作参考。

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

道德上有修养的人明白大义,而那些心怀鬼胎的人只明白自己的利益。

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

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

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看见贤人就希望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应该在内心反省一下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毛病。

见贤思齐,就是自觉地树立榜样,督促自己不断地上进。

见不贤而内自省.就是对照别人检查自己,吸取教训,使自己不犯同样的错误。

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应当牢记这个格言。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可以在三军中夺取一国的主帅.却不能强迫一个普通平民放弃他的志向。

孔子认为“夺帅”是战争中可以诉诸武力的手段,“夺志”是对人性的侮辱,是对人格的践踏。

两句后来被广泛引来勉励人们要坚强不屈,坚贞不渝,保持高尚节操,矢志不变。

7.子曰: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论语·

雍也》

孔子说:

“一个人的生存是由于正直,而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只是他侥幸地避免了灾祸。

直即直心肠,意思是耿直、坦率、正直、正派,同虚伪、奸诈是对立的。

直人没有那么多坏心眼。

直,符合仁的品德。

与此相对,在社会生活中也有一些不正直的人,他们也能生存,甚至活得更好,这只是他们侥幸地避免了灾祸,并不说明他们的正直有什么值得效法的。

8.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春秋·

孔子《论语·

子路》

如果执政者自身行为正派,那么即使不发命令老百姓也会自觉行动;

如果执政者自身行为不正,那么即使发命令老百姓也不会听从。

原文中这段话是孔子针对当时各诸侯国的统治者而言的,其中所包古的道理,值得今天我们每一个作教师、军事指挥人员和各级领导干部的人引用。

9.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见《论语·

为政》

人如果不守信用,那就不知道该怎样肯定他了!

信,在人为立身之本,在国为立国之本。

人而无信,则无人与之交往;

国而无信,则将失信于民,政策、法令很难行得通。

孔子在这里以“不知其可”强调“知其不可”,表现了对“无信”者的否定,带有讽刺意味,可用以批判言而无信的人。

此外,今天我们要否定一个人或一件事,仍可幽默地说“不知其可也”。

10.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

犯而不校。

——孔子《论语》

自己有才能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自己知识多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学问却像没学问一样,知识很充实却好像很空虚,被人侵犯却也不计较。

学问学问,学不能不问,问本身就是学。

问是不必选择对象的。

孔子早就做过榜样:

“子入大庙,每事问。

”孔子也作过交待: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那时应如此,现在更应如此。

当今的社会分工比那时细得多。

隔行如隔山。

没有人是全才。

你那点东西可能别人没有,可别人有的你也没有。

要增长知识,只有不择其人地多问。

认为自己全知全能的,是最愚蠢的;

认为自己知识够用的了,是次愚蠢的。

11.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边说:

时光流逝就像这河中之水一样啊,白天黑夜不停地奔流。

这是一个感叹时光流逝的常用名句。

孔子来到河边,触景生情,抒发人生感慨,留下了这一盛传千古的名句。

该名句妙就妙在作者抓住河水奔流不止与时光悄然流逝的共同特点,把二者进行类比,十分自然地表现出人类热爱生活,留恋时光的共同心理,极易产生共鸣,并且该句修辞巧妙,语言简约精粹,更增加了它的形式上的力量,使之具有千古不朽的生命力。

12.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

不符合礼制规定的,不能看、不能听、不能说,不能动。

这是四个消极的规范,就是从眼睛、耳朵、嘴巴、身体严格的管束自己,由外在规范,薰陶自己。

1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论语》

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也可以理解为:

自己不希望他人对待自己的言行,自已也不要以那种言行对待他人。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

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

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

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

14.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卫灵公》

正人君子遇到困难自己解决,有缺点反省自己;

小人依赖别人,有缺点指责别人。

15.不学礼,无以立。

不学会礼仪礼貌,就难以有立身之处。

16.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不埋怨上天给的命运,不要遇到挫折就怨恨别人,通过学习平常的知识,理解其中的哲理,获得生的真谛。

难道只有老天会了解我吗?

17.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不懂得客观自然规律,就不可以成为君子;

不懂的礼义礼节,就不能立足于社会;

不懂得分辩言语明辨是非,就不能了解别人。

18.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仁德的人,自己想成功首先使别人也能成功,自己想被人理解,首先要理解别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孔子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

如果能够“推己及人”也就做到了“仁”。

19.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父母爱的东西,做儿女的也应当去爱;

父母尊敬的人,做儿女的也应该去尊敬。

20.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犯了过错而不加以改正,这才是真正有过错了。

从非圣贤,孰能无过?

但关键不在于过,而在于能否改过,保证今后不再重犯同样的错误。

也就是说,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坚持错误,不加改正。

孔子以“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简炼语言,向人们道出了这样一个真理,这是对待错误的唯一正确态度。

21.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君子对说大话做小事或者说空话不做事的行为感到羞耻。

这是劝诫人们不要只顾说,而不去做。

少说多做,不仅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和态度,也是很多成功者共有的特质。

2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

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和谐友善的态度。

23.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人能够使道德发扬光大,不是道德使人的才能扩大。

人必须首先修养自身、扩充自己、提高自己,才可以把道发扬光大,反过来,以道弘人,用来装点门面,哗众取宠,那就不是真正的君子之所为。

这两者的关系是不可以颠倒的。

24.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聪明的人喜欢水,仁德的人喜欢山。

聪明的人好动,仁德的人恬静。

聪明的人快乐,仁德的人长寿。

孔子指出长寿必须建立在高尚的道德基础上,必须加强个人的思想修养,也就是说健身要先健心,首先做个心怀仁术的人。

因为仁者有良好的精神面貌,能调控自己的精神活动,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形势,防止不良因素侵害心身,推迟衰老,活到人类寿命应该达到的限度。

知者乐水,是指知者心情愉快,就像流水一样悠然安详;

仁者乐山,是指仁者就像高山一样崇高伟大。

25.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第二》

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学成自立,四十岁能不再迷惑,五十岁能领悟天命,六十岁能听到忠言逆言都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都不会越出规矩。

26.君子以当仁不让。

君子在仁德或者大是大非面前,是不能忍让的。

27.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学而》

同朋友交往,说话要诚实、恪守信用。

交朋友的时候,要守信用、重承诺。

不能够说话不算话。

28.子曰: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 

“(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29.子曰: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论语·

“有德行的人一定有善言,有善言的人不一定有德行。

有仁德的人一定有勇气,有勇气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一个人有德行,有修养,就一定会有好的言论、好的著作传世,可是反过来,一个有好的言论、好的著作传世的人却不一定就有道德、修养。

勇和仁的关系也一样。

一个有仁德的人一定有勇气,这种勇气是指大智大勇,而不是打架斗狠的匹夫之勇。

反过来说,一个有勇气的人却不一定有仁德。

30.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有道德的人应该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应该促成别人的坏事。

此二句反映了我们古老淳朴的道德观念。

在孔于看来,凡是别人的好事,均应竭力成全之,不管与自己有无关系,而决不能促使别人作坏事,走上犯法的道路。

3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胸怀坦荡宽广,小人心胸狭窄,常常忧愁。

有些人胸怀旷达,无私无畏,因而总是显得无忧无虑,泰然自若。

有些人则心胸狭窄,多私心杂念,因而总是显得愁眉苦脸,哀哀戚戚。

这两句可以用来形容或说明人们的品质、性格存在种种差异,所以遇事表现很不一样。

3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别人不理解自己而不抱怨恼怒,不也是很有修养的君子吗?

在现实生活中,自己的行为一时不被别人理解的情况是会经常发生的。

道德修养较高的人对此或者耐心地加以解释,或者泰然处之,让别人慢慢理解。

道德修养差的人则或者沮丧,或者恼怒,但结果总是适得其反。

所以孔于把“人不知而不愠”的人称之为“君子”,可见要做到这一点不太容易。

此句用在人们如何正确对待别人的不理解时引用,也可用以称赞某些道德修养很高的人。

33.礼之用,和为贵——《论语·

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

孔子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

但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文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

这是说,既要遵守礼所规定的等级差别,相互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

34.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人要是没有深谋远虑,马上就会发生忧患。

人对于可能发生的不测必须有所估计,在其没有发生时就预作防范,以杜绝祸患,如果虑事不远,忧患就会很快发生。

这两句多用于强调人对事物的发展要有深谋远虑,以消灾于事前,防祸于未然;

也可用于事后,说明忧患的发生是没有远见的缘故。

35.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遇到有利于自己的事,要考虑合不合乎道义,谈不该得到;

遇到危险的事,要敢于挺身而出,付出生命。

这是子路向孔子请教怎样才算是“全人”时,孔子答话中的两句话。

孔子认为: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可以算是“全人”的表现之一,表现了廉洁正直的人格和忘我奉献的精神,值得后人继承和发扬。

36.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一个君子,只恨他身后没有好名声传世,为人作模范。

名声记录着一个人一生的功过,标志着一个人生命的价值,因此古往今来,所有的志士仁人,都无比珍视自己的名声。

要想博得好名声,就要兢兢业业、谨谨慎慎,一生对自已的行为负责。

应该勤勤恳恳,努力为祖国、为人民建功立业,而不能庸庸禄禄、无所事事。

更不能为非作歹,横行不法。

本名句可供劝诫青少年珍视自已的名声时引用。

37.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自我反省如果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可以忧虑、畏惧的呢?

俗话说:

“平生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叫门”,要做到事事问心无愧,时时不忧不惧,就要一贯严格要求自己,不做那些不道德的事。

这两句可供形容坚信自己的行为正当而心安理得,无所畏惧时引用。

38.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学而》曾子语

我每天都多次自我反省:

为别人操心办事有没有不忠诚的行为?

在和朋友的交往中有没有不守信用的地方?

对老师所传授给我的学业有没有温习熟练?

固然“吾日三省吾身”多少有点夸张,但对于一个谨慎的人来说,经常地做一做自我反省还是很有必要的。

尤其是青少年,更应如此。

同时,为别人做事要竭诚尽力,与朋友交往要恪守信用,老师教授的知识要时常复习,在今天看来也仍然是值得提倡的。

这几句可供论述培养优良的品德和良好的习惯时引用,也可供鼓励青少年时引用。

39.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用我呢,就干起来;

不用呢,就藏起来。

这两句表现出孔子积极而又现实的人生观。

若为社会所用,就积极用世,甚而达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地步;

若不为社会所用,也能自尊自重,安贫乐道。

视富贵如浮云,不去媚权谄富,这是封建社会正直士大夫比较普遍的处世哲学。

40.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父母的年纪不能不时时记在心里,一方面因(其高寿)而喜欢,另方面又因(其寿高)而有所恐惧。

现在人们在谈到自己年事已高的父母,表示喜悦欣慰而不无忧虑的心情时,常引用这几句话。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也可用以泛指喜忧交加的复杂心情。

41.过犹不及。

先进》

事情做得过头,就跟不做是一样,是不合适的。

相对性还表现在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定的限度,如果超越了这个限度,就和达不到这个限度一样会导致失败。

42.德不孤,必有邻。

——《论语》

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亲近和谐的邻里关系,是幸福生活的一个重要条件;

我们知道,在生活中邻里关系是人们接触最多、也是最为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从这个角度来说,“邻”就可以引申成为邻居之间互相亲近的关系。

43.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

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

如果居心诚敬而行事简约,不烦扰人民,不也就可以了吗?

如果存心简约而行事再简约,岂不是太简略了?

孔子方张办事简明扼要,不烦琐,不拖拉,果断利落。

不过,任何事情都不可太过分。

如果在办事时,一味追求简要,却马马虎虎,就有些不够妥当了。

所以,孔子听完仲弓的话以后,认为仲弓说得很有道理。

44.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也不能巩固,要坚持忠诚和信用,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要不怕改正。

人之立于社会,一靠品德,二靠学识。

德之高,人之敬;

学之厚,人之畏(敬服)。

用厚重的人格去感染人,用广博的学识去影响人,一个人的社会形象也就树立了。

而德之不深,则业之不勤;

业之不勤,则学之不精。

故儒学大师朱熹说“轻乎外者,必不能坚乎内,故不厚重则无威严,而所学亦不坚固也。

”求学与做人,贵能齐头并进,贵能融通合一。

因此,我们要做好学问,就要修炼好自己的思想、品格、情操、气质。

45.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志士仁人不因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他们总是宁可牺牲性命来成全仁德。

这句话是成语“杀身成仁”的出处,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仁”是孔子心目中最高、最根本的理想和准则。

在孔子看来,志士仁人不会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而是不顾个人安危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成全仁德。

46.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真正有智慧的人,什么事情一到手上,就清楚了,不会迷惑。

真正有仁心的人,不会受环境动摇,没有忧烦。

真正大勇的人,没有什么可怕的。

古人认为,君子有三种基本品德,那就是仁爱,智慧和勇敢。

引申可理解为一个人要是有足够的道德修养,内心足够强大,没有什么能扰乱他平静的心态。

47.割鸡焉用牛刀。

阳货》

杀鸡哪里用得着牛刀!

牛刀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