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强论文第三次修改DOC.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012306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19.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程强论文第三次修改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程强论文第三次修改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程强论文第三次修改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程强论文第三次修改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程强论文第三次修改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程强论文第三次修改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程强论文第三次修改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程强论文第三次修改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程强论文第三次修改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程强论文第三次修改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程强论文第三次修改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程强论文第三次修改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程强论文第三次修改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程强论文第三次修改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程强论文第三次修改DOC.docx

《程强论文第三次修改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程强论文第三次修改DOC.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程强论文第三次修改DOC.docx

程强论文第三次修改DOC

惠州学院

HUIZHOUUNIVERSITY

毕业论文(设计)

 

中文题目:

“道法自然”对写意山水画的重要性

英文题目:

TheimportanceofthenatureofthetaoinfreehandbrushworkintraditionalChineselandscapepainting

 

姓名程强

学号112405203

专业班级11国画班

指导教师蒙一宗

提交日期2014年10月

 

教务处制

“道法自然”对写意山水画的重要性

专业班级:

美术学11级2班学号:

112405203姓名:

程强指导老师:

蒙一宗职称:

助教(惠州学院美术系,广东惠州,516007)

摘要

道家哲学和山水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大重要成就,在世界文化史上都具有独特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而且二者之间还有着密切的关联。

道家哲学本非专注于艺术,却成为中国艺术精神的灵魂,尤其对中国的山水艺术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

山水艺术在发展演进、哲学精神、艺术旨趣上,与道家哲学始终贯通一致。

本文通过发掘道家哲学与山水艺术之间的“山水之缘”,探究道家哲学是写意山水的灵魂。

在道家哲学的基础上建构了山水思想的三个基本范畴“道”、“气”、“意象”,这是道家哲学与写意山水内在关联的精神内核。

同时,山水思想的彰显也引发了山水艺术与道家哲学的自觉结合。

关键词:

道法自然艺术境界写意性

Theimportanceof"Taofollowsnature"oflandscapepainting.

Abstract

TaoistphilosophyandlandscapeartaretwoimportantachievementsChineseintraditionalculture,hasauniquestatusandthefar-reachinginfluenceinthehistoryofworldculture.Andbetweenthetwotherearecloselyrelated.Taoistphilosophyofthenonfocusonart,hasbecomeChineseartspiritofthesoul,especiallyforChineselandscapearthavecomprehensiveandprofoundinfluence.Landscapeartinthedevelopmentandevolution,philosophicalspirit,artisticpurport,andTaoistphilosophyalwaysconsistent.Inthispaper,throughtheexplorationofTaoistphilosophyandlandscapeart"landscapeedge",exploretheTaoistphilosophyisimpressionisticlandscapesofthesoul.FreehandlandscapeisakeyopportunitytolinkTaoismphilosophyandlandscapeart.InthispaperonthebasisoftheTaoistphilosophyconstructionlandscapethoughtthreebasiccategoriesof"Dao","Qi","image",thisisthespiritualcoreofTaoistphilosophyandimpressionisticlandscapeinherentconnection.Atthesametime,highlightlandscapethoughtalsocausedlandscapeandTaoistphilosophyconsciouslycombined.Throughthemechanismoftheoccurrenceoflandscapeart"landscape","theunityofnatureandaestheticorientation",expoundedtheimpressionisticlandscapesandTaoistphilosophyoftheedge.

Keyword:

NaturalruleArtrealmdisconnection

目录

前言…………………………………………………………………………………………1

1中国历代山水画的精神追求……………………………………………………………1

1.1魏晋时期山水画家隐逸思想的形成……………………………………………1

1.2宋朝时期文人对山水画的影响……………………………………………………2

1.3元人山水的写意性与笔墨追求……………………………………………………3

1.4清代山水笔墨的传承与创新……………………………………………………3

2“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2

3道法自然与写意山水的关系……………………………………………………………

3.1道法自然对写意山水的写意精神…………………………………………………4

3.2道法自然与写意山水的结合……………………………………………………5

4道法自然对写意山水的影响……………………………………………………………6

5结语………………………………………………………………………………………9

致谢…………………………………………………………………………………………10

参考文献……………………………………………………………………………………11

1、前言

中国哲学之所以博大精深,最主要的因素在于它蕴含着无广奥深邃的智慧。

古人强调道法自然、无为自然,其实是在生态融合关系中展示人、自然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在人们那里不只是实质存在的自然,更是自然而然的自然,因此,道法自然的思想对写意山水画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直接启发了关于写意山水画审美的思考,对画要做到“自然”,就是告诫人们要从形骸、外表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从而使自己保持一个幽静空灵的心境。

这种心境状态,庄子把它称为“心斋”,摒弃一切知虑,以虚静状态,听任自然,逍遥而游,与天地精神往来。

通过“心斋”、“坐忘”,逐步遗忘、摒弃一切外在的干扰,就可以进入与天地万物浑然一体的境界,这样才有可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审美观照;只有以自己的自然虚静之心,体会外物的自然本性,才能实现心与物的交流;心物契合,加上得心应手,在一定的情境触发下,就会获得自由的审美体验。

只有在这种自由的审美体验后,才有可能产生自然的作品。

2、中国历代山水的精神追求

2.1魏晋时期山水画隐逸思想的生成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早期山水画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汉代山水图象演变的基础上,此时的山水画发展可以说已经基本取得了独立的地位。

无论从记载,还是从遗留的图象都能说明这一点。

史载:

“王嘉《拾遗记》卷八载:

三国时吴主孙权‘思的善画者,使图山川图形…’”。

“晋明帝有《游图》、卫协有《毛诗北风图》《毛诗黍离图》、谢稚有《轻车迅迈图》、夏侯瞻有《吴山图》、史道硕有《金谷园图》、戴逵有《吴中溪山邑居图》、戴渤有《九州名山图》等。

”虽然现在这些画作已经无从看到,但通过顾恺之在《画云台山记》中的叙说,说明这些画在一定意义上已经是山水绘画了。

从宗炳的《画山水序》同样可以说明魏晋南北朝时山水画已经成熟。

在《画山水序》中,宗炳不但记述了山水画创作的空间表现方法,如“且夫昆仑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视。

迥以数里,则可图于寸眸„„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

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

”同时,他还涉及到如何“取象”的原则,以“象生于意”作为基础。

在论及“画象布色,构兹云岭”时,提出了“旨微于言象之外者,可以求于书策之内”的指导思想。

通过他的描述可以看出:

㈠.他对真山真水有所体悟的同时,还有很多的绘画创作实践。

在实践中注重“身所盘恒,目所绸缪”的观察及体验,而且要“不违天励之从”,即不违背自然的规律。

㈡.注重“应目会心为理”的主观感受,并求在“悟”中达到“万趣融于神思”“澄怀味象”的境界。

宗炳的这种通过观察、体验、提炼其景,表达一种主观境界的山水画,可以说写意山水的隐逸思想在渐渐生成。

另外隐逸思想的形成直接和隐逸生活有关,与作为一种精神追求的隐逸思想有关。

“隐,纯粹是一种心灵的苦意追求。

隐的环境对隐者来说是痛苦艰涩的。

而自魏晋山水鉴赏潮流的兴起,隐逸不但是一种志向的实现,更是一种趣味的获得。

隐逸和山水之趣加在一起,相互抬高,更增山水的地位。

”山水魅力增大的过程,亦是山水画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魏晋南北朝山水画的发展,之所以与当时的隐逸思想有密切的关系,主要取决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社会风尚。

在汉末到隋初400年间,由于汉室衰弱,外戚乱政,军阀混战,蛮族入侵等,对士人造成的灾难一拨又一拨,从而使隐逸之风比之历代都盛行当时不仅是隐士,所有的士人身上都洋溢着隐逸精神,欲处身山林,遗世独立,淡泊幽静,寄情自然的心情油然而生。

促成了人们对自然美的观照,欣赏和向往。

2.2宋朝时期文人对山水画的影响

中国绘画发展到宋朝时,发生了一次明显变化,这就是出现了较之唐代以来流行的精谨风格的绘画显得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新画风,并且很快在士大夫文人中流行开来。

这种画风出现以前,绘画一技主要由专业画工掌握,因此较有社会地位的文人大都对之持看不起的态度;而这种新兴画风出现以后,最初掌握这种新画风的人则大都是一些著名文士,后来的文人们也就竞起仿效,反而无不以能绘画为文人的风雅。

因此,后人称这种由文人鼓吹、提倡并身体力行的画风为文人画。

在北宋初年兴起的这种新画风很快在士大夫中流行开来。

北宋中叶以后,绘画史上出现了一大批文人画家,而他们几乎都与苏轼有一定的关系,这或许并非是历史的偶然。

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诗》中说: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在这段最为有名的论述中,对于文人画理论有重要意义的就是“画中有诗”这四个字。

所谓“画中有诗”,实际上就是明确提出文人画应当具有超乎于绘画之上、在所描绘的有形之物内蕴涵有更为丰富的无形的内容,这也就是后世文人画重意境的发端。

图1王维诗意图

由于文人画强调“画中有诗”,就带来了一系列的技巧上的变革,使文人画具有一套与传统绘画很不相同的技法,最后甚至影响到文人画使用的工具材料如纸、笔等也渐与传统绘画产生了区别。

因而,理解苏轼“画中有诗”这一理论的内容,就成了了解文人画这种艺术形式的前提。

这样一来,绘画艺术便成为一种表达个人情感的方式,与“诗言志”的传统结合在一起,所以苏轼才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才会提出“画中有诗”。

2.3元人山水的写意性与笔墨追求

而元代绘画是整个中国绘画史的分水岭,文人画开始成为画坛主流。

文人画逐渐融入书法的笔意,开始强调画家的个性抒发。

诗、书、画的结合,丰富了中国绘画的艺术表现力。

元代绘画在继承唐、五代、宋绘画传统的基础上有进一步发展,其显著特点是"文人画"的兴起。

与宋代文人画相比,元代文人画有四大特征:

其一,绘画题材由简单的枯木竹石、梅、兰等扩展到山水,并使之从此以后成为中国绘画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永恒主题和无限象征。

其二,画法较宋人的墨戏更为严谨。

其三,重视绘画中的书法趣味,要求"以书入画"。

其四,在画面的意境构成上追求以诗题画,讲求诗情画意的相得益彰。

图2鹊华秋色图

元初以赵孟頫、高克恭(回族)等为代表的士大夫画家,提倡复古,回归唐和北宋的传统,主张以书法笔意入画,因此开出重气韵、轻格律,注重主观抒情的元画风气。

元代中晚期的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四家及朱德润等画家,弘扬文人画风气,以寄兴托志的写意画为旨,推动画坛的发展,反映消极避世思想的隐逸山水,和象征清高坚贞人格精神的梅、兰、竹、菊、松、石等题材,广为流行。

文人山水画的典范风格至此形成。

在文人画兴起的元代,绘画已发展成为文人寄托情趣的艺术。

才气横溢的文人除画物寓意外,还写诗填词于画上,解释画意,抒发情感,典雅含蓄,意趣无穷;有的画家更为直露,索性摆脱诗词格律的束缚,信笔在画上题句跋文,直抒胸臆。

书法或奔放,或秀逸,或朴拙,或工整,与绘画笔墨风格相融,起到图文互补、增强艺术效果的作用。

此时治印多用圆珠文;闲章、名印,或白文,或朱文;形制或方或圆,或长或扁,或肖像,或形物;有的押脚,有的起首,在素纸绢绫上与书法黑红相映,虚实互见,赏心悦目,给绘画增添了妙趣不尽的书卷之气。

图3竹枝图

2.4清代山水笔墨的传承与创新

明末清初,除了像四王那样的正统派画家外,还有一些画家怀有国破家亡之恨,不与清政权合作,在艺术上反对正统派所为,主张个性,不守绳墨,富于创造精神。

这些人的代表被称为“四大高僧”:

弘仁,髡残,八大,石涛。

他们利用传统艺术形式,面向自然、面对人生,表达真情感受。

石涛的山水画独具风格,景色构图大胆新颖,笔墨运用多变,是清代早期最富有创造性的画家。

石涛的山水学习黄公望、王蒙风格并自有变化,以真实景色为对象,描绘山水,具有雄伟壮阔,苍茫浑厚的气势。

他的《画语录》完成于1700年,许多现代学者都认为,这是自北宋以来一步直接论述绘画的最系统,最完整的中国画论专著。

图4淮扬洁秋图

石涛不遗余力的倡导画家摆脱泥古模突出自我,因此,他是响应并吸收了晚明反复古主义和主张个性解放的思想家们的许多观点和主张的。

《画语录》开章明义就是石涛的一画理论。

从字面上看,“一画”就是简单的一笔,或者是画一道线。

他强调“我自用我法”并清楚地指出:

“我之为我,自有我在。

”“古之须眉不能安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安入我之腹肠。

”“不恨臣无二王法,恨二王无臣法。

”他曾说:

“纵使笔不笔,墨不墨,画不画,自有我在。

”总之他要改变古人的面目而自创新法,自标新格,从明代起就有不少画家试图走出传统习惯的范畴,革新画坛,如陈淳、徐渭等人开创的写意画即足以证明了他们的变革勇气。

明代晚期,董其昌以佛教禅宗的“顿悟”来启导绘画,扬南仰北,他借“南宗”强调线条形式美的“渡河宝筏”在寻觅人生和艺术的理想彼岸,以“南宗”蕴藉、含蓄的笔墨创出“北宗”简洁、明快的画风,实已开启了现代绘画的先声。

而石涛睥睨陈法,法古而不泥古,汪洋恣肆,随心所欲,更向现代绘画突进了一步。

石涛的主张和实践使画家重又面向生活,为开创新的历史奠定了基础。

3、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

“道法自然”是老子的哲学思想,老子认为,“道”虽然是生长万物的,却是无目的、无意识的,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即不把万物据为己有,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主宰和支配万物,而是听任万物和自然而发展着。

道即无,无乃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

人存在于大地之上,就应该遵守大地的法则;大地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应该遵守天地之间的秩序;天地外物的繁衍离不开永恒的规律,自然也是遵守规律而存在的;而这个规律就是自然,道则效法大自然。

“道法自然”对万物来说也是无法自然,天地万物都自然而然的顺着自己的本性变化,遵循大道而行。

因为,庄子的美学思想以自然为宗,其自然观普遍的表现在对天地万物、人性、艺术的看法之中。

他认为对于天地万物而言,“自然”是在无为中体现无不为,彰显为至高形态的“大美”;对于人性而言,“自然”体现为真诚无伪的本性,他需要战胜欲望、拜托礼俗而反朴归真;对于艺术而言,“自然”则体现为“技近乎道”,是经过似乎天理的艰苦修炼而达到的自由境界。

老子在说这句话之前有过一句话,“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而后面紧跟的就是这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于是,我的理解就是,自然,就是人、地、天和道的集合体,人、地、天是物质的存在,是万物,而道是抽象的客观规律。

抽象的规律主宰这万物生死繁衍,而人、地、天在道的主宰下,与道相互结合成为自然。

所以说,自然就是万物与客观规律的结合。

这里所说的“自然”,并不是一个实体,而是一种法则。

正如宋吕惠卿所注:

“道则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而以无法为法者也。

无法也者,自然而已,故曰道法自然。

”也就是说,所谓“自然”,就是自然而然,即自己生成的样子;所谓“道法自然”,就是道按其自身的规律运动演化。

这里突出了道的自然无为的本性,同时展示了老子学说的终极目的。

这个终极目的,就是通过天地万物的总根源来揭示天地万物的总法则——遵循自然。

既然如此,域内一切事物皆须遵循自然法则行事,便成了无可异议的事情,因为道是宗祖,而天、地、人、物是子孙。

宗祖效法自然,子孙亦须效法自然。

4、道法自然与写意山水的关系

“规矩者方圆之极则也,天地者规矩之运行也。

”这里谈的是法,无规矩不成方圆,是事物存在的道理。

这个理同宇宙之理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天地运行,是宇宙内在所具有的必然规律。

如齐白石语:

“作画在似与不似之间。

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形”是气之粗,“神”才是气之精。

道家对中国古典绘画的影响还体现在绘画的创造性及审美的风格上,追求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意境深远的韵味。

这是宇宙的特性,也是的真理。

世上万物的存在与变化,都离不开宇宙的真理。

图5渡口话旧图

而道法自然,凸显着一种崇高的审美境界。

道法自然与“自然无为”作为本然性的生态存在也是一种自由自在、逍遥无为的生命活动状态,对于审美体验而言,其所激发的生命活力更指向一种人格的存在,指引着我们进入审美的境界。

人生内心需要超越世俗、尘嚣的侵扰,需要感受天地之无为,把有限的生命融入到无限的大自然中。

人们寄情自然山水而法道、法自然,不仅是在“自然无为”之境中寻找生命存在的价值,而且也是寻求智慧圆满的心灵之界。

因为面对纯净的自然山水,人们不仅可以寄情于山水,而且可以从中体味自然而然、无为自然的生命韵律,进而忘却现实的、功利的,被欲念所困扰的自我,使心灵与万化冥合,在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中,个人完全融入到自然生态中,心灵与自然生态和谐交融在一起,这时人的生态本性会真正地彰显出来。

自然之道与写意山水是相通的。

山水画从审美取材到笔墨都是以庄子的“道法自然”为思想根本、精神目的的。

画家们试图通过对自然山水及现实生活的绘画来实现对“道法自然”中大道的参悟,体现对精神世界的不断追求,并将自然无为视作审美创造的最基本的品格。

这显然是庄子的“天道”和“人道”的对立观念在书画美学中的深刻反映。

中国画的画家们在考察这个问题时总是将其提升到宇宙本体的高度,无论是审美取材还是用笔用墨的各个方面都必须以宇宙本体以及创造天地万物的自然过程和状态为其根本法则,所谓“人之作画亦如天地以气造物”(松年《颐园论画》),“以笔墨之自然合乎天地之自然”(唐岱《绘画发微》),都充分说明了宇宙本体自然状态的思想都与写意山水息息相关。

5、道法自然对写意山水的影响

石涛在《画语录·了法章第二》指出:

“夫画者,形天地万物者也。

”《画语录·变化章第三》进一步指出:

“夫画:

天下变通之大法也,山川形式之精英也,古今造物之陶冶也,阴阳气度之流行也,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也。

”又于《画语录·遵守张第四》说:

“夫一画含万物于中。

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

如天之造生,地之造成,此其所以受也。

”将绘画与宇宙山水和万物之关系,表达的很明白,尤其是绘画“如天之造生,地之造成”一语,与《絪缊章第七》:

“笔与墨会,是为掞缊。

掞缊不分,是为混沌。

辟混沌者,舍一画而谁耶!

”将绘画对宇宙山水进行创造,比拟于自然界宇宙天地山水之生成。

老子的道一论对石涛为表现宇宙山川万物的一画论之产生,奠定了基础。

道非具象,心非物象,道与心却生活在“有”与“无”中,说道没有,道生万物,说心没有,却胸有成竹。

平常而又复杂的生活本身,好比老子说的“有”;达观而又幽默的生存态度,好比老子说的“无”。

这个看起来有点玄的“有无之辨”,我们体会一下,就会发现原本没有的东西,就好比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面对连绵的群山,我们看到的可能是波澜起伏的大海,而在水的波浪里,看到的却是山的跌宕。

不止于此,在山与山的关系中,水的波浪里,我们会看到世间万物包括人与人互相依存互相对峙的关系。

《庄子"齐物》云: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天人皆为自然之展开,无所谓“分”,也便无所谓“合”。

在绘画艺术中也多表现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

山水画追求天人合一,心外无一物,象外求意,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道家哲学认为宇宙无限,人与应自然融为一体。

就像石涛所说的一画之法一样,亦须用心里去领悟、体会。

   

6、结语

“自然”作为中国绘画品第的最高标准,追根溯源,在道家哲学思想体系中得到充分体现。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作为宇宙本体,它是天道,天道自本自根,自有其规律道理,所以说“道法自然”。

这里的“自然”是指一种本性或根本。

以自己为法,实际不是有意地去效法某一个东西,而只是顺乎一切事物和世界的本性,顺乎规律,遂其自身固有的性质和变化历程。

也可以说“自然”就是“道”,“道”是世界本原,“自然”也就是世界本原。

“自然”就是指天道之运行,自然而然,无心自化,即宇宙自然及其规律本身。

正因为“道”的一切都顺乎自然,所以万物才能遂其所生,而“道”才能尽其生化万物之功。

《石涛画语录》中说:

“墨海中立定精神,笔锋下决出生活”,正是指明了山水绘画中可见与神思、追寻与揭示的双重关系。

笔墨最终落脚在精神与生活之上,蒙养浩然之气,人心在天地浑茫、玄览幽蔽之间存入天机,把自然之神情气韵都聚拢于腕底,这是一个由绘画生发的浑然饱满的世界,一个以身“体”之从而切近生命境域的世界。

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变得急功近利,浮躁不堪。

那通过千百次“写”得的、与人心灵相沟通的深意正被一个个跳将出来的意群——标准化的意群符码所稀释。

这种浮躁表现在写意山水创作中则会对于构建式、书写式的中华写意心灵带来一种颠覆式的解构。

当此其时,道法自然所呈示出的已不再仅仅是绘画的某类姿态,而是中国绘画相通的文化心灵的拯救。

 

致谢

毕业论文暂告收尾,这也意味着我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既将结束。

回首过往,唯有感恩。

我的大学在浓厚的艺术氛围里渡过,我也因通过对艺术的研究而反思自己的生命和人生。

在这期间,接受了很多人的各种恩德。

为此,我学着感恩,学着惜福,也是在他们的引领下,我的生活,我的生命才洋溢着光明的喜悦。

在这四年的时间里,我在学习上和思想上都受益非浅,这除了自身努力外,与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支持和鼓励是分不开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