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3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复习题资料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017287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9.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3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复习题资料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必修3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复习题资料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必修3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复习题资料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必修3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复习题资料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必修3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复习题资料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必修3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复习题资料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必修3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复习题资料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必修3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复习题资料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必修3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复习题资料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必修3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复习题资料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必修3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复习题资料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必修3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复习题资料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必修3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复习题资料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必修3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复习题资料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3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复习题资料Word格式.docx

《高中历史必修3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复习题资料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3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复习题资料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必修3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复习题资料Word格式.docx

德国人西门子发明了发电机(1866年),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了电动机。

到20世纪,电力成为工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美国人爱迪生是著名的电气发明家。

  电力革命是继工业革命之后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它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进步。

首先,电力革命再次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电气技术的应用,使工业获得更强大、更方便的动力,机器使用更加普遍,更多的工业部门涌现出来,生产技术更加先进。

其次,电力革命使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电力、电子、化学、汽车、航空等一大批技术密集型产业兴起,使生产更加依赖科学技术的进步,技术从机械化时代进入了电气化时代。

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发生了改变。

资产阶级由于掌握了先进的生产力,实力日益强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同时,随着信息交流和交通运输的便捷,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再次,电力革命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社会财富的大大增加和人们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更加繁荣而且日益重要。

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电力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电力工业和电器制造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

各种各样使用电力的新发明纷纷涌现,彻底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同时,电气技术革命也带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生产力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而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的关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我们要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就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加快科教进步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轨道上来。

大力发展教育、科技事业,培养创新人才,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大力推进对外开放学习国外先进优秀文化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

进行现代化建设应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坚持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我们青少年要崇尚科学、热爱科学,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适应现代化需要的专业技能,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

  【难点分析】

  互联网的诞生、发展、作用及其影响

  1.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

  

(1)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研制:

1946年,美国研制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

1946年2月15日,世界上第一台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在美国研制成功。

它当时由1.8万个电子管组成,是一台又大又笨重的机器,体重达30多吨,占地有两三间教室般大。

它当时的运算速度为每秒5000次加法运算。

1949年,英国剑桥大学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程序储存式电子计算机。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不断更新换代。

计算机的发展已经走过了电子管、晶体管、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四个时代,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和第四代计算机。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发展十分迅速,产品不断升级换代。

未来的计算机将朝着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方向发展。

目前,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已经达到每秒100亿次以上。

计算机正在向新的高度发展,日益对人们的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末,在美苏争霸的“冷战”时期,美国处于和苏联争夺世界霸权的需要,加紧了对信息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直接推动了互联网的产生。

  

(2)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

①原因:

军事上的需要。

20世纪60年代,美苏冷战,美国军方认为,万一仅有的一个集中军事指挥中心被前苏联的核武器摧毁,那么全国军事指挥就将瘫痪,其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有必要设计一个由多个分散指挥点构成的指挥系统,某些指挥点的摧毁,并不影响其他指挥点的正常运转,而这些分散点的相互联系则要通过某种形式的通信网。

②诞生:

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包括四个站点的网络,促进了互联网的产生。

  2.互联网的功用:

提供文件传输、电子信箱、聊天等服务,在社会各个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标志着信息化社会的出现。

  一般认为,以纸质为媒介的报纸为第一媒体,以电波为媒介的广播为第二媒体,以图像为媒介的电视是第三媒体。

而互联网是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信息的文化载体,这种以数字化的方式存储、处理和传播,以比特为计量单位的电子媒体被人们称为“第四媒体”。

  国际互联网的应用丰富多彩。

例如,收发电子邮件、资料检索、浏览新闻、休闲游戏、网上购物、网上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

  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体,具有界面直观、音色兼备、链接灵活和高速传输的特点。

互联网不仅具备传统媒体的所有用途,而且具有传统媒体不具备的优势,互联网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后的第四媒体,已经融入到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为人类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信息源,是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的显著标志。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在美国首先出现。

在经济活动中,知识成为交换和应用的主体。

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增长源于知识的增长,成功的关键是要有足够的人力资本储备。

  3.互联网的影响

  

(1)网络缩短了时空的距离,大大加快了信息的传递,实现源共享。

  

(2)有效地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有力地拉动消费需求,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3)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促使知识经济的兴起。

  (4)大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还引发了一场学习的革命。

  (5)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①信息泛滥、垃圾信息、网络安全与犯罪影响着经济的安全。

②青少年沉迷于网络,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③全球各国围绕互联网展开了激烈的竞争,造成了世界更加动荡不安。

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利用网络,传输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思想,造成世界局势更加动荡不安。

  互联网在给社会带来巨大效能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青少年应该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网络观,让网络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热点追踪】

  谷歌更换LOGO:

纪念爱迪生诞辰164周年

  XX年2月11日,谷歌在其首页更换LOGO,纪念美国科学家和发明家托马斯·

阿尔瓦·

爱迪生诞辰164周年。

爱迪生(1847-1931)是举世闻名的美国电学家,科学家和发明家,被誉为“世界发明大王”。

他除了在留声机、电灯、电话、电报、电影等方面的发明和贡献以外,在矿业、建筑业、化工等领域也有不少著名的创造和真知灼见。

爱迪生一生共有约两千项创造发明,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学法导航】

  1.理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到来的必然性,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2.以蒸汽机、电动机和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发展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人类的意义,探究科学思想与科学发展之间的关系。

  3.通过必修2已学知识的回顾引导学生理解本课的相关知识,探究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巨大作用。

  4.通过表格比较三次工业革命在内容和意义上的异同,认识他们之间的关系。

  【小资料】

  富兰克林与避雷针

  本杰明·

富兰克林(1706~1790)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一名杰出的科学家。

18世纪以前,人们普遍相信雷电是上帝发怒的说法。

富兰克林经过反复思考,认为雷电可能是一种放电现象,它和在实验室产生的电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于是,他写了一篇名叫《论天空闪电和我们的电气相同》的论文,但没被认同。

他决心用事实来证明一切。

1752年6月的一天,阴云密布,电闪雷鸣,一场暴风雨就要来临了。

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一道,带着上面装有一个金属杆的风筝来到一个空旷地带。

富兰克林高举起风筝,他的儿子则拉着风筝线飞跑。

由于风大,风筝很快就被放上高空。

刹那间,雷电交加,大雨倾盆。

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一道拉着风筝线,父子俩焦急的期待着,此时,刚好一道闪电从风筝上掠过,富兰克林用手靠近风筝上的铁丝,立即掠过一种恐怖的麻木感。

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大声呼喊:

“我被电击了!

”后来,富兰克林用雷电进行了各种电学实验,证明了天上的雷电与人工摩擦产生的电具有完全相同的性质。

为了防止雷电的危害,他制成了一根实用的避雷针。

他把几米长的铁杆,用绝缘材料固定在屋顶,杆上紧拴着一根粗导线,一直通到地里。

当雷电袭击房子的时候,它就沿着金属杆通过导线直达大地,房屋建筑完好无损。

1754年,避雷针开始应用。

  

互联网不仅具备传统媒体的所有用途,而且具有传统媒体不具备的优势,互联网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后的第四媒体,已经融入到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为人类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信息源,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