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回民中学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019157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56.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洛阳市回民中学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河南省洛阳市回民中学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河南省洛阳市回民中学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河南省洛阳市回民中学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河南省洛阳市回民中学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河南省洛阳市回民中学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河南省洛阳市回民中学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河南省洛阳市回民中学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河南省洛阳市回民中学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河南省洛阳市回民中学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河南省洛阳市回民中学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河南省洛阳市回民中学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河南省洛阳市回民中学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河南省洛阳市回民中学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河南省洛阳市回民中学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河南省洛阳市回民中学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河南省洛阳市回民中学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河南省洛阳市回民中学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河南省洛阳市回民中学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河南省洛阳市回民中学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洛阳市回民中学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文档格式.docx

《河南省洛阳市回民中学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洛阳市回民中学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文档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省洛阳市回民中学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文档格式.docx

A.原始社会B.商周时期C.春秋战国D.秦汉时期

答案:

C

2.关于小农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出现于春秋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经营B.是我国古代主要的生产方式

C.男耕女织是其基本特征D.有利于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D

3.“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这则材料是对哪一个水利工程

的最高评价()

A.春秋时期的芍陂B.西汉的白渠

C.战国时期的都江堰D.汉代治理黄河

4“一夫不耕,或受之饥;

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C.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D.商品经济的发达

5.汉代以后,我国农具改革的又一次重大突破是:

( 

A.铁农具的使用 

 

B.牛耕的出现

C.曲辕犁的发明 

D.筒车的发明使用

考题:

1、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

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

2、居易诗: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B

3、黍和稷为同一类作物,粘性的叫黍,不粘的称稷。

商代甲骨文中黍字出现300多次,稷字出现40次;

周代《诗经》中提到谷物最多的也是黍和稷,分别达到28次和10次。

由此,研究者可能作出的判断是()

A.《诗经》包含了大量反映农事的作品

B.甲骨文是研究中国古代农业的重要资料

C.黍和稷是商周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D.古代中国是世界上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

答案C

4、《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

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

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

这反映了

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

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1、古代中国的各种手工业形态中出现最早的是:

()

A、家庭手工业B、民营手工业

C、私营手工业D、官营手工业

2.按时间顺序排列我国古代冶炼技术的进步()

①开始用煤冶铁②灌钢法③冶炼生铁和钢

A.①②③B.②③①C.③①②D.③②①

3.东汉杜诗发明的水排是一种()

A、灌溉工具  B、冶铁工具

C、播种工具  D、纺织工具

B

4、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发展,最重要的影响是()

A、促进地区或行业新的社会分工

B、促进城镇集市的发展

C、促成雇佣关系的产生

D、促进生产规模的扩大

5.“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是唐诗中的名句。

然而楼兰古国在唐代以前已销声匿迹,留下了千古之谜。

楼兰国的兴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

A.丝绸之路的开辟B.农耕文化的发达

C.旅游业的发展D.战略位置的重要

A

1、(2012高考历史江苏卷2)《周礼•考工记》载:

“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

”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攻木”、“攻金”、“攻皮”、“设色”、“刮摩”、“抟埴”,说明官营手工业中各个部门分工非常明确,充分体现了生产专业化的特点,故本题选C项。

2、(09年广东卷B)3.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

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B.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C.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答案】B

3、.(2008山东基本能力,59)传统文化是现代流行文化的重要灵感源泉。

《青花瓷》这首歌在同学们中间广为传唱,“素坯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传神地表达了青花瓷的特点。

下列关于青花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青花瓷的出现要早于青瓷、白瓷

B.青花瓷的烧制成功,使瓷器与书画的结合更为紧密

C.青花瓷是一种彩瓷,景德镇是其重要产地

D.元代以后,包括青花瓷在内的瓷器大量销往海外

答案A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1、陕西民谣:

“我有一只小毛驴,……我骑着去赶集。

”这里的“集”在宋代最有可能是A.城市B.都市C.草市D.夜市

2、下列关于西汉都城长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当时著名的商业中心

B、城里设有专门的贸易区域——市

C、当时的市区与住宅区还没有严格分开,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D、官府设有专职的官员管理市

3、中国古代城市中的坊(住宅区)和市(贸易区)曾严格分开。

市的开设有地域限制,活动有时间限制。

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是在()

A、魏晋南北朝B、隋唐C、宋代D、元代

4、明朝中期,江南农村出现“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的现象,这说明()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C、自然经济解体D、商品经济相对发达

答案D

5、一个唐朝商人从长安出发.沿着丝绸之路的陆路通道行走,途中可以与他进行商品贸易的国家或地区有

A.西域、大食、波斯B.大食、波斯、新罗

C.西域.日本、大食D.波斯、新罗、日本

1.(09年全国卷二)13.隋唐时期商业经济较之前代有很大的发展,但仍有许多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其中有()

A.废除五铢钱B.市坊分区C.实行两税法D.草市兴起

【答案】.B

【解析】隋唐时期城市中,实行严格的坊市制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2、(2011年天津市文综历史2)宋人诗云:

“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

……

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

”计中反映了宋代

A.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

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

3、(2011年上海市单科历史11)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某种对外贸易“在下只是些和平民众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在上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种光荣礼节而已。

”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经济活动是

A.汉朝的丝绸之路B.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

C.明朝的朝贡贸易D.晚清的中英鸦片贸易

小规模商贩再加政府促进交流与显示国威,这正是以郑和下西洋为代表的明朝的朝贡贸易。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1、东汉光武帝刘秀的舅父占有田地面积达300余顷;

东晋宰相谢安占有水陆地265顷,含带两山;

明皇庄土地面积达37000多顷。

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A.土地兼并B.豪强地主拥有强权

C.国家授田D.土地私有

2、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亩实数收税。

这一税制改革

A.成就了鲁国的霸主地位

B.加速了土地兼并的进程

C.促使土地所有制逐步发生变革

D.促成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形成

3、清朝前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根本因素是

A、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

C、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    

D、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

4.“重农抑商”政策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是:

A.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B.中国有重视农业的优良传统

C.中国人口众多,解决吃饭问题

D.有利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5.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实行闭关自守政策的含义是

A禁绝中国对外贸易

B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C一根排斥西方事物

D封闭过界固守疆域

1、(2011年福建省文综15)《汉书•食货志》记载:

“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宝贵矣;

农夫,农夫已贫贱矣;

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

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这表明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百姓皆重农抑商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本题所引材料的意思是当今虽然法律轻视商人,而商人实际上已经富贵了;

法律尊重农民,而农民事实上却已贫贱了。

所以一般俗人所看重的,正是君主所轻贱的;

一般官吏所鄙视的,正是法律所尊重的。

因此,A、B、C三项表述都错误,只有D项是对材料意思的准确概括。

2、(10年四川卷)农耕文化塑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面貌,影响深远。

回答16~17题。

16.“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

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

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

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

3、(2012高考文综全国大纲卷15)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

“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

联所悉知,习俗殊可笑。

”这反映出当地

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

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选择题:

1、(2012·

福州模拟)有学者根据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开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

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赐在京(汴都)官员柴、炭各有差,柴578万,炭585万”,对上述结论予以反驳。

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

B.材料一指的是民众,材料二指的是官员,两条材料并不矛盾

C.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必须得到考古学支持才能成立

D.材料二否定了材料一,仅用材料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对由材料得出的结论是否准确的判断能力。

A、B、C三项分析的是材料的真实性及关系,偏离了本题的主旨,排除。

后一学者根据材料二反驳了前一学者得出的结论,因此,仅用材料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

2、“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上述材料反映出松江地区()

①棉织业发达

②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

③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④棉织业成为主要生产部门

⑤对外交往频繁

A.①③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D.①③④⑤

【解析】选A。

由“所出布匹,日以万计”说明①正确。

“以织助耕”体现自然经济中的“男耕女织”的特点,③正确。

②依赖于雇佣关系,而材料中没体现。

④⑤在材料中也没体现。

3、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整理研究成果时,附了两幅描绘生产民俗的河北剪纸,借以说明中国古代的某种经济形态,同时他们还引用了与这一经济形态相对应的言论。

这些言论不应包括()

A.“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B.“上农除末,黔首是富”

C.“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但家无井盐耳”

D.“通工商之业,便渔盐之利”

两幅剪纸反映了“男耕女织”式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A项强调抑商,“末”指商业,实际上强调重视农业,与小农经济有关。

B项强调发展农业,与小农经济有关。

C项体现了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D项强调的是发展工商业,与小农经济无关。

故选D项。

4、(2012·

武汉模拟)有史学家说:

“(春秋战国时期)完全的、自由的土地所有权,不仅意味着毫无阻碍和毫无限制地占有土地的可能性,且也意味着把它出让的可能性。

”此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

A.手工业的发展

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解析】选B。

由材料可知,在春秋战国时期土地可以无限制地占有并可以买卖,说明了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土地私有制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B项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代表着生产力的进步,故选B项。

D项是材料所反映的现象,而不是原因,排除。

5、元朝人曾作《木棉歌》:

“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指作机中布。

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

半拟偿私债,半拟输官赋。

”下列描述与材料不相符的是()

A.农户植棉日益普遍

B.农民负担沉重的债务和赋税

C.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D.家庭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由“《木棉歌》”、“翻白絮”、“机中布”说明A正确;

由“半拟偿私债;

半拟输官赋”可判断B项正确;

材料反映了一个农户用自己种的棉花织布,做衣服供自己消费并用来交纳赋税,这体现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生产模式,C正确。

材料没有反映D项,而且在明中叶以前,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D项错误,故选D项。

6、《喻世明言》中有一句谚语:

“一品官,二品贾。

”《二刻拍案惊奇》中记载:

“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者。

”这两则材料反映的是()

A.汉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唐朝商品经济发展

C.徽商活动遍布全国各地

D.商人地位不断提高

《喻世明言》、《二刻拍案惊奇》均为明清现实主义题材的短篇小说集,反映的是明清时期的社会状况,故排除A、B两项。

“一品”、“二品”、“一等生业”等词语,是关于社会地位的用语,不能反映徽商的活动情况。

两则材料说明商人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7、(2012·

福州模拟)史学家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统计,18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9%,西欧各国的总和占23.6%,美国和日本分别占1.8%和3%。

上述统计表明当时的中国()

A.仍是世界经济文化中心

B.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D.经济总量远超欧美各国

从题干中的经济数据可以看出,D项说法正确;

结合教材知识,此时英国已开始工业革命,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落后于世界潮流,因此A、B、C三项错误。

8、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和西方显露资本主义的曙光,大致处于同一个历史时代。

但不久,两者从此进入两种不同的轨道。

导致近代前夕中国经济相对迟滞的最主要原因是()

A.明清鼎盛

B.人口压力过大

C.传统农耕文明的衰弱

D.自然经济的根深蒂固,阻碍社会结构的更新变革

【解题指南】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主要生产方式,它促进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高度繁荣,但因为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然经济,到近代以后,它已成为阻碍中国近代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明代中后期,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它的成长,而封建专制制度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是自然经济。

9、(2012·

潍坊模拟)“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

亡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

”材料主要反映了()

A.商人的逐利投机行为

B.男耕女织方式的瓦解

C.商人富裕祥和的生活

D.作者的重农抑商思想

由材料可知,商人通过贩卖商品获利,过着吃穿不愁的日子,却不必遭受农夫的辛苦与劳累。

但从作者的语气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这种生活方式是非常厌恶的,体现了他的重农抑商思想。

10、在凯恩斯学派看来,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但是,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了。

以下是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的叙述,其中最恰当的是()

A.官办工商业绕过市场满足了社会需求

B.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

C.广大农民的贫困难以形成有效社会需求

D.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和小农经济的存在

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主要根源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封建政府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也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D。

官办工商业主要供应官府,不可能满足社会需求,A错误。

题干强调的是“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是在明清时期实行的,而且是关于对外的政策,与“有效需求几乎消失”关系不大,B错误。

广大农民的贫困可能减少有效需求,但不可能导致“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C错误。

11、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政策,清朝实行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产生的共同影响是()

①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

②加速了自然经济的瓦解过程

③有利于民主思想的产生

④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①③

【解析】选C。

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在我国历史上都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后期其消极作用是主要的,

它们都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强化了自然经济,②错误。

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不利于民主思想的产生,③错误。

选C项。

12、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

其中“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主要是指()

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

C.江南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解析: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标志是出现雇佣关系。

13、史载:

明孝宗弘治年间“家居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为“一时之三代”。

至武宗正德末、世宗嘉靖初“则稍异矣,出贾既多,土田不重,操赀交捷,起落不常”。

造成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B.明代农业人口不断增加

C.政府对商业态度变化D.政府加强对商业的控制

从材料来看,明弘治年间还在强调农耕经济的富足,但到了正德末嘉靖初却是“出贾既多,土田不重”,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出现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应是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因为商业的繁荣是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基础之上的。

从材料中看不出BCD。

答案为A。

14、“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假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从1793年乾隆皇帝致英国国王的信可以看出当时中国的统治者()

①推行闭关锁国政策②禁绝中外贸易

③心态虚骄,盲目闭塞④坚持平等交往

A.①③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④

从材料中允许“在澳门开设洋行”可知闭关政策下的对中外贸易是严格限制而非“禁绝”;

“天朝”、“加恩体恤”反映出统治者的虚骄闭塞,与平等交往显然并不沾边,因此①③正确,②④错误。

15、明朝小说家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写道:

“昔有一人,姓韦名德,乃福建泉州人氏,自幼随著大亲,在绍兴府开个倾银铺儿。

那老儿做人公道,利心颇轻,为此主顾甚多,生意尽好。

不几年,攒上好些家私。

”上述材料反映了明朝时期

A.福建当地人谋生困难B.闽商控制金融领域

C.商品经济发展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材料中“倾银铺”是镕铸银锭的店铺,专为顾客将大锭分成小锭或将碎银镕成大锭。

通过分析材料可以了解到明朝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本题选C项。

ABD三项在材料中未能体现。

16、下列有关明清时期“海禁”政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

B、曾经短暂地实行对外开放,但是限禁极为严格

C、一直延续到清代鸦片战争之前

D、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

明清时期“海禁”政策是指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而不是禁止。

17、电视剧《乔家大院》反映晋商文化的显著特点是“‘贾而好儒’、‘贾儒结合’。

……清乾隆、嘉庆时期,晋商经营达到极盛,然而,从清道光、咸丰时期至清末民初,晋商渐趋衰落”。

由此可以推断,晋商的“贾儒结合”实质是()

A.近代商业和传统文化的结合B.传统文化与近代经济的结合

C.传统商业和外国资本主义的结合D.旧式商贾与封建权势的结合

回答本题需较好理解题意,材料“清乾隆、嘉庆时期徽商经营达到极盛,然而从清道光、咸丰时期至清末民初,徽商渐趋衰落。

”说明晋商的“贾儒结合”还是旧式的商业与权贵(以儒家思想为统治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