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学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019284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教育学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学教育学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学教育学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学教育学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学教育学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中学教育学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中学教育学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中学教育学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中学教育学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中学教育学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中学教育学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中学教育学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中学教育学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中学教育学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教育学试题.docx

《中学教育学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教育学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学教育学试题.docx

中学教育学试题

中学教育学试题

作者:

文章来源:

更新时间:

2009年11月05日阅读:

14会员须知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

A.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B.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C.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D.洛克的《教育漫话》

2.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

A.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B.教育问题和教育方针

C.教育经验和教育问题D.教育方针和教育经验

3.我国最早出现“教育”一词的古籍是()

A.《论语》B.《大学》C.《学记》D.《孟子·尽心上》

4.“只要有人类社会,就有教育。

”说明教育具有()

A.历史性B.继承性C.永恒性D.相对独立性

5.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的教育家是()

A.赫尔巴特B.杜威C.福禄倍尔D.裴斯泰洛齐

6.狭义的教育一般是指()

A.学校教育B.思想道德教育C.社会教育D.家庭教育

7.教育要把握儿童学习的“关键期”,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A.阶段性B.差异性C.不均衡性D.顺序性

8.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是()

A.封建社会B.资本主义社会

C.社会主义社会D.共产主义社会

9.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是()

A.《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B.《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C.《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D.《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10.学校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

A.思想教育B.教学C.综合实践活动D.团队活动

11.在中学教学中,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称为()

A.谈话法B.讲授法C.讨论法D.实验法

12.在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中,处于中心环节的是()

A.备课B.上课C.学生作业的检查与批改D.课外辅导

13.国家用于全面调整各级各类教育关系、规范我国教育工作行为的基本法律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14.德育过程要“反复抓,抓反复”所依据的德育规律是()

A.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规律B.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C.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D.在交往中形成品德规律

15.承办国家教育考试的机构是()

A.国家批准的教育考试机构B.省、自治区、直辖市批准的教育考试机构

C.地方政府批准的教育考试机构D.各级各类学校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5个选项中,有二项或二项以上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

A.狄尔泰B.梅伊曼C.利特D.拉伊

E.杜威

2.我国《教师法》中规定的教师待遇主要包括()

A.工资待遇B.教师津贴C.教师住房D.教师的医疗保健

E.教师补贴

3.网络教育的特点主要有()

A.开放式B.筛选制C.等级制D.跨年龄段E.跨时空

4.我国法律规定,中学生的身份是()

A.国家公民B.国家和社会的未成年公民

C.国家和社会的成年公民D.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E.接受教育的成年公民

5.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

A.萨特B.孔德C.卢梭D.马斯洛E.涂尔干

6.教师的劳动特点主要体现在()

A.群体性B.复杂性C.示范性D.创造性E.显效的长期性

7.我国选择中学课程内容所依据的原则是()

A.基础性B.具体性C.社会性D.操作性E.适应性

8.我国中小学课程具体表现为()

A.教学大纲B.课程计划C.教学目标D.课程标准E.教科书

9.我国中学班级管理的特点主要有()

A.管理过程的教育性B.管理目标的一致性

C.管理对象的特殊性D.管理方法的多样性

E.管理工作的广泛性

10.我国《教育法》的立法宗旨是()

A.发展教育事业B.提高民族素质C.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D.保护教师权益E.保护学生权益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把答案填写在题中横线上)

1.生产力水平是教育发展的,它决定着教育的发展水平。

2.学校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精神文化的。

3.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再生产的手段。

4.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使人的发展成为可能。

5.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

6.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人员。

7.作为教材的主体,师生教学的主要材料是指。

8.教师了解学生包括对学生个人的了解和对学生的了解两个方面。

9.在课程评价上,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重发挥评价促进学生、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10.教学过程是以为基础,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11.德育陶冶主要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三种形式。

12.我国教育目的主要由国家教育目的、学校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几个层次组成。

13.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教育的起源,但他们的共同缺陷是都否认了教育的属性。

14.我国义务教育分为初等教育和教育两个阶段。

15.我国《教师法》适用于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工作的教师。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我国《教师法》规定教师应履行的义务有哪些?

2.简述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

3.如何全面理解素质教育的基本含义。

4.什么是启发性教学原则,贯彻这一原则有什么要求?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什么是师生关系?

理想的师生关系应该如何构建?

2.联系实际论述当代科学技术与教育的关系。

3.案例分析题:

我国古代有一儿童叫方仲永,自幼聪慧,尤其有做诗天赋,其父爱慕虚荣,只管他在邻里间到处炫耀。

这样,不觉间方仲永长大成人,可遗憾的是,他的各方面才能却“泯然众人矣”。

请你用影响人身心发展因素的相关理论对这一案例进行分析。

2009年某省某市教师招聘中学教育学试题[教育理论综合知识

(一)]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夸美纽斯(1592~1670)是捷克伟大的教育家、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者,他以自己杰出的教育实践及光辉巨著《大教学论》,在世界教育史上享有崇高的荣誉,对教育学说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2、A【解析】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和问题、揭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3、D【解析】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说文解字》释“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就是教诲培育的意思。

4、C【解析】教育具有永恒性。

教育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范畴,教育之所以具有永恒性,是因为教育具有两大社会功能,一是使新生一代适应现存的生产力,作为生产斗争的工具;二是使新生一代适应现存的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作为阶级斗争工具。

5、A【解析】德国教育家J.F.赫尔巴特提出寓教育于教学之中,称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

6、A【解析】略。

7、C【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求教育教学工作要抓关键期,不能错过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

8、C【解析】“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社会关系的发展、消灭私有制和旧式分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并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重视精神产品的生产”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即社会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上述要求。

9、C【解析】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是2001年6月7日发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10、B【解析】略。

11、B【解析】题干是讲授法的定义。

谈话法是以师生交谈的方式进行知识教学和价值辅导的教育方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通过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的讨论,并加以总结,从而获得知识、训练能力的教学方法。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操作,观察和研究这种操作引起的现象和过程,以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12、B【解析】略。

13、B【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国家全面调整各类教育关系,规范我国教育工作行为的基本法律。

《教育法》的立法宗旨是:

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素质,是制定《教育法》的重要立法依据;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是制定《教育法》的最终目的。

14、B【解析】略。

15、A【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章第二十条“国家实行国家教育考试制度。

国家教育考试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种类,并由国家批准的实施教育考试的机构承办。

二、多项选择题

1、BD【解析】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德国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纲要》和拉伊的《实验教育学》,实验教育学的观点:

实验教育研究的对象应是通过对事实的实验研究、分析结果,从中推导出各种教育原则,用以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

2、ABCDE【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六章第二十五条至第三十二条,对于教师的待遇作了以下规定:

第二十五条:

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

建立正常晋级增薪制度,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二十六条:

中小学教师和职业学校教师享受教龄津贴和其他津贴,具体办法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第二十七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教师以及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到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应当予以补贴。

第二十八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对城市教师住房的建设、租赁、出售实行优先、优惠。

县、乡两级人民政府应当为农村中小学教师解决住房提供方便。

第二十九条:

教师的医疗同当地国家公务员享受同等的待遇;定期对教师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并因地制宜安排教师进行休养。

医疗机构应当对当地教师的医疗提供方便。

第三十条:

教师退休或者退职后,享受国家规定的退休或者退职待遇。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适当提高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小学退休教师的退休金比例。

第三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改善国家补助、集体支付工资的中小学教师的待遇,逐步做到在工资收入上与国家支付工资的教师同工同酬,具体办法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规定。

第三十二条:

社会力量所办学校的教师的待遇,由举办者自行确定并予以保障。

3、ADE【解析】

(1)传统的学校教育是“金字塔形”的等级制教育,网络教育却是“平等的”开放式教育。

(2)传统的学校教育的优劣标准所依据的是掌握在他人手中的“筛选制度”,而网络教育所依据的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兴趣选择”。

(3)传统教育是较严格意义上的“年龄段教育”,而网络教育是“跨年龄段教育”或者是“无年龄段教育”。

(4)传统教育存在着时空限制,而网络教育是跨时空的教育。

4、ABD【解析】从《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涉及学生的法律来看,对于中小学生身份的定位是从三个层次进行的。

其一,中小学生是国家公民;其二,中小学生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成年公民;其三,中小学生是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5、BE【解析】社会本位论是在19世纪下半叶产生的,代表人物有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等。

其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

个人本位论盛行于18~19世纪上半叶,以卢梭、洛克、裴斯泰洛奇、福禄倍尔、美国的马斯洛、法国的萨特等人为代表。

6、ABCDE【解析】教师劳动的主要特点是:

(1)复杂性、创造性。

复杂性指教师的劳动不是一种简单劳动,而是一种复杂劳动。

教师的劳动不仅有体力的付出,还有脑力的付出。

创造性指教师要创造性的运用教育教学规律。

(2)连续性、广延性。

连续性是指时间的连续性。

教师的劳动没有严格的交接班的时间界限,上班前、下班后都可能是教师劳动的时间。

广延性是指空间的广延性。

教师没有严格界定的劳动场所,课堂内外、学校内外都可能成为教师劳动的空间。

(3)长期性、间接性。

长期性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的影响具有迟效性。

间接性指教师的劳动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是以学生为中介实现教师劳动的价值。

(4)主体性、示范性。

主体性指教师的劳动手段是教师自身。

教师自身可以称为活生生的教育因素和具有影响力的榜样。

示范性指教师言行举止、品德才能、治学态度等都可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因此,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7、ACE【解析】略。

8、ABE【解析】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学校和教师必须按照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进行教学。

9、BCD【解析】略。

10、ABC【解析】《教育法》第一条明确规定了立法宗旨,即“为了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三、填空题

1、物质基础2、物质载体3、科学知识4、可能性5、外部世界

6、专业7、教科书8、集体9、学力10、认识

11、艺术熏陶12、教学目标13、社会14、中等15、教育教学

四、简答题

1、【答案要点】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的义务;

(2)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义务;

(3)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义务;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义务;

(5)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义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水平的义务。

2、【答案要点】

(1)人类生产劳动的进行(最基础条件);

(2)语言的形成(重要的社会条件)。

3、【答案要点】素质教育是指以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为基础,以促使知识深刻内化为关键,以激活每一位受教育者的个性潜能发展为核心,以促进所有学生的精神品质的形成与不断提高为目标的整个教育活动。

4、【答案要点】启发性原则: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具体表现在:

(1)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五、论述题

1、【答案要点】师生关系是指师生间在教育过程中发生的直接交往和联系。

(一)师生关系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发展,使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

(2)师生关系是提高师生学校生活质量,建立良好教育教学秩序的保证;

(3)师生关系是提高管理水平,建立良好校风的保证。

(二)师生关系的特点

(1)对象的限定性:

这是由学校教育性质决定的,即教师作为教育者,学生作为受教育者。

教师与学生不论是否互相喜欢,都必须接受对方;

(2)关系的规范性:

学校是一种规范性组织,其一切关系都带有规范性,因此,师生关系也有规范性。

师生关系包括工作关系、道德关系和心理关系;

(3)教师的主导性:

在师生关系中,教师占主导地位。

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对师生关系的建立也起主导作用;

(4)学生的能动性:

在师生关系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和建设者。

(三)师生关系的类型

(1)师生之间是尊重与被尊重的人际关系;

(2)师生之间是爱与被爱的朋友关系;

(3)师生之间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工作关系;

(4)师生之间是指导与被指导的教育关系。

教与学的关系是师生关系的内涵。

但现代教学中的“教”已不再单指“传道、授业与解惑”了,它包含着多方面的意义。

①学高为师;②身正为范;③指导学生个性健康发展;④强化学生人格建构意识,促进人格结构不断完善。

以上四种关系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了现代师生基本关系。

相互尊重是现代师生关系的基础,教与学是师生关系的内容与核心,服务与被服务既是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又是现代师生关系的实质,而爱与被爱、相互信赖的朋友关系则是现代师生关系的根本。

(四)理想师生关系的建立

(1)教师自身是影响师生关系的最主要因素。

①教师自身是影响师生关系的最主要因素;

②学生也从多方面影响师生关系的建立;

③家长对教师的评价与态度也是影响师生关系的一个辅助因素;

④社会评价影响师生关系建立。

(2)理想师生关系的构建途径。

①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

②教师要主动接近学生;

③教师要民主公正地对待学生;

④教师要尊重和理解学生;

⑤教师要以自身的形象影响学生。

总之,我们要以全新的教育理念来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让教师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让每一位学生都享有教师的爱,那么,这样的教师将给我们的教育带来更加美好的前景。

2、【答案要点】

(1)发展科学技术的基础在教育,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深刻指出: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教育必须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

首先,人才的培养必须适应科学技术的需要。

大量事实表明,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生产设备更新、生产工艺改革都非常迅速的当代,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和先进的劳动技能,即只有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在现代化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同时,现代教育和现代生产发展的实践也告诉我们:

科学技术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的结合点,离开了这个结合点,不可能使广大青少年了解和掌握现代生产过程的基本科学原理和技术,也就不可能培养出符合科技发展需要的人才。

同样,也不可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因此,人才的培养必须要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只有这样才会促进现代化生产更快地发展。

其次,教育内容必须反映最新科技成果。

新技术革命加速了知识更新的速度,对教育提出了挑战,要求教育用新的科学技术知识来改革现有教育内容,增设新课程,编写新教材。

为了适应科学技术的新变革,各国都在对学校教育内容进行改革。

尤其是自然科学、外语和计算机的教学,注重理论与社会实际相联系等。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更新教育内容,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才能适应国内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国际竞争的需要。

再次,教育手段必须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

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要求有相应的现代化教育手段相匹配。

电脑、多媒体、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的运用,将有利于进行个别化教育,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教育质量。

(3)教育与科技应该相互支持,协调发展。

3、【答案要点】

(1)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身体的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是人的生理方面的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及性格等方面的发展。

人的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是紧密相连的,身体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发展也影响着身体发展。

影响人发展的因素很多,但概括起来,主要有遗传、环境、教育以及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四个方面。

(2)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遗传素质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3)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并对个体发展自发的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

人一生下来,就受着环境影响,在环境的影响下发展着。

一个人的身心能否得到发展和发展到什么程度,都与他的社会环境分不开,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条件,对人的身心发展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但是,人们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人是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接受环境的影响,同时也改造着环境,并在改造环境中改造着自己。

所以,人的社会实践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4)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人的一种活动,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这是因为: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规定着人的发展的社会方向;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5)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学生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而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人的潜能和素质的发挥也是在人的活动中实现的。

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

所以,从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性变成现实这一意义来说,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