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024012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50.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行》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山行》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山行》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山行》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山行》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山行》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6页
《山行》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6页
《山行》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6页
《山行》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6页
《山行》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6页
《山行》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6页
《山行》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6页
《山行》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6页
《山行》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6页
《山行》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6页
《山行》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6页
《山行》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6页
《山行》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6页
《山行》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6页
《山行》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6页
亲,该文档总共5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行》教学设计.docx

《《山行》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行》教学设计.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行》教学设计.docx

《山行》教学设计

《山行》教学设计

《山行》教学设计15篇

《山行》教学设计1

『教材简析』

《山行》是晚唐诗人杜牧所写的一首清新俊逸的小诗,诗歌描绘了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

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热爱之情。

教学中,引导孩子登寒山,仰望白云,欣赏火红的枫林,真切感受自然之美,激发热爱生活之情,是教学的重难点所在。

『目标预设』

1、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能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设计理念』

在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我运用多媒体创设了学习情境,本首诗优美生动,可以在带领学生感受古诗蕴涵,利用直观的欣赏可以帮助学生进入情境,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就不至于令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也可以更好的理解古诗的含义。

『设计思路』

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了一幅浓郁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

所以,教学的过程中,在以识字为重点的基础上,我利用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让他们在情境中发挥想像,练习说话,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去感受自然的美。

『教学过程』

一、观看枫叶,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一片枫叶,请学生说出它的名字并说一句说话(可以是介绍枫叶的,也可以是赞美枫叶的)。

看谁说得好。

2、教师小结过渡:

同学们见过真正的枫林吗?

大诗人杜牧在一次旅途中就见过,那真是漫山红遍,层林尽染,他被这美丽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还写下了一首非常好听的诗《山行》,你们想读一读吗?

【设计意图:

一下子就使得学生进入课堂学习,提起兴趣。

二、初读古诗,感受古诗内容。

1、板书:

行,谁能用“行”字组一个词语。

板书:

山行,读题,说说知道了什么。

读了诗题,还有什么问题要问。

2、简介作者:

杜牧,唐代诗人,有“小杜”之称,多才多艺,工诗文,能书画,流传下来的诗有二百多首。

3、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引导学生自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4、(放音乐)师:

同学们可以随着音乐再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设计意图:

学习古诗首先先了解诗题的意思与作者,为学好古诗打好基础。

配上音乐让学生读,意境更唯美。

三、设置情境学诗,随文识字。

1、配乐齐读古诗。

2、出示幻灯片(老师将图片顺序打乱)学生讨论:

(1)每幅图上画的是什么?

(学生自己选择想说的图片)

图意:

第一幅:

一条弯弯曲曲的石板小路通向山顶;第二幅:

山顶上白云缭绕,飘着缕缕炊烟;第三幅:

夕阳下诗人停下车来驻足枫树下欣赏赞叹;第四幅:

漫山遍野似火的枫叶。

练习说话:

让学生总结每一幅画上的内容。

【设计意图:

既学习了古诗,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再次讨论:

每幅图片的内容和诗中的哪一句有联系?

3、既然我们已经观看了和这首诗有关的图片,那请四人小组合作,利用多媒体的图片及身边的“无字词典”,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

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4、小组汇报交流。

(1)一条弯弯曲曲的石板小路通向山顶,诗中是怎样写的?

(生:

远上寒山石径斜)哪个字写出了石板路的特点?

(斜)

(2)枫树覆盖的山顶上飘着缕缕炊烟。

从诗中哪个词看出人家在哪儿?

(白云生处)指导朗读:

白云生处有人家。

(3)漫山遍野如火的枫叶,诗中说:

霜叶红于二月花,为什么说红于二月花呢?

(枫叶不畏霜寒,经霜后更加明艳动人。

(4)诗人用“二月花”与“枫叶”进行比较这样写好在哪儿?

师生共同讨论:

诗人运用比较的写法,写出了这时的秋天像春天一样充满活力,透过“霜叶”作者感觉到了山林热烈、生机勃勃的景象。

(5)从哪句也可看出诗人非常喜爱枫叶?

生答:

从“停车坐爱枫林晚”也能看出,诗人为了停下来欣赏艳丽的红叶,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

(6)师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师:

同学们体会得真不错,“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鲜明地表白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而“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以致作为名句千古流传。

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在头脑中展开丰富的想象。

5、指导朗读,进行朗读比赛。

(1)了解的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写什么了吗?

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

(2)练读。

指名读。

(3)评价。

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

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4)想象漫游:

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

有何感想?

(5)对呀,诗人和你们一样,被这美丽的秋景给迷住了,被这美丽、和谐的大自然迷住了,让我们一起美美地来读读这首诗。

【设计意图:

多种形式的读,不但让学生融入了美丽的秋景中,而且学生自然而然就能从读中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

五、指导朗读,背诵这首诗。

1、想象着诗歌意境,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指名朗读。

3、听录音朗诵后再次练习美读古诗,体会情感。

4、按从远到近的顺序观察图画,然后指导背诵。

六、作业。

请你今天回去画一幅秋景图,然后配上这首古诗,并把古诗美美地背诵给父母听。

《山行》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苏教版的古诗两首中《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

作者杜牧用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把秋天的景色描绘的绚丽动人,既写出了枫叶的色彩,又赞美了枫叶不畏严寒、傲慢独立的高洁品性,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深深爱恋之情。

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是千古流传的佳作。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一个生字,理解四个新词语的意思。

2、理解这首诗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描写的主要内容。

3、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

通过想象,感受诗中美的意境,体会诗中描绘的秋景和作者写诗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热爱大自然的美丽,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四、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古诗的情感。

五、教学准备

有关的课件、课前收集有关描写四季景色的诗句。

六、课时准备: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大自然是个万花筒,随着季节的更迭,不断的变换着它美丽的容颜。

那还等什么呢?

让我们走进大自然一睹它的芳容吧!

在这绚丽多姿的季节中,你最喜欢哪个?

请你用课前收集的诗句赞美一番。

瞧同学们说得这么起劲,老师也忍不住要加入你们的行列,也给你们带来了一首诗(板书:

山行)(课件出示诗)同学们想读吗?

赶紧读吧。

2、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诗。

(2)谁愿意读给全班同学听一听,谁还想读?

老师听得还不过瘾,同桌一起来读一读。

四人小组来试试

都说人多力量大,一组同学来如何?

还想读的同学一起来。

3、感知诗意,体会诗境。

导入:

听同学们读得这么有感情,老师也忍不住来表现一下,行吗?

(师范读)

跟着老师一路游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随学生所说随机教学)

(1)生:

看到山、石径、白云、人家

教学: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a:

寒山:

理理解这个词吗?

(能向同学介绍介绍你是怎样学懂的吗?

b:

石径:

这是怎样的石径?

课文用哪个词修饰它?

你是怎样理解的?

石径斜就是

我们再读读这句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它的意思呢?

c:

白云生处有人家又是怎样的画面?

谁能将它美美的描述出来。

请你读一读,我们也跟着作者去看一看。

(播放课件)你看到了吗?

那把它读出来吧!

让我们再来欣赏欣赏,引读: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2)这么美的景色怎能不使作者驱车前往一探究竟呢,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怎样一幅美景?

生:

霜叶

①霜叶就是是呀,霜叶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一道奇丽的风景线,经霜打之后就有了火红的枫叶。

请再读诗句,你还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②二月花是什么季节的花?

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形容吗?

是呀,春花使五颜六色的,是多姿多彩的,可是,这么美的春花在杜牧眼里却远远比不上那似火的霜叶。

这是为什么呢?

请再读诗句,或许会有所发现哦。

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爱到何种程度,你体会到了吗?

请把它读出来,还有更喜欢的吗?

(请一两个学生读)

在傍晚夕阳的映衬下,那枫树林越发显得火红,不由得使作者驻足欣赏,久久不愿离去,不仅如此,还给我们留下了这千古绝句,让我们也来欣赏欣赏。

(播放课件)

④你被吸引了吗?

是呀,这么美的霜叶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也有诗句:

“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山好放船。

”可这都比不上杜牧笔下红的似火,艳的连二月春花也无法比拟的霜叶。

面对这一派迷人的景色,请再次抒发内心的情感。

请生读诗句。

个别读,合作读(这么美的风景,如果邀请你的好朋友一起欣赏,感觉是否会更好呢?

)男女生赛读(看谁感受到的更美)

⑤在跟随作者美美的游览一番后,让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试着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更深的感受作者眼里的春天。

请生先说感受再读诗。

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春天?

请把它读出来。

5、回归整体,体会借景抒情

6、小结

今天我们跟着诗人去感受了别出一番的秋景图,让我们觉得秋天还有更多值得我们去了解的。

八、练习设计

1、背诵诗歌,要求默写一遍。

2、改变人物角色,把自己当作诗人,写下自己一夜的的所见、所闻、所感。

九、自我反思:

教学《山行》这首诗,我先引导学生解释诗题,并且简单地介绍了被称为“小李杜”的杜牧,激发学生对作者的敬佩之意,使他们产生想学习这首诗的强烈愿望。

然后就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观察文中插图来初步感知诗句的意思,力求读懂诗的基本内容。

从学生自学的表现来看,难不是难在查字典,而是难在查了字典后,不知道如何选择字词的义项,也就是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能力有待加强。

指名请学生起来朗读这首诗,请同桌进行点评或者比赛读。

这两首诗读得正确、流利基本上没什么太大的问题,而引导他们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音韵之美却是比较困难的。

熟读的基础上,我请学生把自学中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他们提出了“斜、生、坐、于”这几个词需要帮助,我的心里暗暗高兴,小家伙们还不错嘛,善于发现问题也是一种优秀的学习能力。

及时表扬了刚才提问题的几个同学,接着尽量用通俗易懂的方法,讲解这几个词。

扫清了理解障碍之后,请表达能力比较好的同学,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诗意,效果还是挺好的。

《山行》教学设计3

【教学设想】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语言精练、意境优美、节奏明快、读起来郎朗上口。

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牢记一个“实”字,遵循诗教规律,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引领学生一步一趋地进入诗的意境,走进诗人的生活。

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学习,整体读、理解读、想象读、延伸读、布置选择性作业,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为学生营造一个美读、读美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展开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激发兴趣。

1.你喜欢读古诗,背古诗吗?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用最凝练、简洁的语言表达出诗一般的境界。

四季皆入诗,四季皆入画,你能从你了解的古诗中找出描写四季的诗来背一背吗?

(师根据学生背诵情况及时鼓励,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

2.(多媒体出示:

连绵的群山,满山火红的枫叶)同学们,说说你看到的景象。

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千古名句。

3.(屏幕画面出示一首正楷的《山行》,把学生带入了如梦如诗的境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山行》,从诗中去领略一番秋天山林的美景。

4.释题:

在山上行走。

5.简介作者:

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

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

有《樊川文集》。

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

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二、初读诗歌,落实读通。

1.教师范读。

2.指名读,结合读指导读准节奏,读准字音。

3.说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并板书到黑板上。

(1)山行:

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

(2)远上:

向山的远处伸展。

(3)寒山:

深秋时节的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4)斜:

倾斜,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5)“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

深:

浓厚,浓郁。

生:

生出,存在。

(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6)坐:

因为。

爱:

真爱,留恋。

(7)霜叶:

经霜打过的枫叶。

枫林晚:

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8)红于:

比更红。

——与“红如”区别。

4.结合画面,讨论交流疑难字词。

三、尝试学习,读诗明意。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自由朗读,读到郎朗上口为止。

2.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3.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

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二)师生合作,学第一句。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远上”:

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斜”:

用“简笔画演示”法。

“寒山”:

用学生“介绍”法。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

注意调整说话顺序。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

“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3.总结学习方法:

“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三)小组交流,学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

“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

并结合讲解“生处”的写法。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

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

“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四)独立学习,理解三、四句。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

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

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

(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

(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

(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

(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

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

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

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五)感情朗读,学会背诵。

1.想象着诗歌意境,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指名朗读。

3.听录音朗诵后再次练习美读古诗,体会情感。

4.现在你就是诗人,请你来到画面前高声吟诵。

四、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让学生通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

(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引导想象:

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

你有什么感想?

3.播放课件,感受枫林的绚丽。

指导读好后两行。

五、诵读诗句,体验美感。

1.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你知道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吗?

那用心读读好吗?

(设计意图:

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2.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让学生再来读读看,获取体验。

3.学生汇报,归纳方法:

(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去读。

(2)划分节奏、读出节奏感。

4.多种形式,反复诵读。

六、课外拓展,丰富积累。

1.出示古诗:

(让学生读读这两首和秋天有关的古诗,简单谈谈自己知道了什么?

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望春潮。

睛空一鹤排云去,便引诗情到碧宵。

临平泊舟

(元)黄庚

客舟系缆柳阴旁,湖影侵篷夜色凉。

万顷波光摇月碎,一天风露藕花香。

2.收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词语、句子、片断或诗。

《山行》教学设计4

一、设计理念

古诗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须建立在每个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上,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构建以及多元认识是本节课的出发点。

其二,古诗文化博大精深,贵在积累,教给学生一些古诗学习的基本方法,使他们能在课外迁移运用,在更广泛的学习天地中,丰富自身的文化积淀。

杜牧的小学语文《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各种形式的朗读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二、教学目标

1、学会多音字“斜”,理解这首诗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2、通过想象,感受诗中美的意境,体会作者写诗的情感。

3、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理解、感悟、体会古诗的意境。

四、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古诗的情感。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资料卡片。

1、师:

昨天我们每个同学都去搜集了关于诗人杜牧的资料,并且动手做了一张资料卡片,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看看大家都了解了哪些信息?

2、学生交流资料卡片后,师小结:

现在除了教科书,还有其他许多途径能帮助我们获得更丰富的知识。

(课外鼓励学生大量搜集资料,阅读资料,使学生对离我们生活较远的古诗和诗人有更多的了解,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有效利用语文资源的意识。

在做资料卡片的过程中学生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了创造性地选择,也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揭示课题。

1、师导入: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牧写的一首很有名的写景古诗小学语文《山行》。

(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2、谁想来读一读这首诗?

3、学生自由朗读后指名个别朗读。

正音:

斜(xiá)

师讲解关于古音的知识:

我们知道,古诗讲究韵律,诗句中末尾一个字韵脚相同,读起来就琅琅上口。

所以这里可按古音念xiá。

4、学生齐读这句诗,再齐读整首诗。

三、理解诗意

1、师:

之前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同学们能借助课文的注释及查找的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现在我们就用掌握的这种本领学习这首诗,看看你理解了哪些诗句的意思,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看看老师同学是不是能帮助你解决?

可以四人小组分工,合作学习。

2、学生合作学习。

(基于学生已经掌握一些学懂诗句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有能力学习的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相互合作中生生取长补短,在合作中享受快乐,获得提高)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

重点理解以下几点:

A、理解“坐”的意思。

(因为)

B、引导学生质疑,“白云生处”的“生”和“深”进行比较。

课件播放白云升腾的景象,帮助学生理解。

齐读这句诗。

C、“停车坐爱枫林晚”

师问:

对这个晚字你有什么不同的理解?

说说理由。

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用课件出示爱晚亭图片,边讲解:

老师也搜集到了关于“晚”字的另一种解释。

话说湖南长沙又个名胜叫岳麓山,山上有个亭子,有一年秋天,毛泽东主席到那里游玩,只见山前山后,山上山下,枫林就像火烧一样让人陶醉。

毛主席看到这种景象,想起杜牧的这两句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就给这座亭子取名为“爱晚亭”。

从这个意义上讲,“晚”字可以理解为深秋的意思。

不过在古诗词鉴赏中,关于这个晚字的解释,至今学者专家还存在着分歧,还有人认为是时间长的意思呢!

同学们在课外可以继续调查研究,做一个小小的研究者。

齐读这两句诗。

4、请一个学生把整首诗的意思串起来讲一遍。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对诗的理解感悟,不同读者,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人都存在着差异,不同的学生,课堂上允许学生存在这种差异,尊重学生独特的心理体验,不求统一,鼓励学生做学习的探究者)

四、想象意境

1、师:

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深秋的美景,但是全诗没有一个“秋”字,请同学们反复朗读品味诗中的语言,你觉得哪些词句写得特别好?

它让你想象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学生自由朗读,想象描述。

3、师:

是啊,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小学语文《山行》是一幅色彩鲜艳,意境深远的画,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4、各种形式朗读古诗。

(意境优美是古诗的特点,想象是古诗的主要表现形式,在想象的漫游中引导学生走进古诗,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也为有感情朗读打下基础)

五、体会情感

1、师:

我们常说,诗以言志。

诗中的色彩,描写的景物都和诗人当时的心境有关系,心情好的时候,笔下的景物都诗那么有生气,那么明丽;悲伤忧愁不得志的时候,笔下就显得萧瑟灰暗。

所以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就能更深的体会诗人的情感,更好的读懂一首诗。

2、多媒体出示小学语文《山行》的写作背景。

学生自由朗读

3、读了这些资料,你能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吗?

4、再次多种形式朗读,配乐读。

(情感是古诗的生命,通过了解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进而使古诗的学习进入了更深的境界。

在一次比一次深的理解中,营造出那种台阶似的情绪场,学生也一次次受到了情感的熏陶,情感达到了高潮)

六、拓展阅读。

师:

刚才我们借助工具书及查阅的资料理解诗的意思,然后展开想象感受了诗的意境,还通过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了诗人的情感,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习下面的两首诗,《望洞庭》和《江畔独

步寻花》,可以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学诗贵在积累。

补充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既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又使学到的方法得以迁移运用。

对于这两首诗的理解感悟也不求人人深入,旨在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

1、汇报学习成果。

2、总结: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小学语文《山行》,拓展学习了两首诗,我想同学们一定掌握了古诗学习的方法吧!

学生总结,并板书:

理解诗意

想象诗境

体会情感

七、课外链接

1、推荐杜牧诗文阅读篇目

《秋夕》

《泊秦淮》

《赤壁》

《村行》

《过华清池绝句》

《登乐游原》

《长安秋望》

《江上逢友人》

2、搜集与秋天有关的诗文。

《山行》教学设计5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溢生气的秋景诗。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同学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同学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经常被疏忽。

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

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同学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

再则,《山行》是《古诗二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同学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同学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以下四个数学目标必需在教学中得以贯彻:

一、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同学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标)。

三、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同学的学习能力。

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三、四为技能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