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090785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53.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行》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山行》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山行》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山行》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山行》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山行》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5页
《山行》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5页
《山行》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5页
《山行》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5页
《山行》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5页
《山行》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5页
《山行》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5页
《山行》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5页
《山行》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5页
《山行》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5页
《山行》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5页
《山行》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5页
《山行》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5页
《山行》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5页
《山行》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5页
亲,该文档总共5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行》教学设计.docx

《《山行》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行》教学设计.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行》教学设计.docx

《山行》教学设计

《山行》教学设计

《山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学用具】小黑板。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谈话:

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

为什么?

(生思考,后交流。

)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

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简介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

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

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

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3、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4、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

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5、小组汇报交流,点拨:

⑴山行:

在山上行走。

(谁在山上行走?

  ⑵远上:

向山的远处伸展。

  ⑶寒山:

深秋时节的山林。

寒山:

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⑷斜:

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⑸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

深:

浓厚,浓郁。

生:

生出,存在。

(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⑹坐:

因为。

爱:

真爱,留恋的意思。

  ⑺霜叶:

经霜打过的枫叶。

枫林晚:

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⑻红于:

比……更红与“红如”区别。

  6、理解诗意:

  ⑴学生根据理解讲解诗句内容。

  ⑵教师点拨: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

“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

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

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

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

①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

②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

③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

  ④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

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

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

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了解的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写什么了吗?

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

  2、评价:

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

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想象漫游:

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

有何感想?

  4、朗读:

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四、作业布置画一幅秋色图。

《山行》教学设计2

  『教材简析』

  《山行》是晚唐诗人杜牧所写的一首清新俊逸的小诗,诗歌描绘了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

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热爱之情。

教学中,引导孩子登寒山,仰望白云,欣赏火红的枫林,真切感受自然之美,激发热爱生活之情,是教学的重难点所在。

  『目标预设』

  1、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能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设计理念』

  在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我运用多媒体创设了学习情境,本首诗优美生动,可以在带领学生感受古诗蕴涵,利用直观的欣赏可以帮助学生进入情境,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就不至于令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也可以更好的理解古诗的含义。

  『设计思路』

  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了一幅浓郁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

所以,教学的过程中,在以识字为重点的基础上,我利用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让他们在情境中发挥想像,练习说话,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去感受自然的美。

  『教学过程』

  一、观看枫叶,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一片枫叶,请学生说出它的名字并说一句说话(可以是介绍枫叶的,也可以是赞美枫叶的)。

看谁说得好。

  2、教师小结过渡:

同学们见过真正的枫林吗?

大诗人杜牧在一次旅途中就见过,那真是漫山红遍,层林尽染,他被这美丽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还写下了一首非常好听的诗《山行》,你们想读一读吗?

  【设计意图:

一下子就使得学生进入课堂学习,提起兴趣。

  二、初读古诗,感受古诗内容。

  1、板书:

行,谁能用“行”字组一个词语。

  板书:

山行,读题,说说知道了什么。

读了诗题,还有什么问题要问。

  2、简介作者:

杜牧,唐代诗人,有“小杜”之称,多才多艺,工诗文,能书画,流传下来的诗有二百多首。

  3、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引导学生自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4、(放音乐)师:

同学们可以随着音乐再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设计意图:

学习古诗首先先了解诗题的意思与作者,为学好古诗打好基础。

配上音乐让学生读,意境更唯美。

  三、设置情境学诗,随文识字。

  1、配乐齐读古诗。

  2、出示幻灯片(老师将图片顺序打乱)学生讨论:

  

(1)每幅图上画的是什么?

(学生自己选择想说的图片)

  图意:

第一幅:

一条弯弯曲曲的石板小路通向山顶;第二幅:

山顶上白云缭绕,飘着缕缕炊烟;第三幅:

夕阳下诗人停下车来驻足枫树下欣赏赞叹;第四幅:

漫山遍野似火的枫叶。

  练习说话:

让学生总结每一幅画上的内容。

  【设计意图:

既学习了古诗,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再次讨论:

每幅图片的内容和诗中的哪一句有联系?

  3、既然我们已经观看了和这首诗有关的图片,那请四人小组合作,利用多媒体的图片及身边的“无字词典”,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

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4、小组汇报交流。

  

(1)一条弯弯曲曲的石板小路通向山顶,诗中是怎样写的?

  (生:

远上寒山石径斜)哪个字写出了石板路的特点?

(斜)

  

(2)枫树覆盖的山顶上飘着缕缕炊烟。

从诗中哪个词看出人家在哪儿?

(白云生处)指导朗读:

白云生处有人家。

  (3)漫山遍野如火的枫叶,诗中说:

霜叶红于二月花,为什么说红于二月花呢?

(枫叶不畏霜寒,经霜后更加明艳动人。

  (4)诗人用“二月花”与“枫叶”进行比较这样写好在哪儿?

  师生共同讨论:

诗人运用比较的写法,写出了这时的秋天像春天一样充满活力,透过“霜叶”作者感觉到了山林热烈、生机勃勃的景象。

  (5)从哪句也可看出诗人非常喜爱枫叶?

  生答:

从“停车坐爱枫林晚”也能看出,诗人为了停下来欣赏艳丽的红叶,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

  (6)师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师:

同学们体会得真不错,“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鲜明地表白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而“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以致作为名句千古流传。

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在头脑中展开丰富的想象。

  5、指导朗读,进行朗读比赛。

  

(1)了解的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写什么了吗?

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

  

(2)练读。

指名读。

  (3)评价。

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

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4)想象漫游:

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

有何感想?

  (5)对呀,诗人和你们一样,被这美丽的秋景给迷住了,被这美丽、和谐的大自然迷住了,让我们一起美美地来读读这首诗。

  【设计意图:

多种形式的读,不但让学生融入了美丽的秋景中,而且学生自然而然就能从读中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

  五、指导朗读,背诵这首诗。

  1、想象着诗歌意境,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指名朗读。

  3、听录音朗诵后再次练习美读古诗,体会情感。

  4、按从远到近的顺序观察图画,然后指导背诵。

  六、作业。

  请你今天回去画一幅秋景图,然后配上这首古诗,并把古诗美美地背诵给父母听。

《山行》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3、通过“山”“小路”“枫林”“霜叶”等词引领学生通过想象,在诗境中感受深秋山色的美丽。

  4、学习古诗新唱,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多元吟诵,练习背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田字格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情境导入。

  师:

同学们,在星期六,几个小朋友一起到田野里玩,小明看见树上的橘子绿绿的,橙子黄黄的,挂在枝头,就高兴地说:

“秋天真美呀!

我要吟诵古诗。

”可小明“嗯”了半天也没背出来,谁来帮帮他?

(出示图片)

  生回答。

  师:

对呀,“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课件出示山行图)。

小朋友,你们知道吗?

古代诗人杜牧也非常喜欢秋天的美景,于是便写下了这首古诗——《山行》。

(板书:

《山行》)

  2、齐读课题,读准“行”字。

  ①师板书,生书空。

  ②齐读课题。

  师:

谁能说说“山行”是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

以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引入,感悟秋天的魅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

  生:

(在山上行走;走在山路上等)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

现在我想请我们小朋友自由朗读一下这首诗,注意要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出示要求: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再读古诗,初步感悟诗境。

  师:

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诗人被这美丽的山景深深打动,那我们就再读一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秋天的美。

  三、品读诗句,感悟诗境

  

(一)诗画结合,品读一、二句。

  1、(出示图片)师:

是呀,秋天的景色多美呀!

看在这幅图片中,你知道诗人在那儿看到了哪些景色?

  生:

山、小路、白云、人家。

师:

是呀。

相机板书:

(山石径白云人家)

  师:

这样的景色美吗?

  师:

这么美的景色,那我们就美美的读一读吧。

(学生反复读诗句。

(指名读;开火车读;男女生赛读;齐读。

))

  2、理解“寒山”。

  ①师:

小朋友们,在第一句里有一座座什么样的山呢?

  生:

寒山。

  师:

为什么是寒山呢?

请看张图片,春天的山和秋天的山。

(出示图片)

  ②了解“寒山”就是指深秋时候的山。

  3、(出示图片)认识生字“径”、“斜”。

  师:

小朋友,在这句诗里面,有两个生字朋友,他们很想和我们交朋友呢!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4、(出示图片)师:

同学们,我们现在已经成为了字宝宝的好朋友了,我们再一起来看看这幅图片,“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谁能用诗句来说一说呢?

  多几个学生回答

  

(二)诗画结合,品读三、四句。

  1、回忆《秋叶飘飘》。

  (出示图片)师:

说得太好了,你们都是小诗人。

我也来给小朋友们背一首诗:

“不是蝴蝶,不是小鸟,是红叶舞,黄叶飘,像秋姑娘发来的电报,告诉我们秋天已经来到。

”诶,这描写的是什么景物呢?

  生:

枫叶。

(板书:

枫林)

  师:

这里的枫林美吗?

(出示枫林图)

  2、学生反复读诗句。

  师:

确实很美,诗人杜牧也留恋这傍晚时分的美景,而停下车来欣赏。

(出示图片)谁来读一读?

  ①自由读。

  ②指名读。

  ③小组赛读。

  ④齐读。

  3、(出示图片)师:

小朋友们读得真好,老师带来满山的枫叶来奖励大家!

你们觉得这个枫叶的颜色怎么样呢?

  生:

很红。

(板书:

红)

  师:

对呀,因为了有这些红红的枫叶,让我们觉得这里的景色更美了。

(出示多张枫林图)

  4、理解“坐”、“于”。

(出示图片)

  ①齐读。

  ②填空。

  诗人停下车是喜爱傍晚枫林的景色,

  经过霜打的枫树叶,早春二月花还红。

  ③了解“坐”是“因为”;“于”是“比”。

  5、认读“枫”、“于”,并书写。

  师:

同学们学得很认真,有两个字宝宝想请大家把它的名字写一写。

(出示图片)

  ①讨论交流识记方法。

  ②师范写,生书空。

  ③生书写,师巡视。

  师:

同学们,写字时要注意写字的姿势,做到:

头正身直脚放平,五指执笔笔杆正,一寸一尺和一拳。

每个生字写2次,争取一次比一次写的漂亮。

  ④评议。

  师小结:

“枫”字要写的左窄右宽。

  【设计理念:

按照我校上学期精品研究中“随文识字”的做法去落实,使识字与阅读相结合。

并严格落实新课标关于学生课堂要写字10分钟的要求,改变“满堂说”的课堂,让学生不仅掌握生字的写法,还养成书写的好习惯。

  四、读中悟情,多元吟诵,古诗新唱。

  1、读中悟情。

  师:

同学们,我们刚才已经理解了诗意,但是没有读出诗的节奏,读出诗韵味。

我们现在就一起来找一找读古诗的方法吧!

(出示图片)

  ①师范读。

  师:

古诗有很多种读法,你们喜欢哪一种方法,就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自由读一读。

  ②学生自由体会读。

  ③指名读。

  ④齐读。

  2、欣赏“古诗新唱”。

  师:

古诗不仅仅是吟诵,还能编成一首动听的歌曲呢!

现在我就带着小朋友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吧。

(出示图片)

  ①学生欣赏歌曲《山行》。

  ②生小声跟唱。

  ③复习歌曲《赠刘景文》。

  【设计理念:

落实个性朗读,老师不要限制学生一定要学生感情朗读,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还引入古诗新唱的方式,真正做到“创意地教古诗,快乐地学古诗”。

  3、背诵古诗。

  师:

同学们,我们跟着诗人杜牧一起欣赏了这深秋时节美丽的景色,那我们能不能把这首诗背一背呢?

  ①填空式背诵。

(出示图片)

  ②指名背诵。

  ③小组比赛背诵。

  ④齐背。

  五、拓展运用

  1、师:

描写秋天的古诗还有很多很多,如:

在王勃的《腾王阁序》中有一句经典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出示课件)

  师:

我们欣赏了这么多的美景,这么美的景色我们也来说一说写一写吧。

  2、说说写写。

(出示课件)

  我喜欢春天,因为春天到处一片绿色。

  我喜欢夏天,因为。

  我喜欢秋天,因为。

  我喜欢冬天,因为。

  ①自己写一写,师巡视。

  ②指名读一读自己所写的内容。

  【设计理念:

一节课学习一首古诗的容量是很小的,所以拓展相关作者的诗歌和同类型的诗歌,并让学生有选择说一说,写一写。

  六、全文总结

  师:

同学们,秋天是一个多彩的季节,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让我们把这么美的诗送给你的同学和在座的老师们。

(齐背)

  七、作业布置

  1、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收集更多有关秋天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八、板书

  4、古诗两首

  山行

  杜牧

《山行》教学设计4

  一、[教材简介]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

“不学诗,无以言。

”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

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名作,写的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白云、石径、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这首诗没有一点深秋凄凉的景象,而是一幅浓墨重彩,令人陶醉,色彩鲜明,生机盎然的美丽油画。

  二、[目标预设]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以下四个目标必须在教学中得以贯彻: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2、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三、[重点、难点]

  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粹,它们读起来琅琅上口,用字情真意切,所营造的意境或美丽、或凄凉、或明快、或哀怨,引领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内涵,一直是古诗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

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

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

  四、[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高儿童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要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这是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的理念。

  古诗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须建立在每个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上,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构建以及多元认识是本节课的出发点。

其二,古诗文化博大精深,贵在积累,教给学生一些古诗学习的基本方法,使他们能在课外迁移运用,在更广泛的学习天地中,丰富自身的文化积淀。

  五、[设计思路]

  1.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悟空间。

在《山行》的教学中,正因为让学生通过丰富的画面想象,才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体会得如此有滋有味。

  2.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

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既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从情感上得到美的体验,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去感悟。

  (1)多层次的诵读。

“好诗不厌百回读”,朗读和背诵在古诗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

  (2)要求自主质疑。

古人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3)本课古诗教学把观看图象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对理解诗意、想象情景起到有益的作用。

  六、[教学过程]

  一、导课,简介诗人,配乐欣赏诗文。

  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创作这些瑰宝的是许许多多伟大的诗人。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诗人?

这节课,老师再为大家介绍一位——他就是唐代大诗人杜牧。

  杜牧:

(803~约852年)唐代文学家。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

其诗继承了盛唐许多优点,在晚唐诗歌绮丽的倾向中,显得豪放疏朗、清新俊逸。

语言明丽隽永,豪迈爽朗,独具风格。

在晚唐的咏史作品中,具有代表性。

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牧的《山行》。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山行,即在山中行走。

杜牧在山中行走时,看到令他陶醉的景色,写下此诗,请大家一起欣赏一下。

  放课件,教师配乐范读。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这么美的诗,你们爱读吗?

那就大声的读吧!

读时要注意读准字音,自由读诗。

  2、同桌互读。

  3、指名读诗,重点指导“生”“斜”。

  4、齐读全诗。

  三、再读古诗,以画为媒,研读感悟。

  1、(出示挂图)同学们,在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提问:

  

(1)枫叶什么时候会变红的?

  

(2)枫叶被霜打过之后,就会变得特别红,特别漂亮!

你们看,即使是春天的鲜花,也不见得有它这么美丽的红色吧!

深秋的傍晚,山上的天气怎么样?

  (3)尤其是山上,天气更冷了!

你们还看到了什么?

  2、那你们能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

  3、师小结:

你们看,这儿有火红的枫林、弯弯曲曲的石径、缭绕的白云,多美啊!

杜牧,看到这样的美景,忍不住吟诵起来,写下了这一首赞美秋天著名的诗。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4、枫叶如此红艳,真叫人心旷神怡,我还要坐车登山,让帷幕遮住我的视线,真是太扫兴了,还不如快快下车,大饱眼福。

看到满山的枫叶,我的血液往上涌,我的心在颤动,这经霜打过的红叶比二月的鲜花更耀眼。

指名读。

  

(1)教师引读:

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

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

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指导研读第二句: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①、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

  诗人没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红红的枫林,他停车就是因为爱这美丽的枫林!

师生齐读。

  ②引导学生角色换位体验:

你就是诗人,你看到什么?

想到什么?

  ③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爱”、“红于”、“晚”。

  5、(在反诵读之后)谁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学生在相互讨论、交流之后,很快就明白了古诗的意思,而且对于古诗所描绘的秋色图,在通过眼睛看,嘴巴读,脑袋想之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四、诵读诗歌,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1、多种方式读诗:

指名读、小组共读、挑战读、师生读、两人读等。

  2、配乐齐读

  3、配乐背诵

  

(1)描述画面。

  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约,秋意绵绵啊,当那一片枫林跃入眼帘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叶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他停车欣赏!

留恋忘返!

指名读

  

(2)指名看画面背诵诗

  (3)配乐齐诵

  五、为画题诗,指导创作。

  1、同学们,我们的校园也非常的美丽,现在请同学们把美术课上画的校园一角的图拿出来,请你也给自己的画题一首诗,为画更增一份美。

  2、学生尝试作诗,教师不失时机地个别指导。

  3、展示作品,点评。

《山行》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学会诗中的生字、新词,了解诗句的内容。

  2、感受诗中表现的秋天的美好境界,领悟诗人表达的心境和情趣。

  3、会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的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秋天的'美丽景色。

  【教学的难点】领悟诗的意境,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