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高中政治必修三 政治与法治 第二单元知识点复习提纲(全面).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0268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2019)高中政治必修三 政治与法治 第二单元知识点复习提纲(全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统编版(2019)高中政治必修三 政治与法治 第二单元知识点复习提纲(全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统编版(2019)高中政治必修三 政治与法治 第二单元知识点复习提纲(全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统编版(2019)高中政治必修三 政治与法治 第二单元知识点复习提纲(全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统编版(2019)高中政治必修三 政治与法治 第二单元知识点复习提纲(全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统编版(2019)高中政治必修三 政治与法治 第二单元知识点复习提纲(全面).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统编版(2019)高中政治必修三 政治与法治 第二单元知识点复习提纲(全面).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统编版(2019)高中政治必修三 政治与法治 第二单元知识点复习提纲(全面).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统编版(2019)高中政治必修三 政治与法治 第二单元知识点复习提纲(全面).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统编版(2019)高中政治必修三 政治与法治 第二单元知识点复习提纲(全面).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统编版(2019)高中政治必修三 政治与法治 第二单元知识点复习提纲(全面).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统编版(2019)高中政治必修三 政治与法治 第二单元知识点复习提纲(全面).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统编版(2019)高中政治必修三 政治与法治 第二单元知识点复习提纲(全面).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统编版(2019)高中政治必修三 政治与法治 第二单元知识点复习提纲(全面).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版(2019)高中政治必修三 政治与法治 第二单元知识点复习提纲(全面).docx

《统编版(2019)高中政治必修三 政治与法治 第二单元知识点复习提纲(全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2019)高中政治必修三 政治与法治 第二单元知识点复习提纲(全面).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统编版(2019)高中政治必修三 政治与法治 第二单元知识点复习提纲(全面).docx

统编版(2019)高中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第二单元知识点复习提纲

第四课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一框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

人民当家作主

—、我国的国体

1.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教材37“专家点评”

1.国家性质亦称国体,指的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2.国体概念回答的是国家政权究竟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什么人行使国家权力的问题。

2.地位: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在社会主义制度中具有根本性意义。

3.性质:

它明确规定了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庄严宣示了我国国家政权的人民性质。

4.特点

(1)我国的国家政权坚持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有严格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是领导阶级,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

工农联盟不仅是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2)我国的国家政权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已经结成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二、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1.民主的含义:

民主作为国家制度,是指在统治阶级范围内,按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

2.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

是一种新型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1)社会主义民主是最广泛的民主

①表现:

不仅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而且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②要求:

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属性,要求不断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丰富社会主义民主形式,将人民的民主权利推行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逐步实现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和社会生活的民主化。

(2)社会主义民主是最真实的民主

①从政治保证上看,我国是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有一个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坚强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在国家生活中实现人民民主的根本政治保证。

(②从制度和法律保障上看,我国己建立一系列切实体现和有效维护人民民主的制度,制定了从多方面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的法律。

这些制度和法律的建立与完善,在实践中保障了人民民主的有效落实。

③从实现方式上看,我国不仅在国家权力机关和人民政府的组织等方面实行民主选举,还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民主协商。

教材40“专家点评”

1.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2.其在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等各个方面的统筹推进和制度化发展,保证了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享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民主权利。

(3)社会主义民主是最管用的民主

①我国建立了一整套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

②这套制度体系体现了人民意志,保障了人民权益,激发了人民的创造活力,能够有效杜绝西方国家常见的选举时漫天许诺、选举后无人过问的“空头支票”问题,防止出现人民形式上有权、实际上无权的现象,避免相互掣肘而导致内耗严重、效率低下的弊端。

3.人民民主的体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显现的旺盛活力,就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人民民主的生动写照。

第二框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一、 坚持民主与专政的统一

1.人民民主专政

(1)本质:

人民当家作主。

(2)内容:

包含对广大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两个方面。

2.发扬民主

(1)要求:

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2)原因:

只有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才能调动亿万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使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保持蓬勃的生机。

3.坚持专政

(1)原因:

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己被消灭,阶级矛盾己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但是,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

(2)任务: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担负着对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维护国内正常社会秩序,抵御国外敌对势力侵略和颠覆活动的历史任务。

二、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可靠保障

1.内容

⑴对内职能

①维护国家稳定。

依法打击危害社会主义制度的各种破坏活动,打击危害国家安全和统一的各种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打击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各种犯罪活动,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秩序。

②促进社会发展。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组织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对外职能

①内容:

主要是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

②要求:

坚定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坚定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坚定维护国家的各项安全和发展利益,坚定维护国家的尊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利的国际环境。

2.原因

(1)我国的国家职能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

(2)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第五课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第一框人民代表大会:

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

一、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1.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

(1)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2)在我国,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各级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

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的意志,根据人民的利益行使权力。

教材45“专家点评”

1.直接民主:

由全体公民直接管理或决定国家的公共事务。

2.间接民主

(1)原因:

在广土众民的大国,直接民主不易实行,通常要采取代议的方式。

(2)含义:

由公民选出特定的公职人员来管理或决定国家的公共事务。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地位: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国家机关组织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

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人民代表大会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2)权力:

国家最高的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都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

⑶组成:

作为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和军队选出的代表组成。

各少数民族都应当有适当名额的代表。

教材46“相关链接”

1.任期: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5年。

2.代表:

按照选举单位组成代表团。

3.会议

(1)频率: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每年举行一次。

(2)任务:

听取和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表决议案;依法选举、决定任免国家机关组成人员。

(4)常设机关: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部分。

它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行使宪法规定的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以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5)专门委员会:

为了更好地开展经常性工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各专门委员会。

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各专门委员会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领导。

教材47“相关链接”

1.各专门委员会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领导下,研究、审议和拟定有关议案。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认为必要的时候,可以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并且根据调查委员会的报告,作出相应的决议。

二、肩负人民重托的人大代表

1.产生:

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

教材48“专家点评”

1.直接选举是由选民通过直接投票方式进行的选举;间接选举则是由选民选出的代表,代表他们进行的选举。

2.前者是选民意志的直接表达,后者是选民意志的间接表达。

3.县级、乡级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

全国、省级、设区的市级人大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2.地位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2)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3.权利

(1)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各级人大代表享有广泛的职权。

(2)人大代表在国家权力机关参加行使国家权力,除审议各项议案、表决各项决定外,还享有提案权和质询权。

①提案权是指人大代表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向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议案。

②质询权是指人大代表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政府等机关的工作提出质问并有权答复。

4.义务

(1)要进一步健全代表联络机制,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

在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各级人大代表应与选民保持密切联系,采取多种方式经常听取意见和要求,回答询问,帮助所在地方的人民政府推进工作。

(2)人大代表是人民利益的代言人。

他们来自人民,肩负人民的重托,应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努力为人民服务,并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

第二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一、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涵

原则

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

组成

由人民定期选出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作用

作为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组织

由人民代表大会组织其他国家机关

目的

实现人民民主专政历史任务

实质

政权组织形式

2.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原因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2)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一项基本功能,就是把体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依照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并使之成为全体公民共同遵守的法律规范。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地位

(1)地位: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表现

①一方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突出强调权为民所赋,最充分地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要求。

②另一方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政治制度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国家的其他制度,包括行政制度、监察制度、司法制度等,都是由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立法创制出来的,都要受其统领和制约。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

1.优势

(1)原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突出的制度优势。

(2)表现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力地保证了全国各族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广泛的民主权利,促进了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动员了全体人民以国家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广泛调动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凝聚起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一心,艰苦奋斗,朝着国家的发展目标前进。

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国家机关的协调高效运转。

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集体行使职权,集体决定问题;在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的前提下,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既能保证国家机关始终掌握在人民手中,又有利于各个国家机关分工合作、协调一致地履行职责。

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2.坚持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原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2)要求:

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完善。

我们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

第六课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第一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1.我国的民主党派

(1)发展: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各民主党派同共产党一道前进。

(2)性质:

现己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

2.我国的政党制度

(1)特色: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一项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2)发展:

这一制度在新民主义革命时期孕育,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过程中确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得到发展。

(3)地位: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4)政策: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

(5)内容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奉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

内容: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首要前提与根本保证

原因: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得到各民

主党派的一致拥护

表现在政党之间的关系上,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主要是政治方

向、政治原则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

地位:

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权限:

各民主党派具有法律赋予的参政权,包括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

家领导人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等等

原因: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内容,是

在社会主义法治的框架下设定和允许的

要求:

各政党包括执政党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

3.新型的政党关系与政党制度形式

(1)政党关系

①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既亲密合作又互相监督,而不是互相反对。

②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各民主党派依法参政,而不是轮流执政。

(2)优越性:

这一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适应,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显著的优越性。

(3)作用

①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能够真实、广泛、持久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国各族各界根本利益,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代表少数人、少数利益集团的弊端。

②它把各个政党和无党派人士紧密团结起来,为着共同目标奋斗,有效避免了一党缺乏监督或者多党轮流坐庄、恶性竞争的弊端。

③它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种意见和建议,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囿于党派利益、阶级利益、区域和集团利益决策施政导致社会撕裂的弊端。

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由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各界的代表、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归国侨胞的代表以及特别邀请的人士组成

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

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政治协商:

对国家大政方针和地方的重要举措以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进行协商

民主监督:

对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的实施,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改革举措、重要决策部署的贯彻执行情况,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解决落实情况,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等,通过提出意见、批评、建议的方式进行协商式监督

参政议政:

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重要问题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反映社情民意,进行协商讨论。

通过调研报告、提案、建议案或其他形式,向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提出意见和建议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

人民政协工作要聚焦党和国家中心任务,把协商民主贯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全过程,完善协商议政内容和形式,着力增进共识、促进团结

加强人民政协民主监督职能,重点监督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决策部署的贯

彻落实

第二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我国民族格局的特点

(1)特点:

中华民族是我国所有民族凝聚形成的命运共同体。

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元一体是我国民族格局的最重要特点。

(2)表现:

一方面,各民族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另一方面,各民族又都凝聚在一个统一的命运共同体中。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2.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⑴历史:

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开拓了我们伟大祖国的疆域,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2)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3.我国的结构形式

我国行政区域的类型包括一般行政地方、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

中国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不可分割。

中华人民共和国只有一部宪法、一个中央政府。

一般行政地方、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都必须接受中央政府统辖

教材60“专家点评”

1.地方性的自主权不同于国家主权。

2.法律意义上的主权,指的是一个国家在所辖领土范围内独立处置内政、外交事务而不受他国控制和干涉的最高权力。

对外的独立性和对内的最高性是国家主权的两个基本特征。

在国际交往中,我国的主权由中央政府统一行使。

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

1.新型民族关系

(1)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族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实现了各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为建立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措施:

我国始终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2.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

(1)民族平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我国各族人民都对祖国的文明作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

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义务

(2)民族团结

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我国形成了各族人民和谐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

民族的大团结和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3)各民族共同繁荣

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这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原因:

根据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含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⑶自治

①级别:

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

②机关:

自治机关是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③权限:

在行使一般行政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依法行使自治权。

教材61“相关链接”

1.依法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2.依法管理地方财政的自治权。

3.依法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经济建设事业。

4.依法自主地管理本地方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保护和整理民族的文化遗产,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

⑷特点

①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是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自治的有机结合。

②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③国家保障各小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

④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快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4)地位: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5)作用:

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

它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把热爱本民族与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结合起来,更加自觉地担负起捍卫祖国统一、保卫边疆的光荣职责。

(6)要求: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①一方面,要充分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切实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因地制宜采取措施,积极推动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

②另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尊严,依法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关系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依法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势力及其活动,坚决反对和有力回击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进行的渗透、破坏活动。

③必须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三'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

1.原因:

我国有多种宗教,妥善处理宗教问题,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2.内容:

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1)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①宪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②四个自由:

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教材64“专家点评”

1.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2.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努力加强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之间以及信仰不同宗教和不同教派的群众之间的团结,将他们的力量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共同目标上来。

(2)依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