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辅导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03247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1.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冀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辅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冀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辅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冀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辅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冀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辅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冀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辅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冀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辅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冀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辅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冀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辅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冀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辅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冀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辅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冀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辅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冀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辅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冀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辅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冀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辅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冀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辅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冀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辅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冀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辅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冀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辅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冀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辅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冀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辅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冀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辅导Word文件下载.docx

《冀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辅导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冀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辅导Word文件下载.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冀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辅导Word文件下载.docx

本单元教学时,要特别注意以下三点:

1、关注每一位学生,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是现代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理念。

对于刚入学的儿童来讲,特别是第一节课,就更为重要。

师生交往中,要以大朋友的身份主动与每个学生交谈,学生回答得对与错、语言是否完整可以延缓评价;

要尽量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更多发言的机会,要注意倾听,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注和关爱,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进而喜欢数学老师,喜欢上数学课,喜欢学数学。

2、重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话题,现在我们首先要认识到的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

从这个意义上讲,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应该成为数学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

另外,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教学时,教师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对学生过早地提出统一的、硬性的要求,而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建立一个良好的开端,以后要把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这一目标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

3、要注意了解每一个学生。

了解学生是对学生进行学习帮助、指导的基础。

对刚入学的学生教师首先要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包括了解他们的家庭环境、学前接受教育的状况、思维特点、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等。

在这几个方面刚入学的儿童往往存在着很大差异,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谈话等方法进行了解,做出客观的评价,并记录下来,作为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和评价学生学习、发展的基础。

第一单元 比一比

“比较”的思想和方法是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

初步的比较的思想方法是学习分类、进行数量比较的基础。

本单元安排了“高、矮”,“长、短”“大、小”,“轻、重”等内容。

这部分内容安排在第一单元基于两个原因:

第一,这些内容学生比较熟悉,与生活联系密切,容易引起学生兴趣;

第二,学习这些内容,没有计算要求,且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积极体验,有利于增强学习的信心,可以为本学期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在内容设计上,从学生的生活经验考虑,采取先比较“高矮、长短”,再比较“大小和轻重”的顺序。

这是因为相比较而言,“高、矮”和“长、短”学生生活经验丰富,且内容上有一些联系。

一枝铅笔和一枝粉笔,横着放在桌面上可以比长、短,竖着立在桌面上就可以比高、矮。

所以把它们放在同一个课时进行学习。

最后安排“大小和轻重”的比较。

大小和轻重是关于物体的两个不同的概念。

“大小”是关于物体占空间大小的认识,是直接的感觉;

轻重是关于物体质量的描述,在没认识质量单位之前,是个体的体验和感受。

重要的是,有些物体大小和轻重的认识是一致的(如:

一个大西瓜和一个小西瓜),有些物体大小和轻重的认识是不一致的(如,一个大气球和一个小皮球),这样编排,既能使学生在生活经验的背景下学习知识,又有利于学生对事物进行比较能力的不断提高,还体现了学生认识事物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即观察一个事物由从一个角度进行比较逐步扩大到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比较。

本单元教育目标如下:

1、通过比较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比较的思想和方法,经历将生活中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描述的过程。

2、了解“高、矮”、“长、短”、“大、小”和“轻、重”的含义,会判断并会用这些术语描述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3、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4、了解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事情都是数学的内容,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材说明:

第一课时学习“高、矮”和“长、短”。

教材选择了师生真实的、现实的素材进行对话、比较活动。

素材上呈现的情境是教师与学生比高矮、铅笔与粉笔、圆珠笔和粉笔比长短的典型事例。

这样的情境和事例是学生身边的,学生看得见、有体验、说得出来的。

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请一名同学与自己比一比,问同学们“老师和XX同学比,谁高?

谁矮?

”还可以请两个同学比一比,谁高?

或同桌两人比一比。

然后请学生拿出自己的铅笔与老师的粉笔比较,说一说哪个长,哪个短。

通过“还可以把什么进行比较”的讨论,使学生从教室内、校园里、自己了解和熟悉的环境中,发现可以进行高矮和长短比较的事物。

“做一做”活动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具体感受高和矮,结合排成一队的小朋友,知道XX比前面的同学高,比后面的同学矮,了解高、矮是相比较而言的。

练一练第1题,可以两座房子比,也可以三座房子比。

第2题,如果学生直接回答有困难,可以找三根线绳演示一下。

让学生体会,中间挽了一个圈的绳子最长,直绳最短。

第4题是一个综合性题目。

两棵树可以比高矮,也可以比粗细,树的影子可以比长短。

教师还可以提示:

什么时候才有树影呀?

启发学生联想,把数学课引向学生的生活中。

第二课时学习“大、小”和“轻、重”。

首先通过“大汽车和小汽车”、“饼干筒和魔方”这两组学生非常熟悉的事物,认识大、小,接着通过“大象和小松鼠”,由大小比较引出轻重。

又选择了“一听较小的饮料和一个较大的面包”、“一个西瓜和一个苹果”、“一个皮球和一个健身球”等学生非常熟悉的事物,来认识轻重。

关于轻重的内容,不像“大小”那么直观。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如“大象和小松鼠”谁轻谁重,一听饮料和一个面包,谁轻谁重。

同时,要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如皮球和健身球、饮料和面包都可以让学生用手掂一掂,体验一下轻和重的感觉。

第二单元 10以内数的认识

10以内数的认识是《课程标准》中1~3年级学段、“数与代数”领域中的重要的内容,《课程标准》非常重视的基本知识。

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是学生学习数的认识和计算的开始,是“数与代数”领域的重要基础知识和技能。

本套教材,首先打破传统教材的编排体系,把10以内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分别编排为两个单元,本单元只认识10以内的数,第五单元才安排10以内的加减法。

本单元主要内容包括认识10以内各数,认识>

、=、<

等数学符号,10以内数的顺序等内容。

具体分为:

“1~9”、“>

”、“0”、“10”、“顺序”等几个知识板块。

在内容选择和活动安排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学生熟悉的事物和情境。

如根据动物园中各种小动物的情境“看图说话”经历1~5各数的抽象过程;

通过“熊猫请客”的故事,“给小动物分水果”,等情境,让学生认识>

号,使学生经历由生活经验抽象为数学符号的过程等。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10以内数的过程,能正确地数出10以内物体的个数。

2、能认、读、写10以内的数,会用1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以及事物的顺序与位置。

3、了解“同样多、多些、少些”,会用这些术语描述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4、认识>

等数学符号的含义,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0以内数的大小。

5、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活动,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学习数学的愉悦。

教材说明:

1~9各数的认识。

1~5各数的认识。

教材呈现了一幅优美的、非常有情趣的动物乐园的画面,设计了“看图说话”这一儿童乐于参与的活动形式,在“图中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的导语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情境图中包含的1~5各数信息,即:

有1只熊猫在吹口琴,有4只小鸭在跳舞等。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通过“1只熊猫可以计作1,4只小鸭可以计作4”等,让学生经历1~5各数的抽象过程,然后通过讨论,“在图中1可以表示什么?

2可以表示什么?

……”使学生了解1~5各数的意义。

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1~5各数可以表示生活中的哪些事物。

一方面丰富课程资源,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另一方面,教师可通过这个活动,了解、考查学生对1~5各数的认识水平。

练一练第1题是写数练习。

必要的话要先教给学生写字的笔顺,再按照练习格来书写。

第2题让学生先数一数各个图中有几个物体,再和相应的数连起来。

这里注意学生可能把五环图和一只手与5连线,也可能与1连线,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就是对的。

6~9各数的认识。

教材选取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与6~9各数形似的物品,如葫芦(8)、口哨(6)、汤勺(9)、小刀(7)等实物图片,让学生认识6~9各数,再通过“说一说6、7、8、9还可以表示什么”的交流活动,加深学生对6~9各数的理解,经历各数的抽象过程。

教学时,除利用教材提供的实物让学生认识6~9各数外,重点启发学生说一说6、7、8、9还可以表示什么。

如,6可以表示6个皮球,可以表示6名同学等。

第2题让学生先数一数有几个物体,再相应图的下面写出数。

第3题是涂色题,让学生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

认识>

认识“同样多、多些、少些”。

教材设计了小朋友“找座位”的游戏。

先拿出5把椅子,请出6个小朋友,提出:

“每人坐在一把椅子上”的要求,让学生“找”座位。

做完后问:

“发生了什么事情?

”学生会发现,有一个小朋友没有椅子坐,椅子不够的问题,从而知道小朋友多,椅子少,认识多和少。

这个游戏,学生既有兴趣,又有挑战性,又让学生在自身的活动中体验小朋友多,椅子少,理解多和少的含义。

接着,老师又搬来一把椅子,让6个小朋友再来做一次。

这个活动,既满足了学生“做游戏”的心理需求,又让学生体验到,这回都有座位了,因为小朋友和椅子同样多。

教学中,要让学生亲自做游戏,而不是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要让学生充分表达游戏中发生的情况,在玩的过程中体验多、少和同样多的含义。

不要急于呈现小朋友和椅子一一对应的结语。

练一练第1题设计了摆花片的内容,教师要说清楚要求:

先摆5个红色花片,再摆黄色花片。

摆黄色花片的个数要与红色花片同样多。

学生摆好后,要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进一步体会“同样多”。

第3题,看图比较梨、苹果和菠萝哪种水果最多?

哪种最少?

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不同的比较方法,如,有的学生通过观察图比较;

有的数出各有几个比较。

还可以补充练习,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资源如铅笔、书等进行比较,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

教材呈现了一幅熊猫请客的情境图,让学生看图讲故事,通过儿童熟悉的、乐于从事的分发“吃的食物”的事,经历把“同样多、多些、少些”等概念用数学符号>

表示的过程。

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编”故事,讲给大家听,以调动学习的兴趣。

通过说一说熊猫家来了哪些客人?

各是哪几个?

熊猫准备了哪些食物等,了解故事中的信息,然后结合熊猫给小动物分食物的活动认识等号。

小兔子爱吃萝卜,1只小兔1个萝卜,把小兔子和萝卜的一一对应图展示出来,让学生看明白4个萝卜和4只小兔同样多,告诉学生可以用“=”号,写成4=4,然后可指导“=”号的书写和算式的读法,接着给小猴子分桃,并认识>

和<

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不等式,了解不等号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使学生明确,相同点是开口都向着大数,不同点是开口向左的是大于号,向右的是小于号。

0的认识。

教材呈现了生活中儿童喜闻乐见的、充满童趣的小鸟长大飞离巢穴的动态情境和“鸟窝里有几只鸟?

”的问题,让孩子知道“看到鸟窝里的鸟一只一只地飞走了,最后一只也没有了”用0表示。

接着通过“想一想”的问题和常用的尺子、电视、温度计等物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0的含义。

最后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0,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时,教师重点要引导学生用数表示鸟窝里的只数,讨论:

最后一个鸟窝里一只小鸟也没有,用数怎样表示?

进而告诉学生“一个也没有用0表示”。

还可以让学生举一些其他的例子体会0的意义。

篮子里一个鸡蛋也没有,可以说“篮子里的鸡蛋数是0”等。

关于教材中想一想“下面的0表示什么?

”的问题,教师要参与学生的讨论,并给予指导。

使学生了解尺子上的0表示的是起点,气温0摄氏度表示的是一种状态,电视机上的0表示频道的位置。

然后,师生共同交流“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0?

”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如,门牌号、比赛场的记分牌等,使学生初步了解,0不但可以表示一个也没有,还可以表示一些事物和现象。

10的认识。

教材呈现的是一幅儿童玩气球的情境图,图中反映了很多数学信息。

如,有5个黄气球、3个蓝气球、2个红气球,有10个气球,10盆鲜花,10个小朋友等。

教学时,要在学生充分交流发现信息的过程中认识10,也可以引导学生讨论“10还可以表示什么?

”。

做一做第2题渗透“10个一是一个十”。

只要求学生知道1捆是10根就可以了。

练一练第2题,注意让学生交流数的方法,可以从左向右数,也可以从右向左数,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也可以两个两个地数,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认识10以内数的顺序。

先认识几个和第几个。

即大家说的基数和序数,不过现在不出现这些概念,只是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了解几个和第几个的含义。

教材设计了两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设计“动物赛跑”的情境图和“谁跑第一,小兔子跑第几?

”的问话,进一步了解第一、第几的含义,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其他动物跑第几。

第二个活动是一个开放性、个性化的学习活动,先让学生把1个黄色花片和7个红色花片任意摆成一排,为学生提供“玩”中学数学的机会,接着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把黄花片摆在了第几。

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第几的含义。

由于每个人摆的方式不一样,通过学生间的互相交流,创造更多的素材使学生体会“第几”的含义。

然后认识10以内各数的顺序和把事物排序。

第一个活动,设计了摆数字卡片的操作活动,让学生把1~10各数从小到大排列。

这是一个学生喜欢的、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活动。

在学生自主操作、交流的过程中,了解10以内各数的顺序。

并通过启发式问题“观察1~10各数,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的讨论,使学生发现、了解1~10数列的一些特征。

如,2比1多1,3比2多1,前面的数比后面的数少1,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多1等。

接着把0放在数列里,让学生感受0所在的位置和体会0的大小。

第二个活动,给大小不同的各种球排队,并编上顺序号。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综合运用大小、顺序、用数表示事物等知识。

教学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指导,如,关于球的名称,学生不知道的教师要给予介绍,黄色的是网球,白色的是棒球。

“按球的大小排队”就是说可以把球从小到大排,也可以把球从大到小排。

学生做完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第三单元 认识图形

“认识图形”是《课程标准》1~3年级学段中“图形与几何”领域“图形的认识”部分的内容。

传统教材先认识平面图,再认识立体图,课程理念是由平面到立体,强调的是知识的体系。

新教材先认识立体(物体),再认识平面图形,课程理念是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强调学生的生活经验。

1、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形体的过程。

了解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2、在从物体抽象出几何体、摸几何体、搭积木等实践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

3、对身边几何体的实物有好奇心,在举出实例的过程中,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教材首先通过学生熟悉的实物如:

饼干盒、魔方、茶桶、球等,并按照“把样子相像的东西放在一起”的要求分一分的活动,让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模型及名称。

然后再通过“你还知道哪些物品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球与圆柱的?

”的讨论和交流,加深对立体图形的认识,了解、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

尽量让学生充分发言,只要所举出物体的形状接近所学的形体即可。

另外,课前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些不同形状的生活物品,丰富课程资源,使学生形成对有关几何体的直观感受,建立起名称与形状相对应的表象。

25页的数学游戏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很有挑战性的活动,要摸的物体可以摆在桌子上,蒙上学生的眼睛去摸,也可以把物体放在书包里或袋子里,把手伸到其中去摸。

让学生仅凭触觉就能说出物体的形状。

通过此类活动丰富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形体的认识。

结合本单元内容,设计了一个实践活动搭积木。

真正让学生进行活动,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体验立体图形的一些特征。

组织搭积木活动时,可先让学生辨认一下所玩积木是什么形状的,再按教材设计的活动进行。

“摆一摆”可采取老师提要求,同桌合作的方式进行。

考查学生对图形的认识,简单的上、下、左、右位置关系和合作情况。

搭一搭让学生自主地搭,体验怎样搭的又高又稳。

从而感知这些形体的特征。

最后可安排学生自主地搭出一个自己喜欢的作品,并介绍给同学们。

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

“推一推”可采取小组合作,或老师指导几个同学用大一点的教具,让学生初步体验几何体的特点,但不要求总结。

实践活动的教学目标定位在经历“搭积木”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理念,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快乐情感体验,而不要过多的注重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认识。

第四单元 合与分

本单元是在学习了1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

主要内容包括体验合与分的方法、10以内数的组成。

“合与分”是最重要的数学思想。

在过去传统教材中是与10以内加减计算穿插安排的,每认识一个数,接着学习这个数的合与分,然后学习这个数的加减法。

即把合与分看成是加减计算的算理,即因为3和4组成7,所以3+4等于7。

这个算理是讲不通的。

我们认为3和4组成7与3+4=7时同一件事物的不同表达方式。

本教科书把合与分放在10以内数的认识之后,10以内数的加减法之前,主要目的有两点:

一是通过具体操作,体会合与分的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10以内各数的意义;

二是通过“几和几合起来是多少”的操作和指导,为学习加法增加一些数学活动经验。

如,3和4合起来是7,2和5合起来也是7等。

所以,教学合与分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合与分的思想方法,在操作的活动中,理解数的含义。

1、经历动手操作,归纳总结10以内各数组成或分解的过程,理解合与分的含义,知道10以内数的组成。

2、在总结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的活动中,发展初步的数学归纳能力。

3、对动手操作摆花片、数学游戏感兴趣,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使每个人都获得成功的愉快体验。

教材说明

2~6的组成。

教材通过两个活动,让学生感受和与分。

(1)拿出2个蓝色花片和2个红色花片,数一数合起来有几个花片?

这是一个简单的、具体的把两个数合起来的活动;

在这个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合的含义,体验合的方法,并学习4的组成。

(2)拿出两种颜色的花片,使它们合起来是5个,这样一个既具体又开放的自主学习活动。

通过动手摆和互相交流,使学生了解这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做法,进而再讨论“几和几合成5”,了解5的组成。

然后再让学生试一试,通过学生摆的活动,感受6的组成,并总结出6的组成式。

练一练涵盖了2~6的组成。

教师要特别注意,本课是一节学生动手操作的数学活动,千万不要让学生看书上的图回答问题,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数的组成。

7~9的组成。

教材设计思路与5的组成相同,教师提出要求“拿出两种颜色的花片,使它们合起来是7个”,让学生进一步经历把两个数合在一起的过程。

然后交流各自的做法。

进而再讨论几和几组成7。

8的组成,操作方法与前面不同。

8的组成,操作要求是“同桌两人分8个黄色花片,可以怎样分?

”鼓励同桌探索多种分的方法,在交流学生多种分法的基础上,通过议一议“几和几合成8呢?

”让学生了解8的组成,这里的分是为了合。

9的组成的活动要求不一样,比8的组成的要求高了,教学时要鼓励学生逐步通过思考取代操作,得出9的组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样设计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多样化的操作活动,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不断提高操作和思考的要求。

数学游戏是一个开放性的练习,它涵盖了2~9的数的组成与分解,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玩,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掌握所学知识。

10的组成。

本节课设计了两个学习活动,第一个活动,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十个手指边操作边说,如,一共有10根手指,弯下一根还能看到9根等,亲身感受10可以分成几和几。

第二个活动“观察下面的图,找规律涂色”。

让学生先观察图,发现涂色的圆的规律,第一行涂1个,第2行涂2个,第3行涂3个,再按规律给第四、五行的圆涂色。

涂完之后让学生继续观察图,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学生会发现,一行有10个圆圈,第一行涂色的有1个,没有涂色的有9个,第二行涂色的有2个,没有涂色的有8个……,再次感受10的组成。

试一试是让学生“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即写出10的分解式。

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填写已是水到渠成。

教师注意个别指导。

在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10的组成的全部结果。

数学游戏。

教材通过对话的情境给出了游戏规则。

教师要给以指导,可先找几个同学示范一下(教师可以参与进去),用这种方式可以练习10以内数的组成的全部内容。

第五单元  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是在学生已有10以内各数的认识和10以内各数的组成的基础上学习的。

是学生系统学习数学计算的开始,是今后学习计算和日常生活中需要的重要知识和技能。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会读写加、减法算式,能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2、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能发现和提出熟悉情境中的简单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培养学生初步的问题意识。

3、对熟悉情境中的数学问题感兴趣,积极参与观察、操作、交流等学习活动,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

加法和减法

加法:

一图一式的加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