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简答题与论述考试必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0358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6.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简答题与论述考试必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心理学简答题与论述考试必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心理学简答题与论述考试必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心理学简答题与论述考试必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心理学简答题与论述考试必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心理学简答题与论述考试必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心理学简答题与论述考试必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心理学简答题与论述考试必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心理学简答题与论述考试必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心理学简答题与论述考试必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心理学简答题与论述考试必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心理学简答题与论述考试必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心理学简答题与论述考试必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心理学简答题与论述考试必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心理学简答题与论述考试必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心理学简答题与论述考试必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心理学简答题与论述考试必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心理学简答题与论述考试必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心理学简答题与论述考试必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心理学简答题与论述考试必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简答题与论述考试必备.docx

《心理学简答题与论述考试必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简答题与论述考试必备.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心理学简答题与论述考试必备.docx

心理学简答题与论述考试必备

有关心理学考试的各种简答题

简答题:

1、简要说明社会刻板效应在教育过程中的不良影响?

 社会刻板印象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当人们采用这些较为固定的看法去识别一个具体的人,去对他进行判断、推测和概括的时候,就有可能出现偏差,这就是社会刻板效应。

社会刻板印象是对社会群体最简单最经济的认识,它有利于对某一群人做概括的了解,但也容易使人形成"先入为主"的偏见,造成社会认知的偏差,阻碍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

自己加以论述

2、简述表情的种类?

(1)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由面部肌肉和腺体变化来表现情绪的,是由眉、眼、鼻、嘴的不同组合构成的。

如眉开眼笑、怒目而视、愁眉苦脸、面红耳赤、泪流满面等

 

(2).语调表情:

 语调表情是通过声调、节奏变化来表达情绪的,也是一种副语言现象,

 (3)身段表情:

身段表情是由人的身体姿态、动作变化来表达情绪。

3、简述记忆的涵义和基本过程?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包括三个基本过程:

(1)信息进入记忆系统--编码;

(2)信息在记忆中储存--保持;(3)信息从记忆中提取出来--提取。

4、简述三元智力理论的观点?

(1)首先,斯腾伯格认为,智力的内部构成涉及思维的三种成分,即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

(2)智力的第二个方面涉及内部成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它指根据经验调整所运用的成分从而获益的能力,或称为经验性智力

(3)最后,在日常生活中,智力是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新环境的能力。

智力的这方面特点又称作情境智力。

5、简要说明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有正常的智力水平

(二)能够了解并接受自己

(三)能与他入建立和谐的关系

(四)善于调节与控制情绪

(五)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6、简述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一)地点法

地点法又称位置法,是一种传统的记忆术

(二)韵律法

对一些纯语言的材料,最明显有效的记忆方法是靠韵律去记忆内容,也称口诀法。

有意识地利用口诀和押韵,可以大大地提高记忆效果。

(三)记笔记

记笔记是学生最为常用的记忆术。

但是,记笔记的最好方法是对所听到的内容进行思考,找出各种材料间的关联,清晰准确地总结主要的观点和例证。

7、简述冲动型与沉思型认知方式的特点?

(1)冲动型认知方式的特点是反应快,但精确性差。

冲动型学生面对问题时总是急于求成,不能全面细致地分析问题的各种可能性,不管正确与否就急于表达出来,甚至有时还没弄清问题的要求,就开始对问题进行解答。

  

(2) 沉思型认知方式的特点是反应慢,但精确性高。

这种学生总是把问题考虑周全以后,再作反应,他们看重的是解决问题的质量,而不是速度。

但是当他们回答熟悉的比较简单的问题时,反应也是比较快的。

在回答比较复杂的问题时,沉思型的特点表现得更得为明显。

沉思型学生的信息加工策略多采用细节性加工方式,所以他们在完成需要对细节做分析的学习任务时,学习成绩会更好些。

8、简要说明智力三元理论中智力的内部构成?

(1)元成分指控制行为表现和知识获得的过程,它负责行为的计划、策略与监控;

(2)操作成分是指接收刺激,将信息保持在短时记忆中,比较刺激,从长时记忆提取信息,以及做出判断反应

的过程,负责执行元成分的决策;

(3)知识获得成分是指用于获取和保存新信息的过程,负责新信息的编码与存贮。

9、简要说明舒茨提出的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

 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1)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2)支配需要指个体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是个体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

(3)情感需要指个体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并维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的需要。

10、举例说明问题解决策略中的手段——目的的分析法

 手段一目的分析法就是先有一个目标(目的),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减小这个差异。

手段一目的分析法的一个核心是将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几个较简单的子问题。

其要点是:

(l)比较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提出第一个子问题:

如何缩小两者差距?

(2)找出缩小差距的办法及操作。

(3)如果提出的办法实施条件不够成熟,则提出第二个子问题:

如何创造条件?

(4)提出创造条件的办法及操作。

(5)如果(4)中提出的办法实施条件也不成熟,则提出第三个子问题,如何创造条件?

-------如此螺旋式地循环前进,直至问题解决。

11、简要说明人格结构的自我调空系统?

这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人格调控系统,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

自我调控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对人格的各个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和谐。

(1)自我认识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其中自我评价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

(2)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

(3)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终环节。

12、简述成就动机的涵义和结构?

 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

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会努力去克服困难,尽力达成目标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

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

追求成功的倾向和回避失败的倾向。

一般认为,成就动机较高的人喜欢选择富于挑战性的任务,其追求成功的倾向大于回避失败的倾向,成就动机水平较低的人则因害怕失败而回避困难的任务。

13、简述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1)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在现实中,我们总是要把通过感觉所得到的有关事物的各个属性整合起来并加以理解。

(2)知觉与感觉一样,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离开了事物对感官的直接作用,既没有感觉,也没有知觉。

(3)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它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

14、简述遗忘的原因?

 对遗忘的原因一般有两种解释:

消退和干扰。

(1)消退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

(2)干扰理论认为,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主要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他刺激的干扰。

一旦干扰被解除,记忆就可以恢复。

干扰又可分前摄干扰与倒摄干扰两种。

前摄干扰指巳学过的旧信息对学习新信息的抑制作用,倒摄干扰指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

15、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各自的优势是什么?

 

(1)场独立性的人在认知领域显示了优势,他们处理问题比较灵活,善于抽象思维,自学能力较强,对自然科学知识更感兴趣;

(2)场依存性的人在人际社会领域中显示了优势,他们善于体察别人,与人相处亲切融合,他们更喜欢社会定向的学科与知识。

16、人们遇到挫折后,会引起什么反应?

(一)攻击行为

(二)冷漠

有的人在长期遭受挫折,又对改变现状感到无力无望时,可能会表现出冷漠、麻木。

(三)幻想

个人遭到挫折后,可能陷入一种想像境界中,就好像"白日梦",即暂时离开现实,沉浸在自己的想像中来获得满足,这是一种对待挫折的非现实的方法。

(四)心理防御机制

 个体处在挫折与冲突的情境中时,经常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一些.方法,来减轻内心的不安,以恢复情绪的平衡与稳定。

17、研究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的三类变量是什么?

(1)自变量。

即实验者控制的剌激条件或实验条件。

(2)因变量,即反应变量。

它是实验者所要测定和研究的行为和心理活动,是实验者要研究的真正对象。

(3)控制变量。

即实验中除自变量外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

18、简述感觉产生的过程?

(1)产生感觉的第一步是收集信息。

(2)感觉活动的第二步是转换,即把进入的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这是产生感觉的关键环节。

不同感受器上的神经细胞是专门化的,它们只对某一种特定形式的能量发生反应。

(3)感觉活动的第三步是将感受器传出的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的传导,将信息传到大脑皮层,并在复杂的神经网络的传递过程中,对传人的信息进行有选择的加工。

最后,在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区域,被加工为人们所体验到的具有各种不同性质和强度的感觉。

19、什么是智商?

比率智商与离差智商有什么区别?

 智商是心理年龄与实足年龄的比例,如果二者相等,比值为1;智力年龄大于实足年龄,其值大于1;心理年龄小于实足年龄,其值小于1。

比率智商是用智力年龄除以实足年龄而求得的。

比率智商的计算方法只适用于儿童,它的不足之处在于当人发展到一定的年龄后,智力并不随着年龄增长,老年时甚至有下降的现象,使用心理年龄做计算将不符合实际情况。

离差智商是确定个体在相同条件的团体(例如同年龄组)中的相对位置,它实质上是将个体的成绩和同年龄组被试的平均成绩比较而得出的相对分数。

20、人格具有哪些本质特征?

(一)独特性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句俗语为人格的独特性作了最好的诠释

(二)稳定性

 俗话说:

"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三)统合性

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

(四)复杂性

  鲁迅曾说: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稿子牛。

(五)功能性

有一位先哲说过:

"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

21、简述注意与意识的关系?

 注意和意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注意不等同于意识。

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

(2)注意又和意识密不可分。

在可控制的意识状态下,人的注意集中在当前有意义的内容上,得到比较清晰和深刻的认识。

22、晕轮效应在教育过程中有何不良影响?

 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坏"的光圈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

自己加以论述

23、举例说明动机与需要、诱因的关系?

 动机的产生受内外两种因素的共同影响。

个体内在的某种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根本原因,而外在环境则作为诱因,引导个体趋向于特定的目标。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有些情况下,即使有机体没有特别强烈的内在需要,外在诱因也可能成为动机产生的一个条件,如色香味俱佳的食物可能会使一个本来并不饿的人产生尝一口的想法。

当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诱因的吸引力降低,动机的强度也随之减弱或消失。

24、气质与性格有何不同?

(1)气质由先天决定;性格由后天形成

(2)气质体现人格生理差异,可塑性小;性格体现人格心理差异,可塑性大

(3)气质反映了一个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性格则反映对现实态度与相应的行为方式

(4)年龄越小,气质作用越大;年龄越大,性格作用越明显

(5)性格在人格系统中具有核心作用;气质作用小于性格

25、列举出心理学的流派?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

四、格式塔心理学

五、精神分析学派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

七、认知心理学

26、创造性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1).智力因素

    智力和创造力的关系如何一直是心理学家十分关心的一个问题。

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

高创造力者必有高智力、高智力却不能保证有高创造力;在一定的智商分数之下,二者有显著的正相关;在此之上,二者的相关不显著。

(2).人格因素

    一些心理学家通过比较高创造性个体和低创造性个体发现:

高创造性个体经常具有某些典型的人格特征,如独立性、自信、对复杂问题感兴趣、审美取向和冒险精神等。

(3).环境因素

    创造力最早开始于个体差异的研究,试图揭示出创造性个体的人格特征,20世纪70年代开始,许多研究者开始把创造力放在社会背景下考虑

(4).动机因素

    人类的任何行为、活动的产生和维持都离不开动机,创造性活动同样需要动机的维持与激发。

无论个体的创造性潜能有多大,环境有多好,如果没有激起自己相应的创造活动动机,都不会出现创造性的行为表现。

27、成就动机有何特征?

(1)具有挑战性与创造性

    高成就动机水平的人喜欢探新求异,具有开拓精神,喜欢富于挑战性的任务,并全力以赴获取成功。

(2)具有坚定信念

    高成就动机水平的人行为目标明确,对自认为有价值的事情会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做到底,无论遇到多大困难,都始终对之抱有成功的期望。

(3)正确的归因方式

    高成就动机水平的人常把以往的成功归因于能力与努力,而把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这种可变的内在因素上,这种归因方式会使他们今后更努力地去改变自身不利于成功的缺点,不断努力,不断进取。

28、人际吸引的条件有哪些?

(一)相似性与互补性

我们倾向于喜欢那些与我们具有相似态度和价值观的人,并与之表现相互吸引。

(二)个人品质

随着人际交往的深入,外在的因素变得越来越不重要,而交往者的内在品质却变得越来越重要。

(三)接近性与熟悉性

空间上距离较近的个体,相互间接触的机会较多,能够增进彼此的了解,所以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容易成为知己,特别是在交往的初期更是如此。

29、简述观察法的主要优点和不足?

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1)优点:

被观察者不知道自己正受到观察,其行为和心理活动很少受到干扰,保持了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这是观察法的优点。

(2)不足之处:

观察者处在被动的地位,实验者只能消极地等待预期的行为出现,而且自然条件下的行为很难按照人的主观意愿发展,因此观察的结果难于重复。

此外,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还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期和偏见的影响。

30、简述智力的个体差异?

智力的个别差异可以表现在智力的水平和智力的结构两方面:

(1)在智力发展水平上,不同的人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极其不同。

(2)每个人智力的结构,即组成方式上也有所不同。

(3)人的智力发展过程有不同形态:

一是稳定发展,这是大多数人的发展模式;有一些人表现出早熟,在很小的时候就崭露头角,但在成人以后智力平平;也有些人前期发展很慢,但大器晚成,后来居上,得到了高水平的发展。

31、人格结构包含哪些成分?

各个成分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

人格结构成分:

知--情--意系统、心理状态系统、人格动力系统、心理特征系统、自我调控系统

关系:

这五种人格系统成分的独特结合,构成了每个人的独特人格。

这五种人格系统之间并非完全独立,相互之间会有重合,这种重合性使各成分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也使人格构成一个整体。

32、简述社会认知过程?

(一)信息的搜集和选择

社会信息的搜集和选择,也会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比如刺激的物理强度,剌激与刺激背景之间的差异,刺激的重复出现和运动特征,认知者的需要、兴趣、动机、认知风格,以及刺激的情境等。

(二)信息的整合过程

 完成了信息搜集、选择之后,人们就将信息放在一起,对被知觉者进行判断和推测,以便形成关于人和事的完整印象。

33、学校教育对智力有何影响?

(1)学校教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影响智力的发展,一种最明显的方式就是知识的传授。

学生通过系统地接受教育,不仅掌握了知识和技能,而且也发展能力和其他心理品质。

(2)优秀教师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必须准确、严密、迅速,作业必须一丝不苟。

经过长期训练,学生思维和言语能力有明显提高。

(3)学校教育能促进多种智力技能的发展,并且各种智力技能在不同儿童身上的发展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如何实现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是教育工作者也是心理学工作者最迫切的任务。

34、简述青少年时期个性的发展?

(1)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指个体对其自身的意识,包括三个层次:

对自己机体及其状态的意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意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意识。

(2)情绪表现的矛盾性特点

    由于青少年心理能力的发展和生活经验的丰富,其情绪的表现形式也不再单一,但又不能够像成人的情绪那样稳定,因而表现出了两面性。

(3)人际关系发展的新特点

    青少年时期的人际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青少年个体在对待朋友、父母以及异性方面表现出了新的特点。

35、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有哪些?

(一)问题表征的方式

 解决问题首先要对问题加以理解。

(二)无关信息的干扰

(三)功能固着性

另一个常见的解题障碍是格式塔学派研究知觉时发现的,即人们在知觉一个物体时,倾向于只从它的一般性功能上认识它,称为功能固着性

(四)心向

36、什么是斯腾伯格智力理论中的元成分和操作成分?

在认知活动中,元成分的作用怎样?

元成分指控制行为表现和知识获得的过程,它负责行为的计划、策略与监控,

操作成分是指接收刺激,将信息保持在短时记忆中,比较刺激,从长时记忆提取信息,以及做出判断反应的过程,负责执行元成分的决策;

在认知性智力活动中,元成分起着最重要的核心作用,它决定人们解决问题时使用的策略。

例如,对类比推理过程的研究发现,推理能力强的人完成得比推理能力差的人更快,也更准确,但他们在进行解题中先花费较多的时间去理解问题,而不是急于得出答案。

37、简述去个体化的涵义与主要原因?

去个体化是指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被湮没在群体之中,于是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自制力变得极低,结果导致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

 导致去个体化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1)首先是匿名性,当一个群体的所有成员都穿着同样的制服时,个人是不容易被识别的,个体就被湮没了,被匿名了。

(2)个体处于群体中,会受外在因素的影响,使自己的注意高度集中于他人的反应以及周围所发生的戏剧性事件,或者由于药物、酒精、催眠等的作用,使个体进入极端的自我卷入,从而降低了自我意识。

38、简要说明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一)从需要的角度看差异

  情绪更多地是与人的物质或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

情感更多地与人的精神或社会需要相联系。

(二)从发生早晚的角度看差异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情绪发生早,情感产生晚。

人出生时会有情绪反应,但没有情感。

情绪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而情感是人所特有的,它是随着人的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三)从反映特点看差异

情绪与情感的反映特点不同。

情绪具有情境性、激动性、暂时性、表浅性与外显性。

情感具有稳定性、持久性、深刻性、内隐性。

39、简述长时记忆的储存模型?

长时记忆的容量大,保持的时间长,一般被认为是无限的。

但记忆并不是对信息的被动接收与保存,从某种程度上说,它的储存是一个对信息的建构过程。

长时记忆中的大量信息不像一个非常规范、整齐的图书馆,它的特点是有一个各种关系混合的大杂烩式的框架。

40、简述挫折反应的应对措施?

(一)正确认识挫折

要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首先要正确认识挫折,建立一个正确的挫折观。

(二)改变不合理观念

 心理学研究表明,引起强烈挫折感的与其说是挫折、冲突,不如说是受挫者对所受挫折的看法,以及所采取的态度。

(三)优化自身人格品质

挫折承受力与人格特征有关。

(四)加强修养,勇于实践

 为了提高挫折承受力,就应该主动地、自觉地将自己置身于充满矛盾的、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去磨练,向生活学习,而不是逃避社会。

 

论述题:

1、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在教育中如何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特征?

请举例说明。

一、生物遗传因素

二、社会文化因素

三、家庭环境因素自己加以论述

四、早期童年经验

五、自然物理因素

2、举例说明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方法?

(一)算法式

算法式就是依照正规的、机械性的途径去解决问题。

具体做法是将各种可能达到目标的方法都算出来,再一一尝试,确定哪一种为正确答案。

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是过于费时、费力和缺乏效率。

(二)启发式

 在问题空间的搜索过程中,在目标倾向性的指引下,通过观察发现当前问题状态与目标状态的相似关系,利用经验而采取较少的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方法称为启发式的方法。

(1).手段一目的分析法

    手段一目的分析法就是先有一个目标(目的),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减小这个差异。

(2).爬山法

    爬山法是指经过评价当前的问题状态后,限于条件,不是去缩小,而是去增加这一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经过迂回前进,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总目标。

(3).逆向工作法

    我们前面讲的方法,都是循序渐进,逐级逼近目标。

与上述相反的还有一种目标递归策略,也称逆向工作法。

这种策略是从目标状态出发,按照子目标组成的逻辑顺序逐级向初始状态递归。

3、试述情绪情感功能在生活中的应用?

(一)情绪具有激励作用

情绪能够以一种与生理性动机或社会性动机相同的方式激发和引导行为。

有时我们会努力去做某件事,只因为这件事能够给我们带来愉快与喜悦。

快乐、热爱、自信等积极增力的情绪会提高人们的活动能力,而恐惧、痛苦、自卑等消极减力的情绪则会降低人们活动的积极性。

有些情绪同时兼具增力与减力两种动力性质,如悲痛可以使人消沉,也可以使人化悲痛为力量。

(二)情绪被视为动机的指标

情绪也可能与动机引发的行为同时出现,情绪的表达能够直接反映个体内在动机的强度与方向。

例如当个体面对一个危险的情境时,动机潜力会发生作用,促使个体做出应激的行为。

当面对应激场面时,个体的情绪会发生生理的、体验的以及行为的三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会告诉我们个体在应激场合动机潜力的方向和强度。

当面临危险时,有的人头脑清晰,沉着冷静地离开;而有些人则惊慌失措,浑身发抖,不能有效地逃离现场。

4、结合实例,说明几种主要的启发式问题解决策略?

(1).手段一目的分析法

    手段一目的分析法就是先有一个目标(目的),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减小这个差异。

例如,目标要到火车站,而我们在校园里。

首先想到学校与火车站之间有差异,主要是距离上的差异。

然后思考用什么操作手段去缩短这一空间距离。

我们可以乘公共汽车去或者出租汽车去,也可以骑自行车去。

如果行李较多时间又紧迫,就决定乘出租车,但是下一步还要考虑如何能乘上出租车。

这里又产生了一个"距离",要缩短这个"距离",首先要确定是打电话叫出租车到宿舍,还是走到校门口去乘出租车。

(2).爬山法

    爬山法是指经过评价当前的问题状态后,限于条件,不是去缩小,而是去增加这一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经过迂回前进,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总目标。

就如同爬山一样,为了到达山顶,有时不得不先上矮山顶,然后再下来-------,这样翻越一个个的小山头,直到最终达到山顶。

可以说,爬山法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往往具有"退一步进两步"的作用,后退乃是为了更有效地前进。

(3).逆向工作法

这种策略是从目标状态出发,按照子目标组成的逻辑顺序逐级向初始状态递归。

例如下面的几何证明题:

已知长方形ABCD,求证两条对角线相等(如图5.1)。

要证明AD=CB,从目标出发逆向推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