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二下学期第二学期语文期末考试题汇总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03631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1.2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高二下学期第二学期语文期末考试题汇总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北京高二下学期第二学期语文期末考试题汇总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北京高二下学期第二学期语文期末考试题汇总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北京高二下学期第二学期语文期末考试题汇总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北京高二下学期第二学期语文期末考试题汇总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北京高二下学期第二学期语文期末考试题汇总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北京高二下学期第二学期语文期末考试题汇总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北京高二下学期第二学期语文期末考试题汇总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北京高二下学期第二学期语文期末考试题汇总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北京高二下学期第二学期语文期末考试题汇总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北京高二下学期第二学期语文期末考试题汇总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北京高二下学期第二学期语文期末考试题汇总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北京高二下学期第二学期语文期末考试题汇总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北京高二下学期第二学期语文期末考试题汇总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北京高二下学期第二学期语文期末考试题汇总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北京高二下学期第二学期语文期末考试题汇总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北京高二下学期第二学期语文期末考试题汇总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北京高二下学期第二学期语文期末考试题汇总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北京高二下学期第二学期语文期末考试题汇总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北京高二下学期第二学期语文期末考试题汇总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高二下学期第二学期语文期末考试题汇总Word下载.docx

《北京高二下学期第二学期语文期末考试题汇总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高二下学期第二学期语文期末考试题汇总Word下载.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高二下学期第二学期语文期末考试题汇总Word下载.docx

(每句2分,共16分)

(一)在横线处填上正确的句子。

6.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7.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

8.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多于机上之工女;

钉头磷磷,多于

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

9.山原旷其盈视,。

闾阎扑地,;

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二)翻译下面的句子。

10.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译:

11.既无叔伯,终鲜兄弟。

1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13.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三.文言文阅读部分(共1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习题。

(每题2分,共10分)。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

“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群贤毕至,少长咸集(都)B.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次序)

C.曾不知老之将至(竟)D.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明白)

15.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B.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C.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

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指兰亭)

B.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指上文提到的各种不同的人)

C.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指上文所说的“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D.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指这次兰亭集会的学士们)

17.下列全是作者产生“痛”或“悲”等感慨的原因的一组句子是()

①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③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④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⑤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A.①④⑤B.②③④C.②⑤⑥D.③④⑤

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主要叙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形。

其中“畅叙幽情”四个字,为下文抒发感慨埋下了伏笔。

B.第二段写作者触景生情,乐极生悲,感慨于时光易逝,而自己不能建功立业。

面对着生与死,发出了痛惜的感慨。

C.第三段作者力斥“一死生”“齐彭殇”的荒诞,并点出了写作此文的缘由,发出了对生命永恒的思考。

D.纵观全文,作者着眼死生二字,借一次集会宴游阐明人生哲理,表明了作者的深远立意。

(二)阅读鉴赏(6分)

19.自选角度,为下面的赋文写一篇200字左右的鉴赏。

要求观点鲜明,语言连贯。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答:

四、现代文阅读部分(共13分)

(一)阅读《警察和赞美诗》节选,完成后面各题。

(6分)

最后,苏比来到了通往东区的一条街上,这儿的灯光暗淡,嘈杂声也若有若无。

他顺着街道向麦迪逊广场走去,即使他的家仅仅是公园里的一条长凳,但回家的本能还是把他带到了那儿。

  可是,在一个异常幽静的转角处,苏比停住了。

这儿有一座古老的教堂,样子古雅,显得零乱,是带山墙的建筑。

柔和的灯光透过淡紫色的玻璃窗映射出来,毫无疑问,是风琴师在练熟星期天的赞美诗。

悦耳的乐声飘进苏比的耳朵,吸引了他,把他粘在了螺旋形的铁栏杆上。

  月亮挂在高高的夜空,光辉、静穆;

行人和车辆寥寥无几;

屋檐下的燕雀在睡梦中几声啁啾——这会儿有如乡村中教堂墓地的气氛。

风琴师弹奏的赞美诗拨动了伏在铁栏杆上的苏比的心弦,因为当他生活中拥有母爱、玫瑰、抱负、朋友以及纯洁无邪的思想和洁白的衣领时,他是非常熟悉赞美诗的。

 苏比的敏感心情同老教堂的潜移默化交融在一起,使他的灵魂猛然间出现了奇妙的变化。

他立刻惊恐地醒悟到自己已经坠入了深渊,堕落的岁月,可耻的欲念,悲观失望,才穷智竭,动机卑鄙——这一切构成了他的全部生活。

  顷刻间,这种新的思想境界令他激动万分。

一股迅急而强烈的冲动鼓舞着他去迎战坎坷的人生。

他要把自己拖出泥淖,他要征服那一度驾驭自己的恶魔。

时间尚不晚,他还算年轻,他要再现当年的雄心壮志,并坚定不移地去实现它。

管风琴的庄重而甜美音调已经在他的内心深处引起了一场革命。

明天,他要去繁华的商业区找事干。

有个皮货进口商一度让他当司机,明天找到他,接下这份差事。

他愿意做个煊赫一时的人物。

他要……

苏比感到有只手按在他的胳膊上。

他霍地扭过头来,只见一位警察的宽脸盘。

 “你在这儿干什么呀?

”警察问道。

 “没干什么,”苏比说。

 “那就跟我来,”警察说。

 第二天早晨,警察局法庭的法官宣判道:

“布莱克韦尔岛,三个月。

20.这段文字中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2分)

21.当苏比决心重新做人时,按常理应该有一个好的结局,然而作品却安排苏比被判入狱。

这样的结局便是欧亨•利式的结尾,谈谈你对这种结尾的认识。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沙之书》节选,完成后面各题。

(7分)

我本想把它藏在一套不全的《一千零一夜》后面。

  我上了床,但是没有入睡。

凌晨三四点,我开了灯,找出那本怪书翻看。

其中一面印有一个面具。

角上有个数字,现在记不清是多少,反正大到九次幂。

  我从不向任何人出示这件宝贝。

随着占有它的幸福感而来的是怕它被偷掉,然后又担心它并不真正无限。

我本来生性孤僻,这两层忧虑更使我反常。

我有少数几个朋友;

现在不往来了。

我成了那本书的俘虏,几乎不再上街。

我用一面放大镜磨损的书脊和封面,排除了伪造的可能性。

我发现每隔两千页有一帧小插画。

我用一本有字母索引的记事薄把它们临摹下来。

薄子不久就用完了。

插画没有一张重复。

晚上,我多半失眠,偶尔入睡就梦见那本书。

  夏季已近尾声,我领悟到那本书是个可怕的怪物。

我把自己也设想成一个怪物:

睁着铜铃大眼盯着它,伸出带爪的十指拨弄它,但是无济于事:

我觉得它是一切烦恼的根源,是一件诋毁和败坏现实的下流东西。

  我想把它付之一炬,但怕一本无限的书烧起来也无休无止;

使整个地球乌烟瘴气。

  我想起有人写过这么一句话:

隐藏一片树叶的最好的地点是树林。

我退休之前在藏书有九十万册的国立图书馆任职;

我知道门厅右边有一道弧形的梯级通向地下室,地下室里存放报纸和地图。

我趁工作人员不注意的时候,把那本沙之书偷偷地放在一个阴暗的搁架上。

  我竭力不去记住搁架的那一层,离门口有多远。

  我觉得心里稍稍踏实一点;

以后我连图书馆所在的墨西哥街都不想去了。

22.下列对课文《沙之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小说主要叙述的主要故事是:

一个退休的图书馆员从陌生的《圣经》推销员手里买下了一本“沙之书”,沉迷于它的神秘并陷入了对不可知的恐惧,最终把这本书藏在了图书馆的阴暗角落。

B.小说的情节荒诞离奇得近乎一个个迷宫,情节的发展悬念丛生,引人入胜,结尾奇峰突起,出人意料之外。

但文中除了这本“沙之书”是非现实的之外,其他的都是现实生活场景,这让“沙之书”的出现显得不像现实之物那样合情合理。

C.小说通过虚构,运用象征,使无穷无尽这一概念形象的展现出来,将人们面对无限的那些无所适从的心理真实地从小说中凸现出来。

当人物和情节变得无足轻重时,剩下的便是“无限”和人类面对着“无限”时无所适从的真实,深刻地揭示了主题。

D.尽管我们在现实中谁也没有见过这样的一本书,但我们都曾经被无限的星空所震撼,被无穷尽的人类历史卷入沉思。

《沙之书》所表达的正是人类面对无限之物时心灵的真实深度。

23.小说主人公“我”对待“沙之书”的态度变化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请在下面的方框内分别填入一个词,概括作者对待“沙之书”的态度变化的过程。

好奇————困惑——敬畏——恐惧——。

24.“隐藏一片树叶的最好的地点是树林”一句的内在的哲理是什么?

你能仿造一句吗?

(3分)

①内在的哲理:

②仿句:

五.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共40分)

在这学期我们所学的课文中,《忆韦素园君》中在破屋子里穷且盯着文学的韦素园是寂寞的;

《<

呐喊>

自序》中试图改变国民精神的鲁迅是寂寞的;

《滕王阁序》中“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的王勃是寂寞的;

卡夫卡《饥饿艺术家》中那位以饥饿表演为终生追求的艺术家是寂寞的,《寂寞》中漫步在瓦尔登湖畔求索人类生存意义的梭罗是寂寞的……李白《将进酒》中有一句“古来圣贤皆寂寞”,请以“寂寞”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立意自定,题目自定,字数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2D3B4B5D

10.(我)刚出生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离开了我(去世)了。

11.既没有叔叔伯伯,也没有哥哥弟弟。

12.把宝鼎当作铁锅,把美玉当作石头,把黄金当作土块,把珍珠当作沙石。

13.处境艰难反而更加坚强,不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

14.B(次:

近旁,旁边)

15.B(“所”放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所”字结构,译为“……的人”“……的事物”。

A项中分别为:

举行、从事/长寿);

C项中分别为: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指得到(的事物)或达到(的地步);

D项中分别为:

把……看作一样/一样,相同)

16.A(“其”指曲水)

17.D

18.B(“感慨于时光易逝,而自己不能建功立业”不正确。

19.这段文字修辞上很有特点。

文中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如“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句,将“妆镜”比喻成“明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妆镜”晶莹闪烁、数量多的特点;

将“鬟”发比喻成“绿云”,生动形象地写出头发颜色青黑的特点,同时,这些比喻也写出了宫中女子数量之多。

文中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如“渭流涨腻,弃脂水也”描写宫中妃嫔用度之多。

文中用了排比的手法,如“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作者用丰富的语言揭露了暴君秦始皇的荒淫奢侈。

20.为人物内心服务,突出苏比灵魂净化的过程

高二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湖泊/水泊梁山 累赘/连篇累牍  押解/浑身解数

B.隆重/安土重迁  拾遗/拾级而上  菲薄/日薄西山

C.纾祸/别出机杼  咀嚼/咬文嚼字  扛枪/力能扛鼎

D.脉搏/一脉相承  屏风/屏气凝神  锃亮/逞性妄为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厂家认为,电动车之所以“超标”的原因,是因为时速20公里,已经不能满足使用者的要求;

40公斤的车辆配备的电池,最多跑20公里,连基本出行都非常不便。

B.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地铁爆炸案发生后,所有的地铁站都加强了警戒,大批携带武器荷枪实弹的警察牵着警犬守在地铁入口处。

C.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仍未消除,使得西方主流文化价值受到普遍质疑,引发了人们对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极大兴趣。

D.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第41届世界博览会,它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总投资达450亿人民币,创造了世界博览会史上最大规模纪录。

3.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概括说明什么是“低碳经济”。

(不超过40字)(3分)

  2003年,英国发表的白皮书首次使用“低碳经济”这一概念。

随着应对气候变暖的国际行动不断走向深入,低碳经济的概念广受关注。

英国虽然提出了这一概念,但并无明确界定。

低碳经济是经济形态还是发展模式,或是二者兼而有之,尚无共识。

但各种观点都强调其目标是应对能源、环境和气候变暖的挑战。

低碳经济是在气候变暖背景下产生的,因此其核心特征是低碳排放。

而学界对“低碳排放”理解不一。

衡量一个经济体消耗单位碳资源所带来的相应产出,即如果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小于经济产出的增量,则可称之为低碳排放。

这一观点得到普遍认同。

低碳经济是一种        ▲        的经济形态(发展模式)。

4.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每问不超过10个字。

2月6目,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了20个教改征求意见的关键问题,其中高中是否有必要取消文理分科,以及其可行性被列入其中。

一时间,该问题成为网络上讨论的焦点。

下面是一些网友的代表性意见:

学生:

我认为高中应该分科。

高考要考6门已经够难应付了。

如果不分科学9门,要是高考不考谁费力学呀?

家长:

强烈建议不要取消高中文理分科。

理由只有一个:

孩子太累了,分科可以让孩子负担小些。

高中教师:

有的学生在文科和理科里都有喜欢的科目,如果分科的话,顾此失彼,很难取舍。

大学教师:

由于过早分科,导致教学上有—部分时间需要对文理学生分别阐述基本的文理知识,既消耗时间又讲不透彻。

可见,支持分科者认为文理分科

反对分科者认为文理分科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施邦曜,字尔韬,余姚人。

万历四十一年进士。

不乐为吏,改顺天武学教授,历国子博士、工部营缮主事,进员外郎。

魏忠贤兴三殿工,诸曹郎奔走其门,邦曜不往。

忠贤欲困之,使拆北堂,期五日,适大风拔屋,免谯责。

迁屯田郎中,稍迁漳州知府,尽知属县奸盗主名,每发辄得,阖郡惊为神。

盗刘香、李魁奇横海上,邦曜絷香母诱之,香就擒。

魁奇引郑芝龙事请抚,邦曜言于巡抚邹维琏讨平之。

迁福建副使、左参政、四川按察使、福建左布政使,并有声。

或馈之朱墨竹者,姊子在旁请受之。

曰:

“不可。

我受之,即彼得以乘间,我则示之以可欲之门矣。

”性好山水,或劝之游峨嵋,曰:

“上官游览,动烦属吏支应,伤小民几许物力矣。

”其洁己爱民如此。

历两京光禄寺卿,改通政使。

黄道周既谪官,复逮下诏狱。

国子生涂仲吉上书讼之,邦曜不为报,而大署其副封曰:

“书不必上,论不可不存。

”仲吉劾邦曜,邦曜以副封上。

帝见其署语,怒,下仲吉狱,而夺邦曜官。

逾年起南京通政使。

入都陛见,陈学术、吏治、用兵、财赋四事,帝改容纳焉。

出都三日,命中使召还,曰:

“南京无事,留此为朕效力,”吏部推刑部右侍郎,帝曰:

“邦曜清执,可左副都御史。

明年,贼薄近郊。

不敌,城陷。

趋长安门,闻帝崩,恸哭曰:

“君殉社稷矣,臣子可偷生哉!

”即解带自刭。

仆救之苏,恨曰:

“是儿误我!

”贼满街巷,不得还邸舍,望门求缢,辄为居民所救。

乃命家人市信石(砒霜)杂烧酒,即途中服之,卒。

鲁时生者,里同年生也,官庶吉士,殁京师。

邦曜手殓之,以女妻其子。

尝买一婢,命洒扫,至东隅,捧帚凝视而泣。

怪问之,曰:

“此先人御史宅也。

时堕环兹地,不觉凄怆耳。

”邦曜即分嫁女资,择士人归之。

其笃于内行如此。

《明史•列传第一百五十三》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邦曜絷香母诱之絷:

拘禁

B.贼薄近郊薄:

迫近

C.仆救之苏,恨曰恨:

仇恨

D.择士人归之归:

出嫁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忠贤欲困之②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

B.①以女妻其子②其皆出于此乎?

C.①不乐为吏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D.①捧帚凝视而泣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施邦曜不爱做官,在魏忠贤当道时,没有像许多部门的官员那样到魏府走动,讨好献媚,于是受到魏的刁难。

B.施邦曜先是任国子监博士、工部营缮主事等官职,后任屯田郎中,在任通政使期间他擒拿盗贼如神,显示出不凡的治理才能。

C.有人送给施邦曜一幅朱墨竹图,他的外甥请求他接受馈赠,施邦曜极力反对,认为这是为他人走后门留下机会。

D.在敌人兵临城下、京城陷落之际,得知皇上已死,施邦曜便毅然决然地多次选择自杀来报答皇恩,最后服毒而亡。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①期五日,适大风拔屋,免谯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尽知属县奸盗主名,每发辄得,阖郡惊为神。

(3分)

③入都陛见,陈学术、吏治、用兵、财赋四事,帝改容纳焉。

(4分)

三、古诗鉴赏(10分)

9

(1)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XX。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①简要分析这首词运用的衬托手法(至少两处)(4分)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玉楼春

欧阳修

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

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

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

今宵谁肯远相随,唯有寂寥孤馆月。

②“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使用了哪种修辞?

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③从下阕看,抒情主人公为什么会产生“寂寥”之感?

请概括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庄子《逍遥游》)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后乃今将图南。

(3)细草微风岸,。

(杜甫《旅夜书怀》)

(4)蓬山此去无多路,。

(李商隐《菩萨蛮》)

(5),蓦然回首,那人却在,.(辛弃疾《青玉案》)

(6)?

一川烟草,,梅子黄时雨。

(贺铸《横塘路》

五.现代文阅读必考题:

文学类文本(23分)

悲悯的月光

张佐香

①有人问托尔斯泰,如果你看见一个坏人,正举起一个小孩,要往地上摔,唯有对那个家伙射击才能挽救小孩的无辜生命。

这时,你射击还是不射击?

这个命题集中体现了人类在伦理和精神上的矛盾。

俄罗斯女青年微拉?

查苏利奇以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并且慷慨陈述选择的理由。

②1877年7月31日,被囚禁的进步大学生波古柳波夫因在彼得堡市市长特列波夫面前没有行脱帽礼,遭到毒刑拷打。

薇拉愤慨至极,她朝那个灭绝人性的暴徒射出了一颗子弹,并当场被捕。

审判席上,薇拉再次指控特列波夫惨无人道的暴行:

“迫使一个被折磨得奄奄一息的人再次接受鞭笞和酷刑,这是多么残忍……我觉得绝不能也不应该让这件事无声无息地过去。

如果保持缄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