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知识结构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04013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101.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知识结构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知识结构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知识结构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知识结构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知识结构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知识结构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8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知识结构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8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知识结构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8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知识结构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8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知识结构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8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知识结构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8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知识结构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8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知识结构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8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知识结构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8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知识结构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8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知识结构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8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知识结构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8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知识结构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8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知识结构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8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知识结构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知识结构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知识结构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知识结构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知识结构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其特点是:

民主推举、首领无特权。

尧舜禹等首领最主要的品质是:

大公无私。

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约前2070—前221年)

春秋:

前770—前476年,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

著名霸主有、、、等。

战国:

前475—前221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七雄并立:

齐、楚、、、、、。

(东南西北到中间,P32地图)战争频繁:

中期:

桂陵之战、;

后期:

之战。

变革:

各国通过逐步确立起封建制度。

其中秦国的效果最显著

国家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末代君主

重大事件

第一个王朝;

标志早期国家的产生。

盘庚迁殷;

牧野之战;

(酒池肉林、倒戈相向)

西周

分封制;

国人暴动(周厉王,道路以目)

分封制:

1、目的:

稳定政局、巩固统治;

2、内容:

把土地、平民、奴隶等封给宗亲、功臣;

3、作用:

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4、弊端:

容易形成地方王权超过中央皇权,出现分裂割据的局面。

商鞅变法:

1、原因:

铁制工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不断提高,势力增强;

2、目的:

,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时间:

,支持者;

政治:

(1)、确立,由治理;

(2)、废除;

(3)、改革,加强;

(4)、严明,禁止;

经济:

(1)、废除,允许;

(2)、奖励,生产

可免除徭役;

(3)、统一;

军事:

奖励,对有军功者;

4、内容:

5、影响(意义、作用):

商鞅变法使秦国,提高了,一跃成为,为以后。

(思考:

如何理解“商君虽死,秦法未废”?

经济

灿烂的青铜文明:

后期,出现了铜器,以后,青铜器数量增加,功能由等发展到,成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代表鼎、尊。

社会经济:

和的推广,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

水利工程:

由秦蜀

郡太守修筑。

文字的演变:

→金文(铭文)→大篆→竹帛书。

甲骨文是时期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由清朝人首次发现,使用、、、

等多种造字法。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开始。

思想:

春秋战国社会急剧变化,各学派著书立说,形成“”的学术繁荣局面

代表

人物

生活时期

著作

思想

其他

儒家

孔子

仁、为政以德、因材施教

孟子

仁政、轻徭薄赋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

道家

老子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庄子

对立面、互相转化

法家

韩非

改革、法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文化

如何评价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

一方面,战争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痛苦和灾难;

另一方面,战争形成的局部统一有利于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同时客观上也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融合。

三单元:

秦汉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前221---220年)

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公元前年,秦王灭掉六国,建立朝,定都。

(秦王扫六合:

秦的统一意义重大,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秦朝的统一

秦朝

根本原因:

秦的(繁重的、沉重的、严峻的)

、起义:

公元前209年,大泽乡(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项羽、刘邦领导农民起义军推翻秦朝:

公元前年。

秦朝灭亡

西汉建立:

公元前年,刘邦,定都

东汉建立:

公元25年,称帝,定都。

(“光武中兴”)

西汉灭亡:

西汉后期,朝政腐败,公元9年,篡权建立新朝;

东汉灭亡:

东汉中期后,和交替专权,使东汉走向衰亡,184年,领导的农民起义加速了东汉的瓦解。

两汉

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

建立封建君主专制的制度;

(最高统治者称,总揽一切军政大权;

中央设、、等三公,分别掌管、、等事务;

地方上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

2、思想文化上:

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统一,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书同文”:

由李斯等人制作,作为通用文字。

3、经济上:

统一,把作为标准货币,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统一,便利经济的发展;

“车同轨”:

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驰道、开灵渠,便利了交通运输;

4、军事上:

北击,修筑。

(秦长城西起,东至)

文景之治的表现:

政治,经济,人民生活。

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

提倡,继续实行政策,减轻徭役和赋税;

2、思想上:

重视,废除严刑苛法;

提倡,并以身作则。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

接受主父偃建议,实行“推恩令”,削弱,加强中央集权;

建立制度,大大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接受建议,“,”(在长安兴办,把儒家的、、、、作为教材);

重视农业,将地方权和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钱;

张骞通西域:

公元前138年,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公元前年,访问西域。

丝绸之路:

长安→→今地区→中亚、西亚→

西域都护设立:

公元前年,西汉政府设立管理西域,今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班超经营西域:

公元73年,东汉明帝派出使西域

汉通

西域

张骞的功绩:

开辟了,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与;

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和的交流。

纸的发明:

时期已经懂得了造纸方法;

东汉改进了造纸术,极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医学成就:

东汉名医,制成“”,编了一套医学体操“”

东汉医圣,写成《》全面阐述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

史学:

生活在   时期的    ,写了〈〈   〉〉,是我国第一部   体通史,记述了从   到    时期的史事。

佛教:

起源于,末年传入我国。

(洛阳白马寺)

道教:

末年在我国民间兴起,创立太平道,创立五斗米道。

(青城山)

两汉的科技与文化

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220—589年)

官渡之战:

200年,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为曹操统一奠定基础

赤壁之战:

208年,联军用的办法大败曹操,为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三国鼎立:

220年,称帝建立魏国,定都,东汉结束;

221年,称帝建立国,定都;

222年,称王建立国,定都。

其它知识:

230年,吴国孙权派将军到达,加强内地与台湾的联系

三国鼎立

西晋的兴亡:

266年,建立西晋,280年统一全国。

316年,被人所灭

五胡内迁:

东汉末年以来,、、羯、氐、羌迁入中原地区

淝水之战

南朝:

420年起南方先后经历了宋、、、四个王朝,合称南朝

江南地区的开发:

原因(P111)

江南地区的开发

交战双方东晋(317年,司马睿,建康)

前秦(4世纪后期,氐族人苻坚)

383年

结果:

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1、北民南迁,给江南地区带来大量的,也带来了先进的和;

2、社会比较;

3、江南地区;

4、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

从江南变化原因中,你认为对当地经济发展有何启示?

保持安定的环境;

引进人才;

引进技术等

背景:

族建立北魏后,439年统一了黄河流域,形成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

北朝:

北魏和之后北方先后出现的四个王朝合称为

孝文帝改革(民族融合推向高潮)

迁都:

平城→

内容:

说;

穿;

改;

与汉联姻;

用汉制律令;

以礼、治国。

结果;

增强了北魏实力,促进了民族

北方民族大融合

领域

数学

农学

地理学

书法

绘画

石窟

贾思勰

顾恺之

时期

南朝

北朝

北魏

东晋

成就

《》

《》“天下”

第一部农学专著

地理专著

“书圣”

重要问题及人物评价

(一)、评价曹操

从历史事实来看,曹操能谋善断,唯才是举,志向远大,他以统一大业为己任。

“挟天子以令诸侯”,他重视农耕,大兴屯田,统一北方并发展了北方经济,为西晋的统一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是一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二)、商鞅变法:

时间:

公元前356年

支持者:

秦孝公

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经济上: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作用: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打下坚实基础

(三)、秦始皇巩固统一措施:

1、政治:

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一切大权;

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

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分天下36郡,郡下设县。

2、经济文化:

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

统一货币:

(秦始皇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

统一度量衡:

(对尺寸、升斗、斤两,做出整齐划一的规定)

统一文字:

(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后来又推广隶书)

3、思想上:

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发布焚书令,民间只准留下有关医药、占卜、种植的书,其余的统统烧掉。

他又把暗中批评他的一些书生,在咸阳活埋,这就是历史上的“焚书坑儒”(虽然有利于统一思想,但是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对于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造成巨大损失。

4、军事上:

北拒匈奴修长城,南统越族开灵渠

命大将蒙恬大举反击匈奴,把匈奴赶到大青山以北,夺取河套地区,把内地的民众移居到边疆垦田戍边,同时把秦、赵、燕三国长城连接起来形成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为解决向岭南输粮运兵问题,命史禄在广西兴修灵渠(连接湘江和漓江),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派兵统一了东南、岭南等地区,完工当年设立桂林、南海和象郡三郡,开发那里的经济)

评价秦始皇:

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他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为国家作出了贡献,但是他广建宫殿陵墓,浪费人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还制定残酷的刑法,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中;

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所以说秦始皇是一个功过参半的皇帝。

(四)、汉武帝的大一统:

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

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

统一铸造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3、思想文化上:

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在长安兴办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

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以《诗》、《书》、《礼》、《易》和《春秋》五经为主要教材。

多派卫青、霍去病次反击匈奴,取得胜利;

5、外交上:

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交往交流,开辟了丝绸之路。

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评价汉武帝:

汉武帝是中国古代杰出的皇帝,雄才大略,使西汉达到了鼎盛时期;

汉武帝治国安邦的措施表现如下:

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实行“推恩令”,削减诸侯国;

思想文化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办太学,推行儒学教育;

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造钱,下令治理黄河;

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率兵出击匈奴,解除边疆威胁;

外交上,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汉朝与西域的交往交流,开辟了丝绸之路。

根据以上史实,充分说明了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为中国历史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五)、江南地区的开发

原因:

1、自然条件优越,雨量充沛,土地肥沃

2、北方人南迁,带去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主要原因)

3、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4、南北方人民共同努力

5、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

表现:

①大量的荒地被开垦为农田。

②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

③农业技术的进步:

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

④小麦推广到江南地区。

影响:

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中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六)、孝文帝改革:

改革措施:

1、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2、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3、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拓跋改为元

4、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5、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6、学习汉族的礼法,崇尚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作用: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以后南北朝统一创造了条件。

评价北魏孝文帝:

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面对当时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他顺应这种发展趋势进行政治制度、社会生活和文化等领域的改革,他的改革比较全面地反映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深化和巩固了民族大融合的成果,在改革过程中,排除阻力,态度坚决果断(迁都洛阳),不愧为中华民族的杰出人物。

2019-2020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1单元中国境内人类活动

第1课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代表——北京人

1.比较元谋人与北京人、山顶洞人

原始人类

发现地点

距今年代

特征

使用工具

生活状况

地位/意义

山顶洞人

2、古人类遗址分布特点?

3、第一个发现北京头盖化石的是谁?

何时?

4、北京人过什么生活?

原因?

火的用途及意义

5、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地位及意义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1.半坡居民与河姆渡人生产、生活情况

原始农耕居民

生产工具

原始农业

原始畜牧业

原始手工业

原始建筑业

社会阶段

半坡居民

氏族

河姆渡人

2、原始农业的兴起时间?

地区?

发展变化?

重要标志?

兴起与发展作用/意义?

3、比较半坡居民与河姆渡居民生产生活异同点?

为什么存在差异?

4、中华文明的核心?

5、半坡居民与河姆渡居民过定居生活根本原因?

第3课远古传说

1.四五千年前,中国进入______时期。

当时,黄河流域活动者几个较大的部落,如____、___、___等部落。

2.炎黄部落联盟与哪场战争有关?

华夏族形成与哪场战争有关?

3.炎黄部落联盟逐渐形成日后的___族。

___和___被尊为中华民族的_____

4.炎黄联盟的影响?

.炎帝、黄帝各有哪些发明?

5.黄帝之后,黄河流域主要有___、____、____等部落。

为抵御共同的灾难,三个部落走向联盟,___、____、____依次成为部落联盟首领。

6.禅让制实行时期?

含义?

实质?

选才标准?

现实意义?

(现实意义:

要重用贤人,通过民主方式选举人才,选拔人才以德才兼备为标准)

7.大禹治水方法?

精神?

尊称?

.尧舜禹各有哪些贡献?

8.黄帝故里举行拜祖大典有什么现实意义?

①弘扬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凝聚力

②展示中华文化渊源流长,博大精深历史底蕴③有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

第2单元早期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

1.夏商西周朝代的更替

朝代

开国君主

亡国君主

亡国时间

夏朝

商朝

2.夏商西周时期特征?

(早期国家产生与社会变革)

3.夏朝的地位及意义?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标志?

.夏朝的灿烂文明代表及地点?

4.商朝走向强盛的标志事件?

走向衰落的标志事件?

5.商朝盘庚迁殷原因?

西周建立者?

6.西周实行什么制度巩固统治?

其目的?

内容?

作用?

特点?

周天子分哪些人为诸侯?

诸侯应尽哪些义务?

7.西周走向衰落的标志事件?

西周的贵族等级分别是?

8.夏、商、西周灭亡共同原因?

暴君?

启示?

(共同原因:

残暴统治;

激化社会矛盾;

失去民心等)

9.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都会取得胜利?

给我们哪些启示?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1.青铜器发展历程(出现?

发展?

鼎盛?

①出现于原始社会后期;

②发展于夏朝,种类增多;

③灿烂于商朝,商朝青铜器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

④西周大多用于祭祀,崇尚礼制,青铜器以礼器鼎、簋为主,礼器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2.青铜器用途?

功能?

.青铜器的礼器类型和数量反映了什么?

4.商周青铜器铸造方法?

商朝青铜器典型代表?

6.甲骨文含义?

谁发现?

记载内容?

发现意义(影响)?

7.甲骨文造字方法?

甲骨文与汉字关系?

甲骨文特点?

8.青铜时代是指夏商西周时代,这个时代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称为青铜文明

9.商周时期出现高度发达青铜文明的原因?

①手工业、农牧业、商业的繁荣奠定了青铜文明的基础。

②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1.东周时间?

建立者?

分为哪两个时期?

其时间段?

.春秋政治特点?

3.春秋时期经济发展表现?

生产力水平提高重要标志?

4.周王室衰微原因?

表现?

结果?

5.诸侯争霸原因?

目的?

春秋先后称霸霸主?

旗号?

6.春秋首霸是谁?

其称霸原因?

.春秋争霸影响?

8.识记“晋国”位置

第7课战国时期社会变化

1.战国七雄名称及位置?

晋国分为哪三个国家?

2.观察并对比《春秋争霸形势图》与《战国形势图》回答:

春秋到战国发生了哪些变化?

其发展趋势是什么?

变化:

①诸侯国数目减少;

②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

③匈奴在北方崛起;

④各国修筑长城;

⑤战争频繁趋势:

逐步走向统一

3.战国时期战争特点?

著名战役及相关成语、典故?

战争结果?

对战国兼并战争的评价?

4.商鞅变法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时间?

人物?

性质?

作用(结果)?

成功原因?

从商鞅身上学到精神?

商鞅代表哪个阶级利益?

5.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

①变法损害了守旧贵族利益②秦孝公死后失去了政治支柱

6.商鞅变法中

①最能体现变法性质的措施(核心内容)?

②损害旧贵族利益措施?

③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

(有利于农业生产措施?

④加强中央集权,对后世行政管理制度有重大影响的措施?

⑤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措施?

7.都江堰修建时间?

国家?

地点?

影响?

体现思想?

(人与自然的和谐)

8.我国封建制度确立时期?

(战国时期)

第8课百家争鸣

学派

代表人物

主张

春秋后期

战国

兵家

春秋末期

1.儒家学说(孔子学说)的影响?

百家争鸣的影响?

3.百家争鸣的根本原因?

(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春秋战国时代特征?

(社会大变革)

5.春秋战国社会制度变化?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6.对待传统文化态度?

(批判继承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7.孔子提倡“为政以德,道之以德”有什么积极意义?

8.为什么说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第3单元秦汉时期: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9课秦统一中国

1.秦灭六国原因?

主要原因?

起止时间?

六国灭亡顺序?

秦统一意义?

商鞅变法与秦统一六国的关系?

(商鞅变法为秦朝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秦朝建立时间?

都城?

秦朝地位?

3.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政治、文化、经济、思想、交通、军事)

4.秦朝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特点(内容)

5.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意义?

加强了秦朝对全国的统治,有利于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为后世历代王朝所沿袭

6.郡县制影响?

统一文字作用?

统一货币作用?

7.灵渠沟通了哪两条水系?

万里长城起止点?

秦朝疆域?

8.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区别?

郡县制是由中央直接管辖地方的行政制度;

分封制中周天子只能管辖各国诸侯,不能管辖各国的臣民,这些臣民只对本国的诸侯效忠,久而久之,诸侯国的势力就越来越大。

9.郡县制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

①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从而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

②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