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100首.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04209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11 大小:801.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古诗100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1页
小学古诗100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1页
小学古诗100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1页
小学古诗100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1页
小学古诗100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1页
小学古诗100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1页
小学古诗100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1页
小学古诗100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1页
小学古诗100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1页
小学古诗100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1页
小学古诗100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1页
小学古诗100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1页
小学古诗100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1页
小学古诗100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1页
小学古诗100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1页
小学古诗100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1页
小学古诗100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1页
小学古诗100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1页
小学古诗100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1页
小学古诗100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古诗100首.docx

《小学古诗100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古诗100首.docx(1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古诗100首.docx

上册

写在前面的话

中国文化,渊源流长,几千年来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许多文化瑰宝,唐诗、宋词、元曲……各领风骚,尤其它们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奠基将打下扎实的基础。

你看,在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古诗。

五月的朝阳会引发我们“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情;漫天飞舞的雪花会激起我们吟诵“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诗句;清明节,会使我们产生“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联想;端午节,会燃起我们踏着“路漫漫修其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节拍对屈原足迹的追寻-----

你听,在我们的学习中,也离不开古诗。

当学生遇到挫折时,老师会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语言来鼓励他们;当学生随意浪费粮食时,爸爸会用: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的古诗来教导他们:

当学生因贪玩而忘记写作业时,妈妈会用“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的诗句来劝导他们------

我们知道,一个崇尚经典的民族一定是一个优秀的民族;一个崇尚经典的社会一定是一个充满希望的社会;一个崇尚经典的校园一定是一个健康而充满生机的校园;一个崇尚经典的人,一定是一个睿智坚强的人。

就让我们带领学生跟随古诗的脚步,慢慢欣赏,慢慢感悟。

十年、二十年后,孩子们的胸怀将因经典诗文的浸润而更加博大,目光将更加充满睿智,人格将更加完善,人生目标将更加高远------

一年级

江上渔者………………………6

夜宿山寺………………………7

悯农………………………8

华山…………………………9

春夜喜雨……………………10

遗爱寺……………………11

相思………………………12

七步诗………………………13

人日思归……………………14

二年级

夜立阶下……………………15

秋思………………………16

竹枝词……………………17

秋词……………………18

石头城…………………19

离思……………………20

夏日绝句…………………21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22

所见……………………23

剑客………………………24

三年级

行宫……………………25

山中杂诗…………………26

竹里馆…………………………27

峨眉山月歌……………………28

春夜洛城闻笛…………………29

逢入京使………………………30

滁州西涧………………………31

江南逢李龟年…………………32

送灵澈上人……………………33

约客…………………………34

四年级

论诗…………………………35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36

登幽州台歌……………………37

终南别业………………………38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39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40

无题……………………………41

相见欢…………………………42

登飞来峰………………………43

苏幕遮·碧云天…………………44

月夜…………………………45

五年级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46

过故人庄……………………47

客至………………………48

己亥杂诗·其五………………49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50

望月有感……………………51

雁门太守行…………………52

羌村三首·其三………………53

登楼…………………………54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55

江上渔者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注释】

  ①渔者:

捕鱼的人。

  ②但:

只。

爱:

喜欢。

  ③鲈鱼:

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

生长快,体大味美。

  ④君:

你。

一叶舟:

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⑤出没:

若隐若现。

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⑥风波:

波浪。

  ⑦一叶舟:

像落叶漂浮在水面的小船。

【译文】

  江上来来往往无数人,只知喜爱鲈鱼之鲜美。

  请您看那一叶小小渔船,时隐时现在滔滔风浪里。

【鉴赏】

  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

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

后二句通过的视线,指示出风浪中忽隐忽现的捕鱼小船,注意捕鱼的情景。

鲈鱼虽然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

“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旨在所在。

[1]创作背景 范仲淹是主张革新的政治家,北宋仁宗时曾担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他能够关心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一般民众的疾苦,写过一些同情劳动人民的诗歌作品,但流传下来的很少。

 

  江南水乡,川道纵横,极富鱼虾之利。

其中以江苏松江四腮鲈鱼最为知名。

凡往来于松江水上的,没有不喜欢这一特产,不希望一尝这一美味佳肴的。

范仲淹江苏吴县人,生长在松江边上。

对这一情况,知之甚深。

但他发之于诗,却没有把注意力仅仅停留在对鲈鱼这一美味的品尝和赞叹上,而是注意到了另外一些更值得注意的东西。

注意到了隐藏在这一特产背后的渔民的痛苦和艰险,并且深表同情。

【作者感情】

  表达作者对渔民工作痛苦艰险的同情。

夜宿山寺

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李白:

(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

  【前言】

  《夜宿山寺》这首诗曾被选入小学语文教科书,一般认为它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

此诗运用了极其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寺中楼宇的高耸,表达了诗人对古代庙宇工程艺术的惊叹以及对神仙般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之情。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想象瑰丽,夸张巧妙,活灵活现,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身临其境之感。

  【注释】

  ⑴宿:

住,过夜。

  ⑵危楼:

高楼,这里指山顶的寺庙。

危:

高。

百尺:

虚指,不是实数,这里形容楼很高。

  ⑶星辰:

天上的星星统称。

  ⑷语:

说话。

  ⑸恐:

唯恐,害怕。

惊:

惊动。

  【翻译】

  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的样子,人在楼上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

站在这里,我不敢大声说话,唯恐(害怕)惊动天上的神仙。

  【赏析】

诗人夜宿深山里面的一个寺庙,发现寺院后面有一座很高的藏经楼,于是他登了上去。

凭栏远眺,星光闪烁,李白诗性大发,写下了这一首纪游写景的短诗。

首句正面描绘寺楼的峻峭挺拔、高耸入云。

发端一个“危”字,倍显突兀醒目,与“高”字在同句中的巧妙组合,就确切、生动、形象地将山寺屹立山巅、雄视寰宇的非凡气势淋漓

悯农

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注释

1.悯:

怜悯。

  

2.粟:

(sù)谷子;栗粟。

3.犹:

还。

  

4:

四海:

泛指全国各地。

译文:

  

春天,农民把一粒粒谷子种下,秋天就可以收到很多粮食。

虽然全国各地的土地都被农民耕种,但农民还是因为粮食全被佞官夺去而饿死。

  

赏析:

  

这是一首揭露社会不平、同情农民疾苦的诗,着重写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

第一、二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以“春种”“秋收”,概写农民的劳动。

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形象地写出丰收的景象。

第三句“四海无闲田”,更写出全国的土地都已开垦,没有一处田地闲置着。

此句与前两句的语意互相补充,进而展现出硕果累累,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

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在丰收的年头,照理该丰衣足食了吧?

谁知结句却是“农夫犹饿死”。

这真是触目惊心!

一个“犹”字,发人深思:

到底是谁剥夺了劳动成果,陷农民于死地呢?

“犹饿死”三字极为深刻地揭露了社会不平,凝聚着诗人强烈的愤慨和真挚的同情。

华山

[宋]寇准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注释】

齐:

平齐,即一般高,一样高。

回首:

回头,低头看。

【古诗今译】

站在高高的华山之上,只有蓝天在我们的头顶,再没有别的山能与它比高低。

抬头仰望苍穹,太陽仿佛近在眼前;低头俯视脚下,只有蒸腾缭绕的云雾在半山腰弥漫。

【赏析】

寇准(961~1023),字平仲,北宋政治家,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人。

自幼丧父,家境贫寒,发奋读书,十九岁登进士第,官至宰相。

他的诗多清新之句,有《寇忠愍(mǐn,古同“悯”)公诗集》(亦即《巴东集》)传世。

《华山》是寇准七岁时的咏诗。

寇准,是北宋时期的一个稀世神童,他聪慧过人,才思敏捷,出口成章。

据史书记载,寇准小时候,其父大宴宾客,饮酒正酣,客人请小寇准以附近华山为题,作《咏华山》诗,寇准在客人面前踱步思索,一步、二步,到第三步便随口吟出了这首传为千古佳话的五言绝句。

这是一首即景即情之作,每一句都突出了华山的高峻陡峭,气势不凡,显得贴合山势,准确传神,可谓是难能可贵的佳作。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这两句诗意思是说,比华山高的只有蓝天,也没有任何一座山峰能与之平齐,极写华山巍峨高耸之非常。

其中“只有”一词说明了华山极高,再比华山高的就只有那蓝天了;“更无”说明华山是唯一最高的山峰,再没有任何一座山峰能与之平起平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这两句意思是说,当你站在高高的山顶的时候,抬起头来仰望苍穹,红日仿佛就在你的头顶上;低头俯瞰脚下,蒸腾的云雾正在半山腰缭绕弥漫。

“红日”后之“近”字,“白云”后之“低”字,都极有力地衬托了华山的高耸与陡峭。

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两点值得我们借鉴,一是对仗工整、严谨,没有一丝一毫的刀斧痕迹。

二是炼字精准,不着任何痕迹地衬托了华山的高耸、巍峨与陡峭,如前两句中的“只有”、“更无”和后两句中的“近”、“低”,都用得十分精准,十分巧妙。

无论是对仗修辞手法的运用,还是遣词炼字的功力,都说明了绝非等闲之辈所能为之,教人不敢相信它竟然出自于一个七岁孩童之口。

春夜喜雨

作者: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译文

译文  春雨知道适应季节,当万物萌发生长时,它伴随着春风,在夜晚偷偷地及时降临,滋润万物又细微无声。

郊野的小路和空中的云朵躲在黑暗之中,江上渔船的灯火却格外明亮。

待到天明,看那细雨滋润的红花,映着曙光分外鲜艳,饱含雨露的花朵开满了锦官城。

注释

(1)乃:

就。

(2)发生:

萌发生长。

(3)潜:

暗暗地,悄。

鉴赏

《春夜喜雨》抒写诗人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

全诗这样写道: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江湿处,花重锦官城。

”一二句“好”字含情,赞盛春雨。

“知时节”赋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在作者看来,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

遗爱寺

白居易

弄石临溪坐,寻花绕寺行。

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年),唐代诗人。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

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

元和年间任左袷遗及左赞善大夫。

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

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

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含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其诗语言通俗。

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

有《白氏长庆集》。

注释

  

(1)遗爱寺:

地名,位于庐山香炉峰下。

  

(2)弄:

在手里玩。

翻译

  我玩弄着石子,面对小溪而坐,为了赏花,我绕山寺的小路行走。

不时听到小鸟的啼鸣声,到处都能听到泉水的叮咚声。

赏析

“弄石临溪坐,寻花绕寺行。

”这两句是说是说诗人在小溪边玩赏那些奇形怪状的溪石,微风吹来花香扑鼻沁人心脾。

诗人四处张望却不知花在何处,于是诗人绕寺而行,一路上漫步寻花,“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这里山光水色无限美好。

小鸟的啾啾声十分动听,溪水汩汩流淌不绝于耳。

这一切,让诗人感到心旷神怡。

这首写景抒情的短诗,诗人将石、溪、花、鸟、泉等多种自然景物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描绘了一幅清新秀丽、生机勃勃的图画,勾勒出遗爱寺令人神往的风景,又通过“弄”“寻”“行”等细致的动作描写刻画,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诗歌两联虽然皆为对仗,但由于诗人善于运用动词,并在第二联中,及时变换句式结构,因而使得诗歌既具有整饬之美,同时又充溢着一种流动的、活泼的诗意。

生动地表现了遗爱寺周围生机盎然,清幽雅致的环境气氛。

相思

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注释

1、红豆:

又名相思子,一种生在岭南地区的植物,结出的籽象豌豆而稍扁,呈鲜红色。

2、采撷:

采摘。

译文

晶莹闪亮的红豆,产于岭南;

春天来了,该长得叶茂枝繁。

愿你多多采摘它,嵌饰佩带;

这玩艺儿,最能把情思包涵!

赏析

  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

一题为《江上赠李龟年》,可见是眷怀友人无疑。

起句因物起兴,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接着以设问寄语,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谊,表面似乎嘱人相思,背面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语双关,既切中题意,又关合情思,妙笔生花,婉曲动人。

全诗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谐柔美。

可谓绝句的上乘佳品。

七步诗

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注释

  尝:

尝试。

  持:

用来。

  羹(gēng):

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漉(lù):

过滤。

  鼓(gǔ):

豆。

这句的意思是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萁:

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釜:

锅。

  燃:

燃烧。

  本:

原本,本来。

  煎:

煎熬。

  相煎:

指互相残害全,表达了曹植对曹丕的不满。

  泣:

小声哭泣。

  何:

何必。

译文

  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子汁来做成糊状食物。

豆茎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

它说:

我们本来是同条根上生出来的,你又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我呢?

(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表现了作者对兄弟相逼,骨肉相残不满与厌恶。

赏析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是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

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通过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现象,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

人日思归

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作者简介:

薛道衡(540~609)隋代诗人。

字玄卿。

汉族,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人。

历仕北齐、北周。

隋朝建立后,任内史侍郎,加开府仪同三司。

炀帝时,出为番州刺史,改任司隶大夫。

他和卢思道齐名,在隋代诗人中艺术成就最高。

有集30卷已佚。

今存《薛司隶集》1卷。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录存其诗20余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录存其文8篇。

事迹见《隋书》、《北史》本传。

注释

  1.人日:

古代相传农历正月初一为鸡日,初二为狗日,初三为猪日,初四

  为羊日,初五为牛日,初六为马日,初七为人日。

  2.人归落雁后:

人回家的日子要落在春回大地北飞的雁群之后。

  3.思发在花前:

自己在花开之前就萌发了回乡的想法。

鉴赏

  据刘餗《隋唐嘉话》记载,此诗是诗人出使陈时在江南创作的。

笔调平淡,似乎不带什么感情,然而低吟之际,就会感觉到一股苦涩的思乡之情弥漫在字里行间。

  开头二句,诗人淡淡地说出一个事实: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然而一个“才”字则透露出诗人满腹心事,仿佛他在屈指计日,也许在他的主观感受中新年已过了许久,但仔细一算,原来入春才七天呀,时间过得真慢!

短短的七日已让人难以忍受,离乡两年的岁月又是怎样熬过去的呀:

诗人以平淡质朴的诗句道出度日如年的心情。

在这个春天到来之前,他就盘算着归乡了;可是现在眼看着春草将绿,春花将开,成队的鸿雁从头顶掠过,诗人却无法回去。

在后二句中,诗人先说“人归落雁后”,再说“思发在花前”,以将来迟归的结局来对照念念在心的思归愿望,更见出诗人身不由己,思归不得归的苦衷。

夜立阶下

袁枚

半明半昧星,三点两点雨。

梧桐知秋来,叶叶自相语。

作者简介

袁枚(1716-1797),汉族,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清代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乾隆四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乾隆七年外调做官,先后于江苏历任溧水、江宁、江浦、沭阳任县令七年,为官政治勤政颇有名声,奈仕途不顺,无意吏禄;于乾隆十四年(1749)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四十岁即告归。

在江宁小仓山下筑随园,吟咏其中,著述以终老,世称随园先生。

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

袁枚与纪晓岚素有"北纪南袁"之称,袁枚倡导"性灵说",为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

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及《补遗》,《子不语》、《续子不语》等著作传世。

翻译

天上闪烁着半明半暗的星光,空中飘落三点两点小雨。

梧桐树儿已经感受到了秋意,叶叶间有说不完的话语。

赏析

夜幕笼罩,群星闪烁,时明时暗,一片幽静。

空中偶尔飘落几缕雨丝,若有若无。

这是一个清冷的夜,凉风飕飕,带来些许秋的气息,被敏感的梧桐嗅到了。

雨打梧桐叶,发出些许声音,像是叶子在低声互语。

他们好像知道,秋天到来了,分别的日子不远了,一个个亲切地诉着衷肠,到了夜里,还不知道休息。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作者简介: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

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

世称“张水部”、“张司业”。

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

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

1《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

注释:

①意万重:

形容表达的思念很多。

②行人:

这里指捎信的人 

③开封:

把封好的信拆开。

④复恐:

怕这封信的内容不够多,说不尽。

译文:

洛阳城中又刮起了秋风,那凉丝丝的秋风似乎在催我写一封家书,将万重心意与亲人沟通、向亲人诉说。

心事永远说不尽,无奈太匆匆,捎信人即将出发,我又拆开了合上的信封,检查有没有说全自己的心事。

作品赏析:

这是乡愁诗。

通过叙述写信前后的心情,表达乡愁之深。

第一句交代“作家书”的原因(“见秋风”),以下三句是描写作书前、作书后的心理活动。

作书前是“意万重”,作书后是“复恐说不尽”。

“临发开封”这个细节把“复恐说不尽”的心态表现得栩栩如生,意形相融。

竹枝词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

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注释:

1竹枝词:

乐府近代曲名。

又名《竹枝》。

2晴:

与“情”同音,诗人用谐音双关的手法,表面上说天气,实际上是说这歌声好像“无情”,又好像“有情”,难以捉摸。

译文:

正是一场太阳雨后,两岸杨柳摇曳,青翠欲滴,江面水位初涨,平静如镜.少女心情抑郁地漫步在岸边,忽然,一阵悠扬的歌声从江上随风飘来,仔细一听,原来是久无音讯的情郎思恋自己的情歌.东边阳光灿烂西边雨绵绵,原以为是无情实则还有情。

作品赏析:

《竹枝词》是古代四川东部的一种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

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

刘禹锡任夔(kuí)州刺史时,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

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

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注释:

1悲寂寥:

悲叹萧条。

2春朝:

春天。

3排:

推开。

④碧霄:

青天。

译文: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作品赏析: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

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石头城

唐朝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中国唐朝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中山靖王刘胜。

又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近人卞孝萱则提出刘禹锡是匈奴族后裔,出生于嘉兴的新说,据邓声斌先生考证其父刘绪遭遇安史之乱,举族东迁定居彭城。

刘禹锡为贞元九年(7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