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045757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695.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

《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

陶瓷技艺高超。

(2)特点:

胡汉交融(民族交融)。

民族政策:

开明的民族政策。

(3)典型例子:

新罗三彩;

奈良三彩;

波斯三彩。

贡献:

影响了亚欧各国的文化发展;

丰富了亚欧各国的社会生活。

(4)态度:

积极(保护、抢救)。

现实价值:

保护传统文化;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树立文化自信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信息“唐三彩的出现、发展与唐代厚葬风气有着直接关系”,可以看出,与唐三彩兴起直接相关的社会风气是厚葬,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厚葬之风的存在于当时的农业发展;

陶瓷技艺高超有巨大的关系。

(2)依据材料二信息“表现的是胡汉文化融合后的新舞乐”,可以看出,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特点是胡汉交融(民族交融);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民族融合,这与唐朝实行的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关。

(3)依据材料三信息“朝鲜出现了以日常器皿为主的‘新罗三彩’。

日本斑现了‘奈良三彩’,波斯出现了蓝色调的‘波斯三彩’”,可以看出,唐三彩被各国仿制的有新罗三彩;

波斯三彩等;

依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唐三彩的外传影响了亚欧各国的文化发展;

(4)依据材料四信息“国家积极挖掘、抢救和保护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可以看出,我国当下对唐三彩烧制技艺的传承的态度是积极(保护、抢救)。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树立文化自信。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战国时期,那时还没有发明火药,也没有更多的先进工具。

要把大山劈开,就只能依靠钢钎和石锤旷日持久地凿打。

李冰想出了一个奇妙的方法。

决定对岩石使用火烧水浇的方式。

公元前256年,历时十四年之后,世界水利史上的“惊世之作”建成竣工。

开始了它对四川平原持续至今的影响……水通过宝瓶口持续稳定地流入成都平原,灌溉的便利使辽阔的乡村五谷丰登。

人们在栽种粮食的同时,还利用多余的水来蓄塘养鱼。

水又作为动力带动水轮水磨和水碾用来加工各种农产品。

农业不断发展,手工业也得以繁荣。

盆地之内犹如天之府库,物资取之不竭用之不尽,被世人誉为天府之国。

以至于后世的历代王朝都把成都平原视为重要的战略和粮食基地

——摘编自《世界遗产在中国》解说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惊世之作”指的是哪一项工程?

(2)阅读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

围绕主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都江堰。

(2)论述示例:

观点:

创新推动社会发展论述:

材料讲述了战国时期,在没有发明火药和更多先进工具的情况下,秦国李冰想出一个奇妙的办法,通过对岩石使用火烧水浇的方式,历时14年建成都江堰。

都江堰成为世界水利史上的惊世之作,它使四川平原成为天府之国,至今仍然发挥作用。

这充分说明创新的重要,创新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选用粗布、麻头作为造纸的原料,大大降低了造纸的成本。

使纸这样的书写材料得到广泛的传播,推动了中华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结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和发展的灵魂。

青年学生应努力培育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利用创新推动社会的发展。

【分析】

(1)根据材料内容“李冰”“公元前256年,历时十四年之后,世界水利史上的惊世之作建成竣工。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惊世之作”指的是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2)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观点从材料内容中归纳,符合题意即可。

如:

创新推动社会发展。

再根据材料内容和所学知识来举例论证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创新促进社会发展的史实,如都江堰的建造、造纸术的发明等,最后要注意扣题,写出结论即可。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晋以来,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

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摘自《中国历史》

材料二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摘自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材料一、材料二中选拔官吏的标准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析科举制度的作用。

(1)材料一:

出身门第的高低;

才能.

(2)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也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1)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

分析材料一的“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可以看出选拔官吏的标准是门第。

分析材料二的“机会均等”可知选拔官吏的标准是才能。

(2)本题考查科举制的有关知识。

分析材料二的“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

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可以概括出科举制度的作用是:

有利于打破门第限制,给平民提供了机会;

有利于创造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

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

有利于扩大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

有利于增强国家机构的活力;

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

有利于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在他的著作《新工具论》第1卷第13章写道:

“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海方面,而因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

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1)结合所学,材料中所说“磁石”指的是什么?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1)指南针。

(2)观点:

中国的古代科技发明(四大发明)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论述:

中国古代众多科技发明的产生和传播都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例如:

造纸术、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火药和火器传到欧洲后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指南针的应用则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综上所述,领先世界的中国古代科技发明是古代中国人智慧的结品,促进世界文明发展,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磁石“指的是指南针;

指南针的发明传播到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欧洲新航路的开辟准备了条件。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例如根据材料中“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可以归纳出论点是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对世界的贡献或者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可在围绕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古代科技发明进行论述,列举具体的史实,史论结合,层次清晰。

5.

(l)请写出上图中A、B两点的地名

(2)隋朝大运河是哪个皇帝下令开凿的?

运河的开凿有何意义?

(1)A.洛阳;

B.涿郡。

(2)隋炀帝。

意义:

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至今仍具有交通运输、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等价值。

(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1)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A.洛阳;

(2)第一小问: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隋炀帝。

第二小问: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隋朝大运河开凿的意义是: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

共遵诚信,虔奉欢盟,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送至雄州交割。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是月,与金国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割唐、邓二州界之,岁奉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休兵息民,各守境土。

—《宋史·

高宗本纪》

(1)材料一反映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一事件?

该事件发生在哪两个政权之间?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事件?

该事件有什么意义?

(3)谈谈对材料一、二事件的看法。

(1)澶渊之盟。

(1分)北宋与辽。

(1分)

(2)宋金和议。

(1分)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2分)

(3)澶渊之盟、宋金和议,对宋朝来说,是屈辱的条约,特别是宋朝每年向辽、金缴纳岁币,增加了两宋人民的负担;

同时和议后,双方得到长时间的和平稳定局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言之有理即可)。

(3分)

(1)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大宋和契丹”,我们可以判断出这是北宋和辽之间的议和,双方在澶州城下议和,内容是:

辽朝撤兵,宋给辽岁币,这在历史上称之为澶渊之盟,因此本题的答案是:

澶渊之盟,北宋与辽。

(2)通过材料中的关键词“金国、盟书、淮水”,我们可以判断出这是南宋与金议和的内容,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界,这标志着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3)澶渊之盟和宋金议和不论是对北宋还是对南宋来说,都是屈辱性的和约,但是却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融合与发展,因此本题的答案是:

澶渊之盟、宋金和议,对宋朝来说,是屈辱的条约,特别是宋朝每年向辽、金缴纳岁币,增加了两宋人民的负担;

同时和议后,双方得到长时间的和平稳定局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7.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她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包容世界的豪迈。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延四年,发诏修洛阳之乾元殿(隋场帝营建的宫殿,毁于战火)。

张玄素上书谏曰:

“巨闻阿房成,秦人散;

……乾元殿毕工,隋人解体。

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世?

……袭亡隋之弊,以此言之,甚于炀帝远夹。

”……上(唐太宗)叹曰:

“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

”顾谓房玄龄曰:

“……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宜即为之罢役”。

——摘自《资治通鉴》

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如一。

——唐太宗

材料三诗人杜甫在《忆昔》一诗中这样写道:

'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康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1)根据材料一在罢乾元殿问题上,唐太宗和张玄素取得的共识是什么?

唐太宗听取张玄素建议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唐太宗时唐蕃通婚的典型事例是什么?

(3)唐太宗的统治政策和治国成效出现了怎样的局面?

(4)材料三中唐诗描写了哪一皇帝统治时期出现的什么局面?

(5)纵观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唐朝进行概括性评价。

(1)共识:

不修乾元殿。

根本目的:

维护封建统治。

(2)幵明。

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3)贞观之治。

(4)唐玄宗(李隆基)。

开元盛世。

(5)唐朝繁荣、富强、开放、开明等。

(凡符合題意的其他表述均酌情给分)

(1)据材料一“贞观四年,(唐太宗)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按:

隋炀帝营建的宫殿,毁于战火)…张玄素上述谏曰:

‘臣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毕工,随人解体。

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随日?

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蔽,以此言之,甚于炀帝远矣’”和材料二“上(唐太宗)谓玄素曰:

‘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

’对曰:

‘若此以不息,亦同归于乱耳。

’上叹曰:

‘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

’顾谓房玄龄曰:

‘今玄素所言城有理,宜即为之罢役’”可知,唐太宗和张玄素取得的共识是不修乾元殿,如果滥用民力,将会导致人心离散,政权覆亡,唐太宗罢修乾元殿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避免重蹈秦始皇、隋炀帝的覆辙。

(2)根据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如一。

”可知,材料二反映了开明的民族政策。

唐太宗时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多次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

(4)根据材料三中的“开元”可知是开元盛世。

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是“开元”,唐玄宗即位后,任用姚崇等人当宰相,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政绩,还注意节俭,这些改革措施使开元年间政局为之一新。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5)纵观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繁荣、富强、开放、开明等。

【点睛】

解决本题的同时注意掌握归纳我国古代出现的盛世局面。

8.图示学习法是我们在学习历史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绘制简单的示意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对历史事件的空间和时间上的联系有更直观的了解。

下面是小明在学习《民族政权并立的代》这一课的知识时所绘制的示意图,请你结合此示意图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

(1)根据示意图和所学的内容,请将下列一段对此示意图的简介补充完整。

北宋结束了A时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并与辽和西夏之间进行了长期的交战,后议和,与辽和西夏处于并立状态。

后B灭辽,并南下灭亡北宋。

1127年,北宋皇帝钦宗的弟弟登基称帝,后定都,史称南宋。

(2)依据示意图及所学知识,分别写出辽与北宋的和议、B政权与南宋之间发生的一次重要战役。

(3)结合两宋时期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谈谈你的看法。

(1)五代十国,金,赵构,临安

(2)澶渊之盟,郾城大战。

(3)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应该互相友好往来,和睦相处,不能发动战争,战争不利于国家管理。

(1)根据示意图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并与少数民族政权辽和西夏之间进行了长期的交战,后议和,因此北宋与辽、西夏处于并立状态。

后金灭辽,并南下灭亡北宋。

1127年,北宋皇帝钦宗的弟弟赵构登基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2)依据示意图,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辽与北宋之间的和议是澶渊之盟,金与南宋之间发生的一次重要战役是郾城大战中岳飞收复了很多失地。

(3)依据两宋时期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的看法是中国历来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应该互相友好往来,和睦相处,不能发动战争,战争不利于国家管理。

9.阅读材料后请回答:

“中俄两国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和外兴安岭往东至海为界,外兴安岭以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西属俄国,外兴安岭以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东属中国。

(1)这部条约名称是什么?

何时签订的?

(2)这部条约鉴订前,俄军曾在什么地方两次被打败?

(3)这部条约的签订有什么历史意义?

(1)《尼布楚条约》。

1689年签订的。

(2)雅克萨。

(3)这部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依据材料可知,上述条约的名称是《尼布楚条约》,是在1689年签订的。

这部条约鉴订前,俄军曾在雅克萨两次被打败。

《尼布楚条约》的签订的历史意义:

这部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浙江(杭州)府学教授林元亮,奏章上有“作则垂宪”,处斩。

北平府学教授赵伯彦,奏章上有“仪则天下”,处斩。

桂林府学教授蒋质,奏章上有“建中作则”,处斩。

这些句子里有“则”,本是“法则”“标准”之意。

但朱元璋不作如此解释,当时江南方言,“则”与“贼”同音,朱元璋认为显然是讥讽他作过小偷的往事。

——柏杨《中国人史纲》

科举考试到明王朝,只剩下进士一科,并分为三个阶段完成。

县级考试(县试)录取,称为秀才。

然后,才有资格参加省级考试(乡试),录取后为举人。

然后才有资格参加由教育部(礼部)主持的中央级考试(会试),录取后再参加由皇帝主持(实际由宰相或宦官主持)的最高考试(殿试),录取后称为进士。

明王朝跟宋朝一样,有一项不成文法,非进士出身,不能担任宰相(大学士)或部长级高级官员。

明朝科举考试作八股文,不能发挥自己的意见,也不是自己说话,(八股文中没有“我”字),而是儒家圣人系统在说话,看起来四平八稳,面面俱到,实际上却什么都没有触及。

这种文体事实上是严厉的禁止独立思考。

知识分子所从事的唯一研究工作是从“四书”“五经”中选出全部可作为考试的题目。

——柏杨《中国人史纲》(整理)

(1)据材料一,朱元璋从文句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罗织罪状,制造冤狱的做法,人们称之为什么?

(2)据材料二,明朝的科举考试分为哪几个阶段?

(3)以上材料反映了明朝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两项措施,这两项措施所造成的主要危害有哪些?

(1)文字狱。

(2)明科举考试分县试、乡试和会试、殿试几个阶段。

(3)明朝的文字狱残害无辜,制造恐惧,不得人心。

八股取士严重禁锢思想,限制独立思考,脱离社会实际,不利培养、选拔创新人才。

这两项措施都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言之成理,酌情打分。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字狱是指满清统治者迫害知识分子的一种冤狱。

皇帝和他周围的人故意从作者的诗文中摘取字句,罗织成罪,严重者会因此引来杀身之祸,甚至所有家人和亲戚都受到牵连。

据材料一,朱元璋从文句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罗织罪状,制造冤狱的做法,人们称之为文字狱。

(2)据材料二的“科举考试到明王朝,只剩下进士一科,并分为三个阶段完成。

”可知明科举考试分县试、乡试和会试、殿试几个阶段。

(3)材料一反映的是明朝的文字狱,文字狱残害无辜,制造恐惧,不得人心。

材料二反映的是明朝的八股取士。

文字狱和八股取士这两项措施都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11.观察如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请写出图中大运河中心点C的地名。

(2)和图中的长江、黄河、淮河等河流相比,大运河在走向上有何特点?

(1)洛阳。

(2)南北走向。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从北往南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2)由图可以看出,和图中的长江、黄河、淮河等河流相比,大运河在走向上的特点是南北走向。

12.阅读以下材料:

(图一、图二)

一般来说,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中原王朝覆灭,各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

第二是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形成格局分裂局面。

第三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

——《中华文明史》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

明朝人方孝儒曾言:

“在宋之时,见胡服、闻胡语者犹以为怪……至于元,百年之间,四海之内,起居、饮食、声音、器用,皆化而同之。

——《宋史》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图一与图二分别属于“中原王朝与边疆关系发展模式”中的哪一种模式?

(2)材料三反应的现象是在哪一次议和后出现的?

你如何看待这次议和?

(3)根据材料四,概括元朝时期出现的现象,并谈谈你对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看法。

(1)图一:

属于第三种模式;

图二:

属于第二种(或者把材料内容抄下来)

(2)宋辽议和或者澶渊之盟;

一方面加重北宋人民负担,另一方面双方保持一百多年相对和平局面,双方经济文化呈现繁荣景象;

(3)民族融合;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国家;

我国民族关系以和为主等

(1)根据材料一的图片信息以及材料二“一是中原王朝覆灭,各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

第三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的信息,依据所学可知,图一属于“中原王朝与边疆关系发展模式”中的第三种模式;

图二属于“中原王朝与边疆关系发展模式”中的第二种模式。

(2)依据材料三“(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的信息,依据所学可知,1005年1月,宋与辽订立和约:

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

因澶州(河南濮阳)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这次议和一方面加重北宋人民负担,另一方面双方保持一百多年相对和平局面,双方经济文化呈现繁荣景象。

(3)根据材料四“在宋之时,见胡服、闻胡语者犹以为怪……至于元,百年之间,四海之内,起居、饮食、声音、器用,皆化而同之。

”的信息,依据所学可知,元朝时期民族融合现象加强,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国家;

我国民族关系以和为主,发展友好合作的民族关系,争取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的有效信息“一是中原王朝覆灭,各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

第三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