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泉州五中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1 答案和解析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05703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98.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泉州五中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1 答案和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泉州五中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1 答案和解析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泉州五中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1 答案和解析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泉州五中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1 答案和解析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泉州五中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1 答案和解析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泉州五中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1 答案和解析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泉州五中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1 答案和解析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泉州五中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1 答案和解析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泉州五中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1 答案和解析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泉州五中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1 答案和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泉州五中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1 答案和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泉州五中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1 答案和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泉州五中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1 答案和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泉州五中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1 答案和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泉州五中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1 答案和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泉州五中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1 答案和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泉州五中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1 答案和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泉州五中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1 答案和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泉州五中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1 答案和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泉州五中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1 答案和解析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泉州五中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1 答案和解析Word下载.docx

《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泉州五中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1 答案和解析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泉州五中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1 答案和解析Word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泉州五中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1 答案和解析Word下载.docx

C.d点物质的化学式为NH3·

H2O

D.e点物质和f点物质不可能是同一种物质

7.纳米小人的英语是Nanoputian,这是JamesMTour教授发明的一个合成词。

Nanoputian是一些拟人的有机分子,它们都是通过分子电子学研究中常用的有机结构单元组合起来的,但又同时充满了创意。

如图为某纳米小人(C39H42O2)的结构简式。

下列关于C39H42O2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1个分子中含有1个氧分子

B.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C.1个分子中含有83个原子

D.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3:

14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盐一定含有金属元素

B.化合物中一定含有不同种元素

C.碱的水溶液呈碱性,所以碱一定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D.常温常压下某瓶气体只含碳、氧两种元素,瓶内物质一定不可能是三种气体的混合物

9.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检验某物质是否为碳酸盐

取样加入足量的稀盐酸,观察是否产生气泡

B

除去NaNO3溶液中少量NaCl

先加入适量的AgNO3溶液,后过滤

C

鉴别稀有气体和氮气

分别往集气瓶中伸入燃着的木条,观察是否熄灭

D

鉴别化肥KCl和CO(NH2)2

取样分别与熟石灰混合研磨,闻气味

 

A.AB.BC.CD.D

10.工业烟气脱硫就是将烟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硫除去。

采用“双碱法”脱硫的工业流程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吸收塔: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OH+SO2=Na2SO3+H2O

B.沉淀室:

发生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C.氧化室:

反应过程中只有硫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

D.上述流程:

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是氢氧化钠溶液

二、填空题

11.“世事洞明皆学问”,学习化学要做到“学以致用”。

(1)误食重金属盐后,可尽快喝适量_____解毒。

(2)玻璃钢属于_____(填“金属”、“合成”或“复合”)材料。

(3)包装食品的塑料袋应用_____(填“聚氯乙烯”或“聚乙烯”)塑料。

(4)“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的描述属于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5)鉴别棉纱和丝绸的方法是_____。

(6)中国书画长期留存得益于墨的成分。

中国古墨的主要成分是_____(填化学式)。

(7)“杯水车薪”无法达到灭火的原因是:

_____。

12.“微观——宏观——符号”三重表征是化学独特的表示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

(1)如图中A是锡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信息,B、D分别为两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E为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F为某原子结构模型的示意图。

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

已知:

质量数(相对原子质量的整数值)=质子数+中子数。

①则某种锡原子核内中子数为_____。

②B与D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

③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分布是有规律的。

E图中乙的原子序数_____(填“大于”或“小于”)甲的原子序数。

乙所代表的元素与Ne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其原因是_____。

(2)从微粒的角度说明图F中反应的实质是_____。

(3)经研究发现NH3燃烧的产物没有污染。

且释放大量能量,有一定应用前景,若D为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13.金属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

(1)在汽车电路中,经常用铜作导线,这是利用了铜的_____;

汽车车体表面喷漆不仅美观,而且可有效防止铁与_____接触而生锈。

(2)铝和氧化铁在高温下发生置换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工业上常利用此反应焊接铁轨。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3)向一定质量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Zn,溶液质量与加入Zn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填化学式)则a点溶液中的溶质为_____;

d点所得固体为_____。

14.科学家研究一种以乙烯作为还原剂的脱硝(NO)原理,其脱硝机理示意图和反应过程如图1所示。

反应过程的原理如下:

②3O2+6NO

6NO2;

③6NO2+2C2H4

4H2O+4CO2+3N2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过程能减缓_____(填“硝酸”或“硫酸”)型酸雨污染。

(2)反应过程中涉及的氧化物有_____种。

(3)反应过程使用的催化剂为_____(填化学符号)。

(4)写出该脱硝原理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5)脱硝率与温度、负载率(分子筛中催化剂的质量分数)的关系如图2所示。

为达到最佳脱硝率,应采取的条件是_____。

三、推断题

15.化学的“北斗七星”分别代表:

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酸、碱、盐;

相邻的物质间能发生反应。

其中A为金属单质、D为金属氧化物(例如Fe2O3)、F为碱。

(1)根据推断写出以下两种物质的化学式:

B:

_____;

G:

(2)写出属于F的一种物质及其用途_____。

(3)写出符合D与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该反应属于_____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4)写出符合题目要求属于C的物质化学式_____。

四、实验题

16.在实验室中利用下列仪器进行制取气体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利用图中仪器可以制取二氧化碳:

①你选择的仪器是_____(填字母序号);

②你选择的药品是_____(填名称);

③实验过程中加入液体的量至_____。

(2)利用高锰酸钾以及图中部分仪器还需补充仪器_____(填仪器名称)和棉花才可以制取并收集氧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根据所选的仪器可知其收集方法为_____,该收集方法判断氧气是否集满的依据是_____。

(3)若用装置I收集氧气,水应从_____端导管排出(填“a”或“b”)。

(4)组装装置时,应遵循_____(填“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的顺序操作。

17.某校开展“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活动中,部分作品如下:

(1)小黄同学:

如图1所示,将注射器中1mL氢氧化钠溶液注入试管中,轻轻摇晃。

其实验现象:

小颜同学认为该设计方案不够严密。

应补充实验:

(2)小郭同学:

如图2所示,同时将注射器中的水(5mL)和氢氧化钠溶液(5mL)注入锥形瓶中,观察U形管中液面高低。

实验现象:

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_____。

(3)小孙同学:

往充满纯净干燥二氧化碳气体的塑料瓶中加入一药匙的氢氧化钠粉末,迅速盖好瓶盖,然后充分振荡。

反应前后如图3所示。

实验现象及解释:

①塑料瓶变瘪,说明_____;

②塑料瓶内壁变模糊,说明反应后有_____生成。

实验后为了让变瘪的塑料瓶恢复原状,小李同学建议利用注射器往瓶中注入一定量的_____(填药品名称)即可。

(4)兴趣小组:

将CO2持续通入一定浓度一定量的NaOH溶液(pH=13)中,用pH计测定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如图4),结果如图5所示。

老师提示:

本实验条件下,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的pH分别约为11.0和8.5。

写出图5中BC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写出图5中D点溶液中存在的溶质_____。

五、计算题

18.某盐酸中混有少量的MgCl2,小明为了测定该盐酸混合液中HCl的质量分数,进行如下图实验:

请结合如图实验数据,完成以下计算:

(1)观察上图的实验过程确定坐标图中a的数值为_____;

(2)所加NaOH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求该盐酸混合液中HCl的质量分数。

(写出计算过程;

化学方程式:

NaOH+HCl=NaCl+H2O;

2NaOH+MgCl2=2NaCl+Mg(OH)2↓)

参考答案

1.C

【详解】

A、发现太阳系外行星属于天文学科研究的范畴,故错误;

B、减轻全球贫困方面的实验性做法属于社会学研究的范畴,故错误;

C、锂离子电池方面的研究贡献属于化学学科研究的范畴,故正确;

D.发现了细胞如何感知和适应氧气供应属于生物学研究的范畴,故错误;

故选:

C。

2.D

A、单质是含有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氢气、氦气属于单质,氨气含有两种元素,属于化合物,故错误;

B、有机物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甲烷、酒精都属于有机物,石墨烯(C60)属于碳的单质,故错误;

C、苛性钠是氢氧化钠的俗名,属于碱,故错误;

D、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有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生素等,食盐、水、维生素都是人体需要的营养素,故正确。

D。

3.C

A、75%酒精溶液作消毒剂,可以杀死病菌,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B、石蕊作酸碱指示剂,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C、活性炭用于防毒面具是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正确;

D、生石灰用作干燥剂,是生石灰和水反应生成熟石灰,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区分物质的用途是利用了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关键就是看利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体现出来。

4.D

A、使用胶头滴管时,伸入液体前,应捏紧胶头,排出里面的空气,再伸入试剂中吸取液体,图中液体中有气泡产生,说明伸入液体前没有捏紧胶头排出里面的空气,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不能放在纸上称量,应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配制氯化钠溶液时,溶解操作应在烧杯中进行,不能在量筒内进行,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关闭止水夹,手捂热烧瓶,集气瓶中导管形成一段稳定水柱,可说明气密性良好,故正确。

5.C

【分析】

图中a表示电子,b表示中子,c表示质子。

A、质子数决定原子种类,由题中信息知,图中c表示质子,所以决定该原子种类的粒子是c,选项A错误;

B、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因此原子中b与c的数目不一定相同,选项B错误;

C、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因此原子中a与c的数目一定相同,选项C正确;

D、因为电子的质量很小,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选项D错误。

故选C。

6.D

A、a点氮元素的化合价为0,属于单质,故A正确;

B、b点是氮元素的化合价为+5的氧化物,为N2O5,c点是氮元素的化合价为+5的酸,为HNO3,b点→c点的化学方程式为N2O5+H2O=2HNO3,故正确;

C、d点是氮元素化合价为-3的碱,氨水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化学式为NH3·

H2O,故正确;

D、硝酸铵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分别是-3、+5,故D错误。

7.C

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1个C39H42O2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故错误;

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C39H42O2分子由碳、氢、氧三种原子构成的,故错误;

C、由化学式可知,1个C39H42O2分子是由39个碳原子、42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1个该分子中含有83个原子,故正确;

D、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12×

39):

(42×

1)

13:

14,故错误。

8.B

A、盐不一定含有金属元素,如氯化铵,故错误。

B、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则化合物中一定含有不同种元素,故正确。

C、碱的水溶液呈碱性,但碱不一定都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如氢氧化铜难溶于水,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故错误。

D、常温常压下某瓶气体只含碳、氧两种元素,瓶内物质可能是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氧气三种气体的混合物,故错误。

B。

9.B

A、取样,滴加稀盐酸,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不能检验某固体为碳酸盐,也可能是活泼金属,故选项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硝酸钠中混有氯化钠,加入适量的硝酸银溶液,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和硝酸钠溶液,符合除杂质的条件,故选项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

C、用燃着的木条伸入其中,稀有气体和氮气都能使燃烧的木条熄灭,不能鉴别,故选项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取样分别与熟石灰混合研磨,KCl和CO(NH2)2都不能与熟石灰反应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不能鉴别,故选项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一般的除杂质题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时不能加入新的杂质。

10.C

A、吸收塔:

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OH+SO2=Na2SO3+H2O,故正确;

B、沉淀室中亚硫酸与石灰乳反应生成亚硫酸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H2SO3+Ca(OH)2═CaSO3↓+2H2O,该反应是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故正确;

C、氧化室中通入氧气的目的是将亚硫酸钙氧化成硫酸钙,反应的方程式为:

2CaSO3+O2=2CaSO4,反应过程中只有氧元素和硫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故错误;

D、上述流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是NaOH,故正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跨度。

11.牛奶(或豆浆或蛋清)复合聚乙烯物理取样,灼烧,闻气味C无法将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1)误食重金属盐后,应服用富含蛋白质的物质来解毒,如可尽快喝适量牛奶或豆浆或蛋清解毒;

故填:

牛奶(或豆浆或蛋清);

(2)玻璃钢是玻璃纤维与合成材料复合而成的一种特殊材料,属于复合材料;

复合;

(3)聚乙烯塑料无毒可用来包装食品,聚氯乙烯会产生有毒物质,不能直接接触食品,故填:

聚乙烯;

(4)“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描述了水的三态变化,在此过程中主要是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物理;

(5)棉线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灼烧时产生烧纸的气味;

丝绸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灼烧时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

取样,灼烧,闻气味;

(6)中国古墨的主要化学成分是碳,其化学性质非常稳定,因此古字画能够保持很长时间不褪色.故填:

C;

(7)水灭火的原理是:

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而杯水太少,无法将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所以不能灭火;

无法将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12.69Mg3N2大于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氢离子与碳酸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和二氧化碳3O2+4NH3

6H2O+2N2

(1)①锡原子的质量数约为119,原子序数为50,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则某种锡原子核内中子数为,119-50=69;

69;

②B、D的质子数分别为7和12,为氮和镁元素,氮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5,易得到3个电子形成带3个单位负电荷的阴离子,镁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易失去2个电子形成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化合价的数值等于离子所带电荷的数值,且符号一致,则氮元素显-3价,镁元素显+2价;

B与D形成化合物为氮化镁,其化学式为:

Mg3N2。

Mg3N2;

E图中乙的原子序数大于甲的原子序数。

乙所代表的元素与Ne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其原因是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大于;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2)从图可以看出该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

氢离子与碳酸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3)由在一定条件下,A、B能发生化学反应生成C和D,其微观示意图可知,A为氧气,B为氨气,C为水,若D为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则D是氮气,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O2+4NH3

6H2O+2N2。

13.导电性水和氧气Fe2O3+2Al

2Fe+Al2O3AgNO3、Cu(NO3)2、Zn(NO3)2Ag、Cu和Zn

(1)在汽车电路中,经常用铜作导线,这是利用了铜的导电性;

汽车车体表面喷漆不仅美观,而且可有效防止铁与水和氧气接触而生锈。

导电性;

水和氧气;

(2)铝和氧化铁在高温下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铁和氧化铝,化学方程式为:

Fe2O3+2Al

2Fe+Al2O3;

(3)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Zn>Cu>Ag,向一定质量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Zn,与两种溶质依次发生反应

所以析出银的过程是溶液质量减少的过程,析出铜的过程是溶液质量增加的过程。

在a点时,硝酸银没有全部参加反应,溶液中含有硝酸银、硝酸铜和生成的硝酸锌;

d点时,锌已经过量,所得固体分别为银、铜和锌。

AgNO3、Cu(NO3)2、Zn(NO3)2;

Ag、Cu和Zn。

14.硝酸4Cu+6NO+3O2+2C2H4

3N2+4CO2+4H2O350℃、负载率3%

(1)根据脱硝机理示意图和反应过程如图,该反应过程能将氮的氧化物转化为氮气,能减缓硝酸型酸雨污染。

硝酸;

(2)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物质,反应过程中涉及的氧化物有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二氧化碳和水,共四种氧化物。

4;

(3)根据脱硝机理示意图和反应过程如图,反应过程使用的催化剂为Cu+。

Cu+;

(4)图1可知,在催化剂的作用下,C2H4与NO、O2反应最终生成N2、CO2、H2O,反应总方程式为:

6NO+3O2+2C2H4

3N2+4CO2+4H2O,故填:

3N2+4CO2+4H2O;

(5)由图可知,b曲线的最高点处,脱硝率高,负载率低,适宜的温度,适合条件为350℃、负载率3%;

350℃、负载率3%。

15.O2FeCl3制肥皂Fe2O3+6HCl═2FeCl3+3H2O复分解CO

A为金属单质、D为金属氧化物、F为碱,假设A为铁,B氧气能与铁在点燃条件下反应,C一氧化碳和与氧气反应,D氧化铁能与一氧化碳反应,E盐酸能与氧化铁反应,F氢氧化钠能与盐酸反应,G氯化铁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经验证推到正确。

(1)B是氧气,G是氯化铁;

O2;

FeCl3;

(2)F可以是氢氧化钠等,氢氧化钠可用于制肥皂。

制肥皂;

(3)D与E反应是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Fe2O3+6HCl═2FeCl3+3H2O。

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属于复分解反应。

Fe2O3+6HCl═2FeCl3+3H2O;

复分解;

(4)C可以是一氧化碳。

CO。

16.ABGH大理石和稀盐酸形成液封试管2KMnO4

K2MnO4+MnO2+O2↑排水法有大气泡从起集气瓶口冒出a从下往上

(1)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①因此选择的仪器是:

ABGH;

②选择的药品是大理石和稀盐酸;

大理石和稀盐酸;

③实验过程中加入稀盐酸的量至淹没长颈漏斗下端管口,形成液封,防止产生的二氧化碳逸出。

形成液封;

(2)若补充一种仪器试管,再利用高锰酸钾以及图中仪器还可以制取氧气;

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和氧气,要注意配平;

根据所选的仪器可知其收集方法为排水法,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当有大气泡从起集气瓶口冒出时,证明氧气收集满。

试管;

2KMnO4

K2MnO4+MnO2+O2↑;

排水法;

有大气泡从起集气瓶口冒出;

(3)若用装置I收集氧气,气体应从b端导管进入,因为氧气的密度比水小;

水从a端排出,故填:

a;

(4)组装装置时,应遵循从下往上的顺序操作。

从下往上。

17.注射器活塞向上移动将注射器中1mL蒸馏水溶液注入试管中,轻轻摇晃U形管中液面左高右低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消耗了大量二氧化碳,左边瓶内气压减小的更多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水稀盐酸Na2CO3+H2O+CO2=2NaHCO3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1)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试管中气压减小,轻轻摇晃。

其实验现象是注射器活塞向上移动。

二氧化碳会与水反应,能溶于水,所以认为根据上述实验现象不足以证明二者发生了化学反应,应补充实验:

将注射器中1mL蒸馏水溶液注入试管中,轻轻摇晃。

注射器活塞向上移动;

将注射器中1mL蒸馏水溶液注入试管中,轻轻摇晃;

如图2所示,同时将注射器中的水(5mL)和氢氧化钠溶液(5mL)注入锥形瓶中,U形管中液面左高右低,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

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消耗了大量二氧化碳,左边瓶内气压减小的更多。

U形管中液面左高右低;

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消耗了大量二氧化碳,左边瓶内气压减小的更多;

(3)往充满纯净干燥二氧化碳气体的塑料瓶中加入一药匙的氢氧化钠粉末,迅速盖好瓶盖,然后充分振荡。

反应前后如图3所示。

①塑料瓶变瘪,说明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二氧化碳被消耗,瓶内气压减小;

②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放热,水变成水蒸气,塑料瓶内壁变模糊,说明反应后有水生成。

实验后为了让变瘪的塑料瓶恢复原状,小利用注射器往瓶中注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即可,因为稀盐酸和生成的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

水;

稀盐酸;

(4)本实验条件下,图5中BC段发生的反应是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