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网络课堂笔记适用于东北财经大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05761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9.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网络课堂笔记适用于东北财经大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心理学网络课堂笔记适用于东北财经大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心理学网络课堂笔记适用于东北财经大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心理学网络课堂笔记适用于东北财经大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心理学网络课堂笔记适用于东北财经大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心理学网络课堂笔记适用于东北财经大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心理学网络课堂笔记适用于东北财经大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心理学网络课堂笔记适用于东北财经大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心理学网络课堂笔记适用于东北财经大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心理学网络课堂笔记适用于东北财经大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心理学网络课堂笔记适用于东北财经大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心理学网络课堂笔记适用于东北财经大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心理学网络课堂笔记适用于东北财经大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心理学网络课堂笔记适用于东北财经大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心理学网络课堂笔记适用于东北财经大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心理学网络课堂笔记适用于东北财经大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心理学网络课堂笔记适用于东北财经大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心理学网络课堂笔记适用于东北财经大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心理学网络课堂笔记适用于东北财经大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心理学网络课堂笔记适用于东北财经大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网络课堂笔记适用于东北财经大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心理学网络课堂笔记适用于东北财经大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网络课堂笔记适用于东北财经大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心理学网络课堂笔记适用于东北财经大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男(外貌)→女(狩猎)

女(性格)→男(采集)

吸引力进化

胖美——食物不足

瘦美——充足

沟通——人不独立,社会性,改变他人(语言,语音,态势。

非言语沟通(巴比伦塔)——文化共享性同源性

面部表情:

达尔文——人&

动物情绪表达情绪一致性

面部模式——扩大(假装惊喜)&

缩小(男儿有泪不轻弹)&

中性(打牌)——情景不同

——检索情绪——差异→人格&

性别

身体姿势萨宾象征性(嘘)说明式(吃饱抚胃)调整式(欲行看表)自适应(下意识,西子捧心)

人际距离霍尔接触性&

非接触性(中)0——46亲密46——120个人120——360社会360——公共气泡空间ps公共汽车

情景文化影响沟通高情境文化(中)how&

内容委婉点头沉默

低情境文化(西)only内容直接打断

跨国谈判

推测

表达方式

戏剧化表达方式偏好

敏感程度

指导行为

高变化——短暂——压力

21世纪是心理学的时代

笛卡尔——身心二元论—身心分别诊断治疗

爱因斯坦——统一场论

汉斯塞里ps压力源

压力本质:

应激,是个体面临或察觉(认知、评价)到环境变化,压力源对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作出的适应和应对的过程。

反应:

压力的源头广泛性

压力的反应非特异性

压力的反应的素质决定性个体差异A型人格&

完美人格悲观&

乐观塞利格曼——积极心理学创始人

压力的对适应的诱导性

阶级模型坎农——阶段论警戒阶段(战斗&

逃跑)——抵抗——适应衰竭急性损伤&

慢性损伤

来源死亡,生病,离婚。

结婚LCU←环境,动机

管理&

应付改变压力来源发展应对技能发展合理思维平衡生活方式积极心理暗示改变视角真笑——杜乡式微笑假笑——官夫人剪彩⊙﹏⊙!

压力无法消除,只能缓解,自我管理

压力&

效率倒U曲线——积极

慢性&

急性&

间歇性

心理学功能:

描述,阐释,预测,控制

原生家庭:

一个人出生并被养育的家庭

与原生家庭有关的心理社会现象

1.啃老族

2.大学生陪读现象

3.“父母皆祸害”网络小组eg控制,忽视

4.父母及子女冲突中的恶性事件eg自伤,离家出走,自杀,对父母的暴力

5.单亲家庭,收养家庭,继亲家庭子女特殊问题

如何解决分离与个体化的完成是成长的一个重要标志

(原生家庭(出生))→(原生家庭()分离)→(原生家庭()个体化<

新关系、新家庭>

健康状态:

1.原生家庭外自己独立空间

2.自我决定,自我承担责任

3.原生家庭外与他人家里关系(友情、爱情)

4.与原生家庭保持恰当距离,有连接且彼此支持

分离个体化两个重要发展时期NO.1断奶(身心)0——3

NO.2心12——18青春期

父母扮演重要角色

阿德勒每个人自卑感

温尼科特婴儿总是和养育者连接在一起

马勒分离和个体化

分离:

儿童能把自觉与母亲和世界上其他人区分开

个体化:

成为一个个体的感觉,包括内在自主性发展

0——3岁0——1月正常的孤独:

未分化能量指向自身绝对原发性自恋对其他人无任何感觉

2——4月正常的共生:

与母亲是一个无所不能的系统(认为自己做,自恋满足——很好水平自尊,自我价值感)

共同体中的两个人组成的一个个体

4——36月分离和个体化:

个体感个体同一感

1.分化:

从共生体分离互动→关系出现扩展世界对陌生事物好奇

2.实践:

容易区别自己身体和母亲身体自己行走接触外界兴奋(危险东西)探索自主性

母亲态度重要

3.和解:

成熟自我了解没有母亲无法真正独立全能感降低依赖感上升回到母亲身边

母亲适应(意识需求,理解需求)

4.情感客体恒定(没有终点):

对母亲形成恒定内在表象,容忍身体上分离

未形成则为安全仍在母亲身边(残留)

→障碍:

早期共生期未完成&

未分离并成为个体会影响人一生(人际关系)

分离和个体化:

1.不停滞,持续一生

2.不直线,螺旋上升

青春期:

分离和个体化

如何顺利完成(与幼儿期不同,自己配合更重要)

布洛斯——早期的客体关系重现,回到幼儿期以来&

独立的矛盾中→调整上一阶段残留

马勒:

意识到与父母不同有自己的秘密寻求自己的独立空间

友情重要独立处理

各种压力(同龄人一样)寻求帮助或独立处理,经验增多,受挫

4.情感客体恒常

个体化阶段:

价值观大致形成

完成个体化任务

建立内在稳固个体

自己选择升学志愿,做好准备离家读书,做好准备离家工作

有较稳定的同伴关系

乔瑟尔森:

和解是分离和个体化顺利发展的重要阶段,且是艰难阶段

与父母分离后青少年一有所获就会回头确认父母是否仍在原处,希望继续得到父母的爱和认可

矛盾心理持续多年,分离和个体化最艰难阶段是亲子关系发展动力

父母关系矛盾状态:

难共识

子女义无反顾实践,因无父母相应指导,成长多挫折,不能顺利解决

全部由父母解决,依赖→对父母要求高,要求互动

安娜弗洛伊德:

最理想父母——时进时退→促进子女发展事业&

人际关系→不切断关系,不再将父母作为自尊唯一来源

两种自主性支持方式:

1.促进青少年独立表达思维&

决策

2.能够帮助孩子探索自身价值观&

兴趣,并鼓励孩子按照进行活动

3.尽可能为孩子提供选择机会,较少坚持控制&

权力(不要吐槽为什么有三条,我也不知道)

同伴作用在个体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同伴支持会影响分离和个体化,弥补上次分离和个体化缺陷

自我探索中的困难:

1.人际关系

2.学习压力

3.情感产生&

发展

4.未来选择&

规划

不能解决儿导致心理困扰:

1.自我怀疑

2.受挫感

3.迷茫

4.焦虑

To青少年非建设性:

1.回避问题

2.报喜不报忧

3.寻求他人帮助受阻而放弃

4.事无巨细请示父母由之代替解决

建设性:

1.正视困难

2.自我思考&

理解,尝试自我解决

3.寻求同伴

4.寻求父母帮助(具体提问)

To父母非建设性:

1.一切听从父母建议

2.如违背则威胁

1.尝试理解困扰

2.放心让孩子与同伴接触交流

3.鼓励孩子探索解决方案,支持

4.商讨建设性意见,让孩子学会

亲密:

密切的私人联系&

归属感

人与生俱来具有归属&

爱别人的需要

亲密关系:

能满足这些需要的关系

吸引我们的人,我们喜欢&

爱的人,同我们存在浪漫关系&

性关系的人,我们获得情感支持&

与之相伴一生的人

狭义:

异性间,夫妻,伴侣,恋人

广义:

不限性别年龄,两人间和谐融洽的关系,朋友,亲子

人是关系动物,喜欢与他人互动

归属感满足重要∵正常生活需要经常愉快&

亲密在长期的充满爱心的关系中互动;

不满足会产生问题

亲密关系与其他关系不同:

了解,关心,信赖,互动,信任,承诺

亲密关系特点:

强烈依赖经常性多元(影响彼此的方方面面)持久

持久的行为上的相互依存经营的相互作用需要精神上满足感情感依恋

亲密关系形成:

时间过程(相互理解认知)能力(懂相处懂独处)

亲密关系质与量:

不多,基本足矣,质重于量,与对象无关

爱&

性:

身体开放,满足时愉悦感,情感上亲密,深刻认识,关心,对对方成就的骄傲感

亲密关系→不好有后果,代价,失望

建立困扰:

人际比较疏离,对深入关系担心,恐惧

期待高投入少,难以投入时间精力

过度投入易受挫,方式不当,致亲密关系过于紧密过快

建立需要:

了解内容(情感,需要,想法)

表达方式(非语言)

为什么这样表达(原因)

如何了解:

态度倾听尊重信任

了解视角:

社会背景

家庭代际历史

个人成长经历,个人心理特征

传统文化,政,经,文,地狱,家庭

孤独:

丧失&

不满足的感觉

因为我们对社会关系的期望&

现实不一致而产生

主观上社交孤立状态,与他人隔离&

缺乏接触&

不被接纳的痛苦感觉

社交孤立:

缺少朋友熟人社交网络情绪孤立:

缺乏单一深厚关系

不可能以一种类型的关系缓解另一种类型的孤立

孤独感:

男>

女,妻>

夫,青少年青年孤独感高,老年人孤独感高

积极独处社交接触消遣

非建设性:

哭泣。

忧愁,醉酒

建议:

主动交往,有行动

有恰当期待,准备冒险

自我表达&

开放

给对方空间

正向支持

受挫恰当归因

行动持续一段时间

孤独也是成长体验,对同他人关系的满意感&

对自身内部的满意感之间建立平衡

丧失:

失去亲近的人,死亡或离开

失去未来的各种可能性

身体的损害等

基本生活信念:

危险离我很远

生活可以预期

我可以掌控生活

生活是公平的,有意义的,对我有价值→安全的错觉→有助于维持美好,保护功能

丧失会破坏:

基本生活信念

安全感(对周围环境&

人)

信任(基本信任感)

控制(对现实世界的控制&

对自我生活的掌控)

自我价值自尊感下降

难以建立亲密关系

丧失引发痛苦的心理机制:

延伸的自我:

指所有的人,地方&

关于表明我们是谁的心理部分(eg.我的妈妈,我的家乡)

隐喻方式,扩充自我,帮助定义自我,赋予延伸的自我价值后→提升自尊

人的一生是丧失的一生,丧失必须经过哀伤,需要发泄口,哀伤可以修复丧失

正常哀伤的过程:

1.悲伤的反应:

情绪:

内疚感&

自责是丧亲者常有的经验

愤怒感:

被抛弃感被遗弃感无助感自己不好→攻击他人(包括失去的人)&

自己(抑郁)

认知:

不相信,困惑,思念,幻觉

行为:

失眠,珍藏遗物,食欲障碍等

2.仪式哀悼各种悼念的仪式,风俗实为人们面对哀伤的过程eg葬礼

→提供心理过程:

提供特定的时间空间,完成与丧失对象的分离

多重意义象征,比喻和情节,可以充分宣泄因死亡带来的各种情绪

众人聚集得以分享和获得支持,也是为了社区的一种对丧失与死亡的修通

所致悼词和个人对死者的哭诉,个体的冲突和痛苦用社会和文化可以接受的方式得以表达

不仅死亡,其他丧失也需要祭奠仪式→心理修复

3.长久的哀伤(个体,家庭,群体):

记住丧失对象

花时间和精力记忆

沉浸想象和记忆

整理&

了解

eg.清明节,规律性看望,与丧失的连接

哀伤需要完成的心理任务:

确认和理解丧失的真实性

经验悲伤的痛苦

应对由于丧失带来的环境和社会性的改变

转移与丧失对象的心理联系

修复内部的和社会环境中的自我(自尊&

自我价值)

未完成的哀伤(未进行或未完成有效的哀伤过程):

没有机会为丧失进行悼念

未完成有效的哀伤过程

如果分离是永久性的,未能建立其他新的关系→复杂的哀伤(创伤)

复杂的哀伤(创伤):

当事人反映的程度和持久度

长期的哀伤:

过度延长,永未达到一个满意结果的哀伤反应,周年忌日长达十年更久

迟缓的哀伤:

被禁止,压抑或延后的哀伤反应,丧失发生时反应不足,日后再度失落时产生过多过强的哀伤反应

eg.看影视作品时引发

夸大的哀伤:

当事人经验到强烈的正常哀伤,不胜负荷,不适应绝望,抑郁

伪装的哀伤:

虽有引起生活困难的症状和行为,却不认为与丧失有关→哀伤心理咨询

哀伤心理咨询(寻求专业帮助):

处理丧失的重要途径:

协助当事人在合理时间内引发正常哀伤反应,以健全完成哀伤任务

帮助处理异常或复杂的哀伤反应

抑郁:

抑郁情绪:

个体对环境和内在刺激的一种情绪反应,eg.悲伤,幸福感低,烦躁,兴趣降低

抑郁状态:

个体日常所体验的抑郁情绪,两大核心症状:

忧郁心境&

兴趣丧失

神经性抑郁症:

食欲下降睡眠障碍疲倦低自尊注意力难集中无望感想自杀的心理和生理症状

内外成因:

生理&

遗传:

脑神经指标,没有足够证据,未能下结论

家庭&

成长:

严厉(→自我否定)&

纵容(→依赖&

专横)的教育模式人际交往产生困难,无助,影响自信心

环境&

文化:

社会文化的转变不合理和恶劣的生活环境

心理因素:

负面思维方式(偏差,悲观,牛角尖)

应对压力&

处理情绪能力不足

欠缺适当解决问题和人际沟通的技巧

错误的理解和期望

引发事件:

丧亲,离异,失业,患病

一连串压力事件(未必重大)

高压的不健康的处境

有人是多种因素影响,有人是某个因素影响

对待抑郁的态度:

不能谈抑郁色变,也不能掉以轻心,严重者积极治疗

弗洛伊德:

抑郁是失落的反应,与人格结构中的超我有关,当超我的攻击性指向内部时,个体容易产生抑郁

抑郁也是表达一种丧失的状态

抑郁的好处:

其原理可能是面对丧失所有的体验,是哀伤的必经之路

以抑郁方式进行自我防御时,会放弃不切实际的追求,坦诚面对自己

让人更坚强

给心理一种威慑,帮助人们远离曾犯下的错误

有利于平静,耐心,严谨以及琢磨

赋予艺术家的作品以情感上的深度,为其提供让全人类感同身受的主题

探寻与生命,死亡,善,恶,人性,世界的性质和上帝的性质等有关的终极性问题

重度抑郁必须关注,∵社会功能受损,本人痛苦&

不良后果

抑郁治疗:

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专业人士)

积极自我肯定,看到长处

培养兴趣

多参加社会活动,尤其是公益活动→体现自我价值

和乐观的朋友在一起

增加生活的希望

不要沉浸在抑郁中

抑郁症女>

男女→悲伤男→愤怒

抑郁症:

自我攻击:

自我否定,自杀,自伤(男女大脑抑制物质一样,但文化不允许男)

攻击:

朝内攻击:

抑郁个体

言语和想法:

自我贬低谴责

自杀自伤

朝外攻击:

因暴力触犯法律的服刑人员

言语:

对他人诬陷谩骂

对他人身体上直接伤害

攻击性分类:

1.主动攻击:

通过行为造成直接伤害

被动攻击:

示弱让他人觉得自己内疚自责

2.直接攻击:

朝向明确对象

间接攻击:

没有明确对象或具体对象,但让他人感觉到被攻击了(炫富)

特殊的攻击:

对制度和规则额不遵守(压抑,不知不觉宣泄)

人为什么有攻击性,不同理论解读

人生来就具有死亡的本能,追求生命的终止,也称为攻击本能。

有时朝内,有时朝外。

从事暴力活动,破坏活动以及各种形式的攻击活动,产生根源是攻击本能

生态学理论:

人具有攻击本能,是进化产物,保证生存和生命延续的结果。

社会化使儿童内化成人社会的规范,控制自己攻击本能,但生命过程中这些本能会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攻击行为通过直接强化和观察学习获得的

攻击行为得以保持因为它具有工具性的价值,是达到目的的有效手段

某种程度上得到社会强化和替代性强化,也是自我保护的手段,或来自攻击者的自我强化

社会信息加工理论:

强调认知在攻击行为中的作用

认知在侵犯行为中起重要作用,一个人对挫折、生气、挑衅的反应并不过多地依赖于所呈现的社会线索,而更多的是他如何看待这些信息。

个体所面临的社会情境的认知过程是攻击行为产生的基础

对情景和社会线索的认知加工不同,在攻击行为上差异很大

高攻击性引发冲突同时也是被攻击对象(社会信息加工偏差)(对他人意图解读倾向攻击性)

对攻击性处理:

对攻击性的看法

对攻击性背后愤怒情绪的处理

如何恰当表达攻击性

如何用非攻击性方式表达感觉告知别人:

李敏龙——忍:

策略性自抑机制或历程,为了避免对自己、他人,公众不利后果发生或期待对自己、他人,公众有利记过出现,不得不做己所不欲的事情,或承担己所不欲的痛苦(易爆发)

以一种让别人可以更好做出积极反应的方法交流感受

建设性的非指向攻击对象的表达:

玩游戏运动看影视作品、小说,听音乐向朋友倾诉自我宣泄:

写日记升华:

精力投入学习工作

指向对象的表达直接合理指责,就事论事,有道理合理惩罚

非建设性,谨慎:

宣泄室的暴力(对橡皮人的机打,仍是暴力,不利)

利用身份之便,不恰当惩罚(迁怒)

对无关人员负面情绪表达(网络暴力言语攻击&

对计算机攻击→匿名性&

自我意识降低社会约束和规定在虚拟世界影响力低→实名化)

减少攻击性的核心:

爱自己不要攻击自己,善待自己相信自我价值相信通过努力未来有希望伤害别人也是伤害自己

各种社会现象体现人们安全感不足,寻求稳定感

危机:

一种认识,当事人认为某一事情或境遇是个人资源和应付机制无法解决的困难

除非及时缓解,否则会导致情感,认知,行为功能的失调

危机的存在:

人们必须面对的客观的外在的情况

意识:

外在情况在头脑主观的反映

危机情况:

丧失亲人,生活变故,失业,离婚,灾难。

危机的多样性:

自然危机&

社会危机(政经文)&

精神危机(道德失落,理想贬值,信仰缺失)

生活中:

新环境新工作陌生人陌生地方始料未及情况

任何转变都可以成为危机

危机意识:

当事人认为某一事情或境遇是个人资源和应付机制无法解决的困难

危机是危险也是机会:

可以发展新的能力,学习新的知识发现新的资源一旦问题解决,提高自信心

安全感:

不担心外界对自己身体心理的威胁与伤害

对自己、他人、外部世界有恰当的控制感

对他人、社会的信任和接纳

危机是生存危机,安全感的缺乏和破坏

多灾多难的民族:

代际创伤(缺乏安全感的代际传递)战争政治运动居安思危(具有危机意识)

安全感的形成:

早年心理发展是形成安全感的关键时期

依恋理论:

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间的最初社会性联结,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依恋意味着忠诚,充满感情的关注与联系人生来就具有寻求与他人形成依恋关系的倾向

早期体验爱和责任形成自我良好印象

三种依恋模式:

安全型关系:

婴儿在妈妈在与不在时皆体验到关心和爱快乐积极自信(容易理解接纳)

回避型:

妈妈不很负责任,孩子对妈妈冷漠回避,妈妈不在时不焦虑,回来不高兴,缺乏依恋,未建立亲密情感联系

焦虑—矛盾型:

妈妈对爱子需要不关心敏感,孩子在妈妈离开时焦虑,回来时反抗安抚

现在与早年有相似性

贫穷对心理影响:

生命受到威胁受到他人歧视自尊受到伤害

对安全感的寻求:

如果不能通过建立亲密关系来获得使用其他替代物(金钱、房子、汽车、学历、权力、地位)

对生命的维护:

养生,健身,繁衍后代

如何获得安全感:

建立亲密关系外在物质可以帮助获得安全感,但不能解决深层次本质的安全感缺乏

如何面对危机:

重新认识事件和境遇

坚定信心自我承担责任而不是强调外部因素

合理情绪疗法:

人对事物的共同看法叫信念,有合理也有不合理合理信念会引起人对事物适当适度反应,坚持不合理的产生障碍

ABC理论:

A诱发事件,B个体在诱发事件后相应产生的信念,C特定情境下,个体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

不是A导致C,而是B导致C

不合理信念:

绝对化要求(必须、应该、一定)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

危机不能解决原因:

缺乏客观条件

缺乏可以提供帮助的人

缺乏类似情况的经验

缺乏能力和知识的储备

缺乏自信心

缺乏应变能力

悲观主义→符合不合理信念特征

现实疗法:

要求个体接受自己行为,并对自己行为负责,从而帮助我们成功而感受到快乐

不负责任导致心理问题

重大危机寻求专业人士帮助:

心理咨询,自杀危机干预

自杀只是危机的处理方法之一

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八个阶段(按危机特征划分)渡过危机意味发展人生是不断面对危机和不断成长的过程

1.什么是生涯规划

2.大学生为什么要进行生涯规划

3.怎么进行生涯规划

E.M.Schain:

生命历程主要由三种旋律交互影响:

1.工作、职业与事业

2.情感、婚姻与家庭

3.个人身心发展与自我成长

工作的意义不仅仅是生存(满足衣食住行基本生活需要),更是发展(个人潜能发挥和自我意识的实现),带来精神上的满足。

工作可以满足经济上(对未来发展安全感、流动资产、成功的证明),社会上(责任感、被人需要、潜在友谊、受人尊重、社会地位、人群关系),心理上的需要(自我肯定、角色认定、秩序感、投入感、可信赖感、自我效能感、胜任感、个人评价)。

社会发展变化对工作的挑战和影响:

1.经济持续发展或衰退

2.经济结构转型

3.全球化竞争激烈

4.高科技影响

5.大学教育逐渐普及

生涯:

一个人一生所从事的工作,以及其所担任的职务、角色,也同时涉及其他非工作/职业的活动。

(工作、职业、事业)

生涯的特点:

独特性:

不可复制

发展性:

舒伯:

生涯发展阶段:

成长——儿童期、探索——青春期、建立——成年前期、维持——中年期、衰退——老年期

终身性:

一生生涯发展任务不断循环调整

综合性:

影响一生生活(生活方式)舒伯:

生涯彩虹:

人们同时在不同时空扮演不同角色,所有角色都彼此互相影响

“生涯指导之父”帕森斯《职业选择》生涯规划三个要素:

1.清楚了解自己态度、能力、兴趣、智谋、局限和其他特征

2.提供职业的知识与信息,及成功的条件及所需的知识,在不同工作岗位所占的优势、不足、补偿、机会和前途

3.上述两个条件的平衡,即根据自身条件和职业信息恰当判断职业方向

SDS的理论基础——个性职业类型匹配理论:

生涯选择是个人在对特定的职业类型进行认同后,个人人格在工作世界的表露或延伸。

自我和职业认知的比较,及后续的接纳或排斥是生涯选择的主要决定因素。

(六边形——实际型R,研究型I,艺术型A,传统型C,企业型E,社会型S)

职业生涯规划要素:

1.认识自我的特点

2.了解用人单位的期望

3.抉择与行动

怎样发展生涯:

自我——职业——休闲——人际

追求幸福是人类共同的渴望和永恒主题

积极心理学:

心理学界开辟的新领域,重点关注可以提升人们生命价值的事件,是一门研究快乐和幸福的科学。

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

马丁·

塞里格曼博士是积极心理学的始祖。

二战前,心理学三大目标:

治疗心理疾病,使所有人能过上更好的生活,识别培育天才

二战后,心理问题增多,过分强调疾病模式,少有关注普通人治疗心理疾病——过度强调使所有人能过上更好的生活——被忽视识别培育天才——被遗忘

积极的三重含义:

反疾病模式的心理学

研究人心理的积极方面

用积极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获得积极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假设

人类善良和美好的一面同样真实的存在着,人类的优点和长处与缺点和脆弱一样真实,积极是人类天性中的一部分。

所以我们说不是我们刻意去营造,而是本身就存在。

主要目的:

改善生活品质,预防低潮期心理疾病发生(不仅研究缺点损害,而且研究优点和力量,修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