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政府工作报告 鹿心社.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060274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66.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政府工作报告 鹿心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江西省政府工作报告 鹿心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江西省政府工作报告 鹿心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江西省政府工作报告 鹿心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江西省政府工作报告 鹿心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江西省政府工作报告 鹿心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江西省政府工作报告 鹿心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江西省政府工作报告 鹿心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江西省政府工作报告 鹿心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江西省政府工作报告 鹿心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江西省政府工作报告 鹿心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江西省政府工作报告 鹿心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江西省政府工作报告 鹿心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江西省政府工作报告 鹿心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江西省政府工作报告 鹿心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江西省政府工作报告 鹿心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江西省政府工作报告 鹿心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江西省政府工作报告 鹿心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政府工作报告 鹿心社.docx

《江西省政府工作报告 鹿心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政府工作报告 鹿心社.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西省政府工作报告 鹿心社.docx

江西省政府工作报告鹿心社

江西省政府工作报告(2012年2月1日鹿心社)

鹿心社作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1年工作回顾

    2011年,面对极为复杂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春夏连旱、旱涝急转等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坚定信心,顽强拼搏,完成了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三个突破、八个提高”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

全省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达到11583.8亿元,增长12.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万亿元,总额达到11020亿元,增长25.6%。

财政总收入1645亿元,增长34.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53.4亿元,增长35.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57.7亿元,增长17.9%。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49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892元,分别增长13%和19.1%。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

受宏观环境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5.2%,高于4%的调控目标。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工业主导地位不断强化。

坚定不移实施工业三年强攻计划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911亿元,增长19.1%;全部工业占生产总值比重达48.4%,提高3.0个百分点。

重大产业项目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实施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487个,产业项目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58.8%。

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增加值1568亿元,增长21.6%;全省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的产业增加到5个,其中有色行业突破4000亿元,制造业竞争力明显提升。

培育壮大龙头骨干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工业企业总数达12家,江铜集团突破1000亿元。

促进工业园区集约发展,全省工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1.3万亿元,新增过百亿园区12个,总数达46个。

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区域创新能力由全国第22位上升到第18位,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得到更好发挥。

    农业基础地位更加稳固。

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出现多年少有的好形势。

粮食总产410.56亿斤,创历史新高。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通过土地开发复垦新增耕地17.6万亩,改造中低产田80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40万亩。

水利建设力度加大,修复重点水毁工程1.1万余处,新增灌溉面积60多万亩,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210万亩。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全省规模以上加工型龙头企业达2800家,472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500亿元,直接带动370万农户户均增收2200元。

    服务业加快发展。

市场流通体系不断完善,消费市场繁荣活跃,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859.4亿元,农村消费品零售额598.2亿元,分别增长18%和17.4%。

金融业健康发展,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4322亿元,增长20.3%;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类业务余额超过1万亿元,其中银行贷款余额9302亿元;企业直接融资237.5亿元;政策性保险保费收入5.56亿元。

旅游产业发展迅速,全省旅游接待1.6亿人次,增长47.8%;旅游总收入1105.93亿元,增长35.2%。

会展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成功举办了“泛珠会”、“赣台会”、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大会、国际友好城市交流大会等大型展会。

服务外包、文化创意、中介咨询等新兴服务业取得新进展。

    加快城镇化和基础设施建设,城乡面貌发生新的变化。

    城镇化稳步推进。

城乡规划体系进一步完善,基本完成市、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全面完成省、市、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

城镇承载能力增强,11个设区市中心城区实施500万元以上城市建设项目1065个,新增建成区面积55平方公里。

全省新增城镇人口80万,城镇化率达到45.7%。

城乡人居环境继续改善,设区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7.5%,国家园林城市达到7个,11个设区市和28个县(市)被评为省级园林城市。

县域经济实力增强,财政总收入超10亿元的县(市、区)达到40个,南昌县超45亿元。

省级重点示范镇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农村面貌有了新的改观。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德兴至南昌、永修至武宁、瑞金至寻乌、上饶至武夷山、南昌至奉新、隘岭至瑞金6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新增通车里程554公里,总里程3642公里。

全省在建铁路里程1200公里。

南昌昌北国际机场扩建工程竣工通航。

景德镇500千伏洪源变电、贵溪电厂三期等一批电力项目建成投运。

环鄱阳湖天然气管网建设基本完成。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立项工作有序推进,峡江水利枢纽、浯溪口水利枢纽等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山口岩水利枢纽工程基本完成。

省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等一批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建成使用。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深入推进,生态优势巩固提升。

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成效显著。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实施方案确定的405个重大项目已启动建设300多个,累计完成投资近5000亿元。

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新增造林面积389万亩。

全省81个县(市)新建配套污水处理管网1240公里,第二批30个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启动建设。

在3万个自然村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建成乡镇垃圾填埋场2350个。

积极开展市、县、乡、村四级生态示范创建活动,创建国家级生态镇40个、生态村9个。

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扎实开展,20个工业园区成为首批省级生态工业园区。

生态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

《鄱阳湖区综合治理规划》获得国家批复,“五河一湖”水污染治理等环境综合整治深入推进,全面清  理了“五河”源头及其干流、鄱阳湖滨湖和东江源头污染企业。

强化项目节能环保审查,严把“两高一资”项目准入关。

投入1.35亿元对“五河”和东江源地区进行生态补偿试点,开展了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补偿试点.实施了鄱阳湖南岸片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

节能减排扎实推进。

启动实施了“千万吨标煤工业节能工程’’和“百千万企业节能行动”,拆除了112家企业落后设备。

完成13台12.5万千瓦机组关闭工作。

在南昌、新余、萍乡等市开展了低碳城市、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等一系列改革试点。

全省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80.6%,11个设区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全部在二级以上,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排放量均下降1%,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3%,有效控制了氮氧化物排放。

    (四)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体制机制活力明显增强。

    重点领域改革继续深化。

国有工业企业改革成果不断巩固,省建工集团股权多元化改革基本完成,江中集团、江钨控股集团等改组改制有序推进。

非工口七个系统1771户国有企业完成改制,安置在职职工34.6万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全省1790个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累计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央项目1200个,4所公立医院开展了取消药品加成试点,启动了12所县级医院综合改革试点。

林权制度配套改革不断完善,国有林场改革试点稳步推进,3万多职工得到妥善安置。

财税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在13个县(市、区)推行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试点,所有设区市启动了公务卡改革;清理财政专户8846个,撤并率达51.2%,财政资金安全管理得到加强。

   扩大开放取得新进展。

全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0.59亿美元,增长18.8%.实际引进省外单项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资金2579亿元,增长33.8%。

外贸出口增势强劲,出口总额突破200亿美元,达到218.81亿美元,增长63.1%.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省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37.3%和17.6%。

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实现营业额15.85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2.8亿美元,分别增长51.9%和31.5%。

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建成并上线运行电子口岸实体平台,开通了九江港至韩国仁川港直达始发货运班轮、上饶至宁波铁海联运‘‘五定班列”,大幅加密了赣台航班,井冈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获批国家级出口加工区,新增国际友好城市5对。

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发展。

全省非公经济完成增加值6393.2亿元、上缴税金941.13亿元,分别增长13.6%和33%。

民间投资增长35.8%,对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87.9%。

全省私营企业总数达到19.4万户,十体工商户115.37万户,分别增长14.2%和15.2%。

   (五)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民生工程66件实事全面完成。

全省城镇新增就业52.66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55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85.8%。

新增发放小额担保贷款62.6亿元,扶持带动就业36.1万人次。

社会保障制度进—步完善,覆盖城乡所有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初步建成,保障了城乡低保对象和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城镇医保政策标准全省统一。

新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32.6万套,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16万户,完成农村危房改造8万户,,启动了新一轮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完成深山区、库区、地质灾害频发区贫困群众移民搬迁50829人,8个民族乡群众收入和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解决了220万农村居民和30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实现中央下达我省15.1%的目标,教育总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4%。

校安工程建设进展顺利。

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8%,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98.33%,普通本专科在校生82.9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75.7万人.医疗卫生保障能力增强,提高了城镇居民医保、城镇职工医保和新农合标准,对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实行免费救治,启动了困难尿毒症患者免费血透救治。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面覆盖县、乡、村,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成功举办第七届全国城市运动会。

计生工作实现“一升三降”目标。

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

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集中开展了一系列严    ·打整治专项行动,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大力弘扬社会正气,在全国率先出台实施《英雄模范褒奖办法》。

其他各项事业取得新成绩。

    一年来。

政府自身建设得到进—步加强。

依法行政深入推进。

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实施意见》,依法行政纳入市县政府考核评价体系。

向省人大常委会提请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10件,出台省政府规章8件,完成了112件省政府规章以及现行有效规范性文件的清理。

组织开展了全省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加强了行政执法人员资格管理,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

服务效能明显提升。

基本形成了省、市、县、乡、村五级政务服务体系,方便了企业和群众办事。

建成覆盖全省的网上审批系统,全年完成网上审批90多万项,对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进行了清理,审批效率明显提高。

在全省开展了发展提升年活动,设立1.3万个监测点对各职能部门实行效能实时监测,深入开展“百千万’’内设机构测评,效能建设取得新成效。

行政监督不断强化。

全省行政权力网上运行暨统一电子监察平台开通运行,风险岗位廉能管理全面推行。

政务公开力度加大,主动公开政府信息97万多条,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得到提高。

扎实推进公共资源阳光交易,启动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网上交易,全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站)共承接交易项目3.5万多项,成交金额1900多亿元,公共资源交易更加公开透明。

廉政建设力度加大。

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反腐倡廉的各项决策部署,惩防体系不断完善,认真开展工程领域、公务用车,“小金库”等专项治理,严肃查处了一批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依纪依法查办了一批违纪违法腐败案件。

各位代表,一年来的成绩和进步来之不易,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人民同心同德、开拓奋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历任老领导、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赣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向中央驻赣单位,致以崇高的敬意!

  向所有关心、支持江西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内外友好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全省经济总量偏小,城乡居民收入偏低,发展不足仍然是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

产业层次整体不高,发展不平衡,统筹发展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资源和环境约束增强,生产成本上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还很繁重。

改善民生方面还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仍然较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面临许多新课题。

一些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意识还不强,执行能力和工作作风还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政府领导科学发展的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

对此我们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12年的工作任务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

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我们既面临严峻挑战,也面临难得机遇。

从不利因素看,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在短期内难以消除,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明显抬头,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因素增多。

国内经济发展中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比较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和物价上涨双重压力并存,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节能减排形势严峻。

我省经济也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能源资源约束增强、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等问题,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难度加大。

从有利条件看。

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没有改变,国内外产业转移步伐加快,有利于扩大开放。

今年中央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基调是稳中求进,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有利于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我省近几年3万多亿固定资产投入集聚的巨大能量正加速释放,国家支持中西部地区和革命老区发展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先行先试的政策效应将进一步显现,有利于培育发展新优势。

总体看,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省正处在可以大有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

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开拓进取、攻坚克难,全力推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012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的奋斗目标,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龙头,坚持把稳增长、调结构、抓改革、优生态、惠民生、促和谐更好结合起来,增强发展动力,调整经济结构,深化改革开放,优化生态环境,保障改善民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生产总值增长:

10%以上。

财政总收入增长16%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0%,外贸出口力争增长5%以上,城镇化率提高1.7个百分点。

城镇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2%。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4%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1.2%,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下降1%,氮氧化物排放量实现零增长。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大力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突出“核心是发展”,强力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

充分发挥省会城市要素集聚、经济带动、城市辐射、改革示范作用,鼓励支持南昌创新体制机制,拓展发展空间,壮大经济规模,努力培育一批千亿产业集群、百亿企业方阵,着力打造带动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充分利用152公里长江岸线资源,推进九江沿江开放开发,抓紧修编和完善沿江开发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重点抓好沿江“十大产业工程”和“十大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努力使之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新引擎。

加快昌九工业走廊发展,把南昌核心增长极和九江沿江产业带紧密联系起来,昂起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经济发展的“龙头”,向南延伸连接吉泰走廊,并与赣南中央苏区振兴相衔接,两翼沿沪昆线展开,着力构筑“龙头昂起、两翼齐飞、苏区振兴、绿色崛起”的区域发展格局。

鼓励支持其他设区市打造区域重要经济增长极,构建多极支撑、多元发展格局。

讲—步强化与长珠闽地区的产业对接合作,加强与海西经济区、武汉都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等区域的联系互动,主动融入国家区域发展大格局。

   强化“特色是生态”,着力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围绕建设秀美江西,深化和拓展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完成造林235万亩以上。

提高工业园区生态建设水平,全面开工建设第三批37个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

新增200个集镇、2万个自然村实施垃圾无害化处理。

大力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启动实施重点工业企业污染源治理工程,继续开展环境保护专项整治行动,抓好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建设和管理,强化环境监测、预警和应急能力建设。

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实现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严把项目准入能评环评关,抓好工业、交通、建筑和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减排,着力实施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抓好脱硫脱硝设施建设和运行。

   围绕“走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积极开展先行先试。

大力发展低碳与生态经济,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

抓紧出台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及实施细则,建立有利于促进主体功能区形成的绩效考评体系,引导各地科学发展。

积极探索市场化生态补偿模式,启动湿地生态补偿试点,力争林权、水权、碳汇、排污权等资源环境产权交易试点取得实质性进展。

加快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先导示范区建设,支持共青城建设成为经济文明与生态文明、社会文明有机统一的示范区,支持新余加快建设新能源科技示范城,鼓励基础条件较好的其他县(市、区)创建示范区。

   

(二)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突出抓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深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及延伸规划,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航空制造、绿色照明、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

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引导资金管理办法,抓紧建立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完善用地用电、环评审批、银企合作、财税支持等政策措施。

加大重大项目协调推进力度,着力抓好景德镇直升机、南昌航空城、上饶太阳能科技产品扩建、吉安通讯终端和LED产品、宜春锂电新能源和生物病毒制剂,以及赣州钨和稀土、鹰潭铜、新余镍材料精深加工等148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建设。

   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重点推进有色、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加快江铜集团10万吨铜板带、江铃汽车30万台整车、九江千万吨油品质量提升和千万吨优质钢铁基地等200个重大项目建设,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支持龙头优势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合资合作、改造上市等多种途径做大做强,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达到16家,过500亿元企业3家。

大力支持中小微型企业成长,加快发展一批有独特竞争力的“专、优、特、精”中小微型企业。

着力打造特色工业园区。

完善园区产业协作配套,促进园区  项目集聚、产业集群、形成特色。

依托比较优势培育特色产业基地,重点推进2—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2个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或配套基地建设,加快推进铜、有机硅、新能源汽车及配套产业等国家级产业基地建设。

组织具备条件的产业基地申报国家级产业示范基地,支持有条件的园区扩区升级。

切实为工业园区发展提供良好的产业孵化、技术支持等服务,努力解决用工难、融资难等问题,着力提高工业园区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

力争新增10个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工业园区。

    切实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

重点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着力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

实施好鄱阳湖科考、民用直升机、手机视频、纳米纤维等重大科技专项,着力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

建设10个生态科技示范基地。

积极创建国家级钨和稀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积极引进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研发团队。

深入推进质量兴省战略,加快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

    (三)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城镇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切实抓好农业发展。

毫不放松粮食生产,力争粮食总产稳定在410亿斤以上。

积极发展特色农产品生产,着力打响“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品牌。

认真做好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和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深入实施造地增粮富民工程,建设160万亩高标准农田。

继续抓好鄱阳湖二期防洪工程、“五河”重点段治理,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水利设施建设。

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力争全省新增规模以上加工型龙头企业300家,主要农产品深加工率达到33%。

着力抓好5个国家级、30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加快建设赣西苗木花卉走廊,大力发展高产油茶、速生丰产林、森林旅游等林业经济。

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

新选择800个左右村点,推进新农村建设,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

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为基础的特色产业,力争60%以上的新农村建设点形成“一村一品”,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抓好村镇规划布局,加快推进村镇联动和村落连片整治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着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村容村貌。

按照“地域相近、产业相同、利益共享、规模适度、群众自愿”的原则,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创新农村民主管理机制,促进乡风文明。

    加快推进城镇化。

强化规划引领作用。

进一步完善全省城镇空间布局。

以产业集群和人口聚集为重点。

做大做强中心城市。

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坚持改造旧城与建设新城相结合,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刨新城市管理模式。

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大力开展园林城市、生态城市、森林城市和文明城镇创建,提高城市发展质量和品位。

继续抓好省级重点示范镇建设。

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逐步实现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逐步放开省城内户口迁移政策,把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村人口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

实施扩权强县、兴乡强镇试点改革,深化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激发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力争财政总收入超10亿元的县(市、区)达到50个。

   (四)大力推进服务业发展,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

   加快发展商贸物流业。

重点抓好南昌雨润农副产品全球采购中心、赣西万商红物流中心、赣中吉安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华东国际汽车综合贸易中心等商贸物流项目建设,力争当年完成投资80亿元。

继续组织企业开展江西商品全国行活动,进一步拓展省外市场。

支持景德镇实施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选择10个县(市、区)开展城镇新区商业建设试点。

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开展农家店联合采购、统一配送试点,扩大农超对接和直供直销规模。

积极发展“电子商务一物流配送”新型商业模式。

完善鼓励消费政策,加强市场监管,努力保持物价基本稳定,改善城乡消费环境。

   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业。

积极做大金融规模,鼓励国内外各类金融机构来赣设立分支机构、第二总部和后台服务中心,支持地方金融机构发展壮大,有序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公司。

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优化信贷结构,防范金融风险,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建设项目、低碳绿色产业、小微型企业和“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力争全年新增贷款1400亿元。

积极扩大直接融保险、责任保险等加快发展。

   加快发展旅游产业。

努力建设红色旅游强省、生态旅游名省,旅游产业大省。

提升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功能,重点推进全省红色旅游二期、上饶市旅游集散中心、明月山旅游基础设施二期、中信庐山西海启动区、武功山旅游综合开发、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等旅游项目建设。

大力支持龙虎山、景德镇、婺源等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支持井冈山、鄱阳湖、黄岗山等申报世界遗产。

深入发展红色旅游,推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