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说课1.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060946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荷花说课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荷花说课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荷花说课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荷花说课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荷花说课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荷花说课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荷花说课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荷花说课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荷花说课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荷花说课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荷花说课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荷花说课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荷花说课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荷花说课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荷花说课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荷花说课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荷花说课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荷花说课1.docx

《荷花说课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荷花说课1.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荷花说课1.docx

荷花说课1

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形象的指出:

“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学生的不是已投入百万年动荡的现成的大厦,而是促使他们去做砌砖的工作,同他一起建造大厦,教他建筑。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曾指出:

“教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

国内外教育家的精辟论述,强调了教师要引导学生入知识之门,带领学生上科学之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让学生一辈子受用。

如何改革课堂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呢?

下面就《荷花》一课,谈谈我的粗浅见解。

一.教材分析

《荷花》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三课,是一篇写景记叙文,课文写“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并展开想像的事,赞美了荷花的婀娜多姿,生机盎然的美。

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课文作者因景入情,以情观景,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让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因此,这篇课文的教学,根据三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较发达的特点,要充分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进行美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以上特点,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图画,理解课文,欣赏荷花的美丽,培养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

教学重难点:

感受荷花的美

教具准备:

课件、荷花的贴画

教法:

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达到目标,我主要采用了以下两种主要教法:

1.图文对照法;“图”是客观事物的描绘,“文”是语言文字对客观事物的记载,具体的画面内容,可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语言文字,本文利用《荷花》的课件帮助学生学词、学句、理解、想象。

2.以读代讲法。

“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通过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读,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荷花美.

学法:

抓住重点词体会句子

三.教学过程设计

我是紧扣“美”字进行设计的:

(一)创设情境,感知美

一堂好课,导语的设计至关重要,俗话所说“良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我在设计《荷花》一课导入时用课件播放采莲的录像,让学生谈有关荷花的知识和观看荷花图后的感受,师生交流后揭题板书。

如此激趣的导入新课,学生的听觉、视觉、思维、想象,“多频道”运作,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趣,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的课堂基调。

(二)自主探究,寻找美

让学生初读课文,谈读后的感受,使学生整体感知荷花的美,然后再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荷花美的句子,反复诵读,并让学生相互间交流读后的感受。

(三)汇报交流,体验美

学生们通过上述两个环节,对文章的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定会产生一定的疑惑,这时教师随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体会句子,在读中理解,并展示图片,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荷花的美。

然后有滋有味地读出美。

如教学写荷叶的句子,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写荷叶特点的词语“挨挨挤挤”,通过看图指导有感情读,想象一池荷叶长势之美,并教给学生这一学习的方法。

而“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中冒出来”这一句紧紧抓住“冒”字进行引导。

让学生理解:

怎样的长才能叫冒?

给“冒”换个词,再让学生说说“白荷花冒出来仿佛是想干什么”?

紧接着又抓住“冒”练习有感情朗读。

荷花三种姿态的句子教学时分三步走:

(1)让学生抓住重点词体会;

(2)图文对照,让学生感受荷花的美;(3)以“荷花是那样美,谁能读出美?

”激发读的兴趣,让学生练读、指名读、评读、边读边作手势。

最后,让学生配乐朗读第二段,边读边想象相应画面。

在感受了、体会了、读出了荷花的美后,教师还准备了贴画,要求他们在黑板上贴出荷花的美。

(四)含情诵读,释放美

在第二段读出美的基础上,第三、四段使美感进一步深化。

学生饱含激情,齐读第三段,教师配乐范读第四段,学生闭眼边听边想象仿佛看到的画面,接下来课件展示动画,让学生想象说出似乎听见的语言。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荷花》说课稿

   今天我要说的课是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下册第十二课的《荷花》。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写了“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被如诗如画的美景陶醉而浮想联翩的事。

作者因景美而入情,以情深而观景,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风姿,而且突出了荷花的神韵,使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真是一篇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题材,也是指导学生朗读和培养学生感悟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好教材。

   三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较快,但现在的孩子,特别是城镇的孩子往往缺少与自然物接触的机会,因此对荷花了解甚少。

基于上述原因,我的这节课力图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去欣赏荷花那不同寻常的美。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本年级段的具体要求,我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挨埃及挤挤”、“冒”等词语。

3、抓住不同姿态的荷花,展开想象,让学生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其中目标1、2是重点,目标3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安排两课时来完成预设的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我主要从“设境激趣、初读感知、学习词语“三个方面扫请阅读障碍,真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受荷花的美丽。

上课一开始,谜语激趣,课件激情,揭示课题。

接着放手让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正音,读通课文。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谈感受,再读课文,从而初步感受荷花的美丽。

最后识写生字词。

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这一课时我主要从“复习导入,精读品美,想象悟情、课外延伸这几个环节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展开想象,感受荷花的美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在揭示了课题后,我创设了优美的音乐情境,鼓励学生用一些词语概括对荷花的印象,带领学生进入了本堂课的教学。

二、直奔重点,品味美丽。

我承接学生的回答,引语“是呀,荷花香气袭人使我一进公园就往荷花池边跑去,让我们快跟着小姑娘一起去看看吧。

”这一过渡语让学生直接去学课文的二三自然段。

学生自读完以后,我又引导他们交流看到了什么。

1、在学生交流了“荷叶…大圆盘”这句话后,我又出示这句话,让学生再读、再想,通过动作来理解“挨挨挤挤”的意思及荷叶的特点,再通过读好“词”,读好“句子”进一步体会。

同时,也向学生展示了荷叶的美。

2、在引导学生找出“冒”字这一句后,我又让学生自己找到这个“冒”,并通过让学生说说“怎样的长才叫冒?

”,再相机读好句子来理解荷花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随后我又设计了“如果这篇文章让你来写,你准备在这里用什么字呢?

”这不仅是想更深刻地理解“冒”,更重要的是想开阔学生的思路,让他们有更多富有个性化的语言。

3、我继续以“你看到了什么?

”引路。

学生找出了“有的…有的…有的…”此句后,我分别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出示三句话,再让学生来认认三种姿态的荷花,然后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三种不同的姿态,读出它们的特点。

通过贴图、表演,学生再次理解巩固了课文。

4、在学生找出了三种姿态后,我又问:

“你还看到其它姿态的荷花了吗?

”这一问,学生的回答思维开阔,富有情趣。

我想,这不仅是他们对语言文字的实践,更是情感的流淌、灵活的涌动。

随后,我相机总结,引读“这真是——千姿百态!

所以,作者看看这一朵——很美!

看看那一朵——也很美!

于是,作者不由得发出了这样的赞叹——(课件出示图文)“如果…了不起。

”这句话,让学生先感知,再激发学生看录象,我说:

“老师这有一幅更美的活的画大家想看吗?

”在学生饶有兴致地看完录象后,最后又引导学生读好课文的2、3小节,再次体会荷花之美。

三、体会意境,升华情感。

1、在学生较为投入地朗读完后,我通过让学生谈“此时你站在这一潭荷花边,你会有什么感受?

”来训练学生充分地说,并由此引出课文4、5小节。

2、通过让学生读他最喜欢的一两种感受来体会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陶醉之情。

3、在读好各句后,我又让学生质疑。

我想通过让学生自己提出,自己想象,自己解决“蜻蜓告诉我什么快乐的事?

小鱼告诉我昨夜做了什么好梦/还有哪些小生命来和‘我’叙谈?

”这些问题,既促进学生语言的内化,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4、随后,我进行小结“正因为我被深深地陶醉了,才会有这么丰富的想象的,让我们拿起书,再次跟作者陶醉一回吧!

”这样又解决了练习第4题的问题。

四、说说练练,课外延伸。

最后,我又以总结性的话语引出了本堂课的练习,让学生仔细观察大自然中像荷花一样美丽的东西,学习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以上说课是我对本课的一种教学预设,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将时刻注意课堂的生成,相机进行调整。

板书:

荷花叶活的画

 

五)整体回顾,欣赏美

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再次让学生欣赏优美的画面,尝试自己介绍荷花的美.

(六)拓展延伸,深化美

展示满池荷花,让学生面对大自然描绘的美丽画卷,说出此时最想说的话,接下来出示一幅带民族音乐的配图古诗,让学生在课后借助工具书去理解.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从欣赏感受到荷花的美,延伸到对大自然的爱,让学生的感情进一步得到升华.

四.板书设计

板书是微型的教案,我的板书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以直观形象的贴画和一个“美”字组成,让荷花的美再现在学生面前。

《荷花》说课稿

[2006-5-1415:

42:

13|By:

shmily]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2、教学目标:

(1)      能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感受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养成积累语言的良好习惯;

(3)      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      能让学生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重点、难点:

(1)理解荷花开放时的种种姿态,体会荷花的美。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说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和语文实践能力,而学生学文的过程就是他们自主思维的过程,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再现生活场景,提高自己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自主品词析句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基本的语文素养,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

在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的基础上,达到自身情感的升华,从而促使学生在好学、乐学中逐渐懂得欣赏美,产生追求美的良好愿望。

三、说教法和学法:

基于以上理念特设计如下教法、学法:

本堂课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创设情景、朗读品味、想象体验等方法,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作者所描绘的美景。

并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

四、整体设计:

(一):

在激趣导入和初读课文中——入情

(二):

在细读课文,感受形象中——动情

(三):

在精读,品味词句,领悟课文的神韵中——移情。

(四):

在有感情地朗读和语言训练中——抒情

五、设计思路:

第一步:

在激趣导入和初读课文中——入情

儿童的情感就象一汪河水,新课启始,教师要放飞一群“蜻蜓”,要送过一阵“微风”,让孩子情感的河水荡漾起来,使他们对新课的学习,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关注的心理。

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环节来引导学生初读文本:

导入:

1、猜谜导入,谜语“一个小姑娘,长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

”在学生的兴奋中用课件揭示谜底(荷花)

2、欣赏荷花。

课件展示各种美丽的荷花图,配上优美的音乐。

说说你看到这么美的景色有什么感受。

3、生自由畅言,师肯定。

4、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荷花”

(设计意图:

如此激情导入新课,学生的听觉、视觉、思维、想象,“多频道”运作,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的课堂基调。

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初读:

1、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说一说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呢?

2、学生畅谈感受,师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感悟和表达,同时通过交流又让他们对文本的初步了解更加丰富,开始与作者有了第一次情感共鸣,入情更深。

为第二步“动情”打下基础。

第二步:

再读课文,感受形象——动情

儿童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的。

没有形象的感受,就没有情感。

教师在引导儿童从初读进入“细读”的过程中,应该饱蘸着情感,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用图画、音乐来表现形象,让学生看到,听到,整个心灵感受到,再现课文中所描写的形象,这样他们的心中自然就动情了。

我设计了三个环节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感受形象:

1、引导学生看图,重点观察荷花、荷叶的形态。

2、再读课文,结合文章插图说说课文中哪一段最具体地写荷花的形态(样子)?

(第二自然段)

3、 师出示课件,配以富有感染力的描述,让学生直观感受美。

在从文字中抽象感受“美”的同时,我依据教材中一幅精美的插图制成鲜活的课件进行直观展示,在音乐声中配上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让学剩直观感受美:

“瞧,这就是小作者看到的荷花开放时的样子,放眼望去,微波粼粼的水面上,漂浮着碧玉圆盘似的绿叶,透过荷叶的缝隙,一枝枝荷花从水里探出头来,就像穿着洁白衣裙的少女,在微风中亭亭玉立。

它们当中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了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则微露笑脸,含苞欲放;有的还未绽开,看起来饱胀得马上就要破裂似的。

这是多么生动的一幅荷花图啊!

同学们,你们听了老师的解说你们想不想好好地欣赏一下这美丽的一幕呢?

”引导学生进入下一步“精读”

(设计意图:

让学生从听觉、视觉上感受美,激发学生细细品读文章的兴趣。

第三步:

在精读,品味词句,领悟课文的神韵中——移情。

学生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教师要牢牢把握,并顺势将教学过程推进,从细读进入精读。

所谓“精读”即是读课文精彩片段词句,读出其神韵,体会作者的情感。

在这里我主要介绍第二段的教学方法,我设计了以下两个环节实现品词析句的目的: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二段,想想这段有几句话,你最喜欢读哪几句,为什么?

(2)反馈,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

①后三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

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

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就要破裂似的。

”说说为什么喜欢?

A、引导学生把这三句话的意思说出来,并将它与课文原句在读中比较,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

B、在课件上(课文插图)找出三个句子所写的相对应的荷花,直观理解作者的用词。

②第二句:

“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为什么喜欢?

并进一步讨论写荷花为什么先写荷叶?

目的是启发学生懂得花如此娇艳动人,离不开绿叶的衬托。

从图中感受“挨挨挤挤”等词。

(设计意图:

通过比较区别,直观感悟的方式帮助学生感受作者的用词准确。

第四步:

在有感情地朗读和语言训练中——抒情

学生的感受加深了,情感被激活起来了,他们会不容自遏地想抒发自己的情感。

有感情地朗读是抒发学生内心感受的一种常用形式,因此,在课文第一、二、三段的教学中,我都设计了美读环节。

特别是第二段,还安排了背诵训练。

品析句子后:

1、有感情地朗读写荷花的句子;(让学生练读、指名读、评读。

2、有感情地朗读写荷叶的句子;(让学生练读、指名读、评读。

3、配乐齐声朗读第二自然段。

板书“形态多样”

(设计意图:

有感情地朗读可以使学生之间的内心感受得到交流,可以相互启发,相互感染。

通过朗读让他们用恰当的语调、语速、语气来表达,抒发他们对作品中场景的喜爱。

4、激励、指导学生练习背诵。

5、检查背诵情况(男、女生分别背写荷花荷叶的句子)激发他们的兴趣。

(设计意图:

在反复品读欣赏后,荷花的美跃然纸上。

此时,学生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这一背诵环节,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美的品味,而且促进了学生对优美语汇的积累和内化,从而更好地抒发了学生的情感。

过渡:

荷花的形态引人入胜,值得观赏,荷花的美姿更有迷人的魅力。

导入第三段的学习。

课文第三段中没有对荷花的“姿势”进行具体描写,为了让学生能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想象,因此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1、初读,总结这一段写荷花的“姿态”

2、课件展示:

看图想象说话: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

有的像____,有的像____,还有的像_____。

小组讨论,指名说,集体评议。

板书“姿势万千”

(设计意图:

这样的设计,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加深了对荷花美的认识,使学生更深地体会到作者对荷花强烈的喜爱之情,可谓一举三得。

3.指图引读这一段最后一句话。

讨论:

作者为什么把这一大幅画看作是“活的画”呢?

用这么美的词句来描写荷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根据课文中的语句和自己的想象,说说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设计意图:

体会作者情感,升华情感,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配乐齐读。

过渡:

引导学生学习第一自然段。

(荷花不仅形态美,姿势美,它还有一点吸引作者,那就是它“清香怡人”)

1、 请略读第一段找出荷花的第三个特点。

板书“香气迷人”

2、 通过对文章的学习你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荷花吗?

板书:

“美”

整体感受荷花的美:

配乐朗读一至三段,整体感受荷花的美。

过渡:

如此美好的画面让作者陶醉了,他恍惚中好像走入这幅画中,作者到底有怎样的感受呢?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最后两自然段,说说作者的感受。

2、汇报,师点评。

(设计意图:

在情感上学生再次与作者产生共鸣,能加深对作者情感地理解)

3、想一想,如果你也变成了一朵荷花,想象一下会有哪些动物来告诉你什么?

学生畅谈,师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男女生分段读全文。

(设计意图:

从整体上感受景美,情深)

课外作业:

试着像作者一样写一写你喜欢的一种花。

(设计意图:

从动手写方面训练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学以致用。

荷花

  香气迷人

板书:

    形态多样美

            姿势万千

 

说板书】

色彩美:

碧绿雪白嫩黄

荷花

姿态美:

有的……有的……有的

       板书紧扣课堂主要内容,将精彩部分提炼概括成色彩美和姿态美两部分,方便学生梳理记忆,同时也蕴含了语言表达的顺序和方法,便于学生迁移仿写。

 

中国的文艺创作历来讲究一个“情”字,“情者文之经”、“情动而辞发”等阐述都表明“情”是“文”的命脉。

小学语文教材正是“情景交融”的产物,每一篇都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

今天我要说的《荷花》就是这样的一篇美文。

【说教材】

《荷花》是九年义务教育第六册书中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写景的文章,多方位地展现了大自然的美,旨在从语文角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这篇出自于叶圣陶先生之手不到400字的文章,描写了夏日里一池荷花盛开时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

作者因景入情,以情观景,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使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之感。

【说目标】

本课是《荷花》教学的第二课时,根据课标要求及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如下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挨挨挤挤”、“冒”等词语。

能力目标:

1、感受荷花的美丽,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其中感受荷花美丽的姿态,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是教学的重点。

理解“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等语句是教学的难点。

【说教法学法】

突破重点,解决难点,达到目标,我主要彩了以下两种教法:

1、情景教学法:

遵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本着注重创设教学情境,运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思维方法,带领学生进入艺术境界,让课堂成为感知美、欣赏美、品味美、探讨美的自由空间。

2、以读代讲法:

“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通过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读,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荷花美。

【说学法】

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主要进行以下学法指导:

1、比较学习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推敲语言文字,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2、自读自悟法:

通过读中想象、角色换位、音乐渲染、比赛背诵等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读,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丰富语言积累。

【说教学过程】

一、利用媒体,创设情景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良好的自主情境。

心理学也告诉我们,儿童的情感就像一条“小河”,要它漾起涟漪,泛起微波,还需要外力的推动,就像一只蜻蜓在水上轻轻一点,或是如一阵微风悄悄掠过水面,让学生情感的河水荡漾起来,使他们对新课的学习有一种期盼的欲望和关注的心理。

于是在课开始时,我就把一池美丽动人的荷花视频展现在学生面前,那“风吹蓬动”、“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美景呈现了与课文有关的情境,使学生不知不觉融入其中。

在这种美的力量的驱使下,他们一定会充满热情地初读课文,并初步感悟课文情感。

正如前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所说:

“艺术作品首先要激发儿童的思想感情,其余的工作都应该是这些思想感情的自然的后果。

”我相信,有了这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基调,学生的学习一定会事半功倍。

二、以读助解,描绘情景。

本节课中,我力求突出语言实践活动,特别是读的实践过程,强化语言实践,注重语言积累,也是新课标中的一个重要观点。

孩子在初步感情课文情感并为之动情时,情绪趋向高涨,应牢牢把握契机,并顺势推进教学过程,从初读进入精读。

1、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学生充分诵读、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老师引入作者看到了这么美丽的景象,那他是怎样用文字描绘这美景的呢?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2段课文。

边读边想,你觉得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说说你的体会。

学生自读课文,潜心品读美的语言,随后组织汇报交流,教师做两个层次上的把握:

一是面上的层次。

对多数的语句,只要学生有所感悟且言之有理,均予肯定,但不作充分展开,把主要精力花在读好、读美这些语句上面;二是点上的层次,对少数重点语句,要重视学生的感悟情况,并做出多元解读。

如“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一句,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解读:

先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觉得它美,知道“模模糊糊”、“冒”字用得好,但他可能说不清到底美在哪儿,教师可以这样引导:

“你能察觉‘冒’字特别美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大家想一想,‘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

”(长、钻、伸、露、探、冲、蹦)

老师:

“那么请你用心默读前后几句话,体会一下,你觉得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

”(使劲地、争先恐后地、急切地、兴高采烈地、喜气洋洋地……)

接着,再出示多媒体课件(CAI),说:

“大家看,这就是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喜气洋洋、生机勃勃地冒出来的白荷花,你们想想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以后,仿佛想干些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它想到外面来透透气!

它想向人们展示它的美丽!

它想和我们交朋友!

她还想看看这个精彩的世界!

”像这样,通过多元解读,学生一定能更深地理解语言,并使情感移入对课文描写的对象上。

2、在读中展开想象

课文第三段并没有对荷花的“姿势”进行具体描写,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环节:

要学生做出荷花的姿态,并展开想象说话: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

有的______,有的_______,还有的______。

这样的设计,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加深了对荷花美的认识,使学生更深地体会到作者对荷花强烈的喜爱之情,可谓一举三得!

3、在读中积累、背诵表演

学生的感受加深了,情感被激活了,他们会不可遏制地想抒发自己的情感,此时,让他们同桌互读第4小节,并采用师生比赛背诵的方式,将他们的情感推向高潮。

我想在反复品读欣赏后,荷花的美定会跃然纸上,呼之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