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教学案第一课 第二节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064365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192.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教学案第一课 第二节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教学案第一课 第二节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教学案第一课 第二节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教学案第一课 第二节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教学案第一课 第二节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教学案第一课 第二节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教学案第一课 第二节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教学案第一课 第二节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教学案第一课 第二节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教学案第一课 第二节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教学案第一课 第二节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教学案第一课 第二节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教学案第一课 第二节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教学案第一课 第二节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教学案第一课 第二节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教学案第一课 第二节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教学案第一课 第二节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教学案第一课 第二节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教学案第一课 第二节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教学案第一课 第二节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教学案第一课 第二节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Word版含答案.docx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教学案第一课 第二节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教学案第一课 第二节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Word版含答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教学案第一课 第二节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Word版含答案.docx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教学案第一课第二节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Word版含答案

第二节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主题展示

引子感悟

“秀才买柴”―→汉语的演变

活动探究

要点归纳

汉语的演变

内容

表现

说明

语音演变

声调的变化

古代汉语的入声调在现代汉语普通话里已经消失,并入“平、上、去”等声调中

韵母的变化

古代汉语的韵母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带“p/t/k”塞音尾的韵母都消失了,带“m”鼻音尾的韵母也消失了

词汇演变

词语的词形变化

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词为主

词语的消长变化

随着社会进步,出现了一大批新词语,同时一些旧词语退出词汇舞台,或者仅在复合词或成语中作为构词成分保留下来

词语的替换变化

现实中某类现象本身没有发生变化,而表达这类现象的词语发生了变化

词语的引申变化

词语的形式不变,而意义发生了变化,或扩大,或缩小,或转移

语法演变

语序的变化

古代汉语中疑问句和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放在动词前,在现代汉语所有动宾结构中,宾语的典型位置都在动词之后

句式的变化

有些句式古今都有,但表现形式不同,如被动句;有些句式古代没有,后来才出现,如“把字句”

词类的变化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常常可以活用,而现代汉语中这些词类活用现象已经消失

教材“小试身手”参考答案

 

一、本题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同学们了解古今汉语词性的变化:

从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到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

答题时要首先明确古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主的,因此两字连用,即使在现代汉语已经成词,也不可简单地按现代汉语的意思去理解,而应该准确把握两个字各自的意思。

参考答案:

①“其实”是两个词。

“其”:

代词,它们的。

“实”:

名词,实际。

②“所以”是两个词。

“所”:

助词(一说代词)。

“以”:

介词,用。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用来传播学问教授学业解除困惑(的人)。

③“以为”是两个词。

“以”:

连词,相当于“而”。

“为”:

动词,成为。

④“至于”是两个词。

“至”:

动词,到。

“于”:

介词,引出时间。

⑤“指示”是两个词。

“指”:

动词,指出。

“示”:

动词,给……看。

二、本题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同学们了解古今词义演变的几种方式:

扩大、缩小、转移。

参考答案:

①“臭”:

气味(古)——臭味(今)。

词义缩小。

②“色”:

脸色(古)——颜色(今)。

词义缩小(就整体词义说,“色”在古代汉语里除了“脸色、表情”的意义,还有“颜色”“女色”“种类”的意义,在现代汉语里只有“颜色”的意义了,因此看作是词义缩小)。

③“丈夫”:

成年男子(古)——女子的配偶(今)。

词义转移。

④“睡”:

坐着打瞌睡(古)——睡觉(今)。

词义扩大。

三、本题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同学们了解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应掌握的几种方法。

练习中依次用到的方法是:

对译、移动、补足、替换、删减、保留不译等。

参考答案:

①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有常规,不因为有尧而存在,不因为有桀而灭亡。

(这一句应该一个词一个词地对译成现代汉语)②我欺骗谁了?

欺骗天了吗?

(“吾谁欺”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翻译成现代文要把“谁”放到动词后)③项王说:

“壮士!

赐给他卮酒。

”就给他一斗卮酒。

(“则与斗卮酒”省略了双宾语中指人的宾语,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该补出来)④有朝一日您百年之后,长安君靠什么能在赵国站稳脚跟?

(“山陵崩”是“死”的委婉说法,翻译成现代文就要用现代汉语词语代替今天已经不用的文言词语)⑤派遣军队驻守关卡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入和出现意外变故。

(“出入”是偏义复词,其中的“出”是无意义的成分,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该删除)⑥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

(国号、帝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等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保留不译)

1.下面对汉语语法的演变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汉语的语序和现代汉语有明显的不同,疑问句和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置于动词前,而状语常常要放到动词后,有时定语为了强调也放到中心词的后面。

B.许多句式古今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

如古汉语判断句的基本格式是“……者,……也”,现代汉语必须用动词“是”;被动句,现代汉语一般用“被”,而古汉语却常用“为”和“见”等。

C.古代汉语词类活用是很普遍的,常见的类型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而现代汉语基本没有这种词类活用现象。

D.在汉语的演变中,语音、词汇比较稳定,发展变化慢,而语法则发展快,古今变化大。

解析:

D项,词汇相对不稳定,发展变化快。

答案:

D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汉语中“其”的一个重要用法就是作表示领有的第三人称代词,现代汉语里“各得其所、自得其乐、自圆其说、望其项背”等成语中的“其”就是这一用法。

B.“窥”在古代有“从小孔或缝隙里看”的意思,如成语“管中窥豹”。

从这个意思还引申出了“暗中查看”的意思,保留在“窥测、窥察、窥度、窥视”等词语中。

C.“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是古代汉语特有的句子格式,“吾与徐公孰美”与现代汉语句子的格式也不相同。

D.“忌不自信”是古代的说法,现代的说法是“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解析:

C项,“吾与徐公孰美”与现代汉语句子的格式相同。

答案:

C

3.下面句子和成语里的加点字,读音都比较特别,请标出它们的读音。

(1)可汗(   )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2)天姥(  )连天向天横。

(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  )陛下。

(4)风吹草低见(  )牛羊。

(5)羽扇纶(  )巾

(6)万乘(  )之国

(7)否(  )极泰来

答案:

(1)kèhán 

(2)mǔ (3)wèi (4)xiàn (5)ɡuān (6)shèng (7)pǐ

4.在后面的括号内标出句式类型。

(写字母)

A判断句  B被动句  C宾语前置句  D定语后置句  E省略句  F介宾短语后置句  G主谓倒装句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  )

(2)是以后世无传矣。

(  )

(3)而君幸于赵王。

(  )

(4)唯你是问。

(  )

(5)沛公安在?

(  )

(6)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

(7)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  )

(8)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

(9)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  )

(10)宋何罪之有?

(  )

(11)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  )

(1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  )

(1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  )

(14)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  )

(15)善哉,祁黄羊之论也。

(  )

(16)战于长勺。

(  )

(17)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  )

(18)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  )

(19)至则无所用,放之山下。

(  )

答案:

(1)B 

(2)C (3)B (4)C (5)C (6)A

(7)AE (8)B (9)B (10)C (11)E (12)D (13)D

(14)A (15)G (16)F (17)E (18)A (19)E

5.在下列空白处填上合适的内容。

古代汉语中表示“行走”的词因使用场合和方式不同而有区别:

在室中慢步走叫“跱”,在堂上中步走叫“________”,在堂上举足徐行叫“________”,在门外快走叫“________”,在中庭快走叫“________”,在大路上疾行叫“________”,在草丛山林中走叫“________”,在水中走叫“________”,等等。

答案:

行 步 趋 走 奔 跋 涉

链接考点

文言文阅读

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了解汉语从古到今发生了什么样的演变,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有哪些主要的区别。

对应的高考考点主要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浅易”文言文的衡量标准是:

词汇运用主要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语法结构主要采用常见的文言句式,文言虚词的运用也以常见而典型的用法为主;内容的涉及范围同古代文化背景知识的联系较为松散,少用典故;文章的整体风格特点是不崇尚形式上的整齐,不堆砌难于理解的辞藻,不强求音节上的和谐。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具体包括以下几个考点: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近几年,对文言实词的考查涉及面进一步拓展,复习过程中只注意《考试说明》规定的常用实词还远远不够,常见实词应引起高度重视。

虚词的考查也相对集中,规定考查18个,断句也时有考查。

也要注意一下规定外的虚词,如“见”“已”等。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很少直接设题。

断句也时有考查。

需要注意的是,对文言文的翻译,分数比例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例] (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詹鼎传

[明] 方孝孺

詹鼎,字国器,台宁海人也。

其家素贱,父鬻饼市中,而舍县之大家。

大家惟吴氏最豪贵,舍其家,生鼎。

鼎生六七年,不与市中儿嬉敖,独喜游学馆,听人读书,归,辄能言诸生所诵。

吴氏爱之,谓其父令儿读书。

鼎欣然,其父独不肯,骂曰:

“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

”然鼎每自课习,夜坐饼灶下,诵不休。

其父见其志不可夺,遣之读书。

逾年,尽通其师所能,师辞之。

时吴氏家延师儒,鼎就学,吴氏亦子育之,使学。

未数年,吴氏子无能与鼎谈者。

其师去,鼎遂为吴氏诸子师。

元末方国珍起海上,不能制,以重位授之。

国珍开府[注]庆元,求士为己用。

国珍闻鼎有才,以计擒之。

鼎为所获,无奈,因为之尽力,为其府都事,有廉名。

国珍弟平章事,有人犯法,属鼎治,鼎论如法。

平章之妻受赇,请于鼎。

持不可,曰:

“今方氏欲举大谋,当用天下贤士,一心守法,曷使妇人得预事乎?

”不许。

妻怒,谮之,系鼎狱,半载乃释。

复起,为上虞制。

上虞与伪吴王张士诚地相错,军吏贵臣甚众,以鼎儒生,不习边事,屡违约。

鼎会众于庭,引一驿丞,责以不奉公,斩之。

在庭者皆股栗,膝行请罪,膝屈久不能起,乃罢。

后虽元帅、万夫长有所陈说,皆长跪以言,不敢举目视其面。

鼎临事有才,简牍满前,须臾而决。

至正末,我兵临庆元城下,国珍惧,乘楼船遁于海。

上怒,欲举兵诛之。

莫为计,鼎为草表谢,辞甚恭而辩。

上读表,曰:

“孰谓方氏无人哉?

是可以活其命矣。

”乃赦之,不问。

更以国珍为右丞,鼎亦召至京师。

时河南行省缺郎中,吏部请命鼎为之。

丞相曰:

“吾同事,以鼎才不可使外也。

”待半岁,除留守都卫经历,改刑部郎中、刑部佐僚。

未完,有司请除吏。

丞相曰:

“刑部有詹鼎在,胜百辈。

”其见称如此。

鼎在刑部,一以宽仁行法,威声不起,而人皆乐其不苛刻。

会大都督府受赂,除军吏。

事发,诬鼎有赃。

御史覆鼎,鼎言在留守时所养孤甥来省,恐有之,鼎诚不知。

御史曰:

“法贵杀有名。

”卒诛鼎,与百余人皆死。

(选自《逊志斋集》,有删改)

[注] 开府:

古代指高级官员成立府署,选置僚属。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舍县之大家     舍:

寄居

B.其父见其志不可夺夺:

改变

C.时吴氏家延师儒延:

迎接

D.属鼎治,鼎论如法属:

交付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A项,“舍”,可以联想到“舍相如广成传”中的“舍”是“安排住宿”的意思,结合语境,理解为“寄居”正确。

B项,《陈情表》中有“行年四岁,舅夺母志”,“夺”是“改变”的意思,和这句中的意思相同,正确。

C项,《过秦论》中有“秦人开关延敌”,“延”是“延请”的意思,据此推断C项不正确。

D项,“属”,通“嘱”,意为“托付,交付”,正确。

答案:

C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A项中前一个“与”,介词,跟;后一个“与”,连词,和。

B项中前一个“以”,连词,表修饰关系;后一个“以”,介词,把。

C项中的两个“所”都是用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的词组,指代人或事物。

D项中前一个“其”,代词,他;后一个“其”,副词,表揣度语气,可译为“大概”。

答案:

C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体现詹鼎才能出众的一项是(  )

①辄能言诸生所诵 ②夜坐饼灶下,诵不休 ③为其府都事,有廉名 ④简牍满前,须臾而决 ⑤鼎为草表谢,辞甚恭而辩 ⑥刑部有詹鼎在,胜百辈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D.③④⑥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句是说詹鼎的聪明才能,超出常人;②句是写詹鼎对读书的喜爱;③句是写他的廉洁;④句是表现他的才能出众;⑤句是表现他的写作才能,后文可以验证;⑥句是侧面描写他的才能出众。

据此,用排除法可排除带有②和③的选项。

答案:

B

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詹鼎出身微贱,从小酷爱学习,开始遭到父亲的反对,但苦学不辍,使父亲的态度发生转变,又得到与吴氏诸子一同从师的机会,后成为吴氏诸子的老师。

B.詹鼎被方国珍用计擒获,不得已做了方国珍府都事。

平章之妻受贿替人求情,詹鼎坚持秉公执法,后遭平章妻诬陷,身陷牢狱,半年后才被释放。

C.詹鼎在上虞时,军吏贵臣认为他不熟悉边防事务,多次违反纪律。

为整肃纪律,詹鼎以不奉公的罪名杀了一名驿丞,使部属人人畏惧,从而树立了权威。

D.詹鼎曾任上虞制、河南行省郎中、留守都卫经历、刑部郎中、刑部佐僚等职。

他在刑部任职时,适逢大都督府受贿案败露,被人诬陷贪赃,后被处死。

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詹鼎没有担任过河南行省郎中一职,原文说吏部要求让詹鼎担任河南行省郎中一职,但被丞相否决了。

答案:

D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读表,曰:

“孰谓方氏无人哉?

是可以活其命矣。

”乃赦之,不问。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涉及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固定句式等知识。

(1)“故”,本来;“市”,做买卖,做生意;“业”名词活用为动词,继承家业;“奈何……也”,固定句式;“从”,跟从。

(2)“孰”,谁;“谓”,说;“是”,指示代词,这;“活”,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活命,保全;“赦”,赦免;“问”,责问,追究。

答案:

(1)我们本是商人之家,生养儿子能够继承我的手艺,我的手艺不废弃就行了,(你)怎么能跟读书人交往呢?

(2)皇帝读了奏表,说:

“谁说方国珍没有人才呢?

这就可以让他活命了。

”于是赦免了方国珍,不再问罪。

参考译文:

詹鼎,字国器,是台州宁海人。

他家一向贫贱,父亲在集市以卖饼为业,寄居在县里的世家望族中。

县里的世家望族中只有吴家最富有,地位最高,就寄居在他们家里,生下了詹鼎。

詹鼎六七岁时,不喜欢与街市上的儿童嬉游,只喜欢到学馆,听人读书,回到家就能说出学馆里的学生诵读的内容。

吴家很喜欢他,对他的父亲说让他读书。

詹鼎欣然同意,只是他的父亲不愿意,骂他说:

“我们本是商人之家,生养儿子能够继承我的手艺,我的手艺不废弃就行了,(你)怎么能跟读书人交往呢?

”然而詹鼎经常自己温习功课,夜里坐在饼灶下面干活,也诵读不停止。

他的父亲见他的志向不可改变,就送他去读书。

过了一年,全部掌握了他的老师所会的东西,老师辞归了。

当时吴家聘请老师,詹鼎也跟从学习,吴家也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教育他,让他学习。

不到几年,吴家的孩子没有能和詹鼎谈论的了。

他们的老师辞去,于是詹鼎就做了吴家各位孩子的老师。

元末,方国珍在海上起事,官府不能控制,就把重要的职位授给方国珍。

方国珍在庆元建立府署,寻求士人为己所用。

方国珍听说詹鼎很有才能,就用计谋捉住他。

詹鼎被方国珍擒获,无可奈何,只能替他出力,担任他的府都事,有廉洁的名声。

方国珍的弟弟担任平章事,有人触犯了法律,交给詹鼎处理,詹鼎严格按照法律定罪。

平章事的妻子接受贿赂,向詹鼎求情。

詹鼎坚持不许可,说:

“现在方家想成就大事,应当任用天下贤能的人,一心遵守法律,怎么能让妇人来干预事务呢?

”没有答应。

平章事的妻子很生气,就诬陷他,詹鼎被关到牢狱中,半年才释放出来。

再次被起用,担任上虞制。

上虞和伪吴王张士诚所占地界相互交错,军吏中显贵的大臣很多,他们认为詹鼎不过是一个儒生,不熟习边疆事务,因而多次违反规定。

詹鼎召集众人聚集到庭堂上,拉出一个驿丞,用不承受公命之罪来责问他,并杀了他。

庭堂上的人都怕得双腿发抖,跪在地上用膝盖行走向他请罪,跪很久不能站起,他才作罢。

以后,即使是元帅、万夫长有什么要陈述的,都跪着和他说,不敢抬眼看他的脸。

詹鼎处理事情有才干,竹简案卷堆满跟前,一会儿就能判决完。

至正末年,我大军兵临庆元城下,方国珍害怕了,乘坐着楼船逃到海上。

皇上非常生气,想发兵讨伐他。

方国珍身边没有谁能为他想出好办法,詹鼎替他起草上表谢罪,言辞非常恭谨有理。

皇帝读了奏表,说:

“谁说方国珍没有人才呢?

这就可以让他活命了。

”于是赦免了方国珍,不再问罪。

并且让方国珍担任了右丞的职务,詹鼎也被召到京城。

当时河南行省缺人担任郎中一职,吏部请求让詹鼎担任。

丞相说:

“我们一起共事,凭詹鼎的才能不能让他外放做官。

”等了半年,担任留守都卫经历,改任刑部郎中、刑部佐僚。

没有满任期,主管部门请求任命官吏。

丞相说:

“刑部有詹鼎在,强过任何人。

”他就这样被人称道。

詹鼎在刑部任职的时候,坚持用宽厚仁德来执行法纪,没有严威的名声,人们却都喜欢他的不苛刻。

适逢大都督府受贿,任命军吏。

事情败露,诬陷詹鼎收受贿赂。

御史审查詹鼎,詹鼎说在留守的时候外甥来省亲,怕是有这事,自己确实不知道。

御史说:

“法贵在杀那些有名的。

”最终杀了詹鼎,参与的百余人都被杀。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既考查掌握文言实词知识的情况,也通过考查实词的语境义检测考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查范围包括课内出现的和课外传世名篇中经常出现的,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

在能力要求上,注重考查实词的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

值得注意的是,古今词义在很多方面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可单纯以现代汉语词义来解释古代汉语词义。

因此,不可以将古代汉语的两个单音节词误解释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

实词断义法

1.据形断义

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

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如“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的意义。

“造”的形旁为“辶”,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他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

“启听淮北取籴”——其中“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意思是卖出粮食,“籴”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

2.据辞定义

古人行文,往往采用一些字数同、结构同的语句,各句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用同义、反义或意思相关的词,其中有些是修辞上所说的排比、对偶、互文等。

可利用上下句与之对应的词的意义来帮助判断。

如“追亡逐北”,“亡”与“北”对应——败逃者。

又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奔”与“箭”相对,可判断它是名词,意义是“奔马”。

又如“奉不可失,敌不可纵”,“失”与“纵”相对,“奉”与“敌”相对,敌是敌人,为名词,那么“奉”也是名词,据此可推断“奉”为“机会”之意。

3.语位定义

对实词所在的句子作成分分析,对实词所在的词组作结构分析,同样可以帮助我们确认该词的词性、活用及意义。

如“不审于何得此绢”,“审”在句中处于谓语的位置,用引申义“知道”。

“取樵炊爨”,“樵”作动词“取”的宾语,“樵”为名词,“柴草”的意思。

4.成语推义

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掌握了不少成语,可利用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

如“收天下之兵”中的“兵”,我们可借助成语“短兵相接”中“兵”的意义去试解,可推断出是“兵器”之意。

又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

5.语境推义

语言环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

内部语境指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外部语境就是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语言环境。

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

如“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在句中处于谓语的位置,“优待”虽为动词,但从语境来看又译不通,只能是“对待”。

再如“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里的“人事”是什么?

只要探究一下下文“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的事实和经验教训,即可理解为“人的作为”。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注重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识记与辨别的能力,也强调依据语感判断。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文言虚词的辨析,要掌握《考试说明》要求的虚词的不同用法,在分析词性时,要联系上下文语境分析用法,还要从句子的语法结构入手,了解其意义和用法。

如广东卷考查了比较辨别“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与“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两句中“以”字的用法。

这两个“以”的词性明显不同,前一个是介词,后一个是连词,所以意义更不同,前一个译为“凭借”,后一个则相当于“而”。

湖南卷也曾考查过比较辨析“能推食与人者,尝饥者也”与“《齐谐》者,志怪者也”两句中“者”的用法。

这两个“者”字虽然所处的句中位置相同,但作用却不同,前一个为代词,译为“……的人”,后一个没有实在意义,只是在句中起停顿作用,表判断的标志。

虚词辨析方法

1.语境分析法

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

如“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一句里两个“之”:

前“之”用在“饶”(州)与“德兴”(县)之间,州与县是从属关系,故应是“的”的意思;后“之”用在动词“送”后作宾语,属代词,代苏迈。

2.句意推敲法

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有全句意识,许多虚词的意义不实在,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或语气作用,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理解它。

如作语助词的“也、矣、焉、哉”,在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在感叹句末助感叹语气,在陈述句末助陈述语气,它们始终是与全句语气“息息相关”的。

3.句位判断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

比如“也”,句末助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再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其李广将军之谓乎”,因为“其”不能作主语;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蔺相如)破璧”,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语气副词,一定)无忘乃父之志”。

4.结构推断法

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

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一点,我们可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

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而”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那么“以”也该和它相同,作连词,表修饰关系。

二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来推断。

不同的句子成分就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

如“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两句,第一句的“其”在句中作主语,因此应该是代词“它(指鹤)”;后一句的“其”不作句子成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