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教育政策建议书》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06461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55.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度教育政策建议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度教育政策建议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度教育政策建议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度教育政策建议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度教育政策建议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度教育政策建议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度教育政策建议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度教育政策建议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度教育政策建议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度教育政策建议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度教育政策建议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度教育政策建议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度教育政策建议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度教育政策建议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度教育政策建议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度教育政策建议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度教育政策建议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度教育政策建议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度教育政策建议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度教育政策建议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度教育政策建议书》Word文件下载.docx

《《度教育政策建议书》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度教育政策建议书》Word文件下载.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度教育政策建议书》Word文件下载.docx

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学校要调动一切资源为了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生命成民。

教师的角色要转化为:

教师首先是学习者;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帮助者,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领者、参与者和促进者。

要加快学习观的转变:

从“书本学”到“网络学”。

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各种网络技术、新型媒体让人们学习的时空大大拓展,人们要树立网络学习、远程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要充分运用云计算、云教育、大数据、大资源等互联网的交互平台,采用书本学与网络学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实现在线学习、网络课堂学习、远程学习。

二、要尽快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要加快更新知识速度。

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

需要建立综合化的、整体的、整合的或统整的教材内容体系,及时把最新的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和互联网的高度融合创新的最新成果编进教学内容,加快知识更新速度,真正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要加快数字化的整合与开发。

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推进,特别是互联网交互平台、云计算、云教育等新型交互媒介的出现,数字化的学校、数字化的课程、数字化的教室、数字化的作业、数字化的电子书包等不断涌现。

但是,目前这种数字化还处于孤立的、浅层次阶段,急需我们加快对数字化资源的整合与开发,树立数字化资源的整体观,注重内容的综合和资源间的整合。

要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形势,要求必须改变现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发挥师生主体间性,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要积极整合教材内容,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三、要尽快变革培养方式,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要求

要变革教育组织形式。

当前世界教育出现,开放化、远程化、网络化、在线化等特点,日益兴起的开放教育、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在线教育、视频课堂等,都呈现出互联网交互平台下的分散合作学习形式,注重个性化、游戏化学习,打破了现有的班级授课制的批量生产的组织形式。

现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将向个性化、分散化、远程化的教育组织形式转变。

要变革教育方法与手段。

目前中国的“灌输式”、“以教师为中心”、“以单纯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需要,急需从“以学科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大力推行如互动式教学、混合式教学、探讨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充分运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云教育、大数据、大资源包等,让教学方法与手段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需要。

要变革教育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体系是教育教学转变的核心要素之一。

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新形势下,必须要改变单一的考试评价方式,转向网络学习评价、鼓励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等多元化评价,注

重人的能力发展,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注重人的社会情绪力的引领,让每个人都带着个性成长,让每个学习者都拥有幸福一生的能刀。

四、将教育信息化上升为国家战略

要从战略高度加快落实《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

要把《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落到实处,真正提高数字教育资源对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支持能力和水平,支持偏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薄弱学校享用优质的教育资源服务。

要加大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

确保教育经费优先投入教育信息化,保障教育信息化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服务。

而且,对于基层学校来说,信息化要作为学校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方向,列入教师年度考核和职称晋升考核的内容之一。

并且新增的教学经费部分应主要投入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

要充分运用各种云平台、云计算、资源包、大数据等现代网络技术。

云计算、云教育、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将使教材发生巨大的变革。

融文字、声音、动画为一体的交互式教学现场感的营造,为现代教育教学增添了新的教育空间。

因此,政府要充分运用各种资源包、大数据等,全力推动“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为师生建立个人网络学习空间,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

五、积极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要完善终身教育体制。

要制定终身教育发展战略、设置终身教育管理机构、开展终身教育的立法、整合终身教育资源、建立终身教育的学习评价和认可制度。

要构建学校、企业和社区一体化体系。

培养具有高度的学习自觉性和学习能力的新一代学习者,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关键。

探索企业、社区、家庭一体化的服务体系,改变单一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评价和选拔标准,逐步实现各类学历教育之间、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的纵向衔接和横向沟通,拓宽学习成才之路。

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造有利条件。

鼓励民间爱心人士、民间资本和民间教育机构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上发挥作用。

政府要出台激励性政策,正确规范和引导民间终身教育组织的发展,充分挖掘其潜在的功能。

六、加速推进教育国际化

要加速办学理念的国际化。

要积极吸纳国际一流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成果、教育教学资源,提升我国教育在世界的国际竞争力,提升我国的软实力。

要加速课程体系的国际化。

美国的可汗学院、斯坦福大学的Coursera教育平台等等,都给中国课程的国际化提供了新的契机。

同时,也提供了新的视角,课程的国际化不仅要求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选用国际上先进的教材,而且要充分利用世界各个大学的网络资源、网络课程、直播课堂等,并进行课程合作开发。

要加速人员交流、学术交流的国际化。

中国要从教育的出口国转变为教育的进口国,吸引世界各国的优秀学生来华自费求学,而不是单靠中国政府资助。

而且,中国教育国际化在学术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规模和效益方面目前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国家要采取多元化措施,进一步鼓励学术交流的国际化,进一步扩大学术交流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学术交流的水平。

要加速办学模式的国际化。

中国要扩大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自主权,鼓励各级各类学校进行国际化办学。

积极鼓励国内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运用国际著名大学的优质资源,学习国外大学的网络课程,并给予学分或者学历承认,加速把人才培养纳入全球体系和全球视野。

要加快中国教育国际化的均衡化。

中国教育国际化发展速度不平衡,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教育国际化的质量和速度都明显高于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

因此,国家要采取积极措施,实行特殊的政策红利,给予西部地区、贫困地区的教育国际化一定力度的扶持。

要加快融入国际标准的步伐。

要为创新人才的成氏提供新的机遇。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国际交往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培养机制。

融入国际教育质量体系。

促进“学位国际互认”,尽早建立中国的教育质量标准、保证体系和

质量认证机制,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国际地位。

要妥善处理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

国家要正确处理好“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引导和鼓励学者在坚持本土化的前提下,开放性地吸纳国际化元素,做具有国际视野的原创知识的生产者。

七、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打造数字化教师。

国家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平台,加强教师的信息化资源的整合能力和运用能力。

要积极探索建立信息化教育教学及学校管理机制,建立数字化教室和数字化课堂。

在教师职称评聘中,把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与资源建设作为必要条件。

要完善教师资格证制度。

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是国际通行的教师任用制度。

中国仍处于教师专业化的初步阶段。

要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需从一开始就通过严格、规范的国家统一资格考试提高教师的入职门槛,以提高教师专业地位,争取社会对教师职业在专业上的广泛认可。

要加强教师培训。

整合网络资源与现代知识,采取在线培训、网上学习、远程培训、网络课堂等多种有效途径进行教师培训。

积极运用云平台、云计算、视频课堂等新媒体技术,改进教师培训的教学组织方式,倡导网络学习、开发网上课程资源、小班教学,采取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情景式、讨论式、互动式、直播式等多种方式开展培训。

要完善教师队伍专业标准体系。

国家要颁布实施各级各类教育学校教师专业标准和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

制定和颁布城乡统一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编制配备标准。

八、加快教育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

要加快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现代学校的制度化建设是教育体制改革的基础工程。

构建政府与学校间的主体和法律关系;

完善和加强学校法人治理结构;

建立和完善学校、家庭与社会三方参与的互动机制积极吸纳家长、社会以及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参与学校管理,构建起“政府引领、学校自主、社会参与”的新型学校管理模式。

要加快改革考试招生体制。

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突破了原有的学习时空概念,学生不仅可以学习本校的网络课程,也可以学习其他高校的网络课程,甚至是世界名校的网络课程,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因此,要改变一年一考的模式。

赋予高校一定的自主招生权和办学自由权,建立网络学习的评价机制,探讨承认网络学习的学分机制。

建立与国外大学的学分互换和相互承认机制。

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探索公办学校多种形式办学;

依法落实鼓励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鼓励出资办学,完善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资助政策,形成多元化的办学模式,改变政府“一元化”办学模式,给予民办教育的“平等主体”地位以及民办学校教师的权利保障。

要积极转变政府职能。

建立和完善政府宏观管理体制是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其核心是政府职能转变和治理模式的变革。

进~步简政放权;

建立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参与办学多元化办学体制;

建立新的学校评价方式,政府积极利用第三方的评价机制,发展多种中介机构,改变过去习惯于行政命令的方式,多用间接办法,把某些职能转移给社会。

九、完善健全教育经费投入体系

教育经费投入应继续巩固。

要建立中央和地方教育财政的协调机制,完善相关投入法规,制定行政官员考核的奖惩条例。

要确定新的教育经费投入比例。

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比例应该适时确定一个新的投入比例,建议在2020年至少达到45%以上,最好能够达到5%。

加上民间各种投入,全社会教育投入达到6%以上。

要构建多元化教育经费保障体系。

构建多元化教育经费保障体系,积极探索利用资本市场、教育捐赠、校产保值增值、鼓励民间资本办学等方式,增加教育经费的收入。

要建立教育经费审查和监督机制。

国家应加大对教育经费使用的监督力度,建立起独立的教育经费审查机构,行使独立的教育经费审查权,切实保障教育经费的专款专用。

教育经费要向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倾斜。

要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质量为重点,将教育经费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倾斜,向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倾斜,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倾

斜,提高这些地区和群体的教育经费以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需求。

十、大力推进教育立法

要尽快完善相关教育立法。

尽快制定《学校法》、《考试法》、《学前教育法》、《终身教育法》(或《终身学习法》)、《学位法》,修改《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

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创新人才培养的经费投入法律法规;

推进大学及科研院所的创新成果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制定国际教育文凭认可方面的法规,促进人才国际化;

出台新型网络教育模式(远程教育、在线学习、网络空间等)的学分认可政策法规;

尽快完善教育信息化相关法规;

尽快制定云教育、网络课堂等网络相关法规。

要加强教育立法宣传。

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建设,营造和建设与第三次工业革命相适应的法制环境。

特别是加强对涉及第三次工业革命相关法律的学习,建立法制宣传教育责任制、监督检查制度以及考核评估制度,使教育立法更有实效,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奠定良好基础。

要完善教育立法机制。

要积极开门立法,完善政府起草、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全国人大通过相结合的教育立法机制。

教育立法要通过听证会、论证会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

确保立法质量。

长江教育研究院2013年教育政策建议书

历史经验表明:

全球性危机往往催生重大变革。

当今全球性危机仍在继续蔓延中,一场重大的变革“迹象”已经呈现,西方发达国家都在采取措施积极应对这场新的变革。

一些专家学者把这场新的变革命名为“第三次工业革命”。

在此时代背景下,中国教育如何培养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创新型人才,以适应不断变幻的世情和国情的发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一个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和根本性的重大问题,需要引起政府、学界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政府尤其应该积极出台有关政策法规加以应对。

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国没有抓住!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国还是没有抓住!

第三次工业革命,我们再也不能错过了!

这不仅关系到我们是否再一次错过工业革命的机遇,更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能否最终实现。

一、扑面而来的第三次工业革命

(一)什么是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TheIndustrialRevolution),是指在工业领域中,由于新的制造工具的使用,推动了工业发生根本性变革,引起工业从旧质变飞跃到新质,使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进而使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出现崭新面貌,推动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和文明程度。

关于工业革命的划分,学术界有过习惯性划分,也有人不同意,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

1.传统的界定与划分

第一次工业革命(FirstIndustrialRevolution),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是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

由于机器的发明及运用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标志,因此历史学家称这个时代为“机器时代”(theAgeofMachines)。

18世纪中叶发生随后向

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大陆传播,l9世纪传至北美。

第二次工业革命(SecondIndustrialRevolution),主要发生在19世纪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主要标志是电力的广泛应用(即电气时代)。

当时,科学技术的突出发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和化学二[业的建立。

各种新技术、新发明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第三次工业革命(ThirdIndustrialRevolution),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核能的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展、海洋的开发为其主要标志。

科技革命波及各个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的科学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许多崭新的工业部门,尤其是电子计算机、控制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大大增强了生产的自动化程度,从而提高r劳动生产率,推动了主要工业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

2.近年来的新观点

近年来关于工业革命的新观点,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两种,一种以保罗·

麦基里(Markillie,《经济学家》编辑)为代表,一种以杰里米·

里夫金(JeremyRifkin)为代表。

2012年4月,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发表了有关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专题文章。

该刊著名编辑保罗·

麦基里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是数字化革命,标志是3D打印技术,关注点是数字化制造和新能源、新材料的应用。

并对工业革命提出了新的观点,认为: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l8世纪后半叶以英国的纺织机械化为标志。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福特汽车工厂在20世纪初大规模的流水线为标志的。

第三次工业革命就是现在正在兴起,以“3D打印机”为标志的工业革命,或者说是数字化制造为标志的工业革命。

著名学者杰里米·

里夫金撰写了《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一书,他提出了“第三次工业革命”模式,即互联网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相融合。

即以可再生能源的转变、分散式生产、储存(以氢的形式)、通过能源互联网实现分配和零排放的交通方式,构成新经济模式的五大支柱。

另外,美国《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

安德森(ChrisAnderson)

撰写的《创客:

新工业革命》一书中,安德森展示给我们一些现代企业是如何使用开源设计和3D打印,将制造业搬上自家桌面的。

安德森在书中给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全新的解读——“创客运动”的工业化,即数字制造和个人制造的合体。

综合有关论述,我们这样给第三次工业革命作一界定:

第三次工业革命,实质就是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与互联网的创新、融合与运用,它主要标志为数字制造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再生性能源技术的交互融合,从而导致社会生产方式、伟6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等方面的重要变革,推动一批新兴产业诞生与发展,使人类进入生态和谐、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新社会。

(二)第三次工业革命为何会发生?

第三次工业革命为何会发生在当今?

主要有以下的因素:

1.能源危机和社会危机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提供,契机。

近年来,受油价剧烈波动和金融危机、债务危机的巨大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一直处于低迷状态,特别是2008年美国引发的全球性危机后,世界经济的复苏历经波折,面对着一方面是化石燃料的日渐枯竭、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全球变暖形势日趋严峻、社会危机和经济危机深不见底的形势,另方面是各种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人们不得不引起人们对一、二工业革命带来的种种后果进行反思,渴望推动社会重大变革。

2.新技术为新工业革命提供了技术基础。

从20世纪中后期开始,电子计算机、原子能、航天空间技术迅速发展,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又成为新热点。

如今,互联网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迅速发展,这些技术发展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是新材料复合化、纳米化;

二是生产制造速成化;

三是生产系统数字化、智能化;

四是出现了产业组织网络化和产业集群虚拟化。

这些高新技术的发展,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3.专业人才队伍壮大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提供了人才支撑。

自二战以来,世界相对和平安定,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促进了大学院所的发展,各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一方面促进了新技术的发展,

另一方面又促进了人才队伍结构的优化升级。

4.理论研究成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提供了思想先导。

美国罗彻斯特大学教授杰里米·

格林伍德(JeremyGreenwood,1997)认为,20世纪70年代信息技术的出现标志着第三次工业革命已经开始。

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似乎不怎么关注第三次工业革命。

直到21世纪初期,尤其是此轮全球金融危机以后,以杰里米·

里夫金的《欧洲梦》、《氢经济》、《工作的终结》、《生物技术的世纪》、《路径时代》、《共鸣文明》、《第三次工业革命》等,以保罗·

麦基里的《经济学人》杂志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研究成果,等等研究成果的出现,欧盟、美国及全球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讨论热情重新高涨起来。

5.政府和媒体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提供了强大推动力与助力。

互联网、绿色电力和3D打印技术正进入西方主要国家的决策视野。

2000年起,欧盟就开始积极推行大幅减少碳足迹的政策,以加速向可持续发展时代的转型。

美国的“再工业化”以及世界各国政府的新政策都显示了面向未来变革的蓝图。

另外,世界各国媒体近年来都大篇幅的介绍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最新成果,特别是火篇幅的介绍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政府和媒体的推动和传播,成为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动力引擎”。

总之,第三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

既有表层因素,也有深层因素;

既有历史因素,也有现实因素;

既有技术因素,也有社会因素。

但是,最为主要的和根本的因素是社会和时代的需要。

(三)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特征

第三次工业革命实质就是以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和互联网的创新、融合与运用,从而导致工业、产业乃至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这一过程将有四大特征:

1.生活方式将凸显个性化。

在“制造数字化”时代,人的个性化需求将随着“3D打印技术”的成熟,得到个性化满足,从而实现人的个性最大化。

因而可以说,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也就是人的个性化时代。

消费的同时就是生产。

购物在3D打印店里就能完成,这才是真正的体验式消费,边消费边生产。

消费者也可以购买家用3D打

印机,像从前那样自给自足,这就叫做“反城市化”。

2.新能源将呈现无污化。

人们目前经济与社会发展所依赖的化石能源已经显得紧张,并将逐步进入枯竭期,需要开发可替代的再生性能源,而且具有无污染的绿色特征,使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3.生产方式将表现为分散化。

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是大规模的机器化、标准化的生产方式,生产组织方式为先要盖厂房,再采购原利,租用大量工人生产,然后再销往各地。

而在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将极大改变大规模的生产方式,实现个性化生产、分散化生产。

生产组织方式将不需要大规模的厂房,不需要大批工人,也不需要往各地销售,而将实现家庭工厂化,每个家庭购买一台打印机即可实现自己所需要的物品,自己在电脑中设计自己想要的产品,然后直接“打印”出来。

这种新的生产方式将改变以前的“集中的大规模生产”,转向“分散的个性化生产”。

4.制造模式将成为打印化。

制造业数字化将带来传统制造模式的革命。

传统制造模式是以模具为基础的削减式制造,即一个物品先要有模具铸造毛坯,然后切削加工,最终再做成零部件或产品。

而在数字化制造中,模具将不存在,所有的设计将在电脑中完成,然后通过数字化叠加技术,产品直接从电脑中打印出来。

二、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人才培养模式的严峻挑战

毋庸置疑,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人们身边发生着,密切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国也没有抓住!

我们研究的结论是:

之所以没有抓住前两次工业革命,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当时的中国政府没有及时抓住变革契机,未能培养出适应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需要的人才。

如今,世界正处于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拂晓”,第三次工业革命将给人类社会带来全方位的冲击,这种冲击集中反映在“如何培养出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性人才”上。

我们如何面对这次工业革命?

前两次工业革命的惨痛教训告诉我们:

拥抱第三次工业革命,关键是教育要培养出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一)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什么样素质的人才?

不论是保罗·

麦基里,还是杰里米·

里夫金,他们都提出了以个性化、定制化、差异化教学、分散合作的学习模式,颠覆了现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批量化、标准化、固定化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用这种新型的学习模式、教学模式养高素质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