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点总结.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60701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点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点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点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点总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点总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点总结.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点总结.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点总结.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点总结.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点总结.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点总结.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点总结.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点总结.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点总结.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点总结.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点总结.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点总结.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点总结.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点总结.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点总结.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点总结.doc

《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点总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点总结.doc(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点总结.doc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第1课千秋功过秦始皇

★注意问题:

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又在历史上以“暴君”形象著称,注意功过评价。

1、秦统一的原因:

①时代趋势;②国力基础;③个人条件;④重用人才

△客观条件:

①经济基础:

封建经济的发展要求结束分裂,同时又为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政治基础:

争霸、兼并战争使国家由区域性向大一统发展;

③民族基础:

各民族逐步融合,民族凝聚力加强;

④群众基础: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割据混战,加深了人民的困苦,人民厌战渴望统一;

⑤思想基础:

法家关于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理论

△主观条件:

①秦国商鞅变法奠定经济和军事基础,实力最强,具备进行统一战争的条件(根本原因)

②个人因素:

嬴政具有雄才大略。

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施展雄才大略,广罗人才,谋略正确。

2、主要业绩:

(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措施

影响

政治制度

中央: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

地方:

郡县制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制度

统一度量衡、货币

促进经济发展

文化

统一文字:

小篆;

焚书坑儒

促进文化发展

思想控制,摧残文化

军事

征百越、击匈奴;修筑长城

奠定基本疆域

交通

修筑驰道、直道、人工渠道

促进交通发展

△皇帝制度

皇位世袭:

“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力集中的另一体现。

皇帝独尊:

确立“皇帝”称号;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

皇权至上:

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三公九卿制

职位名称

职权范围

任用标准

历史意义

丞相

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贤”“能”

由皇帝任命

是对世卿世禄制度的否定

太尉

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御史大夫

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

3、功过评价:

功:

①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结束了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人民的愿望;②建立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③扩大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过:

④严刑峻法、赋役役繁重,滥用民力,广建宫殿陵墓;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第2课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注意问题:

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唐朝实行的开明的对内对外政策

1、贞观之治出现原因:

①主观上:

吸取隋亡教训;唐太宗个人作用;

②客观上:

隋朝的经济繁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

2、贞观之治的内容及作用:

①政治:

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精简了机构,提高了效率。

②法律:

重视法制,颁行《唐律》,惩治贪赃枉法。

③科举:

发展隋朝科举制,重视进士科,扩大了统治基础。

④经济:

延续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经济逐步复苏。

⑤民族关系:

开明的民族政策——

A、平定边疆:

平定东突厥,打败颉利可汗、突利可汗;平定西突厥。

B、加强管理:

在东突厥旧地设置羁縻府,任命突厥首领为都督;在西域设置安西都护府;西南西北很多少数民族首领被册封;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

C、和亲政策:

与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成婚。

D、民族政策:

有效的军事征服,实行怀柔政策、和亲政策。

——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

E、意义:

巩固了唐朝的统一,有利于民族融合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3、评价唐太宗(唐太宗在推动封建社会发展方面的历史作用)

唐太宗统治期间,吸取隋亡教训,知人善用,虚怀纳谏,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度、科举制,对少数民族开明怀柔政策,经济上轻摇薄赋,休养生息,对外兼容并蓄。

这一系列政策为唐王朝带来政治清明、生产发展、文化繁荣的景象,为开元盛世打下坚实的基础,其很多制度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其纳谏和用人方面的突出优点,特别是其清醒的反思能力和自我批评精神,更成为古代封建君王的楷模和典范。

第3课“康乾盛世”的开创者——康熙

★注意问题:

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评价康熙帝的历史贡献;康熙帝与秦始皇、唐太宗相比,突出贡献是捍卫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1、面临的问题:

①地方割据实力的威胁尚未清除;②对边疆的有效控制尚未完成;③沙俄势力东进。

2、巩固多民族国家的重大举措和影响:

措施

影响

结论

平定“三藩”

历时八年,终获全胜

剿抚并用,有利安定

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的版图;

开创了康乾盛世的繁盛时代

收复台湾

加强了台湾同大陆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

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抗击沙俄入侵

抗击了沙俄的侵略,

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

三征噶尔丹

打击了新疆、蒙古分裂力量

册封五世班禅

加强了对西藏的管理

①平定三藩,有利于安定统一;

②收复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正式隶属于中央管辖。

促进台湾开发,巩固海防。

③抗击沙俄入侵,签订《尼布楚条约》,确定中俄东段边界。

④三征噶尔丹,打击新疆蒙古分裂力量。

⑤册封五世班禅,加强对西藏的管理。

3、评价:

是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

功绩:

①机智果敢。

八岁即位,十六岁智擒螯拜,稳定了朝廷秩序。

②维护并巩固了国家统一。

平定三藩之乱和准噶尔贵族噶尔丹的叛乱,派兵攻入台湾设立台湾府;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统治;组织雅克萨之战,迫使俄国签定《尼不楚条约》维护了国家的领土主权。

③学识渊博,弘扬了中国古代文化。

一生苦研儒学,推崇程朱理学,开博学鸿儒科,编撰《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康熙字典》。

④重视农业发展。

实行更名田制度和摊丁入亩制度,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⑤拉开了长达150年的“康乾盛世”的序幕。

消极:

大兴文字狱;实行闭关政策。

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

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

第1课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注意问题:

孔子在中国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孔子既是中国古代大教育家,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言论主要记录在《论语》,成为儒家学派的经典。

△孔子创立儒学的条件:

(1)时代因素:

春秋社会大变革时代;“礼崩乐坏”

①经济:

私有土地出现,井田制瓦解。

②政治: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走向崩溃。

③文化:

私学兴起,文化下移,形成“士”阶层。

(2)历史传统:

“儒”地位的变化

春秋以前,儒是主持礼仪的巫、史、祝、卜一类的文化人;春秋时期,儒以相礼为业,或为人师。

(3)个人作用:

崇拜周公,精通礼乐,充满弘扬传统文化、复兴周礼的使命感

△孔子创立儒学的目的:

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

2、主要思想:

①政治思想,主张“仁”(核心)和“克己复礼”。

要实现仁和礼,就必须遵循中庸之道;

②教育思想,在中国开办私人办学先河,主张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

3、地位和影响:

①孔子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渗入生活的各个方面;孔子被神圣化;

②儒家思想传到亚洲各国,成为东方文化的主干,与西方文化并称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两种文化形态;

③儒家文化对法、德等国西方哲学和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第2课古希腊的先哲

一、柏拉图与《理想国》

★注意问题:

柏拉图追求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对世界思想文化贡献。

1、柏拉图思想产生的背景

①古代希腊文化的影响;

②时代背景:

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同盟战败;苏格拉底被处死刑——以上两者暴露民主政体弊端。

柏拉图对雅典民主政治不满。

③家庭影响;

④老师的教诲;

⑤游历生涯:

游历四方,考察各地,产生新思想。

2、主要思想:

①哲学思想:

唯心主义理念论,理念是世界的本质,现实世界是理念的反映;

②政治思想:

对现实政治不满,设计理想国;

③强调法治;

④注重教育:

创立雅典学园,有利于后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3、评价:

柏拉图对西方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最早的乌托邦思想。

其财产公有、普及教育的主张被空想社会主义者接受,影响深远。

他的思想是人类宝贵遗产。

二、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亚里士多德

★注意问题:

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孔子思想比较。

1、主要思想:

①哲学思想思想来源于具体事物,物质、精神世界不可分割;

②政治思想革命的原因在于不平等、法治优于人治;

③伦理思想:

中道理论;

④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别具一格。

2、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①建立了多个学科的学科体系;

②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三段论”、“中道”、“法治”;

③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科学探求精神和对真理的追求精神

第三单元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第三单元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第1课克伦威尔与英国革命

★注意问题:

结合克伦威尔的主要活动,分析其功过。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革命原因

①根本原因:

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②经济基础:

资本主义经济兴起、发展

③阶级基础:

资产阶级与新贵族

④思想基础:

文艺复兴

⑤群众基础:

清教徒运动

⑥导火线:

苏格兰起义

△革命进程:

①议会斗争阶段(1640—1642)

②两次内战时期(1642—1648)

③共和国时期(1649—1660)(革命高峰)

护国主时期(克伦威尔1653-1658)(理查1658—1660)

④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1660—1688)

⑤光荣革命(1688)(革命结束)——体现了资产阶级、新贵族(资产阶级化的贵族)和封建旧贵族的妥协

2、克伦威尔主要活动:

①初露锋芒:

早期反王权思想的形成;初期议会活动;

②铁骑军统帅:

内战的爆发;马斯顿荒原战役和纳西比战役;成立英吉利共和国;远征爱尔兰;

③“护国主”与护国政体:

军事独裁的开始;就任世袭护国主。

3、评价:

△肯定之处:

在反封建和发展资本主义方面贡献巨大,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文化、法律,巩固革命成果。

①军事上:

在内战中率军击溃王军主力,为共和国与民主制度在英国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②政治上:

处死查理一世,建立共和国,从而建立资产阶级政治制度。

③外交上:

颁布《航海条例》,扩大了英国外贸和航海的利益范围。

④经济上:

积极运用军事、外交手段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并积极发展工商业。

△缺点与局限

①远征爱尔兰,给当地人民带来灾难;

②军事独裁统治和频繁的军事活动引起人们不满,社会动荡。

△总体评价:

功大于过

①英国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

②其缺点与局限,本质上是当时资产阶级发展不成熟决定的。

第2课美国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

★注意问题:

概述华盛顿的主要事迹,评价其历史贡献。

一、美国独立战争

1、战争原因

①根本原因:

英国政府对北美的殖民政策加重对北美人民的剥削,压制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美利坚民族的形成

③启蒙思想的传入

④直接原因(导火线):

波士顿倾茶事件(1773年)——矛盾激化

⑤第一届大陆会议的决议(1774年)

2、战争过程

①爆发:

来克星顿的枪声(1775、4)

②建军:

整编大陆军,华盛顿为总司令(1775、5)

▲第二届大陆会议:

华盛顿临危受命,决心从整顿军队入手,他一方面筹措粮草和枪弹,充实装备,另一方面加强军事训练,严肃军纪,重视思想教育,号召为自由而战。

大陆军的面貌为之一新,战斗力迅速提高,光复波士顿首战告捷。

(1776、初)

③建国:

发表《独立宣言》(1776年7月4日)——美国独立日

④转折:

萨拉托加大捷(1777年)

⑤胜利:

约克镇大捷(1781年)

法、荷援助,康华利率英军投降。

这是北美独立战争以来的最大胜利,战争到此实际已经胜利结束。

⑥结束:

1783年,签订巴黎和约,英国承认美国为自由、民主、独立的国家。

3、胜利原因

①美国人民为正义的事业而战,人民全力以赴;

②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战争提供了获胜的物质基础;

③国际援助:

取得了法、荷等国际上的军事援助、道义支持;

④华盛顿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4、胜利意义

①北美独立战争的性质:

既是北美13洲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独立战争,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②推翻了英国殖民统治,赢得了民族独立,建立了近代美洲第一个独立国家;

③为美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④对法国大革命和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华盛顿的主要事迹:

①领导独立:

1774年,参加第一届大陆会议,任大陆军总司令;1776年宣布独立;1781年,英军投降,1783年,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

②开国立制:

制定美国1787年宪法,任第一届美国总统。

③确立国策:

制定了许多开创性的政策;功成身退,不迷恋权势。

三、评价:

①华盛顿是美国开国元勋,在独立战争期间,华盛顿身为大陆军总司令,功绩卓著。

②主持制定《1787年宪法》,为美国民主制度的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③当选美国第一任总统,两任总统届满后,坚决不再次连任,为以后美国总统连任不得超两届树立了范例。

④华盛顿为美国的建立和国家的民主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赢得美国人民的衷心拥护。

第3课“军事天才”拿破仑·波拿巴

★注意问题:

拿破仑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一、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1、背景

①根本原因:

波旁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经济)

②思想动员:

法国启蒙运动的发展。

③国际环境:

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

④导火线:

三级会议的召开。

2、爆发标志: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3、五年的法国大革命(1789-1794)

阶段

执政派别

时间

特点

第一阶段

君主立宪派

1789年7月-1792年8月

建立君主立宪制

第二阶段

吉伦特派

1792年8月-1793年5月

处死国王

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第三阶段

雅各宾派

1793年6月-1794年7月

革命高潮

热月政变

督政府

1794年7月-1799年11月

秋千政策

4、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①1789--1792年:

大革命爆发与君主立宪制时期

②1792-1799-1804年: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③1804-1814年:

拿破仑第一帝国

④1815–1830-1848年:

王朝复辟和七月王朝(君主立宪)时期

⑤1848-1852年: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⑥1852-1870年:

法兰西第二帝国

⑦1870-194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5年宪法,共和政体最终确立)

二、拿破仑的主要活动:

①军事起家:

独特的性格;军事生涯的开始;在土伦战役、保卫巴黎和远征意大利过程中展现出杰出的军事才能;法国的最高军事统帅。

②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雾月政变和拿破仑称帝;《法国民法典》。

③从帝国皇帝到孤岛囚徒:

扫荡封建势力称霸欧洲大陆;两次退位。

△对拿破仑战争的评价

1、前期战争具有正义性:

抗击反法联盟对法国的进攻,捍卫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保护资本主义的发展,打击欧洲封建势力,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思想与原则,利于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

2、后期具有侵略性和争霸性:

奴役了欧洲许多民族独立的国家和人民;同时具有争霸性:

与英国、俄国争夺世界市场和欧洲大陆霸权。

三、评价:

①拿破仑是法国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

②1799年,发动雾月政变,建立执政府。

1804年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③领导法国多次打败反法同盟,挽救了法国的危机。

④颁布《拿破仑法典》,体现法律平等,严格规定私有财产的合法性,是一部典型的资产阶级法典。

通过征服战争,将民法典的精神带到各国,沉重打击了欧洲各国的封建势力,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障碍。

⑤拿破仑不断发动的对外征服战争,整个欧洲大陆陷入战争深渊,也破坏了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也导致拿破仑帝国的覆灭。

第四单元“亚洲觉醒”的先驱

第四单元“亚洲觉醒“的先驱

第1课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注意问题:

孙中山主要活动在20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作用。

△主要活动:

一、投身辛亥革命(1894—1912)

1、成立兴中会(1894年):

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2、广州起义(1895年):

迈出了中国民主革命的第一步

3、成立同盟会(1905年):

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4、提出三民主义(革命纲领)

内容

对应的同盟会纲领

思想内涵

地位

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族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

前提

民权主义

创立民国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

核心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平分土地)

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

补充、发展

▲对三民主义的评价

积极性:

①是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②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

③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局限性:

①没有明确反对帝国主义。

②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反封不彻底。

→说明资产阶级革命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

5、武昌起义(1911)

6、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7、主持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8、失败:

袁世凯在北京就任大总统

辛亥革命有那些重要的历史功绩?

①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性质)

②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最直接的结果)。

③制定《临时约法》,建立了民主共和制(最伟大的功绩)。

④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最深远的意义)。

⑤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二、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1913—1922)

名称

时间

起因

经过

结果

二次革命

1913

宋教仁遇刺及“善后借款”

1913年7月,孙中山组织发动讨袁

由于力量对比悬殊和革命力量分而失败

护国运动

1916

袁世凯复辟帝制

发表《讨袁宣言》

《第二次讨袁宣言》

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

第一次

护法运动

1917

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

借助西南军阀,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

遭到西南军阀的排挤而失败

第二次

护法运动

1921-1922

为了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

当选非常大总统,准备组织北伐

因陈炯明在广州发动叛乱而失败

问:

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大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1)主观: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局限性。

①政党:

革命党组织涣散,缺乏凝聚力。

②纲领:

三民主义有重大缺陷。

③军队:

利用军阀打军阀,没有自己的武装。

④群众:

脱离工农,缺乏群众基础。

(2)客观:

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相勾结,力量强大。

(3)根源: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说明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已走到了尽头。

三、开创新三民主义时代(1924年)

1、原因:

①三民主主义指导下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屡遭失败,需要寻求新道路。

②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的启发。

③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2、中共三大(1923):

决定党内合作方式加入国民党

3、国民党一大(1924):

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

4、提出新三民主义:

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新发展

民族主义

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

对外:

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对内:

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新”在反帝

民权主义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国民政府,国民一律平等。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新”在强调普遍平等的民权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较为空洞)

平均地权(后来提出耕者有其田)

节制资本(控制私人资本)

“新”在更关注农民和工人

5、提出三大政策: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与新三民主义关系:

新三民主义体现了三大政策的精神,三大政策是执行新三民主义的方法、方式、途径、手段。

6、组建黄埔军校(1924):

建立新型革命武装

1924年1月24日,“陆军军官学校”在广东黄埔成立。

这所军校在培养人才时,将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置于同等重要的作用。

为国民大革命培养了大批人才。

其中的很多毕业生成为后来国共两党的杰出将领。

7、逝世:

1925年3月12日

△评价:

①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辛亥革命的领导者,是中华民国的缔造者。

②甲午战争后,孙中山上书遭拒绝后,认识到必须用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

③创办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领导一系列武装起义。

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中华民国。

④为了维护共和,从护法到北伐,坚持斗争。

⑤改组国民党,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实行三大政策,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的成立,开创了国民革命运动的新局面。

第2课“圣雄”甘地

★注意问题: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甘地评价。

一、主要活动:

①早期斗争;②宣传甘地主义思想;③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调解印度各教派的矛盾。

△甘地非暴力思想形成的原因:

①家庭影响:

仁爱、不杀生、素食、苦行。

②受《圣经》中关于不要与恶人作对的教训的影响。

③接受托尔斯泰以宗教之爱改革社会,实现人人平等的思想。

④在南非尝到种族歧视滋味。

(2)甘地非暴力思想的内容

①认为任何政治斗争都要以“仁爱”精神为主旨;(消极抵抗)

②强调爱与真理的统一,即在坚持“真理”的同时,宁愿牺牲自己也不向敌人施加暴力。

(坚持真理——核心)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第三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时间

一战后(1919-1922)

1930年

二战后

原因

阿姆利则惨案(导火线)

1929经济危机,英国在印度实行“食盐专卖法”

二战后,英国殖民势力的衰落,印度人民强烈反抗

经过

基拉法特会议:

第一次提出“不合作”的主张。

三步走:

①印度人放弃英国人授予的官衔、爵位、荣誉;②拒绝为殖民当局工作;③抵制洋布,拒绝纳税

1930年的“食盐进军”,标志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达到高潮。

甘地提出“英国退出印度”——争取印度的统一与独立

结果

(1)不合作运动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抵制了其经济势力的侵略。

(2)1922年,发生乔里乔拉村暴力事件后,甘地宣布终止运动

相互妥协:

《甘地——艾尔文协定》,甘地停止不合作运动;当局释放政治犯;允许沿海人民煮盐。

印度的独立:

二战结束后,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

1947年英国提出《蒙巴顿方案》,印度分为印、巴两个独立国家。

△对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评价

①积极性:

甘地领导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最终印度取得了自治。

②局限性:

以非暴力限制人民的革命运动,束缚了人民的手脚,甘地始终对英国政府抱有幻想等,反映了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