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单元综合评估卷 第4单元 演讲辞能力提高卷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071886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70.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单元综合评估卷 第4单元 演讲辞能力提高卷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中生物单元综合评估卷 第4单元 演讲辞能力提高卷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中生物单元综合评估卷 第4单元 演讲辞能力提高卷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中生物单元综合评估卷 第4单元 演讲辞能力提高卷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中生物单元综合评估卷 第4单元 演讲辞能力提高卷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中生物单元综合评估卷 第4单元 演讲辞能力提高卷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中生物单元综合评估卷 第4单元 演讲辞能力提高卷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中生物单元综合评估卷 第4单元 演讲辞能力提高卷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中生物单元综合评估卷 第4单元 演讲辞能力提高卷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中生物单元综合评估卷 第4单元 演讲辞能力提高卷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中生物单元综合评估卷 第4单元 演讲辞能力提高卷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中生物单元综合评估卷 第4单元 演讲辞能力提高卷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中生物单元综合评估卷 第4单元 演讲辞能力提高卷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中生物单元综合评估卷 第4单元 演讲辞能力提高卷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中生物单元综合评估卷 第4单元 演讲辞能力提高卷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中生物单元综合评估卷 第4单元 演讲辞能力提高卷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中生物单元综合评估卷 第4单元 演讲辞能力提高卷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中生物单元综合评估卷 第4单元 演讲辞能力提高卷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中生物单元综合评估卷 第4单元 演讲辞能力提高卷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单元综合评估卷 第4单元 演讲辞能力提高卷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高中生物单元综合评估卷 第4单元 演讲辞能力提高卷 新人教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单元综合评估卷 第4单元 演讲辞能力提高卷 新人教版必修2.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生物单元综合评估卷 第4单元 演讲辞能力提高卷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高中生物单元综合评估卷第4单元演讲辞能力提高卷新人教版必修2

第四单元综合评估(能力提高卷)

时间:

150分钟 满分:

150分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改革需要“三不转移”

张毅

日前,海南省农垦总局党委书记王一新在垦区经验交流会上,提出改革要坚持三个“不转移”,颇给人启发。

尽管阻力重重,不转移目标,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打破体制僵局,推行政企分开、社企分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尽管非议不断,不转移矛盾,不惧怕触动利益群体,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新平台轮廓清晰,步履蹒跚的老垦区焕发了青春光彩;尽管头绪很多,不转移注意力,“扭”住生产力解放,“扭”住民生改革,心无旁骛,海南农垦改革环环相扣,狂飙突进,按国务院要求和海南省的部署,改革主体任务已经完成。

好一个“三不转移”!

这是椰岛岸边激起的美丽浪花,也是改革实践中的一笔财富。

当前,我国社会发展转型处于关键隘口,新问题不断涌现,各方诉求此起彼伏,各种矛盾相互交织,构建和谐社会,艰巨而紧迫。

矛盾千变万化,工作千头万绪,新时期党的领导干部,尤其是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的决策者,要面临更大的压力,更严峻的考验,更高的要求。

而“三不转移”,是推进改革要具备的基本条件。

不转移目标,是对意志和智慧的考验。

既要敢于担当,又要有驾驭复杂局面的手段。

不同意见可以商量,遇到问题可以协调,但改革目标是在实践中反复论证而确立的,不能翻烧饼。

否则,目标摇摆不定,永远走不出“沼泽地”。

改革的目标是刚性的,方式方法可以是柔性的。

深化改革,要循序渐进。

片面强调刚性,容易耽误事;片面强调柔性,成不了事。

不转移矛盾,是对品格和能力的检验。

“摆平就是水平”“搞定就是稳定”等观点,在官场上颇有市场。

问题是怎么“摆平”,怎么“搞定”。

一味避重就轻,眼前的事安抚下去,深层矛盾掩盖起来,今朝平安度过,日后积重难返。

殊不知,执政的世故是对人民的渎职,改革的懈怠是对历史的犯罪。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历史给我们的机遇不多,改革攻坚唯有一马当先。

“义不反顾,计不旋踵”,主动化解矛盾,才会获得加倍发展的动力。

不转移注意力,是对境界和修养的评判。

浮躁之风,流传颇广,危害甚大。

麦子刚播下去,就想它赶紧出苗拔节;树刚栽下去,就盼它开花结果;事情还没做出模样,就迫不及待地邀功请赏。

“事业重如山,名利淡如水”,不给个人留余地,改革才能开辟新天地。

走上领导岗位,要时刻谨记权为民赋,要从个人名利中解放出来,从官僚主义的不良风气中解放出来,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励精图治,全力以赴,以旺盛的斗志投入工作,作出表率,干出实绩。

“三不转移”,尽显胸怀全局的大气、攻坚克难的锐气、尽职尽责的静气,最根本的一条,是老实做人、扎实做事的正气。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关于“三不转移”,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三不转移”使海南按国务院要求和海南省的部署,完成了改革的主体任务。

B.当前,我国社会发展转型处于关键隘口,“三不转移”是推进改革要具备的唯一条件。

C.“三不转移”是对意志和智慧的考验,是对品格和能力的检验,是对境界和修养的评判,颇给人启发。

D.“三不转移”,尽显胸怀全局的大气、攻坚克难的锐气、尽职尽责的静气,最根本的一条,是老实做人、扎实做事的正气。

解析:

“唯一条件”错误,应是“基本条件”。

答案:

B

2.对“不转移矛盾”的理解,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南省农垦总局党委书记王一新认为,不转移矛盾,是对政府官员品格和能力的检验。

B.有的官员打着“摆平就是水平”“搞定就是稳定”的旗号进行所谓“改革”,是对人民的渎职,对历史的犯罪。

C.“摆平”“搞定”不是一味避重就轻,不是执政的世故,而是着眼于长远,正视深层矛盾。

D.改革攻坚唯有一马当先,主动化解矛盾,才会获得加倍发展的动力。

否则,即使今朝平安度过,日后也将积重难返。

解析:

“不转移矛盾,是对政府官员品格和能力的检验”不是海南农垦总局党委书记王一新说的,而是作者的看法。

答案:

A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三不转移”是海南乃至全国改革实践中的一笔财富,对解决我国当前的各种矛盾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B.“不转移目标”需要有勇有谋,“翻烧饼”可能会让我们陷入改革的“沼泽地”。

改革的目标是刚性的,方式方法却是柔性的。

C.“不转移矛盾”就是不怕非议,不惧怕触动利益群体,善于化解主要矛盾,同时也不忽视次要矛盾。

D.“不转移注意力”就要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励精图治,全力以赴,为人民干实事,完全放弃个人名利。

解析:

B项,“方式方法却是柔性的”的说法绝对化了,原文说的是“方式方法可以是柔性的”。

C项,“也不忽视次要矛盾”在原文中没有依据,属于无中生有。

D项,“完全放弃个人名利”说法有误,原文只是说“要从个人名利中解放出来”。

答案:

A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别赋(节选)

江淹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况秦吴兮绝国,复燕宋兮千里。

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风兮暂起。

是以行子肠断,百感凄恻。

风萧萧兮异响,云漫漫而奇色。

舟凝滞于水滨,车逶迟于山侧。

棹容与而讵前,马寒鸣而不息。

掩金觞而谁御,横玉柱而沾轼。

居人愁卧,怳若有亡。

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

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罹霜。

巡层楹而空掩,抚锦幕而虚凉。

知离梦之踯躅,意别魂之飞扬。

故别虽一绪,事乃万族。

至若龙马银鞍,朱轩绣轴,帐饮东都,送客金谷。

琴羽张兮箫鼓陈,燕赵①歌兮伤美人。

珠与玉兮艳暮秋,罗与绮兮娇上春。

惊驷马之仰秣,耸渊鱼之赤鳞。

造分手而衔涕,感寂寞而伤神。

乃有剑客惭恩,少年报士。

韩国赵厕②,吴宫燕市③。

割慈忍爱,离邦去里。

沥泣共诀,抆血相视。

驱征马而不顾,见行尘之时起。

方衔感于一剑,非买价于泉里。

金石震而色变,骨肉悲而心死。

或乃边郡未和,负羽④从军。

辽水无极,雁山参云,闺中风暖,陌上草薰。

日出天而耀景,露下地而腾文。

镜朱尘之照烂,袭青气之烟煴。

攀桃李兮不忍别,送爱子兮沾罗裙。

至如一赴绝国,讵相见期。

视乔木兮故里,决北梁兮永辞。

左右兮魂动,亲宾兮泪滋。

可斑荆兮赠恨,惟樽酒兮叙悲。

值秋雁兮飞日,当白露兮下时。

怨复怨兮远山曲,去复去兮长河湄。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

注:

①燕赵:

《古诗》有“燕赵多佳人,美者额如玉”句。

后因以美人多出燕赵。

②韩国:

指战国时侠士聂政为韩国严仲子报仇,刺杀韩相侠累一事。

赵厕:

指战国初期,豫让入宫涂厕,挟匕首欲刺死赵襄子一事。

③吴宫:

指春秋时专诸置匕首于鱼腹,在宴席间为吴国公子光刺杀吴王一事。

燕市:

指荆轲与朋友高渐离等饮于燕国街市,因感燕太子恩遇,藏匕首于地图中,至秦献图刺秦王未成,被杀。

④负羽:

挟带弓箭。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掩金觞而谁御     御:

进用

B.事乃万族族:

聚集

C.琴羽张兮箫鼓陈陈:

陈列

D.造分手而衔涕造:

等到

解析:

B项,“族”的意思是“种类”。

答案:

B

5.以下六句话全部都是直接抒写离别之情的一组是(3分)(  )

①掩金觞而谁御 ②横玉柱而沾轼 ③见红兰之受露 ④燕赵歌兮伤美人 ⑤沥泣共诀,抆血相视 ⑥或乃边郡未和,负羽从军

A.①②⑤B.②③④

C.④⑤⑥D.①③⑥

解析:

③是渲染离别之情时所描写的景物,④是举例说明燕赵之歌令人悲伤,⑥是离别的原因,不是直接抒写离别之情。

排除这三项即可。

答案:

A

6.下列对节选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篇赋以浓郁的抒情笔调,运用环境烘托、情绪渲染、心理刻画等表现手法,通过对戍人、富豪、侠客等别离的描写,生动具体地反映出齐梁时代社会动乱的现实。

B.文章开篇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定一篇之基调;继而以“故别虽一绪,事乃万族”铺陈各种别离之情,以此来状写特定人物同中有异的别情。

C.豪客临别时,多少达官显贵、名媛淑女前来贺行,场面喧闹热切,可见富人间的别离之苦相对于普通人要淡得多。

D.离别自古以来都是令人伤感的,虽然有人说离别意味着相逢,但离别那一刻的断肠滋味却是令人难忍的。

解析:

C项,“可见富人间的别离之苦相对于普通人要淡得多”与原文意思不符。

原文是“造分手而衔涕,感寂寞而伤神”,并未与一般人进行对比。

答案:

C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风萧萧兮异响,云漫漫而奇色。

舟凝滞于水滨,车逶迟于山侧。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视乔木兮故里,决北梁兮永辞。

左右兮魂动,亲宾兮泪滋。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由于本文是一篇韵文,作者为了合辙押韵的需要,有些语句有省略和倒装现象,需要调整或补充,这是翻译的难点,也是翻译的重点。

答案:

(1)风萧萧发出与往常不同的声音,云漫漫而呈现出奇异的颜色。

船在水边滞留着不动,车在山道旁徘徊而不前。

(2)望着高大的树木啊记下这故乡旧里,在北面的桥梁上啊诀别告辞。

送行的左右仆从啊魂魄牵动,亲戚宾客啊落泪伤心。

参考译文:

最使人心神沮丧、失魂落魄的,莫过于别离啊。

何况秦国、吴国啊是相去极远的国家,更有燕国、宋国啊相隔千里。

有时春天的苔痕啊刚刚滋生,蓦然间秋风啊萧瑟初起。

因此游子离肠寸断,各种感触凄凉悱恻。

风萧萧发出与往常不同的声音,云漫漫而呈现出奇异的颜色。

船在水边滞留着不动,车在山道旁徘徊而不前。

船桨迟缓怎能向前划动,马儿凄凉地嘶鸣不息。

盖住金杯吧谁有心思喝酒,搁置琴瑟啊泪水沾湿车前轼木。

居留家中的人怀着愁思而卧,恍然若有所失。

映在墙上的阳光渐渐地消失,月亮升起清辉洒满了长廊。

看到红兰缀含着秋露,又见青楸蒙上了飞霜。

巡行旧屋空掩起房门,抚弄锦帐枉生清冷悲凉。

想必游子别离后梦中也徘徊不前,猜想别后的魂魄正飞荡飘扬。

所以离别虽给人同一种意绪,但具体情况却不相同。

至于像高头骏马配着镶银的雕鞍,漆成朱红的车驾饰有彩绘的轮轴,在东都门外搭起帐篷饯行,送别故旧于金谷名园。

琴弦发出羽声啊箫鼓杂陈,燕赵的悲歌啊令美人哀伤。

明珠和美玉啊艳丽于晚秋,绫罗和纨绮啊娇媚于初春。

歌声使驷马惊呆地仰头咀嚼,深渊的鱼也跃出水面聆听。

等到分手之时噙着泪水,深感孤单寂寞而黯然伤神。

又有自惭未报主人恩遇的剑客,和志在报恩的少年侠士,如聂政击杀韩相侠累、豫让欲刺赵襄子于宫厕,专诸杀吴王、荆轲行刺秦王,他们舍弃慈母娇妻的温情,离开自己的邦国乡里,哭泣流泪地与家人诀别,甚至擦拭泪血互相凝视。

他们骑上征马就不再回头,只见路上的尘土不断扬起。

这正是怀着感恩之情以一剑相报,并非为换取声价于黄泉地底。

钟磬震响吓得懦夫脸色陡变,亲人悲恸得尽哀而死。

或者边境发生了战争,挟带弓箭毅然去从军。

辽河水一望无际,雁门山高耸入云。

闺房里风晴日暖,野外道路上绿草芬芳。

旭日升临天际灿烂光明,露珠在地上闪耀绚丽的色彩,照得红色的雾霭分外绚烂,映入春天草木的雾气烟霞弥漫。

手攀着桃李枝条啊不忍诀别,为心爱的丈夫送行啊泪水沾湿了衣裙。

至于一旦到达绝远的国度,哪里还有相见的日期。

望着高大的树木啊记下这故乡旧里,在北面的桥梁上啊诀别告辞。

送行的左右仆从啊魂魄牵动,亲戚宾客啊落泪伤心。

可以铺设树枝而坐啊把怨情倾诉,只有凭借杯酒啊叙述心中的伤悲。

正当秋天的大雁啊南飞之日,正是白色的霜露啊欲下之时,哀怨又惆怅啊在那远山的弯曲处,越走越远啊在那长长的河流边。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8—9题。

书河上亭壁

寇准

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槛思何长。

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注:

此诗是作者被贬谪时写的。

8.“独凭危槛思何长”,诗人可能想到了些什么?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黄河边,独自靠在亭边的栏杆上,诗人也许想到了“欲渡黄河冰塞川”的仕途险恶,一丝忧愁袭上心头;也许想到了“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的豪迈,面对着“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岂能自甘沉沦呢?

9.“一半秋山带夕阳”一句运用了什么写作技法?

这样写有何妙用?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一句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

诗人通过描绘一半沐着柔和斜阳的秋山图景,营造了使人感到安闲、亲切,让人陶醉的意境,巧妙地表现了诗人被贬后的惆怅心绪和达观情怀。

那一半见不到阳光的秋山,诗人却不愿意提起,而心中那一份怅惘,在这壮丽的黄河落日前又算得了什么?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两题)

(1)更待菊黄家酿熟,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是日也,天朗气清,__________________。

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________,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王羲之《兰亭集序》)

(2)二十四桥明月夜,________________。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

(3)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________________。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曹操《短歌行》)

答案:

(1)共君一醉一陶然 惠风和畅 俯察品类之盛

(2)玉人何处教吹箫 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

(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文,完成

(1)—(4)题。

我的梦想

史铁生

也许是因为人缺了什么就更喜欢什么吧,我的两条腿一动不能动,却是个体育迷。

我不光喜欢看足球、篮球以及各种球类比赛,也喜欢看田径、游泳、拳击、滑冰、滑雪、自行车和汽车比赛,总之我是个全能体育迷。

当然都是从电视里看,体育馆场门前都有很高的台阶,我上不去。

如果这一天电视里有精彩的体育节目,好了,我早晨一睁眼就觉得像过节一般,一天当中无论干什么心里都想着它,一分一秒都过得愉快。

有时我也怕很多重大比赛集中在一天或几天(譬如刚刚闭幕的奥运会),那样我会把其他要紧的事都耽误掉。

其实我是第二喜欢足球,第三喜欢文学,第一喜欢田径。

我能说出所有田径项目的世界纪录是多少,是由谁保持的,保持的时间长还是短。

譬如说男子跳远纪录是由比蒙保持的,20年了还没有人能破;不过这事不大公平,比蒙是在地处高原的墨西哥城跳出这8米90的,而刘易斯在平原跳出的8米72事实上比前者还要伟大,但却不能算世界纪录……人反正是干不过上帝;但人的力量、意志和优美却能从那奔跑与跳跃中得以充分展现,这才是它的魅力所在。

它比任何舞蹈都好看,任何舞蹈跟它比起来都显得矫揉造作甚至故弄玄虚。

也许是我见过的舞蹈太少了。

而你看刘易斯或者摩西跑起来,你会觉得他们是从人的原始中跑来,跑向无休止的人的未来,全身如风似水般滚动的肌肤就是最自然的舞蹈和最自由的歌。

我最喜欢并且羡慕的人就是刘易斯。

他身高1米88,肩宽腿长,像一头黑色的猎豹,随便一跑就是10秒以内,随便一跳就在8米开外,而且在最重要的比赛中他的动作也是那么舒展、轻捷、富于韵律;绝不像流行歌星们的唱歌,唱到最后总让人怀疑这到底是要干什么。

不怕读者诸君笑话,我常暗自祈祷上苍,假若人真能有来世,我不要求别的,只要求有刘易斯那样一副身体就好。

我还设想,那时的人又会普遍比现在高了,因此我至少要有1米90以上的身材;那时的百米速度也会普遍比现在快,所以我不能只跑九秒九几。

作小说的人多是白日梦患者。

好在这白日梦并不令我沮丧,我是因为现实的这个史铁生太令人沮丧,才想出这法子来给他宽慰与向往。

我对刘易斯的喜爱和崇拜与日俱增。

相信他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我想若是有什么办法能使我变成他,我肯定不惜一切代价;如果我来世能有那样一个健美的躯体,今天这一身残病的折磨也就得了足够的报偿。

奥运会上,约翰逊战胜刘易斯的那个中午我难过极了,心里别别扭扭别别扭扭的一直到晚上,夜里也没睡好觉。

眼前老翻腾着中午的场面:

所有的人都在向约翰逊欢呼,所有的旗帜与鲜花都向约翰逊挥舞,浪潮般的记者们簇拥着约翰逊走出比赛场,而刘易斯被冷落在一旁。

刘易斯当时那茫然若失的目光就像个可怜的孩子,让我一阵阵的心疼。

一连几天我都闷闷不乐,总想着刘易斯此刻会怎样痛苦,不愿意再看电视里重播那个中午的比赛,不愿意听别人谈论这件事,甚至替刘易斯嫉妒着约翰逊……自然这全无济于事,我竟然比刘易斯还败得惨,还迷失得深重。

这岂不是怪事么?

在外人看来这岂不是发精神病么?

我慢慢去想其中的原因。

是因为一个美的偶像被打碎了么?

如果仅仅是这样,我完全可以惋惜一阵再去竖立起约翰逊嘛,约翰逊的雄姿并不比刘易斯逊色。

是因为我这人太恋旧,骨子里太保守吗?

可是我非常明白,后来者居上是最应该庆祝的事。

或者是刘易斯没跑好让我遗憾?

可是9秒92是他最好的成绩。

到底为什么呢?

最后我知道了:

我看见了所谓“最幸福的人”的不幸,刘易斯那茫然的目光使我的“最幸福”的定义动摇了继而粉碎了。

上帝从来不对任何人施舍“最幸福”这三个字,他在所有人的欲望前面设下永恒的距离,公平地给每一个人以局限。

如果不能在超越自我局限的无尽路途上去理解幸福,那么史铁生的不能跑与刘易斯的不能跑得更快就完全等同,都是沮丧与痛苦的根源。

假若刘易斯不能懂得这些事,我相信,在前述那个中午,他一定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

在百米决赛后的第二天,刘易斯在跳远决赛中跳出了8米72,他是个好样的。

看来他懂,他知道奥林匹斯山上的神火为何而燃烧,那不是为了一个人把另一个人战败,而是为了有机会向诸神炫耀人类的不屈,命定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

我不敢说刘易斯就是这样,但我希望刘易斯是这样,我一往情深地喜爱并崇拜这样一个刘易斯。

这样,我的白日梦就需要重新设计一番了。

至少我不再愿意用我领悟到的这一切,仅仅去换一个健美的躯体,去换1米90以上的身高和9秒79乃至9秒69的速度,原因很简单,我不想在来世的某一个中午成为最不幸的人;即使人可以跑出9秒59,也仍然意味着局限。

我希望既有一个健美的躯体又有一个了悟了人生意义的灵魂,我希望二者兼得。

但是,前者可以祈望上帝的恩赐,后者却必须在千难万苦中靠自己去获取——我的白日梦到底该怎样设计呢?

千万不要说,倘若二者不可兼得你要哪一个?

不要这样说,因为人活着必定要有一个美的梦想。

后来得知,约翰逊跑出了9秒79是因为服用了兴奋剂。

对此我们该说什么呢?

我在报纸上见了这样一个消息:

他的牙买加故乡的人们说,“约翰逊什么时候愿意回来,我们都会欢迎他,不管他做错了什么事,他都是牙买加的儿子”。

这几句话让我感动至深。

难道我们不该对灵魂有了残疾的人,比对肢体有了残疾的人,给予更多的同情和爱吗?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5分)(  )

A.这篇散文从追梦到梦碎,再到设计最美的梦,表达了作者不屈地向命运挑战,不断地战胜局限的人生感悟。

B.作者认为“史铁生的不能跑”和“刘易斯的不能跑得更快”是完全等同的,都足以成为沮丧与痛苦的根源。

C.作者始终结合自己的心灵历程和情感变化来评述刘易斯在奥运赛场上的得失,阐发了有价值的人生体验。

D.为了摆脱双腿残疾带给自己的沮丧,史铁生喜欢白日做梦,并且在梦想中成了一个全能的体育迷。

E.这篇文章感情真挚,耐人寻味,在比较和递进中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2)作者最初对来世的要求是什么?

后来为什么又要重新设计自己的“白日梦”?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约翰逊战胜刘易斯之后,作者是否认定了刘易斯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

为什么?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尾一段深刻地揭示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

从全文看,它起了什么作用?

(8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D

(2)有刘易斯那样一副身材;因为“我”对“最幸福”有了新的认识——既有一个健美的躯体,又有一个了悟人生的灵魂,二者缺一不可。

(3)没有认定。

因为:

①作者认为刘易斯懂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不可能实现所有的欲望;②作者相信刘易斯会走出失败的阴影,不屈地向命运的局限挑战。

(4)灵魂有残疾比肢体有残疾更可悲。

使本文的主旨得以升华和拓展。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文,完成

(1)—(4)题。

北大时期的蔡元培

刘火雄 萧且行

1922年10月,由于北洋政府屡屡拖欠教育经费,各大学财政状况大多不理想,而讲义印刷需要费用,以北大为例,此项开支便“岁达一万余元”。

为此,北大评议会通过一项议案,规定需要讲义的学生必须先购讲义券,然后才可得到讲义。

此举未能得到学生理解,迅速升级为学生抵制学校决定的“讲义风波”。

数百学生集合示威,要求学校收回成命。

蔡元培闻讯,立即赶到现场,告谕学生必须服从学校规定。

多数学生散去,但仍有一些示威学生不予理睬,甚至涌进办公室,要找主张这条“可恶规定”的人算账。

蔡元培一改往日的温良,在红楼门口挥拳作势,怒目大声道:

“我给你们决斗!

”包围他的学生见此纷纷后退。

后来,蔡元培还对那些来势汹汹的学生说:

“我是从手枪炸弹中历练出来的,你们如有手枪炸弹,尽不妨拿出来对付我。

”最后,风潮由胡适调停解决。

历来强调“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蔡元培,更受不了官僚、政府对北大办学的横加干涉。

早在1919年五四运动中,蔡元培因不满北洋政府对学生的镇压和迫害而愤然辞职,5月9日悄然离京。

这次辞职引发各方广泛的“挽蔡行动”,北京各大专学校校长于5月13日齐上辞呈。

6月15日,蔡元培发布《不肯再任北大校长的宣言》:

“我绝对不能再做那政府任命的校长,为了北京大学校长是简任职,是半官僚性质……天天有一大堆无聊的照例的公牍。

要说稍微破点例,就要呈请教育部。

我是个痛恶官僚的人,能甘心仰这些官僚的鼻息么?

”蔡元培还在宣言中表示:

“我绝对不能再做不自由的大学校长。

”“我绝对不能再到北京的学校任校长。

”不过,在各方的极力“慰留”下,蔡元培还是再度出任北大校长。

1923年1月17日,蔡元培再次愤而辞职,次日在《晨报》上刊发声明:

“元培为保持人格起见,不能与主张干涉司法独立、蹂躏人权之教育当局再生关系,业已呈请总统辞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之职,自本日起,不再到校办事,特此声明。

蔡元培这次辞职,缘于“罗文干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