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单元归去来兮辞教案新人教必修.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74838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7.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第单元归去来兮辞教案新人教必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第单元归去来兮辞教案新人教必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第单元归去来兮辞教案新人教必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第单元归去来兮辞教案新人教必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第单元归去来兮辞教案新人教必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第单元归去来兮辞教案新人教必修.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第单元归去来兮辞教案新人教必修.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第单元归去来兮辞教案新人教必修.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第单元归去来兮辞教案新人教必修.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第单元归去来兮辞教案新人教必修.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第单元归去来兮辞教案新人教必修.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第单元归去来兮辞教案新人教必修.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第单元归去来兮辞教案新人教必修.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第单元归去来兮辞教案新人教必修.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第单元归去来兮辞教案新人教必修.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第单元归去来兮辞教案新人教必修.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第单元归去来兮辞教案新人教必修.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第单元归去来兮辞教案新人教必修.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第单元归去来兮辞教案新人教必修.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第单元归去来兮辞教案新人教必修.docx

《高中语文第单元归去来兮辞教案新人教必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单元归去来兮辞教案新人教必修.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第单元归去来兮辞教案新人教必修.docx

高中语文第单元归去来兮辞教案新人教必修

《归去来兮辞》

【教材分析】

一、《归去来兮辞》是作者要脱离官场、归隐田园的宣言书,可以看成是陶潜的思想总纲。

领悟了本文,有助于正确理解陶潜的人文精神,有助于学生积淀一定的人文关怀。

二、《归去来兮辞》是魏晋文学的重要篇章,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决归隐田园的思想引起许多文人学士的共鸣,具有超时代意义。

其为守卫自己的精神家园所做的种种努力,在现今仍有不可磨灭的借鉴意义。

【学生分析】

一、学生在初中时曾经学过陶潜的《桃花源记》,对其人其事及其思想情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可以此作为突破口。

二、学生已初步具备思辩的能力,都有主动探究的天性,都潜藏着“自我实现的创造力”(马斯洛),可以据此作为解读本文的钥匙。

三、学生对古代文化名人的精神世界有一种较高层次的文化需求,也有与他人平等交流的渴望,本教材的内容安排能在教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这一心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利用辞的体例和押韵的特点朗读并背诵全文,培养学生的古诗文的语感能力。

2.在诵读中感受陶潜的归隐情结,体悟作者情感,并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

3.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辩能力和批判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五读法:

在五读的过程中由浅入深地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每一读要完成一项教学任务。

2.对话法:

创设问题情境和良好氛围,进行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

3.探究法:

对照序言、文本和注释资料,对本文的写作时间进行浅层次的探究式学习。

三、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以一种“同情的理解”态度对待陶潜在本文中的情感取向。

2.引导学生用现代观念审视本文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感受陶潜的人文精神,进而砥砺自我人生修养。

3.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奠定精神的底子。

【教学重点】

1诵读诗歌的要领、方法引导及其能力培养。

2.解读陶潜这一隐逸诗人的形象及其意义探讨。

【教学难点】

1.“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2.关于本文是否写实的浅层研究性探讨。

【设计思想】

1.新课标要求“诵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并在阅读与鉴赏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重视诵读”。

依据以上两点,特确定用“五读法”带动整个教学过程。

2.新课标在阅读与鉴赏“教学建议”中特别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既是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在第三条中又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据此为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特采用对话法和探究法以完成教学任务。

3.辅助手段:

幻灯片投影仪投影胶片

4.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准备】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收集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有条件的也可网上查阅,制作“作者挡案”若干,课堂上交流。

3、收集陶潜的相关作品,如《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走进陶渊明

一、导入课文

  我们在初中时曾背过陶潜的《桃花源记》,不知同学们是否还有印象?

(师生一同背诵“土地平旷……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中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来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去解读他的归隐情结。

(板书课题、作者)

  现在先让我们看一看同学们制作的“作者挡案”卡片,比一比谁与陶潜走得最近?

(师生交流,选择最好的投放)

  (解说:

解读文学作品,离不开知人论世,用师生同背和制作卡片的形式既可以唤醒学生的知识积累,又可以督促学生关注文本尤其是注释,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可谓一举三得。

二、走进陶渊明

  

(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文意

  过程: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

  ①一字一词读,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弄懂上面提到的字词,理会文义。

  ②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并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教师循环指导。

  ③找出所有押韵的字,在换韵的地方做出标记,反复朗读由换韵开的段落和层次。

  2.交流体会,思路提示(幻灯片1)

  ①第一段:

归--悲――追――非。

  ②第二段:

衣--微/奔――门――存――樽/颜――安――关――观――还――桓。

  ③第三段:

游――求――忧/畴――舟/丘――流――休。

  ④第四段:

之――期――耔――诗――疑。

  3.学生根据思路韵脚提示,朗诵诗歌,初步感受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二)读:

教师范读课文,理清层次脉络

  过程:

1.朗读指导,利用诗体“辞”的特点,帮助诵读,注意

  ①诗与文不一样,诗中每停顿一处即为一句,不管是逗号还是句号。

本诗除去开头一句“归去来兮”独立处理外,共有60句。

两句为一组,四句为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作稍长停顿。

(据此理清全篇层次脉络)

  ②六字句是全篇的主要形式,按三拍读,比如:

舟/飘飘/而吹衣。

少量的七字句也按三拍读,如:

既自/以心/为形役。

个别的五字句也同样,如: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还有一些三字句四字句则都当整句来读,末字适当地延长时间。

  2.教师范读,朗读时节奏要整齐,音韵要铿锵,要读得悦耳动听甚至动心。

  3.交流体会,理清全篇的脉络线索。

(幻灯片2)

  叙事线索:

辞官—归途—抵家—室内生活—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如何度过余生。

  情感线索:

自责自悔——自安自乐——乐天安命

  (解说:

整理“情感线索”时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若学生预习充分或理解程度较好,可顺势引导;若预习不够充分或对作者情感一时不能把握,则可将这一环节放到“悟读课文”后顺势引出。

  4.学生根据诗体“辞”的特点及脉络线索尝试背诵,进一步感受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三)读:

学生悟读课文,领悟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⑴、指名朗读第一段

  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一,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陶潜此时却不愿为官,那么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请依据文本作答。

  (“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2.教师追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请用自己的话作答。

  (自责、自悔→“田园将芜”“心为形役”,自恕、自慰→“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3.教师追问,陶潜的这种“心为行役”视入仕为“迷途”的心情,你能找出他的相关诗句证明吗?

(幻灯片3)

  4.设问:

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结?

  5.小结:

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归隐情结之一。

(板书)

  (解说:

学生在回答时,不求答案唯一,意思对即可,下同)

  ⑵、涵咏(缓慢的吟诵)第二段

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二,对一个厌倦官场束缚和世俗条框的人而言,如今终于可以摆脱了,如果你处在这种情景,你有何感受?

  2、涵咏本段,要求通过涵咏(缓慢的吟诵)展开想象和联想陶潜这一隐逸诗人的形象,最后达到当堂成诵。

  (解说:

这一环节要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若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作如下指导。

先一边缓缓地吟诵、细细地品味,一边展开想象与联想,在脑海中浮现出灵动的画面——诗人的外貌、神态、言行、心理等,边读边想,便能逐渐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与诗人同乐同叹,同悲同喜。

对语言涵咏品味得渐熟后,便脱离书本,试着背诵,直至能当堂成诵。

  3、师生对话,学生畅谈感受。

  (解说:

对话时要求学生依据文本作答,不能大而无边,可隐含如下思路展开:

归途中的归心似箭——抵家时的欣喜若狂——室内中的舒适安逸——园中时的流连往返)

  4.教师追问,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归隐情结?

提示:

与下面的诗句具有相同的心境。

(幻灯片4)

  5、小结:

一诗一赋,表达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归隐情结之二。

(板书)

  ⑶、角色朗读第三段

  过程:

1.男生朗读此段,女同学注意听,男同学的朗读感情处理恰不恰当?

  2.男同学朗读,女同学评价。

评价要点,若好,好在哪里,若不好,纠正,并说说为什么这么处理。

  3.创设问题情境三,细读该段,你读出了什么?

请用“从……中我读出了……”句式回答。

  4.师生对话。

  5.小结,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琴书诗酒的归隐情结之三。

(板书)

  ⑷、默读第四段

  过程:

1.默读本段。

创设问题情境四,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2.学生讨论交流,允许互相质疑。

  (解说:

此题的设置主要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答案不求唯一,能自圆其说即可肯定,但要注意依据文本作答,若学生能够联系陶潜的其他作品,则更应肯定。

因有一定的难度,故而采用默读的方式,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思考空间。

  3.小结:

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是他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

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也体味到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了吗?

因此,本文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应有完整的认识。

陶潜顺应自然,乐天安命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是他痛苦诀择后为守卫自己的精神家园所获得的人生真悟,此乃其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的归隐情结之四。

(板书)

  (四)读:

学生分组竞赛朗读,体会感悟诗人的形象。

  过程:

1.学生分组竞赛按序朗读一段,比一比哪一小组读的最好。

评比标准

  ①读准字音句读,读出一定的语气、语调和语顿,不能读破句。

  ②声音要整齐清脆响亮,读出抑扬、轻重、缓急。

  ③情绪饱满,读出一定的情感、气势。

  2.顺势引导,梳理诗人形象的结构层次:

呼唤归去——闲适生活——隐逸情怀——抒怀言志(板书)

  (五)读:

学生齐读全篇,要求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三、课堂小结

  陶潜,入仕为官、大济苍生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归隐田园是他的觉醒,淡泊明志、闲适自在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的努力实践,诗酒琴书是他的生活情趣,乐天知命、追求自由是他的人生真悟。

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归隐情结,了解中国文人精神文化的一个窗口。

  四、布置探究性作业:

提供两个探究性题目,以供参考

  1.参照序言(以讲义形式印发)和文本,比较本文注释①和2000年版注释①,推敲本文的写作时间,并思考编者如此改动,是否合理?

  2.重读本文,你又读出了什么,请以“我眼中的陶潜们”为话题写一篇随笔或提纲式的发言稿。

第二课时 走出陶渊明

一、导入过渡:

上一节我们以“五读”的形式走进陶渊明的心灵,今天再让我们以“探究”的形式走出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去了解更多的陶潜们。

现在就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同学们的研究成果。

二、探究性学习交流

(一):

参照序言和文本,比较本文注释①和00年版注释①,推敲本文的写作时间,并思考编者如此改动,是否合理?

  1.学生研究成果分类、展示。

  (解说:

这一过程“分类”是关键,教师可在课前先调查了解,以掌握课堂的研究走向并消除对话中的无序状态。

  2.师生∕生生对话。

  (解说:

为使此题的探究能更深入,教师要收集尽量多的资料,以备对话之需。

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王若虚曾指摘本文在谋篇上的毛病,说既然是将归而赋,则既归之事,也当想象而言之。

但从问途以下,都是直叙的话,显得自相矛盾。

即所谓前“前想象,后直述,不相侔。

②周振甫先生的见解:

“《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录’、‘直述’,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景色?

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筹’、‘或植杖而耘籽’等人事?

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而喻矣。

  ③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认为本文自“舟遥遥以轻飏”至“亦崎岖而经丘”,“叙启程之初至抵家以后诸况,心先历历想而如身正一一”,其谋篇机杼与《诗经•东山》写征人尚未抵家,而想象家中情状相类。

  3.小结:

陶潜此文写于将归之际,人未归而心已先归,其想象归程及归后种种情状,正显得归意之坚和归心之切。

如果都作为追叙和实录来看,反而失去强烈的情绪色彩和想象的空灵意趣,而且如周振甫先生所说,也不符合写作时间的实际。

须知陶渊明是一位很富于创造性想象的诗人,他的《桃花源记》,就以丰富的想象,创造出一个幽美逼真的世外桃源,而成为‘乌托邦’的始祖。

这种浪漫主义的想象,乃是陶渊明创作的重要特色,也正是构成《归去来兮辞》谋篇特点的秘密所在。

因此,本文注释①的改动体现了编者精益求精、科学理性的精神,就这点而言不也正是我们探究此题的又一收获吗?

  (解说:

若学生有不同见解,能自圆其说,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

三、探究性学习交流

(二):

重读本文,你又读出了什么,请以“我眼中的陶潜们”为话题写一篇随笔或发言稿。

  1.激情引读:

让我们再读一读这一篇美文吧,初读的时候,也许我们读到的只是陶潜,我们再来读,展开来读,细细读,用心读,还可以读到什么?

  2.师生∕生生对话。

  (解说:

学生可能会找屈原、李白、苏轼等文人学士素材;也可能从李乐薇、霍金等现、当代知名人士甚至学生自身入手。

教师也要准备好相关材料,尤其是对学生思想状况的了解,更要深入。

  3.重温经典,温故知新:

表情朗读全篇,让审美愉悦在读声中升华。

四、课堂小结

  对本文,欧阳修曾有“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的慨叹。

那是因为文中体现的人生态度和思想感情能唤起人们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强烈共鸣。

他的洒脱恬淡、质朴真率、超世拔俗,他崇尚自然的天性和努力实践,他对超然物外的自由生活和独立人格的追求向往,他对人生所作的哲学思考,连同他的作品一起,为后人筑了一个“巢”,一个精神的家园。

陶渊明是超越时代的,他永远是人们守卫心灵净土的一盏明灯。

五、布置情感性作业

  1.一诗一文一世界,就让这些优美的文字永远留在我们心底吧,做到没有错字、别字、漏字、多字。

  2.在这堂课中,是否有什么触动了你的心弦?

那么赶紧记下来吧,把它整理到你的“素材库”中去。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扎满鲜花的吊桥

阿成

姑姑的第二故乡,在“白山王气,黑水霸图”的坡镇。

那是中东铁路上的一个重要车站。

旅客站在月台上环顾四周,的确有一种东北大野的苍茫之感。

镇子中央,便是那条古时可以扬帆的蚂蚁河。

蚂蚁河源自张广才岭,早年水势极壮,清冽而湛凉。

法国人产的三星啤酒,就是汲这里的水酿成,并从这儿运出去,享誉整个战乱迭起的欧洲市场。

斗转星移,到了20世纪初,蚂蚁河的水势渐渐地小了,几叶扁舟,一域静水。

于是,便有了那“座”用数十根粗麻绳拉就的绳索桥。

若女人在桥上面走,悠悠然,十分的俏——这情景的确是坡镇的神来之笔。

到了盛夏避暑的季节,每值周末,照例会有一趟从省城哈尔滨驶向这里的旅游专列。

那些到伪满洲淘金的俄国人、波兰人、法国人,纷纷洗净一双双掠夺的手,领着自己的家眷到山清水秀的坡镇来度假。

姑姑就住在蚂蚁河南岸的一幢俄式的铁路房里。

姑姑每天都要提一个很大的篮子,带着她的儿子,到阳光灿烂的南山坡上去采野花。

那时姑姑已经20岁了。

20岁的女人在那个时代,似乎是很大很大的岁数了。

不像现在这个宽容而充满着同情心的年代,连40岁的女人依然可以甜甜地称自己是个“女孩儿”,并在自己很时尚的坤包上系一个可爱的小浣熊。

姑姑是坡镇上出名的美女。

几十年后,我去看望姑姑,仍然能看出来姑姑年轻时那美人胚子的影子。

姑姑初到坡镇时,没人知道有关她的故事。

单知道她的男人死了,带个儿子从她的第一故乡博平,千里迢迢到黑龙江来谋生。

在坡镇人的眼里,姑姑是一个谜一样的女人。

那时的坡镇,差不多是俄国人的地盘。

不会俄语,几乎无法在这里谋生。

于是,姑姑便进了当地俄国人开的女子中学。

那时候姑姑只有18岁。

两年后,姑姑已经可以讲一口流利的俄语了。

……坡镇的南山坡,俨然一个天然大花园,姹紫嫣红,盛开着数不清的百合、芍药、玫瑰、野菊花和达子香。

姑姑要赶在省城来的那趟旅游列车到来之前,采满一大篮子的野花。

然后,带着儿子,去那个横跨蚂蚁河的绳索桥,把采来的鲜花,分别扎在长长的绳索上……

旅游列车到了,一下车,就能看见那个扎满着鲜花的绳索桥,它像一条锦龙似地拦江而过,于是,那些来度假的洋人都欢呼起来。

这是姑姑的工作。

由一家旅游公司付给她一点点微薄的工资。

有时候,姑姑用野花扎成一个个花环,卖给那些来这里度假的洋女人……

日月如梭,光阴如箭。

蚂蚁河的水越发地瘦了,越发地憔悴了,只剩下深沟里的窄窄一束,坡镇人甚至可以赤着脚趟过去了。

那座绳索桥已经不见了,似乎已无存在的必要了。

每逢周末的旅游列车早就停了,过去的一切恍如梦境了。

姑姑仍然住在蚂蚁河南岸的那幢铁路房里。

姑姑的儿子已经长大成人了,壮实得像头牛,他完全有力气养活姑姑了。

姑姑老了,已经是满头的银丝了。

每逢天清气朗的日子,姑姑照例要提个小篮子,去阳光灿烂的南山坡采野花。

清和的南山坡上空旷无人。

年迈的姑姑把采来的芍药、玫瑰、野菊花,扎成一个绚丽的花环,然后戴在自己头上。

南山坡一下子变得神圣起来。

姑姑曾经是一个美丽的少女,她也有一个女人的绚丽而温馨的梦啊……

一次,成了男子汉的儿子突然向姑姑问起了他的父亲。

姑姑凝视着儿子,突然苍老地痛哭起来……

儿子望着窗外,望着那开满鲜花的南山,长长地叹气了。

(选自阿成《扎满鲜花的吊桥》)

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品写姑姑在异地他乡为了生存,很快学会了一口流利的俄语,不仅表现了姑姑的聪慧,也表现了她的顽强,对命运的不屈服。

B.作品的细节描写富有表现力,结尾写姑姑凝视着儿子,突然苍老地痛哭,是一种长久潜藏于心底的情感宣泄,有一种苍凉的况味。

C.作品的结尾写长成了男子汉的儿子突然向姑姑问起他的父亲,这一内容是文本故事的合理发展,也含蓄地交代了姑姑的身世之谜。

D.作品以抒情的笔调,叙述了姑姑艰辛抚养儿子的故事,不仅令人感动,还揭示出一个朴素而有意味的道理:

苦难的生活泯灭不了美。

2、作品是怎样叙述姑姑的故事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3、作品多处写到“绳索桥”和“南山坡的野花”,有什么艺术效果?

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文艺作品“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由分。

然二者颇难分别。

因大诗人所造之境,要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怎样理解他所说的“造境”和“写境”?

这里的“造”字,不是我们画家通常说的“塑造形式”中的“造”,因为绘画创作中的术语“塑造”是西来词汇,是重视客观物象的写实艺术中常用的。

西方古典绘画的造型与建筑、雕刻有密切的联系,绘画和雕刻都被称作“造型艺术”(PlasticArts);而传统中国绘画以墨线为主要表现方法,“画法与书法有共同之处,互相映带,取长补短。

”(潘天寿《谈“骨法用笔”》,载《潘天寿谈艺术》)。

因此,传统中国画创作也重形似,但在其理论词汇中无“造型”说,主“写形”说。

写,书写也,在平面中用与书法有关的线“写”出“形”来。

所以,王国维说的“造”与“写”另有特定的含义。

他说的“造境”,是指艺术家按照自己的理想进行创作,不是或很少是根据生活中的原型做如实的描写;而相反,所谓“写境”,则是艺术家基本上按照客观现实的样式进行描写,虽然少不了应有的艺术加工。

很明显,王国维把“造境”视作艺术理想派表现方法的重要特征,而把“写境”看作艺术写实派的明显标志。

不过,王国维的思想方法很辩证,不绝对化。

他认为,“造境”与“写境”,“理想”与“现实”,“二者颇难分别”。

对这个问题,他在《人间词话》的另一处,又做了进一步的阐述:

“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

故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

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

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

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王国维关于“造境”与“写境”的论述,对我们全面认识绘画创造原理和客观评价不同的表现方法,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用这个理论来观察我国传统山水画的创作历程,不难看出,一直有类似“造境”与“写境”的两种艺术倾向贯穿其中。

但这两种倾向又彼此难解难分,且常互相交融。

例如,传统山水画自唐宋以来,流派纷呈,虽然理论上都用笔墨写丘壑来表现意境,但对“丘壑”一词的解释却在悄然发生变化。

丘壑一词,原本是客观自然,但在画论中,又有“丘壑内融”或“丘壑内营”的说法,则是指画家经过外师造化、法取古人,融化在心胸中的自然。

各派山水大家同样强调丘壑、笔墨、意境的重要,但各人在追求的侧重点上,却有微妙的差异。

20世纪我国山水画的两大高峰黄宾虹和李可染,在美学理想上虽有一脉相承之处,但具体在绘画表现方法上却有不同的追求。

前者在淋漓尽致地发挥笔墨浑厚华滋的美感中,表现超然的山水境界;而李可染的写生创作法,则更多地在客观现实中提炼美。

两者在艺术价值上难说孰高孰低,用“异曲同工,各具风采”来形容,似乎更为恰当。

(摘编自邰大箴《论书画的造境与写境》)

1、下列各项中,对王国维美学观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造”与西方造型艺术中的术语“塑造”没有关联,而“写”则因书画相通而与中国书法中的“书写”有关。

B.“造境”因艺术家创作之时表现自己的理想而形成,而“写境”则因艺术家基本上按照客观现实的样式进行描写而产生。

C.“造境”是指艺术家不去或很少去根据生话原型做如实的描写,而“写境”则需要艺术家尽量避免不应有的艺术加工。

D.“造境”与“写境”,可以分别作为艺术理想派和艺术写实派这两种表现方法的重要特征和明显标志。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王国维认为文艺作品中的“造境”要符合自然存在的客观现实,而“写境”也难以回避创作者主观存在的理想色彩,所以二者之间非常难以分辨清楚。

B.本文作者认为,王国维关于“造境”与“写境”的概念阐述与辩证分析,可以启发人们全面认识绘画创作原理和客观评价不同的表现方法。

C.在王国维看来,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所以即使是虚构之境也有写实成分;艺术又需要摆脱现实生活中的关系与限制,所以即使是写实之境也有理想。

D.在本文作者看来,传统中国画作品并不存在人物或景物的造型,其理论主张写形,以墨线为主要表现方法,在平面中与书法有关的“线”来写“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山水画在发展中一直存在两种类似“造境”与“写费”的艺术倾向,这说期王国维“造境”与“写境”的理论一直能响中国传统山水画创作。

B.唐来以来的传统山水画理论上都强调用笔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