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高县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剖析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07317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8.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上高县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剖析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江西省上高县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剖析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江西省上高县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剖析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江西省上高县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剖析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江西省上高县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剖析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江西省上高县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剖析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江西省上高县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剖析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江西省上高县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剖析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江西省上高县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剖析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江西省上高县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剖析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江西省上高县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剖析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江西省上高县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剖析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江西省上高县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剖析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江西省上高县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剖析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江西省上高县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剖析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江西省上高县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剖析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江西省上高县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剖析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江西省上高县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剖析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江西省上高县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剖析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江西省上高县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剖析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上高县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剖析Word下载.docx

《江西省上高县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剖析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上高县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剖析Word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西省上高县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剖析Word下载.docx

D.融入了中国文人的灵魂深处,造就了文人自古至今清高的气质和清醒的思辨。

2.以下不是“魏晋风度”形成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A.魏晋乱世,文人思治,他们开始探索宇宙自然与人生本体的关系。

B.魏晋文人清醒认识现实,怀才不遇,统治者对其进行残酷的迫害。

C.魏晋名士放浪形骸,追求个性,寄情山水,醉心文学艺术。

D.魏晋时期的文人酷爱老庄,以玄学作为自己的思想灵魂和源泉。

3.下面的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人的觉醒”促进了当时思想解放和自由论辩风气的形成,这是魏晋风度的突出表现。

B.魏晋士人厌倦了社会的动荡,对黑暗政治不满,只好转而研究老庄之学,借此麻痹自己。

C.玄学是魏晋名士的精神支柱,他们以此来关照自我,探寻苦难社会中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D.魏晋风度以自省与放旷的生活理念使后世落魄的文人知识分子获得了精神的真正解放。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缝山针

非鱼

年又春是市文化局的助理调研员,也是个业余画家,他的写意山水在省里小有名气。

局里开党委会研究驻村扶贫工作,说市里要求必须有一名副县级干部带队,在扶贫村帮扶一年,尽快帮村民走上致富路。

年又春一听说是高阳村,他忙说,我去。

高阳村年又春去过。

几年前他出去写生,骑一辆自行车三转两不转到了一个小山村,①当时正是槐花飘香的时候,漫山遍野雪白的云朵起伏着,甜腻腻的香味让年又春陶醉了。

他躺在树下睡了一觉,然后支起画架,画了两幅《听槐》。

临走的时候,年又春问一个放羊孩子,那孩子吸溜着鼻涕告诉他:

这是高阳村。

正月十五没过,年又春就带着被褥、军大衣、煤气灶、米面油盐,和两名驻村队员来到高阳村。

村民们敲锣打鼓欢迎他们的到来,年又春看到寒风里热气腾腾的欢迎队伍,他的心一颤:

一定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帮百姓致富。

年又春从局里要来一部分扶贫资金,又借助各种关系拉来十来万赞助,修公路、架电话线、建蓄水池,一项项实实在在的帮扶工程建成了,村民脸上的笑容多了,村委开会也开他们宿舍去了,大事小事都要跟他们商量。

②秋天到来时,山上的柿子树上挂起了火红的小灯笼,年又春站在山顶上,深深呼吸着山风带来的果实成熟的香味,他又一次醉了,久违的情绪在胸膛里鼓胀。

下山的时候,年又春看见瘦瘦的高小根背了一大筐煤。

他早听说高阳山上有煤,可一直没顾上详细问。

他叫住高小根,要看看他筐里的煤。

高小根说这煤是无烟煤,好烧。

山上不少,也不深,有时候找准了几镢头下去就能看到黑煤。

年又春一听立即兴奋了。

这么好的资源怎么村里早就不知道开发呢,要开发出来,村民不早富了,还用他们来扶贫?

年又春一回村就把村委会主任叫来,问他煤的事。

主任说早也想开发,村里没钱,投资不起。

找市煤炭局的一个技术员来看过,他说都是“鸡窝矿”。

年又春问他啥叫“鸡窝矿”。

主任说就是矿床太小,一小片一小片,跟鸡窝一样。

年又春一听沉下脸,“鸡窝矿”也是矿啊,怎么着也能给老百姓带来财富不是?

村主任一听忙点头说,是,是,是。

于是,高阳村的煤矿开挖了。

没钱,招外地的人来开发,村委会账上的钱慢慢多了,村民下窑挖矿,每天也可以挣八十块钱。

高阳村热闹起来了,轰隆隆的汽车、拖拉机从年又春帮忙铺设的公路上开进来,又开出去,一车车煤挖出来,足拉走,换成了钱。

第二年春天到来时,一些村民家里开始准备盖新房,谁见了年又春都双手拉着他说感谢啊,感谢党。

年又春是喝完高小根的喜酒才离开高阳村的。

高小根在矿上挣了钱,买了辆三轮摩托,还从山外娶回一个漂亮媳妇。

年又春借着酒劲说:

新娘子长得好看,回头给我当模特。

高小根乐得直握手,不停说:

喝酒,喝酒。

年又春的扶贫工作结束了,在全市召开的表彰会上,年又春做典型发言,他声情并茂,会场上好多人都在悄悄擦眼泪。

没多久,年又春的先进事迹报到了省里,省里对市里的驻村帮扶工作进行了嘉奖,年又春不但晋升一级工资,还被调到市科协做了主席。

年又春一年多后翻看他的获奖作品《听槐》时想起了高阳村,他对高阳村的深厚情感被一下勾了起来。

到高阳村去!

年又春立即带上司机出发。

③暮秋时节,高阳村的风很劲,枯黄的叶子在车前翻卷飞舞,车轮带起的小石子儿敲打着车窗车门,发出清脆的响声。

停,快停下。

年又春看见高小根了。

司机停下车,年又春下车叫高小根,高小根迟疑了一下才认出是他,忙过来拉着年又春的手说:

年局长来了,大家都一直念叨你呢。

年又春叫高小根一起坐上车回村,高小根说不了,他得上坟去。

年又春忙问:

谁不在了?

高小根苦笑一下:

媳妇。

八月份下大雨,她从山上下来,一个挖过的废煤矿突然塌了,媳妇一下陷了进去,肚子里还有五个月大的孩子。

年又春惊呆了,怎么会这样?

他沉默了一会说,我们一起去。

年又眷和高小根一起慢慢朝山上走,年又春越走越心惊。

满目疮痍!

他只能用这个词来形容他所看到的。

到处是挖过的和正在挖的小煤窑洞,废弃的煤矸石。

曾经茂密的树林,现在几乎不剩几棵树,孤单地守着快速苍老的高阳山。

年又春在离小根媳妇的坟前跪了下去:

都是我的错。

高小根忙拉起年又春,年局长,你是我们的致富大救星,是她命不好,赶上了,怎么能赖你呢?

年又春没有勇气走进高阳村里,他匆忙赶了回去。

三个月后,市里禁止小煤窑开采的通知下来了,一件由年又春设计的巨型雕塑也从省城运到了市里,又被运到高阳村,是年又春自己掏钱制作的。

那是一根细细的弯弯的金属大针,足有十来米高,斜依在一个底座上,在太阳下发出耀眼的光芒。

年又春给这个雕塑取名字叫:

缝山针。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第三段叙述年又春和高阳村的渊源,交待了他特别想去高阳村驻村扶贫的原因,也为下文他积极热情地开展扶贫工作作了铺垫。

B.年又春各处拉赞助,修公路、架电话线、建蓄水池,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又设法开发煤矿,表现了饱不辞辛劳、真诚助民的品格。

C.《听槐》画作在文章中多次出现,既表现了年又春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又推动情节发展,让他再次来到高阳村,目睹高阳山的现状。

D.小说以年又春驻村扶贫为主要内容,以小见大,充分展现了中国新时期农村生活的广阔画卷,暴露的问题也给扶贫工作敲响了警钟。

5.画线句子是三次对高阳村环境的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6.小说为什么以“缝山针”为标题?

请结合全文谈淡你的看法。

(5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材料一:

【本报评论(评论员钟声)】韩国企业乐天集团近日同意就“萨德”反导系统部署用地与韩国军方签署协议,意味着主动挤入东北亚战略博弈的复杂局面。

不少抗议部署“萨德”反导系统的韩国民众对此表示极大愤怒。

但是,韩国一些媒体并没有把注意力放在本国民意上,更没有顾及本国及地区安全的大局,而是忙不迭地揣测中国是否“封杀”乐天。

他们心里装着鬼,所以心很慌。

其实他们很清楚,中国人民不可能对此无动于衷。

众所周知,美韩推进在韩部署“萨德”反导系统,严重破坏地区战略平衡,严重损害包括中国在内的本地区有关国家的战略安全利益,不利于维护朝鲜半岛和平稳定。

安全利益关乎一国根本。

韩方一方面破坏邻国的安全利益,另一方面还指望同邻国正常做生意,这样的如意算盘怎么可能打出名堂?

在整个国际关系史上都找不出先例。

中国欢迎外国企业来华投资兴业、依法保障有关企业在华合法权益,这是一贯的政策立场。

然而,外国企业在华经营成功与否,最终却要由中国的市场和中国的消费者来决定。

乐天集团主动选择配合“萨德”部署,就是把韩国政府往损害邻国战略安全利益、恶化地区局势的错误方向推,就是一心一意要为自己的错误讨一颗苦果吃。

相应而来的结果已经显现出来,中国消费者自发地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乐天做出坚决回应,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显然,乐天给“萨德”入韩铺路的决定,是典型的误国之举。

此举不仅无助于朝鲜半岛无核化进程,还制造了新的冲突点,令整个半岛局势进一步恶化。

况且,绑上美国反导“战车”的韩国,很多事情将由不得自己做主了。

一旦爆发激烈冲突,韩国不可能不受重创。

韩国媒体现在用“坐立不安”“战战兢兢”来形容乐天当下的心境,恐怕一方面是看准了乐天在中国规模达8万亿韩元的各种项目和业务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也明白韩国的“苦日子”将随之而来。

去年7月美韩决定在韩国部署“萨德”以来,中韩合作的民意基础明显受到了损害,中韩不仅政治关系遇冷,而且经贸、人文等各领域交往也受到了影响。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韩国继续执意推进“萨德”部署,两国间各领域合作势将遭遇更大困难。

中国反对在韩部署“萨德”系统的意志是坚定的,采取必要措施维护自身安全利益也不会有丝毫含糊。

韩国不要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否则注定要为此承担责任。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03月04日)

材料二:

【本报记者倪浩魏辉】“中韩经贸关系倒退10年是有可能的”,辽宁社科院副院长梁启东表示,在涉及国家重大利益问题上中国不会让步。

如果韩国继续一意孤行,结果只能是作茧自缚。

2016年韩国经济受到国际市场波动和国内政治动荡双重打击,呈现严重低迷状态。

寻求与中国合作,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但“萨德”入韩,引发中韩关系大倒退。

10年前的2006年中韩双边贸易额是1300亿美元。

如果韩国不改弦更张,中韩经贸关系肯定受损,甚至会出现“硬着陆”。

也就是说,减少1000亿美元是很有可能的,那就是“一夜之间回到10年前”。

(选自《环球网》2017年03月04日)

材料三:

【本报讯】韩国民众与民间组织分别在韩国国会以及乐天百货商场门前举行示威,抗议美国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要求乐天集团拒绝提供部署“萨德”用地。

参加示威的金泉市民对策委员会共同委员长刘先喆说,“萨德”系统不能保护韩国安全,部署“萨德”只会使韩国成为半岛“火药桶”和冲突“前沿”。

“这是‘假安保’,真的安保政策应该是通过六方会谈要求朝鲜弃核。

刘先喆认为,乐天集团这次是否提供“萨德”用地,将成为判断其是否真正属于国民企业的标准。

“如果乐天屈服于韩国国防部的压力,将犯下卖国罪行,乐天应该做出明智的决定”。

(选自《湖北日报》2017年02月23日)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3分)

A.三者关注的都是当下“萨德入韩”的问题,都对其持反对的态度,而且都认为此次“萨德入韩”将会对韩国经济造成很大的冲击。

B.材料一认为此次“萨德入韩”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韩国的一些媒体妄意揣测中国会不会封杀“乐天”,而没有注意本国民意。

C.相比于材料二与材料三的消息报道,材料一虽然属于新闻评论,但是对“萨德入韩”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同样具有新闻价值。

D.三者都对“萨德入韩”问题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分析报道,并且均暗示读者,对该事件的妥善解决要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8.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5分)

A.三段材料来源不一,有党报,有网媒,但都选择了在“萨德入韩”这一时期发布相关新闻,说明三者都注重新闻的时效性。

B.相对而言,《人民日报》的观点更有可信度,材料二和材料三仅仅代表个人的观点,因此它们违背了新闻客观性的原则。

C.对于“萨德入韩”一事,材料三选择的采访对象是韩国人,由此可以看出它和其他两则材料有不同的感情倾向与政治立场。

D.三家媒体发布关于“萨德入韩”的新闻的背后,是国家对于“萨德入韩”问题的看法。

可见,三者都是国家的喉舌,服务于民。

E.为了适应不同的读者需求,三家媒体在用词和修饰风格上有各自的考虑,相比之下,《人民日报》的风格义正词严,更为恰当。

9.根据上述材料,请从不同的角度谈谈此次“萨德入韩”对韩国有哪些影响。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张嘉贞落魄有大志,亦不自异,亦不下人,自平乡尉免归乡里。

布衣环堵之中,萧然自得。

时人莫之知也。

张循宪以御史出,还次蒲州驿。

循宪方复命,使务有不决者,意颇病之。

问驿吏曰:

“此有好客乎?

”驿吏白以嘉贞,循完召与相见,咨以其事积时凝滞者,嘉贞随机应之,莫不豁然。

及命表又出意外。

他日,则天以问循宪,具以实对,因请以己官让之。

则天曰:

“卿能举贤,美矣,朕岂可无一官自进贤耶?

”乃召见内殿,隔帘与语,嘉贞仪貌甚伟,神采俊杰,则天甚异之。

翌日,拜监察御史。

开元初,拜中书舍人,迁并州长史、天平军节度使。

有告其反者,鞫之无状。

玄宗将罪告事者,嘉贞谏曰:

“准法,告事不实,虽有反坐,此则不然。

天下无虞,重兵利器,皆委边将。

若告事者一不当,随而罪之。

臣恐握兵者生心,为他日之患。

且臣备陛下腹心,不宜为臣以绝言事之路。

”玄宗大悦,许以衡轴处之。

嘉贞因曰:

“臣闻时难得而易失,及其过也,虽圣贤不能为时。

昔马周起徒步谒圣主,血气方盛,太宗用之尽其才,才五十而终。

向用稍晚,则无及也。

今臣幸少壮,陛下不以臣不肖,雅宜及时用之。

他日衰老,何能为也!

”玄宗曰:

“卿第往太原,行当召卿。

”卒用为相。

在职尚简易,善疏决。

论者称之。

(选自《大唐新语》)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还次蒲州驿次:

经过,路过

B.准法,告事不实准:

依据,按照

C.虽有反坐,此则不然坐:

入罪,定罪

D.卿第往太原第:

副词,只管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张循宪以御史出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B.因请以己官让之相如因持璧却立

C.虽有反坐,此则不然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D.及其过也,虽圣贤不能为时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嘉贞在潦倒失意时仍胸怀大志,从平乡县尉免官归乡,虽住在四周土墙的屋子里但能怡然自得。

B.张循宪向武则天推荐张嘉贞,武则天隔帘同张嘉贞谈话,张嘉贞坦言己见,武则天看到张嘉贞高大英俊,神采出众,第二天就任命他为监察御史。

C.张嘉贞任天平军节度使,有人告发他反叛,经审查无罪状,唐玄守将判告发者的罪,张嘉贞则认为不能这样做,因为他担心掌握军队的人会生异心,而且会断绝言路。

D.张嘉贞向唐玄宗进言,举唐太守用马周的例子,说明应当及时任用人才,并希望趁自己少壮而得到皇帝任用。

后唐玄宗用他为相。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循宪方复命,使务有不决者,意颇病之。

(2)今臣幸少壮,陛下不以臣不肖,雅宜及时用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临江仙

朱敦儒①

直自凤凰城②破后,擘钗破镜分飞。

天涯海角信音稀。

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

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

今春还听杜鹃啼。

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

①朱敦儒:

两宋之交词人,洛阳人。

本词约作于金朝灭北宋14年后,作者避乱南方时。

②凤凰城:

汉长安城中有丹凤阙,后因此称长安城为凤凰城、凤城。

此处指宋都汴京。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凤凰城”原指长安,这里借指北宋都城汴京,“凤凰城破”指“靖康之难”中宋都被金兵攻占。

B.“擘钗”化用白居易《长恨歌》“钗擘黄金合分钿”一句,借李、杨的悲剧表达了对统治者享乐误国的讽刺。

C.“信音稀”是说在南北交兵、形势险恶的情况下,亲人离散音信难通,把词中饱受战难之苦的主人公的惨痛心境更推进了一层。

D.“辽海”“玉关”代指遥远的地方,而“梦回”“魂断”写出了词人对故乡的思念和想要回归故乡的急切心理。

E.“月解重圆星解聚”用拟人手法,赋予“月”和“星”人的感情色彩,生动形象,并和下文的“不见人归”形成鲜明的对比。

15.结尾两句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什么作用?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崔护《题都城南庄》中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写出了桃花依旧、人面不见的物是人非之感;

李煜《虞美人》中的词句“,”也写出了这样的感受,由此勾起作者无穷的亡国伤感之情。

(2)《离骚》中表明作者在黑暗混乱社会中烦闷失意、走投无路的两句是“,”。

(3)《渔家做》下片中,范仲淹以声色点染出戍边战士“不寐”时所闻所见的句子是

“    ”。

第Ⅱ卷 

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他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既想报北京大学,又想报清华大学,总是见异思迁,半天拿不定主意。

②我始终没来得及按照总编的要求修改这个剧本,几年来我一直耿耿于怀,深感有负他的嘱托。

③在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局面下,用人单位“底气十足”,节日加班不加薪,职工则“识时务”,保饭碗。

这种典型的有法不依得现象,损害了法律的权威性,长此以往势必愈演愈烈,尾大不掉。

④你这只是管见所及,怎么能代表大家的意见呢?

⑤在“井喷”事故的善后处理中,孤儿都得到了一笔抚恤金。

只要计划支出,细水长流,他们以后的生活和学习是不成问题的。

⑥朱总理的话高屋建瓴,对中美贸易谈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A.①③④B.①②⑤C.②③④D.④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大多数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容易导致心理产生一系列问题,而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此时,便显得尤为重要。

B.超微颗粒污染物已被确定是一种健康风险,它能够引发诸如哮喘、心脏病、肺癌等疾病,还会侵害大脑,加速认知老化,甚至可能增加痴呆症的患病几率。

C.英国媒体报道称,将来无论哪一种癌症患者,都可以得到符合个体特点的预约免疫治疗法,这种新疗法可以让患者的免疫系统主动出击,杀灭每一个癌细胞。

D.国家建设领导小组启动《中国制造2025》的11个配套实施方案,旨在为了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益。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他是个可怜的孤儿,小时候承蒙我父母照顾,所以现在经常来看望我们。

B.杨老师年过七旬仍然笔耕不辍,作为他的高足,我们感到既自豪又惭愧。

C.这篇文章是我刚完成的,无论观点还是文字都不够成熟,请您不吝赐教。

D.由于路上堵车非常严重,我赶到约定地点的时候,对方早已恭候多时。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词语,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意境与意象具有共同的审美特征,都是作家根据抒情传意的需要而从生活中选择、提炼出来的,或者干脆就是由心灵幻化出来的,因而①,即情与景、心与物、意与象、意与境的统一。

当然,在这种主客观的统一关系中,也有侧重,矛盾的主导方面是主观,即②。

在意象和意境中,当然要描绘大量的景象、物象、事象乃至于人物形象,但这些都不是作家着意表现的中心,作家的目的③,而是在为“情思”寻找和创造合适的载体。

透过载体,所抒发的情感,是作家的心灵。

21.下面文字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爆竹声声除旧岁”,说的是欢度春节时的传统习俗,春节燃放烟花爆竹虽然喜庆,但是会带来空气、噪音等环境污染问题,还可能引起火灾,一旦引起火灾,势必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现在很多城市已经限制燃放,这样就可以避免发生火灾,而且只要限制燃放,就能避免环境污染,让空气新鲜、环境优美。

①火灾不一定会造成人身伤亡。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要求:

结合材料的内容、寓意及生活实际作文,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三月考语文答题卡7.18

请将客观题答案填入下面表格:

题号

1

2

3

4

7

10

11

12

17

18

19

8

14

答案

5.(6分)

6.(5分)

9.(4分)

13.

(1)(5分)

(2)(5分)

15.(6分)

16.(5分)

(1),

(2),

(3)

20.(6分)①

21.(5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