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多《管理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60852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286 大小:3.1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周三多《管理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6页
周三多《管理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6页
周三多《管理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6页
周三多《管理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6页
周三多《管理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6页
周三多《管理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86页
周三多《管理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86页
周三多《管理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86页
周三多《管理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86页
周三多《管理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6页
周三多《管理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6页
周三多《管理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6页
周三多《管理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6页
周三多《管理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6页
周三多《管理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6页
周三多《管理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6页
周三多《管理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6页
周三多《管理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6页
周三多《管理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6页
周三多《管理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6页
亲,该文档总共28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周三多《管理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doc

《周三多《管理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周三多《管理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doc(28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周三多《管理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doc

第一篇 总 论

第一章 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管理的定义

                 管理职能的表现形式

管理的职能 

管理职能之间的相互关系

人际角色

管理活动管理者的角色信息角色

决策角色

技术技能

管理者的技能人际技能

概念技能

中国早期管理思想

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

中外早期管理思想

外国早期管理思想

管理活动(或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的关系

科学管理理论

古典管理理论

组织管理理论

行为管理理论梅奥及其领导的霍桑试验

行为科学

运筹学

数量管理理论系统分析

决策科学化

管理理论的系统管理理论

形成与发展权变管理理论

关注顾客

注重持续改善

全面质量管理关注流程

精确测量

授权于员工

学习型组织

20世纪90年代的精益思想

管理理论新发展业务流程再造

核心能力理论

【重点难点归纳】

一、管理活动

1.管理的定义

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其理解要点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组织包括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政治党派、社会团体以及宗教组织等。

(2)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

“合理”是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的,因而有局限性和相对的合理性。

(3)管理的对象是相关资源,即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

可以调用的资源通常包括原材料、人员、资金、土地、设备、顾客和信息等。

在这些资源中,人员是最重要的,管理要以人为中心。

(4)管理的职能活动包括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5)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而该目标仅凭单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这也是建立组织的原因。

2.管理的职能

管理的职能有五种:

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1)管理职能的表现形式

①决策职能,通过方案的产生和选择以及计划的制定表现出来;

②组织职能,通过组织结构的设计和人员的配备表现出来;

③领导职能,通过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表现出来;

④控制职能,通过对偏差的识别和纠正表现出来;

⑤创新职能,通过组织提供的服务或产品的更新和完善以及其他管理职能的变革和改进表现出来。

创新是各项管理职能的灵魂和生命。

(2)管理职能之间的相互关系(见图1—1)

①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

管理者在行使其他管理职能的过程中总会面临决策和计划的问题,决策和计划是其他管理职能的依据。

②组织、领导和控制旨在保证决策的顺利实施。

③创新贯穿于各种管理职能和各个组织层次之中。

3.管理者的角色

根据亨利·明茨伯格的研究,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归入三类,如图1-2所示。

图1-2管理者的角色

(1)人际角色

人际角色归因于管理者的正式权力。

管理者所扮演的三种人际角色是:

①代表人角色。

作为所在单位的领导,管理者必须行使一些具有礼仪性质的职责。

如管理者有时必须参加社会活动,出席社区的集会或宴请重要客户等。

②领导人角色。

由于管理者直接对所在单位的成败负责,他们必须在单位内扮演领导者角色。

这时,管理者和员工一起工作并通过员工的努力来确保目标的实现。

③联络者角色。

没有联络,管理者就无法与别人一起工作,也无法与外界建立联系。

(2)信息角色

在信息角色中,管理者负责确保和其一起工作的人能够得到足够的信息。

管理职责的性质决定了管理者既是其所在单位的信息传递中心,也是别的单位的信息传递渠道。

①监督者角色。

监督的目的是获取信息。

管理者可通过各种方式获取一些有用的信息,这些信息有助于管理者识别潜在的机会和威胁。

②传播者角色。

管理者把从监督中获取的大量信息分配出去,传递给有关员工。

管理者有时也因特殊的目的而隐藏特定的信息。

③发言人角色。

管理者必须把信息传递给外界。

(3)决策角色

在决策角色中,管理者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

管理者负责做出决策,并分配资源以保证决策方案的实施。

①企业家角色。

作为企业家,管理者对发现的机会进行投资。

②冲突管理者。

一个组织运行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冲突或问题,管理者必须善于处理冲突和解决问题。

③资源分配者。

作为资源分配者,管理者决定组织资源用于哪些项目。

组织资源包括财务资源或设备、时间、信息和其他类型的重要资源。

④谈判者角色。

管理者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谈判上,谈判对象包括员工、供应商、客户和其他组织。

无论是何种类型的组织,其管理者为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都必然要进行谈判工作。

4.管理者的技能

罗伯特·卡茨认为管理者必须具备三种技能:

(1)技术技能。

指管理者掌握和熟悉特定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技术能力对于基层管理最重要。

(2)人际技能。

指成功地和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包括对下属的领导能力和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

人际技能对于所有层次的管理的重要性大体相同。

(3)概念技能。

指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

具有概念技能的管理者往往把组织视作一个整体,并且了解组织各个部分的相互关系。

概念技能对于高层管理最重要。

这三种技能对于各种层次的管理的重要性可以用图1-3来表示。

图1-3各种层次的管理所需要的管理技能比例

二、中外早期管理思想

1.中国早期管理思想

中国早期管理思想主要是指中国古代在管理国家方面的思想。

这些管理思想比较零散,大致可以归纳为组织、经营、用人、理财和管物等5个方面。

代表性的著作主要有:

《孙子兵法》、《周礼》、《墨子》、《老子》、《管子》、《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等。

2.外国早期管理思想

(1)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观点和经济人观点。

分工是增进劳动生产力的重要因素;

(2)小瓦特和博尔顿的科学管理制度;

(3)1841年马萨诸塞车祸引发的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

(4)欧文的人事管理;

(5)巴贝奇的作业研究和报酬制度;

(6)亨利·汤的收益分享制度;

(7)哈尔西的奖金方案。

三、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管理活动(或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的关系

(1)管理活动是管理思想的根基,管理思想来自管理活动中的经验;

(2)管理思想是管理理论的基础,管理理论是管理思想的提炼、概括和升华,是较成熟、系统化程度较高的管理思想,但并非所有管理思想都是管理理论;

(3)管理理论对管理活动有指导意义同时又要经受管理活动的检验。

2.管理理论

中国早期管理思想虽然博大精深,但管理理论的系统形成却出现于西方。

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依次是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管理理论、数量管理理论、系统管理理论、权变管理理论和质量管理理论。

3.古典管理理论

古典管理理论形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欧美国家,它主要分为科学管理理论和组织管理理论。

(1)科学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理论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率。

其代表人物主要有:

泰罗、吉尔布雷斯夫妇以及甘特等,其中泰罗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①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a.工作定额。

要制定出有科学依据的工人的“合理的日工作量”,必须进行时间和动作研究。

b.标准化。

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

c.能力与工作相适应。

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

第一流的工人是指:

能力最适合做这种工作而且也愿意去做这种工作的人。

d.差别计件工资制。

指计件工资率随完成定额的程度而上下浮动。

其内容包括:

通过时间和动作研究来制定有科学依据的工作定额;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来鼓励工人完成或超额完成工作定额;工资支付的对象是工人而不是职位,即根据工人的实际工作表现而不是根据工作类别来支付工资。

e.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

由专门的计划部门承担计划职能,由所有的工人和部分工长承担执行职能。

②其他人的贡献

a.美国工程师弗兰克·吉尔布雷斯及其夫人莉莲·吉尔布雷斯在动作研究和工作简化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b.美国管理学家、机械工程师甘特所创造的“甘特图”,是一种用线条表示的计划图,现在常被用来编制进度计划。

其另一贡献是提出了“计件奖励工资制”,即对于超额完成定额的工人,除了支付给他日工资以外,超额部分以计件方式发给他奖金;对于完不成定额的工人,工厂只支付他日工资。

(2)组织管理理论

组织管理理论着重研究管理职能和整个组织结构。

其代表人物主要有:

亨利·法约尔、马克斯·韦伯和巴纳德等。

①法约尔。

他是第一位概括和阐述一般管理理论的管理学家,其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对管理职能的划分和管理原则的归纳上。

a.企业的基本活动和管理的五种职能。

任何企业都存在着六种基本活动,管理只是其中的一种。

这六种基本活动是:

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和管理活动。

管理活动是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其中,计划是指预测未来并制定行动方案;组织是指建立企业的物质结构和社会结构;指挥是指使企业人员发挥作用;协调是指让企业人员团结一致,使企业中的所有活动和努力统一和谐;控制是指保证企业中进行的一切活动符合制定的计划和所下达的命令。

b.一般管理的14条原则:

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报酬合理、集权与分权、等级链与跳板、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和集体精神。

②韦伯。

其对管理理论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

韦伯认为,等级、权威和行政制是一切社会组织的基础。

权威有三种类型:

个人崇拜式权威、传统式权威和理性—合法的权威。

其中,个人崇拜式权威的基础是“对个人的明确而特殊的尊严、英雄主义的崇拜”;传统式权威的基础是先例和惯例;理性—合法的权威的基础是“法律”或“处于掌权地位的那些人发布命令的权利。

”在三种权威中,只有理性—合法的权威才是理想组织形式的基础。

韦伯“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或理想组织形式的特点有:

a.存在明确的分工;

b.按等级原则对各种公职或职位进行法定安排,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指挥链或等级体系;

c.根据经过正式考试或教育培训而获得的技术资格来选拔员工,并完全根据职务的要求来任用;

d.除个别需要通过选举产生的公职以外,所有担任公职的人都是任命的;

e.行政管理人员是“专职的”管理人员,领取固定的“薪金”,有明文规定的升迁制度;

f.行政管理人员不是其管辖企业的所有者,只是其中的工作人员;

g.行政管理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组织中的规则、纪律和办事程序;

h.组织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理性准则为指导,不受个人情感的影响,组织与外界的关系也是这样。

③巴纳德。

其对管理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经理人员的职能》一书中。

a.组织是两人或更多人经过有意识地协调而形成的系统。

在组织中,经理人员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其职能主要有:

建立并维护一个信息系统;使组织中每个人都能做出贡献;明确组织的目标。

b.组织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正式组织的存在和发展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明确的目标、协作的意愿和良好的沟通。

在正式组织中还存在着一种因为工作上的联系而形成的有一定看法、习惯和准则的无形组织,即非正式组织。

4.行为管理理论

行为管理理论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早期被称为人际关系学说,后来发展成为行为科学,即组织行为理论。

(1)梅奥及其领导的霍桑试验

①梅奥领导了1924—1932年在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试验(即霍桑试验)中后期的重要工作。

该试验分四个阶段:

a.工作场所照明试验(1924—1927年)

研究人员选择一批工人,并把他们分成两组:

一组是试验组,变换工作场所的照明强度,使工人在不同照明强度下工作;另一组是对照组,工人在照明强度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工作。

研究人员的试验结果发现,照明强度的变化对生产率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这说明:

工作场所的照明只是影响工人生产率的微不足道的因素;由于牵涉因素较多,难以控制,且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可能影响试验的结果,所以照明对产量的影响无法准确衡量。

b.继电器装配室试验(1927年8月—1928年4月)

从这一阶段,梅奥参加了试验。

研究人员选择了5名女装配工和1名女划线工在单独的一间工作室内工作,1名观察员被指派加入这个小组。

女工们在工作间可以自由交谈,观察员的态度也很和蔼。

在试验中分期改善工作条件,这些条件的变化使女工们的产量上升。

但过了一年半,在取消工间休息和供应的午餐和茶点并恢复每周工作六天后,她们的产量仍维持在高水平上。

看来其他因素对产量无多大影响,而监督和指导方式的改变能促使工人改变工作态度并增加产量。

于是,决定进一步研究工人的工作态度和可能影响工人工作态度的其他因素成为霍桑试验的一个转折点。

c.大规模访谈(1928—1931年)

研究人员在上述试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全公司进行访问和调查,达2万多次。

结果发现,影响生产力的最重要因素是工作中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而不是待遇和工作环境。

每个人的工作效率不仅取决于他们自身的状况,还与其所在的小组的同事有关。

任何一个人的工作效率都受同事们的影响。

d.接线板接线工作的试验(1931—1932年)

这一阶段的重要发现包括:

大部分成员都自行限制产量;工人对不同级别的上级持不同态度;成员中存在小派系。

②梅奥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有:

a.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除了物质需求外,工人还有社会、心理等方面的需求,因此不能忽视社会和心理因素对工人工作积极性的影响。

b.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非正式组织以它独特的感情、规范和倾向,左右着其成员的行为。

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相互依存,对生产率有重大影响。

c.生产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人际关系的满足度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协作精神就高,生产率就高。

(2)行为科学

行为科学是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一次科学会议上命名的。

此后,行为科学蓬勃发展,产生了一大批具有影响力的科学家及其理论,包括马斯洛的需要理论、麦格雷戈的XY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弗鲁姆的期望理论等。

5.数量管理理论

数量管理理论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是指以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成果(如先进的数学方法、电子计算机技术、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等)为手段,运用数学模型,对管理领域中的人、财、物和信息资源进行系统的定量分析,并做出最优规划和决策的理论。

(1)运筹学

运筹学是数量管理理论的基础。

运筹学是一种分析的、实验的和定量的方法,专门研究在既定的物质条件下,为达到一定目的,如何最经济、最有效地使用人、财和物等资源。

(2)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这一概念由美国兰德公司于1949年提出。

其特点是,解决管理问题要从全局出发进行分析和研究,以制定出正确的决策。

系统分析的步骤包括:

①确定系统的最终目标,同时明确每个特定阶段的目标和任务;

②把研究对象视作一个整体,一个统一的系统,然后确定每个局部所要解决的任务,研究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总体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

③寻求完成总体目标及各个局部任务的可供选择的方案;

④对可供选择的方案进行分析和比较,选出最优方案;

⑤实施组织所选方案。

(3)决策科学化

决策科学化是指决策要以充足的事实为依据,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对大量的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和计算,遵循科学的程序,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从而做出正确决策。

6.系统管理理论

系统管理理论是指运用系统理论中的范畴、原理,对组织中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特别是组织结构和模式进行分析的理论。

其主要观点包括:

(1)组织是一个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要素构成的。

系统可以分解为子系统,子系统还可以再分解。

(2)系统在一定的环境下生存,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系统在投入—转换—产出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调节,以获得自身的发展。

7.权变管理理论

权变管理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形成的一种管理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力图研究组织与环境的联系,并确定各种变量的关系类型和结构类型。

它强调管理要根据组织所处的环境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的环境寻求不同的管理模式。

权变管理理论着重考察有关环境的变量与各种管理方式之间的关系。

通常情况下,环境是解释变量,管理方式是被解释变量,即组织所处的环境决定着何种管理方式更适合组织。

8.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在20世纪80~90年代兴起。

戴明和朱兰被称为“质量管理之父”。

全面质量管理的本质是由顾客需求和期望驱动企业持续不断改善的管理理念,其要点主要包括:

(1)关注顾客。

顾客不仅包括购买组织产品或服务的外部顾客,而且包括组织内相互联系的内部顾客(如上下游价值活动间的员工)。

(2)注重持续改善。

“很好”不是终点,质量能够永远被提升和改善。

(3)关注流程。

全面质量管理把工作流程视为产品或服务质量持续改善的着眼点,而不仅仅是产品和服务本身。

(4)精确测量。

全面质量管理运用统计方法对组织工作流程的每一关键工序或工作进行测量,把测量的结果与标准或标杆进行比较,识别问题,深究问题根源,消除问题产生的原因。

(5)授权于员工。

9.20世纪90年代的管理理论新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生了一些体现时代特征的管理理论,主要有学习型组织、精益思想、业务流程再造和核心能力理论等。

(1)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是指具有持续不断学习、适应和变革能力的组织。

①学习型组织与传统型组织的不同:

a.在对待变革的态度上,传统组织认为,只要还管用就不要改变它;而学习型组织认为,如果不变革那就不管用了。

b.在对待新观点的态度上,传统组织认为,如果不是产生于此时此刻就拒绝它;而学习型组织认为,如果是产生于此时此刻就拒绝它。

c.在关于谁对创新负责上,传统组织认为,创新是研发部门的事;而学习型组织认为,创新是组织中每位成员的事。

d.传统组织主要担心的是发生错误,而学习型组织主要担心的是不学习不适应。

e.传统组织认为产品和服务是组织的竞争优势,而学习型组织认为学习能力、知识和专门技术是组织的竞争优势。

f.在管理者的职责上,传统组织认为,管理者的职责是控制别人;而学习型组织认为,管理者的职责是调动别人、授权别人。

②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

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中提出了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四条标准:

a.人们能不能不断检验自己的经验;b.人们有没有生产知识;c.大家能否分享组织中的知识;d.组织中的学习是否和组织的目标息息相关。

③建立学习型组织的技能,即五项修炼:

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和系统思考。

圣吉指出,在学习型组织之中,领导者是设计师、仆人和教师,领导者要对组织的学习负责。

(2)精益思想

“精益生产”即企业把客户、销售代理商、供应商、协作单位纳入生产体系,同他们建立起利益共享的合作伙伴关系,进而组成一个企业的供应链。

精益思想是根据用户需求定义企业生产价值,按照价值流组织全部生产活动,使要保留下来的、创造价值的各个活动流动起来,让用户的需要拉动产品生产,而不是把产品硬推给用户,暴露出价值流中所隐藏的muda(消耗了资源而不创造价值的一切人类活动),不断完善,达到尽善尽美。

(3)业务流程再造

迈克尔·哈默和詹姆斯·钱皮把再造定义为“对经营流程彻底进行再思考和再设计,以便在业绩衡量标准(如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上取得重大突破。

“再造”首先确定公司必须做什么,然后确定它如何去做。

再造中最关键的部分是在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经验的基础上确定它应该做什么,即确定它能做得最好的是什么。

之后确定需要做的事最好是由本组织来做还是由其他组织来做。

采取再造方法的结果是公司规模的缩小和外包业务的增多。

(4)核心能力理论

核心能力理论由20世纪80年代资源基础理论发展而来。

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的战略应该建立在企业的核心资源上。

核心资源是指有价值的、稀缺的、不完全模仿和不完全替代的资源,它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①按普拉哈拉得和哈梅尔的定义,核心能力是组织内的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尤其是协调不同生产技术和整合多种多样技术流的能力。

②企业核心能力须满足的五个条件是:

a.不是单一技术或技能,而是一簇相关的技术和技能的整合;b.不是物理性资产;c.必须能创造顾客看重的关键价值;d.与对手相比,竞争上具有独特性;e.超越特定的产品或部门范畴从而为企业提供通向新市场的通道。

1.2 课后习题详解

1.何谓管理?

如何理解管理的具体含义?

答:

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其理解要点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组织包括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政治党派、社会团体以及宗教组织等。

(2)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

“合理”是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的,因而有局限性和相对的合理性。

(3)管理的对象是相关资源,即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

可以调用的资源通常包括原材料、人员、资金、土地、设备、顾客和信息等。

在这些资源中,人员是最重要的,管理要以人为中心。

(4)管理的职能活动包括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5)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而该目标仅凭单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这也是建立组织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