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必背古诗词合集100首含译文注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087796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69 大小:67.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小必背古诗词合集100首含译文注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幼小必背古诗词合集100首含译文注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幼小必背古诗词合集100首含译文注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幼小必背古诗词合集100首含译文注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幼小必背古诗词合集100首含译文注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幼小必背古诗词合集100首含译文注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9页
幼小必背古诗词合集100首含译文注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9页
幼小必背古诗词合集100首含译文注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9页
幼小必背古诗词合集100首含译文注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9页
幼小必背古诗词合集100首含译文注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9页
幼小必背古诗词合集100首含译文注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9页
幼小必背古诗词合集100首含译文注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9页
幼小必背古诗词合集100首含译文注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9页
幼小必背古诗词合集100首含译文注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9页
幼小必背古诗词合集100首含译文注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9页
幼小必背古诗词合集100首含译文注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9页
幼小必背古诗词合集100首含译文注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9页
幼小必背古诗词合集100首含译文注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9页
幼小必背古诗词合集100首含译文注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9页
幼小必背古诗词合集100首含译文注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9页
亲,该文档总共6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小必背古诗词合集100首含译文注释.docx

《幼小必背古诗词合集100首含译文注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小必背古诗词合集100首含译文注释.docx(6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幼小必背古诗词合集100首含译文注释.docx

幼小必背古诗词合集100首含译文注释

幼小必背古诗词合集100首

(含译文、注释)

1、江南

【作者】汉乐府 【朝代】汉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注释

(1)何:

多么

(2)田田:

莲叶长的茂盛相连的样子。

译文 

江南水上可以采莲,莲叶多么茂盛,鱼儿在莲叶间嬉戏。

鱼在莲叶的东边游戏,鱼在莲叶的西边游戏,鱼在莲叶的南边游戏,鱼在莲叶的北边游戏。

2、敕勒歌

【作者】佚名 【朝代】南北朝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注释

(1)《敕勒歌》:

敕勒(chìlè):

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2)敕勒川:

川:

平川、平原。

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

北魏时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带称为敕勒川。

(3)阴山:

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4)穹庐(qiónglú):

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5)笼盖四野(yǎ):

笼盖,另有版本作“笼罩”(洪迈《容斋随笔》卷一和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一);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6)天苍苍:

苍苍:

青色。

苍,青,天苍苍,天蓝蓝的。

(7)茫茫:

辽阔无边的样子。

(8)见(xiàn):

同“现”,显露。

译文 

辽阔的敕勒大平原,就在阴山脚下。

敕勒川的天空啊,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

它的四面与大地相连,蔚蓝的天空一望无际,碧绿的原野茫茫不尽。

那风吹到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3、咏鹅

【作者】骆宾王 【朝代】唐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注释

(1)曲项:

弯曲着脖子。

(2)歌:

长鸣。

(3)拨:

划动。

 

译文 

鹅鹅鹅,面向蓝天,一群鹅儿伸着弯曲的脖子在歌唱。

洁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水面。

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清清水波。

4、风

【作者】李峤 【朝代】唐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注释

⑴解落:

懂得吹落。

解:

懂得,知道。

⑵三秋:

秋季。

一说指农历九月。

⑶能:

能够。

二月:

农历二月,指春季。

⑷过:

经过。

(5)斜:

倾斜。

译文 

能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能吹开春天美丽的鲜花。

刮过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5、咏柳

【作者】贺知章 【朝代】唐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

(1)碧玉:

碧绿色的玉。

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2)妆:

装饰,打扮。

(3)一树:

满树。

一:

满,全。

在中国古典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

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4)绦(tāo):

用丝编成的绳带。

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5)裁:

裁剪。

(6)似:

如同,好像。

译文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

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6、凉州词二首·其一

【作者】王之涣 【朝代】唐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1)凉州词:

又名《出塞》。

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

(2)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

“《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3)黄河远上:

远望黄河的源头。

远上:

远远向西望去。

“远”一作“直”。

(4)孤城:

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5)仞:

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31cm或264cm,约等于2.3m或2.6m)。

(6)羌笛:

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7)杨柳:

柳条,又指《杨柳曲》。

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诗·小雅·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

“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8)不度:

吹不到。

度:

吹到过。

(9)玉门关:

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10)何须怨:

何必埋怨。

何须:

何必。

(11)杨柳:

杨树的柳条,又指的是《杨柳曲》。

译文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

7、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朝代】唐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

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

太阳。

(3)依:

依傍。

(4)尽:

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欲:

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6)穷:

尽,使达到极点。

(7)千里目:

看得更远。

(8)更:

再。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8、春晓

【作者】孟浩然 【朝代】唐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注释

(1)晓:

天刚亮的时候,春晓:

春天的早晨。

(2)不觉晓:

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3)啼鸟:

鸟的啼叫声。

(4)知多少:

不知有多少。

译文 

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已破晓,搅乱我酣眠的是那啁啾的小鸟。

昨天夜里风声雨声一直不断,那娇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

9、凉州词二首

【作者】王翰 【朝代】唐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

注释

(1)凉州词:

唐乐府名,属《近代曲辞》,是《凉州曲》的唱词,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凉州词:

王翰写有《凉州词》两首,慷慨悲壮,广为流传。

而这首《凉州词》被明代王世贞推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2)夜光杯:

用白玉制成的酒杯,光可照明,这里指华贵而精美的酒杯。

据《海内十洲记》所载,为周穆王时西胡所献之宝。

(3)欲:

将要。

(4)琵琶:

这里指作战时用来发出号角的声音时用的。

(5)催:

催人出征;也有人解作鸣奏助兴。

(6)沙场:

平坦空旷的沙地,古时多指战场。

(7)君:

你。

(8)征战:

打仗。

(9)秦中:

指今陕西中部平原地区。

(10)阑:

尽。

(11)胡笳:

古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类似笛子的乐器,其声悲凉。

(12)折杨柳:

乐府曲辞,属《横吹曲》,多描写伤春和别离之意。

(13)意气:

情意。

一作“气尽”。

(14)长安:

这里代指故乡。

译文 

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想到即将跨马奔赴沙场杀敌报国,战士们个个豪情满怀。

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

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回来。

已是暮春时节,要在故乡,此时一定是万紫千红的盛花期已过、枝繁叶茂、果实初长之时,而鸟儿也一定筑起香巢,争相觅食育雏了吧。

可是塞外仍然是大风凛冽、尘沙满天,冷酷严寒。

战士们在夜里听着凄凉的胡笳曲《折杨柳》,勾起了对故乡的美好回忆。

10、出塞二首·其一

【作者】王昌龄 【朝代】唐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1)但使:

只要。

(2)龙城飞将:

《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

笼城,颜师古注曰:

“笼”与“龙”同。

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

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3)不教:

不叫,不让。

教,让。

(4)胡马:

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5)度:

越过。

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

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11、芙蓉楼送辛渐

【作者】王昌龄 【朝代】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

(1)芙蓉楼:

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

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江南道·润州》丹阳:

“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

”丹阳在今江苏省西南部,东北滨长江,大运河斜贯,属镇江市。

辛渐:

诗人的一位朋友。

(2)寒雨:

秋冬时节的冷雨。

(3)连江:

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

(4)吴:

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

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

(5)平明:

天亮的时候。

(6)客:

指作者的好友辛渐。

(7)楚山:

楚地的山。

这里的楚也指南京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所以吴、楚可以通称。

(8)孤:

独自,孤单一人。

(9)洛阳:

现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10)冰心,比喻纯洁的心。

(11)玉壶,道教概念妙真道教义,专指自然无为虚无之心。

译文 

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

朋友啊,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12、鹿柴

【作者】王维 【朝代】唐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注释

(1)鹿柴(zhài):

王维辋川别墅之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

(2)柴:

通“寨”、“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3)但:

只。

返景(yǐng):

同“返影”,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

(4)复:

译文 

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

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13、送元二使安西

【作者】王维 【朝代】唐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

(1)送元二使安西:

元二:

人名,未详。

安西:

唐朝安西都护府,今新疆库车县。

本诗被谱曲传唱后,称《渭城曲》,又称《阳关三叠》。

(2)渭城:

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即秦代咸阳古城。

(3)浥(yì):

湿润。

(4)客舍:

旅馆。

(5)柳色:

柳树象征离别。

(6)阳关:

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

译文 

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空气清新,旅舍更加青翠。

真诚地奉劝我的朋友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1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王维 【朝代】唐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

(1)九月九日:

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2)忆:

想念。

(3)山东:

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4)异乡:

他乡、外乡。

(5)为异客:

作他乡的客人。

(6)佳节:

美好的节日。

(7)登高:

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8)茱萸(zhūyú):

一种香草,即草决明。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译文 

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15、静夜思

【作者】李白 【朝代】唐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

⑴静夜思:

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⑵床:

今传五种说法。

一、指井台。

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

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意图》。

二、指井栏。

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

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

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

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

《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

本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

我们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

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在一个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圆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乡之情。

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处室内,在室内随便一抬头,是看不到月亮的。

因此我们断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于具体是什么,很难考证。

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

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

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四、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

”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五、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

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

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

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

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一种坐具)。

⑶疑:

好像。

⑷举头:

抬头。

译文 

明亮的月光洒在井上的栏杆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白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16、古朗月行

【作者】李白 【朝代】唐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注释

(1)呼作:

称为。

(2)白玉盘:

指晶莹剔透的白盘子。

(3)疑:

怀疑。

(4)瑶台:

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出处:

《穆天子传》卷三:

“天子宾于西王母,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

西王母为天子谣曰:

‘白云在天,山陵自出。

道里悠远,山川间之。

将子无死,尚能复来。

’天子答之曰:

‘予归东土,和治诸夏。

万民平均,吾顾见汝。

比及三年,将复而野。

’”《武帝内传》称王母为“玄都阿母”。

(5)仙人垂两足:

意思是月亮里有仙人和桂树。

当月亮初生的时候,先看见仙人的两只脚,月亮渐渐圆起来,就看见仙人和桂树的全形。

仙人,传说驾月的车夫,叫舒望,又名纤阿。

(6)团团:

圆圆的样子。

(7)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白兔老是忙着捣药,究竟是给谁吃呢?

言外有批评长生不老药之意。

问言,问。

言,语助词,无实意。

与谁,一作“谁与”

蟾蜍:

《五经通义》:

“月中有兔与蟾蜍。

”蟾蜍,传说月中有三条腿的蟾蜍,因此古文常以“蟾蜍”指代月亮。

但本诗中蟾蜍则另有所指。

(8)圆影:

指月亮。

(9)羿:

我国古代神话中射落九个太阳的英雄。

《淮南子·本经训》记载:

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皆枯。

尧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

下面的“乌”即日,《五经通义》:

“日中有三足乌。

”所以日又叫阳乌。

(10)天人:

天上人间。

(11)阴精:

《史记·天官书》:

“月者,天地之阴,金之精也。

”阴精也指月。

(12)沦惑:

沉沦迷惑。

(13)去去:

远去,越去越远。

(14)凄怆:

悲愁伤感。

译文 

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它称为白玉盘。

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之上。

月中的仙人是垂着双脚吗?

月中的桂树为什么长得圆圆的?

白兔捣成的仙药,到底是给谁吃的呢?

蟾蜍把圆月啃食得残缺不全,皎洁的月儿因此晦暗不明。

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天上人间免却灾难清明安宁。

月亮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没有什么可看的不如远远走开吧。

心怀忧虑啊又何忍一走了之,凄惨悲伤让我肝肠寸断。

17、望庐山瀑布

【作者】李白 【朝代】唐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注释

(1)香炉:

指香炉峰。

(2)紫烟:

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

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

“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

”“日照”二句:

一作“庐山上与星斗连,日照香炉生紫烟”。

(3)遥看:

从远处看。

(4)挂:

悬挂。

(5)前川:

一作“长川”。

川:

河流,这里指瀑布。

(6)直:

笔直。

(7)三千尺:

形容山高。

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

(8)疑:

怀疑。

(9)银河:

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

(10)九天:

一作“半天”。

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九重天,即天空最高处。

此句极言瀑布落差之大。

译文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18、赠汪伦

【作者】李白 【朝代】唐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1)汪伦:

李白的朋友。

(2)踏歌:

原为汉、唐时的风俗性歌舞,参与者手搀手以脚踏地而歌。

唱歌时以脚踏地为节奏,参加者围成圆圈或排列成行,互相牵手,边歌边舞。

(3)桃花潭:

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4)深千尺:

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

(5)不及:

不如。

译文 

我正乘上小船,刚要解缆出发,忽听岸上传来,悠扬踏歌之声。

看那桃花潭水,纵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伦送我之情。

19、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李白 【朝代】唐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1)黄鹤楼:

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

(2)孟浩然:

李白的朋友。

(3)之:

去、到。

(4)广陵:

即扬州。

(5)故人:

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其年龄比李白大,在坛上享有盛名。

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6)辞:

辞别。

(7)烟花:

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8)下:

顺流向下而行。

(9)碧空尽:

消失在碧蓝的天际。

尽:

尽头,消失了。

碧空:

一作“碧山”。

(10)唯见:

只看见。

(11)天际流:

流向天边天际:

天边,天边的尽头。

译文 

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20、早发白帝城/白帝下江陵

【作者】李白 【朝代】唐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释

⑴发:

启程。

白帝城:

故址在今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山上。

杨齐贤注:

“白帝城,公孙述所筑。

初,公孙述至鱼复,有白龙出井中,自以承汉土运,故称白帝,改鱼复为白帝城。

”王琦注:

“白帝城,在夔州奉节县,与巫山相近。

所谓彩云,正指巫山之云也。

⑵朝:

早晨。

辞:

告别。

彩云间:

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势高耸,从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耸入云间。

⑶江陵:

今湖北荆州市。

从白帝城到江陵约一千二百里,其间包括七百里三峡。

郦道元《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障,隐天蔽日,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或泝)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时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或巚)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空谷传响,哀啭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还:

归;返回。

⑷猿:

猿猴。

啼:

鸣、叫。

住:

停息。

⑸万重山:

层层叠叠的山,形容有许多。

译文 

清晨,朝霞满天,我就要踏上归程。

从江上往高处看,可以看见白帝城彩云缭绕,如在云间,景色绚丽!

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之间就已经到达。

两岸猿猴的啼声不断,回荡不绝。

猿猴的啼声还回荡在耳边时,轻快的小船已驶过连绵不绝的万重山峦。

21、望天门山

【作者】李白 【朝代】唐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1)天门山:

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江南通志》记云:

“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

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2)中断:

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3)楚江:

即长江。

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4)开:

劈开,断开。

(5)至此:

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一作“直北”。

(6)回:

回漩,回转。

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7)两岸青山:

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8)出:

突出,出现。

(9)日边来:

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译文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22、别董大二首

【作者】高适 【朝代】唐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注释

⑴董大:

指董庭兰,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 。

在其兄弟中排名第一,故称“董大”。

⑵黄云:

天上的乌云,在阳光下,乌云是暗黄色,所以叫黄云。

曛:

昏暗。

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⑶谁人:

哪个人。

君:

你,这里指董大。

⑷翮(hé):

鸟的羽翼。

飘飖(yáo):

飘动。

六翮飘飖,比喻四处奔波而无结果。

⑸京洛:

长安和洛阳。

译文

黄昏的落日使千里浮云变得暗黄;北风劲吹,大雪纷纷,雁儿南飞。

不要担心前方的路上没有知己,普天之下还有谁不知道您呢?

就像鸟儿六翮飘摇自伤自怜,离开京洛已经十多年。

大丈夫贫贱谁又心甘情愿,今天相逢可掏不出酒钱。

23、绝句

【作者】杜甫 【朝代】唐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注释 

(1)西岭:

西岭雪山。

(2)千秋雪:

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3)泊:

停泊。

(4)东吴:

古时候吴国的领地,江苏省一带。

(5)万里船:

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3] 

(6)“绝句”是诗的名称,并不直接表示诗的内容。

这种形式便于用来写一景一物,抒发作者一瞬间的感受。

诗人偶有所见,触发了内心的激情,信手把诗人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一时不去拟题,便用诗的格律“绝句”作为题目。

杜甫用这一形式写了一组诗,共四首,用“绝句”为总题。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是其中的一首。

诗歌以自然美景,透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

前两句,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机初发的气息。

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

“窗含西岭千秋雪”上两句已点明,当时正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这就给读者一种湿润的感受。

末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

译文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