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行知科学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089437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陶行知科学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论陶行知科学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论陶行知科学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论陶行知科学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论陶行知科学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论陶行知科学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论陶行知科学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论陶行知科学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论陶行知科学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论陶行知科学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论陶行知科学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论陶行知科学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论陶行知科学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论陶行知科学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论陶行知科学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论陶行知科学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陶行知科学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docx

《论陶行知科学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陶行知科学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陶行知科学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docx

论陶行知科学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2014年9月2日浏览

论陶行知科学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今天,科教兴国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我们若能对陶行知这位“党外布尔什维克”几十年科学教育实践加以总结,一定会对今天的科学教育产生有益的启示。

陶行知从20 年代开始倡导科学教育,30年代提倡“科学下嫁",40年代创办育才学校,立志为新中国培养科学人才,以普及科学,创造富的社会。

陶行知从事科学教育数十年,始终保持着对真理的不懈追求精神,亦即科学精神。

在陶行知科学教育活动中充分体现了这样一些科学精神:

 实证精神,勇于批判精神,创造精神,自由探索和追求真理精神。

 

一、陶行知的科学精神及教育思想

(一)实证精神

实证或实验方法是近代科学获取经验知识的最基本的科学方法,能够促进科学技术进步。

陶行知考察了近百年世界范围科学发展的状况,随即指出:

“试验之精神,近世一切发明所由来也”。

人们自从掌握了科学实验之方法,“思想日精, 发明日盛”。

具体说来,“试验之法,造端于物理、生物、生理、浸假而侵人人群之诸学,今则哲理亦受其影响矣”。

他指出了实验精神从自然科学发端,并且开始向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渗透的趋势。

科学向人文的渗透,首先大量地表现在科学的方法被应用于研究人文现象,其次表现在人文探求的领域中,也注重以“实验事实”来说服人,通过增加科学性的含量来取得“合理性”、“确实性”的身份”。

陶行知在近代中国率先把科学实验方法引进教育领域,使中国科学教育有了一种全新的概念。

反观中国,近代科学落后于人,对于世界近代科学进步也很少贡献. 陶行知从思想方法论上究其原因,指出“数千年来相传不绝之方法,惟有致知在格物一语”,缺乏实证精神,实为唯心论的思想方法。

陶行知认为,只有倡导求实精神,以实验为主,改变思想方法,“则施之教育而教育新,施之万事而万事新”。

近代实验方法从西方传入中国,陶行知主张学习西方,指出:

“西洋教育最好的是研究所,在研究过程中,师生一齐动手、动脑,共同切磋便是“做”,“愈研究愈进步便是学”,学生受老师的影响而进步便是“教”,它的办法的确是教学做合一 。

陶行知大力提倡以“做”为中心的生活教育,即提倡实证精神。

“做”是具有广泛意义上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

他先后在南京晓庄师范、上海“自然学园”、重庆育才学校等地从事科学教育,强调“科学实验要在做上学,在做上教,读科学书籍,听科学讲演,而不亲手去做实验。

便是洋八股而非真科学”。

把实证精神贯彻于实际教学过程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它给我们的启示在于:

 改变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在做上学,教师在做上教,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能力和创造性,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二)勇于批判精神

陶行知在倡导科学教育时,以大无畏批判精神,把批判矛头直指中国旧式教育禁区。

他着重批判了王阳明“格物致知”和朱熹“即物穷理”的思想方法,列举弗兰克林、伽利略的实验和发明,反驳王阳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观点,得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结论。

他激烈地抨击旧教育“沿袭陈法”. “行一事,措一词,必求先例。

有例可援,虽害不问,无例可援,虽善不行”,泥古守旧,鲜有创新。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

 旧式教育教人读死书,死读书, 读书死,这种状况函待改变。

    中国旧教育以师道尊严至上。

虽然,陶行知师承美国著名教育家、哲学家杜威,但他既没有把杜威当作偶像,也没有把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教育理论当作顶峰,而是批判地继承了杜威教育理论的合理成分,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

经过陶行知批判地汲取,科学思想的过程被运用到生活教育中去,整个科学生活之过程便成了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 疑问生假设,假设生实验,实验生断语。

断语又生行动,如此演进以至无穷。

至此,陶行知完成了由唯心主义以验论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飞跃。

这正是陶行知科学教育思想赖以存在的哲学基出.陶行知不唯师不唯上追求真理的批判精神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三)创造精神

创造精神始于实践,又终于实践。

陶行知认为“动手最重要,这个东西创造一切”。

从广义上说,“动手”即指社会劳动。

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人类文化。

 社会的发展仍然要依靠社会的全体劳动者去创造。

他认为教育家的使命在于教民造富、均富、知富,真正做到“富力成为民的富力”“ 教育才算是民的教育”。

掌握科学是造富的一条重要途径。

陶行知认为教育者既要把受教育者的头脑灌输成科学化,“更要把他们的一双手解放开来”,“让他们为社会和国家创造,为社会和国家生利”。

其深刻含义在于,要求教育把科学传授给教育者,当他们掌握了科学技术,解放双手深人生产实践,把科学带进生产过程中,也就实践了科学促进生产力发展社会经济的作用,以实现富的社会。

创造精神给我们的启示之一是:

 科学教育可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受教育者掌握科学,深入生产实践,是教劳结合的一种新形式。

    (四)自由探索和追求真理精神

教育改革需要有追求真理的目标,陶行知主张:

 “将试验精神,向那未发明的新理贯射过去; 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奥妙新理,一个个的发明出来”。

他以自由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鞭策自己,在教育领域进行了既广泛又深人的探索。

其广泛性在于,他先后从事过平民教育、乡村教育、普及教育、国难教育、战时教育、民主教育,几乎触及到当时教育改革所能达到的各个方面。

其深入性在于,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溶中西于一炉,经教育实践的冶炼、提取而生华自成体系,其精华就是生活教育。

就其深度而言不仅超越了前人,也超越了同时代人,教劳结合、“德育是做人的根本”等思想与中国共产党人的教育思想是一致的。

    陶行知有句名言: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这是说,无论“教”还是“学”都要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从教学的双方来看,教师“要负学问的责任。

做学问最忌的是玄想,武断,尽信书,以差不多自足,以一家之言自封”,“要极力地锻炼学生,使他们得到观察,知疑,假设,试验,印证,推想,分析,会通,正确,种种能力和态度.去探求真理的源泉”。

在陶行知看来,知识有真伪之别,书本上的知识,读它一辈子,还不能辨别它的真伪。

他主张学问上不唯书,只求真。

以“科学精神在事上去求学问”,把书本上的知识放到实践中去检验。

“知识”和“真理”都有可能被证伪,已被证伪的或已经落伍的知识,应当弃之不取,科学教育才能与时俱进。

联系当今的科学教育陶行知的这一思想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综上所述,陶行知倡导的学问上求真思想,要求科学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及时反映科学的新发展,值得我们借鉴。

他提倡把科学步骤和科学观念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去。

科学步骤指:

 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实验,实验生断语; 科学观念指:

 客观的考查、数量的准确性等。

他借鉴自然科学既重结果又重过程的实验方法和论证的彻底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能力,帮助学生养成实验、批判、创造以及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这对于提高科学教育的质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比起一般性地传授知识、储备知识更胜一筹。

 

二、 陶行知科学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研究和借鉴陶行知的科学教育思想,对于促进我国科学教育特别是基础科学教育的发展和提高 ,加速科技人才的培养 ,加速科技的进步 ,加速实现“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重视和提高科学教育的地位

陶行知一生都在为科学教育的大众化而奋斗 ,他的科学教育论为现代科学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并且为中国的科学教育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他曾经指出:

 “从农业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 ,必须特别注重科学 ,以培养创造、建设、生产之力量。

”陶行知认为 ,我们应该依靠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和力量办好科学教育。

21世纪的今天 ,是知识经济的时代 ,科技进步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国际竞争已经转变为以知识经济为基础 ,以高科技产业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要实现新世纪的腾飞 ,必须通过科学教育的改革 ,培养新一代创新人才 ,以促进我国科技、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坚持不懈的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二)加强中小学的科学教育

陶行知认为要厉行小学的科学教育 ,造就科学的儿童 ,以建设二十年后之科学的中国 ,使中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他在当时就已经认识到了只有培养出科学的儿童 ,才能实现科学的中国。

目前在教育观念上 ,关键是要提高对中小学科学教育的认识 ,赋予它应有的地位。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科学的儿童早日造成 ,科学的中国和科学的中华民族早日实现。

可见 ,只有中小学的科学教育走上了科学、高效的轨道 ,普及的工作做好了 ,才能为全民族科学素养的提高打下基础。

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中小学的科学教育 ,纷纷进行课程改革 ,加大科学教育的力度。

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也开始逐步加快科学教育发展的进程。

但是 ,科学课程开设的形式、课程的目标以及教学的方法等方面 ,还需要进一步在改革和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探索和提高。

(三)提高教师的科学素质

陶行知非常注重科学教师的培养,认为只有培养科学的教师 ,科学的儿童才能早日出现 ,科学的中国和科学的中华民族才能早日实现。

今天 ,我们已经充分地认识到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 ,基础在科学教育 ,而科学教育的基础在教师。

教师队伍的科学化对于科学教育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但是目前我国教师队伍的整体科学素质不能满足全面实施科学教育的要求 ,尤其是基础教育中的教师 ,自身的科学素质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我们应该重视师范教育中的科学教育,只有先培养出科学的教师 ,才能培养出科学的学生。

(四)重视科学能力和科学道德的养成

陶行知深刻地批判了当时灌输死知识 ,培养书呆子的旧教育 ,极力推行科学教育。

明确提出了科学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科学的生活力和创造力。

他主张在传授学生科学知识的基础上 ,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应用能力。

今天科学教育改革的目的可以充分地借鉴陶行知的科学教育思想 ,在传授学生基本的科学知识的同时 ,把对学生科学的能力特别是科学的应用能力的培养 ,作为科学教育的首要任务 ,使他们认识到学习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知识 ,为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质、科学态度和科学意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生活和社会需要。

同时 ,我们还应注意学生科学道德的培养 ,使他们认识到学习科学是为了使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使大众生活的更加幸福 ,使世界变得和平和稳定。

 

三、陶行知科学教育思想的实践策略

(一)优化科学教育校园环境

陶行知倡导“要有良好的教育,必须有相当的物质环境”,适宜、合理的学校环境,积极、正确的正面引导是中小学生开展科学教育的重要条件,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安全自由的心理气氛,又可以激发他们的创造想象力。

学校积极营造科学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在醒目的地方挂上中外科学家的画像,配以他们的名言名句。

在宣传橱窗中展出“科技大观”,“国防尖端武器”,“两弹一星雄姿”,“神舟飞船上天”等图片。

组织学生观看《李四光》、《居里夫人》等影片。

认真开展《铸造神箭的人》读书活动,通过升旗仪式、队报、黑板报、演讲赛了解科学家的事迹。

(二)丰富科学教育实践活动

陶行知告诉我们“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要有知识,是要从行动中去求来,有行动的勇敢,才有真知识的收获”,皮亚杰强调,“儿童只有自觉地、具体地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大胆形成自己的假设,并努力去证实,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才能发展思维”,新课程要求我们“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强调以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而这些活动应当是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精心选择和设计的,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的”。

通过活动,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一次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的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突破课本的局限,去感受和接触更为丰富的周围世界,并对随处可见的未知事物产生好奇心;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敏锐程度,激发儿童的创造设想;可以锻炼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其创造潜能;可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如主动探索的精神,敢于独创的勇气,乐于合作的态度……

1、专题研究:

专题研究是小学生开展科学活动的一项十分重要内容,对小学生而言,不管前人是否已经作了研究,只要是他们不知道而又想要知道的科学问题,都可以给他们提供研究的机会。

它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爱好与条件,选择不同研究课题,通过学生的探索与实践,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受到教育,得到发展。

课题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社会,通过研究进行理性的分析与思考,可以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科学的基本素养。

2、科学小制作:

陶行知在几十年前就要求我们“可以利用现成的东西,玩我们科学的把戏,譬如一只杯子,一个面盆、一根玻璃管、一张白纸,可以玩二十套科学把戏……,火柴废纸都可以玩科学把戏的工具”。

我们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等简易材料搞科学小制作,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展操作技能和兴趣。

小制作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在课后完成,学生具有很大的活动空间。

应鼓励学生有所创新,同样的内容用不同材料做,如制作某一图案,可以用纸屑、布料、塑料乃至五谷杂粮;而同样的材料,又可制成不同的东西,如用易拉罐可以制笔筒,烟灰缸,哑铃等。

航空航海模型、车模等制作,是科技含量较高的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科学小发明: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而产生新价值”,学生在实践中针对那些有缺陷或不喜欢的事物和方法,运用自身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创造出或改进了目前还没有的物品或生产方法。

完成一件科学小发明的过程,就是学生与科学活动接轨、与创造思维相伴的心理过程,能培养学生敏锐地观察周围事物,善于思考,勤于思考的习惯,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

4、现场考察:

“小学教师须得率领儿童时常到工厂、农场和其他相当的地方玩玩”,“要观察便率领小孩到自然界去观察。

我们须把我们学校的范围扩展,海阔天空便是一个整个的学校”,事实真是如此,让学生亲临现场,考察现场的情景,能充分引起学生关注现实社会与现实生活。

如考察附近的商店,看看各类商品和包装,发现是否有“三无”产品、超期商品、伪劣商品。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毁田卖泥的现场,引起学生对环境的深沉思考。

通过考察,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写出考察报告,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以引起他们的关注。

这样的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大有帮助的。

5、科学游戏:

科学游戏带有“玩”的色彩,又与科学内容密切相关。

“科学的把戏是公开的,知道的就告诉学生,能做的就做给学生看,总须热忱地去干”。

如“人造彩虹”,“怎样使纸片飞得远”,“鸡蛋撞地球”等活动,学生玩得开心,但在玩的过程中,学生在思考,在创新,从而懂得科学道理。

6、种植养殖:

农村的小学生在这方面具有特别的优势,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从事力所能及的种植养殖活动,可以获得直接的感知和技能,又能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

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又了解了动植物的生活习性、生长过程。

(三)开发科学教育有效资源

为了使小学生的科学素质的提高具有广阔的智力背景,科学教育必须利用与开发多种多样的教育资源。

学生在学校中最经常、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课堂上的学习活动,课堂教学应成为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主要资源。

《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科学教育的内容广泛,教师应充分发掘教材的教育资源,学生动手动脑,既获取科学的基础知识,又锻炼实践能力。

同时,“根据孩子们一般的智力,透过启发性的普通教育,我们培养和指导他们对特殊活动取得更深的了解,对人生各方面的关系和宇宙人类的历史的发展取得更广的认识”,教师应有理有机有节有度在其他学科教育中渗透科技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发散思维,求异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充分发挥学校图书室、生物角、计算机用房、多媒体教室、实验室等资源,为学生开展科学活动创造有利条件。

以科学的思想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生活习惯,应贯穿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之中。

“生活即教育”,学校无小事。

正确的坐立行姿势、均衡的饮食与孩子成长的关系;良好的卫生习惯与预防疾病的关系;正确的体育运动方式与健体的关系;十二、三岁小孩的烦恼与青春期健康的关系等等都应纳入学校科学教育的范畴,因为现代人必须具备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同样,家庭也存在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通过开发与运用,可以让学生受到更生动、更具体、更深刻的科技教育。

无论是制作发明,还是种植养殖,乃至进行社会考察活动,家庭都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时间、空间、物力、财力及人力等方面的资源。

学校通过家长会、家庭访问、科技成果展示、座谈交流等形式,提高家长开展家庭科学教育的整体水平。

当然家庭科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强化和补充,因此,从其主要内容上讲,应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有序进行,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性。

另外,充分利用各种社会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实践能力。

我校将“果蔬园”、“农庄”作为科技实践基地,学生通过参观,了解了热带果蔬的品种、特征、生长环境、生长过程等知识。

通过亲自动手,体会到挖泥鳅、抓龙虾的无限乐趣。

将牛灌水、踏水车与现在的抽水泵站比较,领略到科技的无限魅力。

都极大地丰富了学校科学教育的内容。

 

[转载]我国小学科学课程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9月2日浏览

已有2207次阅读 2011-1-516:

33 |个人分类:

科学教育|系统分类:

观点评述|关键词:

小学科学,课程

  在我国小学科学课程的发展史上,其名称经历了格致→博物→理科→自然→常识→自然常识→自然→科学的变化。

发展历程大致划分为四个时期。

一、第一个时期(1903~1948)

  这一时期,没有形成我国自己的科学教材教法体系,先学日本,后学英美(主要是美国)。

尽管我国古代的科学教育很发达,但在1903年前没有单独开设科学课程。

  在1903年前,我国科学教育的途径有二:

一是“学校”形态的科学教育,主要为统治阶级的孩子所享受,其特点是以识字、读书、背书为主,多是语文、自然、社会综合性的教材。

如先秦的有《诗经》、《尔雅》,李斯的《仓颉篇》,赵高的《爰历篇》,胡毋敬的《博学篇》。

汉代以来的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史游的《急就篇》,班固的《太甲篇》,蔡邕的《劝学》、《女史幼学》,陆机的《吴章》。

再有李瀚(唐代)的《蒙求》,周兴嗣(六朝)的《千字文》,王应麟(宋代)的《三字经》、《小学绀珠》,方逢辰(宋代)的《名物蒙求》?

?

以及近代的《家塾蒙求》、《幼学琼林》等等,自然知识主要靠教师讲解,即使课文是联系实际的,而教学却往往只是讲讲听听,脱离实际。

此种教风,代代相传至今,很难根除。

二是如远古时代那样在“大自然”的“课堂”里以“大自然”本身为“教材”,通过跟随大人在生产劳动的实践中来学习的路线。

这条路线存在于广大劳动人民之中。

正如管子说的“农之子常为农”“工之子常为工”,工农之子成天跟着大人“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

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

我国古代的许多精湛科学技术就是这样家传师承地传下来而发展的。

历代的出土文物,我国远古的蚕桑、打井、彩陶、冶炼、建筑?

?

等发明及后世的四大发明等足可为证。

可惜劳动人民被排除在学校之外,一般不识字,他们的创造发明很少有文献保存下来,也因此有不少技艺失传了。

  在小学正式开设科学课程是1903年,当时称为格致课。

1898年7月,康有为向光绪皇帝上奏《请开学校折》,建议仿德、日学制,通令全国各省、府、县、乡开办学校。

1903年全国各官立小学堂,规定开设格致课,这便是我国最早的科学课。

课本叫《格致》,用四言韵语写出,为教10岁内外童子之用。

内容译自日本,主要有:

乡土之动物、植物、矿物;寻常物理、化学现象;生理卫生等。

当时高小开设8科,格致课排于第7位。

  民国以后,课程名称先改为博物(1912年1月9日,中华民国政府颁布《普通教育管行课程标准》中规定:

高等小学开设12科,将格致改为博物,位居第6,初小不设此科,后改为理科(1912年9月中华民国政府颁布的《小学校令》又规定:

高等小学砍掉博物、理化,改设理科),再改为自然、常识。

1922年,小学改为四二制,初小设《社会》(包括卫生、公民、历史、地理)、《自然》两科。

“自然”之名自此始。

高小设卫生、公民、历史、地理、自然五科。

规定“乡村学校无力单独设科的,可将社会、自然合并为《常识》科。

“常识”之名自此始,它是“社会”和“自然”的合称。

教材仍是译自日本,而日本又是从英美引进的。

1929年(民国18年)颁布第一个课程标准,把高小的历史、地理和一部分卫生合并为《社会》科,个人卫生部分并入《自然》科,初小则把社会、自然合并为《常识》科。

后经四次修订,一直用到解放前夕。

后几次的修订基本上只是改变从日本引进现成内容,而根据英美教育学说自编教材。

  解放前各解放区先后也有自编自然教材,基本上是参照国民党区的教材,而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加以改造,结合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战争和生产生活的需要,反映农村生产生活的需要多,反映城市的少。

但在教学上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实践论的认识路线和为革命、政治服务。

二、第二个时期(1949~1979)

  解放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科学教育,在小学中高年级一直开设自然常识课,后又改为自然课。

  这一时期仍没有形成我国自己的科学教材教法体系,20世纪50年代学前苏联,60、70年代基本上是“停课闹革命”。

  在这一时期,国家先后颁布了三个教学大纲。

1956年颁布学习前苏联的第一个自然教学大纲,规定初小阶段的自然课在语文课中进行教学,高小每周两课时自然课,初小学“生物界自然”,高小学“无生物界自然”。

大纲规定的自然教学的目的任务是:

“教给儿童一些初步的自然科学知识,促进儿童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综合技术教育等全面发展。

”具体提出了六大任务,中心任务是“使儿童对周围自然界最普通的物体和现象获得必要的、初步的具体知识;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使儿童逐渐认识一些他们所能理解的自然现象间的相互联系;了解人能征服自然,使自然为人类服务”。

1963年颁布第二个自然教学大纲,砍掉了历来初小都有的自然或常识课,目的任务与1956年的大纲基本相同,但更多地强调“扩大儿童的知识领域,培养儿童爱科学的品德,为儿童进一步学习和将来参加劳动准备必需的基础”。

全国统一使用人教社出版的《高级小学课本自然》1~4册和“教学指导书”,直至“文化大革命”前夕。

1966~1977年,各地自编《科学常识》,全国无统一的学制、教学计划和教材,实际上是“停课闹革命”。

1977年12月教育部发布《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自然常识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自然常识”之名自此始),目的任务也与1963年大纲基本相同,在更多地强调“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的同时,强调“通过自然常识教学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将来参加三大革命运动打下初步的基础”。

但仍只在小学最后两年设《自然常识》课,每周两课时,但学制已改为五年制,所以学习的年级从原来的五、六年级调到四、五年级。

内容基本上保持了第二个大纲的内容(第二个大纲把原在初小四年内的生物界自然和生理卫生全部包到了五、六年级,而课时不仅未增加,反而比解放初减了一课时),再增加适应现代化需要的先进科学技术的内容,因此,教学内容呈现出“深、难、重”的弊端。

1978年秋起全国统一使用人教社出版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自然常识》1~4册及相应教参。

  由上可知,在1980年以前,我国小学科学课程发展还未成气候,教材教法体系尚未成形。

三、第三个时期(1980~2000)

  这一时期开始初步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