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分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089938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644.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分析.docx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分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分析.docx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分析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友谊

马克思和恩格斯友谊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简介

㈠马克思的简介

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德语:

KarlHeinrichMarx,生卒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1818年公历5月5日生于德意志联邦普鲁士王国莱茵省(现属于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特里尔城一个律师家庭。

他的祖父洛宾·列维(RobinMarcLevy)是一名犹太人律法学家,他的父亲希尔舍·卡尔·马克思,后改名亨利希·马克思(HeinrichMarx)。

他一生著述颇丰,主要著作有《共产党宣言》(1848年)、《资本论·第一卷》(1867年)等;他的一些著作是与其挚友、同为德国革命社会主义者弗雷德里希·恩格斯共同完成。

马克思的—生是伟大光辉的一生。

㈡恩格斯简介

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FriedrichVonEngels,1820-1895)德国思想家、哲学家、革命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

恩格斯,1820年11月28日出生于德国莱茵省工业城市巴门市(今伍珀塔尔市)。

少年时就学于巴门市立学校,1834年转入爱北斐特理科中学。

恩格斯1841年9月至1842年10月,在柏林服兵役,旁听柏林大学的哲学讲座,参加青年黑格尔派的活动。

在此期间,他先后发表了《谢林论黑格尔》、《谢林和启示》以及《谢林――基督教的哲学家》等小册子,尖锐批判了宣扬“天启哲学”的唯心主义哲学家谢林,他还著文揭露以德皇威廉四世为代表的德国封建专制制度,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民主主义者。

1841年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一书发表后,接受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

1842年11月,恩格斯在英国曼彻斯特“欧门――恩格斯”纺织公司当办事员,在这里,他参加宪章派活动,结识了正义者同盟的活动家,并深入研究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理论,开始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科学共产主义的转变。

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相遇

1842年11月,恩格斯告别家人,来到英国曼彻斯特的欧门——恩格斯纺织厂当总经理。

曼彻斯特是英国宪章运动中心。

在那里他开始真正深入工人阶级的生活。

在他赴英途中,他访问了科伦的《莱茵报》编辑部,在那里和马克思第一次见面。

当时两人对青年黑格尔派的看法和态度不一致,也由于相互缺乏了解,所以见面相当冷淡。

马克思也对这个富家公子代表资本家的,对他很不满意。

但在《德法年鉴》上他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

纲》一文,给马克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马克思从此开始与恩格斯通信。

1843年《莱因报》发行许可被普鲁士国王撤销,因为马克思在报上发表了一篇批评俄国沙皇的文章,引发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的不满,普鲁士国王接到沙皇的抗议后下令查禁莱因报,马克思因此失业。

在此期间内,马克思认识了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恩格斯是富家子弟却十分欣赏马克思的主张。

通过多次的交流,马克思发现,恩格斯虽然是富家公子,但他的想法跟马克思的十分相同。

这时,马克思对恩格斯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相知

1844年8月底,恩格斯从英国回家,路过巴黎时第二次会见马克思,并在马克思家里住了10天,倾心交谈,对一切重大问题的看法完全一致。

他们同住在伦敦时,每天下午,恩格斯总要到马克思家里去。

他们讨论各种政治事件和科学问题,一连谈上好几个小时,各抒己见,滔滔不绝,有时候还进行激烈的争论。

天气晴朗的日子,他们就一起到郊外散步。

这次情况与上次大不相同,他们都无比高兴,互相谈论对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和政治问题的看法。

两人并肩开始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并结成了深厚的友谊。

分开后,他们几乎每天通信,彼此交换对政治事件的意见和研究工作的成果。

马克思写了《经济学哲学手稿》,这份手稿直到1933年才被发现并发表,被称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其后和恩格斯一起完成了《德意志意识形态》。

书中批判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并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进行了分析,从而第一次有系统地阐述了他们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历史任务,为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奠定了初步理论基础。

1846年初,马克思和恩格斯建立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

1847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应邀参加正义者同盟。

1847年6月,改组同盟并更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了同盟的纲领《共产党宣言》。

此后1848年革命席卷欧洲,也波及到比利时。

1848年3月,马克思遭到比利时当局的驱逐。

在法国临时新政府的邀请下,马克思夫妇回到法国巴黎,恩格斯也抵达巴黎。

1848年4月,在德国无产者的资助下,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回到普鲁士科隆,创办了《新莱茵报》。

随后几乎所有的编辑或遭司法逮捕,或遭驱逐出境。

1849年5月16日,马克思接到普鲁士当局的驱逐令。

5月19日,用红色油墨刊印的《新莱茵报》最后一号第301号出版。

6月初,马克思又来到巴黎。

他被迫选择或是被囚禁于法国布列塔尼(Brittany),或是再次被迫驱逐。

8月,马克思被法国政府驱逐,前往英国伦敦。

从普鲁士派驻英国的密探报告提到马克思似乎从不刮胡须来看,马克思在英国仍被普鲁士政府所监视。

在伦敦,马克思度过了一生中最困难的日子。

在5年时间里,马克思因为经济和债务问题,精神焦虑,受疾病所苦情绪不佳,四个孩子中的三个死亡。

但在这期间,马克思写出了他的最重要著作——《资本论》(第一卷)。

马克思没有固定的工作,一家人的经济来源主要靠他极不稳定而又极其微薄的稿费收入,加之资产阶级对他的迫害和封锁,使饥饿和生存问题始终困扰着马克思一家,差不多把马克思置于死地。

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他常常囊空如洗,衣食无着,在困境的泥沼中挣扎。

四、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友谊

如果不是恩格斯在经济上长期无私的援助,马克思无法从事领导国际无产阶级运动和专心理论创作。

从1852年2月27日给恩格斯的信中我们看到这位全世界著名理论家的困境,马克思写道:

“一个星期以来,我已达到非常痛苦的地步:

因为外衣进了当铺,我不能再出门,因为不让赊账,我不能再吃肉。

”不久又写信向恩格斯倾诉:

“我的妻子病了,小燕妮病了,琳蘅患有一种神经热,医生我过去不能请,现在也不能请,因为没有买药的钱。

八至十天以来,家里吃的是面包和土豆,今天是否能够弄到这些,还成问题。

”饥饿贫困和家务琐事,困扰着马克思,他心情愤怒烦躁,无法集中精力和智慧进行理论创作。

对马克思的困境,恩格斯当作是自己的困难。

他在给马克思的信中写道:

“2月初我将给你寄5英镑,往后你每月都可以收到这个数。

即使我因此到新的决算年时负一身债,也没有关系。

……当然,你不要因为我答应每月寄5英镑就在困难的时候也不再另外向我写信要钱,因为只要有可能,我一定照办。

”此时的恩格斯在欧门——恩格斯公司里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办事员,收入也是十分低微的。

后来做了公司的囊理,月薪有了提高,从1860年以后,对马克思的支援增加到了每月10镑,还常常“另外”给些资助。

从1851年至1869年,马克思总共收到了恩格斯的汇款3121镑。

对当时的恩格斯来说,这已是倾囊相助了。

正是由于恩格斯的慷慨相助,才使马克思勉强维持生存,得以长期地一心从事科学著述,为写作《资本论》进行广泛深入的经济学研究。

恰如列宁所说:

“如果不是恩格斯牺牲自己而不断给予资助,马克思不但不能写成《资本论》而且势必会死于贫困。

”对恩格斯的无私奉献,马克思非常感动,也十分不安,他在1867年致恩格斯的信中写道:

“坦白地向你说,我的良心经常像被梦魔压着一样感到沉重,因为你的卓越才能主要是为了我才浪费在经商上,才让它们荒废,而且还要分担我的一切琐碎的忧患。

”这是马克思的肺腑之言。

贫困和苦难先后夺去了马克思的四个儿女。

1855年4月,马克思最喜爱的儿子埃德加尔病逝,这给马克思沉重的打击,他感到自己快支持不住了。

在致恩格斯的信中马克思倾诉了无限悲痛的心情:

“在这些日子里,我之所以能忍受这一切可怕的痛苦,是因为时刻想念着你,想念着你的友谊,时刻希望我们两人还要在世间共同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恩格斯把马克思夫妇接到了曼彻斯特,在恩格斯的精心安排和照料下,马克思夫妇度过了人生中最难熬的时刻。

恩格斯已是马克思家中的一名“编外”成员了,每次去马克思家里,全家就像过节一般高兴,马克思的女儿们把恩格斯看成“第二个父亲”。

当然,马克思一家人对恩格斯的健康关注,更是牵肠持肚,1857年7月在恩格斯生病的时候,马克思写信安慰:

“亲爱的恩格斯,你可以相信,不管我们如何不幸,我和我的妻子对你最近健康情况的消息比我们自己的事更为关切。

”两位老战友在异地工作时,经常通信相互交流思想,毫不保留地倾诉个人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在他们的1000多封通信中,我们看到这两位战友的情深意笃,有几天接不到对方信件,彼此就相互挂念起来。

马克思在一次致恩格斯的信中这样写道:

“亲爱的恩格斯,你是在哭还是在笑,是在睡觉还是醒着?

最近三个星期,我往曼彻斯特寄了各种各样的信,却没有收到一封回信。

但是我相信都寄到了。

”同样,如果有几天听不到马克思的音讯,恩格斯就会发出“连珠炮”似的追问“老摩尔,老摩尔,大胡子的老摩尔,你出了什么事情?

怎么听不到你一点消息?

你有什么不幸,你在做什么事情?

你是病了?

还是陷入了你的政治经济学的深渊?

……”他们畅所欲言,无所说,无所不谈。

对恩格斯他们两人之间的友谊,马克思作了高度的评价,1866年2月20日在给恩格斯的信中说:

“我们之间的这种友谊是何等的幸福,你要知道,我对任何关系都没有作过这么高的评价。

”恩格斯和马克思的崇高友谊,为人类树立了光辉的典范,这两位伟人的伟大友谊告诉世人:

建立在共同信仰和追求基础之上的友谊,是万古长青,牢不可破的。

1864年9月28日,马克思参加了第一国际成立大会,被选入领导委员会。

他为国际起草《成立宣言》、《临时章程》和其他重要文件。

1867年9月14日,《资本论》第一卷出版。

后两卷为在马克思死后,由恩格斯整理其遗稿,分别在1885年、1894年出版。

虽然,这两卷有恩格斯整理的,但恩格斯用马克思的名义出版了。

他说:

“书里的思想都是马克思的,我只是改了文字而已。

”这多么伟大的友谊啊!

五,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友谊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故事启示我们,友谊也需要经营。

过度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很难维持和朋友的关系,也很难有真正的友谊。

具有美好人格的双方,才能互相给予雪中送炭的关怀与尊重。

友谊是人们在交往中形成的一种美好亲密的情谊,是人们基于共同理想、兴趣和爱好而形成的稳定的人际关系。

处于人生发展新时期的大学生,无一不渴望同他人建立起真挚的友谊。

真正的友谊是一种爱的交往,是一条崇高的道德纽带,更是鼓舞大学生前进,促进大学生发展的巨大力量。

在新世纪大学生的世界里,朋友占了很大的比重,同性的朋友也好,异性的朋友也罢,都是大学生的生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人物。

一,当代大学生越发难以在大学中找到真正志同道合,志气相投的朋友,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也大多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难以相互信任,现代人虽然在物质方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丰富,但是心灵上却常常被孤独,抑郁的烦恼所侵扰。

据新浪网的一项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66.3%“感到孤独”,11.5%“时常感到孤独无助,焦虑,难以找到倾诉的对象”。

47%的当代大学生在大学生涯中“没有找到知心朋友”。

这样发人省醒的数据,更加警醒了我们——当代人的生活虽然获得了物质丰盈,但是精神却更加空虚,而大学作为社会的一扇窗口,更不例外。

当我们回顾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友谊时,我们不难发现两个伟大的革命导师都具有同样的人生追求,都主动的把共产主义事业作为人生奋斗的目标,在这样一个积极的、伟大的目标的鼓舞下,马克思和恩格斯真诚对待彼此,不仅在生活上相互帮助,也在灵魂上结为伴侣,实现思想上的独立、灵魂上的共鸣。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也应该学习他们的这种真诚、这种在革命道路相互鼓舞、相互扶持、共同发展的感人精神。

二、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在当下这个物欲横流、利欲熏天的社会里,即使是身处在象牙塔了的大学生也不例外,很多大学生与人交往的原则,仅仅是出于金钱的原因。

他们终日不务正业,以相互攀比财富为乐,缺乏高尚的追求,在这样的条件下建立起来的所谓“友谊”只能使两人不断退步,降低思想境界。

我们当代大学生所追求的友谊,应该是如同马克思恩格斯一般的,基于共同目标的基础上,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互相勉励,进步,真诚相待,患难与共。

网上曾有一篇转载率颇高的帖子——《宿舍是堕落的根源》,文中讲述了作者在大一时仍是雄心勃勃,斗志昂扬,然而有三个舍友抽烟酗酒,并宣称“这样很时髦”,不久,整个宿舍的所有男生开始抽烟喝酒,旷课,早退,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并觉得“这样才不后悔来了大学一遭”,“大学就是青年疗养院”。

直到毕业时所有人开始为就业发愁,终于体会了社会艰难,才幡然悔悟。

可见,不良的友谊会导致不良跟风,会使人不断退步。

马克思因为专心学术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恩格斯作为他的好朋友就主动接济他,有时马克思一家的收入都来源与恩格斯的帮助。

虽然恩格斯本人的经济条件相当优厚,但毕竟紧赚禁不住细花,同时承担两个家庭的生活支出也的确需要很大一笔钱。

即便条件是这样的艰苦,即便马克思是这样贫困潦倒,恩格斯依然把马克思视为灵魂上的伴侣、精神上的伙伴,没有因为马克思的贫穷就割席断交。

而马克思本人也没有因为缺少金钱而向别人屈服,依旧奋斗在反对资本主义精神领域的第一线。

他们这种视金钱如粪土、重视友情的精神也让我们深受感染,鼓励我们新一代的年轻人要端正金钱观,摒弃一切向钱看的错误观点,远离唯“物”主义的浮躁心态,做一个有理想、有追求、有作为的新一代青年人。

三、同性友谊观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在自己的班级里,有一个或两三个同性的知心朋友。

同性友谊在男女大学生中的需求程度几乎是相等的,但侧重的方面多少有些差异。

男生的友谊更多强调兴趣爱好的一致,女生的友谊则更多倾向于情感上的依恋。

女生比男生更加细腻,亲和需求也更强烈。

一般来说,独来独往的男生多于独来独往的女生。

在失去友谊之后,女生似乎也更容易陷于悲哀。

因此,女生的友谊观中情绪、情感因素多于男生。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基于二人相同的兴趣爱好,相同的人生理想,升华于二人崇高的精神境界,救全世界无产阶级于水火的大义,锻炼于马克思颠沛流离,几番遇难之时。

这样的友谊近乎完美。

难怪有学者说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友谊堪称友谊的典范。

” 

我们交朋友,不应该为了钱,为了利益,更不应该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

我们不应该不惜任何代价地去保持友谊,从而使它受到玷污。

如果为了那更伟大的爱,必须牺牲友谊,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不过如果能够保持下去,那么,它就能真的达到完美的境界了。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友谊在早年就深深影响了我党诸多先辈——毛泽东与萧子升,毛泽东与陶斯咏,刘伯承与邓小平,陈毅与粟裕等等,都留下了一段又一段感人的友谊佳话。

友谊对人格的提升,在这一段段友谊中彰显的淋漓尽致。

马克思与恩格斯这两位革命巨人之间的友谊曾被人誉为“世上最完美的友谊”。

马克思对恩格斯的才能十分敬佩,说自己总是踏着恩格斯的脚印走。

而恩格斯总是认为马克思的才能要超过自己,在他们的共同事业中,马克思是第一提琴手而自己是第二提琴手。

《资本论》这部经典著作的写作及出版,就是他们伟大友谊的结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