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护理学知识点复习总结.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60999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32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护理学知识点复习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基础护理学知识点复习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基础护理学知识点复习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基础护理学知识点复习总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基础护理学知识点复习总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基础护理学知识点复习总结.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基础护理学知识点复习总结.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基础护理学知识点复习总结.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基础护理学知识点复习总结.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基础护理学知识点复习总结.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基础护理学知识点复习总结.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基础护理学知识点复习总结.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基础护理学知识点复习总结.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基础护理学知识点复习总结.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基础护理学知识点复习总结.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基础护理学知识点复习总结.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基础护理学知识点复习总结.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基础护理学知识点复习总结.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基础护理学知识点复习总结.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基础护理学知识点复习总结.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础护理学知识点复习总结.doc

《基础护理学知识点复习总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护理学知识点复习总结.doc(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基础护理学知识点复习总结.doc

第一章绪论

护理学:

是一门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理论指导下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是研究有关预防保健与疾病防治过程中的护理理论与技术的科学。

第二章环境

教学目的:

能正确说出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能正确描述良好的医院环境所具备的特点

能正确解释环境的含义

能正确理解环境、健康与护理的关系

*能举例说明如何通过调控医院环境(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以满足患者的需要

第一节环境与健康

一、环境:

是影响人类生命和生长的全部机体内部因素和外界条件的总和。

(环境是人类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场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分类:

内环境(生理环境、心理环境)、外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二、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一)自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1、自然气候的影响:

持续的高温环境可导致中暑,并没有导致肾脏、循环系统疾病及脑卒中的危险;极冷的环境有增加呼吸道疾病和发生冻伤的可能。

2、地形地质的影响:

如环境中缺碘会导致地方性甲状腺肿;环境中氟过量会导致氟骨症;地方性砷中毒、克山病等都与当地地质物质成分的含量有关。

3、环境污染的影响:

(1)空气污染、

(2)水污染、(3)土壤污染、(4)噪声污染、(5)辐射

l大气污染:

毒物由呼吸道进入机体是危害最大

l大气中有刺激作用的有害物(如烟尘、二氧化硫、硫化物、氯气、臭氧等),会诱发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

大气中无刺激作用的有害气体由于不能为人体器官所察觉,危害性比刺激性气体还要大。

l水污染:

引起急性中毒、致癌至畸致突变、以水为媒介的传染病

l5月21日世界无烟日

(二)社会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影响因素:

1、社会经济2、社会阶层3、社会关系4、文化因素5、生活方式6、卫生服务

三、护理与环境的关系

²南丁格尔在护理工作中就已注意到环境对健康的影响,她曾说过:

“症状和痛苦一般认为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发生疾病常常不是疾病本身的症状而是其它的症状——全部或部分需要空气、光线、温暖、安静、清洁、合适的饮食等”。

²护理的基本任务:

减轻痛苦、预防疾病、恢复健康、促进健康。

第二节医院环境

一、医院环境的特点及其分类

医院:

是对特定的人群进行治病防病的场所,是专业人员在以治疗为目的的前提下创造的一个适合患者恢复身心健康的环境。

良好的医院环境应具备的特点(※):

1)医学专业化、2)安全舒适性、3)管理统一性

医院环境的分类(※)

(1)物理环境

(2)社会环境

Ø医疗服务环境:

指以医疗技术、人际关系、精神面貌及服务态度等为主的人文社会环境。

属软环境,是深层次的,抽象的,无形的。

Ø医院管理环境:

属软环境。

二、医院环境的调控

(一)医院物理环境的调控(※)

(1)空间:

病床之间的距离不得少于1米。

(2)温度:

一般室温保持在18~22℃较为适宜。

新生儿及老年病人,室温以保持在22~24℃为佳。

(3)湿度

Ø相对湿度:

在单位体积的空气中,一定温度的条件下,所含水蒸气的量与其达到饱和时含量的百分比。

Ø病室湿度以50%~60%为宜。

(4)通风:

一般通风30分钟即可达到换置室内空气的目的。

(5)噪声

Ø噪声的单位是分贝(dB)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噪声的标准,白天病室较理想的强度是35~40分贝。

噪声强度在50~60分贝时,即能产生相当的干扰。

Ø长时间处于90分贝以上高音量环境中,能导致耳鸣、血压升高、血管收缩、肌肉紧张,以及出现焦躁、易怒、头痛、失眠等症状。

工作人员在说话、行动与工作时应特别注意四轻(※):

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关门轻

(6)光线:

病室采光一般采用自然光源和人工光源

(7)装饰:

优美的环境让人感觉舒适愉快。

病室应布置简单,整洁美观,并注意优美与悦目。

\

(二)医院社会环境的调控

(1)人际关系

护患关系:

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产生和发展的一种工作性、专业性和帮助性的人际关系

影响因素:

语言、行为举止、情绪、工作态度

病友关系:

病友中的每个人都构成社会环境中的一员,在共同的治疗康复生活中相互影响。

(2)医院规则:

1、耐心解释,取得理解2、让病人对其周围的环境具有一定的自主权

3、满足病人需求、尊重探视人员4、提供有关信息与健康教育

5、尊重病人的隐私权6、鼓励病人自我照顾

第三章患者出入院的护理

第一节患者入院的护理

入院治疗:

是指患者经门诊或急诊医生诊查后,因病情需要住院进一步观察、检查和治疗时,诊查医生建议、并签发住院证后,由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的一系列护理工作。

一、入院程序:

1、办理入院手续2、实施卫生处置3、护送患者进入病室

二、患者进入病区后的初步护理

(一)一般患者的入院护理

1、迎接新患者2、通知负责医生诊查患者3、为患者测量生命体征4、通知营养室为患者准备膳食

5、填写住院病历和有关护理表格6、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病区环境、有关规章制度等

7、执行入院医嘱及给予紧急护理措施8、入院护理评估

填写住院病历和有关护理表格

1、用蓝水钢笔逐项填写住院病历眉栏项目及各种表格

2、用红水钢笔将患者入院时间纵行填写在当日体温单相应时间的40~42℃横线之间

3、记录首次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和身高值

4、填写患者入院登记本、诊断卡(一览表)、床头(尾)卡

(二)急诊患者的入院护理:

1.通知医生2.准备急救器材及药品3.将患者安置在已经备好床单位的危重病室或抢救室

4.配合抢救5.询问病史

三、患者单位的准备

u患者单位是指医疗机构提供给患者使用的家具与设备

四、分级护理(※)

护理级别

适用对象

护理要点

特级护理

患者病情危重,需随时观察,以便进行抢救。

安排专人24h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变化

一级护理

患者病情危急,需绝对卧床休息

每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及生命体征变化

二级护理

患者病情较重,生活不能自理

每2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及生命体征变化

三级护理

患者病情较轻,生活基本自理

每3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及生命体征变化

u标识:

一级及以上护理----红色;二级护理----黄色;三级护理----绿色

(☆)第二节患者的卧位与舒适

二、卧位的分类

(※)根据卧位的自主性分为

主动卧位:

患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和习惯采取最舒适、最随意的卧位,并能随意改变卧床姿势,称之为主动卧位。

(见于轻症患者、术前及恢复期患者)

被动卧位:

患者自身无力变换卧位,躺卧于他人安置的卧位,称之为被动卧位。

(常见于昏迷、极度衰弱的患者)

被迫卧位:

患者意识清晰,也有变换卧位的能力,但为了减轻疾病所致的痛苦或因治疗需要而被迫采取的卧位,称之为被迫卧位。

(肺心病患者必须采取端坐卧位)

三、常用卧位(※)

仰卧位

去枕仰卧位:

适用范围:

昏迷或全身麻醉未清醒的患者,可防止呕吐物误入气管而引起窒息或肺部并发症。

椎管内麻醉或脊髓腔穿刺后的患者,可预防颅内压减低而引起的头痛。

中凹卧位:

适用范围:

休克患者。

抬高头胸部,有利于保持气道通畅,改善通气功能,从而改善缺氧症状;抬高下肢,有利于静脉血回流,增加心输出量而使休克症状得到缓解。

屈膝仰卧位:

适用范围:

腹部检查或接受导尿、会阴冲洗等。

侧卧位:

姿势:

患者侧卧,两臂曲肘,一手放在枕旁,一手放在胸前,下腿曲直,上腿弯曲

适用范围:

1、灌肠、肛门检查及配合胃镜、肠镜检查等2、预防压疮3、臀部肌内注射

半坐卧位:

适用范围:

1、某些面部及颈部手术后患者。

采取半坐卧位可减少局部出血。

2、心肺疾病引起呼吸困难的患者。

3、腹腔、盆腔手术后或有炎症的患者。

4、疾病恢复期体质虚弱的患者。

采取半坐卧位,使患者逐渐适应体位改变,有利于向站、立位过渡。

心肺疾病引起呼吸困难者采取半坐卧位的机理(※)

采取半坐卧位,由于重力作用,部分血液滞留于下肢和盆腔,使回心血量减少,从而减轻肺瘀血和心脏负担

同时可使膈肌位置下降,胸腔容量扩大,减轻腹腔内脏器对心肺的压力,肺活量增加,有利于气体交换,使呼吸困难的症状得到改善

腹腔、盆腔术后或有炎症者采取半坐卧位的机理(※)

采取半坐卧位,可使腹腔渗出液流入盆腔,促使感染局限。

由于盆腔腹膜抗感染性较强,而吸收较弱,故可减少炎症扩散和毒素吸收,减轻中毒反应。

同时还可防止感染向上蔓延引起膈下脓。

腹部手术后患者,取半坐卧位,还可减轻腹部切口缝合处的张力,缓解疼痛,促进舒适,并有利于切口愈合。

端坐位:

适用范围:

心力衰竭、心包积液、支气管哮喘发作的患者,患者由于极度呼吸困难而被迫日夜端坐。

俯卧位:

适用范围:

1、腰背部检查或配合胰、胆管造影检查时。

2、脊椎手术后或腰、背、臀部有伤口,不能平卧或侧卧的患者。

3、胃肠胀气导致腹痛时。

采取俯卧位,使腹腔容积增大,可缓解胃肠胀气所致的腹痛。

头低足高位:

适用范围:

1、肺部分泌物引流,使痰易于咳出

2、十二指肠引流术,有利于胆汁引流

3、妊娠时胎膜早破,防止脐带脱垂

4、跟骨或胫骨结节牵引时,利用人体重力作为反牵引力

头高足低位:

适用范围:

1.颈椎骨折患者作颅骨牵引时,用作反牵引力2.减轻颅内压,预防脑水肿3.颅脑手术后的患者

膝胸卧位:

适用范围:

1、肛门、直肠、乙状结肠镜检查及治疗2、矫正胎位不正或子宫后倾3、促进产后子宫复原。

截石位:

适用范围:

1、会阴、肛门部位的检查、治疗或手术,如膀胱镜、妇产科检查、阴道灌洗等2、产妇分娩

四、变换卧位法【注意事项】(※)

1、协助患者更换卧位时,应注意节力原则;

2、协助患者翻身时,应将患者身体稍抬起再行翻身,切忌拖、拉、推等动作,以免擦伤皮肤;

3、协助患者更换卧位时,应注意观察病情与受压部位情况;

4、为有特殊情况的患者更换卧位时,应特殊对待。

(1)有导管和输液装置者,先将导管安置妥当

(2)颈椎和颅骨牵引者,翻身时不可放松牵引

(3)颅脑手术着,应取健侧位或平卧位

(4)石膏固定着,应注意翻身后患处位置及局部肢体的血运情况。

防止受压

(5)一般手术者,翻身时先检查敷料是否干燥,有无脱落

第四节患者出院的护理

患者出院护理的目的

1、进行出院指导,协助其尽快适应原工作和生活,并能遵照医嘱按时接受治疗或定期复诊

2、者办理出院手续

3、、整理床单位

一、患者出院前的护理

u医生根据患者康复情况,决定出院日期,开写出院医嘱

1、通知患者及家属2、进行健康教育3、注意患者的情绪变化

4、征求患者对医院医疗、护理等各项工作的意见,以便不断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二、患者出院当日的护理

执行出院医嘱

1、停止一切医嘱,用红笔在各种执行卡片(服药卡、治疗卡、饮食卡、护理卡等)或有关表格单上填写“出院”字样,注明日期并签名

2、撤去“患者一览表”上诊断卡及床头(尾)卡

3、填写出院患者登记本

4、患者出院后续继续服药时,按医嘱处方到药房领服药物,交换者或家属带回,并给予用药知识指导

5、在体温单40~42℃横线之间,相应出院日期和时间栏内,用红钢笔纵行填写出院时间

三、出院后的处理

1、处理出院患者床单位

(1)撤去病床上污被服,放入污衣袋。

根据出院患者疾病种类决定清洗、消毒方法

(2)用消毒液擦拭床旁桌、床旁椅及床

(3)非一次性使用的痰杯、脸盆,须用消毒液浸泡

(4)床垫、床褥、棉胎、枕芯等放在日光下曝晒、紫外线灯照射消毒或使用臭氧机消毒

(5)病室开窗通风

(6)患传染性疾病患者离院后,需按传染病终末消毒法进行处理

2、铺好备用床

3、按要求整理病历,交病案室保存

第五节人体力学与护理操作

人体力学:

是运用力学原理研究维持和掌握身体的平衡,以及人体由一种姿势转换为另一种姿势时身体如何有效协调的一门科学。

一、常用的力学原理

(一)杠杆作用:

利用直杆或曲杆在外力作用下能绕杆上一固定点转动的一种简单机械

平衡杠杆:

支点在动力点和阻力点之间的杠杆称平衡杠杆(头部低头和仰头的动作)

省力杠杆:

阻力点在动力点和支点之间的杠杆称省力杠杆(人用脚尖站立时)

速度杠杆:

动力点在阻力点和支点之间的杠杆称速度杠杆(肘关节运动)

(二)摩擦力:

相互接触的两物体在接触面上发生的阻碍相对滑动的力为摩擦力

(三)平衡与稳定

u物体的重量与稳定度成正比

u支撑面的大小与稳定度成正比

u物体的重心高度与稳定度成反比(重心越低越稳定)

u重力线必须通过支撑面才能保持人或物体的稳定

二、人体力学的应用:

1、利用杠杆作用2、扩大支撑面3、降低重心4、减少身体重力线的偏移

5、尽量使用大肌肉或多肌群6、使用最小肌力作功

第四章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

教学目的:

能正确说出医院感染的形成条件(3个)

能简述常用消毒灭菌方法的种类及注意事项

能正确描述无菌技操作原则和隔离原则

概念-医院感染,清洁,消毒,灭菌

能遵循隔离原则完成隔离技术基本操作,种类,措施,标识,N个区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

清洁、消毒、灭菌、无菌技术、隔离、合理使用抗生素、消毒和灭菌的效果监视

第一节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

(※)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而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医院感染的分类:

(※)

1、根据感染发生部位:

呼吸、消化、泌尿、神经、循环、生殖、皮肤和软组织、手术部位、中耳炎、口腔脓肿

2、根据病原体的来源:

内源性感染、外源性感染

(※)外源性感染:

又称交叉感染,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患者在医院遭受非自身固有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医院感染。

(※)内源性感染:

又称自身感染,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患者在医院遭受自身固有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医院感染。

常见的医院感染:

肺部感染、尿路感染、伤口感染、病毒性肝炎、皮肤及其他部位感染

三、医院感染发生的条件(※):

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宿主(三者同时存在并相互联系,就构成了感染链)

1、感染源:

又称病原微生物贮源,指病原微生物自然生存、繁殖并排出的宿主或场所,是导致感染的来源

主要感染源:

已感染的病人及病原携带者、自身感染患者、动物感染源、医院环境

2、传播途径:

是指微生物从感染源排出后侵入易感宿主的途径和方式

内源性感染:

移位

外源性感染:

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传播、间接接触传播

空气传播:

飞沫传播、飞沫核传播、菌尘传播

消化道传播:

水和食物可导致医院感染爆发流行

注射、输液、输血传播:

污染的血液、血制品,输液制品

3、易感宿主:

是指对感染性疾病缺乏免疫力而易感染的人。

病原体传播到宿主后是否引起感染主要取决于病原体的毒性和宿主的易患性

四、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1、建立医院感染管理机构,加强三级监控

2、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依法管理医院感染

3、落实医院感染管理措施,阻断感染链

4、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教育,督促各级人员自觉采取行动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

第二节清洁、消毒、灭菌

清洁:

是指用物理方法清除物体表面的污垢、尘埃和有机物,其作用是去除和减少微生物而非杀灭微生物

消毒:

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除芽孢以外的所有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灭菌:

是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清除和杀灭全部微生物,包括致病和非致病微生物以及细菌芽孢和真菌孢子

一、消毒灭菌的方法

(一)物理消毒灭菌法:

热力消毒灭菌、光照消毒法、电离辐射灭菌法、微波消毒灭菌法、机械除菌法

热力消毒灭菌法:

利用热力破坏微生物的蛋白质、核酸、酶、细胞壁和细胞膜等,从而杀灭微生物的方法

分为干热法(燃烧、干烤)和湿热法(压力蒸汽、低温蒸汽、流通蒸汽)

辐射消毒法:

日光曝晒(6h)、紫外线消毒法、臭氧灭菌灯消毒法

(二)化学消毒灭菌法:

浸泡法、喷雾法、擦拭法、熏蒸法

常用消毒法

干烤法:

利用专业密闭烤箱进行灭菌

适用:

耐高热,不耐湿的物品。

如油剂、粉剂、玻璃器皿和金属制品

温度:

160℃,2h;170℃,1h;180℃,半小时

干烤法注意事项(※)

1、干热灭菌前,先将物品刷洗干净,玻璃器皿需干燥

2、物品包装不宜过大,高度不要超过烤箱的2/3

3、有机物灭菌时,温度不超过170℃,以防炭化

煮沸消毒法:

煮沸消毒法注意事项

1、消毒前:

物品洗净,全部浸没水中

2、消毒中:

根据物品性质决定放入时间及消毒时间;水沸计时、加物重计;海拔每增高300m,需延长消毒时间2min

3、消毒后:

无菌取物、取出即用、过时重煮(4h)

压力蒸汽灭菌法:

热力消毒法中效果最好的方法

灭菌器类型

压力(kPa)

温度(℃)

时间(min)

下排气式

102.97~137.30

121~126

15~30

预真空式

205.8

132℃

5~10

紫外线消毒法:

紫外线空气消毒器、紫外线表面消毒器、紫外线消毒箱

使用紫外线灯管消毒时注意事项

1、保持灯管清洁:

定期擦拭以除去灰尘和污垢

2、消毒条件:

温度20~40℃,湿度40%~60%

3、消毒时间:

从灯亮5~7分钟后开始计时,关灯后,如需再次开启,应间歇3~4分钟,

4、加强防护:

保护眼和皮肤,照射后应通风

化学消毒灭菌法:

是利用化学药物使微生物的蛋白凝固变性,酶蛋白失去活性,抑制微生物的代谢、生长和繁殖,或杀灭微生物的消毒方法。

(※)

分类

定义

消毒剂举例

灭菌剂

能杀灭一切微生物使其达到灭菌效果

戊二醛、过氧乙酸、环氧乙烷

高效消毒剂

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包括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并对细菌芽孢有显著杀灭作用

过氧化氢、过氧乙酸、部分含氯类

中效消毒剂

杀灭细菌繁殖体、真菌、病毒等除细菌芽孢以外的其他微生物

乙醇、碘伏、

部分含氯类

低效消毒剂

只能杀灭细菌繁殖体、亲脂病毒和某些真菌

新洁尔灭、氯己定

化学消毒剂的使用原则(※)

1、坚持合理使用原则,尽量少用

2、根据物品性能和病原体特性选用合适的消毒剂

3、严格掌握消毒剂的有效浓度、消毒时间及使用方法

4、消毒剂应定期更换,易挥发的要加盖并定期测比重调整浓度,性质不稳定者应现配现用

5、物品应先清洁、干燥,后需全部浸入

6、消毒后的物品使用前需用无菌蒸馏水或无菌生理盐水冲洗

常用化学消毒剂:

戊二醛、环氧乙烷、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乙醇、碘伏、新洁尔灭

环氧乙烷

适用范围:

电子仪器、光学仪器、书籍、皮毛、棉、化纤、塑料制品、木制品、金属、陶瓷、橡胶制品、透析器、一次性诊疗用品等

注意事项:

1、易燃易爆具毒性,密闭使用,环境通风;2、储存于阴凉通风、远离火源、静电处;

3、物品灭菌前不可用生理盐水清洗;4、不可用于食品类、油脂类的灭菌

过氧乙酸

适用范围:

耐腐蚀物品、皮肤及环境等常用浓度:

0.2%溶液用于皮肤消毒,作用1~2min;0.02%用于粘膜清洗消毒

常用方法:

浸泡、擦拭、喷洒注意事项:

现配现用,配制时忌与碱或有机物相混合;

含氯消毒剂

适用范围:

餐(茶)具、环境、水、疫源地等常用方法:

浸泡、擦拭、喷洒及干粉消毒等

注意事项:

1、密闭保存,置于阴凉、干燥、通风处;2、不宜用于金属制品、有色织物等的消毒;

乙醇

适用范围:

皮肤、物品表面及医疗器械等常用浓度:

70%~75%溶液作为消毒液,多用于皮肤消毒

常用方法:

涂擦、浸泡注意事项:

易挥发,密闭保存于避火处;

※碘伏※:

2.5%:

创伤、手术、注射部位皮肤消毒;作用一分钟后用70%~75%乙醇脱碘

第三节无菌技术

一、☆概念☆

(一)、无菌技术:

指在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人体或防止无菌物品、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技术。

(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1、操作环境清洁、宽敞

2、工作人员仪表符合规范

3、明确基本概念

无菌区:

指经灭菌处理且未被污染的区域

非无菌区:

指未经灭菌处理,或虽经灭菌处理但又被污染的区域

无菌物品:

指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灭菌后保持无菌状态的物品

4、物品放置有序,标志明显

a)无菌物品必须与非无菌物品分开放置,标志明显;

b)无菌物品不可暴露于空气中;

c)无菌包外需标明物品名称、灭菌日期;

d)无菌包的有效期一般为7天,过期或受潮应重新灭菌;

e)一套无菌物品只供一位患者使用一次。

5、操作中的无菌观念

a)操作者身体应与无菌区保持一定距离;

b)取放无菌物品时,应面向无菌区;

c)取用无菌物品时应使用无菌持物钳;

d)手臂应保持在腰部或治疗台面以上,不可跨越无菌区;

e)非无菌物品应远离无菌区;

f)无菌物品一经取出,即使未用,也不可放回无菌容器;

g)避免面对无菌区谈笑、咳嗽、打喷嚏;

h)如用物疑有污染或已被污染,应予更换并重新灭菌。

第四节隔离技术

隔离(※):

是采用各种方法、技术,防止病原体从患者及携带者传播给他人的措施。

一、工作区的划分

Ø清洁区:

凡病人不进入、未被病原体污染的区域,如治疗室

Ø半污染区:

有可能污染的区域,如医护办公室

Ø污染区:

病人直接或间接接触的区域,如病房、患者洗手间

二、隔离原则(※)

1.隔离标志明确,卫生设施齐全(蓝色标识-接触传播,黄色标识-空气传播,粉色标识-飞沫传播)

2.医院建筑布局合理,卫生设施齐全

3.严格执行服务流程,加强三区管理

4.隔离病室环境定期消毒

5.实施隔离教育,加强隔离患者心理护理

6.掌握解除隔离的标准,实施终末消毒处理:

病人、个人用物、病室单位(终末消毒处理,患者的终末消毒处理,病室及物品的终末处理)

三、隔离种类及措施

严密隔离:

适用于经飞沫、分泌物、排泄物直接或间接传播的烈性传染病。

(霍乱、鼠疫、SARS、禽流感)

接触隔离:

适用于经伤口或体表直接或间接接触。

(破伤风、气性坏疽;新生儿带状疱疹、脓疱病)

隔离措施

严密隔离

接触隔离

呼吸道隔离

肠道隔离

血液-体液隔离

引流物-分泌物隔离

代表病种

霍乱、鼠疫

破伤风

肺结核、流脑

伤寒、脊髓灰质炎

破伤风

肺结核、流脑

隔离室

单间,关门窗

单间/同病原

同病原,关门窗

床边隔离

单间/同病原

单间/同病原

隔离衣

必须

必要时

必要时

必要时

必要时

必要时

保护性隔离:

(※)也称反向隔离,适用于抵抗力低下或极易感染患者

第五章患者的安全与护士的职业防护

二、医院常见的不安全因素及防范

(一)物理性损伤:

1、机械性损伤2、温度性损伤3、压力性损伤4、放射性损伤

机械性损伤的防范措施:

(※)

1、躁动不安、意识不清及婴幼儿:

应根据情况使用床档或其他保护具

2、年老虚弱、偏瘫或长期卧床者:

初次下床时应给予协助,并可用辅助器具或扶助行走

3、患者常用物品应放于容易获取处

4、预防跌倒:

地面应保持整洁、干燥,移开障碍物

5、病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