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学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101179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3.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学案.docx

《《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学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学案.docx

《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学案

课题:

第一章第二节“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编写:

魏希和审核:

历史教研组授课教师:

学生:

班级:

【学习目标】

1、了解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时间、领导人、特点及意义;八七会议的内容和评价。

2、掌握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理解“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提出的依据、内容和意义。

3、通过对南昌起义、八七会议和秋收起义的思考,培养综合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

4、通过对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和实践及其意义的学习,培养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明确“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核心。

【学法指导】

抓住“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这一中心问题,依照实践→理论→实践的思路进行学习,系统、完整地掌握教材内容;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和“土地革命和根据地的经济建设”两目内容,也要将其整合为根据地的政治、经济建设一个内容,从而掌握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新课导入

宁汉合流之后的南京国民政府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权,在美、日帝国主义和江浙财团的支持下,蒋介石依靠其经济、军事实力击败对手,取得了统治地位。

南京国民政府的阶级属性决定了它的反动、独裁政策,必然要镇压和绞杀革命。

那么,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怎样领导革命斗争?

怎样寻找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课前预习(“识记”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请你认真阅读教材,完成下列填空,并识记相关知识点。

一、 工农武装起义

1、南昌起义:

①领导人: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率领革命军在南昌起义。

②意义: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诞生了。

2、八七会议:

①1927年8月7日,中共“八七会议”在汉口召开。

②瞿秋白作《关于党的任务和工作方针问题的报告》,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发动武装起义;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

③意义:

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

3、秋收起义:

①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号;②文家市决策,由于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放弃夺取长沙的计划,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学习提示:

继南昌起义攻取大城市未能立足之后,秋收起义攻占长沙受挫,再次说明中国革命不能照搬苏联十月革命城市武装起义的模式)③三湾改编,支部建在连队,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4、工农武装起义的意义:

①开创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新局面;②为中国革命创建人民军队,从城市转入农村,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

二、井冈山的星火

1、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地区,经过半年艰苦努力,创造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2、井冈山会师: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工农武装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3、毛泽东总结井冈山斗争的经验,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学习提示: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核心思想是“1+3”:

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结合起来。

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它科学地指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中国革命在城市遭到失败后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4、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在十多个省,革命武装力量达到10万人,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

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

1、三次反“围剿”的胜利:

从1930年底到1931年秋,毛泽东根据敌强我弱的情况,采取“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的方针,胜利地粉碎了国民党三次“围剿”。

2、红色政权的建立:

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制定了宪法大纲,定都瑞金,选举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朱德为中央革命军军事委员会主席。

(▲学习提示: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性质是工农民主政权,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境内红色政权与国民党政权对峙局面的正式形成,推动了革命的发展。

四、土地革命和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1、土地革命路线:

1931年春,毛泽东制定土地革命路线:

“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土地革命意义:

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积极参军参战。

3、经济建设:

为了粉碎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党把农业生产放在第一位,开展互助合作、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兴办一批军需工业和民用工业。

★知识建构(此处无法正常显示,暂略)

★课堂互动(学习历史不仅要“识记”,还要深入“理解”,请你认真思考下列问题,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讨论一】1、八七会议主要解决了哪两方面的问题?

在八七会议上中共是否已经找到了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

▲学习提示:

八七会议确立开展土地革命是为了配合夺取城市的斗争,而秋收起义只是在秋收时节发动以夺取大城市为目标的武装起义。

同时,八七会议在反对右倾错误的时候,没有注意防止正在滋长的“左”倾情绪,导致后来发展成危害极大的“左”倾错误路线。

2、《秋收暴动歌》(节录):

“拿起武器闹革命,工友农友真英雄。

秋收起义成了功,一杆大旗满地红”。

请讨论:

你对“秋收起义成了功”是如何理解的?

请简要说明理由。

第一种答案:

这句歌词不符合历史史实。

因为起义军攻打长沙严重受挫。

第二种答案:

这句歌词含义正确。

因为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

【讨论二】1、阅读教材P10《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这一时期的革命根据地在地理分布上有什么特征?

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大多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大革命时期北伐战争及农民运动的开展,群众基础良好,成为党领导民主革命继续前进的开端。

▲学习提示:

识记地图,要形成准确的空间概念,可采用“三三四”方式记忆,即三大主力红军诞生的根据地(中央、鄂豫皖、湘鄂西)、以江西为(赣)为中心的三块根据地(湘赣、湘鄂赣、闽浙赣)、东西南北四块根据地(海陆丰、左右江、琼崖—红色娘子军的故乡,以及后来红军长征到达的刘志丹领导的陕北根据地),这样就可一目了然。

2、(2000年•上海)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共内部对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存在着两种不同认识。

如果当时你是其中一员,你认为哪一条道路是正确的?

为什么?

▲学习提示:

本题意在考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题目要求把自己放到历史之中,去体验历史、认识历史、解决历史的具体问题,从而获得正确的历史观点。

本题表面上看是开放型题目,其实答案是唯一的,因为中国革命的正确地道路只有一条。

本题首先强调表态,问的是“为什么”,其实就是找原因。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正确的。

敌人在城市中力量强大,在农村中力量薄弱。

我党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建立并不断发展。

敌我力量对比发生转化。

【讨论三】为什么要开展土地革命?

因为,农民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他们是中国无产阶级最广大、最可靠的同盟军,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中国无产阶级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发动农民,武装农民,建立红色政权,进行土地革命,变革土地制度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是取得革命胜利的有力保障。

【讨论四】在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中,我党培育和形成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

江泽民同志将井冈山精神内涵概括为六句二十四字:

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请例举有关史实,说明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敢闯新路”、“依靠群众”是如何体现的。

“坚定信念”:

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率领剩余部队进入井冈山,继续革命,并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对革命充满信心;

“敢闯新路”:

抛却城市中心论,开创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开创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新的革命道路;

“依靠群众”:

开展土地革命,调动一切反封建的因素。

★学习检测(学习历史贵在“应用”,请你应用相关知识,完成下列检测题,评价学习效果。

1、八七会议前后,中共多次发动以夺取大城市为目标的武装起义,这表明(B)

A.中共在城市拥有强大的革命力量B.中共尚未找到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C.中共受王明“左”倾错误的影响D.中共还未认识到农民是革命的动力

2、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突出的教训是(B)

A.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B.必须将斗争重心从城市转入农村

C.必须建立人民军队D.必须建立人民政权

3、毛泽东之所以能够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这一著名论断,主要是吸取了(A)

A.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教训B.广州起义失败的教训

C.秋收起义失败的教训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教训

4、下列对“八七会议”的评价,不正确的是(C)

A.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正确方针B.在危急关头稳定了党的组织和思想

C.错误地反对在农村开展革命斗争D.成为以后“左”倾错误的一个源头

5、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提出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必须坚持(A)

A.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B.党的建设、武装斗争、土地革命

C.党的建设、武装斗争、统一战线D.武装斗争、土地革命、统一战线

6、“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心内容是(C)

A.坚持武装斗争B.建立苏维埃政权C.开展土地革命D.建立农村根据地

7、工农武装割据与军阀割据的本质区别在于(B)

A.手段不同B.性质不同C.前途不同D.内容不同

8、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武装斗争的方式主要是游击战争,最主要原因是(A)

A.敌强我弱B.农村适合进行游击战C.红军武器落后D.红军分散活动便于发动群众

9、我国农村革命根据地大多分布在南方的主要原因是(C)

A.北方是军阀的统治中心B.近代革命战争是从南方开始的

C.国民大革命的影响D.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领导人大多是南方人

10、经过土地革命,根据地农民获得的经济和政治利益是(B)

①分到了田地②分到了地主的全部财产②摆脱了封建剥削和债务④摆脱了政治压迫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1、课后练习三材料解析题:

▲方法点拨:

解答本题首先要结合所学知识,从整体上把握材料。

材料一反映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材料二则是错误的“城市中心论”。

解题关键是运用国情观和结合材料观点回答问题。

①相同点:

都认为应该采取武装斗争的形式,都认为应建立根据地和争取红色区域的胜利。

不同点:

材料一认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半殖民地农民斗争的最重要因素,要依靠农民,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

材料二认为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斗争,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

②在反革命力量极其强大的情况下,中国革命单纯地依靠无产阶级,希望靠城市的暴动去争取胜利是不可能的。

中国革命必须进行武装斗争,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

进行武装斗争必须建立根据地,没有根据地的存在和建设,没有相当力量的正式武装,采取流寇式的武装斗争必然走向失败。

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藉以发展的战略基地。

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没有土地革命,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就不会支持根据地政权,也不愿参加红军,革命根据地一天也不能存在。

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它科学地指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

12、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实现工作重心转移的?

▲学习提示: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逐渐将工作重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

从领导工农运动为主的逐渐转变为开展工农武装割据为主。

回答此题要准确概括具体史实,作为论据,以证明题目的论点。

主要史实如下:

①“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给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②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开创了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新局面;为中国革命创建人民军队,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

③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地区,经过近半年的努力,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④到1930年夏,全国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革命武装达到10万人。

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发展成为燎原之势。

 

★课堂小结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的屠杀,并在八七会议上制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这也预示着中国革命的转移。

随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共产党人在斗争实践中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

在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指导下,革命根据地广泛建立并迅速发展,红色政权与国民党政权形成了对峙局面。

课题:

第一章第三节九一八事变授课时间:

2006年_月_日

编写:

魏希和审核:

历史教研组授课教师:

学生:

班级:

【学习目标】

1、掌握九一八事变发生的时间和原因;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及其原因;伪满洲国建立的时间及其性质;抗日义勇军、抗日联军的比较;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领导人及其作用;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的活动;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的性质及评价。

2、通过对30年代日本侵华原因的分析,培养全面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概述抗日救亡运动兴起的情况,培养归纳历史事件,概括历史特点的能力。

 

【学法指导】

九一八事变与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是因果关系。

注意将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联系起来,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原因;用对比的方法概括抗日救亡运动各项内容的特点。

 

★新课导入

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政权同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形成了对峙局面。

正当国共双方在南方围绕农村革命根据地鏖兵不已的时候,在东北发生了一件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有着巨大影响的事件,这就是九一八事变。

 

★课前预习(“识记”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请你认真阅读教材,完成下列填空,并识记相关知识点。

一、九一八事变

1、  原因。

日本:

①1927年“东方会议”确立了“把满洲从中国本土分裂出来,自成一区,置日本势力之下”的侵略方针;②1929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日本的严重打击。

中国:

国民党政府竭尽全力“围剿”红军,给日本可乘之机。

2、  过程。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段路轨,炮轰北大营,并攻占沈阳。

3、  反应。

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国联:

主张“国际合作”。

4、  结果和影响。

①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沦陷,1932年日本建立伪满洲国;②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③局部抗日战争开始。

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1、中共抗日宣言。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立即发表抗日宣言,谴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揭露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提出“发动群众斗争……直接给日本帝国主义以打击”的号召。

2、东北抗日义勇军。

由不愿做亡国奴的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自发组成;1931年11月4日,原东北军爱国将领马占山率部打响东北抗日武装斗争的第一枪。

3、东北抗日联军。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在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1936年将各路抗日武装组成东北抗日联军,成为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杨靖宇、周保中、李兆麟是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领导人。

4、民主人士的救亡斗争。

1932年底,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在上海成立,宋庆龄任主席,要求国民政府释放政治犯,保障人民抗日的民主权利,对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5、国民党爱国将领的抗日反蒋斗争。

1933年春,国民党爱国将领冯玉祥同共产党员吉鸿昌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与日军血战五昼夜,收复多伦;1933年11月,国民党第十九路军爱国将领蔡廷锴等联合国民党内反蒋势力李济深等在福建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宣布反蒋抗日,与红军签定《抗日停战协定》。

 ★课堂互动(学习历史不仅要“识记”,还要深入“理解”,请你认真思考下列问题,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讨论一】

1、有人说,“九一八事变是偶然事件。

”你怎样看待这一观点?

▲学习提示: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是日本蓄意制造的侵华事件,它与近代以来日本的对外扩张历史密切相关,也与中国当时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分不开。

要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其原因。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它是日本侵略者为独霸中国而精心策划的,有着极其复杂的历史背景:

历史原因是,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政府就制定了“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1927年的“东方会议”确立了分裂我国东北的侵略方针,这是九一八事变爆发的根本原因;内部原因是,1929年开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日本,日本统治集团急于利用侵略战争来摆脱国内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外部条件是,国际上,欧美资本主义各国忙于应付本国经济危机,无暇东顾;中国内部,蒋介石政府正在集中重兵“围剿”红军,无心北顾。

这给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以可乘之机。

2、“九一八事变”发生以后,蒋介石和国民政府为什么实行不抵抗政策?

他是怎样为自己辩护的?

阅读教材P17课后练习三的四则材料,并讨论所提问题。

▲学习提示:

回答本题要注意逐条分析把握信息要点,并结合蒋介石和国民政府的阶级本质,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来思考问题。

①蒋介石认为中国在装备训练、工业基础处于劣势的条件下进行武装抵抗,结果必然是迅速亡国,因此只能是放弃抵抗;

②要依靠国际联盟公理裁决,迫使日本从东北撤兵;

③有条件地让出东北保全局;

④之所以实行不抵抗政策,其核心是蒋介石和国民政府政权的本质决定其反共反人民的政治立场,宁可牺牲中华民族的利益当亡国奴,以求侵略者允许其政权苟延残喘。

3、历史的发展往往会有多种可能。

假如若东北军坚持抗战,结果又会怎样?

下面提供若干观点,以启发思考、各抒己见、分组讨论:

①如东北军坚持抗战,必将粉碎日军进攻,使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的计划无限期搁置起来。

②如东北军坚持抗战,可能迟滞日军侵略计划,但不可能改变历史的结果。

③这场战争是旷日持久的战争,无论是东北军保有东北,还是日军占领东北,东北都将成为一片废墟。

④战争将超出东北范围,全民族的抗战提前到来。

⑤战争将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⑥战争将在客观上推动中国革命的进程。

【讨论二】

1、中共对九一八事变的态度和方针政策是什么?

党在当时的态度是“抗日反蒋”,虽然提出发动群体反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方针,但并没有提出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策略。

2、为什么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成立及其活动作为抗日救亡运动兴起的重要表现?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宗旨是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而当时人民的最大要求是进行抗日斗争,而执行不抵抗政策的国民政府却对人民的抗日运动进行破坏和镇压,因此说,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就是保障人民的抗日权利和行动,就是反对国民政府的投降、卖国行为。

3、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的组织者是国民党爱国将领冯玉祥和共产党员吉鸿昌,而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与红军签订了《抗日停战协定》,这说明了什么?

他们的斗争最后都失败了,其共同原因是什么?

说明国民党内的爱国力量要求与共产党合作,共同抗日。

其共同原因都是遭到蒋介石反动军队及日伪军队的夹击而失败。

总之,国民党内爱国力量与中共合作抗日的情况说明了中日民族矛盾正在上升,日本帝国主义正成为中华民族的首要敌人,而蒋介石对抗日力量的态度决定了当时抗日与反蒋是结合在一起的。

★知识建构(此处无法正常显示,暂略)

★学习检测(学习历史贵在“应用”,请你应用相关知识,完成下列检测题,评价学习效果。

1、20世纪20年代,日本关东军主任作战参谋石原莞尔提出“满蒙问题的解决是日本唯一的生存途径”。

通过下列哪一事变,这个荒谬的看法变成了关东军的侵略行径(A)

A.九一八事变B.一•二八事变C.七七事变D.八一三事变

2、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不到100天占领了相当于日本本土面积2.5倍的中国东北三省,日本官兵死伤仅1199名,导致这种战况的主要原因是(C)

A.日本闪电战的威力B.中日力量对比悬殊C.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D.国际帝国主义的绥靖政策

3、1931年8月16日,蒋介石密电张学良:

“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

”导致蒋介石作出这一决策的根本原因是(A)

▲学习提示:

“根本原因”是指对事物发展方向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A.集中力量“围剿”红军B.寄希望于国联的合理解决

C.中国军事力量的落后D.英美对日本的绥靖政策

4、九一八事变后,国际联盟调查团提出“国际合作为最善之解决”,其实质是(D)

A.承认日本占领中国东北B.要日本与国联的调查团合作

C.恢复事变前东北原状D.把东北变成列强共同管理的殖民地

5、下列关于九一八事变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C)

A.它使中国东北沦为日本殖民地B.它使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开始发生变化

C.它促使中共立即提出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主张D.它冲破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6、1933年,国民党部分爱国将领举起抗日反蒋旗帜的原因有(A)

①中共抗日主张的影响②民族危机的加深③国民政府的退让④一二·九运动促进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

7、1933年11月,“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与红军签订《抗日停战协定》,这表明(D)

A.红军与抗日反蒋力量结成了统一战线B.中华民族已处于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

C.中共党内“左”倾错误尚未全面推行D.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并存

8、1931年至1936年,中国抗日民主运动的主要特点是(C)

A.涉及华北、东北、福建等地B.参加者都是自发的群众与国民党将领

C.抗日与反蒋相结合D.都有中国共产党领导

9、(2004·全国Ⅱ·22)1927年日本“东方会议”通过的侵华方针是(B)

A.发动全面侵华战争B.分裂中国,控制中国东北

C.扶植国民政府内部的亲日势力D.建立包括中国在内的“大东亚共荣圈”

10、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和福建“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的成立表明(C)

①国民政府对日政策引起国民党内部爱国力量的不满②国民党内部爱国力量举起抗日反蒋旗帜③民族矛盾引起国民党内部分化④爱国将领受到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

A.①③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1、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据1933年11月福建“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发布的文件:

……排除帝国主义在中国势力……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军阀,铲除封建残余制度……打倒卖国残民的南京政府。

……实行计口授田,发展民族资本,奖励工业建设。

材料二据蒋介石1933年11月通电:

……盖闽变实共匪之最后挣扎,本为其破坏我军之第五次围剿之预定策略。

材料三据1933年12月中共中央为福建事变告全国人民书:

……它的一切行动,将不过是一些过去反革命的国民党领袖与政客们企图利用新的方法来欺骗民众的把戏,他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要推翻帝国主义与中国地主资产阶级的统治,而正是要维持这一统治,为了要阻止中国民众的革命化与他们向着苏维埃道路的迈进。

请回答:

(1)材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