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说课稿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10465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说课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说课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说课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说课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说课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说课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说课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说课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说课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说课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说课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说课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说课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说课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说课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说课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说课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说课稿Word文档格式.docx

《高中语文说课稿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说课稿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说课稿Word文档格式.docx

五、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导入人们常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又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好的导入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由于本课作者是位书法家,故以提问的方式导入:

“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

你们最喜欢谁的书法?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作者;

然后引导学生欣赏课本前页的插图,欣赏《兰亭集序》摹本,由此引出课题。

(二)作者简介欣赏完插图后,再出示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其书法“飘若游云,矫如惊龙”的特点,同时简介作者和文章体裁特点,扩充学生的相关知识,完成教学目标

(1)中对序文特点的了解。

(三)整体感知,朗读全文通过播放课文朗诵带,让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语气,初步感受〈〈兰亭集序〉〉的语言特色。

听完录音后,再让学生齐声朗读一遍,教师相机作诵读指导,这一环节是教法和学法的落实。

(四)小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由学生四人小组共同合作,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教师巡视点拨,比如第一段中的:

1、“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应掌握以下实词:

修:

做。

禊事:

禊,一种祭礼。

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

禊事,古代一种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游,并进行祈福消灾的仪式。

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处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毕:

都。

咸:

都。

修:

长、高。

映带:

映衬,围绕。

3、“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引以为流觞曲水:

引,引导。

引(之),省略宾语“之”,清流激湍。

流觞,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于谁前,谁来取饮。

曲水,引水环曲为渠。

(展示流觞曲水的图片资料)。

盛,盛大。

觞,古代喝酒的器具,这里解释为饮酒。

(名词作动词)

咏,用诗词来赞颂或叙述,指作诗。

以,来。

4、“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是,指示代词,这。

惠风,和风。

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品类:

指自然界的万物。

所以,用来。

极,穷尽。

娱,乐趣。

信,实在。

 其余段落不一一赘述,此环节还可让学生找出难句相互讨论,讨论不决,推举一同学指出疑词难句,教师集中加以讲解。

如此,教师重在点拨省时省力,学生积极参与,手脑并用。

此外,课文中出现的“流觞曲水”这样的字词学生理解可能有困难,所以展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兰亭集会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文中自然美,并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使原本枯燥的课变得生动有趣,使抽象的背景知识更为直观和便于理解。

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轻松的掌握了文言知识。

这既完成了教学目标

(1)

(2)(3),同时又突破了重点难点,也是对学法的落实。

(五)小结并布置作业

对小组合作疏通文意的情况进行总结,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

(2)归纳文中文言知识,完成课后练习三。

第一课时的作业重积累,对基础差的学生必不可少,又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整理能力;

同时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处,为下节课鉴赏评价奠定基础。

2、《赤壁赋》说课稿

一.说教材。

《赤壁赋》是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②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不仅描绘自然风物,而且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个人的情感和志趣,《赤壁赋》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学习本文,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

这也就是本单元要学习的一个重点。

因此,在《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赋的相关知识;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本内容(重点)。

2、反复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提高语言感受能力;

知人论世;

与作者在同时期创作的其它作品比较阅读,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情感和深刻内涵(难点)。

3、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三、说教法和学法。

1、总体思路:

从诵读——研读;

从整体感知——深层评价;

从感性——理性的原则。

2、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整体感知,通过质疑、交流的手段达到积累和总体把握文章内容的目的。

3、教师设计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学生讨论,深入分析文章内涵,利用“比较阅读”“知人论世”等方法开展研究性学习。

4、恰当地利用学案、多媒体、营造气氛,扩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简介背景。

东坡仕宦一生,沉浮一生,漂泊一生。

他因乌台诗案,因政治迫害被贬黄州。

从政治生涯看,黄州是他的谪居之所,是他生命的低谷;

而从文学创作看,黄州又是他的“洞天福地”,是生命的巅峰。

最负盛名的“赤壁三咏”就创作于此。

今天让我们走近失意飘泊中的苏东坡,走进他的散文杰作《赤壁赋》。

(二)疏通文句,通读全文。

1、针对预习自读的情况,学生质疑。

学生将完成学案时遇到的困难,包括字音、句读、难解的词义及句意等,提出来集体讨论,仍不能解决的,由教师引导点播。

2、初读课文,学生互相读给对方听,纠正错误。

3、积累:

实词的含义,虚词的用法及意义,文言句式等。

(三)、熟读全文,把握文章的情感脉络。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第一段苏子的乐,乐由何来?

——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段苏子愀然,缘何而然?

——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段客诉悲情,悲自何生?

——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段以水月做比,讲何道理?

——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段杯盘狼藉,为何如此?

——忘情尘世的洒脱

文章由景生情,缘情入理,由景而生乐情,乐极而生悲,由悲而生理,至豁达胸襟的展示,正是苏轼在厄运中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艰苦思想斗争的缩影。

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深刻把握,水到渠成。

(四)、重点阅读“客曰”“苏子曰”两段,体会“客”之情与“苏子”之理,并对此作出评价

1、学生自读体会,并分小组自由讨论,发表见解。

 2、每组学生选派代表发言。

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思维优势,言之成理即可。

(五)问题探究:

1、主客是否为两个人?

面对眼前的景物,他们有怎样的看法?

从中看出他们对人生有什么不同的看法?

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思想。

答:

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2、如何正确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明确:

这缘于诗人痛苦的人生际遇,能畅达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种豁达的情怀。

(六)、鉴赏艺术特色感受思想内涵,(小组交流总结,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播提示并对学生提到的别具特色部分反复诵读品味。

1.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

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蕴涵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

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

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历史陈迹、抒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

2.形象优美、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如描写萧声的幽咽哀婉:

“其声鸣鸣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3.“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与赋的讲究整齐对仗不同,它的书写更为自由。

如开头一段全是散句,参差疏落平白如话;

以下直至文末,虽都押韵,但换的较快,而且换的处往往就是文义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易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体现出韵文文学的长处。

(七)、总结。

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

缘于诗人痛苦的人生际遇,畅达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种豁达的情怀。

(八)、拓展探究(作业)

将《赤壁赋》与《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作比较,寻找思想内容上的异同,然后交流。

(参考:

大致有“四同”:

都是吟咏赤壁夜景,都联想三国英雄的豪迈,都与他们自身比照,都有人生短暂之叹。

大致有“三异”:

词写壮美之景,文写静美之景;

词写成功的英雄,文写失败的英雄;

词仅限于“江月永恒,人生如梦”的浩叹,而文有“物与我皆无尽”的超越,文更达观、更乐观。

当然,同与异,只是相对而言或大致说来,其实往往同中有异,或者似异实同。

如:

写周郎,志满意得,写曹操,落荒而逃,看起来不同,但两者传递的信息是一样的——是非成败转头空,只有大江永恒,江月永恒,自然永恒。

(九)板书设计。

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3、《游褒禅山记》说课稿(2则)

教材简析: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一篇补世力作。

这篇游记,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游记立意超卓,指向鲜明,言简而意丰,言近而旨永。

“吟咏之间吐呐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自创新格而弥足珍贵,彪炳千古而有无限的可开掘性。

本课是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二篇文言文。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宋代散文。

《六国论》和《游褒禅山记》是教读课文,《伶官传序》和《石钟山记》是自读课文。

《六国论》和《伶官传序》都是借古讽今的史论,《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都是因事说理的游记。

《游褒禅山记》显然引领了《石钟山记》。

此前,学生学习文言文已经有了初中三年的学习经验,上了高中后又掌握了不少的文言知识。

因此,学生学习这篇浅易的文言文并不会感到特别的吃力。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

能够诵读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重点掌握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

根据这一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学习本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用法。

了解文言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二、能力目标——熟读背诵,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领会治学处世皆须坚定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教学重点:

一、重点积累名、曰、文、进、奇、好、出、极、观、求、险等文言实词的意义。

二、掌握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三、词类活用。

教学难点一、掌握文章说理深刻、章法严谨的写作特点。

二、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

教法运用:

指导思想:

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的教学思想以及素质教育的方向,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学生健全的认知结构,激励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学会学习。

教学设想:

一、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文字上有一定的障碍,应在课前梳理清楚。

二、本文又是一篇游记,可与学过的旧课文进行联系比较。

三、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的风光图片以及作者的游程(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四、为了掌握本文重要的文言词语,可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课堂习题。

教学方法:

诵读法---古诗文需要熟读背诵。

串讲法---文言文需要疏通文意。

提问法---课堂上需要师生互动。

比较法---新旧知需要温故知新。

讨论法---课堂上需要活跃气氛。

练习法---教学上需要精讲多练。

教学媒体:

录音机、多媒体课件、幻灯片。

学法指导:

高一学生对文言文阅读已具备了一些基础知识和积累,但对如何学习文言文,还是一个新课题,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运用已有的知识框架同化新信息,建立新的智能,逐步走向独立学习的境界。

一、引导学生利用课文注释,使用工具书自己翻译,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解难,培养自学能力。

二、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遵循的原则。

三、调动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积极性,教师适时点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提示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所阐述的道理。

五、鼓励学生及时归纳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注意积累文言文知识。

教学程序:

教学本课可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首先给学生介绍毛泽东的七绝诗《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学生通过诵读领会了“无限风光在险峰”一句的含义。

随后因势利导,引出课题,指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就含有类似的深邃哲理。

2、整体感知:

先用录音机播放课文朗读,再组织学生诵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并以提问的形式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①课文中记游部分,集中于文中哪几段?

(第1、2节)

②文中第三段的议论是针对哪部分内容阐发的?

(第2节)

得出怎样的结论?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③文中第三段的议论是针对哪部分内容阐发的?

(第3节)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慎取之也。

④请同学们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能够作为\\\"

无限风光在险峰\\\"

注脚的语句(“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3、写作顺序:

A、本名与别名的由来B、记游洞经过C、抒发游洞的感慨D、简写由仆碑而产生的感想E、补记同游之人、记游时间

4、课文分析:

A、引导学生自读前两段,让学生叙述游山经过。

从学生的回答中提出重点实词的解释方法。

(“舍”在注释中解释为“筑舍定居”,其根据是什么?

曾见过的类似的句子有哪些?

这样解释是古汉语的什么特点?

——名词活用作动词,曾学过“驴不胜怒,蹄之”、“公将鼓之”等。

总结:

“慧褒始舍于其址”,在“其址”前边的必须是个动词,来表示慧褒的动作。

因此,从“舍”的名词必须引申开去,会想到“舍”是由人建造给人居住的,故释为“筑舍定居”。

这便是从词的位置以及词的关系来揣摩词的意义。

因此,识词辨义要考察语言环境,不但在句中看,还要注意句与句的关系。

前两段中用法相近的还有: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

名词作动词,“命名”之意。

火尚足以明也。

明:

形容词作动词,“照明”之意。

这便是词类活用)

B、以提问方式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情况。

(1)第1节中为何提及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

(为后文作伏笔,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物的本源,充分体现了“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这也是“深思慎取”的依据。

(2)第2节略与详是怎样安排的?

其中有哪些对比?

这些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略写游前洞。

详写游后洞及所见所感。

(对比有:

前洞后洞平旷幽深甚众已少、又少余所至浅好游者所至深还有见到奇景的欣喜与出洞的后悔相比。

)(作用:

为议论作铺垫。

C、课堂训练:

归纳“名、曰、文、进、奇、好、出、极”的意义与用法。

完成课后练习第二、三题。

第二课时:

1、导入新课;

第二段详写游后洞的经过,着重写在力尚足、火尚明的情况下,竟随“怠者”而返的遗憾心情。

还有前洞与后洞的对比,都为第3、4段的议论打下伏笔。

2、思考,回答第2自然段的层次:

第一层:

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

第二层:

“盖余所至”到段末,追记后洞所见并表达遗憾的心情。

3、诵读第三段:

教师范读并穿插评点,及时进行提问和展开讨论。

提问

①古代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

“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

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句话来概括。

(“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

②作者说“不能至”是针对什么说的?

(不能到达洞的深处,见不到“非常之观”。

③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

(因为已经“尽吾志”了。

④“尽吾志”是什么意思?

(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小结:

“尽吾志”是这句话的要害。

讨论

①“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②“极夫游之乐”是针对什么说和?

(至洞之深处。

③为什么到了洞的深处才能“极夫游之乐”呢?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④作者“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随之止。

“随之止”是放弃自己的意愿,不做最大的努力而屈从别人,这正是本句的要害。

由此得出本段的结论:

要有志。

4、读析第4段:

学生朗读,然后展开讨论。

(1)“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

(其文漫灭。

(2)“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3)这样说来,这两句话是不是专指碑文字迹模糊和“花山”被误传为“华山”这两件事说的呢?

为什么?

(不是,它既是专指,又是泛指,而且重在泛指。

从“何可胜道也哉”中,看出它是泛指文字流传或刊印的讹误。

这就是从个别引申出一般的写法,也表现了作者的阔大胸襟,看问题有思想高度。

由此得出本段的结论:

要深思慎取。

5、略讲第五段:

了解古人写游记结尾的写法和作用。

6、总结扩展:

中心思想。

(这篇游记叙述作者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写作特色。

(因事见理、叙议结合,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结构严密、前后照应)

心得交流。

(各人用一句话说说自己学习本文后的感想)

7、课堂练习:

整理虚词“其”字的用法(结合练习“三”)。

完成课后练习“一”。

8、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四”。

课后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要力求体现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记叙记山(山→院→洞→碑)仆碑(1节)

(1、2节)游洞(前洞→后洞)后洞(2节)

议论怠出而悔有志、力、物(3节)

(3、4节)漫灭谬传深思慎取(4节)

因事见理、叙议结合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结构严密、前后照应

《游褒禅山记》说课《游褒禅山记》是职高语文第三册课文。

现依据教学大纲、考纲、教材、学情对本课的教学目的、教学法的制定及教学程序的设计等方面作如下说明。

一、说大纲、考纲、教材和学情

(一)关于大纲:

《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

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大纲在语文教学目的阐述中还有这样的话:

“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

……”,这也是与文言文教学密切相关的。

(二)关于考纲:

根据《大纲》的要求,高考《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文的阅读作了三个递进层次的要求:

①理解(能力层级B):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②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

筛选并提取文中的重要信息;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③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关于教材:

新教材非常重视古代经典诗文的阅读积累,全套教材编排的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