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10771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7.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科学地开发利用自然,既保护好生态环境,又实现可持续发展。

(摘自《湖北省文化研究会•论文精选》,有删改)

1.关于“生态文明”的表述,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建设和谐社会所应遵循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文化伦理形态。

B.生态文明以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

C.生态文明是关系到人类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延续生存的文明形态,包含着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等哲学问题。

D.生态文明是蕴含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为基础,协调人类社会各种关系的古文化形态。

2.对“天人合一”的理解与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人合一”讲究天道人伦化和人伦天道化,讲求人与自然的融合统一,仁爱之心是万物和人类生命的根源。

B.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人类以自我为中心,凌驾于自然界之上,必然会受到自然规律和法则的惩罚。

C.人类只有遵循自然界的生命规律,适时、有节地开发利用自然界,才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D.搞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弘扬儒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肯定“天”的生命价值意义的前提下彰显人文精神。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儒家“天人合一”学说中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成就。

B.儒家认为,在自然界中,天、地、人、物各安其位、各得其所,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有着密切的联系。

C.西方生态学家奈斯认为,生态伦理应该进行“东方转向”,从孔子那里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重建生态智慧。

D.科学发展观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蕴含着生态文明思想,是我们科学开发利用自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指南。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二叔

汪培君

二叔会看风水,谁家修宅基必来找他去看。

二叔乐颠颠去乐颠颠回,从不收钱。

我问二叔为什么?

他反问我,你为什么喊我二叔?

我回答按乡邻辈分。

他又问,你知道为什么村里人见面该长称长称,该平称平称,从不像城里人老张小李地叫?

我说,这个问题还真没想过。

二叔就说,亏你还是村里的人头,一个村就是一个大家庭,为自家人干点事,能收钱吗?

我是村里的书记。

我吃了一惊,想不到二叔对乡邻的认识这么到位。

二叔不收钱,别人过意不去,就给他弄包烟弄瓶酒啥的。

我不抽烟,但爱喝两盅,就常去二叔家蹭酒喝。

二叔总是一撇嘴说,放着受贿的好酒不喝,来喝我这劣酒。

我说我听您的,明天起开始受贿。

二叔就故意拉长了脸说,你敢,我第一个实名举报你。

——还加菜吗?

我问还有什么?

他指了指院子里的公鸡。

我说麻烦,八月十五送我家去吧。

二叔说想得美,来吃有你一口,不来吃连鸡毛也没你的。

我们村后面有一条河,河里有一块几十亩地的大沙湾,沙纯,层厚,被县城一个开发商看中了,要买。

我摇摇头不答应,说二叔说过,大挖大掘是开膛破肚,伤元气,破风水。

开发商贼精,笑着拍了拍我,财大气粗地说:

“呵,学会谈生意了,不就是想要高价嘛,说。

谈成了价,我问乡亲们卖不卖?

只有二叔反对,说沙里藏金,那片沙滩是咱村里的金,金木水火土金占第一,挖走了就是五行缺首。

风水破了,咱村非变穷不可。

二叔知道我不信,特别盯着我说:

“若是不信,你就等着遭报应吧!

二叔“遭报应的”声音被挖掘机声盖住了,沙子源源不断地运往县城。

当然,票子则源源不断地飞进村里的账户。

与此同时,我请开发商给我们建了一个新村,一家一院,整整齐齐,亮亮堂堂;

油漆的街道,笔直坚硬,平滑如镜。

我对二叔说:

“二叔,我行使一下手中的权力,您先选完我们再抓阄。

”二叔说你小子想让我“腐败”呀,一家人,要抓都抓。

我问二叔,看着这么漂亮的房子有何感想?

他说,我没敢想。

我说我就知道你不敢想,要不,我当人头,你怎么当不了呢?

报应还真来了!

第二年的雨特别大,水积在沙坑里,越积越多,渐渐溢出,淹掉了三百亩玉米。

这下村里炸了锅,都说是报应,弄得我灰心丧气。

二叔却杀了公鸡叫我喝酒,我以为他会教训我,没想到他说:

“要干事,就别怕嚼舌头。

”我知道二叔是心里埋怨我,口头上安慰我,但我仍然感激。

不久我找到了改造它的办法:

其余的地作为口粮田种粮,把这三百亩弄成经济田,挖土筑堤,堤上栽果树,池里养莲藕。

有那一坑水作保障,藕池里就断不了水。

二叔急了,找到我家吼:

“你小子怎么又要开膛破肚,破坏风水?

荷花开了,没想到招惹了好多城里人来看,于是几家“农家乐”、一些小摊贩便应运而生。

天天人来人往,把个小村庄弄得欢歌笑语,热热闹闹。

一天,我对二叔说,给您安排个工作,去当巡逻员,照看着花果,帮一下有需要的游客,给您重金。

二叔说,你别埋汰我了,要找就找个四肢健全五官端正的,代表咱村形象。

二叔是个瘸子。

我说人家争破头地抢,你却让,是不是腿短心眼也……二叔一瞪眼打断我:

“胡说八道。

告诉你,别看二叔走路一歪一歪的,二叔的心眼不歪!

原村址还闲着,我想不出干什么用好,就问二叔。

不料二叔立刻冲我吼道:

“你小子是不是又想开膛破肚,破坏风水?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以平实的语言叙述了“我”与二叔的一些故事,表现了二叔对乡村真挚深厚的情感和正直无私的品德。

B.二叔认为农村按辈分称呼人,使得全村人亲如一家,因此,为村里人办事便不能收钱。

C.“我”要高价卖大沙湾,只有二叔反对,他预言的“报应”也成为了现实,可见,二叔比“我”更明智。

D.“我”对村里的改造成就了小村庄旅游业的兴起,对此,“我”颇为得意,但二叔却很反感,认为“我”的心眼歪了。

5.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哪一位?

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6.小说中四次写到二叔说“开膛破肚”“破坏风水”之类的话,是为了表现他的愚昧无知还是另有什么深意?

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10月29日在北京胜利闭幕,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全会及其通过的《建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中国“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描绘出新蓝图。

“十三五’规划是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后的首个五年规划,公报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并用很重的篇幅强调坚持绿色发展,释放出党中央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决心和信心。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白重恩说。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二:

8月4日,中央电视台开始在新闻联播节目推出《塞罕坝生态文明建设范例启示录》系列报道。

报道称,塞罕坝主动修复生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活标本。

三代人用了55年的时间,将昔日飞乌不栖、黄沙遮天的荒原,变成百万亩人工林海。

塞罕坝林场的林地面积,由建场前的24万亩增加到目前的112万亩,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片人工林。

森林覆盖率由12%提高到80%。

今天的塞罕坝,绿水青山带来真金白银,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郁郁葱葱的林海,成为林场生产发展、职工生活改善、周边群众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

(摘自《人民日报》)

材料三:

中新网北京8月8日电(记者张尼)日前,第四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全面启动,督察组将分别进驻吉林、浙江、山东等8省份,这也标志着中央环保督察将实现对31省份的全覆盖。

此前批次的督察中,已有上万人被问责。

新一轮督察风暴又将揪出哪些环保“顽疾”引发外界关注。

从另一组数字上也能看出中央环保督察取得的成效。

环保部副部长黄润秋近日透露,此前的中央环保督察中,初步罚款约8.8亿元,立案侦查1183件,拘留1103人,约谈13593人,问责11390人,切实推动解决了一大批环境问题,增强了人民群众获得感。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

材料四:

地球是你我共同的家园,建设美丽家园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一起参与、共同行动。

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能只当坐而论道的旁观者,而应成为躬身践行的参与者,从自己做起、从生活中一点一滴做起,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或许个人的力量是沧海一粟、微不足道的,但聚沙成塔、积土成山,众人汇聚起来的力量就是磅礴伟力,唯此方能绘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幽静宜人”的美丽中国图景,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摘录自《南方网》)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人国家“十三五”规划,并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

B.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力度空前,堪称“风暴”,并将实现对全国31省份的全覆盖。

此前各批次的督察取得了显著成效,第四批督察又已全面启动。

C.塞罕坝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场后林场三代人用了55年时间植树造林112万亩,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范例。

D.建设美丽家园,保护生态环境,政府有责,人人有责,面对这一项神圣伟大的工程,每一个公民都不能缺位,没有谁是旁观者。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说明,从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到生态文明的总体规划,中央的顶层设计和科学布局为美丽中国建设描绘出了一幅宏伟蓝图。

B.材料二和材料三报道的角度有所不同:

材料二着重树立生态文明的正面典型,提供示范;

材料三着重呈现环境保护的具体问题,发出警示。

C.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塞罕坝带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

涵养水源、净化水质、释放氧气等,创造了超过120元的生态服务价值。

D.每个公民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就指日可待。

E.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严厉的法治作有力的保障,材料三的一系列数字既展示了中央环保督察的成效,也反映出当前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9.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请结合以上材料分析概括取得这些成绩的原因。

二、选择题

10.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完成下题。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为政》)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

徽子》)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阳货》)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论语·

雍也》)

上面划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B.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C.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D.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

1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应该做到一言九鼎,诚信经营,绝不能为了眼前利益而做损害人民和社会的事情。

②在那烽火连天的岁月里,人们流离失所,骨肉分离,亲人们动如参商,一辈子也可能再难得一见。

③作为青年一代,我们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两岸团圆,金瓯无缺,也梦想着能够国强民富,中华复兴。

④《国家宝藏》讲述国宝的“前世今生”,在观众中引起热烈反响,成为了一档网红节目,一时间去各大博物馆参观的人趋之若鹜。

⑤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在稳步推进,在去产能的同时,各钢铁企业惨淡经营,2021年的销售状况终于开始好转。

⑥中印双方的军队在洞朗地区对峙已近两个月,中方表示,印度此举是在玩火,他们应该对自己在中印边境的危言危行负责。

A.②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①④⑥

1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我们知道,现在中国很多家庭选择不生二胎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不想生,而是生不起,因为养育孩子的成本太高了。

B.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和监察法,产生国家监察委员会及其领导人员,标志着中国特色国家监察已经形成。

C.今天的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思考的是“我们现在在哪里、从哪里来、将到哪里去”的问题,提供的是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1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日前收到你的来信和书稿,今已阅示,并提出了我的一点拙见,仅供参考。

B.老师,久仰了,自小学毕业分别后,我一直都特别想念您,您身体还好吧?

C.令郎知书达理,好学上进,现又秉承父志,研究量子力学,实在可喜可贺!

D.在本届文化年会上,大家一致推举您忝列“传统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颜渊问仁。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

“请问其目①。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虽回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

颜渊篇》)

【注释】①目:

纲目,条目,具体要点。

14.下列对上面《论语·

颜渊篇》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如果每个人都能够按礼的要求来克制、约束自己,就可以使人人成为君子,全社会也就可以弘扬仁道,实现理想的大同世界。

B.“仁”作为道德意识和人文精神的外化,具有约束性的特点。

C.“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

D.孔子一贯主张以礼驭情,以礼约束自己言行,使自己的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符合礼的规定,即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

15.下面各项中,对上面《论语·

颜渊篇》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这一章阐述了孔子“克己复礼为仁”的主张,据《左传·

昭公十二年》记载:

“仲尼曰:

‘古也有志:

克己复礼,仁也。

’”可见“克己复礼”是孔子以前就有的古语,儒家用之作为一种自我修养的方法。

B.仁是儒家学说中含义非常广泛的一种道德观念。

包括了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内容,而核心是指人与人的相亲相爱。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实行“仁”的主要方法。

C.“礼”,人类社会行为的法则,标准、仪式的总称。

包括了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长期形成、又为大家所共同遵守的一整套的礼节仪式;

人们相互之间表示尊敬谦让的言语或动作,也包括社会上通行的法纪、道德和礼貌。

D.孔子以礼来规定仁,认为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

“克己复礼为仁”,即:

人们的言语行动都能符合礼的规范,就是仁。

实行仁,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

颜渊谈到自己虽然不聪敏,但请老师孔子让他按自己的想法去做。

1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曰: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论语·

泰伯》)

(2)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述而》)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柳长句

杜牧

日落水流西复东,春光不尽柳何穷。

巫娥①庙里低含雨,宋玉②宅前斜带风。

不嫌③榆荚共争翠,深与桃花④相映红。

灞上汉南千万树,几人游宦别离中。

[注]①巫娥,指巫山神女,亦泛指美女。

②宋玉,战国楚国人,是楚国继屈原之后的第二大诗人。

仕途坎坷,政治上终不得志。

③不嫌,一作“莫将”。

④与桃花,一作“感杏花”。

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引兴托喻,借景抒情,写“落日”“流水”“春光”“柳树”,营造了令人伤感的氛围。

B.颈联两句,色彩艳丽,“翠”和“红”是春天常见的颜色,突出了春天的蓬勃生机。

C.“不嫌”一作“莫将”,“不嫌”写出了柳树的自信,“莫将”则写出了柳对榆荚的蔑视。

D.尾联借柳伤别,新春柳绿,在游宦的别离中抒发对家人的依依不舍,抒情真切、自然。

E.诗的前六句写景,写柳树的婀娜多姿,柳在榆荚、桃花映衬下的妖娆,景中融情。

18.本诗的颔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他说“________,_______ 

”,甚至在此基础上他还要求学生做到举一反三。

(《述而篇》)

(2)对于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孔子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 

”(《述而》)

(3)《论语·

卫灵公篇》里孔子指出有志向、有理想的人不应斤斤计较,要有开阔的胸襟,只有如此,才能成就大事的句子是:

“____。

六、语言表达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二维码的用途越来越广泛,扫码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①__________。

二维码提供者可能会借此收集您的个人信息从事不法活动,比如把信息卖给不法分子进行电信诈骗。

另一个更大的风险是,很多二维码链接是木马链接,只要扫了,②__________,包括手机银行、支付宝等账户信息。

有了这些信息,您的资金就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被转走。

因此,来历不明的二维码会潜藏很大的风险,③__________。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中学生渴望友情,网络社交为中学生打开了一扇门,定能让中学生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网络社交还极大地拓展了他们的交际面,一定会让他们朋友遍天下,同时让他们了解不同的世界,不同的生活。

过去孩子和外界接触,会受到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

现在网络社交完全没有了地域、背景等约束。

①网络社交不一定就能让中学生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①子曰:

“由,诲汝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②子曰: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卫灵公》)

③子曰:

“人而不信,不知其可也。

④子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⑤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⑥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上述六个句子是《论语》中的名句,读了这六个句子,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

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2.A

3.D

【分析】

1.试题分析:

题干问“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A项应该是“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客观规律”的说法错误(对应信息:

第一段第①②句)。

C项“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不属于“哲学问题”(对应信息:

第一段第③句)。

D项“古文化形态”说法错误(对应信息:

第一段第④句)。

2.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A项“仁爱之心是万物和人类生命的根源”说法无根据(对应信息:

第二段第②句)。

点睛: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

寻求代词与代词内容之间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3.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分析和推理文章重要内容的能力。

仔细阅读文章,找到有效的答题区间,比对备选答案。

A项“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最高成就”说法错误(对应信息:

B项“相互独立”的说法不符合文意(对应信息:

第二段第③④句)。

C项“学习孔子的智慧”不是奈斯提出的(对应信息:

第五段第⑤⑥⑦句)。

4.A

5.答案一:

我认为二叔是小说主人公。

①小说的情节围绕二叔展开,写二叔在村里的为人,写村里的一系列重大事件都与二叔有联系。

②小说通过大量描写二叔的语言和少量的神态动作等,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正直敢言、热情无私的农民形象。

③小说通过写二叔对“我”的监督与警示,表现了新农村发展过程中只有正道直行才能真正使农村走上富裕之路的主题。

答案二:

我认为“我”是小说的主人公。

①小说的情节围绕“我”的所见所闻、所行所感展开,写“我”对二叔的看法,写“我”在建设新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