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常识练习题3.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10937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常识练习题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文化常识练习题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文化常识练习题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文化常识练习题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文化常识练习题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文化常识练习题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文化常识练习题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文化常识练习题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文化常识练习题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文化常识练习题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文化常识练习题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文化常识练习题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文化常识练习题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文化常识练习题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化常识练习题3.docx

《文化常识练习题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常识练习题3.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化常识练习题3.docx

文化常识练习题3

坡头一中高三复习文化常识练习题3(2016.10.25)

姓名________班级________学号________

(每小题3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题号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答案

题号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答案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袭爵”指封建时代子孙承袭先代的爵位。

“侯”为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

B.“建兴…‘成帝”“咸康”在文中都是帝王年号。

“年号”是指古代皇帝纪年的名号。

C.“至尊”是对皇帝的敬称,古代用来敬称皇帝的还有“陛下”“万岁”“主上”“圣上”等。

D.“赠”又叫“追赠”,指古代皇帝为已经去世的官员及其亲属给予的加封。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东,古地区名。

黄河流经山西、陕西两省,白北而南的一段之东部,指今之山西省。

B.卜筮,古时预测吉凶,用龟甲称卜,用蓍草称筮,合称卜筮。

古代也称以占卦为业的人。

C.五行,即儒家所说的“五常”:

仁、义、礼、智、信。

又可指孝的五行,即庄、忠、敬、笃、勇。

D.黔黎,即黔首和黎民的合称,指百姓。

黔,黑色;黎,古通“黧”,亦指黑色。

也有“众多”的意思。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又称“表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博士”,古为官名。

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至正”属于年号;年号是古代帝王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用以褒贬善恶,如“崇祯”“康熙”皆是。

D.“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其意是年事已高,就上书皇帝请求退休,好让一把老骨头能葬在故乡。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巡按,巡按御史的简称.是监察御史赴各地的巡视者,负责考核吏治、审理大案等。

B、盐引,指古代官府在商人缴纳盐价和税款后,发给商人用以支领和运销食盐的凭证。

C、流民.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普遍存农的一种社会现象,指到处流浪、无所事事的人。

D、赠,既指把东西无偿地送给别人,也指古代皇帝对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的加封。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

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可以叫“薨”。

B、汉代的国家中枢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称“三公”。

其中御史大夫总管行政。

C、“顿首”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即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再举起。

D、“乞骸骨”就是官员自请退职,字面意思就是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稷、契、周、召都是古代的有名的贤臣。

其中稷,指后稷,周朝始祖,教民耕种,被认为是我国农耕业的始祖;周公则留下了“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佳话。

B.大学士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学士最早是指那些在学读书的贵族子弟,后来逐渐变成官名和文人学者的泛称。

C.致仕,旧指交还官职,即辞官。

致仕制度,即官员的退休制度,是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典籍中习见的“致事”“下车”“告归”“乞骸骨”等,也都指的是“还禄位于君”。

D.兄弟为参、商,指的是兄弟不合睦。

参星与商星,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古人以此比喻彼此对立,不和睦。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

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

B.知贡举,主试者称为“知贡举”,就是“特命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

C.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没的御前讲席。

D.循吏,正史中记述的那些重农宣教、奉公守法、爱民富民的地方官。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学校。

太学博士是学校里学位最高、学问最渊博的人。

B.忧,又称丁忧。

古代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居丧,期间不准为官。

C.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中国古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D.拜,本是一种礼仪,后来引申为接受官职或封赐,受职者不拜表示不接受封赐。

9.下列对原文加点字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宫,指封建时代太子所居住的宫殿阁。

借指太子本人,太子就是封建时代君主的儿子中被预定继承君位的人。

历朝历代都是以长子做太子。

B.倡优,古代称以音乐歌舞或杂技戏谑娱人的艺人,汉•司马迁《报任安书》:

“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蓄,流俗之所轻也。

”《琵琶行》中的琵琶女属于这类人。

C.放郑,《论语•卫灵公》:

“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后以“放郑”谓弃绝淫靡之音。

D.典籍,指法典、图籍等重要文献,是历史上重要的文献名录之总称,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代表性典籍。

《资治通鉴》是史学典籍,《水经注》是地学典籍。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宫车晏驾”,“晏”:

迟。

宫车迟出,旧为帝王死亡的隐讳说法。

B.“岁余,徙为卫尉”,“徙”,此处意为贬谪。

如《后汉书•张衡传》中“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徙”即为此意。

C.“幸大王自改”,“幸”,希望。

与《孔雀东南飞》中“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中的“幸”含义相同。

D.“元朔二年”,“元朔”是汉武帝时期的第三个年号。

以纪念前129年卫青打击朔方(北方)匈奴祭祀祖先的龙城。

同时“元朔”也指一年的第一个朔日,即正月初一。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僭”是超越本分的意思。

“僭位”是指越分窃据上位。

文中“及坚僭位”意思是说苻坚登上皇位并不是合法的。

B.《礼记•乐记》:

“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

”后称初即位或到任为下车”。

“猛下车,明法峻刑”中“下车”指王猛刚到任。

C.“便宜从事”指可斟酌情势,不拘规制条文,不须请示,自行处理。

“坚遣猛于六州之内听以便宜从事”一句可见苻坚对王猛的信任。

D.“言台除正”一句中的“台”指“尚书台”,有官吏任免的权利。

“授讫,言台除正”是说王猛对官吏有罢免权力,某官任职后,王猛只要上报尚书台就可以除去官吏的正式任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工”,清代六部之一,主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

B.“黜陟”,“黜”是贬斥、废除的意思,“陟”指官员的晋升。

“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C.“漕”,指漕运,漕运是我国古代利用水道(河道、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

D.“乞归养”,请求辞职回家来调养自己的身体。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吏部是“六部”之一,长官为吏部尚书,掌管文官的任免、考选、调动等事务。

B.祠亦称祠庙,是旧时祭祀祖先的建筑,相当于现在为纪念名人等修建的纪念堂。

C.授为加授官职之意,表示这种意思的词语还有拜、拔、除、擢,以及左迁等。

D.致仕,古人也常称致事、休致、致政等,指的是古代官员退休,回乡安度晚年。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称自己往往称字,称别人往往称名。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

C.擢,一般表示升官,“左迁”是降职的委婉说法,“徙”则表示一般的调职。

D.谥号是人死之后给予的称号,有官谥、私谥之分,有褒有贬。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一般对平辈或尊辈要称字。

B.岭南,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及海南全境。

C.礼部是六部之一,掌管典礼、科举、学校等,礼部侍郎是礼部的最高长官。

D.崩,也称做驾崩、山陵崩,是古代表示帝王或皇后死亡的一种委婉说法。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的一种大学,始设予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

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面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

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国于监。

B.冠,指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也称弱冠,表示成年。

冠礼在宗庙L}I进行,一般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C.进士,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宋代进士分为三等:

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D.书是对帝王的呈文,有不同的称呼,如章、奏、表、疏、封事等,封事是预防沿漏的意思,是一种秘密的奏议。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郎,古代为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等官员的统称。

战国始有,本文中是指为为君主侍从之官。

B、迁,移动、搬换、转变之意,在古代也可指官职的变动。

C、奉钱即资助之钱,如《史记•萧相国世家》中“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的“奉钱”即是此意。

D、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疏”原意是疏通的意思,引申为对问题的分析。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B.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和“绍兴’’是皇帝年号。

C.行伍,我国古代兵制,十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D.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授予官职。

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生”是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

B.“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明清殿试后分为三甲:

依次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C.“致政”,官吏将执政的权柄归还给君主,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

意同“致仕”或“致事”。

古代官员一般在70岁时退休,有疾患则可提前退休。

D.“壬子”是干支纪日法。

古人用干支依次、循环地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辰。

干支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合称。

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屯田”指政府组织、利用戍卒或农民、商人垦殖荒地的农业生产形式,有军屯、民屯和商屯之分。

汉以后历代政府沿用此措施取得军饷和税粮。

B.“贞观元年”一词中“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元年”指第一年。

古代帝王一人一个年号,故可用年号称呼皇帝,如康熙皇帝等。

C.“出”字含意丰富,在文章中指京官离开京城去地方上任职。

同时它还有“超出”的意思,如韩愈《师说》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中的“出”。

D.“末作”指工商业,与本业农业相对,文中窦轨实行的是重农抑商政策。

贾谊《论积贮疏》中的“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已表达出重农抑商思想。

21.下列对文中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事:

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

如“奉行故事”“虚应故事”。

《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中的“故事”即此意。

B.中官:

中官在古代含义较多。

最初是古官名,后来还可指宫内、朝内之官。

本文的“中官”指宦官,又称阉人、内官、内臣等。

C.“出为湖广左参议”中的“出”指京官外调。

《琵琶行》中的“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中的“出官”也是这个意思。

D.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

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

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

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名。

2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亳、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

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

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23.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理寺,中央司法机构。

北齐定制,历代沿置,掌司狱定刑,长官为大理寺卿,文中的周三畏和薛仁辅都曾担任大理寺卿一职。

岳飞和岳云被捕后都关押在大理寺的监狱中。

B.黄河在古代被称为“河”或“河汉”,习惯上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称为“河”,把注入内湖或内海的称为“江”。

文中所提到的“河北”,指的是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域。

C.宋代实行重文抑武的国策,文官地位比武将要高,宰相的权力比较大。

文中的秦桧,为了控制诸将,特意把岳飞、韩世忠、刘錡等人的军职罢免,转为文官。

D.雅歌投壶,是古代秦汉以后贵族内部的吟诗与游戏活动,雅歌谓歌《雅诗》,投壶就是将箭矢投入到装有小豆的小口壶中,能够投中者即获胜。

后常用以指武将之儒雅行为。

2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巡抚”:

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

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C.黜:

指罢免官职,古代表示罢免官职的词还有:

夺、除、免、去、废等。

D.“卒”:

专用于指大夫或相当于大夫及其以上的高级官员的死。

唐代以后则用作“死”的通称。

其它意为“死”的词还有:

崩、薨等。

2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人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

B.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怍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C.宦官,也指太监,是中国古代京城既为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也为一品二品官员服务的官员。

D.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26.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光绪是光绪皇帝的年号。

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皇帝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

B.觞为古代酒器。

C.提督为武职官名,负责统辖一省陆路或水路官兵;

D.公为敬辞,尊称男子。

中国古代有“公、侯、伯、王、男”五等爵位。

2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嫌”就是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古代避讳的总原则。

如东汉为避光武帝刘秀讳,改“秀才”为“茂才”。

B.擢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但是唐宋时的“进士”有别于明清时的“进士”。

C.礼部是古代官署“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之一,管理全国学校事务、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等事宜。

D.“谥”即谥号,是古代对君、侯、臣等有一定地位的人在其死后追封的称号,用以表彰其功绩或品德,谥号只能由朝廷授予。

2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官受氏就是根据担任官职授予姓氏,如:

司马、司徒、司空、上官、太史等。

B.校射意思是校场比试射箭。

C.袖诗求见,意思是袖藏诗文请求拜见。

袖子里有倒兜就想今天西服的内兜一样装进去会自然垂到袖口的除非你自己掏,否则它自己不会掉出来。

D.廉访使:

宋、元时期的职官名。

宋代全称廉访使者,元代全称肃政廉访使。

主管监察事务。

2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朝出现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

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摄,古有“代理”之意,“摄政”指代国君处理国政。

  

C.中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上元”“广德”都属于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D.古代十日为旬,文中几十旬应为几百天。

3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兆:

地名,古代的二级行政单位,所管辖范围大致相当于陕西西安及其附近所属地区。

B.奉诏:

接受皇帝的命令。

奉,这里意为恭敬地献上。

诏,帝王所发的文书命令,亦即诏书。

C.御史中丞:

官名,汉朝为御史大夫的次官,唐复置御史大夫,亦往往缺位,仍以中丞代行其职。

D.仪同三司:

非三司而仪制同于三公。

三司即三公。

唐代称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为三司。

3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袭爵”指封建时代子孙承袭先代的爵位。

“侯”为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

B.“建兴…‘成帝”“咸康”在文中都是帝王年号。

“年号”是指古代皇帝纪年的名号。

C.“至尊”是对皇帝的敬称,古代用来敬称皇帝的还有“陛下”“万岁”“主上”“圣上”等。

D.“赠”又叫“追赠”,指古代皇帝为已经去世的官员及其亲属给予的加封。

3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校尉,官名。

校,军事编制单位。

尉,军官。

校尉为部队长之意。

西汉,汉武帝为了加强对长安城的防护而置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八校尉。

八校尉之秩皆为比二千石,属官有丞及司马。

B.游徼,乡官之一。

原为泛称,意为有秩禄的官吏中最低级人员。

秦末始为官名。

汉沿设。

掌巡察缉捕之事。

魏、晋、南北朝多沿设。

C.世券,又称铁券。

明代赐予功臣,使其世代享有特权的凭证。

形制如瓦,其大小依官爵高低分为九等,外刻其功,中镌其过。

每副各分左右,左存功臣,右藏内府。

若子孙犯罪,取券勘合,折其功过予以赦减。

D.爵,在文中指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

周以后各封建王朝都有封爵制度,爵称和爵位制度虽然因时而异,但被封爵者都有封地且可世袭。

3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覃恩,广施恩泽。

旧时多用以称帝王对臣民的封赏、赦免等。

文中指皇帝祭祀之后施以恩惠。

B.糊名法,又称“弥封制”,是指把试卷上的籍贯、姓名等信息封住,以防评卷官员乘机作弊。

C.策论,就当时政治问题加以论说,提出对策的文章,宋代以来常用作科举试士的科目之一。

D.视事,是指视察、巡视政事,旧时指官吏被派到某地巡视政事,考核官员。

文中即此意。

坡头一中高三复习文化常识练习题3答案(2016.10.25)

1.B(“成帝”是帝号,而不是帝王年号。

中国封建政权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包括谥号、庙号、年号和尊号。

庙号、谥号为最高统治者死后追加的称号,是后人及后世对亡帝的称呼。

自西汉至隋朝的皇帝多称谥号。

自唐朝至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

年号,为最高统治者为纪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

对明朝、清朝两朝皇帝多以年号为称。

尊号,为皇帝在位时期,由臣下给予的尊称,亦作为帝号。

尊号始于唐朝武则天时期,尊号字数不一,常遇事而累加。

称呼时习惯于使用尊号之首的两个字。

参见"谥号"、"庙号"、"年号"。

2.C(C项错误在于,对“五行”的理解不对。

在本文的语境下,“五行”指的是我国古代称构成各种物质的五种元素,即水、火、木、金、土。

3.(3分)C(古代帝王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叫谥号。

年号,是中国古代新皇登基,为了区别上一任皇帝,根据自己的思想,起一个新的年号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

4.C流民指因自然灾害或战乱而流亡在外,生活没有着落的人。

5.B(丞相总管行政,御史大夫主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6.C(“下车”指官员刚到任)

7.A(“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错,博士,在文中是官名)

8.【答案】A。

【解析】古代太学博士是学校的主持和讲授者,不是一种学位。

9.A清朝好几代不是

10答案:

B 徙:

此处意为调职。

11D“授讫,言台除正”是说王猛对官吏有任命权力,王猛先授予某人官职,然后只要上报尚书台就可以对官吏的正式任命。

12.D(解析:

解答此题,应结合着该词语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分析,D.“乞归养”理解不正确,由其具体语境可知,正确的解释应为“请求辞职回家奉养父母”,所以选D。

13.C(“左迁”为贬官。

14.(3分)A(称自己往往称名,称别人往往称字)

15、C(礼部最高长官为礼部尚书)

16.C(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17.C【解析】奉钱有两个意思,其一是资助之钱。

其二是薪俸。

在本文中应该是薪俸之意。

18.C【解析】D项应为“五人为伍”。

19.B(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依次称为状元

20.答案B古代帝王并不是一人一个年号,有些皇帝有好几个甚至十几个年号,比如唐高宗。

21.A.(《六国论》中的“故事”是“旧事,先例”的意思。

22.D《论语》不属六经。

23.B解析:

“河汉”指的是“银河”,“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河流称为江,把注入内湖内海的河流成为河”。

24.C(“除”指任命、授予官职。

25.C【解析】应是“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

26.D(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

27.D(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的谥号,则由其亲友、门生或故吏所加,称为私谥,与朝廷颁赐的不同。

28.B(应是比试射技和武艺)

29、C(“上元”“广德”都属于年号纪年法。

30.B(奉,恭敬地用手捧着。

31B(“成帝”是帝号,而不是帝王年号。

32.D(宋代,除世袭爵位外,很多封爵只是终身爵,身死爵除。

33.D “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