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中学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1).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61094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261 大小:1.9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内外中学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1页
国内外中学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1页
国内外中学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1页
国内外中学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1页
国内外中学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1页
国内外中学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1).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61页
国内外中学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1).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61页
国内外中学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1).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61页
国内外中学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1).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61页
国内外中学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1).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1页
国内外中学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1).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1页
国内外中学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1).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1页
国内外中学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1).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1页
国内外中学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1).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1页
国内外中学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1).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1页
国内外中学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1).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1页
国内外中学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1).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1页
国内外中学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1).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1页
国内外中学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1).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1页
国内外中学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1).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1页
亲,该文档总共26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内外中学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1).doc

《国内外中学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内外中学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1).doc(26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内外中学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1).doc

holiday,pensionandhealth,culturalandcreativeexperience,sportshealth,farming,ruralbedandbreakfastsinnewformats.Threeisthebrandtocreatearticles.XXagriculturalcomparativeadvantageintofullplay,especiallytheexclusiveadvantagesofclimate,mountainsandsearesources,tocreateagroupofthecity,theprovince's"called"XXseafood,snackfoodsandsafeagriculturalproductsbrandcharacteristics.Meanwhile,newindustryguidance,supportmorefarmerstoparticipateinentrepreneurship,promotinglarge-scaleprojectssuchasbedandbreakfasts,farm,seedbreedingbaseconstruction.Fouristhemechanisminnovationofthearticle.Deepenagriculturalreform,focusingonsupportingfosterprofessionalmajor,familyfarms,cooperatives,enterprisesandothernewsubjectsofagriculturalmanagement,improveagriculturalproductionandoperationoflarge-scale,professionallevel.Advancethereformofpropertyrightsysteminruralareas,topayspecialattentiontolandrights,improvethefunctionofpropertyrightstradingcentertoguidelandmanagementtoprofessionalusers,familyfarms,cooperatives,leadingenterprisesincirculation.Sparenoefforttopromotetheprovince's"Trinity"farmercooperativeeconomyorganizationsystemreformofCountybuilding,andactivelyexploretheTrinityofproduction,supplyandmarketing,creditFarmercooperativeeconomyorganizationsystem,realorganicaggregatesuptoallkindsofbusinessentities,closelylinkedtotheallaspectsofproductionandmarketing.(B)tomakethecountrysidemorebeautiful.Promotingtheconstructionofnewtownsandnewcountrysidereactionstogether,strengtheningtheconstructionofruraleco-environment,createthebeautifulcountrysideconstructionupgrades,makingruralareasmorelivable,suitableforindustry,andtravel.Afocusonruralenvironmentimprovement.Asfarastherural,themostbasicistomaketheenvironmentcleanandorderly.Pollutiontoextensivelymobilizethemassescontinuetocarrywater,clearrivers,downviolations,treatmentofbleaching,suchaswastereduction,floweringtree"bigsix",vigorouslycarryoutwastereduction,resourcerecovery,improvethecleaningmechanism,enhancethelevelofmeticulousmanagementofthevillage.Second,wemustpayspecialattentiontothebeautifulresidentialbuilding.Adheretothe"planningahead,becausevillagesystem,combinationclassificationimplementation,demolition,alterationsimultaneously"policy,vigorouslyimplementthe"fivehundred"beautifulcountrysideconstruction,activelypromote"beautifulhouse"pilotexpansion.Around104nationalroad,LingRoad,longjindadao,searoad,JuXILiaoroadtocatchthefivesidesofthemainroadsinabout200villages,beautifulcountrysidefeaturesboutiquevillagecreated,goodjobonplanning,environmentalprotection,culturalheritage,industrialdevelopment,craftinglinestocreatethebeautifulruralscenery,boutiquevillagebreedcharacteristics.Nomatterwhich

中学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化学教育硕士、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专业必修课程)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案例分析、文献查阅、网上研讨、教育调研、课题研究、专家报告、学习汇报

【教学重点】以第一、二、三章为主要线索,以课内研讨与课外实践相结合为基本方法,重点引导研究生结合新课改的课题及案例,深入理解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特征和新理念,学习总结与评价国内外中学化学课程改革成果与经验的基本方法。

第一章中学化学课程教材改革研究

【教学目标】1、学会分析经济社会与教育改革的关系

2、学会总结和借鉴世界性课程改革的经验与方法

3、了解我国化学新课程标准与教科书内容

4、学会评价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就与问题

【引言】

学科

教学内容——教学大纲(分科课程标准)

课程(Curriculum)——教材

教学进程——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总纲)

课程是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课程设计是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是学生通往社会的桥梁。

今天的课程,就是明天的社会。

探讨课程发展的趋势,必须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角度、全方位地放开视野作面面观,才会看到课程改革正由独木桥走向阳光道。

【教学内容】

第一节知识经济向学校课程的挑战

一、知识经济的内涵与特征

(一)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未来经济的多种描述

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

(美丹尼尔·贝尔I973年(美、托夫勒1980年

《后工业社会的到来》)《第三次浪潮》

高科技经济————→知识经济

(英福菜斯特1986年提出)(l996年OECD组织提出)

(二)内涵:

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基础上的经济。

(三)特征

1.以高科技为标志

(1)知识增速快:

19世纪每50年增加1倍,20世纪每10年增加1倍,当前3-5年增加1倍。

有的未来专家预测,今天的科技知识将只不过是2050年的1%。

(2)应用转化快:

18世纪需100年,19世纪需50年,二战后需7年,当代微机6个月就有新一代。

(3)产品科技含量高:

用单位重量价格比表示科技含量,20世纪50年代钢材每公斤不到1元,70年代微机每公斤1000多元,80年代后软件几乎无重量。

高科技:

具有高智力、高资金投入、高竞争、高风险、高效益、高潜能特点的微电子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海洋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六大科技群。

2.以信息产业为中心

3.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五增五减

(1)传统制造业的就业人数下降,服务业就业人数上升,

(2)生产第一线人数下降,经营管理人数上升

(3)传统的体力劳动型就业岗位(蓝领工人)下降,技术型、脑力劳动型(白领工人)上升,

(4)传统的办公室工作岗位下降,使用计算机及信息系统的工作岗位上升,

(5)全日制就业机会下降,非全日制就业机会上升。

4.高素质人才是关键

二、知识经济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影晌

(一)带来了全新的教育产业观

①教育发展知识进步经济增长;

②教育是事关经济发展的先导性、基础性知识产业;

③引发了“教育产业化”的大讨论;

启示之一:

教育要适应和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育也要进入经济社会的大循环中去,

启示之二:

教育竞争又不完全等同于经济竞争,教育竞争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千百万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还要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这是我们在各个时期要始终坚持的一条重要思路。

(二)改变了政府、社会、个人的教育投资观

①认识到教育投资收益高于其他投资;

②采取了多渠道加大投入,公私并举、扶持和发展民办私立教育和高校扩招的措施。

1973年美国教育社会学家、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学教授马丁·特罗提出了工业化国家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学说:

18-22岁年龄段的毛入学率:

低于15%的人接受高等教育高教进入精英阶段;

15%-50%的人接受高等教育高教进入大众化阶段;

超过50%的人接受高等教育高教进入普及化阶段

在精英教育阶段,高等教育是稀缺资源乃至是社会特权;在大众化阶段,高教大众化是现代工业社会的必然要求;普及高等教育,则是走向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社会)的必由之路。

我国在1993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4.5%,1995年为7.2%,1999年扩招44%后毛入学率达10.5%(录取率45%),2000年为12.5%,2003年毛入学率已达17%,2004年为19%。

到2000年,我国25岁至64岁劳动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仅为5.2%,而OECD国家这一指标的平均值为24%。

我国具有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的人才比重仅占1.38%,总人数不超过1000万人。

可见,中国的大学生远未达到过剩的程度!

1999年以来是我国教育发展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从“每十万人口各级教育平均在校生数”指标看,我国高等教育阶段由1995年的457人提高到2003年的1298人(1996为470人、1997为482人、1998为519人1999为594人、2000为723人、2001为931人、2002为1146人)。

高中阶段由1610人提高到2523人(1999为2032人),初中阶段由3945人提高到5209人(1999为4656人)。

2004年我国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到2072万人,其中研究生81.9万人(博士16.6万人,硕士65.4万人)、普通本专科1333.5万人(本科737.8万人、高职专595.7宛如人)、成人本专科419.8万人、网络本专科236.6万人。

2004年全国共有普通、成人高等学校2236所,其中普通高校1731所,比上年增加179所。

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684所,高职(专科)院校1047所。

全国共有研究生培养单位769个。

我国的高校扩招最初几年主要是通过内涵扩张形式实现的,即在原有高校内增大招生量,提高师生比。

而从国外看,大众化过程通常会产生一批新的学校,美国是社区学院,日本是短期大学,韩国是私立大学,英国多是科技术学院,主要是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

我国近年也出现了很多职业技术学院及民办高校(2002年已有105所民办高校具有颁发本专科文凭资格,2004年全国民办普通高校发展到226所,在校生139.6万人【含独立学院学生数】,比上年增长72.4%,占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总数的10.5%。

民办及其他高等教育机构1187所,注册学生数105.3万人)。

举办民营机制的独立学院是我国高校办学机制创新与模式改革的一项重大突破,2004年全国共有独立学院249所,招生30.7万人,在校生为68.7万人。

多元化办学体系开始呈现,民办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三)我国人民群众教育投资消费观有了重大变化

——教育成了最有潜力的消费新热点。

(四)我国的新教育投资政策实现了"三大转变",取得了"四大成果"

三大转变:

1)在对教育经费投入的认识方面,实现了由一般到重点的转变。

即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上已成共识。

2)在解决教育经费投入的思路方面,实现了由一元化向多元化的转变。

3)在解决教育经费投入的实践方面,走出了一条多渠道筹措的新路子。

四大成果:

1)以立法的形式提出并确立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20世纪末应达4%的目标,

2)开征了地方教育附加费,进一步扩大的教育经费来源,

3)初步建立起了非义务教育成本分担制,

4)校办企业和勤工俭学收入逐步增加,成为弥补办学经费不足的又一条重要渠道。

(五)呼唤全新的课程观和人才观

当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五个统一

基础性科学素养和人全面发展智力因素自主精

创造性文精神和个性和非智神和责任

发展性的统一特长发力因素感的统一

的统一展的统一的统一

三、学校课程怎么办?

一一滞后?

同步?

超前?

既要使课程相对稳定,又要令其与科技进步保持一致并适当超前。

既不能把所有科技成果都放到学校课程中,又不能把所有原来的基础知识都看成是老化了的知识,一概排除在学校课程之外。

①科技的变异性与课程的相对稳定性

②科技发展的无限性与课程的限定性

③学校课程的本体论与工具论

第二节世界性课程改革的特征

调整培养目标,是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

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使现在的学生成为未来社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民,是各国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

一、三大措施

(1)加强道德教育、重视人格培养

(2)始终抓住基础课程,及时更新课程内容

(3)重视发展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四大目标

(1)基础知识的掌握;

(2)基本能力的培养;

(3)价值观、态度与道德修养;

(4)体能和健康教育、公民教育。

三、五大理念

⑴注重基础学力的提高;

⑵促进信息素养的养成;

⑶重视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

⑷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

⑸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个性。

四、六大趋势

(1)课程设置和门类的多样化、综合化;

(2)减少必修课门数、降低毕业要求;

(3)必修课学科分为不同水平和不同门类课程,以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

(4)选修课形式多样,类型丰富多彩;

(5)缩小必修与选修课的比重,为学生的分化、分流提供保证;

(6)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全面性、多样性。

五、面向2l世纪的尝试

(一)美国的勃勃雄心

美国每隔10年就出现一次教改运动,其核心就是课程改革。

著名的校改计划有《派地亚建议》、《2061计划》、《2000年教育战略》等。

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在课程方面提出:

“美国学生在4、8、12年级毕业时有能力在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和地理学科内容方面能应付挑战”,最近特别强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二)英国的紧锣密鼓

在英国教育史上,1988年将作为“历史性转折”而载入史册。

英国1988年颁布《教育改革法》,首次提出推行国家课程,制定课程标准。

1999年英国颁布新一轮国家课程标准强调四项发展目标:

①精神方面的发展:

自我成长,发展自己的潜能,认识优缺点,具有实现目标的意志;

②道德方面的发展:

明辨善恶,理解道德冲突,关心他人,采取正确行动的意志;

③社会方面的发展:

理解作为集体和社会一员自身的权利与责任,人际关系的能力,为了共同的利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④文化方面的发展:

理解文化传统,具有理解和欣赏美的能力。

(三)日本、韩国、新加坡的步步紧逼

日本每十年更新一次国家基础教育课程。

2002年实施的新课程,力求精选教学内容,留给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

教育指导思想突出四个方面:

①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和提高国际意识;

②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

③为学生掌握本质的基本内容和个性发展创造宜人的教育环境;

④鼓励每所学校办出特色和标新立异。

韩国1997年开始的课程改革,强调实验、学习、讨论、自由活动、社会服务等亲身体验为中心的学习活动,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引入“区别性课程”,从1年级到10年级,数学、英语、朝鲜语、科学和社会等五科设置分层课程;11年级到12年级,大量引入选修课程。

2001年新加坡课程改革提出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技能,成为勇于革新、善于获取信息、富有创造精神的人,以适应21世纪的需要。

课程内容进一步关注学生经验,反映社会、科技最新发展,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等方面发展的作用,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四)俄罗斯的跃跃欲试

(五)中国的全面推进

小结:

巡视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动向,不难发现这样的粗略轨迹:

美、英:

分散化→集中化;

日、俄、中:

:

统一性→多样性

其共同点就是努力使分散与集中、统一与多样达到恰到好处的结合点。

分散美、英日、俄、中集中

多样统一

第三节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八次课程教材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至少进行了七次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目前正在进行的是第八次课程改革。

前七次课程教材改革的简要情况如下:

  

(1)1950年,我国开始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

本次改革出台了小学各科课程暂行标准(草案)(1950年8月)和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1950年8月),并于1951年依据这两个课程暂行标准修订、改编形成了第一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

  

(2)1952年,在第一次改革的基础上,出台了进一步修订的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草案)。

1953年,依据新的教学大纲完成了全国第二套新教材的编写工作。

这可看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二次课程教材改革。

  (3)1956年,第三次课程教材改革主要对1952年的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草案)进行了修订,并出台了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修订草案)。

在此基础上,重新组织编写了第三套中小学通用教材。

  (4)1963年,在各地实验和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全日制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草案)出台,并于1963年秋季开始在全国使用新教材,即第四套全国通用教材。

这次改革也可以看作是我国第四次课程教材改革。

  (5)1978年,“文革”结束后,百废待兴。

在扭转错误的同时,国家组织有关力量对全日制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草案)进行了修订,并颁布了全日制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新教材的编写工作随后进行。

1978年,第五套通用教材开始在全国使用。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五次课程教材改革。

  (6)1981年,原国家教委颁发了《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1984年,又颁发了《六年制小学教学计划(草案)》。

1986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正式公布,国家教委制订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阶段教学计划(草案),组织力量编制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的各科教学大纲初稿,并在此基础上编写形成了第六套全国通用教材。

这就是大家通常所说的第六次课程教材改革。

  (7)1988年,原国家教委陆续颁发了“九年制全日制小学和初级中学各科教学大纲”的初审稿,1990年,编写了第七套全国通用教材。

同年,国家教委还组织修订了颁布于1981年的高中教学计划和颁布于1986年的高中教学大纲。

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各科)教学大纲(试用)正式颁布。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七次课程教材改革。

  

(8)第八次课程教材改革——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999年-2005年)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历经五年的准备,在进行充分的国际比较、调查研究、经验研究与历史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当时中小学课程的某些弊端,以及社会发展对课程提出的新的需求,确定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总目标与六个具体目标。

  这一次课程改革是与当前国际上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潮流同步的。

  ①课程改革的准备与启动

  1996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在相关研究基础上,开始各方面的准备工作。

  ⅰ研制和推出了普通高中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