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初中教师资格证和考编知识点大全.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11136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260.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初中教师资格证和考编知识点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小学初中教师资格证和考编知识点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小学初中教师资格证和考编知识点大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小学初中教师资格证和考编知识点大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小学初中教师资格证和考编知识点大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小学初中教师资格证和考编知识点大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5页
小学初中教师资格证和考编知识点大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5页
小学初中教师资格证和考编知识点大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5页
小学初中教师资格证和考编知识点大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5页
小学初中教师资格证和考编知识点大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5页
小学初中教师资格证和考编知识点大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5页
小学初中教师资格证和考编知识点大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5页
小学初中教师资格证和考编知识点大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5页
小学初中教师资格证和考编知识点大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5页
小学初中教师资格证和考编知识点大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5页
小学初中教师资格证和考编知识点大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5页
小学初中教师资格证和考编知识点大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5页
小学初中教师资格证和考编知识点大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5页
小学初中教师资格证和考编知识点大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5页
小学初中教师资格证和考编知识点大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5页
亲,该文档总共5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初中教师资格证和考编知识点大全.docx

《小学初中教师资格证和考编知识点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初中教师资格证和考编知识点大全.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初中教师资格证和考编知识点大全.docx

小学初中教师资格证和考编知识点大全

教育理论简答题大全

1.简述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4)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正确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

2.简述教育目的的功能和分类、层次性

(1)定向功能

(2)调控功能(3)评价功能(4)激励功能(5)协调功能

教育功能分类:

作用对象:

个体发展功能、社会发展功能

功能方向:

正负、方向功能

呈现形式:

显性、隐形功能

层次结构:

国家教育目的——学习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师教学目标

3.简述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

(3)人的教育理想

(4)我国确立的教育目的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4.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本质区别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终极目标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活的灵魂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核心与时代精神。

5.简述原始/古代/近代/当代教育特征

(1)原始社会:

非独立性、自发性、原始性、无阶级性、无等级性、与生产紧密

(2)古代社会:

专制性、道统性、刻板性、等机性、与生产脱离

(3)近代(1840~1919):

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世俗化(从宗教分离,有国家明确规定,宗教政党不得干涉教育)、法制化

(4)现代(1919~1949):

生产性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普及性、科学化水平提高

(5)当代(1949-至今):

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技术现代化、全球化、科学性、信息化

6.简述劳动起源说

在直接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基础上,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的,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中经验传递,口耳相传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的教育形式,生产劳动的变革是推动人类教育变革最深厚的动力。

7.教育与社会发展:

(1)教育与经济制度关系(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Ø社会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Ø社会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Ø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内容取舍、教育体制

✧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人才

✧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

✧教育影响民主,但不起绝对作用

(2)教育与生产力水平关系

Ø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Ø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结构的变化

Ø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内容选择、方法确立、手段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3)教育与科学技术关系

Ø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Ø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

Ø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技术

✧教育能够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

✧教育能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教育能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与文化发展关系

Ø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Ø教学方法的选择

Ø教育内容的确立

✧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保存功能

✧教育具有传播、交流功能

✧选择、提升、更新、创造文化功能

7.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吸收利用历史阶段的成果经验

(2)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与社会经济制度并非完全同步

(3)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

与其他社会意识不是决定与被决定关系

7.简述主观能动性在个体发展中作用

(1)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个体发展的内在动力

(2)个体主观能动性影响自我设计与自我奋斗

(3)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人体发展的从潜在可能转向事实的决定性因素。

8.简述学校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1)学校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的教育活动是专门训练的教师进行的,效果相对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9.学校教育主导性的表现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有及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个性发展功能。

10.简述几种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点

(1)个人本本位论:

教育要服从人的发展规律和满足人的发展需要,注重对人的价值,发展人的个性(孟子、卢梭、洛克、夸美纽斯)

(2)社会本位论:

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培养合格的公民,为社会作出贡献

(3)教育无目的论:

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就是生活的本身,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

(4)辩证统一论: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考虑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因素,应给予个体充分发展。

11.简述影响学制的因素

(1)首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要求

(3)人口状况

(4)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年龄特征

(5)考虑民族传统文化,外国学制的经验

12.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衔接

(2)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

(4)高等教育大众化

(5)终身教育体系构建

13.我国学制改革的内容

(1)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的学前教育

(2)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

(3)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4)把职业教育放在突出位置

(5)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的教育质量

(6)发展继续教育,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

15.注意:

(1)课程计划特点:

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2)义务教育特点:

强制性、普及性、免费性

(3)小学教育特点:

义务性、全面性、基础性

14.课程分类:

按照固有属性:

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组织形式:

分科课程、综合课程呈现方式:

显性、隐性课程

对学生学习的要求:

必修课程、选修课程课程任务:

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研究型课程

课程设计、开发、管理的主体: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13.影响课程制定的因素

(1)学习者的要求,促进学习者的身心发展是课程的基本职能

(2)社会的需求,学校教育一个主要功能就是使学生逐步社会化

(3)学科的发展

(4)课程本身的性质:

包括实用性、正确性、重要性

15.简述校本课程开发理念

(1)“学生为本”课程理念

(2)“决策分享”的民主理念

(3)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专家

(4)全员参与的合作精神

(5)个性化是校本开发的价值追求

(6)校本开发的性质:

国家课程的补充

16.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建立组织、现状分析、制定目标、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与修订

17.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的意义

(1)促进教师专业自主意识提升

(2)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

(3)增强教师参与意识与合作意识

(4)研究意识与能力

(5)教学反思能力

18.编写教科书应遵循的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

(2)内容的基础性与适用性

(3)知识的逻辑性与教学教法要求相统一

(4)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5)编排形式利于学生学习

19.德育的意义.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和保障

(3)实现我国教育目的基础和保障

20.小学德育的目标

(1)培养小学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识

(2)良好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

(3)培养学生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

(4)培养自我教育能力

21.简述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22.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与提高的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活动与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23.德育的原则

(1)导向性(有一定的理想性、方向性)

(2)疏导原则(循循善诱)

(3)知行统一(言行一致)

(4)因材施教

(5)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6)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

(7)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8)教育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协调教育合力)

24.德育的模式

(1)导向性(有一定的理想性、方向性)

(1)认知模式——最广、最流行,皮亚杰提出,人的道德判断力按照一定阶段顺序不断发展,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

(3)体谅模式——麦克菲尔提出,1.坚持性善论,2.人具有一种天赋的自我实现趋势3.健全人格为德育目标4.倡导民主的鱼官

(4)社会模仿模式——班杜拉提出,注重自我能效,个体自我评价,自我强化

(5)价值澄清模式——拉斯、哈明、西蒙,着眼于价值观教育,这种价值观使他们以一种令人满意与明智的方式适应他们所处的不断变化的世界。

25.简述德育的方法

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实际锻炼法、道德修养法、情境陶冶法、品德评价法

26.简述德育方法的依据

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学生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和身心发展规律、时代特征

27.简述班级管理的功能和内容、模式

功能:

主要功能——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基本功能——维护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重要功能——锻炼学生学习能力,学会自理

内容:

班级建设管理、班级制度管理、班级教学管理(核心)、班级活动管理

模式:

常规管理(建立良好班集体基本要素)、民主管理()、平行管理(马珂连柯的“平行管理”)、目标管理

28.班集体的特征

(1)有明确的目标

(2)健全的组织结构(3)共同的生活准则(4)成员之间人格平等、心理相容

29.如何建立班集体

(1)明确集体奋斗目标

(2)建立班级核心队伍

(3)建立严明的班级纪律和规章制度

(4)培养正确的班级舆论和优良的班风

(5)组织多样的教育活动

30.简述班主任的工作内容

(1)了解和研究学生(前提很基础)

(2)培养和组织班集体(中心工作)

(3)建立学生档案(4)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5)操行评定(6)个别教育(7)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8)学习指导、活动管理(9)组织课外活动(10)班会

31.课外活动的内容和特点

(1)学科活动(最常见)

(2)社会实践活动(3)科技活动(4)文学艺术活动(5)体育活动(6)社会公益

特点:

自主领饭食(自愿选择性、自主性、形式灵活性、内容广泛性、实践性)

32.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

1.小组活动(主要形式,如兴趣小组)2.群众活动(竞赛、黑板报、参观游览)3.个别活动(个人单独活动)

33.课外活动的意义

(1)利于学生开阔视野,获取知识

(2)利于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兴趣

(3)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

(4)利于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发展学生智力

34.家庭教育的特点

1.内容生活化2.方式情感化3.方法多样化

35.心理现象及结构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感觉、知觉、思维、形象、记忆

2.情绪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3.意志过程——意志

心理现象

个性心理1.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

2.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

36.心理的实质:

心理是脑的技能,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神经系统包括(1.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2.周围神经系统)

37.巴甫洛夫把大脑皮层功能分为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系统:

用具体实物作为条件刺激的条件反射系统,如望梅生津

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的条件反射系统,是人类特有的,如谈虎色变,望梅止渴,画饼充饥

38.心理学派

构造心理学派

冯特、铁钦纳

1.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把人的经验分成感觉、意象、激情三种元素2.主张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

机能主义心理学派

詹姆士、杜威

不把意识看成个别元素集合,而是“意识流”,意识是变化连续有选择的

行为主义心理学派

华生

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法,主张实验法

格式塔心理学派

苛勒、维特海默

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而强调心理为一个整体

精神分析心理学派

弗洛伊德

对异常行为分析和对无意识的研究

人本主义

马斯洛、罗杰斯

着重人格方面的研究,人有自我意志的,有自我实现需要

39.注意的特点:

指向性(有选择性反映一定对象)和集中性(停留在被选择对象上强度,离开一切无关事务)

40,注意的功能:

选择、保持、调节和监督

41.注意的分类:

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

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有意后注意(关键在于对活动的兴趣)

42.注意的品质:

广度、稳定性、分配、转移

43、感觉的相互作用:

同一感觉:

感觉适应、感觉对比(同时对比、继时对比)、感觉后效(刺激结束后暂时保留感觉的现象)

不同感觉:

相互补偿、联觉(红色给人温暖的感觉)

44.知觉与感觉的关系

联系:

二者都是刺激物直接作用在感受器官而产生的,都是认识世界的初级形式,都是反映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

区别:

感觉是事物个别属性、知觉是整体属性;感觉依赖个别感受器,知觉依赖多种感受器;知觉不仅受系统生理影响也受个人的经验、心理特点影响

45.知觉分类(客观对象不同)

(1)空间知觉(形状、大小、深度、方位)

(2)时间知觉

(3)

运动知觉

 

46.记忆分类:

(1)信息从输入到提取所经历时间、信息编码方式不同: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2)记忆的内容或经验对象不同:

形象记忆、逻辑记忆、动作记忆、情绪记忆

(3)信息加工与存储的内容不同:

陈述性记忆(对事实的记忆)、程序性记忆(如何做事的记忆)

47.记忆的品质

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

48.记忆系统比较

瞬时记忆

0.25~4s

图像编码主要

声像编码

特点:

1.时间极短2.容量大3.形象鲜明4.信息原始,

容易衰退

短时记忆

1min之内

听觉编码主要

视觉编码

特点:

1.时间很短2.容量有限:

5~9个模块3.意识清晰4.易受干扰5.操作性强

长时记忆

永久

意义编码:

表象、

语义编码双重编码

特点:

1.容量无限2.时间长久

49.表象分类

感觉通道——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表象

创造程度不同——记忆表象、想象表现(对记忆想象进行加工)

50.想象分类

(1)有无目的性——有意想象、无意想象(梦)

(2)想象与现实的关系——幻想、理想、空想

(3)内容是否新颖——再造想象(根据已有的词语或符号想象出新形象)、创造想象(写小说、设计蓝图)

51.想象的功能

(1)预见—预见活动结果

(2)补充—弥补人们认识活动的时空局限(3)替代——某种需要不能满足

52.想象的加工方式

(1)黏合——把两种或以上客观事物属性、元素结合在一起形成新形象(比如孙悟空形象,美人鱼)

(2)夸张——改变客观事物正常特点(千手观音)

(3)拟人化——把人类的特点加持在外界事物上(雷公、电母)

(4)典型化——根据一类事物共同、典型特征创造新形象

53.创造想象产生的条件

1.强烈的创造愿望

2.丰富的表象储备

3.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

4.原型启发

5.积极的思维活动

6.灵感的作用

54.思维的类型

(1)思维凭借物、发展水平——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抽象逻辑思维

(2)思维的指向性——聚合思维、发散思维

(3)思维的逻辑性——直觉思维(未经分析、无逻辑,比如第六感)、分析思维(经过分析、有逻辑)

(4)思维的创新性——常规思维(再造性思维))(没创新)、创造性思维(创新了)

55.思维的过程

分析与综合(最基本)、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

解释:

系统化——把人脑中具有相同本质特征的事物归纳到一定类别系统中去,如把犬科、猫科动物归纳为哺乳动物的过程

具体化——把抽象概括的一般特征和规律推广到同类具体事物中去,如利用数学公式解决应用题

抽象——在人脑中提炼各种对象或想象的共同的、本质特征,舍弃非本质特征

56.思维的基本形式

(1)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构成人类知识的最基本成分。

它是反映客观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的思维形式。

概念分类——1.具体概念、抽象概念

2.合取概念(毛笔,同时具有2个属性)、析取概念(好孩子,结合单个或者多个属性)、关系概念(高低、大小、左右、上下)

3.日常概念(日常交往中形成)、科学概念(有计划的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学习定义、定律、原理)

(2)判断(3)推理

57.情绪情感的功能

(1)信号功能:

微笑表示赞赏、摇头皱眉表示否定

(2)调节功能:

愤怒时对人攻击、惊慌时力求快速避开危险物

(3)感染功能: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58.意志的品质

自觉性

指对行动的目的有深刻的认识,自己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反义:

易受暗示和独断性,盲从

易受暗示是指行动缺乏主见,对自己没有信心,独断性则是拒绝听被人的意见和建议,一意孤行,固执己见

例:

小明一到家里就自觉主动的学习

果断性

指一个人善于明辨是非,在做决定的时候又快又准

反义:

优柔寡断和草率

优柔寡断指遇事犹豫不决,想的多,思想斗争时间过长,做决定比较慢;草率决定又叫武断,是指做决定的时候快但是不准,做出了不负责任的决断

例:

司马光砸缸

自制性

是指在执行决定的时候自己能够克制自己,不受无关诱因的干扰,坚持完成意志的行动

反义:

任性和怯懦

任性是指执行决定的时候任由自己的脾气来,不能控制自己的脾气;怯懦则是指在执行决定的时候太克制自己,胆小怕事,畏缩不前

1今日事,今日毕

2学习的时候,女朋友找逛街不去,要学习

坚韧性

是指在执行决定的时候客观任务不论有多艰难,都能做到从一而终,百折不挠的克服困难,最重要品质

反义:

动摇性和顽固性

动摇性又称为见异思迁,是指在执行决定的过程中的不能坚持到底,虎头蛇尾,从而放弃;顽固性又称为顽固执拗,是指在执行决定的过程中只承认自己的意见或者论据,哪怕事实证明其错误之处时依然我行我素。

愚公移山、水滴石穿、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凿壁偷光

59.需要的分类

需要的起源——生理需要(饮食、睡眠、休息)、社会需要(劳动、交往、成就、友谊、权利、荣誉)

需要的对象——物质需要(劳动工具、生产资料、文化用品)、精神需要(知识、文化艺术、审美)

60.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缺失需要:

生理需求——安全需要——归属与爱需要——尊重需要

成长需要:

求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一般学校缺失的是爱和组尊需要。

61.言语的分类

外部语言

内部语言(自问自答或者默语)

62.兴趣的分类

1.直接兴趣(看电视、打游戏)、间接兴趣(科学家只对研究结果感兴趣)

2.个体兴趣(美术是某人一生爱好)、情境兴趣(突然对游泳感兴趣)

63.兴趣的品质

1.广度(范围大小)2.中心(特定领域事物)3.稳定性4.效能(提高活动效率,对认知有推动关系)

64.知识、技能、能力区别与联系

联系:

能力是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前提,能力高低会影响知识掌握的深浅、技能的水平

能力在掌握知识技能过程中形成和发展,掌握系统知识和技能利于能力发展

区别:

1知识是人类历史经验的概括总结,技能是一系列活动方式的概括,能力是在从事某种活动变现出来的心理品质的概括。

2.知识技能无止境,能力有限3.三者发展不同步,知识多了,能力不一定高

65.能力的分类

能力适应活动范围的大小——一般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是核心、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创造力)、特殊能力(音乐能力、绘画能力、写作能力)

从事活动的创造性的高低——模仿能力、创造能力

能力的功能不同——认知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操作能力(劳动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社交能力

智力——思维力(核心)、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

66.智力理论

二因理论

斯波尔曼

一般因素(G)与特殊因素(S,如绘画,唱歌);智力取决G的数量

群因理论

瑟斯顿

语言理解、语言流程、数字能力、空间知觉、知觉速度、记忆能力、推理能力

智力三维结构论

吉尔福特

智力由一个不同方式对不同信息进行加工的各种能力综合系统,包括内容、操作、成果三维结构,智力因素共有5*5*6=150种

智力形态论

卡特尔

流体智力(先天的禀赋,20岁顶峰,30后降低)、晶体智力(随年龄增长增长

后天学习、社会文化影响)

多元智力理论

加德纳

语言、逻辑-数学、视觉-空间、音乐、运动、人际、内省

三元智力理论

斯滕伯格

成分亚理论、智力情境亚理论、智力经验亚理论

67.智力测验

比纳—西蒙智力表(最早)

斯坦福—比纳智力表(最广泛):

智商(IQ)=智龄/实际年龄*100

韦克斯勒智力表:

IQ=100+15ZZ=(X-X平均)/SDSD为群体得分的标准差

IQ>130,智力超常;IQ<70,智力落后

68.简述动机的功能

激活功能—激发有机体产生某种活动

指向功能—针对一定目标,是受目标引导的

维持和调整功能—动机维持这种活动的目标,并且调节活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69.人格特征

独特性、稳定性、整合性(多种成分构成的有机体)、功能性(人生成败根源)、社会性()

70.人格结构

气质、性格、自我调节系统(分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71:

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2)家庭环境因素

(3)社会文化因素

(4)早期儿童教育经验

(5)自然物理因素

72.性格的结构特征

(1)性格的态度特征(谦虚、骄傲、自尊自卑、粗心细心、墨守陈归,创造)

(2)性格的意志特征(顽强拼搏,当机立断)

(3)情绪特征(情绪活动的强度)

(4)理智特征(主动感、被动感、习惯看细节还是轮廓)

74.简述气质与性格的区别与联系

(1)联系:

1.气质和性格都是稳定的人格特征2.气质可以影响性格,气质可以影响性格的表现方式,使同一性格变现不同色彩,另外可以影响性格形成及发展速度3.性格对气质有一定制约作用,性格的意志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调控、掩盖、改变气质,是气质的🐤因素得以抑制

(2)区别:

1.气质受生理因素影响较大,性格受社会影响大

2.气质的稳定性强,性格的可塑性强

3.气质特征表现早,性格晚

4.气质无好坏之分,性格表现一个人品德,有优劣之分

5.气质和性格生理基础有所区别:

气质的生理基础是高级神经的活动类型特点,性格的生理基础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特点与暂时神经联系的系统的“合金”,后天形成的条件反射起到重要作用

75.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组成。

本我——人格基础,本我包括与生俱来的本能和欲望,其中以性和攻击冲动为主。

本我受“享乐原则”支配,是人格中能量供给源,追求最大的欲望,不受道德约束。

自我——从本我中分化而来,一方面受“享乐原则”支配,另一方面还要符合良心、道德等评价标准,以社会能够接受的方式满足个体需求。

自我的基本任务就是协调本我的非理性需要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超我——社会教化的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