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1人民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111974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58.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1人民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1人民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1人民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1人民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1人民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1人民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6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1人民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6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1人民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6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1人民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6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1人民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1人民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1人民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1人民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1人民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1人民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1人民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1人民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1人民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1人民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1人民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1人民版.docx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1人民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1人民版.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1人民版.docx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1人民版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1人民版

课题: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通史概要:

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

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

概要如下:

(1)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也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战国末期的荀子,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当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派别有用的合理的科学的成分),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遭受秦代“灭学之祸”的儒学,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

董仲舒“倡导儒学”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术取得独尊地位;太学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思想逐渐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年的正统思想;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使儒学思想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3)宋明时期程朱理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

在北宋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的理学,经过南宋朱熹的总结,形成庞大而严密的理论体系。

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心学,是理学的一大流派。

心学认为“心即理也”,主张“知行合一”。

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4)明清时期一些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与时俱进,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明朝中后期“反正统思想”的异端李贽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挑战“天理”学说;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都以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道统闻名,敢于向封建正统观念挑战,勇于批判盲目尊孔颂经的迷信思想。

他们的共同特色是:

①政治上:

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民为主”。

②经济上:

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③提倡务实的学风和行为。

④批判继承宋明理学。

第一节百家争鸣

【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

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⑴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

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⑵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掌握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采用列表的方式,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来理解。

对于同一学派内部,不同思想家的思想也要加以区别分析。

从总体与局部两个方面来把握各家学派的思想特点。

二、难点:

1、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

2、如何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当时及以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史实来理解。

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主观认识、独立思考与判断,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思想对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教学过程】

〖复习并导入〗

从孔子引入。

让学生谈谈对孔子的了解,教师补充材料。

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思想,成为东方文化的主干,与西方文化并称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两种文化形态。

儒家文化闪烁着智慧的人生哲理不仅贯穿中国文化,同样也传播到西方国家,并对西方哲学和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讲授新课〗

一、百家争鸣

1、概念:

所谓诸子百家,是对先秦至汉代初期各学派的总称,“百家”是虚指,形容学派之多,习惯上指“九流十家”。

汉初司马谈总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班固则概括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等,合称“九流”,再加上小说家,则称为十家。

自此,中国古代学术界都依从班固,百家就成了「九流」。

今人吕思勉在《先秦学术概论》一书中再增“兵、医”,认为:

“故论先秦学术,实可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纵横、杂、农、小说、兵、医十二家也。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法、墨四家。

“争鸣”说的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主要是在政治主张和哲学看法的不同。

2、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特征:

⑴思想自由,思想家富有创新精神。

⑵流派纷呈,学术活跃,形成“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学派

学派

道家

儒家

代表人物

老子

孔子

墨家

墨翟

儒家

孟轲荀况

道家

庄周

法家

李悝商鞅韩非

名家

惠施公孙龙

阴阳家

邹衍

纵横家

张仪苏秦

兵家

孙膑吴起

农家

许行

杂家

吕不韦

3、原因

⑴根本原因:

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⑵政治:

战乱纷争的格局,造成思想界相对宽松自由

⑶经济:

奴隶制经济的瓦解,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⑷人才:

私学的兴盛,造就一批知识分子:

“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受到诸侯国同统治者重用。

⑸各国统治者争霸的需要。

4、性质: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二、具体学派及代表人物:

学生先看书完成表格,然后再进行讲解。

(一)儒家学派及代表人物:

1、孔子——创始人

⑴地位:

教主(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政治家+教育家

⑵生平:

春秋末期鲁国人

⑶主张与成就

A、思想主张:

①:

“仁”与“礼”的学说——孔子的哲学思想与政治思想

活动探究1:

材料一、子曰:

“仁者爱人。

”(什么是仁?

材料二、“克己复礼为仁。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怎样实现仁?

什么是礼?

)〔克己复礼”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材料三、“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仁在政治上的推行)

材料四敬鬼神而远之。

(实际上也是民本思想)

⑷评价:

a、包括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包含民本思想,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具有一定的进步性;b、对我国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观和伦理观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奠基作用;c、“爱人”但是有阶级性的。

活动探究2:

阅读下列材料:

子问仁于孔子,孔子曰: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

“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

⑴据材料,孔子所说的“仁”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孔子强调“仁”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⑵孔子“仁”的思想有何现实意义?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儒家文化?

参考答案:

⑴主要内容:

谦慎、宽容、守信、灵敏、宽厚。

主要目的:

协调社会人际关系,促进人类自身发展。

⑵在当今社会,儒学思想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以及适应市场经济的规则都有积极意义。

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瑰宝,我们要吸其精华为今所有,并将其发扬光大。

②“礼”的学说:

实质:

维护奴隶制的等级秩序(维护奴隶制的统治秩序)。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

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

B、教育方面:

①教育主张:

有教无类,不问出身,使平民也有受教育的机会,扩大了教育的范围

②创办私学:

打破了由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学在官府”的局面

③教育思想:

“因材施教”和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去教育学生

④培养目标:

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礼、乐、射、御、书、数

C、整理文献:

孔子:

《诗经》《书经》《礼》《乐》《易》和《春秋》+弟子编纂的《论语》

思考:

孔子思想有哪些积极、消极的影响?

孔子死后为什么会被神化,从凡人变成圣人?

⑴他的主张顺应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仁”“德”“礼”都有利于稳定封建秩序。

⑵后代的儒家学者发扬儒学中提出适应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主张,提高了儒学的地位,自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地位也提高了。

⑶历史上政治秩序稳定,统治巩固后,孔子受到重视;社会动乱时,孔子首当其冲受到批判。

2、孟子——继承发展

⑴生平及地位:

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

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在儒家学派中的地位很高,后人称孔子为“至圣”,称孟子为“亚圣”,称儒家思想为“孔孟之道”。

孟子和其弟子的言论后来被汇编整理成《孟子》一书,成为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中“四书”之一。

⑵思想主张

A、政治主张:

①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②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从而提出了“君轻民贵”的思想。

B、伦理观:

性善论,主张通过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3、荀子——丰富完善

⑴生平:

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

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另一重要代表人物。

他50岁到齐国游学,曾经三次在著名的“稷下学宫”担任“祭酒”。

⑵主张:

A、天人关系:

他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B、政治思想:

学习的最高的目标是把握“礼”。

C、伦理观:

性恶论,认为可以通过“法治”和“礼义”使人变成君子,把普通人变成圣人。

⑶评价:

A、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法家和道家)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使其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战国时期成为“显学”。

B、朴素的唯物主义为后人的认知产生一定影响。

阅读材料,比较孟子和荀子的思想

史料1:

有关孟子的思想

孟子曰:

“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曰: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曰: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史料2:

有关荀子的思想

荀子曰:

“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荀子曰: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曰: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思考:

⑴荀子的“性恶论”及其与孟子“性善论”的比较

荀子提出“性恶论”,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是好逸逐利,如果顺其发展,就会天下大乱,因而要有道德和制度的约束。

这种道德和制度的集中体现,就是“礼”。

孟子主张“性善”,主张通过修养和扩充,达到尧舜的境界;荀子主张“性恶”,但又认为通过后天的学习和改造后,人仍然可以成为尧舜。

二者在最终目标上,殊途同归。

⑵荀子杂取百家,与孔孟思想并不完全一致,为什么一般还是把他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讲析:

荀子思想的核心是“礼”,他基本上继承了儒家的思想。

但他的学说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补充知识】稷下学宫——中国的学术盛世

稷下学宫是古代齐国设立的一处专供各地学者著书论辩、传道授业的场所和机构,是我国最早的由政府创办的高等学府,也是我国最早的多学科的社会科学院。

同时,它还明显地具有政府的咨询参议机构的性质。

稷下学宫位于齐国都今山东临淄西门外,大约创建于齐桓公田午时期,至齐王建时衰弱,历时一百四十余年,繁盛时达“数百千人”。

当时各国著名的文学游说之士多曾先后或长期在此著书讲学,互相切磋驳难,掀起了当时思想界的一大波澜,形成了空前繁荣、百家争鸣的局面。

其规模之大,人员之众,阵容之强,历史之久,史所罕见。

当时云集了众多学者,如孟子、荀子等。

齐国统治者开放的学术政策,加上文人学士在社会变革时觉醒的主体精神,积极的创造意识标新立异的理论勇气,促成了稷下学宫的繁荣昌盛,推动了整个中国先秦学术文化的发展,对后世也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二)道家:

老庄之学

1.道家学派的整体特点

老子与庄子是中国古代道家的代表人物。

这一学派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

2.道学的奠基:

——老子

(1)生平:

春秋时期楚国人,曾经做过东周王室管理典藏的史官,负责征集和收藏文化典籍。

孔子曾经专门向老子请教过有关“礼”方面的知识。

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

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思想通过《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流传下来。

(2)基本思想主张:

A、万物起源和演变:

“道”。

B、朴素的辨证法思想;C、消极悲观的态度。

思考:

材料一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材料二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材料一体现了老子的什么思想?

〔事物总是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以柔克刚〕

(2)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评价材料二观点。

问题探究:

现实社会中,哪些观念能找到老子思想的影子?

〔虚怀若谷、宽容谦逊的思想;恬淡朴素、助人为乐、反对争名夺利的思想,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思想……〕

3.道学的形成——庄子

(1)生平:

庄子名周,战国中期宋国人。

(2)基本思想主张:

①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提出“齐物论”;②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

(三)法家思想

1.法家的出现及其在各国推行的变法(自主阅读)

⑴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

在这样的时代形势下,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法家政治家和思想家。

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重要特点。

⑵战国前期的法家人物纷纷在各国推行了变法运动。

主要有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商鞅在秦国的变法、申不害在韩国的变法等,其中商鞅变法最为有名。

A、李悝变法的主要措施

李悝在魏文侯时期任相,采取了一系列变法措施:

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他所著的《法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B、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

商鞅在秦国两次实行变法,其主要内容是:

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根据军功制定尊卑爵秩的等级;废除井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为保证国家的财源和兵源,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编户制,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互相连坐告奸,以加强中央集权;燔诗书,明法令,禁止游学游仕,想做官就要学习律令,以吏为师。

2、战国末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

⑴战国时期法家的不同流派:

战国法家在政治实践中,逐步形成了重“法”、重“术”(人主驾驭群臣的统治之术)、重“势”(人主的权势)的不同学派。

重难疑点解析:

法家的“法“术”“势”的理解。

“法”是公布于众的法令、法规、法律,是臣民必须遵守的。

“术”是君主驾驭群臣的方法。

这些方法包括以才能授予官职,要求做官的言行一致,恪尽职守。

君主用这样的要求来考察官吏,不称职的废黜,称职的、有能力的奖励和提升。

“势”主要是指“权重住尊”的权势、威势。

韩非等认为只有大权在握,有了权势才能做到“令行禁止”。

有了权势也要造势,形成威严、威势。

秦始皇为自己正名,后世皇帝都要人们喊万岁、万万岁,等等,都是要造势。

⑵韩非的思想主张:

①韩非集法家思想之大成,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

②韩非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主张。

③哲学方面。

3.影响:

①法家理论对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理论基础。

②对秦始皇统一全国和秦朝的治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但秦朝的短暂而亡,也暴露了其局限性。

③两汉以后,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课堂探究:

结合韩非思想分析为什么说法家思想是战国时期最“有用”的思想?

如何评价韩非子的主张?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请思考:

韩非子《守株待免》的故事反映了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

(四)墨家的主张

1.墨家的风气:

①组织纪律严密;②刻苦俭朴和自我牺牲;③讲求实际功利

2.墨家的基本主张:

①“兼相爱、交相利”;②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张。

这些主张,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材料一:

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材料二:

(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而死者,不可胜数。

材料三:

尚贤者,政之本也。

……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墨子》

3.墨家在认识论和逻辑学方面的贡献(自主阅读)

(1)认识以客观实践为来源。

他提出判别知识的三条标准这就是有名的“三表法”。

(2)墨子提出中国最早的逻辑学术语,建立了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的方法论基础。

4.“墨辩”学派及墨家学派的湮灭

墨子死后,他的一些弟子专门探讨逻辑学,历史上称之为“墨辩”学派,也称后期墨学。

汉代以后,墨家学派逐渐湮没失传了。

三.影响

1、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①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②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③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小结〗

历史上的社会转型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往往会出现重大的发展革,是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关键。

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在教育、孟子和韩非在治国方面的哪些思想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变革?

有教无类;民贵君轻;以法为本

【板书设计】

背景:

根本原因、政治、经济、人才、统治需要

主要流派及主张:

学派

代表

时期

著作

主要内容

影响

早期

儒学

孔子

春秋

A创始人。

B①哲学政治:

“仁”与“礼”;②教育;③整编文献

后来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孟子

战国

《孟子》

A继承。

B“仁政”;“民贵君轻”

荀子

战国

《荀子》

A丰富。

B①吸收各家思想;②天人关系上;③学习的最高目标是“礼”

道家

老子

春秋

《道德经》

①“道”是世界根本;②朴素的辩证法思想;“③小国寡民”社会。

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庄子

战国

《庄子》

①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②追求“逍遥”。

法家

李悝

战国

《法经》

在魏国变法:

奖励耕战、严刑峻法。

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两汉后,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家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商鞅

战国

在秦国两次变法:

废旧制度、重农抑商、加强中央集权、以吏为师。

韩非子

战国

《韩非子》

①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将法家理论系统化;②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主张“事异则备变”③哲学方面。

墨家

墨子

战国

《墨子》

①“兼相爱、交相利”;②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③在认识论和逻辑学贡献。

汉代以后,逐渐湮没失传。

影响:

是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对当时及后世影响深远

【作业】

1、《填充图册》及练习册《导与练》。

2、实践活动。

①收集一些社会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传统思想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②调查了解家乡风俗中还有哪些传统礼制的遗存。

【课后反思】

 

时间:

_______年____月____日星期_____

课题:

专题一第二节儒学的兴起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要予以适当的指导与及时而准确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路程的认识,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理解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学习过程中,结合早期儒学的基本特征及汉代的政治、经济状况来理解这一问题。

并对汉代起占主导地位的儒学与早期儒学加以比较,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一个不断吸纳各派观点的过程,以此来把握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趋向。

二、难点:

“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多方涉猎相关材料,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多与同学交流,请教教师以补充自己的论据和拓展观察视野,使自己的认识,理解和分析更接近真实与客观。

【教学过程】

〖复习并导入〗

西汉初期统治者接受秦亡的教训,实行无为而治的政策,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随着大一统国家的发展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实现思想上的统一成为迫切的要求。

儒家学说因顺应、维护社会新秩序需要而取得“独尊”的思想统治地位,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

这一过程是如何实现的?

它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它的演变原因及影响。

〖讲授新课〗

一、儒学发展的低潮

(一)阅读第一目,思考:

1、分析儒学发展转入低潮的原因。

2、简述“焚书坑儒”。

3、评价秦始皇的焚书坑儒。

4、课堂探究1:

和战国时期相比,秦的文化氛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⑴变化:

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思想解放;秦朝时期死气沉沉。

⑵原因:

战国时期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各国纷争的局面造成了宽松的学术氛围。

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创立,出于政治统一的需要,思想也走向专制。

课堂探究2为什么儒学在秦时受到严厉打击?

儒学以古非今,抨击时政,不利于秦的统治

5、P8学习思考:

为什么秦王朝不焚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学、卜筮、种树之书是实用之学,对社会国家直接有益。

(二)讲解

1、原因:

①秦朝统一后,并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②儒生,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圣贤言论,批评时政,不利于秦朝的统治。

③导火线:

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

2、概况:

①焚书:

a焚书的范围;b不焚的书。

②坑儒:

警告文化人

3、评价:

①实质:

文化专制政策。

②积极:

在当时是必要的,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