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教案(1).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114255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教案(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教案(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教案(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教案(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教案(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教案(1).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教案(1).doc

《《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教案(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教案(1).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教案(1).doc

拨云见日析事例(作文教案)

——缘事析理  学习写得深刻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训练学生运用以小见大、由表及里等方法对事例进行分析,探求隐藏在事例表象后的本质特征;

2、训练学生展开联想,找出与事例相联系的其他现象,运用比较鉴别、探究原因、预测未来(预测事情的发展趋势)等方法深入分析事例。

二、教学重点

思维训练,运用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预测未来等方法分析事例。

三、教学难点

由一事联想到他事,进而分析这些相互联系的其他事例,比较鉴别,形成较深刻的观点。

四、教学设计

课堂中大部分时间深入分析一件事例,在分析的过程中渗透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原因、预测未来等方法,学生思维始终围绕一件事例,对该事例进行深入探讨。

教给学生一种思考问题的套路,这种思考问题的套路同时也是一种作文的模式。

教学过程及步骤:

导语:

前不久看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某个大学校园里,一个大学生出寝室要给室友留一张字条,告诉他钥匙放在哪里。

可是“钥匙”两个字他不会写,就问了其他寝室的同学,问了好几个,谁也不会写,没办法,只好用“KEY”来代替了。

请大家就这件事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引导:

如果说某一个大学生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偶然现象,是暂性遗忘,那一连好几个人记不住这个词就能看出些问题了。

明确:

现在许多学生重视英语的学习而忽视了母语的学习,社会上重英文轻汉语的现象也十分严重。

过渡:

大家从一件细小的生活琐事看到它背后蕴藏的大的社会问题,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叫——以小见大。

一、解题明旨

过渡:

现实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发生着这样的小事,它们的背后往往蕴含着一定的道理。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说理的方法,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

什么是缘事析理呢?

缘事析理是指依据事例分析它所蕴含的道理。

二、方法指导

过渡:

那么,如何从客观事物中挖掘出深刻的道理呢?

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预测未来。

(板书)

1、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个事例。

故宫里的“星巴克”

在故宫一座古香古色的大殿一角,星巴克咖啡店--------—家美国咖啡店——开门营业了六年。

你如何看待此事?

提问:

请大家运用以小见大的方法来分析这一事例。

引导:

这虽然是一件小事,但它很有代表性。

故宫,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而星巴克咖啡代表的则是美国消费文化。

明确:

外国文化已大举进入我国。

2、过渡:

同学们以小见大,从现象看到了本质。

这则事例反映的是文化问题。

仅就此一个事件来谈文化问题显然是单薄而没有说服力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与之联系的事例呢?

(有)你如何看待这些事例?

对此有何观点?

引导:

近些年对外来文化我们可以说是屡见不鲜,比如外来服饰、外来节日、外来影视、外来饮食等。

请缘引你耳闻目睹的 “外来文化进入我国”的事例发表观点,按以下模式:

“引例——析例——结论”。

学生活动:

深入思考一两分钟,准备发言。

可能的观点如下:

很多外国品牌的服饰大量进入我国,比如耐克、阿迪达斯等,这样的服装样式新颖、穿着舒适有品位,它们让我们的生活更多姿多彩。

——外国产品对国产品牌是一个冲击,很多人宁愿花高几倍的价格去购买洋品牌,对民族品牌的发展很不利。

韩国人就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只购买本国产品来支持民族品牌,应当学习这种精神。

——近几年韩剧日剧大在我国很流行,这些影视作品很感人,充满积极向上的力量,吸引了大批观众,观众在娱乐的同时得到思想教育。

 

——很多青少年喜欢的日本动漫作品充斥着色情与暴力,毒化人们的思想,让缺少分辨能力的青少年误入歧途,我们应该坚决抵制。

——现在流行过洋节,比如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等,这些节日比传统节日更关注亲情,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不应当制止。

——人们在过洋节的同时忘掉了本国的传统节日,甚至春节在洋节面前也黯然失色,民族文化特色逐渐丧失。

比如韩国最近端午节申遗成功,它将被国际公认为韩国节日,这正是中国人不重视本国节日的后果。

……

3、(师小结并过渡,引导学生思维横向展开,比较鉴别)刚才大家谈到的都是文化领域中的“入侵”现象,那其它领域,比如生物界有没有这样的事例呢?

明确:

食人鲳入侵。

食人鲳是亚马逊河中一种凶猛的鱼类,被引入我国内陆河流后,食人鲳疯狂地捕食其他鱼种,导致其他鱼种大量减少甚至灭绝。

在许多中国人心中,中国的传统文化是腐朽过时的东西,由此可以想到,如果任由外来文化肆虐,对传统文化是不小的冲击,后果十分严重。

——秘鲁国家动物园里,一只重点保护的美洲虎生活在一座占地1500英亩的虎园里,它成天躺在装有空调的虎房里,除了吃就是睡。

可是自从工作人员把三只豹放进虎园后,它再也没有回过虎房,不是站在山顶长啸,就是冲下山来去草地上游荡。

它开始自己捕猎,不再象以前一样只吃管理人员给的肉,身体变得强壮了,行动也颇为灵活了。

引入竞争可以促进自身的发展,所以外来文化的进入对促进我国文化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4、(师小结并过渡,引导学生思维纵向发展,探究因果、预测未来)

刚才我们从横的角度展开思考,想到了许多与“故宫中的星巴克”相关联的其他事例。

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我们还可以从“纵”的角度对这一事例本身进行思考。

师:

首先我们来探究原因。

前一二十年外来文化在我国就没有如此风行,为什么今天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明确:

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与其他国家各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而文化方面的交流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很容易在身边看到这样的例子。

从这一个角度来看,文化的交流势不可挡。

师:

还可以预测未来。

你觉得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会有怎样的结果?

明确:

也许有一天文化大融合,汉民族的文化会被其他强势文化同化甚至消失。

历史上就有过类似的现象,比如我国很多少数民族文化到现在已经逐渐萎缩消失,被汉文化所同化。

——汉文化源远流长,受到其他许多国家青睐,其影响遍及全球,如近年来流行的汉语热、儒学热等。

汉文化不会被其他文化同化,相反会吸取其他文化所长,继续发扬光大。

5、(过渡语)刚才大家所谈的观点有很大的分歧,对外来文化的进入,有的同学赞成,有的同学反对。

那么,外来文化进入我国,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

下面请大家就此展开课堂小讨论。

6、其实,对这个问题,不仅是我们青少年学生,就连那些学术的泰斗也是见仁见智,各执一端。

现代西方文明为创造一个干枯无味的物质世界而大闹天宫,破坏全球生态,是亘古未有的例外,是世界宇宙观中的异教!

面对着欧风美雨的大泛滥,要把筑堤开渠奋不顾身的抗洪的大禹精神,转化为学术文化的道德大勇。

                     ——哈佛大学教授、美国社会科学院院士   杜维明

中国人有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然而一个多世纪的历史表明,这份遗产非但没有能给我们以惠赠,反而是一种负担,一种妨碍我们踏上现代新路的阻力。

这种文化遗产,虽然可为后人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文化基础,同时又妨碍后人对新事物的接纳和对新事物的创造。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湖南师大教授  启良

美人之美,美已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中国社科院院士、华中理工大教授  杨叔子

三、写得深刻

(过渡语)刚才大家谈了自己的看法,我们也了解了文化名人对外来文化进入我国的观点。

老师又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

《从“故宫中的星巴克”说开去》

在故宫一座古香古色大殿的一角,一家“星巴克咖啡店”已开设了六年。

这家披着西服的洋店,鹤立在长袍马褂的建筑群里,格外醒目,不,应该是格外刺眼。

它仿佛向前来故宫的游客诉说着什么……

(在描述与评论中引出事例)

星巴克咖啡店是美国消费主义、实用主义的象征,“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它能在故宫生存六年,说明它迎合了许多游客,尤其是外国游客的消费心理。

故宫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圣地,将“星巴克”开到故宫,却令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它象征着外国文化的“软力量”在我国——一个五千年文明古国的渗透与扩张。

(析例,以小见大)

近年来,外国文化的渗透与扩张的事例比比皆是:

那耸立在大街小巷的一家家国外品牌服饰店;那一层层张贴在学府校园里的英语补习海报;那一部部占据着电视屏幕的日剧韩剧。

还有那五花八门的西式快餐店、日本料理、泰式推拿,真是欧风美雨,铺天盖地,日剧韩剧,遮天蔽日。

(横向展开,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扣题“说开去”)

面对软力量的强大攻势,许多同胞,尤其是青少年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自我。

他们花大量的时间苦读英语却忽视自己的母语;他们熟知比尔•盖茨、乔丹却冷落了老舍、巴金;他们迷恋日本漫画却不读《诗经》、《离骚》……

(再引例,展开对比,已现观点)

外国文化正一步步蚕食着我们原本有限的心灵空间。

自然界中有“生物入侵”一说,武汉东湖的水面就曾被从国外引进的水葫芦——一种生长极迅速的猪饲料侵占,导致其他物种的萎缩甚至销声匿迹。

文化也是如此。

当人们只满足于声色大餐的感官刺激,心灵就会被金钱物欲所填满。

今天,有几个人能静静地坐下来与古典对话和传统交流?

传统文化正渐渐被我们抛弃。

山东曲阜孔庙恢复祭孔仪式竟然要跑到韩国去学习程序不正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吗?

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假如有一天,我们斩断曾滋养我们的传统文化的脐带,斩断将我们紧紧联系的民族文化纽带时,我们的民族凝聚力在哪里呢?

我们灵魂的根又在哪里呢?

杨叔子博导说得好:

“科学落后,一打就垮;人文缺失,不打自垮。

(再析例,比较鉴别,分析任其发展的后果)

这绝不是杞人忧天危言耸听,最高意义上的侵略就是文化侵略。

歌德曾经说过:

“文化的衰落表明一个民族的衰落,这两者走下坡路的时间是齐头并进的。

(补说一层,论证严密)

诚然,外国文化也有精华值得我们吸收。

在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再也不能闭关锁国固步自封;但我们要牢记,在对外来文化实行“拿来主义”时,一定要将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一定要保持本国文化的特色。

•提问:

将思考问题的过程下笔成文就是一篇缘事析理的文章,那这篇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

明确:

引例、析例、再引例、再析例、结论。

提问:

文中运用到的思考问题的方法有哪些?

明确:

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预测未来。

四、课堂总结

我们生活中所遇到的多是些平凡小事,它们粗看不起眼,细究大有深意。

我想通过这堂课让大家学习运用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原因、预测未来等方法去缘事析理。

我相信,只要大家坚不懈,一定能写出深刻的文章,最终成为一个目光锐利、思想深刻的人。

五、当堂练习

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议论文。

 

《谁动了我的奶酪》是一本畅销书。

书中有这样几句话:

谁拥有奶酪,就拥有幸福,如果你不改变,你就会被淘汰;经常闻一闻奶酪,你就会知道,它什么时候开始变质;越早放弃旧的奶酪,你就越早发现新的奶酪;朝新的方向前进,你会发现新的奶酪;随着奶酪的变化而变化,并享受变化。

• 结合本课的学习,自拟题目,完成一篇议论文。

《拿来主义》作文引领

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是一篇著名的杂文。

作者在文中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应该批判继承和借鉴文化遗产及外来文化。

文章深入浅出、浅显易懂、耐人寻味,堪称议论文写作的典范。

笔者认为,这篇文章为议论文的写作提供了五点有益启示。

  一、破与立

  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

一篇议论文要有正确鲜明的观点。

“正确”是指论点的说服力根植于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鲜明”是指文章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非常鲜明,而不能模棱两可,含混不清。

《拿来主义》是“破立结合”的典范。

作者在第一部分着重批判“送去”;第二部分深入批判“送去”,着重批判“送去”和“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第三部分着重批判“送来”。

这三个部分以破为主,批判逐层深入。

文章的前三个部分破中有立。

第一部分提出“拿来”,第二部分提出“拿来主义”,第三部分阐述“拿来主义”的要旨,完整地提出了论点。

第四部分,以立为主,立中有破,对“拿来主义”作了正面的分析,对论点用比喻进行正面的、直接的、具体的阐述。

  相比之下,学生作文往往只注重“立”而忽视了“破”。

有时虽有“破”,但由于缺乏针对性,因此不能和“立”结合起来,形成很好的统一。

更有甚者,有时通篇都是“破”,即批驳错误观点,却没有旗帜鲜明的“立”,看完文章,根本就不清楚作者要阐明什么观点。

  二、因与果

  议论文提出观点的方式一般有两种:

一是开门见山,二是卒章显志。

《拿来主义》的观点是怎样提出的呢?

文章先论述“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并指出其实质和危害:

“闭关主义”的实质是“闭关锁国”,导致“落后挨打”;“送去主义”的实质是“媚外投降”,导致“亡国灭种”“贻害子孙”。

接着,文章论述“送来主义”的危害: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

然后,文章水到渠成地提出论点: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作者的思路是:

因为闭关主义有害、送去主义有害、送来主义也有害,所以,我们要实行“拿来主义”。

这就是因果论证。

  《拿来主义》一文对因果论证的说理方法运用得非常成功,因为它的推理十分严密,可以说,无懈可击,让人信服。

这种说理法能矫正学生作文中板着脸孔、空洞说教的错误,值得广大学生学习。

  三、小与大

  议论文一般从“大题小做”“小题大做”两种思路中彰显中心论点。

可以说,《拿来主义》是“小中见大”的典范。

作者把批判继承文化遗产这个重大问题,精当地概括为“拿来主义”。

什么是“拿来主义”?

怎样实行拿来主义?

作者都采用了比喻说理。

文章第四部分在阐述了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指出“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应是“占有”“挑选”和创造时,用“大宅子”来比喻“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用“孱头”“昏蛋”“废物”来比喻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和态度;用“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用“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但也有某些有益的成分;用“烟灯和烟枪”“姨太太”来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这些比喻都十分贴切,容易让人接受。

  对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这样的重大问题,如果摆开阵势铺开来谈,在千把字的杂文中几乎是不可能谈好的。

但由于作者能够就近取譬,通过比喻来谈,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使读者一读就懂,为之折服。

广大中学生在写作议论文时,可以借鉴《拿来主义》这种以小见大,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设喻来阐明一个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方法。

  四、同与异

  议论文为了达到论述的严密性,很多时候,要把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即对比;有些时候,又把同类事物进行比较,即类比。

《拿来主义》是“同中求异”的典范。

作者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进行对比,揭示出三种“主义”不同的本质特征和危害。

作者将面对“大宅子”的三种人“孱头”“昏蛋”“废物”进行对比,指出其不同:

“孱头”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是“怕”“徘徊不敢走进门”,其本质是“逃避主义”;“昏蛋”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是“怒”“放一把火烧光”,其本质是“虚无主义”;“废物”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是“喜”“欣然接受一切”,其本质是“投降主义”。

在论述“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时,作者以“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予,不想取得”作类比,“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丰富”,还要“大度”,只是送出去,同样是愚蠢可笑的,“几百年之后,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相比之下,学生作文总是喜欢从单一的角度去举例,且一举就是好几个例子。

由于这些例子不能形成对比或类比,因而起不到充分地证明观点的作用;或者也懂得从不同角度举例,但由于对事例之间的共性没有挖掘,很难看出事例与论点之间有什么关系,所以,仍然没有什么说服力。

可见,无论是“同中求异”,还是“异中求同”,关键是找出“同”和“异”之间的秘密通道。

  五、正与反

  议论文语言的基本要求是简洁,较高的要求有深刻、犀利等。

鲁迅先生的杂文语言讽刺辛辣,妙趣横生,诙谐中见讥讽。

《拿来主义》的语言是“正反”结合的典范。

“正”就是正面说,“反”就是反语。

文章在提出论点处使用了“正”说。

在阐述什么是“拿来主义”时,直接亮出观点: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在论述怎样实行“拿来主义”时,简洁明了地说:

“他占有,挑选。

”在谈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时,掷地有声地说:

“总之,我们要拿来。

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文章在批驳错误做法时则较多地运用了反语。

如,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拿来主义》写得轻灵活泼,语言犀利幽默,谈笑风生,正所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或正话正说,旗帜鲜明的表明态度;又或正话反说,委婉批评错误观点,正反结合,相映成趣。

鲁迅先生的杂文,犀利的语言,幽默讽刺的风格,固然是高超的语言艺术,但更重要的是来自对事物深刻敏锐的观察与思考,来自对敌人和旧事物的憎恶痛恨。

如果广大学生懂得了这个道理,就不愁自己文章的语言没有生命力了。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