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114384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doc

《《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doc(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doc

《李商隐诗两首》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生平,创作风格。

2、诵读、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了解诗中所用的典故。

3、把握《锦瑟》这首诗的意境,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4、了解使人淡然伤感的情怀,学习作者理性地看待世事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的主旨,把握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了解诗歌所用的典故

教学设想:

1、诵读法,讨论法‘

2、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当盛唐的繁华落下帷幕,中唐又以其匆匆的步伐走过。

曾经空前绝后的大唐王朝到了日薄西山的时候。

李白登仙而去,杜甫困顿而逝,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的身影也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末世的余音里,李商隐走来了,这位晚唐的才子,旷世的情种,为大唐的黄昏添上了一道绚丽的余霞。

二、作者、背景简介

李商隐,晚唐诗人。

字义山,号玉溪生,出身小官僚家庭。

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的推荐,得中进士。

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

李商隐26岁爱上节度使王茂元之女。

婚后就陷入牛、李党争之中,令狐楚及其子属牛党,王茂元属李党。

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

 李商隐诗大都以抒情婉曲见意,往往寄兴深微,想象奇特,余味无穷。

尤其他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的诗,情思宛转沉挚,辞藻典雅精丽,摹写入微。

但他的诗里往往是避实就虚,刻意求曲,打破了时空顺序,混淆了实虚境界,透过一种象征手法把感情表现出来。

由于省略了表面和内在的过度和关联,诗句间跳跃很大。

再加上他多愁善感和政治上的沉浮,使人读起来感到晦涩难懂,跟白居易诗风截然相反,白居易的诗妇孺皆懂,而李商隐的诗虽好学深思之人读来也很费力,特别是他的无题诗,大多有一种朦胧的境界,不易得到确切的解释。

尽管如此,如果单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读,它又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赏析《锦瑟》

1、这首诗虽题为《锦瑟》,但并非咏物,不过是按古诗的惯例以篇首二字为题罢了,所以也要算做一首无题诗,解读极为不易,王渔洋诸人,早就发过“一篇‘锦瑟’解人难”的感叹。

于是,这首《锦瑟》便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斯芬克思之谜”。

2、听录音

3、诵读(全班,个人,自由背诵)

4、把握感情基调:

伤感哀怨

5、合作探究

(1)提问:

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什么?

这其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

A想到年已半百的自己,进而由“锦瑟”想到自己美好的青春时期。

B比兴手法(以瑟起兴,造成一种迷惘的意境)

(2)中间两联用哪些典故?

这些典故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情调?

留下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明确:

①典故情怀

A、庄周梦蝶-----包含着美好的情境,却又虚渺的梦境

B、望帝啼鹃-----曾害过相思,有过殷切的思念

C、泣珠鲛人-----梦想和思想都破灭后所得的是满眼眼泪

D、玉暖生烟-----梦想和爱情破灭的迷惘

②意境:

朦胧,凄怨,迷离

③感情:

惆怅,伤感

(3)你认为全诗的主旨是什么?

(各抒己见,引导:

经过追忆往事,使人的情结,凝结在哪个词语上(惘然),作者为什么惘然(为此情)此情到底是什么情?

请同学们就此探究诗歌主旨(参考课后练习一)(悼亡说,恋情说,自伤身世说,寄兴说)

△一般人认为此诗是一首写恋情的诗,是一个垂暮老人回首锦瑟年华所唱出的一曲哀怨凄美的歌。

四、再读诗歌,感受诗意、诗韵美

五、归纳本诗艺术特色

①朦胧的意象②哀怨的基调③凄迷的意境④华美的语言⑤象征的手法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极盛走向衰败,李商隐对玄宗的失败特别感到痛心,讽刺也特别尖锐。

请看《马嵬》.

二、学习《马嵬》

1、请学生自读诗歌,明确感情基调——讥讽

2、了解全诗的大意

明确:

诗以“马嵬”命题,重点是写唐玄宗在马嵬驿为“六军”所逼,“赐”死杨贵妃。

首联用讥讽的语调确定了杨贵妃之死,中间两联写马嵬之变和所发生的悲剧的经过,尾联是对前六句的总结,更丰富了批判唐玄宗的内容。

三、合作探究

1、《马嵬》诗以马嵬事变中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贵妃之死的事件,哪几句诗写了这一马嵬之变事件?

明确:

空闻虎旅传宵柝,不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2、首联中用典故,玄宗听术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着“世世为夫妇”的誓言,有何用意?

明确:

讽刺唐玄宗痴心妄想。

3、颔联“虎旅传宵柝”声音对“鸡人报晓筹”其声音有什么不同?

明确:

军营内的声音,而后者为宫内声音。

4、军营内的声音加上“空闻”和宫廷内声音加上“不复”又能使人读出玄宗的哪种境遇?

明确:

只是听到传来的“宵柝”之声,却不能再听到熟悉的宫内“报晓”声了;显然写出了玄宗不在宫内,而身在军营,逃离了皇宫,已在逃难中,极尽狼狈和慌乱。

5、“空闻”对“不复”这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会收到什么好的艺术效果?

明确:

对比,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生活境遇。

6、颈联运用了什么手法?

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明确:

“此日”指杨贵妃的死日。

玄宗“当时”七夕与杨贵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

两两相映衬,杨贵妃被“赐死”的结果,就不难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被暴露无遗。

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

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

7、谈谈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两句?

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起作用是什么?

明确:

诗眼是尾联“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

诗歌前面三联对李、杨二人以前事迹描述以本联作结,对比强烈,讽刺辛辣而深刻。

“如何”二字开启了读者的心灵,引导读者深思唐、杨悲剧的根源,使人联想到李隆基晚年的荒淫好色,怠与政事,任用奸臣,远离忠贤,以至于自己酿成自己的爱情悲剧。

五、总结本诗的艺术特点

1、讽意至深,用笔至细

讽意:

①否认神仙怪诞、生命轮回说,为立论张本②对比唐玄宗今昔境遇,而寓意自明③结尾通过设问深化议题

2、用笔:

①倒叙的方法②措辞的委婉③立意含蓄

六、布置作业

1、做《同步作业》巩固

2、背诵全诗

附:

板书设计

聆听繁弦追思往事→起兴

庄生梦蝶沉迷于美好情感

用典{望帝托心托春心于锦瑟

锦瑟海月珠泪月夜听瑟,眼泣出珠泪}语言清丽

意境凄婉

蓝田玉烟昔日年华依稀可见

无穷怅恨点明题旨

此生休→他生→此生

马嵬无人报晓→昔乐昔安→今苦今危对比(不及卢家)

六军驻马→当时笑牵牛→此日同驻马批判锋芒

总结反思→为什么皇帝不如普通百姓直指唐玄宗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