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导学案及答案.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114837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鸿门宴导学案及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鸿门宴导学案及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鸿门宴导学案及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鸿门宴导学案及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鸿门宴导学案及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鸿门宴导学案及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鸿门宴导学案及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鸿门宴导学案及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鸿门宴导学案及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鸿门宴导学案及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鸿门宴导学案及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鸿门宴导学案及答案.doc

《鸿门宴导学案及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鸿门宴导学案及答案.doc(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鸿门宴导学案及答案.doc

《鸿门宴》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了解鸿门宴会的时代背景。

2、积累课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及其他重点文言字词,能够翻译重点语句。

3.分析项羽,刘邦的人物性格,体会作者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

【学习重点】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

【学习难点】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行为及细节描写,分析项羽的人物性格。

【学法指导】诵读法  探究讨论法

【课前预习】

1、作者介绍: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字子长,夏阳(现在陕西韩城)人。

继父职任太史令。

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入狱遭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帝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历尽艰辛,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

全书共130篇,含本纪12篇、年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史记》不但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背景介绍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

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

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

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

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3、初读课文,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飨(      )士卒      美姬(    )         卮(      )酒      郤(      )

鲰(      )生      玉玦(      )        目眦(       )       跽(      )

戮(       )力     参乘(   )(   ) 刀俎(       )     啖(      )

樊哙(      )

【课堂学习】

一、合作探究,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

(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2)距关,毋内诸侯   

(3)张良出,要项伯                  (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2、指出下面加横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沛公军霸上

(2)沛公欲王关中(3)此其志不在小

3、划出下面句中古今异义的词,并在空白处加以解释。

(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2)、所以遣将守关者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4)、今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4、指出下列句子的类型。

1、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2、籍何以至此3、得复见将军于此            4、亚父者,范增也5、若属皆且为所虏    6、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5、翻译下面句子。

(1)项羽大怒,曰: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2)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4)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5)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6、结合注解翻译全文

二、  整体把握全文

全文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1-2)宴前,写宴会前刘、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

 

第二部分:

(3-4)宴会上,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情节的高潮。

第三部分:

(5-7)宴后,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刘邦诛杀内奸。

三、合作探究,分析思考以下问题

1第一、二段各记叙了几件事?

这些事件对情节的展开和发展起什么作用?

2、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说明了什么问题?

                                            

3、三、四两段是课文重点,情节的高潮所在,宴会上的情节可概括为“三起三落”,请指出。

4、张良献礼,项羽、范增二人态度为何不同?

四、 综合分析:

1、项羽、刘邦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2、本文除了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外,还运用了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

 3、如何评价项羽这个人物?

【课堂达标检测】

(一)、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

2、道芷阳间行

3、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4、拔剑撞而破之

(二)、指出下列句子的类型。

1、大王来何操2、我持白璧一双

3、沛公安在4、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三)、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公为我献之2、相去四十里

3、沛公则置车骑4、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5、沛公不胜杯杓

(四)下列句子中包含的成语分别是什么?

(1)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2)庄拔剑起舞。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4)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五)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2、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

【拓展阅读】

 项羽何以输给刘邦?

易中天

项羽是贵族后代,是力能扛鼎的西楚霸王;刘邦是沛县小混混,是平头百姓一个。

然而,两个人较量的结局是:

刘邦知人善任,麾下群臣才华横溢,他们君臣携手,同心同德,最终打败了兵多将广、不可一世的项羽。

作为对手,项羽完全未能意识到刘邦的强大。

他孤傲自负、刚愎自用,一意孤行,一错再错,终于兵败垓下,自刎于乌江。

那么,究竟是哪些个人因素造就了刘邦和项羽全然不同的命运和结局呢?

身世魅力相差悬殊

刘邦战胜项羽,常常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不可思议。

因为就家庭背景,集团力量和个人魅力而言,刘邦和项羽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很多人觉得这个刘邦怎么会战胜项羽呢?

项羽是个贵族,是个英雄;刘邦是个贫民,是个流氓。

项羽的出身是相当高贵的,他的祖父叫项燕,是楚国名将,但到了项羽父亲他们这一代,这个家族就开始破落了——项羽早年追随叔叔项梁逃难逃到吴中,就是现在江苏省苏州市的吴县一带。

不过破落,那也还是贵族,和刘邦不一样,刘邦是没有名也没有字的,他被唤做刘季,就是刘小的意思;项羽可是正儿八经有名字的,叫做项籍,也是有字的,叫项羽,也字子羽。

总的来说,项羽的能力还是很强的,而且他非常勇敢。

楚汉战争当中有一次出现这么一个情况,刘邦手下有一个神箭手叫楼烦,两军对垒的时候,刘邦就让这个楼烦站在阵前,项羽那边出来一个人,楼烦一箭就把他给射死了;再出来一个人,楼顶一箭又把他给射死了,连连射死了好多位项羽的兵将。

项羽大怒,自己出来了,出来以后往那儿一站,大吼一声,楼烦被吓得屁滚尿流,调头就跑,跑进军营当中再也不敢出来了。

所以项羽这个人的个人魅力是没的说。

所以在灭秦和楚汉战争中,项羽几乎是战必胜,攻必克。

那刘邦会干什么呢?

刘邦的本事还是司马迁说的那四个字:

好酒及色——喜欢酒色就是他的本事。

在整个灭秦和楚汉战争中,没有一座城池是刘邦攻下来的,没有一个计谋是刘邦策划的,没有一场战争是刘邦指挥的。

刘邦的本事只有一句话——为之奈何?

问张良,问陈平,问韩信,我该怎么办啊?

性格决定命运

但是,我们如果冷静地做一个分析,就会发现刘邦的胜利是有道理的。

刘邦和项羽两个人有着完全不同的性格,正是这些性格的差别决定了他们的成败和命运。

刘邦和项羽的第一点不同是:

刘邦志向远大,项羽鼠目寸光。

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他们在胜利面前表现出的心态来证明。

秦二世三年的十月,刘邦攻进了关中,后来项羽也进入了咸阳,他们获得了推翻秦王朝的胜利。

在这场胜利面前,刘邦和项羽的表现完全不同。

刘邦不杀子婴,约法三章,不受犒赏,秋毫无犯,而且退出秦王宫,还军霸上。

这是一个了不得的举动,这个举动的意义范增看出来了。

范增对项羽说,项王,刘邦这个人可不能小看,据臣所知,刘邦原来在沛县的时候是喜欢钱财、喜欢酒肉、喜欢女人的人,现在这样一个人来到秦皇宫看见数不尽的金银财宝和美女珍馐居然不动声色、秋毫无犯,他有这么大的克制力,其志不在小,他的志向一定是很大的——他能够把这些东西都不放在眼里了,这个人是绝不可以小看的。

但项羽听不进去,刘邦嘛,他有什么了不起?

他其志不小又能怎么样?

项羽自己是怎么做的呢?

杀子婴,烧宫室,屠咸阳……项羽做得很不好的一件事,就是他每攻下一座城池就屠城,史书上的记载是4个字:

城无遗类。

就是说项羽他把一个城攻下以后,这个城里面就没有活口了,那肯定是连妇女儿童都在屠杀之列了,而且项羽一把火烧掉了秦王朝的皇宫,这样做是不得人心的,项羽完全不动脑筋,就这么做了。

做完以后,有人就出来劝说项羽,说咸阳这个地方是帝王之都,如果您想称皇称帝的话,应该定都咸阳。

但是,这个时候秦的皇宫已经被项羽烧光了,也没地方住了,项羽又一门心思想回家去,回他的老家去。

于是就说了这样的话:

“富贵而不还乡,如衣锦夜行。

”什么叫做衣锦夜行呢?

就是穿着漂亮的衣服在黑咕隆咚的晚上走,谁看得见呢?

应该穿上漂亮的衣服回家乡去,这个叫做衣锦还乡——“衣锦夜行”、“衣锦还乡”这两个成语就是从这儿出来的。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他们在挫折面前的表现,这是刘邦和项羽不同的第二点。

在失败面前,刘邦冷静沉着,项羽狂暴浮躁。

楚汉战争当中有这么一件事情,就是两军处于对峙状态的时候,项羽攻刘邦久攻不下,就在军前架起了一口大锅,把刘邦的父亲刘太公五花大绑地推到了阵前,然后喊话,刘邦,你再不投降,我就把你爸下油锅了!

刘邦怎么说呢?

他不紧不慢地说,呵呵,项老弟,别忘了,我们两个在怀王手下的时候有个什么约定呢?

咱俩是约为兄弟,咱俩既然是兄弟的,我爸就是你爸。

你要是打算把咱们的爸爸煮了,别忘了给哥哥留碗肉汤喝!

项羽没办法:

下不了手。

实际上项羽这个时候已经出了一个下策:

你跟人家打仗打不过,就把人家的爸爸放到锅里去煮,这是种流氓手段,而项羽本身是一个贵族,一个贵族使用流氓手段,这就是下策,何况你的对手就是个流氓,你一个贵族使用流氓手段来对付流氓,你对付得了吗?

所以我想,当时的这个情况,一定是项羽一肚子窝囊气,而刘邦是一副嬉皮笑脸的神情——我是流氓我怕谁——从心理上你项羽没有战胜人家刘邦。

当然,项羽这个人物的形象很具审美性,很帅也很酷,很好看的,但是没有用啊!

在挫折面前,项羽表现出来的是心浮气躁,而不是镇定自若,由此可以证明项羽不是一个好的统帅。

以上说的是做事,再说做人。

在做人方面,刘邦和项羽有什么区别呢?

刘邦豁达大度,项羽气量狭窄,这是他们两人的第三点不同。

刘邦这个人你别看他没文化,你别看他大老粗,但他的肚量是很大的,敢作敢为,肯豁得出去。

刘邦年轻的时候不是当泗水亭长吗?

当时上面派给他一个任务,就是让他押送一批犯人到某个地方去。

刘邦押着这些人走着走着,一不小心跑掉一个,走着走着,一不小心又跑掉一个,走到半路上,刘邦一算,跑了几个了,想想等走到目的地,恐怕犯人就该跑光了。

你说刘邦该怎么办?

刘邦是备下酒肉请这些囚犯们大吃大喝一顿,然后用剑把捆绑他们的绳子都解开,说,你们现在干脆都跑光了算了,我也跑算了。

结果怎么样呢?

有些人跑了,有些人不跑,留下来的人说,我们干脆跟着你干吧。

这是说刘邦能豁得出去,我们说:

“豁出去了豁出去了”,豁出去就能“了”。

凡是成大业成大事的人,一定是能豁得出去的。

到了楚汉战争的最后关头,刘邦的军队已经打到了楚国境内,准备和项羽在垓下会战,这时韩信按兵不动,彭越按兵不动,英布也按兵不动。

刘邦约定他们一起来合围,他们就是不动身。

这时候刘邦就问张良,说,子房啊,看来这个天下也不是哪一个人的,我准备胜利以后把天下给分了,你看分给哪些人比较合适呢?

张良说,一个彭越,一个英布,一个韩信。

彭越和英布本来是在楚汉之间摇摆的,现在倾向于汉,韩信本来是你手下的,现在他独当一面。

如果你愿意把土地分给他们的话,他们一定会南下来帮助你合围项羽的。

刘邦说,好,行,就这么跟他们约定了,胜利以后什么什么地方给谁,什么什么地方给谁,给了给了,都给他们,不在乎。

结果这几支军队全都来了,把项羽团团围住,予以消灭——这是刘邦的大度。

项羽呢?

他为人小气。

韩信就说,项王这个人婆婆妈妈的,我们将士如果有谁受了伤,他会亲自拎着饭篮到医院去探视,流着眼泪拉着你的手,说长道短。

可是我们有了战功,他要封一个官爵,一颗印捏在手上,磨过来磨过去,直到方的变成圆的,他都不给人——这是项羽的小气。

刘邦和项羽的第四点不同,是刘邦心狠手辣,而项羽儿女情长。

刘邦这个人心是比较狠的,我们曾经讲过,他在逃避的过程中曾三次把自己的儿子和女儿扔下车子,只顾自己逃命。

他身边的人,一旦怀疑到谁,他可能不顾一切地就要把他杀掉。

刘邦晚年有一件事情,就是他病了以后,突然怀疑起樊哙来了。

照说樊哙是最不可能被怀疑的,樊哙是吕后的妹夫,跟刘邦两个的关系用北方人的话说叫“担儿挑”。

而且在鸿门宴的时候,是樊哙挺身而出才救了刘邦一条命——连樊哙这样的人他也怀疑。

刘邦他突然就觉得,樊哙就是巴不得我死,于是他下了一道命令,交给陈平:

“平至军中,立斩哙头。

”——陈平你拿着我的命令到军队里去,立马就给我把樊哙的脑袋砍下来。

这个事情最后没做成,因为后来刘邦死了,陈平到了樊哙军中的时候也觉得这个事情不能干,樊哙毕竟是吕后的妹夫,同时也是功臣,哪是随便好杀的!

但这说明什么?

说明刘邦这个人狠起来他是真能下手的。

相反,项羽这个人就是显得太过儿女情长了。

在楚汉战争的最后关头,当项羽被刘邦他们团团围住的时候,居然无心作战,就坐在自己的军账中,也不再考虑接下来的战争该如何进行,就惦记着两件事情:

一个是他的宝马,一个是他的美人——他的乌骓马,他的虞姬,该怎么办?

于是他在帐篷里点起火把,设下酒宴,又把虞姬请出来,自己拔剑起舞,咏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什么意思呢?

说小虞呀小虞啊,我可拿你怎么办啊?

项羽唱着唱着流下眼泪,随从们都不敢抬头看,不敢仰视。

一个将军,一个统帅,一个霸王,在战争的最后关头想到的不是天下,不是战争,不是事业,是宝马和美人,确实是太儿女情长了。

项羽的这个性格博得了后世无限的同情,项羽这个人实在是太有人情味了,太招女孩子爱了,恐怕当时的女孩子们听到这个消息都会发出“嫁人要嫁项羽”这样的话了。

这是一个英雄的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刘邦是英雄,项羽是英雄,韩信是英雄,张良、陈平、萧何、樊哙、这些人也都是英雄。

只不过他们是不同的英雄而已;项羽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现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是没有遮掩顾忌、不计利害成败地把它表现出来,因此在“成者王败者寇”这样一种历史传统中,项羽依然能得到人们的凭吊和同情。

刘邦是时势造出来的英雄,他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完成了时代赋予他的历史使命,并通过不断地学习使得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成为一个英雄。

《鸿门宴》导学案、

一、答案:

飨(xiǎng)   姬(jī)  卮(zhī)   郤(xì)  鲰(zōu)  玦(jué )   

眦(zì) 跽(jì) 戮(lù) 参乘(cānshèng) 俎(zǔ)啖(dàn) 哙(kuài)

三、答案:

1、

(1)具:

通“俱” 

(2)距:

通“拒”。

内:

通“纳”。

(3)要:

通“邀”

(4)倍:

通“背” (5)蚤:

通“早”

2、

(1)军:

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

(2)王:

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做王。

(3)小: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小的方面。

3、解释下面句子中“为”“之”“因”“谢”字的意义和用法。

为:

(1)动词,做。

(2)介词,替。

(3)动词,是。

之:

(1)动词,到,往。

 

(2)代词,这件事。

 (3)代词,他,指项伯。

(4)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5)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因:

(1)因:

趁着    

(2)因:

于是,就(3)因:

趁机     (4)因:

趁机

谢:

1.谢:

道歉            2.谢:

感谢    3.谢:

辞谢            4.谢:

谢罪

  4划出下面句中古今异义的词,并在空白处加以解释。

1、婚姻:

古义,指儿女亲家;今义,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所以:

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非常:

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

 4、河北、河南:

古义,黄河以北、黄河以南地区;今义:

指河北省、河南省。

5、指出下列句子的类型。

1、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省略句,“战”后省略了“于”)

2、籍何以至此(宾语前置句,“何以”为“以何”)

3、得复见将军于此(介宾短语后置)

4、亚父者,范增也(判断句)5、若属皆且为所虏(被动句)

6、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宾语前置句)

6、翻译下面句子。

(1)项羽大怒,说:

“明天早晨犒劳士兵,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

(2)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秦国所有的地盘都可以由你称王了。

(3)不这么做,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

(4)这是灭亡的秦国的后续者啊!

我私意认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样的做法。

(5)干大事不必拘泥小节,行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

如今人家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肉,为什么要告辞呢?

四、合作探究

1、1)答案:

共记叙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无伤告密,这是事件的导火索,矛盾挑开。

第二件事是范增说羽。

范增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对刘邦的用心了如指掌,劝项羽“急击勿失”,矛盾进一步激化,情节迅速发展。

2)写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项伯夜访张良,使紧张的形势出现了转机。

第二件事是张良献计。

这是情节变化的关键,项伯被拉过去,为下文替刘邦说情及项庄舞剑时“以身翼蔽沛公”张本,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

第三件事是项伯劝项羽勿击刘邦。

2、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子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长东向,幼西向。

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

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

从座位可以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3、三起:

(1)、“范增数目项王”暗示动手。

(紧张)

(2)、范增以项庄舞剑为由,刺杀刘邦。

(严峻)(3)、樊哙闯入帐(紧张到极点)。

三落:

(1)、项羽不怒樊哙,称之壮士。

(2)、项羽赐樊哙酒肉,赐座。

(3)、刘邦以“如厕”为名逃跑。

4、项羽对刘邦借故脱逃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武力,认为兵力单薄的刘邦不足为患;

范增则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同时也为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精心策划的阴谋一一破产而恼怒。

不仅把玉斗“置之地”,而且“拔剑撞而破之”,更大骂“竖子不足与谋”,可谓气急败坏。

五、人物性格

项羽的性格特点是政治上无知,自大轻敌,刚愎自用,不善用人,又带有直率的赳赳武夫的性格。

刘邦的性格是善于用人,能言善辩,善于应变。

六、一是善于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斗争中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

如对樊哙的刻画。

他在危机关头,不顾卫士阻拦,闯入中军帐,表现了极大的勇气。

但入帐后的种种行为都是有理有节的。

“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以引起项羽注意;项羽赐酒,他先拜谢,然后站着喝下,随后连生彘肩也吃了;他借机讥讽项羽,却又替刘邦求赏,暗寓尊崇项羽之意,很投项羽居功自傲的脾气。

在极紧张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了樊哙勇猛、豪爽、粗中有细的性格。

二是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使人物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例如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刘邦则在劣势下能忍辱负重,善于保存自己。

项羽刚愎自用,粗疏麻痹,拙于应变;刘邦则善于采纳意见,心眼很多,能随机应变。

项羽任人唯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刘邦则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危受命。

项羽养奸贻患,又自绝敌营内应;刘邦则有奸必肃,又能争取敌营的人为自己效劳。

这样的对比、映衬,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并揭示了刘胜、项败的必然趋势。

课堂达标检测答案:

(一)、

1、步:

名词活用作状语,徒步

2、道:

名词活用作动词,取道;间:

名词活用作状语,抄小路。

3、间:

名词活用作状语,抄小路

4、破: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破

(二)、

1、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句,何操,操何)

2、我持白璧一双(定语后置句,白璧一双,一双白璧)

3、沛公安在(宾语前置句,安在,在安)

4、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判断句)

(三)、

1、为:

2、去:

距离

3、置:

放弃,丢下

4、乃:

5、胜:

禁得起

(四)

(1)秋毫无犯

(2)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3)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4)劳苦功高

(五)

1、干大事不必拘泥小节,行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

如今人家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肉,为什么要告辞呢?

2、沛公经不起多喝酒,不能亲自告辞,特地派我捧着一双白璧,敬献给大王足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