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114936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过秦论》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过秦论》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过秦论》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过秦论》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过秦论》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doc

《《过秦论》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过秦论》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过秦论》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doc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教案

教研组

语文组

课程名称

语文

授课教师

周冠祥

章节名称

过秦论

授课班级

14208、14209、14420、14421、14422、14423

授课时间

本教案课时

填写说明:

4

上课时间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第18周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并梳理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加强诵读,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诵读语感;培养学生能够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运用历史资料,提出中心论点的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科学的、正确的历史观和独立判断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1.加强诵读,学习本文铺陈渲染、气势酣畅的语言特点,注意在诵读中积累语感。

2.讨论秦王朝兴衰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

作者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其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有科学的、正确的历史观和独立判断能力。

教材处理与资源整合

多媒体

主要学法与教法

讲谈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

教学实施过程(含评价)

一、导入:

同学们大概听说过“弱肉强食”这一成语吧,在自然界这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会被打破。

在两千多年前,秦朝国力还是那样的不可一世,一场农民战争就打破了开国者千秋万代的梦想,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为我们阐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过秦论》。

“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

二、作者和《过秦论》写作意图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政论家、文学家。

洛阳人。

他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500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批评时政。

《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论“古”是为了说“今”。

“过秦”课本注释1,意思是指出秦的过失,过,这里是动词。

二、概括全文布局

1.先按表达方式将全文分为两部分。

(1)记叙部分:

写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前四段)叙史实

(2)议论部分:

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最后一段)析原因

2.再分析记叙部分的层次,可分两大层。

(1)兴起的过程(前三段)

(2)灭亡的过程(第四段)

三、讲读课文

(一)诵读第1段。

在诵读练习中以提问方式明确本段的内容要点:

①秦的地理优势;

②秦孝公的政治野心——统一天下

(席<像席子一样地,名作状>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

③基本国策(内立法度,务耕织,修<整治、修理>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成果(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秦之崛起----雄心勃勃----兴

(二)诵读第2段。

1、提问:

本段叙述了哪几位秦国国君时期的事?

明确:

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即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国君。

2、惠文王即位是前337年,庄襄王死于前247年,其间长达90年,作者是怎样叙述这90年间的历史的?

明确:

①将惠文、武、昭襄三朝87年间的事情集中到一点上来写:

秦的领土日益扩大引起诸侯恐惧,以诸侯反衬秦。

孝文、庄襄二朝则一笔带过。

这是从总体上看。

②写秦扩大领土,按南、西、东、北四个方位说,显出其军事力量无比强大;写诸侯,按“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从散约解”的顺序说,并极力渲染其声势,以反衬秦人困诸侯之易(“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这是从局部来说的。

秦之扩张----所向披靡----强

3、本文题目是“过秦”,这两段说到秦的过错没有?

既然没有,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

为下文作铺垫,以统一过程中的强大跟后来的迅速灭亡做对比。

(三)诵读第3段。

1、先默读一遍,说说秦始皇的过错是什么。

明确:

找出写过错的那一层(“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概括秦始皇的对内政策。

(愚民、弱民、以民为敌。

2、划分全段层次:

①首句写秦始皇统一全国,只有一个意思,却连用四句来表达,为什么?

明确:

这是中国空前的统一,是很了不起的,值得加以铺排;极言秦王朝的无比强大。

②次写扩大版图,有什么作用?

明确:

仍是极言秦王朝的强大。

秦之统一----势如破竹----盛

③写秦始皇的对内政策这一层的要害是什么?

明确:

施行暴政,“不施仁义”,为结论张本。

(“谁”“何”都是疑问代词用如动词,由此引申出“呵问他是谁”的意思。

以上二小层可合并为一层:

写秦始皇对内、对外的政策。

④末句写始皇的设想,有什么作用?

明确:

反衬秦王朝灭亡之迅速。

秦之覆灭----施暴政----怨声载道----亡

3、本段在全文结构中有怎样的作用?

明确:

上文写秦日益强大,为统一奠定了基础,本段写统一后的措施说明秦已从攻势转为守势;正因为措施不当,才导致了它的迅速灭亡,所以下段接着写它的灭亡,作者“过秦”之意尽在其中。

(四)诵读第4段。

默读一遍后概括本段大意:

陈涉起义,天下云集响应,并起亡秦。

1、开头写始皇余威,有什么作用?

明确:

暗示民心不服,人人自危。

2、作者写陈涉起义的一段话中,要害是哪一句?

明确: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3、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

全国人民不满秦王朝的统治。

4、它为下文哪一句作铺垫?

明确:

“仁义不施”。

5、“将数百之众”跟上文哪一句相照应?

明确:

“百万之师”——秦人能打败九国“百万之师”,而不敌陈涉“数百之众”,可以发人深思。

6、“斩木为兵”跟上文哪一句相照应?

明确: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7、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

“收兵”不足以遏止人民的反抗。

秦之覆灭----起义军----一败涂地----亡

(五)诵读第5段。

①第一层(开头至“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对比论述九国之师和陈涉之众的力量。

开头指出秦王朝的优势仍然存在,这是对比论述的前提。

对比则表明陈涉的地位和农民军的武器及素质远不如九国之君及其部队。

要害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这八字,是为全文的结句设伏的。

②第二层(“然秦以区区之地”至结句)

照应全篇,归纳中心论点。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照应第1、2段,“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照应第3段,“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照应第4段。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为全文中心论点。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四、总结全文

探讨本文怎样使用对比论证方法论证中心论点的?

明确:

①纵向对比:

秦统一全国前对诸侯处于攻势;统一后对全国人民处于守势,是为了说明“攻守之势异”这一点的。

秦统一全国前由弱到强,原因是“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是“施行仁义”;统一后油强变弱,原因是“废先王之道”,不施行仁义,逐渐衰弱直至灭亡也是必然结果。

②横向对比:

a秦国和六国。

反衬秦国的强大,指出秦历代君王“因遗策”,施行仁政。

b秦朝和陈涉。

双方地位、才能、军队、武器悬殊而弱小的陈涉能一呼百应,因秦不施仁义

c陈涉和九国之师。

九国之师拥有大批谋士、精良武器和训练有素的士兵无法战胜秦国,而一群斩木为兵的农民军却战胜了秦国,这说明秦的暴虐无道已使它失去天下之民。

五、板书设计

叙史实:

秦之崛起----雄心勃勃----兴

秦之扩张----所向披靡----强

秦之统一----势如破竹----盛

秦之覆灭----施暴政----怨声载道----亡

起义军----一败涂地

析原因: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板书设计

见教案

作业布置

书后练习、练习册

教后反思

改进想法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