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乡市2017届高考语文三模试卷(解析版).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115588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20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新乡市2017届高考语文三模试卷(解析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河南省新乡市2017届高考语文三模试卷(解析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河南省新乡市2017届高考语文三模试卷(解析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河南省新乡市2017届高考语文三模试卷(解析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河南省新乡市2017届高考语文三模试卷(解析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河南省新乡市2017届高考语文三模试卷(解析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河南省新乡市2017届高考语文三模试卷(解析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河南省新乡市2017届高考语文三模试卷(解析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河南省新乡市2017届高考语文三模试卷(解析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河南省新乡市2017届高考语文三模试卷(解析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河南省新乡市2017届高考语文三模试卷(解析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河南省新乡市2017届高考语文三模试卷(解析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河南省新乡市2017届高考语文三模试卷(解析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河南省新乡市2017届高考语文三模试卷(解析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河南省新乡市2017届高考语文三模试卷(解析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河南省新乡市2017届高考语文三模试卷(解析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河南省新乡市2017届高考语文三模试卷(解析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河南省新乡市2017届高考语文三模试卷(解析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河南省新乡市2017届高考语文三模试卷(解析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河南省新乡市2017届高考语文三模试卷(解析版).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新乡市2017届高考语文三模试卷(解析版).doc

《河南省新乡市2017届高考语文三模试卷(解析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新乡市2017届高考语文三模试卷(解析版).doc(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省新乡市2017届高考语文三模试卷(解析版).doc

2017年河南省新乡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共3小题,满分35分)

1.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古代,随着香药输入途径的多元化及香药进口数量的增加,中国史籍中关于香药特性的记载日趋详细准确,香药功用的发掘日益丰富。

部分香药虽早在汉代已传入中国,但由汉至隋的八百余年间,因传入香药种类及数量有限,加之其使用人群多局限于宗教僧侣及皇宫贵族,故史籍中关于香药的记载较为简略。

唐宋时期,香药输入的种类及数量虽较之前代有大幅增加,关于香药的记录也更为详细,但人们对香药的认识仍存在很大程度的偏颇,就连世代经营香药的土生波斯人李珣,也误将本是同物异名的熏陆香和乳香当成两种不同香药。

经过历代本草学家及医者们的不断积累和发现,明代史籍中关于香药的记载,无论从书写体例还是编撰内容来看,都更为准确详实。

明初以来,随着时人对香药特性的深入了解,东南亚香药在中国的应用重点逐渐从宗教祭祀、熏衣化妆、医疗保健领域扩展至饮食调味。

从记录香药使用情况的书籍类型来看,明以前记载香药的史籍主要为宗教典籍、本草书籍、药书及香谱四大类,香药主要作为药材、香品被时人使用。

与前代不同的是,日用类书、沿海方志及海洋图书成为明代记录香药特性及其应用情况的核心资料。

例如,《瀛涯胜览》《东西洋考》等海洋图书对于香药的种类、产地、特性及功用皆给予了详细介绍,从这类书籍的撰写者来看,他们或亲赴海外,或身居市舶之职,或久居沿海重镇,耳闻目睹香药贸易之盛况,对海舶香药的记载自然颇为准确,也更具针对性;而《多能鄙事》《便民图纂》等日用类书则以丰富的实例介绍了香药在饮食、保健等日常生活领域应用的过程,荤素菜肴、茶酒汤水、肉脯果干中加入香药的例子比比皆是。

从记载内容及书写特点来看,香药在日常生活中的消费重点在明初发生了重要转变,从疗疾保健转向了美食调味。

元代的营养学专著《饮膳正要》中,关于胡椒应用于饮食的记录多达三十余条,然而在介绍这些食谱之前几乎都先强调其食疗保健功效,而明代的记录则多略去对其治病保健功效的介绍,更强调香药的调味及腌制功能。

明初以来,随着民间海外贸易的发展,各类香药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不仅保证了香药在中国市场的供需稳定,且使这一曾经贵为奢侈品的香药真正进入寻常百姓之家。

这一时期,记载香药应用于饮食的明代书籍则多为面对普通百姓的日用类书,因此,仅从书籍的类型及适度人群来看,明代的普通平民已开始将香药应用于饮食中。

此外,明代的医书常用胡椒来形容制作药丸的大小,如“丸如胡椒大”“大如胡椒”等,再次说明了以胡椒为代表的香药在明代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之广泛。

(选自《东南亚香药与明代饮食风尚》,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间海外贸易的发展,增加了香药的输入数量、品类,保证了中国香药市场的供需稳定,使寻常百姓有机会接触曾经贵为奢侈品的香药。

B.由于香药输入途径、使用人群以及香药本身功用的局限性,所以汉至隋的八百余年间的史籍中关于香药的记载较为简略。

C.世代经营香药的土生波斯人李珣误将熏陆香和乳香当成两种不同香药的事说明唐宋之际人们对香药特性的认识并不十分准确。

D.关于香药的记载,明代史籍比唐宋时期的史籍更为准确详实,这与本草学家及医者们的不断积累和发现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日用类书记载荤素菜肴、茶酒汤水、肉脯果干中加入香药,说明人们已经将香药应用于饮食、保健等日常生活领域而已忽略香药的治病保健功效。

B.对香药特性了解的局限性使香药主要应用于宗教祭祀、熏衣化妆、医疗保健领域,而香药扩展到饮食领域表明人们对香药的特性已有深入的了解。

C.《瀛涯胜览》《东西洋考》等书籍能够对香药种类、产地、特性及功用皆给予了详细介绍,是由于书籍的撰写者熟知香药产地、贸易等情况。

D.从记录香药使用情况的书籍类型来看,明代关于记录香药特性及应用的书籍已扩展到日用类书等,不再局限于宗教典籍、本草书籍、药书及香谱四大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香药不仅具有药用、食疗保健等功能,还具有调味及腌制功能,元代的营养学专著《饮膳正要》中就有不少关于香药应用到饮食中的记录。

B.早在汉代已有部分香药传入中国,但直到明初香药才真正进入寻常百姓之家,此时,香药的消费重点也由疗疾保健转向了美食调味。

C.从现存史籍来看,明代记录香药的书籍与前代相比具有香药特性的记载更为详细准确,香药应用的记录更为丰富及撰写者日益增多等特点。

D.明代的医书常用胡椒来形容制作药丸的大小,如“丸如胡椒大”“大如胡椒”,说明以胡椒为代表的香药在明代社会生活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

2.(12分)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为学,苦事也,亦乐事也”

郭齐勇

熊十力的一生与世俗浮浅习气决绝,鄙弃随波逐流、追慕声誉、震慑于权威的奴才性格。

他说:

“为学,苦事也,亦乐事也。

唯真志于学者,乃能忘其苦而知其乐。

盖欲有造于学也,则凡世间一切之富贵荣誉皆不能顾。

甘贫贱,忍淡泊,是非至苦之事欤。

虽然,所谓功名富贵者,世人以之为乐也。

世人之乐,志学者不以为乐也。

”这表达了熊十力的自立之道。

抗战时期,中华民族遭受了深重的苦难。

先生作为民族的哲人,虽生活穷困,却凭着他对国家、民族、人民和传统文化执着的爱,发愤忘食,努力著述、讲学。

此时的熊十力潜心从事哲学研究,住在重庆北碚穷乡破庙中,老来颠沛,愈加贫困,勉力握笔,阐释、发挥中国哲学精义。

在流亡困厄之中,他仍神游玄圃,对于哲学创作,情有独钟。

他确乎做到了“以理想滋润生命,以生命护持理想”。

对传统文化深挚的爱,使熊十力虽长年居无定所,饱受贫困、病痛的折磨,仍以忧乐圆融的情怀,肩负起振兴中华文化的责任。

在抗战年代,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除写作了大量书札短论外,最主要的是拿出了两部巨著:

《新唯识论》语体文本和《读经示要》,这是他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的结晶。

熊十力一生有一个难圆之梦,就是由他自己来主持一个哲学研究所,可惜好梦难圆,原因在于经费问题无从着落。

然而,国民党最高当局的资助,被熊十力拒绝了。

就在1946年这一年中,熊十力曾两次退回蒋介石资助他办哲学研究所的经费。

一次发生在是年春,熊十力从后方回到湖北,住在汉口亲戚家。

蒋介石曾令陶希圣打电话给时任湖北省主席的万耀煌,让他送一百万元给熊十力办研究所。

万耀煌派人给熊送去,熊当场退掉。

来人说如不收下,回去不好交差。

熊说,这不关你们的事,我熊某对抗战既无寸功,愧不敢当。

这年6月,徐复观将熊十力的《读经示要》呈送蒋介石,蒋令何应钦拨款法币两百万元资助先生办哲学研究所。

熊十力再次拒绝。

他给徐复观写信“吾生已六十有二,虽不敢曰甚高年,而数目则已不可不谓之大,不能不自爱护也。

何敬之先生款,既不办研所,自须璧还,否则将成笑话也……如今士类,知识品节两不败者无几。

知识之败,慕浮名而不务潜修也;品节之败,奉虚荣而不甘枯淡也。

举世趋此,而其族有不奴者乎?

当局如为国家培元气,最好任我自安其素。

我所欲为,不必由当局以财力扶持。

但勿干涉,即是消极扶持。

这一封信最清楚不过地表明熊十力像爱护眼珠一样爱护名誉、自尊和学术生命,保持气节操守,坚持独立人格。

虽然他非常想办哲学研究所,但因是政府最高当局资助,他宁可不办,也不能拿这笔钱。

他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最后由徐复观把这笔钱转赠了他处。

【相关链接】

(1)熊十力:

著名哲学家,信儒家开山祖师,国学大师。

在哲学家自成一体,“熊学”研究者也遍及海内外,《大英百科全书》称“熊十力与冯友兰为中国当代哲学之杰出人物”。

蔡元培称熊氏乃两千年来以哲学家之立场阐扬佛学最精深之第一人。

马一浮先生更将熊十力与王弼、龙树并提,称其学识创见乃超越道生、玄奘、窥基等古代佛学大师。

《熊十力:

一头特立独行的熊》

(2)说到著述,熊十力既不是同代学人中笔耕最勤的,也不是著书最多的,但如果说用心深细、用思艰涩,则又非《新唯识论》莫属。

其第一稿撰写于学佛期间,此后,1923.1926.至1928年已经有4稿写出,经过1930稿直到1932年,才形成文言文本的定本;又经过12年的磨砺,到1944年方形成语体文本的定本。

说到用心,在撰写《新唯识论》时,他曾为自己题一幅联:

“道之将丧也,文不在兹乎?

”,由此可见其人的自负与担当;说到心不旁骛,他在北大任教的数十年中,每周只上两节课,且只在家里上,其余时间都用来读书、写作,可见其用心之专与用力之勤。

(丁为祥《熊十力与<新唯识论>》)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熊十力认为做学问就不能考虑世间一切之富贵荣誉,只有真正有志于学问的人才能忘其苦而知其乐。

B.熊十力潜心研究中国哲学,在流亡困厄之中仍能神游玄圃,并且对哲学创作情有独钟。

C.对传统文化深挚的爱,使得熊十力长年居无定所,饱受贫困、病痛的折磨,但他仍以振兴中华文化为己任。

D.蒋介石曾经下令何应钦拨款法币两百万元资助熊十力办哲学研究所,但熊十力坚决拒绝,并给徐复观写信解释自己不接受的理由。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本开头引述熊十力自立的一段话,既照应了题目中的“为学,苦事也,亦乐事也”,又引出了对熊十力一生艰难生活的叙述。

B.熊十力年老的时候居住在重庆北碚穷乡破庙中潜心研究哲学,即使贫困仍竭尽全力阐释、发挥中国哲学精义。

C.熊十力在抗战时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写出了《新唯识论》和《读经示要》两部巨著,他的《读经示要》后来还被徐复观呈送蒋介石。

D.熊十力一直想建立一个由自己主持的哲学研究所,但又拒绝了蒋介石的资助,这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对抗战没有功劳,于是拒绝了。

E.熊十力著作丰厚,在同时代学人中论笔耕勤奋、用心深细、用思艰涩、心无旁骛,恐怕无人能够超出他。

(3)熊十力是当代哲学之杰出人物,文中熊十力身上有哪些值得学习的人格魅力?

请结合材料简要归纳。

3.(14分)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聂耽

聂鑫森

聂耽的这个名字很特别,繁写的“聂”字是三个“耳”,加上“耽”字的一个“耳”,共有四只耳朵。

当年写《义勇军进行曲》的作曲家聂耳,姓名中也是四只耳朵。

聂耽的耳朵大而长,读小学和初中时,伙伴们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大耳朵”。

他性格内敛,不喜欢疯跑乱叫,好静,尤好静中读书。

初中毕业,他选择了去读中专技校,是“家有万金不如薄技在身”的古语对他起了作用。

技校毕业,聂耽被分配到一家国营纺织厂当保全工。

保全工就是维修工,哪台纺纱机、织布机出故障了,一个电话打过来,他和他的工友便提起工具包,立赴现场去处理。

待机器重新运转,他们便如鸟儿归巢,回到保全班的值班室里。

四十多年过去了,聂耽退休了。

但在聂耽临近退休时,突然发生了一件大事,让巷中人不能不对他刮目相看。

全国纺织系统的保全工大赛,经过层层选拔,十个优胜者再参加中央电视台决赛,聂耽居然蟾宫折桂,夺得了冠军!

中央电视台进行了现场直播:

在一个巨型车间里,几十台纺纱机、织布机一齐开动,机声喧闹;被蒙上眼睛的聂耽,坐在车间的上端,他能在嘈杂的机声中,听出哪台机器有了毛病,毛病出在什么地方,百分之百的准确。

现场直播的事,是聂夫人失口说出去的。

正好是星期天的上午,全巷的男女老少都在看。

很多特写镜头,都停留在聂耽的耳朵上,又大又长不说,而且在聆听时,耳郭会敏感地扇动,忽快忽慢,让人啧啧称奇。

当决赛结束,评委主任宣布聂耽排名第一时,巷子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鞭炮声。

欢呼之余,大家也有了愧意,几十年来对聂耽了解得太少了。

这个功夫聂耽是怎么练出来的?

聂耽耳朵虽大,却无先天的特异功能,是后天练出来的。

练的方法有两种:

其一,是上班没活干时,工友们都坐在值班室里等候,聂耽却提一把小凳子坐在车间一角,闭着眼静听喧闹的机声,身子可以一两个小时纹丝不动,扇动的只是他的耳郭;其二,是他家的小院里,花树之间立着几个木架子,木架上挂着长短、大小、厚薄不同的铁片、钢条、铜圈,有的还故意凿出裂纹,一一编上号,聂耽闭着眼坐在台阶上,让家人轻重缓急地敲击它们,他边听声音边叫出编号的位置,或者干脆只听风声、雨声击打金属的声音,听开花、落叶、虫鸣的声音。

业余爱好,除听声音之外,便是读各种专业技术书籍和文史方面的闲书,闲书中最钟情的是《淮南子》、《山海经》、《世说新语》、《阅微草堂笔记》、《幽梦影》之类。

聂耽把获奖的十万元,全捐给了市里的“爱心救助工程”,一个子儿都不留。

与聂耽隔着巷道门对门住的是刘聪。

刘聪四十岁出头,留过洋,现在是一家大医院五官科的主治大夫,在治耳呜、假聋、耳膜破损等方面名声远播。

他对聂耽的超常听力很感兴趣,希望从中找出什么奥秘,或许会有助于他对耳疾的治疗。

可聂耽不乐于与人打交道,令他束手无策。

秋日的午后,聂家的门打开了,聂耽领着七八个小伙子和姑娘,朝巷尾走去。

刘聪知道,这群年轻人是慕名而来的,眼下吃过了午饭,聂耽领着他们去雨湖公园溜达,他便悄悄地跟在后面。

游柳堤,看水中游鱼历历。

过花坞,嗅清苦的菊香。

倚八仙桥的红栏,看天上雁字横斜。

然后他们坐进周家山的听风轩,听秋风飒飒。

聂耽的耳郭忽然动了起来,然后用手一指,说:

“那阶边的一颗小石子,压住了一只蝈蝈的腿,它叫得很痛苦。

”大家感到很惊异。

一个小伙子飞快地跑过去,扒开一块小石头,蝈蝈嗖地跳起来,很快乐地鸣叫着。

有人问:

“聂师傅,你是怎么听出来的?

聂耽说:

“因为听多了,听熟了。

坐了一会儿,他们又朝湖心亭走去,有一条宽宽的水上石栈道通向那里。

年轻人簇拥着聂耽:

又说又笑。

还有三三两两的游人跟在后面慢行,老人的拐杖声,女人的高跟鞋声,孩子的喊叫声,此起彼落。

走在最后的刘聪,忽然从口袋里摸出一个一元钱的硬币,让它垂直落下,硬币掉到石板上,清脆地一响。

几乎所有的人都听见了钱币落地的声音,都停下脚步回过头来,目光搜索着发出声音的方位。

只有聂耽什么也没听见,依旧向前走去。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前半部分详写了聂耽大赛获奖及练耳的情节,对其他事情则一笔带过,一方面突出了聂耽对工作的热爱,另一方面说明聂耽缺乏自我宣扬意识。

B.小说多次写到聂耽耳朵的特殊之处,一方面起到了线索的作用,另一方面起到了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C.聂耽钟情闲书,最喜欢看《淮南子》、《山海经》等书,这样写一是突出了他文学修养水平高,二是照应上文“不喜欢疯跑乱叫,好静”。

D.“几乎所有的人都听见了钱币落地的声音”说明当今社会人们对金钱特别敏感,批判了我们的社会还存在严重拜金主义的现象。

(2)刘聪这一人物的出现在小说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3)简析小说结尾的特点和艺术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4.(19分)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郑继之,字伯孝,襄阳人。

嘉靖四十四年进士。

除余干知县。

迁户部主事,历郎中。

迁宁国知府,进四川副使,以养亲归。

服除,久之不出。

万历十九年,用给事中陈尚象荐,起官江西,进右参政。

东征师罢,吏部尚书李戴议留戍兵万五千,令朝鲜供亿。

继之曰:

“既留兵,自当转饷,柰何疲敝属国。

”议者韪之。

四十一年,吏部尚书赵焕罢。

时帝虽倦勤,特谨铨选,久不除代。

以继之有清望,明年二月,乃召之代焕。

继之久处散地,无党援。

然是时言路持权,齐、楚、浙三党尤横,大僚进退,惟其喜怒。

文选郎中王大智者,继之所倚信。

比考选科道,中书舍人张光房当预,而持议颇右于玉立、李三才,遂见抑。

大智同官赵国琦以为言。

大智怒,构于继之逐之去。

由是,御史孙居相、张五典等援年例故事以争,且为光房称枉,吏科都给事中李瑾亦以失职抗疏劾大智。

大智乃此引疾去。

继之亦不为辩。

至明年二月,胡来朝为文选,出兵科都给事中张国儒、御史马孟祯、徐良彦于外,复不咨都察院、吏科。

国儒已推京卿,法不当出外;孟祯、良彦则素忤党人,故来朝抑之。

继之不能禁。

时居相等已去国,独瑾再争,诋继之、来朝甚力。

来朝党思以众力胜之,于是诸御史群起攻瑾。

瑾争之强,疏三上。

来朝等亦三疏诋讦,来朝乃言:

“年例协赞之旨,实秉国者调停两袒,非可为制,乞改前令从事。

”帝一无所处分。

瑾方奉使,自引去。

四十五年大计京官继之与鋕司其事给事中徐绍吉佐之所去留悉出绍吉等意继之受成而已。

一时与党人异趣者,贬黜殆尽。

继之以笃老累疏乞休,帝辄慰留不允。

明年春,稽首阙下,出郊待命。

帝闻,命乘传归。

又数年卒,年九十二。

赠少保。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一十三》,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不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四十五年/大计京官/继之与鋕司其事/给事中徐绍吉佐之所/去留悉出绍吉等意/继之受成而已

B.四十五年/大计京官/继之与鋕司其事/给事中徐绍吉佐之/所去留悉出绍吉等意/继之受成而已

C.四十五年/大计京官继之/与鋕司其事/给事中徐绍吉佐之/所去留悉出绍吉等意/继之受成而已

D.四十五年/大计京官继之/与鋕司其事/给事中徐绍吉佐之所/去留悉出绍吉等意/继之受成而已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吏部:

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考核升降、科举考试、封授策赏等事务。

B.铨选:

指古代按照官吏的才能功绩,确定选拨官员的等级升降。

C.疏:

封建时代臣下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的文字。

D.乞休:

中国古代官员基于某种原因主动辞职行为的文辞表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继之很有见解。

对于东征后的留守军队要朝鲜供应给养一事,郑继之提出反对意见,认为不能让属国疲敝,得到大家肯定。

B.郑继之深得信任。

吏部尚书赵焕被罢免后,皇上对于这个重要职位长久不任命接替的人,最后才让有清正声望的郑继之接替这个职务。

C.郑继之绝不护短。

王大智是郑继之所信赖依靠的人;但当其失职遭到李瑾上疏直言弹劾不得不托病辞职而去时,郑继之不替其辩护。

D.郑继之不搞党派。

郑继之长期处于闲散的位置,没有党羽支持,他也没有参与党派之间的争斗,但最终仍被绍吉等人谴责,遭到贬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大智同官赵国琦以为言。

大智怒,构于继之逐之去。

②明年春,稽首阙下,出郊待命。

帝闻,命乘传归。

5.(11分)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别元九后咏所怀

白居易

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

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

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

(1)。

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

(2)东。

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

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注】

(1)悰:

欢乐,乐趣。

(2)青门:

长安城的东南门,本名灞城门,因其门色青,故俗称为“青门”。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开篇写凋零的桐叶、衰败的槿花,暗中点明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同时也奠定了全诗伤感悲凉的感情基调。

B.“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两句紧承上几句的伤秋之情,写出了诗人和友人分别之后的落寞,情景交融,十分感人。

C.友人问诗人“为何不相送”,而诗人以“心到青门东”回答友人,寥寥数笔,勾勒出离别时的大致场景。

D.最后两句写朋友不一定要很多,但一定要知心,知心人不在,心如空城般孤寂,言简意赅,且富含哲理。

E.本诗是一首送别诗,送别诗有表现亲情爱情的,也有表现友情的,感伤之外还可以寄托诗人的理想抱负等。

(2)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中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

6.(5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反复吟唱,给全诗营造出神奇惊险、雄健开阔的高远境界的两句是“  ,  ”。

(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  ,  。

(3)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表达出将士们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的句子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1)林散之先生是现代著名书法大家,他的书法作品被学界和业界奉为圭臬,其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早有定论。

(2)青岛这所高校辞退保洁工作人员,让学生承担宿舍楼的保洁工作,这实际上是本末倒置。

(3)党员干部对权力要有敬畏之心,始终保持如临深渊的谨慎,绝不能把公共权力异化为谋取个人私利的工具。

(4)梵高留存下来的作品有千余幅,凡是与梵高有关的作品都炙手可热,成了到荷兰的游客必览之作。

(5)如今,不少单位的墙上都挂着各种服务承诺,字里行间尽显温馨,读起来如坐春风。

(6)正当金融界怀疑罗斯柴尔德家族是否已沦为明日黄花时,金融海啸来了,罗斯柴尔德家族毫发无伤。

A.

(1)

(2)(4) B.

(1)(3)(5) C.

(2)(3)(6) D.(4)(5)(6)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随着不同阶层、文化和地域背景的创作人的加入,使得网络大电影得到多元化的民间生态滋养,从而激活了网络大电影的创造力.

B.北京检方依法审查认定邢某某等五名涉案警务人员符合玩忽职守罪构成条件,综合全案认定犯罪情节轻微,依法作出不起诉处理.

C.醉酒驾驶电动车比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危险性还要大,为了预防交通事故不再发生,交警部门将严查醉酒驾驶电动车的违法行为.

D.友谊的小船、洪荒之力、小目标…这些网络流行语,描述了今年的热点话题、社会事件、集体记忆,刷屏程度令人惊叹.

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语文是以母语为特征的、承载其他学科所必需的训练独立思维能力的最基础的学科,

(1)目前语文教育的现状是:

(2)考试的功利主义,语文学科由于其拉分少、进步慢等特点,(3)被学生有意无意地忽视。

所以,(4)想使孩子们爱上母语,获得语文能力的真正提升,在现有的框架之下,(5)高考考试方式的改变,(6)需要广大语文老师自身能力的提高。

(1)

(2)

(3)

(4)

(5)

(6)

A

然而

由于

因此

即使

/

B

因为

一直

/

除了

C

/

既然

以致

如果

除非

D

可是

/

关于

或许

A.A B.B C.C D.D

10.(5分)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一个健全的行业监督机制,应当是①  。

自律的长期绵软或缺失,②  ,转而侧重于通过他律进行行业监管。

③  ,他律滞后性和较强的约束性,也会对行业的发展起到一定抑制作用。

因此,行业自身首先要在国家法律和规定的框架下,做好行业自律,让公众信任自己,从而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11.(6分)下面是某留学机构的赴俄罗斯留学读研究生的申请方案示意图,请把它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20个字。

 

四、写作(60分)

12.(60分)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7年河南省新乡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共3小题,满分35分)

1.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古代,随着香药输入途径的多元化及香药进口数量的增加,中国史籍中关于香药特性的记载日趋详细准确,香药功用的发掘日益丰富。

部分香药虽早在汉代已传入中国,但由汉至隋的八百余年间,因传入香药种类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