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观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12011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63.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观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观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观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观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观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观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观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观Word文件下载.docx

《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观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观Word文件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观Word文件下载.docx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辩证法的一种,与它同属于一个范畴的还有历史辩证法和思维辩证法等。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具有最高意义的普遍性,它对应的是整个世界,反映的是客观事物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普遍联系。

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广义上来讲,它是自然界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辩证法在自然界中的具体化;

从狭义上来讲,它是科学技术的辩证法,是关于科学技术的研究方法和发展规律的哲学思考。

另外,自然辩证法以科学技术为媒介,还包括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辩证法以及其发展规律学说的研究,它对于促进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的科学技术观尤其是马克思的科学技术观是我党科学技术观的理论源头。

马克思作为一个伟大的革命导师,一生著作很多,在哲学,经济学等方面的观点已得到很多学者的肯定和沦述。

其所处的时代正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生产力大力提高、社会极速变革的时代,在如此丰富的社会背景下,马克思敏锐的洞察到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探索性地对科学技术观进行了第一次论述,马克思认为技术是人与自然的中介,人类运用技术通过工业生产创造和改变着自然界。

马克思认为:

“工业是自然界同人之间的历史关系,因而也是自然科学同人之间的现实的历史关系。

因此,如果把工业看成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的展示,那么,自然界的人的本质,或者人的自然的本质,也就可以理解了。

”同时,马克思也提出了技术具有二重性的观点,马克思指出:

“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

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

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业劳动,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一部分人变成机器。

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

随着对科学技术的重视和实践认知,在《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和《自然辩证法》等著作中,马克思继而又提出了关于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的论述,逐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以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历史的有力杠杆为核心内容的科学技术观。

在马克思看来,科学不但有它的知识形态,也有它的物质形态。

其知识形态表现在:

科学作为一个间接的生产力形态存在于生产力范畴;

其物质形态是指在生产力范畴内科学作为一个必不可少的直接构成因素存在其中。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中国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结晶。

中国马克思主义包括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在各自的历史背景下,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了他们的科技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形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邓小平作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江泽民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1]2006年,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成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社会文明水平的主要标志。

”[2]这些论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等重要思想,并且引导着当今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

三、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特征

1.鲜明的时代特色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精髓,是对当代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科学技术思想是对时代背景实事求是的体现,因此他们的科技思想都不可避免地镌刻了时代的烙印,紧密地反映了当时时代的需求。

2.立足于现实的实践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学技术的发展也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在实践过程中会不断出现新问题、新情况,从而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新的要求。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形成和发展是建立在国内外科学技术发展的实践基础之上,并随着科学技术实践的发展而日趋完备。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艰辛的实践探索,毛泽东逐渐形成了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本理念。

毛泽东不仅强调科学是知识体系,具有认识世界的功能,而且他更加注重科学改造世界的功能。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的科技思想的形成同样基于两个科技实践环境:

国际科技发展成就与趋势和中国科技发展水平现状与现代化建设需要。

国内外科技实践的发展,为他定位中国科技发展提供了实践依据。

江泽民的科学技术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建立国内外科学技术发展的实践基础之上,并随着科学技术实践的发展而日趋完备。

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同志时刻关注中国科技发展现状和世界科技发展的大背景,不断创新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观。

3.显著地创新性

在指导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方针上,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都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但更强调创新。

毛泽东在主张发展科学技术要坚持继承的原则时,更侧重的是强调创新。

他提出了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

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取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

邓小平科技思想的创新性十分明确,他一方面强调大胆的吸收引进,一方面强调自主创新。

邓小平指出,“要提高我们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没有一定创造性不行”[3],“引进技术改造企业,第一要学会,第二要提高创新”[4],“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5]。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掌握核心科技,避免遭受别人的技术讹诈。

江泽民同志站在时代的峰巅,把创新提到了关系国家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

科技创新是民族振兴的重要条件和根本保证,只有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强大的民族高技术产业,才能减少对技术引进的依赖,提高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

新世纪新阶段,面对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胡锦涛指出:

“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唯有科技创新,才能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4.坚持自力更生的自主性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一贯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把坚持自主发展、自主创新作为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长远方针。

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这是毛泽东为我国科技事业确定的一条根本原则。

毛泽东强调要独立自主地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但也不盲目地拒绝国外先进的东西。

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6]邓小平在强调提高我国科技水平,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7]的基本方针,提高我国科技水平,不能指望依赖外援,必须把希望放在自己身上,依靠自己的力量大力推动我国科技发展。

江泽民特别强调科学技术发展的自主性,强调中国科技要走自主创新道路。

只有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掌握重要产业的关键技术和系统设计技术,努力建设强大的民族高技术产业,才能减少对技术引进的依赖,提高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才能将祖国的发展与安全的命运牢牢掌握在我们手中。

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强调,加快提高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并做出了中国科技自主创新的长远规划,把自主发展作为国家科技发展的长远方针。

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只能依靠我们自己,只能依靠自主创新。

5.为民、利民的人本性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的人本性,主要表现在强调科学技术造福于民,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上。

“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反映了毛泽东通过科技尽快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通过科学精神帮助中国人民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的殷切期望,集中体现了毛泽东的科学为民所用的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主张科技富国强民,造福人类,通过发展科学技术实现民族振兴。

江泽民科学技术思想的人本性,主要表现在强调科学技术造福于民,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上。

江泽民强调:

“科学技术进步应服务于全人类,服务于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的崇高事业,而不能危害人类自身。

”[8]新世纪新阶段,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以人为本作为其核心就蕴涵着科技发展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思想。

胡锦涛总书记的科技思想又与时俱进,创造性的提出通过科技创新来服务于民,把科技创新的思想与唯物主义群众史观结合起来,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四、结束语

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社会因素,从远古时代到信息化现代,从未离开过我们的生活,为了防止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负面的影响,我们应该对科技加以更加辩证地认识,更加科学的运用,应该在发展新的科学技术的同时研究如何更好地发挥科学技术的功能,如何更好地挥舞握在人类手里的这把“宝剑”。

要对科学技术观有个全面深刻辩证的了解,需要追溯其根源,所以有必要了解一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对科学技术的观点阐述。

要全面地了解科学技术的形成过程及其在各个时期的社会功能,需要把它放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来观察,考察科学技术观在我国的实践运用也是全面了解科学技术的一个方面。

应景于我国科学技术的逐渐强大,所以有必要对我国的科学技术观的形成历程作一个简要梳理。

在物质层面,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生产力要素满足了我们对各种物质的需求,其次在精神层面也为我们提供了各种思想及理念。

在某种意义上讲,科学技术在未来未经探索的各个领域的设想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给人以希望和鼓舞的力量。

这种鼓舞的力量和可能实现的希望已经慢慢地稳稳当当地变成推动现代社会发展和现代思想进步的主要动力。

参考文献:

[1][2]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20,20,42,68,76,44,57-58.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3:

91,275,279,280,377.

[4][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4:

86,131,131,91,405—406,133.

[6]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9:

42—43,42—43,41,42,142,41.

[7]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357,357.

[8]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159,199,142,107,108,205,205,217.

(2013至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

自然辩证法概论(3)

课程编号:

1.501

学生姓名:

杨娜

学号:

130510393

年级:

研一

任课教师:

周启杰

提交日期:

年月日

成绩:

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签字:

开课---结课:

第2周---第10周

评阅日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