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中数学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大全(必修1-5).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121367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2.6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年高中数学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大全(必修1-5).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2015年高中数学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大全(必修1-5).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2015年高中数学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大全(必修1-5).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2015年高中数学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大全(必修1-5).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2015年高中数学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大全(必修1-5).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2015年高中数学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大全(必修1-5).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2015年高中数学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大全(必修1-5).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2015年高中数学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大全(必修1-5).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2015年高中数学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大全(必修1-5).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2015年高中数学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大全(必修1-5).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2015年高中数学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大全(必修1-5).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2015年高中数学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大全(必修1-5).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2015年高中数学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大全(必修1-5).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2015年高中数学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大全(必修1-5).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2015年高中数学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大全(必修1-5).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2015年高中数学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大全(必修1-5).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2015年高中数学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大全(必修1-5).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2015年高中数学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大全(必修1-5).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2015年高中数学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大全(必修1-5).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2015年高中数学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大全(必修1-5).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015年高中数学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大全(必修1-5).doc

《2015年高中数学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大全(必修1-5).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年高中数学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大全(必修1-5).doc(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015年高中数学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大全(必修1-5).doc

高中数学必修1-5知识点

必修一

一、集合与函数概念

并集:

由集合A和集合B的元素合并在一起组成的集合,如果遇到重复的只取一次。

记作:

A∪B

交集:

由集合A和集合B的公共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如果遇到重复的只取一次记作:

A∩B

补集:

就是作差。

1、集合的子集个数共有个;真子集有–1个;非空子集有–1个;非空的真子有–2个.

2、求的反函数:

解出,互换,写出的定义域;函数图象关于y=x对称。

3、

(1)函数定义域:

①分母不为0;②开偶次方被开方数;③指数的真数属于R、对数的真数.

4、函数的单调性:

如果对于定义域I内的某个区间D内的任意两个自变量x1,x2,当x1

5、奇函数:

是,函数图象关于原点对称(若在其定义域内,则);

偶函数:

是,函数图象关于y轴对称。

6、指数幂的含义及其运算性质:

(1)函数叫做指数函数。

(2)指数函数当为减函数,当为增函数;

①;②;③。

(3)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0

a>1

图象

定义域

R

值域

(0,+∞)

定点

过定点(0,1),即x=0时,y=1

(1)a>1,当x>0时,y>1;当x<0时,0

(2)00时,01。

单调性

在R上是减函数

在R上是增函数

对称性

和关于y轴对称

奇偶性

非奇非偶函数

7、对数函数的含义及其运算性质:

(1)函数叫对数函数。

(2)

于对数函数当为减函数,当为增函数;

①负数和零没有对数;②1的对数等于0:

;③底真相同的对数等于1:

(3)对数的运算性质:

如果a>0,a≠1,M>0,N>0,那么:

①;②;

③。

(4)换底公式:

(5)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0

a>1

定义域

(0,+∞)

值域

R

(1)过定点(1,0),即x=1时,y=0

(2)在R上是减函数

(2)在R上是增函数

(3)同正异负,即01,x>1时,logax>0;

01或a>1,0

(4)非寄非偶函数。

8、幂函数:

函数叫做幂函数(只考虑的图象)。

9、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如果函数在区间[a,b]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一条曲线,并且有,那么,函数在区间(a,b)内有零点,即存在,使得,这个c也就是方程的根。

必修二

一、直线平面简单的几何体

1、长方体的对角线长;正方体的对角线长

2、球的体积公式:

;球的表面积公式:

3、柱体、锥体、台体的体积公式:

=h(为底面积,为柱体高);=(为底面积,为柱体高)

=(’++)(’,分别为上、下底面积,为台体高)

4、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及相关公理及定理:

(1)四公理三推论:

公理1:

若一条直线上有两个点在一个平面内,则该直线上所有的点都在这个平面内。

公理2:

经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公理3:

如果两个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还有其他公共点,且所有这些公共点的集合是一条过这个公共点的直线。

推论一:

经过一条直线和这条直线外的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推论二:

经过两条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推论三:

经过两条平行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公理4: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2)空间线线,线面,面面的位置关系:

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相交直线——有且仅有一个公共点;

平行直线——在同一平面内,没有公共点;

异面直线——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没有公共点。

相交直线和平行直线也称为共面直线。

空间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

(1)直线在平面内(无数个公共点);

(2)直线和平面相交(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

(3)直线和平面平行(没有公共点)它们的图形分别可表示为如下,符号分别可表示为,,。

空间平面和平面的位置关系:

(1)两个平面平行——没有公共点;

(2)两个平面相交——有一条公共直线。

5、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如果平面外一条直线与平面内一条直线平行,那么该直线与这个平面平行。

符号表示:

  图形表示:

6、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符号表示:

图形表示:

7、.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与已知平面相交,那么交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符号表示:

图形表示:

8、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交线的平行。

符号表示:

9、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

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

符号表示:

10、.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则这两个平面垂直。

符号表示:

1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如果两条直线同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符号表示:

12、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如果两个平面互相垂直,那么在其中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符号表示:

13、异面直线所成角:

平移到一起求平移后的夹角。

直线与平面所成角:

直线和它在平面内的射影所成的角。

(如右图)

14、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取值范围是;

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取值范围是;

二面角的取值范围是;

两个向量所成角的取值范围是

二、直线和圆的方程

1、斜率:

,;直线上两点,则斜率为

2、直线的五种方程:

(1)点斜式(直线过点,且斜率为).

(2)斜截式(b为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

(3)两点式((、;()、()).

(4)截距式(分别为直线的横、纵截距,)

(5)一般式(其中A、B不同时为0).

3、两条直线的平行、重合和垂直:

(1)若,

①‖≠

②;

③.

(2)若,,且A1、A2、B1、B2都不为零,

①;②

4、两点P1(x1,y1)、P2(x2,y2)的距离公式│P1P2│=

5、两点P1(x1,y1)、P2(x2,y2)的中点坐标公式M(,)

6、点P(x0,y0)到直线(直线方程必须化为一般式)Ax+By+C=0的距离公式d=

7、平行直线Ax+By+C1=0、Ax+By+C2=0的距离公式d=

8、圆的方程:

标准方程,圆心,半径为;

一般方程,(配方:

时,表示一个以为圆心,半径为的圆;

9、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有三种:

若,则

点在圆外;点在圆上;点在圆内.

10、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三种:

;;

.其中.

11、弦长公式:

若直线y=kx+b与二次曲线(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相交于A(x1,y1),B(x2,y2)两点,则由

ax2+bx+c=0(a≠0)

二次曲线方程

y=kx+m

则知直线与二次曲线相交所截得弦长为:

=

==

=

=

13、空间直角坐标系,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

⑴xoy平面上的点的坐标的特征A(x,y,0):

竖坐标z=0

xoz平面上的点的坐标的特征B(x,0,z):

纵坐标y=0

yoz平面上的点的坐标的特征C(0,y,z):

横坐标x=0

x轴上的点的坐标的特征D(x,0,0):

纵、竖坐标y=z=0

y轴上的点的坐标的特征E(0,y,0):

横、竖坐标x=z=0

z轴上的点的坐标的特征E(0,0,z):

横、纵坐标x=y=0

⑵│P1P2│=

必修三

算法初步与统计:

以下是几个基本的程序框流程和它们的功能

图形符号

名称

功能

终端框(起止框)

表示一个算法的起始和结束

输入、输出框

表示一个算法输入输出的信息

处理框(执行框)

赋值、计算(语句、结果的传送)

判断框

判断某一条件是否成立时,在出口处标明“是”或“Y”,不成立时标明“否”或“N”

流程线

连接程序框(流程进行的方向)

连接点

连接程序框图的两部分

注释框

帮助注解流程图

循环框

程序做重复运算

一、算法的三种基本结构:

(1)顺序结构

(2)条件结构(3)循环结构

二、算法基本语句:

1、输入语句:

输入语句的格式:

INPUT“提示内容”;变量。

2、输出语句:

输出语句的一般格式:

PRINT“提示内容”;表达式。

3、赋值语句:

赋值语句的一般格式:

变量=表达式。

4、条件语句

(1)“IF—THEN—ELSE”语句。

5、循环语句:

直到型循环结构“DO—LOOPUNTIL”语句和当型循环结构“WHILE—WEND”。

三.三种常用抽样方法:

1、简单随机抽样;2.系统抽样;3.分层抽样。

4.统计图表:

包括条形图,折线图,饼图,茎叶图。

四、频率分布直方图:

具体做法如下:

(1)求极差(即一组数据中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2)决定组距与组数;(3)将数据分组;(4)列频率分布表;(5)画频率分布直方图。

注:

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小正方形的面积=组距×频率。

2、频率分布直方图:

(注意:

不是小矩形的高度)

计算公式:

各组频数之和=样本容量,各组频率之和=1

3、茎叶图:

茎表示高位,叶表示低位。

折线图:

连接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小长方形上端中点,就得到频率分布折线图。

4、刻画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将一组数据按照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排列,处在中间位置上的一个数据(或中间两位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5、刻画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

极差,极准差,方差。

(1)极差一定程度上表明数据的分散程度,对极端数据非常敏感。

(2)方差,标准差越大,离散程度越大。

方差,标准差越小,离散程度越小,聚集于平均数的程度越高。

(3)计算公式:

标准差:

方差:

直线回归方程的斜率为,截距为,即回归方程为=x+(此直线必过点(,))。

6、频率分布直方图:

在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各小长方形的面积等于相应各组的频率,方长方形的高与频数成正比,各组频数之和等于样本容量,频率之和等于1。

五、随机事件:

在一定的条件下所出现的某种结果叫做事件。

一般用大写字母A,B,C…表示.

随机事件的概率:

在大量重复进行同一试验时,事件A发生的频率总接近于某个常数,在它附近摆动,这时就把这个常数叫做事件A的概率,记作P(A)。

由定义可知0≤P(A)≤1,显然必然事件的概率是1,不可能事件的概率是0。

1、事件间的关系:

(1)互斥事件:

不能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叫做互斥事件;

(2)对立事件:

不能同时发生,但必有一个发生的两个事件叫做互斥事件;

(3)包含:

事件A发生时事件B一定发生,称事件A包含于事件B(或事件B包含事件A);

(4)对立一定互斥,互斥不一定对立。

2、概率的加法公式:

(1)当A和B互斥时,事件A+B的概率满足加法公式:

P(A+B)=P(A)+P(B)(A、B互斥)

(2)若事件A与B为对立事件,则A∪B为必然事件,所以P(A∪B)=P(A)+P(B)=1,于是有P(A)=1—P(B).

3、古典概型:

(1)正确理解古典概型的两大特点:

1)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基本事件只有有限个;2)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

(2)掌握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

4、几何概型:

(1)几何概率模型:

如果每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只与构成该事件区域的长度(面积或体积)成比例,则称这样的概率模型为几何概率模型。

(2)几何概型的特点:

1)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基本事件)有无限多个;2)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

(3)几何概型的概率公式:

5、排列:

(1)、排列数公式:

==.(,∈N*,且).0!

=1

(2)、全排列:

n个不同元素全部取出的一个排列;;

6、组合:

(1)、组合数公式:

===(,∈N*,且);。

必修四

一、三角函数

1、弧度制:

(1)、弧度,1弧度;弧长公式:

(为所对的弧长,为半径,正负号的确定:

逆时针为正,顺时针为负)。

2、三角函数:

(1)、定义:

3、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的角度

的弧度

4、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

    

5、诱导公式:

(众变横不变,符号看象限)正弦上为正;余弦右为正;正切一三为正。

6、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

 :

 

tan+tan=tan(+)()tan-tan=tan(-)()

7、辅助角公式:

8、二倍角公式:

(1)、:

 

(2)、降次公式:

(多用于研究性质)

9、在四个三角函数中只有是偶函数,其它三个是寄函数。

(指数函数、对数函数是非寄非偶函数)

10、在三角函数中求最值(最大值、最小值);求最小正周期;求单调性(单调第增区间、单调第减区间);求对称轴;求对称中心点都要将原函数化成标准型;

如:

再求解。

11、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函数

y=sinx

y=cosx

y=tanx

图象

定义域

值域

奇偶性

奇函数

偶函数

奇函数

周期性

单调性

上是增函数

上是减函数

上是增函数

上是减函数

上是增函数

最值

当时,

当时,

当时,

当时,

对称性

对称中心,

对称轴:

对称中心,

对称轴:

对称中心,

对称轴:

12.函数的图象:

(1)用“图象变换法”作图

由函数的图象通过变换得到的图象,有两种主要途径:

“先平移后伸缩”与“先伸缩后平移”。

法一:

先平移后伸缩

法二:

先伸缩后平移

当函数(A>0,,)表示一个振动量时,A就表示这个量振动时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通常把它叫做这个振动的振幅;往复振动一次所需要的时间,它叫做振动的周期;单位时间内往复振动的次数,它叫做振动的频率;叫做相位,叫做初相(即当x=0时的相位)。

二、平面向量

1、平面向量的概念:

在平面内,具有大小和方向的量称为平面向量.

向量可用一条有向线段来表示.有向线段的长度表示向量的大小,箭头所指的方向表示向量的方向.

向量的大小称为向量的模(或长度),记作.

模(或长度)为的向量称为零向量;模为的向量称为单位向量.

与向量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反的向量称为的相反向量,记作.

方向相同且模相等的向量称为相等向量.

2、实数与向量的积的运算律:

设λ、μ为实数,那么

(1)结合律:

λ(μ)=(λμ);

(2)第一分配律:

(λ+μ)=λ+μ;

(3)第二分配律:

λ()=λ+λ.

3、向量的数量积的运算律:

(1)·=·(交换律);

(2)()·=(·)=·=·();(3)()·=·+·.

4、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如果、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的任一向量,有且只有一对实数λ1、λ2,使得=λ1+λ2.

不共线的向量、叫做表示这一平面内所有向量的一组基底.

5、坐标运算:

(1)设,则

数与向量的积:

λ,数量积:

(2)、设A、B两点的坐标分别为(x1,y1),(x2,y2),则.(终点减起点)

6、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1)=

(2)向量的模||:

(3)、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注意:

,,

(4)、向量的夹角,则,

()

7、重要结论:

(1)、两个向量平行:

(2)、两个非零向量垂直

(3)、P分有向线段的:

设P(x,y),P1(x1,y1),P2(x2,y2),且,

则定比分点坐标公式 中点坐标公式

三、空间向量

1、空间向量的概念:

(空间向量与平面向量相似)

在空间中,具有大小和方向的量称为空间向量.

向量可用一条有向线段来表示.有向线段的长度表示向量的大小,箭头所指的方向表示向量的方向.

向量的大小称为向量的模(或长度),记作.

模(或长度)为的向量称为零向量;模为的向量称为单位向量.

与向量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反的向量称为的相反向量,记作.

方向相同且模相等的向量称为相等向量.

2、实数与空间向量的乘积是一个向量,称为向量的数乘运算.当时,与方向相同;当时,与方向相反;当时,为零向量,记为.的长度是的长度的倍.

3、设,为实数,,是空间任意两个向量,则数乘运算满足分配律及结合律.

分配律:

;结合律:

4、如果表示空间的有向线段所在的直线互相平行或重合,则这些向量称为共线向量或平行向量,并规定零向量与任何向量都共线.

5、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

对于空间任意两个向量,,的充要条件是存在实数,使.

6、平行于同一个平面的向量称为共面向量.

7、向量共面定理:

空间一点位于平面内的充要条件是存在有序实数对,,使;或对空间任一定点,有;或若四点,,,共面,则.

8、已知两个非零向量和,在空间任取一点,作,,则称为向量,的夹角,记作.两个向量夹角的取值范围是:

9、对于两个非零向量和,若,则向量,互相垂直,记作.

10、已知两个非零向量和,则称为,的数量积,记作.即.零向量与任何向量的数量积为.

11、等于的长度与在的方向上的投影的乘积.

12、若,为非零向量,为单位向量,则有;

;,,;

13、量数乘积的运算律:

;;

14、空间向量基本定理:

若三个向量,,不共面,则对空间任一向量,存在实数组,使得.

15、三个向量,,不共面,则所有空间向量组成的集合是

.这个集合可看作是由向量,,生成的,

称为空间的一个基底,,,称为基向量.空间任意三个不共面的向量都可以构成空间的一个基底.

16、设,,为有公共起点的三个两两垂直的单位向量(称它们为单位正交基底),以,,的公共起点为原点,分别以,,的方向为轴,轴,轴的正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对于空间任意一个向量,一定可以把它平移,使它的起点与原点重合,得到向量.存在有序实数组,使得.把,,称作向量在单位正交基底,,下的坐标,记作.此时,向量的坐标是点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

17、设,,则.

若、为非零向量,则.

若,则.

,,则.

18、若空间不重合两条直线,的方向向量分别为,,则

,异面垂直时.

19、若空间不重合的两个平面,的法向量分别为,,则

,.

20、直线垂直,取直线的方向向量,则向量称为平面的法向量.

21、法向量的定义:

垂直于平面或者垂直于线的向量(方向不管)。

22、若直线的方向向量为,平面的法向量为,且,则

,.

★法向量的计算

方法一:

已知,设面平ABC的一个法向量为,由⊥面ABC得所以:

;

所以

上面两个方程,要解三个未知数,为了计算方便,取z(或x或y)等于一

个数,可求出另两个未知数,得出平面的一个法向量。

方法二:

若,则平面ABC的一个法向量为:

y1z1z1x1x1y1

()

y2z2,z2x2,x2y2

=(y1z2-y2z1,z1x2-z2x1,x1y2-x2y1)

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

------距离问题

一、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1.(一般)传统方法:

利用定义先作出过这个点到平面的垂线段,

再计算这个垂线段的长度;

2.还可以用等积法求距离;

3.向量法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在中,

(其中为斜向量,为法向量)

二、直线到平面的距离

转化为点到线的距离:

(其中为斜向量,为法向量)

三、平面到平面的距离

也是转化为点到线的距离:

(其中为斜向量,为法向量)

四、异面直线的距离

如图,异面直线也是转化为点到线的距离:

(其中为两条异面直线上各取一点组成的向量,是与都垂直的向量)

例1.如图,在正方体中,棱长为1,为的中点,求下列问题:

(1)求到面的距离;

解:

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

,设为面的法向量

取,得,

选点到面的斜向量为

得点到面的距离为

(2)求到面的距离;

(3)求面与面的距离;

(4)求异面直线与的距离.

都垂直的向量,则

,取,得一个法向量为

选的两点向量

得的距离为

练习1:

B1

A1

B

C1

A

C

1.如图在直三棱柱中,,,,求点到面的距离.

2.已知棱长为1的正方体,求平面和平面间的距离

3.已知棱长为1的正方体,求直线和间的距离。

4.已知棱长为1的正方体中,、分别是和的中点,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5.如图在直三棱柱中,,,求点到面的距离.

6.在直三棱柱中,,

分别为的中点,且.

(1)求到面的距离;()

(2)求到面的距离.()

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

------空间角问题

空间的角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